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 歷史模擬測試(九)(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 歷史模擬測試(九)(含答案)

資源簡介

按秘密級事項管理★啟用前
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
歷史模擬試題(九)
  本試卷共19題,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篦印紋白陶最先被發現于湖南安鄉湯家崗、劃城崗和澧縣丁家崗遺址。隨后,湖北、浙江和安徽等地也陸續出土了類似的白陶。具有相同特征的白陶還存在于陜西漢江上游的龍崗寺遺址。這可用于印證
A.早期區域文明間的聯系 B.湖南先民具有開創精神
C.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性 D.多民族文化的同步發展
2.《秦出土文獻編年訂補》對秦朝虎符有如下記載: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雖毋會符,行殹。(杜虎符)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隊()事, 雖母(毋)會符,行殹。(新郪虎符)
據此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秦朝軍事實力不斷提升 B.中央集權制度已經確立
C.杜絕了武將擅權的可能 D.君主對國家控制力較強
3.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民間詩歌的繁盛程度在歷代是罕見的。敦煌藏卷中有許多唐朝的通俗詩,一些社會上層知識分子的詩歌也在民間廣泛流傳。元稹在講到白居易與自己的詩歌時說:“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侯墻壁之上無不書……至于繕寫模勒……處處皆是。”這表明唐朝
A.民間文化氛圍濃厚 B.市民文化快速發展
C.科舉制的成效顯著 D.文化控制有所放松
4.宋朝君臣順應發展,實施以互市為中心的對外政策,利用這只“無形的手”形成對周邊政權的制衡,通過茶葉與食鹽控制南方、西南民族。針對西南民族“無他求,惟欲鹽耳”的需求,宋朝與他們開展糧鹽互市,使少數民族感激宋朝。這反映出
A.宋朝民族交往形式多元 B.南方地區已成經濟中心
C.商貿往來避免戰爭沖突 D.經濟手段已成外交利器
5.明末顧炎武編纂的《肇域志》記載道:“新都(徽州)勤儉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大賈……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數人。……副者始分身而自為賈……男子冠婚后,積歲家食者,則親友笑之。”由此可以看出當地
A.傳統觀念有所改變 B.市民階層逐漸崛起
C.重農思想受到沖擊 D.商業市鎮蓬勃發展
6.1904年,陳去病在《論戲劇之有益》中指出:“茍有大俠,獨能慨然舍其身為社會用……或編《明季稗史》而演《漢族滅亡記》,或采歐美近事而演《維新活歷史》,隨俗嗜好,徐為轉移……夫如是,而謂民情不感動,士氣不奮發者,吾不信也。”這一認識
A.旨在復興傳統文化 B.推動了戊戌維新運動
C.益于振興民族精神 D.表明改革是救亡良策
7.辛亥革命后的縣官仍以科舉出身、有功名者為主要來源,且大多數人曾在清朝為官。《江蘇省內務行政報告書》列有1912—1913年江蘇省185名縣知事的出身、經歷信息,在這185人中,72.4%的人擁有科舉功名;其中75.1%的人有在前清為官或任差的經歷。這反映出
A.辛亥革命背離初衷 B.清朝官制未曾動搖
C.新舊兩派產生妥協 D.官員任用的現實性
8.救國公糧是陜甘寧邊區政府向人民征收的臨時性的農業稅,具有戰時財政的特點。下面是邊區1937—1945年救國公糧征收數量(單位:萬石)統計表。對下表理解最準確的是
年  份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征收數量 1.39 1.6 5.23 9.74 20.16 16.54 18.41 16 12.4
A.農民負擔逐年加大 B.抗日戰爭形勢嚴峻
C.國共矛盾漸趨尖銳 D.計劃經濟體制確立
9.1956年12月,毛澤東在與工商聯代表談話時指出:“現在我國的自由市場,基本性質仍是資本主義的,雖然已經沒有資本家。它與國家市場成雙成對。上海的地下工廠同合營企業也是對立物。因為社會需要,就發展起來……只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據此可知,當時中國
A.將實行過渡性質經濟政策 B.經濟建設探索具有務實性
C.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動搖 D.計劃經濟的發展遭受挑戰
10.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堅持“戰爭與革命”的時代觀。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維護的”。1987年“和平和發展”兩大主題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文件之中。此后,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對時代的判斷始終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由此推知
A.中國的外交政策具有原則性 B.中國國際地位有所提升
C.國際形勢判斷影響外交決策 D.冷戰局勢出現緩和趨向
11.“‘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1000年里,人類所取得的卓有成效的發明和發現,也許多于公元16世紀以前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在這1000年里,人類學會了利用風力和畜力,發明了輪子、書寫藝術、灌溉技術和冶金方面的化學工藝……公元前3千紀和2千紀中……可資比較的發明只有冶鐵技術和字母文字。”這段話意在說明
A.游牧入侵加劇了政局動蕩 B.階級分化阻礙了技術改革
C.帝國征戰破壞了經濟發展 D.殖民擴張延緩了社會進步
12.下表展示了13—14世紀英國中等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據此表可以得出當時英國
收入部分 糧食收入 115蒲式耳 78先令
畜牧收入 25.3先令
勞工收入 14先令
總計 117.3先令
直接消費部分 口糧消費 64蒲式耳(大麥、燕麥) 32先令
種子扣除 33蒲式耳(大麥、小麥、燕麥) 22.4先令
總計 54.4先令
進入市場部分 穿衣支出 17先令
租稅支出 15先令
凈余 30.9先令
商品率 總計 53%(62.9先令) 62.9先令
儲蓄率(擴大再生產部分) 26%(30.9先令)
A.農民整體收入有所增加 B.資本主義雇傭關系形成
C.個體小農生產成為主流 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較高
13.從獨立戰爭開始到結束,美國有九個殖民地和地區新制定了憲法,其中有六部憲法首次使用了“公民”一詞,而其中的四部留用了“臣民”一詞。在一些州的憲法中,“臣民”一詞的使用頻率甚至高于“公民”一詞。這表明獨立戰爭后美國
A.主權國家尚未真正建立 B.各州之間矛盾無法調和
C.民眾亟待進行身份重構 D.資產階級向宗主國妥協
14.學者指出,19世紀30年代的曼城中心僅有幾條街道還有富人居住,絕大部分富裕人士住在鄉村或鄰近郊區,“曼徹斯特的主要居民是小店主和勞工”。富裕的工廠主每日騎馬或坐馬車往返城郊,他們在郊區興建帶有馬車房或馬廄的華麗住宅。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
A.貧富差距日益拉大 B.享樂主義再度抬頭
C.工業污染比較嚴重 D.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15.蘇聯佩塔洛沃區的農莊和農場的8個畜牧場在1987年年初實行了家庭承包,在5個月的時間里,用同樣多的飼料使牲畜重量增加1倍。該區近40%的大田作業被改為小組勞動的組織形式,春播6天完成的工作量相當于平時15—18天的工作量。材料表明蘇聯當時
A.西方和平演變初露端倪 B.農民生產積極性被激發
C.蘇聯模式框架徹底突破 D.出現了資本主義的復辟
16.20世紀80年代,日本對非洲官方發展援助較20世紀70年代增幅高達9%—13%。這段時間,日本為非洲國家援建了職業培訓中心,在塞內加爾建成當地第一所培養電子、機械和自動化領域技術人員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這些舉措旨在
A.擴大日本社會價值觀的輸出 B.改變對非洲的傳統援助模式
C.推動非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 D.搶占中國在非洲的市場份額
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其中17題18分,18題16分,19題18分,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重要貿易通道,圍繞“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這一話題,某校歷史社團對絲綢之路進行了探索。下面為研究小組展示的史料。
史料一: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
——改編自[漢]班固《前漢書·地理志》
史料二:柘林、黃岡、南澳、樟林、東里、達濠、海門、神泉等處皆為出洋之口,巨舶往來海上,運載土貨至廣州及閩浙,或遠達南洋日本,轉販外貨輸入。
——改編自饒宗頤《潮州志·實業志》
史料三:南越王墓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眛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貴的是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這些文物證明南越國早期或更前年代中國廣州已與波斯和非洲東岸有海上貿易。
史料四:依歷史階段統計,廣東有先秦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史跡4處、秦漢13處、六朝5處、隋唐五代43處、宋元72處、明代110處、清代188處。
——改編自張曉斌、鄭君雷《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類型及其文化遺產價值》
(1)學習歷史要從多重角度來得出結論,上述材料的獲得過程中,同學們都借助了哪類史料 通過這些史料可以得出哪些歷史結論 (8分)
(2)絲綢之路既是一條貿易之路,又是一條文明交流的通道。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絲綢之路作用的認識。(10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在中國近代史學史上,古史辨派以掀起疑古思潮而著稱。20世紀的疑古思潮勃興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正如這股思潮的名字所揭示的那樣,古史辨派史學思想的核心主張是對儒家經典所記述的中國上古歷史保持懷疑態度,探尋中國古史的本來面目。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胡適留美歸國,在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大力提倡“細心搜求事實,大膽提出假設,再細心求實證”的方法。1919年2月,胡適以其博士論文為主干,出版了《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此書拋開“一半神話、一半正史”的唐虞夏商,以《詩經》為可信材料,直接將中國哲學的結胎定在老子、孔子之前二三百年的周宣王時代,這種做法挑戰了言必稱“法古”的傳統儒學。
白鳥庫吉(1865—1942)是日本疑古史學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中史觀”成為“東洋史學”派的重要理論。1909年8月,他發表了題為《中國古傳說之研究》的學術演講,對“堯、舜、禹是真實存在的人物”這一中國史學觀點進行公開質疑,這也就是后來人們所稱的“堯、舜、禹抹殺論”。他在會上指出,堯、舜、禹相關傳說的思想背景為儒學著作,所涉人物大多與儒學思想有關,因此人們對其真實性少有懷疑,相關考證也極為有限。他通過論述推斷堯、舜、禹是根據“三才( 天、地、人)”思想創造的理想化的人物。同時,他在同篇文章中又提出了“中國文化西來說”,即在否定堯、舜、禹真實存在的基礎上,一并否定伏羲、神農、黃帝存在的真實性。
——改編自刁嘉程、謝崇寧《“堯舜禹抹殺論”與中日疑古思潮》
結合材料,談談你對20世紀初中、日兩國“疑古思潮”的理解。(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拿破侖戰爭破壞和動搖了歐洲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同時把《拿破侖法典》帶到了所有的被占領國和地區,并在占領區推動了若干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從而促使歐洲的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迅速傳播,故拿破侖戰爭之后歐洲思想文化界的形勢較1789年之前已經產生巨大差異。民族主義使受歐洲列強殖民或保護的小國,以及在古代有過榮光而在近代解體分裂為很多小國的國家逐漸產生重新統一或驅逐外國勢力的思想。在民主主義的逐漸傳播之下,溫和派不愿再承受無限君權的無理壓制,要求立憲限制君權,而激進派眼里已容不下君主和教會,要求實行共和。
——改編自許丹《論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歷史進程的影響》等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看起來還是那個老歐洲,但它的內核已經不一樣了:第一個顯著的變化在于歐洲“碎片化”了,民族主義再次興起。例如,波蘭重新建國,原沙俄境內出現了許多斯拉夫民族國家(當然這是1918年3月蘇德和約的結果),奧匈帝國分裂為很多單一民族國家,等等。第二個顯著的變化在于歐洲的君主制遭到了沉重打擊。一戰之后,德意志帝國、沙皇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四個帝國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魏瑪共和國、蘇維埃俄國、奧地利共和國和土耳其共和國。這四個非君主政體的國家不僅掃除了封建殘余,而且左翼力量強大,一度具有社會主義傾向或已經是社會主義國家。
——改編自林良展《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現代歐洲政治格局》等
(1)根據材料一、二,比較拿破侖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影響的異同。(10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拿破侖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產生不同影響的原因。(8分)
參考答案
1.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早期文明起源,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可知,湖南安鄉湯家崗、劃城崗和澧縣丁家崗遺址出土的白陶與湖北、浙江、陜西等地區的遺址中出土的白陶具有相同特征,由此可以判斷,遠古時期湖南地區文明與全國其他地區文明是有聯系的,故A項正確。僅從材料信息無法得出“湖南先民具有開創精神”,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文明的互動而不是多元一體化發展,排除C項;“同步發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2.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秦朝政治,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進行歷史探究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君主與將領各掌握一半虎符,“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可見君主對于軍隊調動具有較高話語權,君主掌握了較高的軍事權力,對國家控制力較強,故D項正確。軍事實力的提升與軍隊戰斗力、武器更新迭代、軍事管理等密切相關,而材料強調的是軍隊的調動權限,無法體現“軍事實力不斷提升”,排除A項;材料強調君主專制的加強,并未提及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排除B項;C項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
3.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唐朝文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由材料“民間詩歌的繁盛程度在歷代是罕見的……一些社會上層知識分子的詩歌也在民間廣泛流傳”可知,底層百姓逐漸接受社會上層知識分子的文化,精英文化對大眾文化產生影響,從而提高了整個國家的文化水平和繁榮程度,故A項正確。市民文化快速發展的時期不是唐朝,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未提及科舉制與文化控制,C、D兩項說法與材料無關,均排除。
4.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宋代經濟與對外交往,意在考查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由材料“實施以互市為中心的對外政策,利用這只‘無形的手’形成對周邊政權的制衡”可以看出,依托經濟手段的對外政策被宋代君臣應用,經濟手段已成外交利器,故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多元的交往形式,排除A項;B項說法正確,但無法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項說法明顯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
5.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明朝經濟與社會觀念,意在考查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由材料“副者始分身而自為賈……男子冠婚后,積歲家食者,則親友笑之”可知,當地民眾對商業較重視,這說明傳統觀念有所改變,故A項正確。材料只能說明當地商業的發展,不足以證明市民階層的崛起,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當地對農業的態度,不能體現出重農思想受到沖擊,排除C項;材料只能體現當地人對商業的觀念的改變,不能說明商業市鎮蓬勃發展,排除D項。
6.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救亡圖存運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從題干信息可知,作者意在呼吁社會先進人士選取中國傳統故事或采納歐美近事編演新劇,以提倡民族主義、振興民族精神,故選C項。復興傳統文化不是作者的根本目的,排除A項;戊戌維新運動發生于1898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重點是振興民族精神,并未體現救亡圖存的方式,排除D項。
7.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官員任用,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進行歷史探究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縣官仍以科舉出身、有功名者為主要來源,且大多數人曾在清朝為官……72.4%的人擁有科舉功名;其中75.1%的人有在前清為官或任差的經歷”可知,當時的官員任用注重其工作經驗與能力,具有現實性,故D項正確。背離初衷言過其實,只能體現出革命有不徹底性,排除A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清朝官制也由此被推翻,排除B項;任用曾在清朝為官的人并不是向舊勢力妥協,而是應對現實的需要,排除C項。
8.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陜甘寧邊區政府的財政措施,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歷史問題、進行歷史探究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根據表格信息可知,1941年救國公糧的征收量激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1年以前邊區有外援可依靠,財政壓力尚且不大,有條件休養民力,因此公糧征收數量較少。皖南事變后,為走出財政困境,邊區加征了救國公糧,故C項正確。“逐年加大”說法錯誤,排除A項;自1938年以來,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抗日戰場的嚴峻形勢不會導致征稅數量在1938—1940年處于低水平狀態,排除B項;D項與材料“具有戰時財政的特點”不符,排除。
9.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探索,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因為社會需要,就發展起來……只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可知,毛澤東主張根據社會需要適當發展私人工商業與自由市場,這具有務實性,故B項正確。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已實行過渡性質經濟政策,排除A項;當時中國仍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沒有動搖,排除C項;當時的私人工商業與自由市場規模有限且仍然受到一定的控制,并不能對計劃經濟體制構成挑戰,排除D項。
10.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進行歷史探究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改革開放之前,美蘇爭霸、中蘇關系等對中國的內外政策產生了深刻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和平與發展、合作共贏成為中國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據,故C項正確。原則性主要是指中國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材料反映的是外交政策的順勢而變,而不是原則性,排除A項;B項與材料無關,排除;當時美蘇冷戰并未結束,世界上局部沖突不斷,兩大陣營對抗依舊激烈,排除D項。
11.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古代文明誕生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類文明及早期國家誕生的時段,該學者認為伴隨著人類文明及早期國家的誕生,階級分化所帶來的階級壓迫導致勞動者(佃戶或奴隸)不會積極、主動地去發明或采用新技術、新方法,從而阻礙了技術改革,故B項正確。游牧民族大規模入侵其他地區大約是從公元前2千紀開始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早期國家誕生的時間,當時還沒有出現帝國,排除C項;古代世界最早進行殖民擴張的是公元前8世紀左右的古代希臘文明,排除D項。
12.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古時期的歐洲,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根據表格信息“進入市場部分”“商品率”“53%”可知,13—14世紀英國中等農民的農產品商品率已超過50%,說明農產品已被大量投放市場,反映出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較高,故D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出農民收入的增加,排除A項;13—14世紀英國資本主義雇傭關系尚未形成,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13—14世紀英國中等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由此不能得出個體小農生產成為主流,排除C項。
13.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其中的四部留用了‘臣民’一詞。在一些州的憲法中,‘臣民’一詞的使用頻率甚至高于‘公民’一詞”可知,在拋棄舊有法律身份的情勢下構建新的法律身份,成為美國獨立戰爭后必須面臨的難題,即美國民眾亟待進行身份重構,故C項正確。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且材料并未討論國家主權問題,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各州之間的矛盾,排除B項;美國部分法律保留“臣民”一詞,并不意味著美國資產階級向宗主國妥協,排除D項。
14.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工業革命,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曼城中心僅有幾條街道還有富人居住……主要居民是小店主和勞工”“富裕的工廠主每日騎馬或坐馬車往返城郊”可知,這是因為工業革命以來城市環境受工業污染的破壞較大,故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貧富差距,但這并不是富人居住在郊區的原因,排除A項;材料中工人生活無法體現享樂主義,排除B項;D項是材料所述現象的根本原因,與設問不符,排除。
15.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措施,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中“春播6天完成的工作量相當于平時15—18天的工作量”等信息可知,戈爾巴喬夫推行承包制的做法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現象與和平演變無關,排除A項;C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戈爾巴喬夫推行承包制的做法不能說是資本主義復辟,排除D項。
16.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日本的對外政策,意在考查學生進行歷史探究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根據史實可知,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地位的提升推動其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因此日本改變了原有的對外政策,積極援助非洲,意圖深化日非關系,獲得非洲國家的支持,加強日本社會價值觀的輸出,故A項正確。B項為材料現象的重復,排除;日本這些舉措的目的并不是推動非洲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排除C項;僅從材料信息無法得出這些舉措旨在“搶占中國在非洲的市場份額”這一結論,排除D項。
17.(1)史料類別:文獻史料和實物史料。(2分)
歷史結論1:漢代已經開通海上絲綢之路。
歷史結論2:潮州地區外貿港口眾多,貿易范圍廣,產品遠銷海外。
歷史結論3:廣州已經成為當時重要貿易港口。
歷史結論4:史料記載體現了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程度。(6分,答出三點即可)
(2)認識:絲綢之路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在這條貿易通道上,東西方的商人將商品通過這條道路傳至各地,豐富了東西方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這條貿易通道還發揮著溝通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各國人民通過這條道路,加深了彼此之間的聯系,傳播了東西方的文化,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雖然在某些時期,絲綢之路有所沒落,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漸趨減少,但是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不同文明走向交流對話、和諧共生。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弘揚了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倡導尊重文明多樣性,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一次偉大超越。(10分,言之有理亦可)
18.[示例]
理解:中、日兩國疑古思潮都興起于20世紀初,主題都在于對儒家經典所記載的中國上古歷史的真實性提出質疑,認為這一時期歷史的存在可疑性。(2分)
中國“疑古思潮”處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以胡適為代表的學者們對中國上古歷史開展質疑與求證,這是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的產物。一方面,學者希望通過對傳統儒學的質疑與推翻,打破封建儒學千年來的思想桎梏,實現思想解放。另一方面,這也體現了當時新傳入的史學研究方法的影響,是中國史學的一大進步。同時,這也受到當時中國上古史料缺失與西方化思潮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6分)
日本 “疑古思潮”以白鳥庫吉等人為代表,對中國上古歷史提出質疑。一方面,這是對相關史料缺失的狀況的合理討論;另一方面,這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日本當時時代語境的影響。當時日本“脫亞入歐”觀念深入人心,對中國文化與歷史持質疑態度,意圖抹去其自身的中華文化屬性。同時,這也服務于當時日本的侵華計劃,有一定的政治屬性。(6分)
我們應當以唯物史觀正確、合理地討論中國上古歷史的真實性問題,堅持從史料出發,以事實為根據,既不搞“因循法古”,也不搞歷史虛無主義。(2分)
(“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19.(1)同:都促進了歐洲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發展,掃蕩了封建勢力;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4分)
異:拿破侖戰爭促進了要求統一或獨立的民族主義思想、要求立憲或共和的民主主義思想在歐洲的傳播。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四大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一系列獨立民族國家;共和制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社會主義國家。(6分)
(2)原因:拿破侖戰爭時期,歐洲的資本主義尚處于工場手工業時期,封建勢力更為強大,但資本主義發展及民族民主思想的傳播已成為時代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四大帝國走向瓦解,民族自決的原則日益被世界所認可,無產階級革命成為世界的新潮流;等等。(8分)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拿破侖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民族民主主義的影響,意在通過對兩次戰爭影響的辨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比較分析和探究歷史事件原因的能力,滲透了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第(1)問“相同點”,通過材料一中的“拿破侖戰爭破壞和動搖了歐洲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同時把《拿破侖法典》帶到了所有的被占領國和地區,并在占領區推動了若干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從而促使歐洲的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迅速傳播”和材料二中的“第一個顯著的變化在于歐洲‘碎片化’了,民族主義再次興起。例如,波蘭重新建國……第二個顯著的變化在于歐洲的君主制遭到了沉重打擊”可知,兩次戰爭都促進了歐洲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發展,掃蕩了封建勢力。“不同點”,根據材料一中的“拿破侖戰爭之后歐洲思想文化界的形勢較1789年之前已經產生巨大差異”“逐漸產生重新統一或驅逐外國勢力的思想”“溫和派……要求立憲限制君權,而激進派……要求實行共和”可知,拿破侖戰爭促進了要求統一或獨立的民族主義思想、要求立憲或共和的民主主義思想在歐洲的傳播;根據材料二中的“第一個顯著的變化在于歐洲‘碎片化’了……例如,波蘭重新建國……奧匈帝國分裂為很多單一民族國家,等等”“第二個顯著的變化在于歐洲的君主制遭到了沉重打擊……一度具有社會主義傾向或已經是社會主義國家”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東歐出現了大量新的民族獨立國家,也促使君主制被共和制取代,推動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第(2)問“原因”,根據所學知識,拿破侖戰爭時期,應從歐洲大陸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力量對比及歷史發展潮流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應從戰爭對新舊勢力的滌蕩和新的發展潮流來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乡县| 合水县| 资兴市| 福海县| 中超| 陵川县| 淮安市| 比如县| 抚顺市| 双鸭山市| 崇左市| 望城县| 樟树市| 绥棱县| 和顺县| 白河县| 泸水县| 桂阳县| 澜沧| 余干县| 环江| 怀化市| 阿瓦提县| 海门市| 枝江市| 东乡| 安新县| 如东县| 上杭县| 田东县| 佛坪县| 靖州| 特克斯县| 蒲城县| 富蕴县| 荔浦县| 玉田县| 新余市| 东方市| 平利县|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