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州三中晉安校區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九年級4月份適應性練習歷史學科(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班級姓名座號一、選擇題:本題共27小題,每小題2分,共5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以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63年6月全7月,考古學家對黑龍江省鶯歌齡嶺遺址進行了發掘。其文化遺存有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陶器、骨角器及少量磨制石器。據此推斷,此遺址屬于()A.舊石器時代B.新石器時代C.青銅時代D.鐵器時代2.從下圖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D甲骨文的象形字甲骨文的指事字甲骨文的會意字甲骨文的形聲字A.造字方法豐富多樣B.出現年代領先他國C.記載的內容非常單D.使用的時間最為悠久3.下前材料反映的是周朝的(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A.禪讓制B.分封制C.皇帝制D.郡縣制4.下圖所示是刻有錯金銘文的秦國銅虎符,銘文大意為: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左符要與君王的右符符合,才能調動秦國軍隊。該文物上的銘文意在強調()A.當時中外交流很頻繁B.嚴格考核官員C.君主對軍權的絕對控制D.手工技術高超5.西晉末年,北方漢族人往往選擇在鄉野之間依附宗族中的豪杰聚居,修建被稱為“塢”的小型寨堡。寨堡周圍往往既有險阻義有可以耕種和灌溉的上地。這·現象反映出當時北方()A.政府加強對地方的控制B.貧瘠地區得到開發第1頁C.戰亂顏繁、社會動蕩D,人口大量向南遷移6.唐太宗在家訓《帝范·君體第一》中將其一生執政經驗進行高度濃縮,其中下圖所體現了唐太宗()太大民者,時之先;月題國者,範之本。A.以民為本B,勤儉節約C,虛心納諫D.廣納賢才7.《蔡忠患公文集》中寫道:“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也,文士也:近侍之臣,文上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上也;雖有武臣,蓋僅有也。”這一現象體現的統治策路是()A.以法治國B.重文輕武C.重農抑商D.無為而治8.《元史·地理志》記載:“元有天下,海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A.農業經濟發展B,文明輻射四方C.絲綢之路受阻D.陸路父通發達9.孫中山評價太平天國運動說:“太平之師不焐,則猶漢家天下,政由己出,張弛自易。”下列選項中與“太平之師”相關的是()A.虎門銷煙B.定都天京C.武昌起義D.安慶起義10.列強取得了在中國開設工廠、修筑鐵路、開采礦山等特權,標志著列強對華侵略由以商品輸出為主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新階段。這種局面最早出現在()A.鴉片戰爭后B,甲午中日戰爭后C.北伐戰爭后D,國民黨統治時期11.北洋政府時期,有首民謠唱道:“軍閥混戰日延長,工農群眾苦難當。到處兵災和戰禍,幾多家破與人亡。”此民謠揭示了北洋軍閥統洽的()A.背景B.影響C.過程D.性質12.下面是馬星馳先生所畫的漫畫《民氣一致之效果》,它揭示了五四運動初步勝利的主要原因是()星果效文玫一角武77A.采取了武裝斗爭的方式B.學生起進行罷課斗爭C.社會各界群眾合力斗爭D.中閑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第2頁歷史 評分參考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B C C A B D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D A B D A A A A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答案 A A A C A D A1.【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磨制石器”和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時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故選 B 項;舊石器時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明發展階段,排除 A 項;青銅時代(或稱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排除 C 項;鐵器時代是繼青銅時代之后的又一個時代,它以能夠冶鐵和制造鐵器為標志,排除 D 項。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甲骨文的象形字”“甲骨文的指事字”“甲骨文的會意字”“甲骨文的形聲字”等并結合所學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示、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說明甲骨文造字方法豐富多樣,故選 A 項;材料未涉及其他文字,無法得出出現年代領先他國,排除 B 項;材料圖片信息反映甲骨文記載內容多樣,記載的內容非常單一不符合題意,排除 C 項;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未涉及甲骨文的使用和與其他文字的對比,排除 D 項。3.【答案】B【解析】材料中“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指周王將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形成拱衛王室的屏障,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內容,周朝通過分封宗室和功臣管理疆域,鞏固統治,故選 B 項;禪讓制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推選首領的方式,夏朝建立后已被世襲制取代,排除 A 項;皇帝制始于秦始皇統一六國,周朝最高統治者稱“天子”或“王”,排除 C 項;郡縣制是秦朝全面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取代了分封制,周朝尚未實行,排除 D 項。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凡要調動 50 人以上的帶甲兵士”“左符要與君王的右符符合,才能調動秦國軍隊”可知,秦國的兵符一半掌握在國君手中,只有兵符相符合,才可以調兵,說明秦國軍權掌握在君主手中,反映了君主對軍權的掌控,故選 C 項;銅虎符體現的是君主對國內軍權的控制,未涉及對外交往,與中外交流無關,排除 A項;材料體現的是軍事上軍隊的調動,與政治上嚴格考核官員無關,排除 B 項;材料強調的是銘文內容,手工技術高超與銘文內容無關,排除 D 項。5.【答案】C【解析】西晉末年北方戰亂頻繁,如永嘉之亂和五胡入侵,社會動蕩導致百姓為自保依附豪強,修建塢堡以據險自守、耕戰結合,符合題干“險阻”“耕種灌溉”的描述,故選 C 項;西晉末年中央政權崩潰,地方豪強割據,政府無力加強控制,排除 A 項;塢堡是防御性設施,其周邊耕地多為既有土地,與開發貧瘠地區無直接關聯,排除 B 項;題干反映北方民眾在本地聚居自保,而非遷移南方,排除 D 項。6.【答案】A【解析】材料圖片中“夫民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的意思是說人民是國家生存的根基,國家是君王統治的根本,結合所學可以得出,圖片體現了唐太宗以民第 1頁為本的治國思想,故選 A 項;勤儉節約體現在不奢華浪費等方面,材料未涉及唐太宗勤儉節約,排除 B 項;虛心納諫和廣納賢才都是唐太宗的執政措施,具體表現為選用人才不拘一格,虛心接受批評等,材料未涉及,排除 C 項、D 項。7.【答案】B【解析】材料指出宋朝大臣、近臣、邊防統帥、轉運使等要職多由文士擔任,武臣極少,這反映了宋朝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弊端,實行抑制武將、重用文官的政策,如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后,樞密院長官多由文官擔任,地方知州取代武將,符合“重文輕武”的特點,故選 B 項;以法治國強調法律治理,如秦朝嚴刑峻法,材料未涉及法律內容,排除 A 項;重農抑商指重視農業限制商業發展,材料討論的是用人策略而非經濟政策,排除 C 項;無為而治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與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無關,排除 D 項。8.【答案】D【解析】材料中“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表明元朝在廣大區域設置驛站且使者往來頻繁,這體現出元朝建立起完善的驛傳系統,陸路交通發達,故選 D項;材料圍繞驛傳往來敘述,未提及農業耕種、作物收成等農業經濟發展方面內容,排除 A 項;材料強調的是元朝國內驛傳使往來,并非文明對外傳播情況,排除 B 項;材料突出元朝交通狀況,并非說絲綢之路被阻斷,且元朝時期絲綢之路有所暢通,排除 C項。9.【答案】B【解析】孫中山評價的“太平之師”指太平天國軍隊,反映的是太平天國運動,1853 年太平軍攻占南京并改名天京,這是太平天國建立政權的重要事件,符合題意,故選 B 項;虎門銷煙發生于 1839 年,是林則徐領導的禁煙行動,早于太平天國運動,排除 A 項;武昌起義是 1911 年革命黨人發動的辛亥革命首義,與太平天國無關,排除 C 項;安慶起義指的是 1907 年光復會徐錫麟等發動的反清起義,屬于清末革命而非太平天國運動,排除 D 項。10.【答案】B【解析】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使列強取得在中國開廠、筑路、采礦等特權,這標志著列強對華侵略進入資本輸出新階段,故選 B 項;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其內容主要是五口通商、協定關稅等,以商品輸出為主,排除 A 項;北伐戰爭是 1926 年開始的旨在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與列強開始資本輸出時間不符,排除 C 項;國民黨統治時期列強資本輸出已存在很久,并非最早,排除 D 項。11.【答案】B【解析】民謠中“工農群眾苦難當”“幾多家破與人亡”等句直接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下社會動蕩、民眾生活困苦的后果,屬于統治帶來的社會結果,即影響,故選B 項;背景指統治形成前的歷史條件,如清朝滅亡、列強干涉等,民謠未涉及這些前提,排除 A 項;過程強調統治期間的具體事件或階段,如直皖戰爭等戰役,材料未描述事件經過,排除 C 項;性質指軍閥統治的本質特征如封建割據、依附列強,材料側重表現其危害而非本質,排除 D 項。12.【答案】C【解析】根據漫畫及信息“民氣一致之效果”并結合所學可知,五四運動是一場由學生發起,隨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該漫畫體現了五四運動中中國民眾的聯合對外,因此漫畫揭示出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的主要原因是各階層人民的聯合斗爭,故選 C 項;五四運動主要以和平示威和罷課為主,并未采取武裝斗爭的方式,排除 A 項;學生一起進行罷課斗爭,只是體現學生一個階層,不能反映“民氣一致”,排除 B 項;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立,排除 D 項。13.【答案】D【解析】據材料“抗日戰爭時期……擴大邊幣市場,保持邊幣穩定”可知,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采取措施穩定貨幣,穩定貨幣有助于經濟發展,這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經濟基礎,故選 D 項;貨幣政策有助于經濟發展,但是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長關系不大,排除 A 項;抗戰勝利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但中共的貨幣政策第 2頁與此關系不大,排除 B 項;抗戰時期主要目標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且僅憑邊區的貨幣政策無從引起各派勢力變化,排除 C 項。14.【答案】A【解析】《申報》是近代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新聞報》為民國著名報紙,商務印書館是首個中國人自辦的文化出版機構,新華書店是進步書刊的重要發行地,四者均屬于新聞出版領域的成就,故選 A 項;社會習俗演變涉及服飾、禮儀等變化,材料未提及相關內容,排除 B 項;外交事業進步涉及條約、國際關系等,材料未體現,排除 C 項;教育近代化涉及新式學校、學制改革等,材料聚焦報刊和出版機構,與教育直接關聯不足,排除 D 項。1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953 年出版的《我們熱愛勞動》年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出“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 年)崇尚勞動的時代風貌,故選 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軍事上抗美援朝的內容,體現的是國內的建設,排除 A 項;“雙百”方針在 1956 年提出,時間不符,排除 C 項;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進行的,排除 D 項。16.【答案】D【解析】1984 年,大連等 14 個城市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營口能融入全球發展浪潮,大連也同樣作為開放前沿積極發展,故選 D 項;深圳、汕頭和廈門都是 1980 年設立的經濟特區,并非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排除 A 項、B 項、C項。17.【答案】A【解析】澳門回歸后保持原有社會制度和經濟模式不變,依托“一國兩制”方針實現平穩過渡和持續發展,材料中“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等成果直接體現了該政策的成功,故選 A 項;中葡談判是回歸的前提,但題干強調回歸后的發展,主因是政策實施而非談判本身,排除 B 項;“兩彈一星”是 20 世紀 60—70 年代的國防成就,與澳門回歸無關聯,排除 C 項;兩岸關系指大陸與臺灣,澳門回歸屬于中央與特別行政區關系,兩者性質不同,排除 D 項。18.【答案】A【解析】題干列舉的大學均以城市命名,如巴黎、牛津、劍橋等,反映出這些大學的興起與城市的繁榮直接相關,中世紀城市復興后,人口集中、商貿活躍、知識需求增長,為大學誕生提供了物質和人文基礎,故選 A 項;中世紀大學雖有一定自治權,但仍受教會或世俗權力制約,無法完全獨立,排除 B 項;商品經濟發展雖為城市興起創造條件,但題干未直接體現經濟與大學關聯,排除 C 項;中世紀大學課程以神學、法學為主,尚未細分專業領域,沒有完全滿足社會分工的需要,且與題意不符,排除 D項。19.【答案】A【解析】文藝復興(14—17 世紀)與新航路開辟(15—17 世紀)均發生于西方資本主義萌芽和資本原始積累階段,①應填新航路開辟;明朝為加強皇權于 1380 年廢除丞相制度,與西方資本原始積累時期(15—17 世紀)時間相近,②應填廢除丞相,故選 A 項;法國大革命(1789 年)屬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與資本原始積累階段不符,排除 B 項;工業革命(18 世紀 60 年代開始)與鄭和下西洋(1405—1433 年)時間差距大,排除 C 項;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 年)和設三司(明初)時間不匹配,排除 D 項。20.【答案】A【解析】英國通過《食糖法》對北美商品課以重稅,并限制殖民地貿易,這嚴重損害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利益,激化了矛盾,是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原因之一,故選 A;法國大革命是法國國內階級矛盾激化的結果,與英國對北美征稅及貿易限制無關,排除B;“三角貿易”是歐洲、非洲、美洲間的黑奴貿易,題干主要說的是英國對北美貿易政策,與“三角貿易”無關,排除 C;工業革命側重于技術變革和生產力發展,題干內容與工業革命影響無關,排除 D。21.【答案】A【解析】材料中";內陸國家擴張成為瀕臨海洋的強國";對應彼得一世通過北第 3頁方戰爭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走向西方";契合彼得一世在改革中推行西化政策,派遣留學生、引進西方技術;";邁進現代化";反映的正是彼得一世改革創建近代陸海軍、發展工商業,使俄國開始近代化,故選 A 項;美國南北戰爭旨在維護國家統一、解決奴隸制問題,不涉及國家從內陸到臨海及社會轉型發展,排除 B 項;日本明治維新前本就是島國,且走上近代化方式與俄國不符,排除 C 項;俄國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主要是改變社會制度,并非題干中的國家轉型,與題干";邁向現代化門檻";的起步階段特征不符,排除 D 項。22.【答案】A【解析】結合材料可知,資本家財富增多,工人收入難以糊口且對現狀不滿,這體現了貧富差距加劇引發社會矛盾,所以工業化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故選 A 項;材料圍繞資本家與工人的財富分配問題,未涉及到婦女地位相關內容,與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這一說法無關,排除 B 項;題干敘述集中于經濟分配方面,不涉及教育水平,不能得出致使教育水平降低的結論,排除 C 項;材料重點在呈現貧富分化及矛盾,而非工業化對社會生產力的提升,無法體現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排除 D 項。23.【答案】A【解析】1921 年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等,材料中蘇俄準備將部分資源租讓給外資經營開發,這與新經濟政策內容相符,表明新經濟政策得到落實,故選 A 項;蘇俄與西方國家此時仍存在意識形態對立,經濟合作不代表矛盾消除,排除 B 項;蘇聯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始于 1928 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 C 項;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是20 世紀 30 年代斯大林模式形成時建立的,時間不符,排除 D 項。24.【答案】C【解析】1944 年 6 月,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對德軍形成東西兩面夾擊之勢,成功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材料“對德軍形成東西兩面夾擊之勢,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與之相符,故選 C 項;凡爾登戰役是一戰中德法的戰役,地點在法國凡爾登,與題意無關,排除 A 項;莫斯科保衛戰 1941 年發生在蘇聯莫斯科,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未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排除 B 項;攻克柏林戰役發生在 1945 年,蘇軍攻克柏林,德國投降,當時歐洲第二戰場已開辟,排除 D 項。25.【答案】A【解析】20 世紀 50 年代,非洲獨立國家從 3 個迅速增加到 41 個,這體現了非洲眾多國家擺脫殖民統治,反映出當時民族獨立浪潮的高漲,故選 A 項;非洲國家獨立后并不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題干主要體現的是非洲民族獨立發展,不是社會主義力量壯大,排除 B 項;題干圍繞的是非洲國家獨立,未提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排除 C項;經濟全球化指世界經濟聯系加強,而題干強調的是非洲國家的獨立情況,與經濟全球化無關,排除 D 項。26.【答案】D【解析】材料中“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促使傳統行業改造升級”明確點出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滲透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如制造業智能化、服務業數字化,直接對應“促進傳統行業更新換代”,故選 D 項;改變工作生活方式需要更多個人層面案例,材料側重產業升級而非生活細節,排除 A 項;經濟全球化涉及跨國貿易、資本流動,材料未提國際聯系,排除 B 項;傳統文化強調思想、藝術等傳承,材料僅聚焦產業經濟領域,無法得出“有利于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的結論,排除 C 項。27.【答案】A【解析】從材料中世博會主題如“居住與環境”“自然的睿智”“人·自然·技術”“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等可看出,各屆主題均聚焦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科技進步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核心內涵,故選 A 項;文化多樣性關注不同文化的共存與交流,但材料未提及文化差異或交流的內容,排除 B 項;區域經濟一體化強調地區間的經濟合作與整合,而材料主題均圍繞環境與科技,與經濟合作無關,排除 C 項;世界多極化指國際政治格局的多元化,材料未涉及政治格局或國際關系的內容,排除 D 項。第 4頁二、非選擇題27.【答案】(1)信息:案例 1:秦始皇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設置南海郡,任囂修筑任囂城;案例 2: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留廣州一處作為西方商船來華的口岸,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2)原因:地理:位于沿海地區和三江匯合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氣候適宜等。歷史: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海外貿易發達;外國商人與之通商;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清政府開放廣州作為全國唯一對外貿易口岸;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作為通商口岸等。【解析】(1)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提煉其反映的歷史信息,如選擇案例 1:據材料一“秦始皇派任囂首次領兵攻打嶺南”“并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并擴建任囂城”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設置南海郡,任囂修筑任囂城;如選擇案例 2:據材料一“廣州十三行……廣東官府便組織和指定一些商人專管廣東對外進出口貿易”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留廣州一處作為西方商船來華的口岸,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2)原因:地理:據材料二“珠江三角洲北緣,瀕臨南海,為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可知,位于沿海地區和三江匯合處,地理位置優越;據材料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可知,自然資源豐富;據材料二“平坦的陸地、充分的水源、適宜的氣候條件”可知,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氣候適宜等。歷史:據材料二“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與海外交往頻繁”可知,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海外貿易發達;外國商人與之通商;據材料二“廣州設立全國第一個管理外貿事務的機構——市舶司”可知,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據材料二“清政府把廣州作為全國唯一對外貿易口岸”可知,清政府開放廣州作為全國唯一對外貿易口岸;據材料二“‘五口通商’時期,廣州等五個城市相繼開放”可知,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作為通商口岸。(3)事件及意義:據所學廣州歷史上的事件可知,1924 年 1 月,在孫中山主持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這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或者列舉廣州黃花崗起義,這次起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28.【答案】(1) ①;②④;③。(2) ④(3) A:自強求富。B:康有為(梁啟超)。C:辛亥革命。D:經歷了學習技術到學習制度再到學習思想三個階段,對西方的認識不斷加深(4) 認識: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解析】(1)結合所學可知,實物史料是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的物質性證據,如工具、武器、第 5頁陶器、建筑、錢幣、碑刻等,具有直接性和直觀性,因此鐵甲艦屬于實物史料,選①;結合所學可知,文獻史料是文字記錄的史料,包括史書、檔案、碑刻等,因此②④屬于文獻史料;結合所學可知,圖像史料是視覺形式記錄的史料,包括繪畫、照片、地圖等,因此③為圖像史料。(2) 結合所學可知,1915 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并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因此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是《青年雜志》,選④。(3) A:結合所學可知,洋務運動的口號為自強求富,因此A為自強求富。B:結合所學可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領導了戊戌變法,因此B為康有為(梁啟超)。C: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領導進行了辛亥革命,因此C為辛亥革命。D:結合所學可知,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器物,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強調學習西方制度,新文化運動強調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因此中國的近代化探索經歷了學習技術到學習制度再到學習思想三個階段,對西方的認識不斷加深。(4) 認識:開放性試題,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如據材料三“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可知,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29.【答案】(1)文件:《人權宣言》。“舊制度”:封建君主專制制度。(2)目的:動員黑人奴隸參加北方軍隊,扭轉戰局。貢獻: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3)地位: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會議: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4)認識: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加強我國法治建設,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解析】(1)文件:據材料一 “1789 年 8 月,制憲議會通過了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和結合所學可知,該 “宣言” 是《人權宣言》;“舊制度”:據材料一“1791 年,制憲議會制定了憲法,廢除了舊制度”和結合所學法國大革命可知,“舊制度” 是指封建君主專制制度。(2)目的:據材料二 “不能永遠保持半奴隸半自由狀態”,結合美國南北戰爭背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是為動員黑人奴隸加入北方軍隊,扭轉南北戰爭戰局。貢獻:據材料二“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并結合所學,林肯的貢獻是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3)地位:根據材料三 “1954 年 9 月……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和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地位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會議:據所學可知,通過該憲法的會議是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第 6頁(4)認識:綜合上述材料,對法治建設的認識可從文明價值、國家治理、社會發展等方面展開,如: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加強我國法治建設,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30.【答案】(1)地區:西藏(2 分)(2)【示例一】觀點:民族交融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論述:北魏孝文帝推行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等漢化措施,促進了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唐朝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唐蕃“和同為一家”。元朝時期,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清朝前期,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促進了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結論:各族人民的相互交往、交流與交融,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示例二】觀點:維護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論述: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實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唐朝時期,文成公主入藏和親,促進了唐蕃民族關系的融洽,統一多民族國家持續發展,進入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元朝時,設置北庭都元帥府、宣政院等機構管理邊疆地區,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與發展。明清時期,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與發展。結論:幾千年來,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觀點 3: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觀點 4: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解析】(1)地區:根據材料“宣政院印”和所學知識可知,元朝設置宣政院,主要管轄西藏地區事務。(2)【示例一】觀點:根據材料信息,可選擇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為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西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了唐與吐蕃的關系,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 據此可擬觀點為:民族交融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如:北魏孝文帝推行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等漢化措施,促進了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唐朝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唐蕃“和同為一家”。元朝時期,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促進了各民族經第 7頁濟、文化的交流發展,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清朝前期,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促進了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最后總結:結論:各族人民的相互交往、交流與交融,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示例二】觀點:根據材料信息,可選擇文成公主入藏、元朝設置宣政院等史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西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了唐與吐蕃的關系,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設置宣政院,標志著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轄,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據此可擬觀點為:維護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如: 論述: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 亂的局面,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實行了一系列鞏固 統一的措施,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 族的封建國家。唐朝時期,文成公主入藏和親,促進了唐蕃民族關系的融洽,統一多民族國家持續發展,進入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元朝時,設置北庭都元帥府、宣政院等機構管理邊疆地區,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與發展。明清時期,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與發展。最后總結:結論:幾千年來,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其他觀點言之有理亦可。如:觀點 3: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觀點 4: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第 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docx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學晉安校區2024-2025學年九年級4月質檢歷史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