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高考倒計時生物大突破:群落及其演變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分。1.某農田棄耕后,發生了從草本到灌木階段的演替。以下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 該區域群落區別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種組成B. 調查該區域土壤小動物豐富度可用標志重捕法C. 該區域草本和灌木的垂直分層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間和光能D. 該區域的某兩種動物之間可能既有捕食、又有競爭關系2.近年來,人為開發和黃河下游水量的減少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得位于黃河下游的青龍湖濕地的植物群落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研究人員對該濕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如圖所示,群落名稱以優勢種植物命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植物的分布情況反映了該濕地的垂直結構B. 隨著水位的下降,該濕地菹草群落會向蘆葦群落演替C. 通過統計樣方內優勢種植物的個體數可得知該濕地的物種豐富度D. 人類活動一定會使該濕地植物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進行3.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是聞名全國的板栗之鄉,當地利用板栗林的空間資源套種茶樹,提高了農民的收益。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 物種組成是區別板栗之鄉茶栗種植區與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B. 板栗樹屬于喬木,茶樹屬于灌木,板栗樹的垂直結構較明顯C. 部分地區實行的稻-萍-蟹是類似于茶栗種植的立體種養模式D. 若空間和資源有限,兩物種生態位相似,一定存在種間競爭4.檸條作為多年生灌木能夠適應沙地環境,被廣泛用于干旱地區的生態恢復。隨著檸條林齡的增加,其林下草本群落也發生著相應變化。檸條幼林期,蒙古蟲實等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主體地位;檸條成林期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出現短花針茅等多年生植物,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隨著檸條林齡的增加,其林下草本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增加B. 隨著時間的推移,檸條+短花針茅群落將演替為森林群落C. 檸條林下草本群落的水平結構與不同草本的生長特點有關D. 研究蒙古蟲實的生態位時需研究其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5.長白山北坡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岳樺林和高山凍原。針闊葉混交林的喬木層有紅松、紅皮云杉和白樺等多種植物,在林冠層生活著小杜鵑、大杜鵑等鳥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區分針葉林、岳樺林等不同群落類型的依據是植物類群的豐富度B. 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不同的森林類型,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C. 針闊葉混交林中的紅松、白樺和紅皮云杉等喬木存在種間競爭D. 大杜鵑主要生活在林冠層并以多種蟲子為食,這就是大杜鵑的生態位6.下表是某自然水域不同魚種在不同季節所占質量百分比、棲息位置和食物種類。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種類 各季節所占質量百分比 棲息位置 食物種類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矛尾蝦虎魚 13.19 10.15 10.45 14.97 底棲 鉤蝦、糠蝦等方氏云蚓魚 12.09 3.08 0 0 近岸底層 海蜇蝦、浮游動物斑尾刺蝦虎魚 0 0 5.00 14.29 近岸底層 幼魚、小型軟體動物安氏新銀魚 5.49 0 0 16.33 近岸上層 小型魚蝦A. 四種魚棲息于不同的水層,可充分利用自然水域資源B. 方氏云蚓魚和斑尾刺蝦虎魚棲息位置相同,說明生態位相同C. 研究不同魚種在不同季節所占質量百分比,有利于指導漁業生產D. 人類的捕撈活動可改變該自然水域的物種豐富度,進而改變群落的演替方向7.在中國悠久的淡水漁業養殖歷史中,人們發明了高產低耗的“四大家魚混養技術”。下圖為夏季一個池塘中魚的種群數量與水層優勢種之間的關系曲線。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 四大家魚混養技術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特征,充分利用了池塘中的空 間和食物資源B. 應避免同時飼養青魚和草魚,否則會導致種間競爭過于激烈,能量損耗 增多,產量降低C. 若多年后該池塘廢棄,其中的優勢種會隨時間推移發生變化,該過程屬 于次生演替D. 夏季該池塘中四種魚種群的集合屬于生物群落8.南京玄武湖的浮游細菌群落結構存在明顯的季節性變化,研究表明,其主要影響因素為溫度、pH,而營養鹽濃度對玄武湖的細菌群落結構影響不大。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浮游細菌和底層細菌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B. 細菌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均具有合理的空間分布C. 玄武湖浮游細菌數量越多,生物群落豐富度越大D. 浮游細菌的生態位一旦確定,將不會發生改變9.一株或數株高大喬木死亡或倒伐后在林冠層造成空隙的現象稱為林窗。在一些人工林場, 通過間伐的形式創設人工林窗可以改變森林氣候和土壤條件, 利于林下植物生長及森林更新。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林窗的形成能改變森林群落動植物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B. 一定程度的間伐會導致林冠層中某些動物的生態位重疊程度增大C. 人工林窗的創設將導致森林群落發生演替, 并改變演替的方向D. 與大林窗相比,小林窗下某些植物的葉片可能更大且花更鮮艷10.如圖為某海域潮間帶植被分布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 物種組成是區別互花米草、濱藜和檉柳+虎尾草群落的重要依據B. 研究高潮帶土壤中小動物的豐富度時,應用取樣器取樣法進行調查C. 白茅、枸杞和沙棗能和諧共存于超高潮帶,該現象可用生態位分化進行解釋D. 與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類型相比,鹽生草甸上進行的演替經歷的階段多,速度慢11.典型草原是在溫帶半干旱氣候條件下,以多年生、早生叢生禾草和雜類草占優勢的植被類型。典型草原的降水量較荒漠草原稍多,一般典型草原所生長的植物平均高度較荒漠草原高。為實現對草原的保護以及有效利用,某科研小組對西蘇旗草原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度展開了調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常用樣方法對草原植物物種豐富度進行統計B. 草原植被土層的小動物豐富度統計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標記重捕法C. 認識草原群落,首先要研究該群落物種的種間關系D. 自然界中,若沙漠和棄耕的農田都可以演替為草原,前者所需時間通常更短12.如圖顯示某一規模農場自1917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種豐富度變化的數據。下列解題思路錯誤的是( )(注:縱坐標為單一物種總干重所占百分比,橫坐標為物種豐富度)A. 1942年比1917年植物種類減少,物種豐富度降低B. 2017年時,農場中的生物群落無明顯的分層現象C. 調查物種豐富度時,樣方面積以達到物種數基本穩定的最小面積為宜D. 1917~2017年間該農場種群類型數量和各種群密度均不斷降低13.在北方農牧交錯帶的中溫帶半干旱區,當農田連續耕作六年后,農作物產量往往會下降,棄耕后土地易沙化。對該地區三片棄耕土地分別采取圍封禁牧、人工種植灌木、人工種植喬木的恢復措施,灌木、喬木成活后該地自然恢復。十五年后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指標樣地 土壤含水量/% 土壤全氮/(g) 草本植物物種數/種 土壤小動物個體數/(只樣本-1) 土壤小動物多樣性指數棄耕地(對照) 0.26 0.09 1.1 3.1 0.6禁牧草地 0.66 0.36 2.6 9.4 1.7人工灌木林 0.77 0.42 2.8 7.4 0.8人工喬木林 1.37 0.27 1.6 10.0 1.1注:土壤全氮是指土壤中各種形態氮元素含量之和,多樣性指數可以反映豐富度,多樣性指數越高,豐富度越高。A. 通常在氣候適宜的情況下,經歷足夠長的時間,農田棄耕后會演替形成森林群落B. 表中土壤全氮增加最明顯的是人工灌木林樣地,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種間關系為互利共生C. 從物種豐富度角度分析, 在中溫帶半干旱地區, 上述三種恢復措施中更適宜用來改造棄耕后土地的是人工種植灌木D. 自然恢復后,人工喬木林中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比人工灌木區域中的復雜14.青藏高原植物生長主要受自然溫度和人類放牧的影響。牧草的生長季由返青、開花、結實和枯黃等時期組成,生長季的變化與否能夠反映高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研究者比較了放牧與圍封對高山嵩草的生長季長度變化的影響,如下圖所示。據此分析合理的是A. 圍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種群密度,但不改變該群落的豐富度B. 放牧改變群落演替的方向,圍封改變生態系統中物種的進化方向C. 高山嵩草的生長季隨圍封時間增加而延長,可能是地表溫度低造成的D. 為保護青藏高原植被的正常生長,應采取全面圍封、禁牧的措施15.某山區實施退耕還林之后,群落經過數十年的演替發展為樹林,圖中曲線甲、乙、丙分別表示群落演替的3個連續階段中優勢植物種群數量變化情況。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A. 實施退耕還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動植物種群的環境容納量B. 甲、乙、丙之間為競爭關系,第三階段的群落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層現象C. 演替中后一階段優勢物種的興起,一般會造成前一階段優勢物種的消亡D. 3個階段中,第三階段的物種豐富度最高16.生物種群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稱為生態位。斑點叉尾魚和鰱魚是常見的淡水養殖魚類,人們常常將它們混合放養以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科研人員對兩種魚所攝取的食物種類和數量進行研究,并繪制了如圖曲線。下列結論正確的是()A. b越小,說明斑點叉尾魚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B. d越大,說明兩種生物之間的種間競爭越弱C. 生態位就是一個物種所處的空間位置和占用資源的情況D. 對生態位的研究屬于在種群水平上的研究二、填空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17.李廣杏是敦煌市的特產,以味道鮮甜可口而聞名。某果園在李廣杏樹下間種草菇,利用高濕度、低風速等適宜環境條件,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回答下列問題:(1)果園中的李廣杏和草菇分別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菇的引入使果園群落的垂直結構更加復雜,從果園群落的角度分析,引入草菇的主要生態學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草菇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收入,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_____價值。(2)該果園群落與濕潤地區的果園群落的主要區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開發的山坡林上分布著多種植物,不易爆發病蟲害,而李廣杏果園中經常爆發病蟲害,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廣杏樹的主要蟲害有紅蜘蛛、蚜蟲等,其中李廣杏蚜蟲可以用蚜蟲信息素誘殺,這種防治方法屬于_______(填“物理”“化學”或“生物”)防治。(4)若不種植草菇,也不對果園土壤進行管理,果樹林下將會出現從一年生草本植物為優勢、到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優勢、再到草本和灌木混生等階段的演替,該演替類型屬于___________演替。18.貴州以其豐富的野生菌菇資源而聞名。在某果園內樹下間種雞樅菌,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雞樅菌喜高溫高濕環境,果樹枝葉能為其蔽蔭保濕;培養雞樅菌后的菌糠可作為果園良好的有機肥料,有利于雙方的良好生長。回答下列相關問題:(1)研究雞樅菌的種群密度,通常可采用 法進行取樣調查。調查發現不同生物生長與分布情況有明顯差異,體現群落的 結構。(2)雞樅菌可利用施用的菌糠和落葉中的能量進行生長,在生態系統的成分可是 ,和其他生物共同構成 。和它生長在一起的雜草存在 的種間關系。(3)區別該果園群落與普通果園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雞樅菌利用菌糠和落葉,栽培草菇剩下的菌糠可被果樹利用,使廢物資源化,這體現了生態系統的 功能。(4)長期的樹菇間種,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趨于復雜,使得該立體果園的 增強。從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設計該人工生態系統的意義是 。19.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制約著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了加強生態建設、改善環境,實行退耕還林、還草與水土保持工程相結合的方式治理水土流失;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生產活動是改善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的主要途徑。在山坡地帶采取緩坡地建梯田,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坡腳修擋土壩等措施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在溝谷地帶加強淤地壩的建設,有效地保持水土,淤地造田,能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解決糧食問題,并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還草的成果,回答下列問題:(1)人類過度活動使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物種多樣性銳減、荒漠化嚴重,這屬于群落的________(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人類活動影響著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_進行。退耕還林、還草的目的是提高生態系統的________(填“抵抗力穩定性”或“恢復力穩定性”)。(2)與傳統的工程相比,生態工程是一類________、可持續的工程體系,黃土高原的植被恢復需要適應當地環境,遵循的生態學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隨著生態環境的恢復,此地的生物多樣性增加;生物多樣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生態環境逐步恢復過程中,動物的分層現象變得更為復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科研人員在黃河下游鹽堿地開展“上糧下藕、藕魚套養、鴨鵝混養”的立體種養模式,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提高了社會和經濟效益,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_價值。三、實驗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2分。20.生態果園是以生態學原理為依托,通過配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種群結構,以果樹為主導,合理利用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生產體系。請回答下列問題:(1)生態果園中的果樹、雜草、鼠和昆蟲等全部生物共同構成了_____________。傳統的生產模式下,常噴灑農藥滅蟲,施藥后昆蟲的生存空間受到制約,導致該空間的_____________降低,害蟲數量降低。同時,環境的破壞又會加快果園中其他動物的消失,導致群落的_____________降低。(2)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園中害蟲的種群密度,如用信息素誘捕雄性金紋細蛾,可破壞其種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進而導致其出生率下降。(3)若不對果園進行管理,果樹林下將會生長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能為地棲動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廢棄的果園從草本階段演替到灌木階段的過程中,果園內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4)有同學欲調査生態果園土壤中小動物的豐富度,他取一些土壤帶回實驗室,用誘蟲器采集小動物時,忘記打開裝置上的電燈,將導致統計結果_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和解析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能力。【解答】A.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確;B.標志重捕法應于調查活動能力較強的動物的種群密度,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的調查可用取樣器取樣法,B錯誤;C.草本和灌木的垂直分層是群落的垂直結構,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間和光能,C正確;D.該區域的某兩種動物之間可能既有捕食、又有競爭關系,D正確。故選B。2.【答案】B 【解析】 1、調查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其中樣方法適用于調查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而標記重捕法適用于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此外,統計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方法通常有兩種: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2、群落演替是指一個植物群落被另一個植物群落所代替的現象,其類型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A、植物的分布情況反映了該濕地的水平結構,A錯誤;B、據圖推測,隨水位下降,湖泊面積水域面積減小,由菹草群落逐漸向蘆葦群落演替,B正確;C、物種豐富度是指物種數目的多少,通過統計樣方內優勢種植物的個體數不能獲知物種豐富度,C錯誤;D、人類活動可能會改變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也可能不改變,D錯誤。故選:B。3.【答案】B 【解析】解:A、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確;B、板栗樹屬于喬木,茶樹屬于灌木,板栗樹屬于種群,而垂直結構是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體現,B錯誤;C、立體農業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間結構和季節性,進行立體種植、養殖或復合種養的生產模式,稻-萍-蟹和茶栗種植都是立體農業,C正確;D、在空間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若兩個物種的生態位相似,則它們一定存在種間競爭,使二者的生態位發生分化,D正確。故選:B。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植物的分層與對光的利用有關:不同植物適于在不同的光照強度下生長。這種分層現象顯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因此,動物也有分層現象。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和動物的影響等,大多數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鑲嵌分布。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作答。4.【答案】B 【解析】解:A、由題意可知,隨著檸條林齡的增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林下出現多年生植物,林下草本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增加,A正確;B、并非所有的群落演替均會演替至森林階段,演替與群落所處環境密切相關,檸條多生長于干旱地區,故檸條+短花針茅群落可能不會演替為森林群落,B錯誤;C、由于檸條林下地形、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草本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等因素,檸條林下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草本種群,呈鑲嵌分布,形成一定的水平結構,C正確;D、研究蒙古蟲實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D正確。故選:B。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5.【答案】C 【解析】解:A、區分針葉林、岳樺林等不同群落類型的依據是群落的物種組成,A錯誤;B、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不同的森林類型,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B錯誤;C、紅松、紅皮云杉和白樺都屬于喬木層,它們的生長都需要陽光、水分、無機鹽等,會爭奪資源,因此共存一定存在競爭,C正確;D、生態位不僅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還包括占用資源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D錯誤。故選:C。群落的結構主要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1、垂直結構:(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2)原因:植物的分層與對光的利用有關,動物分層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層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與不同層次的環境有關。2、水平結構:(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水平狀態下的格局或片狀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它們常呈鑲嵌分布。本題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識記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的能力,同時獲取有效信息準確答題。6.【答案】B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群落的結構特征,識記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影響穩定性的因素,掌握生態工程的原理,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解答】 A.四種魚棲息于不同的水層,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可充分利用自然水域資源,A正確;B.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因此方氏云蚓魚和斑尾刺蝦虎魚棲息位置相同,不能說明生態位相同,B錯誤;C.研究不同魚種在不同季節所占質量百分比,可合理確定捕撈時間,有利于指導漁業生產,C正確;D.人類的捕撈活動會導致某些魚類數量減少,可能會改變該自然水域的物種豐富度,進而改變群落的演替方向,D正確。故選:B。7.【答案】D 【解析】【分析】本題結合曲線圖,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種群數量變化曲線;識記群落演替的類型;識記穩定性的類型及影響因素,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解答】A、“四大家魚混養技術”中不同魚類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形成了池塘中上、中、下層的垂直結構,A正確;B、結合圖表可知,青魚和草魚食物資源相同,生態位接近,同時飼養會導致種間競爭過于激烈,能量損耗增多,產量降低,經濟效益下降,因此混養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青魚和草魚同時飼養,B正確;C、廢棄的池塘內仍然會保留了土壤條件和多種生物,在此基礎上發生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C正確;D、生物群落包括該區域內所有生物,D錯誤。8.【答案】B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答】A.浮游細菌與底層細菌都能利用水中的營養物質,它們存在競爭關系,A錯誤;B.細菌在群落結構中既有垂直分布也有水平分布,這種分布有利于細菌更充分的利用水中的營養物質,對細菌的生存是有利的,B正確;C.細菌數量增大,種類不一定增加,所以群落豐富度不一定增大,C錯誤;D.浮游細菌的生態位一旦確定,也有可能隨生存環境的變化發生改變,D錯誤。9.【答案】C 【解析】A.林窗形成后,林窗下光照強度增大,可以改變森林氣候和土壤條件,利于林下植物生長及森林更新,林窗的形成能改變森林群落動植物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A正確;B.一定程度的間伐減少了林冠層動物的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導致對相同環境資源的競爭增大,生態位重疊程度增大,B正確;C.人工林窗的創設將導致森林群落發生演替,但不改變演替的方向,C錯誤; D.與大林窗相比,小林窗下某些植物的葉片可能更大且花更鮮艷,D正確。10.【答案】D 【解析】A.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因此物種組成是區別互花米草、濱藜和檉柳+虎尾草群落的重要依據,A正確;B.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的方法是取樣器取樣法,因此研究高潮帶土壤中小動物的豐富度時,應用取樣器取樣法進行調查,B正確;C.白茅、枸杞和沙棗共存于超高潮帶,它們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通過協同進化,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相對穩定的生態位,因此白茅、枸杞和沙棗能和諧共存于超高潮帶是生態位分化導致的,C正確; D.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鹽生草甸上進行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與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經歷的階段少、速度快,D錯誤。11.【答案】A 【解析】解:A、樣方法是調查植物種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也可用樣方法對草原植物物種豐富度進行調查,A正確;B、標記重捕法是種群密度的估算方法,B錯誤;C、認識草原群落,首先要研究該群落物種組成,C錯誤;D、自然界中,若沙漠和棄耕的農田都可以演替為草原,前者所需時間通常更長,因為沙漠所處的環境條件更差,D錯誤。故選:A。物種豐度是指對一個群落中所有實際物種數目,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前者一般適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后者是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兩種方法一般用于調查種群密度。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作答。12.【答案】D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群落相關知識,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識圖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圖分析。【解答】A.從圖中可以看出,1942年比1917年物種豐富度減少了,進而推知植物種類也減少了,A正確;B.2017年時,農場中的生物群落物種數減少,分層現象日趨不明顯,B正確;C.調查物種豐富度時,樣方面積以達到物種數基本穩定的最小面積為宜,C正確; D.1917~2017年間該農場種群類型、數量降低,但有些種群密度沒有下降,D錯誤。13.【答案】C 【解析】【分析】本題以北方農牧交錯帶的中溫帶半干旱區的環境變化和群落演替為背景考查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解題關鍵是重點在于對于表格數據的分析。【解答】A.群落演替的最終方向與氣候等有關,通常在氣候適宜的情況下,經歷足夠長的時間,農田棄耕后會演替形成森林群落,A正確;B.由表格可知,人工灌木林中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土壤全氮增加最明顯,豆科植物能給根瘤菌提供有機物,而根瘤菌能給豆科植物提供氮元素,豆科植物與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關系,B正確;C.圍封禁牧后草本植物物種數較多,土壤小動物多樣性指數增加更明顯,物種豐富度更高,說明其土壤條件適合土壤小動物的生存,土壤條件更好,C錯誤;D.自然恢復后,人工喬木林的垂直結構為喬一灌一草的形式,其結構與人工灌木林的灌一草結構相比,空間結構更復雜,D正確。14.【答案】C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生態環境的保護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的能力。【解答】A.圍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種群密度,也可能改變該群落的豐富度,A錯誤;B.放牧不一定改變群落演替的方向,圍封改變生態系統中物種的進化方向,B錯誤;C.據題圖并結合趣意可知,高山嵩革的生長季隨圍封時間增加而延長,可能是地表溫度低造成的,C正確;D.為保護青藏高原植被的正常生長,應采取適度圍封、適度放牧的措施,D錯誤。故選C。15.【答案】C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演替的過程和種間關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圖表以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的能力。【解答】A.退耕還林能優化生物的生存環境,故可提高生物的環境容納量,A正確;B.從三種曲線的變化可知,三者屬于競爭關系,在樹林中,群落的空間結構明顯,B正確;C.在三個連續群落演替階段中,甲、乙、丙依次作為優勢種群,但在競爭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圖示可知,這種演替雖然使前一優勢物種的數量降至較低水平,卻沒有造成前一階段優勢物種的消亡,C錯誤;D.3個階段中,第三階段的物種豐富度最高,D正確。故選C。16.【答案】B 【解析】A.b越小,攝食的食物種類越少,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弱,A錯誤;B.d越大,說明兩種生物所利用的資源重合度越低,種間競爭越弱,B正確;C.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C錯誤;D.對生態位的研究屬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錯誤。17.【答案】(1)生產者、分解者;充分利用了果園的環境、空間資源,并將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直接 (2)群落的物種組成不同;果園的物種單一,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較弱 (3)生物 (4)次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能力。 【解答】(1) 李廣杏屬于綠色植物, 是生產者, 草菇屬于真菌, 是分解者。草菇的引入使果園群落的垂直結構更加復雜, 從果園群落的角度分析, 引入草菇的主要生態學意義是充分利用了果園的環境、空間資源, 并將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引入草菇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收入, 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2) 物種組成是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所以該果園群落與濕潤地區的果園群落的主要區別是群落的物種組成不同。食物網越復雜,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 抵抗力穩定性越高; 反之食物網越簡單, 則自我調節能力越弱, 抵抗力穩定性越低。未開發的山坡林上分布著多種植物, 不易爆發病蟲害, 而李廣杏果園中經常爆發病蟲害, 主要原因是果園的物種單一,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較弱。(3)生物防治通常是指利用生物種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或一類生物抑制另一種或另一類生物的方法, 通過保護和利用自然界的天敵, 來實現針對病蟲害的綠色防控, 李廣杏樹的主要蟲害有紅蜘蛛、蚜蟲等, 其中李廣杏蚜蟲可以用蚜蟲信息素誘殺,這種防治方法屬于生物防治。(4)若不種植草菇,也不對果園土壤進行管理,果樹林下將會出現從一年生草本植物為優勢、到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優勢、再到草本和灌木混生等階段的演替, 該演替發生在保留基本的土壤條件, 具有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 屬于次生演替。18.【答案】(1)樣方法;水平 (2)分解者 ;群落; 種間競爭(3)群落的物種組成; 物質循環 (4)抵抗力穩定性 ; 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解析】(1)研究雞樅菌的種群密度,通常可采用樣方法法進行取樣調查。調查發現不同生物生長與分布情況有明顯差異,體現群落的水平結構。(2)雞樅菌可利用施用的菌糠和落葉中的能量進行生長,在生態系統的成分可是分解者,和其他生物共同構成群落。和它生長在一起的雜草存在種間競爭的種間關系。(3)區別該果園群落與普通果園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種組成。雞樅菌利用菌糠和落葉,栽培草菇剩下的菌糠可被果樹利用,使廢物資源化,這體現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功能。(4)長期的樹菇間種,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趨于復雜,使得該立體果園的抵抗力穩定性增強。從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設計該人工生態系統的意義是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19.【答案】(1)次生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抵抗力穩定性(2)少消耗、多效益;協調原理(3)基因(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植物垂直結構更加顯著,為動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空間(4)間接和直接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的結構、生物多樣性、生態工程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解答】(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因此人類過度活動使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物種多樣性銳減、荒漠化嚴重,這屬于群落的次生演替;人類的許多活動正在影響著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退耕還林、還草的目的是提高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也就提高了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2)與傳統的工程相比,生態工程是一類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續的工程體系;生態工程以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自我調節功能為基礎,遵循著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等生態學基本原理。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工程中需要種植與本地生長環境相適應的植物,是遵循了協調原理。(3)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生態環境恢復過程中,植物垂直結構更加顯著,為動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空間,導致動物的分層現象更為復雜。(4)改善生態環境體現的是間接價值,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20.【答案】(1)生物群落;環境容納量;物種豐富度;(2)性別比例;(3)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爭奪陽光和空間等資源過程中被淘汰;(4)偏小;土壤中的小動物通常具有避光、避熱的特點,不開燈則進入誘蟲器中的小動物數量少。 【解析】【分析】 本題綜合性較強,考查了種群特征、群落演替、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等有關知識,要求考生對所學的基礎知識準確識記并理解,難度不大。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的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群落中物質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植物能為動物提供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生物防治害蟲的特點是對人畜安全,無污染,不形成抗性;而化學防治會污染環境,在殺死害蟲的同時,對其它生物也有傷害。【解答】(1)生態果園中的果樹、雜草、鼠和昆蟲等全部生物共同構成了生物群落。噴灑農藥滅蟲會導致該空間的昆蟲的環境容納量(K值)降低,害蟲數量降低。同時,環境的破壞會加快果園中其他動物的消失,導致群落的物種豐富度降低。(2)用性引誘劑誘捕雄性金紋細蛾可破壞其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進而導致其出生率下降。(3)果樹林下會生長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能為地棲動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廢棄的果園從草本階段演替到灌木階段的過程中果園內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其原因是一年生植物在爭奪陽光和空間等競爭中被淘汰。(4)用誘蟲器采集土壤小動物時,忘記打開裝置上的電燈,將導致計算結果偏小,原因是由于土壤小動物具有避光、趨濕、避熱的特點,不打開電燈會使進入試管中的土壤小動物數目減少。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