資源簡介 試卷類型:A高二年級考試歷史試題2025.04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考古發現,神人獸面紋是良渚文化獨特的標志,這一標志不僅存在于良褚中心區域,也廣泛出現在周邊環太湖地區的玉器上。這表明良褚文化A.初步形成了國家認同觀念B.具有較強的文化輻射作用C.發展水平領先于周邊地區D.神權信仰與周邊高度一致2.先秦時期的“五服”指受周王管制的諸侯地區,包括侯、賓、要、荒四外服,而內服則為王畿所在,之后有所變化。圖1到圖2的變化體現了海荒(狄】-海一要荒郡縣(道)(我}要賓侯邦外荒!要邦外邦內甸邦外海(道)郡縣邦內甸郡縣道)一邦外-賓要荒要荒郡縣(道)要荒“海海-一要圖1西周“五服”示意圖圖2秦漢“五服”示意圖A.大一統國家體制的建立B.宗法制與分封制的消亡C.內地邊疆一體化的形成D.華夷觀念趨于淡化模糊高二歷史試題第1頁(共7頁)掃描全能王創建3.朱熹認為:通過格物的手段,為吾心已有之知增加知識,從而認識吾心已有之知,對外物窮一分理,就為吾心增加一分知,于物之理窮得愈多,而我心之知就愈廣。由此可知朱熹A.創立了心學流派B.強調實踐中加深體悟C.豐富了儒經內涵D.高度重視德行的積累4.農作物的傳人完善了食物結構。秦漢至唐宋傳人內地的農作物名稱是胡蘿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稱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消朝以后是洋芋、洋蔥、洋白菜。外來作物的命名由“胡”到“蕃”再到“洋”的變化反映了A.精耕細作農業模式的發展B.疆域范圍不斷擴大C.商業貿易路線的不斷擴展D.自然經濟逐漸解體5.1890年,近代外交家薛福成在《通籌南洋各島添設領事官疏》中說:“南洋各島,華民往來居住,或通商、或傭工、或種植、或開礦,不下三百余萬人。”他主張“在南洋各島添設領事,議立專章。以期操縱由我,慰情于絕遠,收權力于無形”。薛福成上疏意在A.維護固有宗藩體系B.謀取領事裁判權C.采用近代國際法則D.保護南洋華僑權益6.19世紀中后期,中國知識界出現了閱讀外國史學譯著的熱潮。日本學者的譯著備受矚目,中國士人爭相閱讀。這些作品在借鑒西方史學編寫體例的基礎上,著重闡述落后國家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崛起的可能性,對歐洲主導世界的觀點予以批判。這一現象表明當時A.學術界掀起了抵制西學的潮流B.救亡圖存成為社會各階層共識C.知識分子積極探尋強國御侮之道D.日本史學研究水平已經超越西方7.1926年于上海創刊的《良友》畫報早期并沒有鮮明的主題和主旨,也沒有較為清晰的脈絡和層次。1928年,伍聯德闡述了對《良友》新的定位和期許一“我們今日的中國,民智未開,教育不振,就是因為書報太缺乏的原(緣)故…希望良友對于我們中國也有普遍的貢獻”。這一轉變A.體現了刊物的社會關注與擔當B.表明畫報轉變為學術性刊物C.推動了教育救國理念的實踐D.促使上海成為辦報最多的城市高二歷史試題第2頁(共7頁)器掃描全能王創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