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一2025學年度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綜合評歷史>下冊第1~11課題號二總分累分人座位得分注意事項:共19小題,滿分75分,考試時間70分鐘。第I卷選擇題(共30分)本部分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意,請將正確選項的代號填入下表相應題號的空格內。昶題號123456891011121314答案1.下圖所示為某同學制作的中國某一朝代的歷史坐標軸。據坐標軸上的內容可知,該朝581589605618(年)開通大運河滅亡A秦朝B/隋朝C.唐朝D.元朝2.根據下表所示內容可推斷出,長城和大運河的迭同點是長城大運河秦漢時期,抵侮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護了中原隋唐時期,成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加強了南北部地區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A抵御了匈奴侵擾B.削弱了地方勢力C,促進了經濟交流D.鞏固了國家統一3.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孟憲實在某個節目上作了“太宗繼位”“魏征進諫”“以民為本”等一座。據此可知,他所講的主題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D.“開元盛世”4.唐代中期,只在正午才進行貿易顯然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于是便出現了“夜市”。“夜名思義,就是在夜晚進行貿易的市場。隨著坊市制度的時空限制逐漸消除,這一制度瓦解。這反映出,唐朝A商業繁榮發展B.貿易日趨蕭條C.政府疏于管理D.社會風氣開放5.“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在《無家別》中所描繪的“世亂”指的是A郾城大捷B.“靖康之變”C.黃巢起義D.安史之亂【2024一2025學年度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綜合評估·歷史第1頁(共6頁)】6.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后梁軍隊三次掘開黃河堤防拒敵,造成連年水災,百姓流離失所。農民被迫反抗,要求消滅割據,建立統一國家。由此可見A.社會危機下人民渴望統一B.政權更迭頻繁,民不聊生C.農民的反抗造成了巨大破壞D.統治腐朽釀成安史之亂7.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產物。下圖中的貨幣說明A中日人員往來密切B.唐朝對日本影響深遠C,中日風俗相互影響D.唐朝的貨幣模仿日本唐代開元跡寶日本和同開彌8.唐代文人創作的詩歌傳誦于“士庶、僧徒、媚婦、牛童、馬夫之口”,吟誦于“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甚至被譜寫成流行歌曲。這表明唐朝詩歌繁榮的原因之一是A.科舉制提升官員紫質B.市民階層的發展壯大C.崇尚詩歌的社會氛圍D.官方意識形態的提倡9.敦煌莫高窟裝飾紋樣既保留了北朝時期敦煌本地圖案和一些西域紋樣圖案的特點,又吸收了中原地區石窟、陵墓雕飾和絲織物上的紋樣特征。這說明,莫高窟裝飾紋樣具有A.統一性B.排外性C.多元性D.單一性10.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北宋的歷史人物是A楊堅B.趙匡胤C.趙構D.忽必烈11.北宋時,統治者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將地方精銳部隊編人禁軍,并定期更換駐地;設政事堂、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權力;派文官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實施三年任期制。北宋統治者采取這些措施意在A.削弱地方權力B.發展海外貿易C,豐富市民生活D.加強中央集權12.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數年間,王安石先后頒布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保甲法等。由此可知,王安石變法A.涉及多個領域B.實現富國強兵C.解決財政問題D.觸犯官僚利益13.下表所示為某歷史老師梳理的我國古代部分政權的統治措施。這些措施都時期措施西周周武王滅商后,對“殷遺民”實行“殷人治殷”魏晉匈奴劉漢政權針對境內多民族共存的局面,實行“胡漢分治”遼朝“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A體現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B.導致了階級矛盾的澈化C,改變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D.形成了政權并立的格局14.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該詩句氣勢磅礴,情調高亢,激勵了后世眾多為理想而奮斗的仁人志土。這主要反映了文天祥A.是南宋最著名的抗金將領B.為南宋的建立作出了貢獻C.具有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D.掌握了南宋末年朝廷大權【2024一2025學年度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綜合評估·歷史第2頁(共6頁)】【6LR一SHXI【20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