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按秘密級事項管理★啟用前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模擬試題(八) 本試卷共19題,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山西芮城坡頭遺址位于穿越中條山的交通孔道上,靠近晉南鹽池;山東龍山文化制陶業發達,大多數的城址都經歷過由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中原龍山文化中心聚落中存在來自不同地區和生活習慣不同的人的骨頭。由此可見A.黃河流域較早地進入了文明社會B.手工業成為原始社會的基礎部門C.早期聚落形成的原因具有多樣性D.區域交流程度制約文明發展水平2.晉惠公遷姜戎至晉的“南鄙(邊境)之田”;楚昭王滅蠻氏戎,“誘其遺民而盡俘以歸”,讓他們從事生產;齊敗山戎,獻“戎菽”(農作物)于魯。這些史實反映出春秋時期A.諸侯嚴格遵守拱衛王室的要求B.民族交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C.少數民族的生產技術更為先進D.華夏認同觀念影響民族關系3.下表內容是部分唐代人關于科舉制度的言論。這些言論主要反映了唐代言論 人物“近日以來,殊乖本意,進士以聲律為學,多昧古今;明經以帖誦為功,罕窮旨趣,安得為敦本復古,經明行修 ” 李隆基“經之旨棄而不求,圣人之心外而不講。干辦者為良吏,適時者為通賢,仁義教育之風,于是乎掃地而盡矣” 李翱“爭第急切,交馳公卿,以求汲引,毀訾同類,用以爭先。故業因儒雅,行成險薄,非受性如此,勢使然也。浸以成俗,虧損國風” 趙匡A.國家政策影響士人觀念 B.科舉制選拔出大量人才C.學子熱衷于仕途的心態 D.科舉制度存在明顯弊端4.宋代法律基本沿襲唐律,遇到新的法律問題時,則以皇帝的敕令解決。宋神宗以后,發展到以敕代律,司法實踐中“凡律所不載者,一斷以敕”。這表明宋代A.法制建設逐漸走向成熟 B.社會動蕩使法律問題激增C.司法實踐缺乏固定標準 D.皇帝的立法權得到了強化5.《湖南省例成案》載有乾隆年間郴桂礦廠采用礦苗追蹤法找礦、采用礦井開采法開礦,遇到堅硬的巖石時采用火攻法、用水龍排水、開鑿通風巷道等。這說明郴桂礦廠A.是湖南礦業的主要發展地 B.使用先進技術進行礦業開采C.擁有較為完備的采礦技術 D.采礦技術處于全國領先地位6.定都天京后,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聯合奏請在安徽、江西等地實行“照舊交糧納稅”政策,即由地主先向佃戶收租,再向國家交納錢糧,得到洪秀全的同意。這反映出太平天國A.注重減輕農民的負擔 B.事實上承認土地私有C.政權已面臨財政危機 D.內部矛盾已初露端倪7.1861年3月英國率先與漢口通商后,外國商人陸續在漢口開辦工廠,下表所示是1862—1889年外商在漢口開辦的工廠情況。這些工廠的設立廠名 順風 磚茶廠 新秦 磚茶廠 漢口 磚茶廠 阜昌 磚茶廠 金銀 冶煉廠 漢口 壓革廠 隆茂 打包廠 和平 打包廠 美最時 蛋廠 禮和 蛋廠 元亨 蛋廠設立 年份 1862 1866 1872 1874 1875 1876 1876 1880 1887 1887 1889國別 俄商 俄商 英商 俄商 英商 俄商 英商 俄商 德商 德商 德商A.阻礙了武漢地區民族工業的發展 B.說明資本輸出成為列強主要侵略方式C.折射出西方列強侵華的本質意圖 D.表明列強在中國開辦工廠逐漸合法化8.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權成功選舉產生了邊區政府,毛澤東就此說:“當人民選舉他們所喜歡的人去辦政府的事情的時候,辦得很不錯,這比派官辦事制度要好得多?!辈牧现荚趶娬{陜甘寧邊區政權A.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一定成效 B.調動了民眾參政熱情C.通過選舉產生廉潔高效政府 D.實現了人民民主專政9.新中國成立后曾一度實行代耕制度,對缺乏勞動力的烈軍工屬派工或將其土地包給農民代為耕種,由農民義務性付出勞力、畜力。下面是1950年河北省曲周縣第一區部分村代耕情況統計表。曲周縣實行的代耕制度村名 總人口數/人 需代耕戶數/戶 應負擔勞力數/人 應負擔畜力數/牛腿 實際使用人工數/工 實際使用畜工數/工苦水堡 467 10 160 218 825 672霍橋村 340 4 90 60 143 132灣子村 449 4 63 100 147 158史寨村 344 5 126 223 265 189A.體現了農村經濟建設的探索 B.執行過程中損害了農民利益C.反映了農民建設國家的熱情 D.開辟了農業生產集體化道路10.重慶被設為直轄市(1997年)后的10年間,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圍繞重大事件先后組織人大代表對80多部法律法規開展了近100次執法檢查,對市政府所屬部門、法院和檢察院進行工作評議。此外,市人大常委會受理群眾來信來訪12萬余件次。這些做法表明我國A.直接民主制在地方成功嘗試 B.民主集中制原則的貫徹實施C.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D.權力機關積極履行監督職能11.公元前8世紀左右,古希臘各城邦出現以平民為主力的重裝步兵,他們逐漸取代了以貴族為主力的騎兵,成為古希臘城邦的主要軍事力量。這一調整A.意味著奴隸制走向瓦解 B.有助于提升平民的地位C.表明城邦之間矛盾緩和 D.反映了民主政體的形成12.1545—1565年,天主教會代表多次召開會議,要求停止兜售贖罪券,不再增加教會神職薪俸,加強對神職人員的監督,同時強調教皇是最高權威,教會具有解釋《圣經》的唯一權力。由此可知,天主教會A.力圖應對新教挑戰 B.開始嘗試進行宗教改革C.反對一切教會革新 D.主動適應教隨國定原則13.17世紀,德川幕府制定“交替參覲”制度,要求全國大名率領家臣輪流到幕府所在地江戶居住。為了滿足這些人的需求,大批工商業者也紛紛涌入江戶和各名藩所在的城市。由此可知,交替參覲制度A.強化了君主集權 B.有效鞏固了四民等級秩序C.加劇了社會動蕩 D.客觀上推動了城市的發展14.19世紀,美國建成了一個以鐵路為骨干的全國水陸交通網,將東部和西部聯系起來。與此同時,大西洋沿岸各州生產的工業品占全國工業品的比重由80%下降到58%。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美國東西部經濟差距逐漸擴大 B.工業革命與西部開發互相影響C.美國的經濟發展源于交通建設 D.美國國內的統一市場開始出現15.1925年,蘇聯富農力量增強,人數占到全體農民的3.3%;工業中私營企業占整個工業生產的23.9%,零售商業中私人店鋪占統治地位。這些變化反映出蘇聯A.新經濟政策已偏離社會主義方向 B.對私有制經濟的改造已迫在眉睫C.擺脫了世界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 D.國家內部私有經濟成分日益恢復16.下表所示為20世紀50—60年代法國在國際外交舞臺上的部分活動。由此可知時間 外交活動1960年 邀請赫魯曉夫訪法,提出“緩和、諒解、合作”的主張1963年 拒絕參加美蘇簽訂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1966年 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20世紀50—60年代 積極發展“法德同盟”,抵制英國A.法國謀求歐洲大陸霸主地位 B.歐洲聯合進程受到外交阻礙C.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分化 D.經濟衰退動搖美國霸主地位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其中17題18分,18題16分,19題18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清代白銀貨幣流通趨勢圖——改編自彭信威《中國貨幣史》材料二 明朝后期,西班牙人主導的太平洋東部航線得以開通,與葡萄牙人主導的太平洋西部航線連為一體,第一次實現了以南中國海為中心的全球“海道大通”。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也由此而開始。大帆船貿易出口了大量的中國制造品,輸入了大量的白銀并傳入了美洲物種,結果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這是一個全球商業資本主義的時代,大帆船貿易將中國帶入世界全球化進程,中國傳統落后的經濟結構也因此出現新的重大轉變。——改編自韓琦《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對明王朝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世紀以來清朝白銀貨幣流通的變化趨勢及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主題,并加以闡釋。(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 1915年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讓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但也為中國國家認同意識的培育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北京政府、革命黨以及社會各界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都在不遺余力地將“二十一條”培育成一個新的國恥記憶。根據日方的要求,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原本是一次絕密的、非常規的外交事件。5月13日,陸征祥以中國外交部的名義,向中外披露中日交涉始末。北京政府此舉既是為了對后世有所交代,也是為了向民眾灌輸國家主義觀念。為此,北京政府順應輿情需求,設立了國恥紀念日,將國恥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計劃。5月9日遂成為廣為人知的“國恥紀念日”。與此同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則利用“二十一條”國恥記憶進行反對袁世凱的革命動員。早在4月22日,中華革命黨就從日本向國內、新加坡、舊金山等地散發關于“二十一條”交涉的通告,指責袁世凱“寧肯舉祖國之河山,移贈他族”,攻擊袁世凱“為賣國之罪魁”,呼吁“討賊不容緩”。報界人士還將國恥記憶與國貨消費聯系起來,通過傳播“二十一條”國恥記憶來振興國貨。北京記者張仲良就是北京國貨聯誼會的領袖人物。國貨聯誼會為抵制日貨運動的延續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他們還在北京籌備一張白話報紙,其目的就是讓廣大民眾牢記5月7日為國恥紀念日。在1919年巴黎和會山東問題交涉失敗之后,懷有強烈國恥記憶的青年學生開始質疑北京政府對日政策的合法性。一戰時期形成的反日國恥記憶成為學生界發起政治運動的原動力。親日派政治人物曹汝霖、陸宗輿和章宗祥被鎖定為賣國賊,成為新的國恥記憶象征。 ——改編自馬建標《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一戰前后中國國恥記憶的形成與演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對一戰前后中國國恥記憶的形成與演變進行評述。(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19.下表內容為岳麓版歷史選修教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的目錄。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單元 小節第一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云密布的歐洲 二、慘烈的四年戰事 三、大戰的后果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短暫和平 一、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二、國際聯盟 三、華盛頓體系的建立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四單元 雅爾塔體系下的“冷戰”與和平 一、“冷戰”的緣起 二、“冷戰”的形成 三、處于戰爭邊緣的世界 四、緩和與對抗的交替第五單元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 一、“冷戰”中的“熱戰” 二、中東戰爭 三、發展中國家的局部戰爭 四、高科技下的局部戰爭第六單元 爭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一、聯合國 二、反戰和平運動 三、和平與發展——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嘗試設計第三單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小節目錄,并說明你的設計理由。(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階段說明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歷程。(要求:階段劃分準確,邏輯清晰,史實準確,論述充分。)(12分)參考答案1.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華文明起源、早期聚落形成,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可知,交通位置、資源、手工業、商業、人口集散都是推動早期聚落形成的重要原因,具體情況因地而異,故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黃河流域較早進入文明社會,排除A項;原始社會的基礎部門是農業,排除B項;區域交流推動文明發展,但D項與材料關聯不大,排除。2.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春秋時期華夏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遷姜戎至晉的“南鄙(邊境)之田”,促進了晉國南部邊境地區的開發;楚昭王滅蠻氏戎,“誘其遺民而盡俘以歸”,讓他們從事生產,促進了民族間的交融;齊敗山戎,獻“戎菽”(農作物)于魯,豐富了中原國家的農作物,這些史實都表明,春秋時期的民族交融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故B項正確。春秋時期,分封制遭到破壞,排除A項;材料無法說明“少數民族的生產技術更為先進”,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華夏認同,排除D項。3.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唐代科舉制度,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材料中言論“進士以聲律為學,多昧古今;明經以帖誦為功,罕窮旨趣……”批評科舉崇尚文辭與記憶,忽視實際政治才能;材料“圣人之心外而不講”“爭第急切,交馳公卿”表明在科舉以文章取士的風尚下,學子忽視道德修養,故D項正確。材料中的言論是對科舉制度弊端的批評,而未談及國家政策如何影響士人觀念,排除A項;B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主旨是科舉制度的弊端,C項所述在材料中有所涉及,但不符合設問要求,排除。4.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宋代法律與教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宋神宗以后,司法實踐中“凡律所不載者,一斷以敕”,這反映出君權在立法方面得到強化。“以敕代律”現象的出現并非因為社會動蕩導致法律問題激增,而是因為君權強化,故D項正確,排除B項。唐代法制建設已經成熟,排除A項;根據材料“凡律所不載者,一斷以敕”可知,司法實踐有固定的標準,排除C項。5.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清代經濟,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可知,乾隆年間湖南的郴桂礦廠擁有一套較為完備的找礦、開礦、礦井排水、通風等識礦和采礦技術,故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湖南其他地方采礦業的信息,由此無法得出郴桂礦廠是湖南礦業的主要發展地的結論,排除A項;僅由材料無法判斷郴桂礦廠的這些采礦技術是否先進,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全國其他地區采礦技術的信息,由此無法得出郴桂礦廠采礦技術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的結論,排除D項。6.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土地制度,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遷移知識的能力,滲透了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根據材料“由地主先向佃戶收租,再向國家交納錢糧”可知,這一政策事實上承認了土地私有,故B項正確?!罢张f交糧納稅”政策下,地主依然可以剝削農民,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現象與財政危機、內部矛盾無關,排除C、D兩項。7.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漢口成為通商口岸后,外國商人陸續在漢口開辦工廠,反映了這一時期西方列強在中國投資設廠,搶占市場,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企圖使中國淪為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故C項正確。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下,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客觀上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時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也會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對華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對華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排除B項;列強在中國開辦工廠合法化是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之后,排除D項。8.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共在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治探索,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根據材料“成功選舉產生了邊區政府”和毛澤東對邊區政府的評價可知,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權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故A項正確。雖然材料提到了選舉,但B項說法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項由材料體現不出,排除;新中國成立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建立,排除D項。9.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建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包給農民代為耕種,由農民義務性付出勞力、畜力”“應負擔勞力數”“實際使用人工數”“實際使用畜工數”可知,當地代耕制度的推行,是我國農村經濟建設的一次有益探索,故A項正確。雖然代耕制度讓農民付出了大量義務性的勞力、畜力,但不能說其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農民建設國家的熱情,排除C項;農業生產集體化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前提下,農業生產互助合作,排除D項。10.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現代中國民主法治,意在考查學生在特定的時空框架內,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闡釋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材料所述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組織人大代表開展的執法檢查和工作評議活動以及市人大常委會受理群眾的信訪,均體現了地方權力機關積極履行監督職能,故D項正確。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是直接民主制,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民主集中制,排除B項;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已確立起來,排除C項。11.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古代希臘的政治,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遷移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可知,以平民為主力的重裝步兵成為古希臘城邦的主要軍事力量,平民要求享有相應的權利,因此,材料中的變化有利于古希臘平民地位的提高,故B項正確。重裝步兵成為維護古希臘奴隸制的主要力量,排除A項;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古希臘城邦的政體并不都是民主政體,排除D項。12.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宗教改革,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遷移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根據材料“要求停止兜售贖罪券,不再增加教會神職薪俸,加強對神職人員的監督,同時強調教皇是最高權威,教會具有解釋《圣經》的唯一權力”可知,材料中天主教會的做法主要是為了應對宗教改革的挑戰,故A項正確。天主教反對宗教改革,排除B項;由材料可以看出,天主教會進行了一些調整,革除了一些內部弊端,排除C項;材料并未提到教隨國定原則,排除D項。13.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日本德川幕府的統治,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遷移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根據材料“要求全國大名率領家臣輪流到幕府所在地江戶居住”“大批工商業者也紛紛涌入江戶和各名藩所在的城市”可知,交替參覲制度客觀上推動了城市的發展,故D項正確。幕府時代掌握實權的是幕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將軍和大名之間的關系,不是四民等級秩序,排除B項;大名輪流去江戶居住和工商業者涌入城市無法說明社會動蕩加劇,排除 C項。14.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工業革命,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遷移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受西進運動的影響,美國交通網逐漸建立,工業革命又促進了西部地區的開發,故B項正確。隨著工業革命開展,美國東西部經濟差距是逐漸縮小的,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美國鐵路交通建設促進了經濟發展,但C項“源于”說法不準確,排除;美國國內的統一市場在獨立戰爭時期就開始出現,排除D項。15.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遷移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經濟政策實施以后,蘇聯國內的私有經濟成分日益得到恢復,故D項正確。新經濟政策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排除A項;材料表明資本主義因素并不占據主導地位,故B項錯誤;世界經濟危機是從1929年開始的,且蘇聯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不大,排除C項。16.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冷戰”與二戰后國際局勢,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表格信息、遷移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材料反映的是20世紀50—60年代法國謀求擺脫美國控制、發展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這說明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分化,故C項正確,排除A項。法國所倡導的正是歐洲聯合,排除B項;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依然處于繁榮時期,排除D項。17.(1)變化趨勢:1701年至1790年,清朝白銀貨幣流通量持續增長;1790年后出現了兩次大幅度的下降。(2分)持續增長的原因:18世紀商品經濟的發展;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帶來大量白銀的流入,賦役征銀和政府財政的貨幣化推動了白銀貨幣的普及;區域性長途販運貿易的興起;地域性商幫集團的發展;新型商業市鎮的興盛;工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等等。(4分,任答兩點即可)大幅度下降的原因:貨幣供給量不足;英國的鴉片輸入導致大量白銀外流;鎮壓農民起義(如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消耗了國庫的大量存銀;鴉片戰爭后需要賠付大量白銀;等等。(4分,任答兩點即可)(2)[示例]主題: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將中國帶入世界全球化進程。(1分)闡釋: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使中國的商業貿易直接與世界市場發生聯系,中國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中國制造品從南中國海出發,通過太平洋貿易行銷全球;白銀作為支付手段成為世界貨幣,并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以南中國為中心的“絲銀之路”,體現了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系的加強,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進程;伴隨大帆船貿易的海外移民也促進了南洋、美洲的開發以及中國與東南亞、拉美國家之間的物質和文化交流。(6分)綜上所述,明朝晚期,大帆船貿易將中國帶入世界市場,帶入世界全球化的進程,中國為世界全球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1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18.[示例]評述:自1915年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發生之后,北京政府、革命黨以及社會各界從各自的立場出發,不約而同地意識到“二十一條”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記憶”保存價值。(4分)北京政府保存此國恥記憶,既有免責之慮,也有捍衛其統治合法性的功利性訴求;革命黨將“二十一條”國恥記憶用來證明北京政府的賣國行為,以便進行革命動員;新聞出版界則借此刺激民族主義消費,振興國貨消費。(6分)五四運動期間,“二十一條”國恥記憶向賣國賊國恥記憶演變。由巴黎和會外交失敗而凸顯的民族危機與國內激烈的派系競爭糾纏在一起。在此情況下,國恥記憶扮演著對普通民眾進行救亡啟蒙的社會角色。在這一國恥記憶形成與演變的背后,蘊含著時人關于如何救亡的集體潛意識,即加強民族內部團結,才是自救之路。(6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19.(1) [示例一]一、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二、從局部戰爭走向全面戰爭三、戰爭的擴大和轉折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設計理由:遵循歷史事件的過程敘述方式,從戰爭的開始—擴大—轉折—勝利四個階段,呈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體概況。(6分)[示例二]一、大戰爆發的原因二、從局部走向全面的戰爭過程三、大戰的后果與影響設計理由:遵循歷史事件發展的原因、過程和結果的整體敘述方式,理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基本過程與來龍去脈。(6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2)說明: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呈現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初期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16—19世紀,西歐諸國先后發生了科學革命、資產階級政治革命和兩次工業革命,使西歐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上飛速發展,西歐在世界上的優勢日益明顯,到19世紀末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并延續到20世紀初期。(3分) 第二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開始動搖。開始于歐洲并以歐洲為主要戰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尤其是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3分) 第三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格局從以歐洲為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沉重打擊,實力嚴重消耗。相反,美國和蘇聯崛起。美國在二戰后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和軍事強國;蘇聯的軍事和政治力量也十分強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就成為國際格局從以歐洲為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的轉折點。(3分) 第四階段,冷戰結束后:國際格局演變為“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瓦解,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企圖建立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一超多強”的局面形成。但美國也無力完全主導世界格局,歐盟、俄羅斯、日本、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的增強,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重要力量。(3分)【解題分析】(1)材料為《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一書的目錄。目錄是書籍內容的高度提煉和濃縮,提綱挈領地表達了全書的主旨和各部分內容。閱讀目錄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全書的結構布局,了解各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體察作者的寫作思想和行文脈絡。該書第三單元標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事件,可以從事件發展的時序邏輯角度呈現事件發展概況,從戰爭的開始—擴大—轉折—勝利四個階段設計第三單元的小節;也可以從事件的因果邏輯視角理順事件的來龍去脈,從原因、過程和結果三個方面設計第三單元的小節。掌握一定的歷史論文寫作方法,特別是知道目錄(提綱)撰寫的方法,是本題的解題關鍵。(2)材料中的目錄章節較清晰地呈現了20世紀后國際格局的演變歷程和影響因素。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是影響20世紀國際格局演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因素,集中反映了大國和大國集體之間的力量對比變化。這一歷史時期,國際格局變化的基本形態是,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發生嚴重動搖;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喪失世界中心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生的冷戰,促成了兩極格局的形成,但兩極格局中孕育著多極化趨勢;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趨勢以“一超多強”的態勢繼續發展。因此,在闡述國際格局演變過程時,需要將國際格局的演變階段與影響國際格局演變的主要事件和因素表達清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