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歷史試題(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下列各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選出的答案涂黑在答題卡的對應位置,2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某同學在學習完隋朝歷史后,制作了一張隋朝知識卡片,卡片橫線處應填入的內容是A.長安建立時間:581年B.大興人物:楊堅C.洛陽都城:D.揚州朝代特點:國家統一,社會穩定邪2.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被譽為“天下第一糧倉”。這些倉窖遺址可用于研究隋朝自A.國家統一的條件B.政治制度的創新:C.商業發展的水平D.財政經濟的狀況含嘉倉遺址3.唐太宗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開創了唐代繁榮昌盛的局面,被稱為A.開皇之治B.貞觀之治C.開元盛世D.文景之治4.“有人稱式則天兇狠的女人,有人贊她為明察善斷的君主。如此相悖的評價,前者側重于(封建道德標準的)婦德,后者側重于作為皇帝的政績…”由此可知,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方法是A.站在現代的角度去看問題B.可以掩飾歷史人物的錯誤C.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評價D.把歷史的發展歸功于個人5.唐朝受儒家“仁政”思想影響,通過頒布法律進一步完善了古代的福利慈善機構(下表),反映出唐朝在位皇帝措施唐太宗由國家雇傭非親“白丁”以照顧孤寡老人,代替服兵役。武則天製掏悲田(原是佛寺廟,由僧人對弱勢群體進行照顧)養病,從長安以來,置使專知,國家矜孤恤窮,敬老養病。唐玄宗京城乞兒,悉令病坊收養,官以本線收利給之。A.以民為本,緩和矛盾B.政治清明,包容開放C.經濟繁榮,國力雄厚D.老有所依,休養生息6000方人)圓人ut6.下面是《649-760年唐朝人口統計表》,對此解讀不正確的是5000414145315292A,649年至755年,唐朝人口數量呈上升趨勢4000-3000200019001690B.唐玄宗時期唐朝人口達到鼎盛1000郭C.755年至760年人口銳減是因為黃巢起義0649726741755760D.盛世局面的出現有利于唐朝人口增長7.75年,一名李姓商人為躲避戰禍輾轉流亡,其流亡大致路線是“河北一洛陽一潼關一長安一四川”。這名商人流亡的歷史背景是A.隋煬帝的殘暴統治B.農民起義使人們流離失所C.安史之亂的爆發D,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第1頁共6頁期中考試六年級歷史答案一、選擇題(50 分,每小題 2 分,共 50 分。)1----5:BDBCA 6-—10:CCCDB 11—15:DBCCA 16--20:CBADA 21—25:CACD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 個小題,50 分.)26.(11 分)(1)隋朝大運河 1 分 都認為大運河的修建和隋朝滅亡有關 2 分看法:隋朝滅亡主要原因是隋煬帝暴政而非運河本身。且大運河開通加強了南北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其長遠價值是不能忽視的。2 分 意思相近即可得分(2)答案: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中外交流 4 分(若只回答政治、經濟、文化、對外交往也可)解讀:例 1 如經濟:曲轅犁和筒車的發明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曲轅犁操作靈活,筒車自動灌溉),體現唐朝農業技術的先進,為經濟繁榮奠定基礎。例 2 對外交流:玄奘西行取經帶回佛經,鑒真東渡傳播唐文化,說明唐朝積極吸收外來文化并輸出自身文明,體現開放包容。2 分選擇其他領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27. (14 分)(1)科舉制度 1 分 發展: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 2 點共 4 分(2)展板一:④ 展板二:①⑥ 展板三:②③⑤ 3 分結語:通過這些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2 分(3)地方制度:元代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國家統一,是中國省制的開端。邊疆地區管理:元在臺灣地區設澎湖巡檢司;在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宣政院直接管轄,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4 分意思相近即可28.(13 分)(1)和親 設置機構 冊封 3 分 作用示例: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2 分(2)形制都是圓形方孔錢,形狀、大小基本一樣,都刻有文字。2 分 特征:政權并立、民族交融 2 分(3)蒙古商人使用漢語經商 、蒙古商人使用行省通行文牒、漢族子弟學習阿拉伯數學 、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 回族人”掌握漢語。波斯人與漢族通婚等任意 2 條 2 分認識:各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推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要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2 分 言之有理即可)29.(12 分)(1 )安史之亂 五代十國時期 2 分 聯系:安史之亂后,唐朝逐漸由盛轉衰,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唐朝滅亡后,中國進入到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實質上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2 分 意思相近即可(2)A.①⑤, B.②④ ,C.宋夏和約,澶淵之盟; D.交流交融 4 分(3)A.岳飛 B.文天祥 2 分 體現了忠貞報國、寧死不屈的氣節和家國情懷。意思相近即可 2 分七年級歷史試題 第 1 頁 共 6 頁七年級歷史試題 第 2 頁 共 6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年級歷史試題 答案 6年級歷史試題.pdf 6年級歷史試題 答案 期中考試六年級歷史參考答案(1)(1).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