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選擇性考試 歷史模擬測試(六)(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選擇性考試 歷史模擬測試(六)(含答案)

資源簡介

按秘密級事項管理★啟用前
湖南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選擇性考試
歷史模擬試題(六)
  本試卷共19題,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在文字出現(xiàn)之前,符號已經開始為一些特定區(qū)域的人群所使用,符號影響著他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中國古代先民嘗試認識天地宇宙,萌生出陰陽觀念,當天圓地方和地陰天陽概念形成之時,相關的符號(八卦)也隨之創(chuàng)制成功了。這體現(xiàn)出
A.八卦符號服務于王權統(tǒng)治 B.八卦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C.中國早期文明具有神秘色彩 D.先民對自然世界的初步認識
2.《漢書》記載:“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到漢武帝時期,書籍散佚短缺、禮樂衰頹敗壞現(xiàn)象仍然存在,“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宮廷保藏圖書秘記的地方)”。漢武帝此舉
A.意在維護傳統(tǒng)禮樂制度 B.延續(xù)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C.扭轉了書籍短缺的現(xiàn)狀 D.助推文化的恢復與發(fā)展
3.史料記載,魏主下詔,認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于是始改拔拔氏為長孫氏……其余所改,不可勝紀。這一詔令的頒布
A.得益于中央集權的加強 B.大大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C.意在爭取漢族地主支持 D.實現(xiàn)了民族文化封建化
4.下面是關于唐朝某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記述 出處
有新漕渠,南通淮,垂拱四年(688年)開,以通海(現(xiàn)今連云港市)、汧、密等州 《新唐書·地理志二》
(安史之亂后)屬浚郊多壘,王師方集。江淮委輸,舳艫千里,悉歸而受之,以均軍賦 《全唐文補遺》
A.唐朝藩鎮(zhèn)林立威脅中央政府
B.江淮地區(qū)成為重要的物資供應地
C.長安城喪失了經濟中心地位
D.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密切各地聯(lián)系
5.明代思想家高攀龍認為:“若是個腐儒,不通事務,不諳時事,在一身而害一身,在一家而害一家,在一國而害一國,當天下之任而害天下。所以《大學》之道,先致知格物,后必歸結于治國平天下,然后始為有用之學也。”這一主張
A.倡導經世致用的擔當精神 B.彰顯慎思明辨的士人情懷
C.踐行格物致知的治學方法 D.繼承傳統(tǒng)儒家的治國理念
6.19世紀末,電報被引入中國后,開始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進潛行,清朝長期實行的諭旨奏折制度也悄然發(fā)生變化,衍生出電奏、 電旨等新形式,并逐漸形成自己的寄發(fā)程式與管理制度。西方電報的傳入
A.導致了文書制度功能的轉變 B.扭轉了反侵略斗爭的頹勢
C.提高了行政決策與理事效率 D.強化了國家的管理與統(tǒng)治
7.下表反映了1894—1928年中國主要的四類進口商品棉制品、棉紗、面粉、棉花在進口商品中的占比情況。其中甲是
甲 乙 丙 丁
1894年 32.2% 13.1% 0.7% 0.3%
1913年 19.3% 12.7% 1.8% 0.5%
1921年 23.6% 7.4% 0.4% 3.9%
1928年 14.2% 1.6% 2.6% 5.7%
A.棉制品 B.棉紗 C.棉花 D.面粉
8.1947年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牧業(yè)區(qū)民主改革實行“不斗、不分、不劃階級”和“牧工、牧主兩利”的政策。在改革中,牧主占有牧場的封建制度被廢除,實行“牧場公有,自由放牧”,保護牧主、牧民的畜群和其他財產。這
A.為工業(yè)化發(fā)展掃除了障礙
B.體現(xiàn)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C.加快了社會主義改造進程
D.加劇了牧工與牧主間的矛盾
9.下圖所示為中國某一時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最有可能出現(xiàn)在
A.1953—1958年
B.1959—1964年
C.1970—1975年
D.1979—1984年
10.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不斷發(fā)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不斷豐富并逐步深入。中國日益以大國的視野看待國際關系,以大國的胸懷處理全球事務。這表明新時代的中國
A.注重推進與大國的關系 B.積極參與全球多邊治理
C.致力于構建中華文化圈 D.構建均衡發(fā)展外交格局
11.波斯大流士一世督建的蘇薩宮廷規(guī)模宏大,宮廷中凸起的平臺和階梯狀造型借鑒了巴比倫的建筑風格,建筑內部的圓柱和柱廊布局仿制于埃及,琉璃磚等裝飾元素源自美索不達米亞,圓柱上的凹槽澤則屬于希臘風格。蘇薩宮廷的設計風格說明
A.區(qū)域戰(zhàn)爭促進文明交流融合 B.波斯帝國宮殿建筑缺乏創(chuàng)新
C.古巴比倫王國的遺產被繼承 D.被征服地區(qū)的文化得到同化
12.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后,把短期公共信用業(yè)務并入一個半公營的現(xiàn)代貨幣銀行體系。18世紀以來,英國的公債迅速增加,從美國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時的1.273億英鎊增加到1783年的2.429億英鎊。當時英國的國債制度
A.反映了政府經濟職能的欠缺 B.體現(xiàn)了重商主義的經濟主張
C.根源于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 D.適應了對外殖民擴張的需要
13.下圖是某一時期歐洲主要殖民國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西、葡殖民優(yōu)勢已逐步被打破
B.拉丁美洲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
C.拉丁美洲民族獨立意識已醞釀
D.列強對原料和市場的需求增加
14.1871年7月,馬克思在同《世界報》記者談話時表示:國際工人協(xié)會沒有規(guī)定政治運動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這些運動朝向一個目標,“但是用什么方式來達到結局,應當由這個國家的工人階級自己選擇”。這一談話強調了
A.無產階級暴力斗爭意識淡化
B.工人斗爭缺乏科學理論指導
C.國際工人運動無法實現(xiàn)聯(lián)合
D.工人運動需要與國情相結合
15.1920年7月,列寧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果是把俄國一億三千萬人和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的一億兩千萬人,即把世界上最先進、最有教養(yǎng)、最文明、具有現(xiàn)代技術水平的國家的二億五千萬人置于同殖民地毫無差別的境地。列寧強調了
A.國際關系的不穩(wěn)定性
B.凡爾賽體系的掠奪性
C.國際聯(lián)盟的不公正性
D.一戰(zhàn)的帝國主義性質
16.下表所示為20世紀40—60年代意大利政府推行的各類經濟發(fā)展計劃。據此可知,這些經濟計劃的制定
時間 計劃內容
1945—1948年 戰(zhàn)后重建計劃
1948—1950年 全國協(xié)調的新建設計劃
1950—1957年 南部地區(qū)開發(fā)計劃
1955—1964年 萬諾尼計劃(增加就業(yè)和收入方案)
1960—1964年 綠色計劃(農業(yè)發(fā)展的五年計劃)
1965—1969年 國民經濟計劃
A.體現(xiàn)了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加強 B.照搬了蘇聯(lián)的經濟發(fā)展模式
C.推動了意大利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 D.消除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
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其中17題18分,18題16分,19題18分,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戶籍相伍與集鄉(xiāng)聚為縣兩事,是秦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轉折點。縣既由基層的鄉(xiāng)聚組成,鄉(xiāng)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組織,這樣一來,就將過去血緣關系的氏族組織,改造成為從戶開始經什伍到鄉(xiāng)聚再到縣的嚴密的地緣關系組織,形成了完全意義上的基層地方行政組織體系。
——改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同管勾開封府常平廣惠倉兼農田水利差役事趙子幾上疏說:“皆以近歲以來,寇盜充斥,劫掠公行,雖有地分耆、壯,鄰里大率勢力怯弱,與賊不敵。縱能告捕赴官,其余徒黨,輒行仇報……”為此,趙子幾提出了保甲法。
熙寧三年(1070年)十二月九日,司農寺制定并由北宋政府公布了《畿縣保甲條制》,其主要條目如下:
條目 內容
一 相鄰十家為一小保,選定主戶中有才干、心力的人擔任小保長。五十家為一大保,選定主戶中最富有、最有心力的人擔任大保長。十大保為一都保,選定主戶中“最有行止、心力材勇為眾所服及物力最高”的兩人擔任都、副保正
二 無論主戶與客戶,只要家中有兩丁、年滿十五歲的就編入保甲……每家除兩丁外,若還有年富力強的余丁,亦附于保內,其中有武藝和家資最富的人亦編作保丁。除禁用的武器外,其他武器如弓箭等,保丁都可置備,以便練習武藝。每夜由每大保輪差五名保丁巡查,遇有“盜賊”便擊鼓報警,大保長及其以下的同保人戶都得前來救應,各保之間也要相互策應
三 同保內有犯“強竊盜、殺人放火……傳習妖教、造畜蠱毒”等罪的人,如有知而不告,則按伍保法處罰。如有三個以上的“強盜”,在本保內居留三天,鄰居雖不知情,亦加科罰。對“行止不明”的人,本保亦“須覺察收捕送官”
——改編自仝晰綱《中國古代鄉(xiāng)里制度研究》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國基層組織的縱向結構,并分析這一組織結構確立的歷史意義。(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保甲法是基于哪些社會問題提出來的。《畿縣保甲條制》的具體條目反映出北宋社會治理的哪些特點 (10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口號里的改革開放史
下表所示為改革開放以來的主流口號(1978年至今)。
經濟建設口號 政治建設口號 科教文衛(wèi)建設口號 生態(tài)文明建設口號
改革開放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再窮不能窮教育 保護環(huán)境,造福人民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三個有利于 崇尚文明,追求進步 保護藍天碧水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百年大計,教育第一 植樹造林一年更比一年強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三個代表” 五講四美三熱愛 建綠色金庫,富千家萬戶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社會主義和諧發(fā)展觀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建設四化,不忘綠化
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 兩學一做 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 打造生態(tài)文明建設新常態(tài)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 三嚴三實 社會主義榮辱觀 保護生態(tài)就是保護生產力
“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 …… ……
——改編自中國歷年的政策文件、會議文件及領導人發(fā)言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一個角度寫一段對改革開放以來的主流口號的介紹詞。(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從音樂審美價值的角度看,音樂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的思想。”文藝復興早期,受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人的生活、人的情感成了主要表現(xiàn)對象。中世紀那種“上帝是音樂美的根源”的神話逐漸被打破,抒發(fā)人生意義的感受成了創(chuàng)作的來源。用人性反對神權的精神隱含在法國理論家、詩人和作曲家菲利普及其所著的《新藝術》里,他主張改革弗朗科記譜法,還在其文中闡述了音的計量及創(chuàng)造了新的音樂表現(xiàn)新的內容,可以說,創(chuàng)造這種新內容是為了與舊的反映基督教義思想的舊格利戈里圣詠相抗衡。法國新藝術代表作曲家瑪受認為作詩或作曲如不用心靈去感受,結果必害及詞名或曲調。尼德蘭樂派由于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常用世俗曲調作為彌撒曲和經文歌的定旋律。尼德蘭代表人物奧克岡的音樂思想就受到了人文主義影響,他認為復調音樂的展開應該自由化,不承認什么固定形式。這種追求個性自由的性格,企圖擺脫宗教思想的禁錮的音樂思想,指引著他的創(chuàng)作。
——改編自葉德誠《重思人文主義在文藝復興早期音樂思想上的影響及其現(xiàn)實意義》
材料二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精神體現(xiàn)在張揚人的個性和維護人的尊嚴上。當中世紀神秘主義隱退后,探險家出現(xiàn)了,這些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改編自紀錄片《世界歷史》解說詞
(1)根據材料一,概述文藝復興的精神在當時音樂思想上的體現(xiàn),并指出人文主義思想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意義。(8分)
(2)你班上正在舉辦“不斷前進的文藝復興”專題研討會,請你根據材料二,撰寫一篇發(fā)言稿。(要求:主題明確,史實正確,論述充分。)(10分)
參考答案
1.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的起源,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解釋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中國古代先民嘗試認識天地宇宙,萌生出陰陽觀念,當天圓地方和地陰天陽概念形成之時,相關的符號(八卦)也隨之創(chuàng)制成功了”可知,中國古代先民對自然世界已有初步認識,故選D項。由材料無法得知當時建立了王權統(tǒng)治,排除A項;材料未強調八卦的社會價值,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xiàn)“神秘色彩”,排除C項。
2.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秦漢時期的政策變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滲透了史料實證、歷史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實行文化專制政策,導致書籍大量散佚,漢初統(tǒng)治改變了這一做法,廣收書籍,鼓勵百姓獻書,漢武帝時期又設置寫書之官,支持藏書建設,這些舉措有利于推動社會文化的恢復與發(fā)展,故選D項。秦朝實行文化專制政策,導致書籍大量散佚,漢武帝此舉是為了收集書籍,而不是為了維護禮樂制度,排除A項;B項與漢武帝尊崇儒術的做法不符,排除;由材料無法得知書籍短缺的現(xiàn)狀得到扭轉,排除C項。
3.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孝文帝改革,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解釋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下詔改鮮卑姓為漢姓,并認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由此可知,孝文帝在尋求文化同源,意在爭取漢族地主支持,故選C項。材料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孝文帝下詔改鮮卑姓為漢姓,而改姓會遭到守舊派的不滿,客觀上增加了改革阻力,B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4.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隋唐時期江南地區(qū)的發(fā)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央政府與河北藩鎮(zhèn)之間的戰(zhàn)爭頻發(fā),軍費開支巨大,唐朝中央政府對江淮財賦的依賴程度加深,從表中信息可知,唐朝開通運河,連通了江淮地區(qū),以便于運送該地區(qū)所產的物資,故選B項。材料并沒有體現(xiàn)“藩鎮(zhèn)林立”,排除A項;僅從材料信息無法得出長安城經濟中心地位的喪失,排除C項;D項夸大了作用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思想,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史料實證、歷史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基礎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材料“不通事務,不諳時事,在一身而害一身,在一家而害一家,在一國而害一國,當天下之任而害天下”“然后始為有用之學也”說明該思想家倡導經世致用的擔當精神,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慎思明辨,排除B項;材料“先致知格物,后必歸結于治國平天下,然后始為有用之學也”說明該思想家反對格物致知的治學方法,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經世致用,并非繼承傳統(tǒng)儒學,排除D項。
6.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晚清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及其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末,西方電報的傳入使晚清政府的諭旨奏折制度發(fā)生變化,電奏、電旨等的出現(xiàn)加快了政情、兵事信息傳遞的速度,政令的傳遞更加迅捷,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家行政決策與理事效率,故選C項。電奏、電旨等的出現(xiàn)只能說明文書形式發(fā)生了變化,文書制度的功能并未轉變,排除A項;電奏、電旨等的出現(xiàn)可以加快政情、兵事信息傳遞的速度,但不足以扭轉反侵略斗爭的頹勢,且列強侵華戰(zhàn)爭多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排除B項;19世紀末以后的清政府已經逐漸失去了對國家的管理與統(tǒng)治能力,排除D項。
7.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國近代經濟的發(fā)展狀況,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基礎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從表格信息可知,1894年,與乙、丙、丁三類進口商品在進口商品中的占比相比,甲的占比最大,進口量最多,1913年進口量減少,1921年進口量有所增加,1928年進口量又減少。結合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可知,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工業(yè)初步發(fā)展,進口的棉制品減少;一戰(zhàn)后,列強卷土重來,進口的棉制品有所增加;1927年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措施,進口的棉制品有所減少。故甲為棉制品,選A項。乙在進口商品中的占比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棉紗廠在中國的發(fā)展使得棉紗產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國外的棉紗,故棉紗進口量減少,乙為棉紗;丙、丁在進口商品中的占比均較少,且丁在進口商品中的占比呈上升趨勢,尤其是1921年、1928年兩年漲幅明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棉紡織業(yè)是當時我國主要的工業(yè)產業(yè),但隨著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原料棉花無法實現(xiàn)自給,嚴重依賴進口,一戰(zhàn)后,國內紡織業(yè)蓬勃發(fā)展,國外棉花價格暴跌,導致我國棉花進口量劇增,故丙為面粉,丁為棉花。
8.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方針政策的特點,意在考查學生提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牧區(qū)經濟結構與階級關系復雜,“三不兩利”政策是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和政府在全面調查研究內蒙古社會經濟實際狀況的基礎上,針對牧業(yè)區(qū)的階級結構、畜牧業(yè)經濟發(fā)展的特點而制定的,體現(xiàn)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故選B項。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為工業(yè)化發(fā)展掃除了障礙,排除A項;對牧業(yè)區(qū)實行的政策不屬于社會主義改造的內容,排除C項;這一政策有利于緩和牧主與牧工之間的矛盾,排除D項。
9.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及其成因分析,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創(chuàng)新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據圖可知,該時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一直為正增長,且后半段呈快速增長趨勢,這與1979—1984年經濟體制改革時期的情況相符,故選D項。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破壞了生產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應有所下降,排除A項;1959—1961年是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應呈負增長,排除B項;周恩來、鄧小平分別于1972年和1975年對經濟進行整頓,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在這段時期應有所上升,排除C項。
10.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創(chuàng)新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均不斷發(fā)展,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多邊治理,在國際上樹立了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故選B項。材料未體現(xiàn)中國注重推進與大國的關系,排除A項;“以大國的胸懷處理全球事務”說明不僅僅涉及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與均衡發(fā)展外交格局無關,排除D項。
11.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古代世界文明交融,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波斯帝國是橫跨三洲的大帝國,蘇薩宮廷是吸取了古代亞歐地區(qū)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而建成的,說明區(qū)域戰(zhàn)爭促進文明交流融合,故選A項。B項是對材料的錯誤理解,排除;蘇薩宮廷是吸取了古代亞歐地區(qū)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而建成的,C項較為片面,排除;材料未涉及大流士一世在被征服地區(qū)采取的措施,無法得出“被征服地區(qū)的文化得到同化”這一結論,排除D項。
12.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英國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7、18世紀,英國的國債制度滿足了政府的財政需求,英國政府由此獲得了巨額費用,從而使對外擴張政策得以推行,為英國登上歐洲霸主地位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故選D項。英國政府通過發(fā)售國債的方式籌集資金以緩解財政困難,這反映出英國政府經濟職能的提升,排除A項;18世紀,英國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盛行,且材料與經濟思想無關,排除B項;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為國債制度推行創(chuàng)造了政治環(huán)境,但“根源于”的說法有誤,排除C項。
13.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和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從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此時拉丁美洲絕大部分地區(qū)成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地區(qū)被法國、荷蘭和英國占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時期為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完全處于列強的殖民統(tǒng)治之下,殖民者的長期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為拉丁美洲人民爭取獨立埋下了火種,故選C項。觀看圖片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仍具有殖民優(yōu)勢,排除A項;英、法兩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極少,無法得出拉丁美洲是列強爭奪的焦點,排除B項;D項說法正確,但是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
14.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思想,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用什么方式來達到結局,應當由這個國家的工人階級自己選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克思認為暴力革命不再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唯一正確道路,各國工人應該根據本國國情作出合理的選擇,用和平方式也能取得政權,故選D項。A項是對材料信息的錯誤解讀,排除;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后,逐漸成為工人運動的指導思想,排除B項;C項與材料觀點不符,排除。
15.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一戰(zhàn)后的國際秩序,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創(chuàng)新性、應用性等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把世界上最先進、最有教養(yǎng)、最文明、具有現(xiàn)代技術水平的國家的二億五千萬人置于同殖民地毫無差別的境地”可知,列寧不滿意一戰(zhàn)后凡爾賽體系對俄國的規(guī)定,認為它將這些先進國家降到了與殖民地同等的地位,使這些國家陷入貧困、破產、饑餓、毫無權利的境地,這是凡爾賽體系掠奪性的表現(xiàn),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國際關系,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不是國際聯(lián)盟的不公正性,排除C項;一戰(zhàn)的帝國主義性質不能說明戰(zhàn)后凡爾賽體系對帝國主義國家的打擊,排除D項。
16.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二戰(zhàn)后世界經濟,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突出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全國協(xié)調的新建設計劃”“農業(yè)發(fā)展的五年計劃”“國民經濟計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zhàn)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制定經濟發(fā)展計劃以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故選A項。這些經濟發(fā)展計劃借鑒了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經驗,但“照搬”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經濟發(fā)展計劃的制定推動了戰(zhàn)后意大利經濟的發(fā)展,但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面臨滯脹問題,“持續(xù)發(fā)展”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經濟發(fā)展計劃的制定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弊端,D項說法錯誤,排除。
17.(1)縱向結構:縣—鄉(xiāng)—什伍組織。(2分)
歷史意義:加強了基層治理,有利于中央集權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強化了對百姓的控制,有利于征發(fā)徭役和賦稅;對后世影響深遠。(6分)
(2)社會問題:社會秩序不穩(wěn)定;政府財政困難;社會矛盾激化。(4分)
特點:以家連保,基層管理以個體家庭為基本單位;大戶掌事,維護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秩序;以丁聯(lián)兵,互相監(jiān)督,維護社會治安。(6分)
18.[示例]
角度:口號是一個時代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的口號向多領域、多層次、多元化發(fā)展。(2分)
介紹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中國社會開始發(fā)生歷史性巨變。
經濟建設口號,新時期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號召不斷深化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發(fā)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促進了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
政治建設口號,號召繼續(xù)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助力中國夢實現(xiàn)。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積極號召推動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
科教文衛(wèi)建設口號,號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學習時代楷模精神,發(fā)展先進教育,牢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意識形態(tài)建設。
生態(tài)文明建設口號,號召愛護環(huán)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口號來源于社會實踐,又服務于社會實踐,受到實踐檢驗的科學口號助推了新時期中國社會的歷史性巨變。(14分)
(“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解題分析】本題要求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選取一個角度寫一段對改革開放以來的主流口號的介紹詞。解題的關鍵是結合表中經濟、政治、科教文衛(wèi)等各領域的口號解讀各領域在新時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分析其時代背景及其對時代巨變的重大影響力。
19.(1)體現(xiàn):反對神權,宣揚人性;主張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追求自由,破除禁錮。(4分,答出兩點即可)
意義:突破了思想桎梏,解放了音樂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了音樂形式,豐富了音樂內涵。(4分)
(2)[示例]
主題:文藝復興推動了西方社會進步,人文精神的內涵不斷發(fā)展。(2分)
論述:文藝復興宣揚人文主義,主張追求自由與個性解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后,人文精神的內涵不斷發(fā)展,原有的封建神學思想桎梏被打破,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逐漸減弱,世俗王權的勢力逐漸壯大,人們對物質財富的欲望日益擴大。同時,人文精神宣揚世俗冒險精神,鼓勵人們追求財富和享受現(xiàn)實生活,這成為新航路開辟的精神動力。(4分)
隨著航海活動的興起,歐洲建立海外殖民地,進入早起殖民擴張時期,實現(xiàn)了早期的資本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fā)展。經濟的發(fā)展進一步推動了思想的進步與革新,17、18世紀,啟蒙運動興起并發(fā)展,人文精神的內涵發(fā)展為理性主義,啟蒙思想家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為資產階級提供政治構想。資本主義制度的拓展則進一步傳播了啟蒙思想。文藝復興助推西方社會向前進步,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文藝復興。(4分)
(“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朔州市| 荔浦县| 南涧| 洛扎县| 巫溪县| 来凤县| 来凤县| 曲沃县| 明溪县| 龙州县| 文昌市| 桃江县| 泾阳县| 电白县| 辽中县| 凤庆县| 定陶县| 湾仔区| 德清县| 紫金县| 隆尧县| 沁阳市| 蒙自县| 洪洞县| 汾阳市| 武陟县| 岗巴县| 定兴县| 科技| 广平县| 嘉善县| 昌乐县| 郁南县| 平原县| 莆田市| 长沙县| 郑州市| 高邑县| 九江市| 罗田县|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