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圖形中的規律》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擺小棒的直觀操作圖形,多種角度觀察和尋找關系,經歷發現內在規律的探索過程與方法。2、通過拼擺各種圖形,嘗試找出圖形中的規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在不斷的操作觀察、觀察、討論、概括和驗證的數學活動,探索出一些簡單的圖形中拼擺規律,獲得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4.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同時也把規律引向深入,為形成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打下了基礎。【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經歷直觀操作、探索發現的過程的,體驗發現規律的方法。【教學過程】搶答熱身鋪墊看大屏幕上的三角形搶答:擺一個獨立的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 兩個呢?三個呢?10個呢?n個呢?理解“3n”的意義。小結:三角形個數在增加,所用小棒的根數也跟著相應的增加。認識新的擺法:除了這樣獨立擺三角形外,還可以這樣擺三角形:課件出示連續擺的三角形。質疑:這樣和前面的擺法有什么不同?小結導入新課:小棒的根數是不是真的少了呢?像這樣連續擺的三角形個數和小棒根數之間又有怎樣的變化規律呢?今天我們就共同做一次探究活動,探究圖形中的規律。(板書課題)探究活動1、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它們之間的規律?小結研究規律的方法2、大屏幕出示小組探究活動的要求:動手操作的要求:(1)照著 的樣子,擺連續的三角形。(2)從擺第一個三角形開始,就擺一個記錄一次,尋找三角形個數和小棒根數之間的關系。(3)當發現了規律后就來推算一下擺10個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4)小組合作,一人填表,一人擺一擺,大家觀察討論。三角形個數 小棒根數 三角形個數與小棒根數的關系(可以用式子表示)1234…… …… ….10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擺一擺,填一填。老師參與各個小組進行指導。4、各個小組反饋交流:預設一:在第一個三角形的基礎上,每多擺一個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①本組一名同學展示表格并講解,一名學生隨機在黑板上擺出相應的圖形。②當擺到第二個連續的三角形時,教師追問:小棒怎樣變成5根?在擺第二個三角形時增加了幾根小棒?③擺到第三四個三角形同樣追問:小棒又增加了幾根?教師板書算式。你發現了什么?④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和描述規律:連續三角形每多擺一個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⑤簡化算式,并理解算式中各數字及算式的含義,并將三角形個數與小棒根數對應起來。⑥用同樣的方法驗證規律:如果擺10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可以怎樣列式? 計算,并擺小棒驗證結果。⑦小結發現規律的方法:擺一擺數一數或其它。預設二:第一個三角形的由1根小棒增加2根組成,每增加一個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①學生分工介紹、擺圖形,展示擺的過程和所得規律。教師根據學生的描述板書算式 1+2+2+2……②將算式簡化乘1+2×10,理解算式中各數字及算式的含義。重申發現的規律。③引導用此方法驗證規律。④小結這種發現規律的方法。預設三:將第二個獨立三角形與第一個三角形連接,去掉共用的一根小棒,同樣得到每增加一個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①學生分工介紹表格并擺小棒。重點展示出將兩個獨立的三角形連起來,有共用的邊,因此在共用邊的位置上多余一根小棒,需要去掉,即先用3根,去掉多余的一根,只用兩根,也就是增加一個三角形,只需增加2根小棒。②學生講解和展示過程中,教師適時追問:為什么減去1?擺第三個三角形時為什么減去2?③引導學生的觀察不同數量三角形及其小棒根數的關系。④與前面方法得到的規律比較⑤用此方法推算10個三角形需要小棒的根數,理解算式并驗證。⑥回顧發現規律的該方法。三、應用規律,概括提升1、擺20個三角形要用多少根小棒?請大家從上面的方法中任選一個來算一算。2、學生匯報,說是自己運用了哪個方法來求出結果的。各個數字分別表示什么?3、n個這樣的三角形要用多少根小棒,應該怎樣表示?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方法來表示。7、小結:通過剛才我們的研究,你認為當許多圖形排列在一起時,我們應如何去尋找規律? (我們要從最簡單的圖形開始,擺一擺,數一數,記一記,從中觀察尋找其規律)四、解決問題閱覽室桌子的排列問題。一張桌子座6個人,兩張桌子座10個人,(1)5張桌子坐幾個人?(2)有50人用餐,需要擺多少張桌子 學生獨立審題思考,尋找規律。全班交流不同解決方法。課堂總結師:在今天的實踐活動中你有哪些收獲?六 板書:圖形中的規律3+3—1=5 1+2=33+3+3-2=7 1+2+2=54個 3+2+2+2=9 3+3+3+3-3=9 1+2+2+2=73+2×3=9 3×4-9=9 1+2+2+2+2=91+2×4=910個 3+2×9=21 3×10-9=21 1+2×10=2120個 3+2×19=41 3×20-19=41 1+2×19=41N個 3+2(N-1) 3N-(N-1) 1+2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