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充高中高2024級期中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2.答題前,考生必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3.作答時,必須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及草稿紙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1.根據目前研究,西亞地區最早培植了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南亞培育了芋頭,中國培育了水稻和粟,中南美洲則培育了玉米和南瓜等。據此可推斷( )A.地理環境決定文明特征 B.各地域文明趨向一體化C.農業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D.農業是文明誕生的標志2.古希臘城邦(如雅典)公民的服裝款式較為統一,不強調身份地位的區分;而古羅馬公民的服裝款式多樣,常通過服飾材質、顏色等體現等級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反映了( )A.人文思想的強弱 B.政治體制的不同 C.審美文化的傾向 D.公民權利的范圍3.阿拉伯帝國哈里發麥蒙于830年設立“智慧宮”,系統翻譯波斯、印度、古希臘的哲學與科學著作,并在此過程中融合古希臘邏輯思辨方法。至12世紀,西歐學者在西班牙托萊多建立翻譯中心,大量阿拉伯文保存的古希臘文獻及阿拉伯學者的原創成果被譯為拉丁語。這反映了( )A.希臘文化具有普世價值 B.古典文化在西歐全面復興C.文明在交流中傳承發展 D.阿拉伯壟斷古典學術資源4.奧斯曼帝國建立初期,推行靈活的民族宗教政策:允許戰俘、民眾通過改信伊斯蘭教獲得平等身份;軍事領域則打破傳統部落或宗教特權,以能力和忠誠為晉升標準。這些政策( )A.服務于帝國擴張與統治的目標 B.推動了伊斯蘭文明向全球傳播C.消除了帝國內部宗教文化隔閡 D.加速了東西方社會制度的趨同5.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荷蘭積極投入極地探險:1594年巴倫支船隊航行至北緯72°,繪制新地島海域地圖;1596年發現斯瓦爾巴群島(今屬挪威);1609年雇傭英國航海家哈德遜探索北冰洋通往亞洲的“東北航道”,意外開辟哈德遜河流域。這些探險活動( )A.開闊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 B.拉開了歐洲海外擴張的序幕C.導致了國際貿易中心的轉移 D.導致了各種疾病在美洲流行6.新航路開辟引發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這些變革“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對此的正確理解是,新航路開辟( )A.推動自由主義思潮的廣泛傳播 B.根植于工業資本快速發展C.加速西歐封建社會的近代轉型 D.促使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7.16世紀,荷蘭安特衛普逐漸取代意大利成為東西方貿易與航運中心,意大利美第奇、富格爾等家族在此設立銀行總部,北歐糧食、英國呢絨、亞洲香料在此集散交易,形成歐洲首個綜合性商品交易所。這一現象實質反映了( )A.歐洲商業格局的重新構建 B.工業資本主導國際貿易C.世界貿易中心轉移至北歐 D.物種交流促進經濟發展8.意大利思想家弗吉里奧(1349—1420)贊揚雅典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公民教育,進一步提出體育與知識學習同等重要,呼吁青少年應該具有“支配的理性”和“順從的身體”,根據個人特點合理選擇運動項目。他的這一主張( )A.深受理性主義思想的影響 B.復興了古希臘的體育文化C.豐富了人文主義教育思想 D.回應了宗教改革家的倡議9.宗教改革期間,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主張信徒無需通過教會儀式或神職人員中介,僅憑個人虔誠信仰和直接閱讀《圣經》即可獲得救贖。這一主張的提出( )A.強化了羅馬教廷權威 B.阻礙人文主義思潮傳播C.有利于教會壟斷信仰 D.沖擊天主教會統治根基10.牛頓力學揭示天體與地面運動遵循相同規律,使人們相信自然界是依統一法則運行的機械裝置,進而推斷人類社會也應有普世法則。這可用于說明( )A.政治革命加速科學進步 B.科學革命助推啟蒙思想興起C.科技發展決定社會形態 D.自然界與社會法則完全一致11.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出:“一切合法的權威都必須建立在約定的基礎上,唯有當人民服從某種權力時,他們實際上是在服從自己的意志。”這一主張表明,盧梭認為資產階級政體應( )A.通過君主立憲制實現權力制衡 B.由全體公民直接參與立法決策C.以社會契約確立人民主權原則 D.徹底摒棄君權神授的落后觀念12.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形式上似王室更替,實則由議會決定國王廢立。這反映出光榮革命( )A.受工業化進程直接推動 B.使國王喪失行政決策權C.徹底廢除封建君主制度 D.推動國家權力中心轉移13.下面是兩則關于近代西方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論述。由于1832年的改革,(英國)全國選民人數從1831年的48.8萬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萬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約2%增加到3.3%。 王覺非主編《近代英國史》杰克遜總統實行強迫印第安人西遷的政策……印第安人在遷徙中約減少了1/3的人口,美國的大陸擴張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場上。 楊生茂、陸鏡生《美國史新編》這可以用來說明( )A.資產階級民主人權存局限 B.代議制模式存在著國別差異C.英美對人權保障程度不同 D.美國擴張強化聯邦政府權力14.下表能夠反映出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 )1712年 英國工程師紐可門蒸汽機問世,長期用于礦井排水。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機效能,燃料消耗減少75%,應用范圍擴展。1800年 全英蒸汽機超2500臺,廣泛用于礦山、棉紡廠和制造工廠。A.機器發明應用形成浪潮 B.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C.工業壟斷世界貿易市場 D.煤炭成為能源的主體15下圖中甲乙丙丁分別代表四個國家的工業占比,其正確的對應順序是( )——【英】B.R.米切爾《世界統計》等A.英法美德 B.英德美法 C.美德英法 D.美英德法16.1844年,在德意志西里西亞起義的紡織工人們把滿腔怒火傾泄在《血腥的屠殺》這首流行歌曲中,他們控訴資本家采取克扣工資、解雇等手段肆無忌憚地壓榨工人,榨盡窮人血汗。這反映出當時德意志( )A.馬克思主義得到傳播 B.工人的抗爭意識覺醒C.率先建立了工人政權 D.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二、非選擇題(共有3個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5分)材料一 隨著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耕地面積增加,風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較有效的利用;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西歐城市重新興起。一些比較富裕的城市就用贖買的辦法擺脫領主的統治;而有的城市則采用武裝斗爭的手段,最終都取得城市的自治權利。城市興起對中世紀西歐社會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摘編自《中國西歐封建城市比較論略》材料二 中世紀西歐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市民通常會向國王或世俗領主“贖買”城市特許狀;國王或封建領主則為了支付軍費開支和與教會抗衡,也樂意向市民“兜售”城市特許狀。特許狀賦予了市民攜帶武器的權利和承擔護衛城堡及軍事征戰的義務;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動、隨時向城市法庭提出訴訟請求和控告、隨便控制和處置個人財產以及通過選舉組建城市行政和司法機構等。獲得特許狀的城市不僅會被免除各項封建賦稅,還享受一定的商貿特權,一些城市舉辦大學,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至11~15世紀,城市特許狀廣泛出現于西歐各城市中。——摘編自馮正好《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歐城市興起的原因。(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西歐城市“特許狀”興起的原因。(8分)(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的影響。(10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世界史大事年表(部分)1500年前后 新航路的開辟14—16世紀 意大利文藝復興16世紀 宗教改革1640年—168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7—18世紀 啟蒙運動18世紀60年代 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爆發1775年—1783年 北美獨立戰爭1787年 美國憲法頒布19世紀早期 圣西門、傅里葉、歐文創立空想社會主義1848年 《共產黨宣言》發表19世紀中葉 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成為“世界工廠”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1875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頒布19世紀70年代—20世紀上半葉 第二次工業革命至少選擇三個歷史事件,提煉出一個觀點并進行論述。(要求:不必在標題前另外寫出具體事件,觀點要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 工業革命使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力飛躍發展,工業制成品成倍增長,產業結構、生產組織和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群眾處于被剝削地位,購買力低下,因為市場需求增長緩慢,接納不了迅速增多的產品,以致造成生產過剩的危機,因此資本家們急于擴大海外市場。同時,歐美列強對原材料和農產品的需求量也急劇增長,擴大廉價的原料和農產品來源也成了這些國家的當務之急。在世界市場上的優勢地位使這些國家獲得大量超額利潤,形成剩余資本,需要到欠發達國家和殖民地去尋找有利的投資場所,以便利用那些地區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賺取更多的超額利潤。這些因素推動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個空前規模的殖民擴張浪潮。——摘編自王章輝《歐美大國工業革命對世界進程的影響》材料二 1831年和1832年,由于城市飲用水取水的河流被沿岸肆意排放的污水污染,英國許多城市霍亂流行,共導致3萬多人死亡。在空氣污染方面,工業革命時期各類工廠和家庭均以煤為燃料,大量排放煙塵及硫氧化物、碳氧化物等有害氣體,工人居住條件惡劣,進而引發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摘編自梅雪芹《工業革命以來的英國環境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次工業革命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影響。(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工業革命期間的社會問題。(5分)PAGE高2024級歷史試卷 第3頁(共4頁) 高2024級歷史試卷 第4頁 (共4頁)南充高中高2024級期中考試歷史試題答案1.【答案】C【解析】題干材料指出西亞、南亞、中國和中南美洲分別獨立培植出不同的農作物,如西亞的大麥、小麥,中國的粟和水稻,中南美洲的玉米等,表明農業起源并非單一中心,而是多個地區各自獨立發展出農業形態,符合“多源性”特征,故選C項;地理環境雖影響農作物種類,但材料未強調環境對文明特征的絕對支配作用,且同一地理環境下可能存在不同作物,不能簡單歸結為環境決定論,排除A項;各地域農業獨立發展,材料未體現“一體化”趨勢或文明間的整合,排除B項;農業是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文明誕生的標志包含城市、文字、復雜社會結構等要素,僅憑農業起源無法直接證明其為文明誕生的唯一標志,排除D項。2.【答案】B【解析】古希臘城邦如雅典實行民主制,公民政治地位平等,服裝不用于區分身份地位,而古羅馬政治體制更為復雜,等級分化明顯,不同身份、地位的公民服裝款式不同,這種差別根源在于政治體制不同,故選B項;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服裝差異體現的是身份、地位的差異,人文思想的強弱不是造成服裝差異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審美傾向屬于文化范疇,但材料強調服飾的社會身份等級標識作用,而非單純審美選擇,排除C項;古希臘與古羅馬公民均享有一定權利(如參政、法律保護),但權利內容與范圍不同(如羅馬公民權更注重財產和階層)。題干強調“身份地位區分”而非權利本身,此選項與題意關聯較弱,排除D項。3.【答案】C 題干強調不同文明對希臘文化的選擇性吸收與改造,如阿拉伯融合邏輯、西歐借助阿拉伯譯本,而非希臘文化本身“普世”。且“普世價值”屬于現代概念,不符合中世紀歷史語境,故排除選項A。12世紀的托萊多翻譯運動為文藝復興奠定基礎,但“全面復興”需以14-16世紀人文主義興起為標志。題干僅體現古典文獻的傳播,未涉及文化復興的社會表現(如藝術、思想變革),故排除選項B。古希臘文化經阿拉伯吸收創新,再通過阿拉伯文獻傳入西歐,形成“古希臘—阿拉伯—西歐”的跨文明傳遞鏈條,體現不同文明在交流中保存、發展知識的共性,C為正確答案。阿拉伯雖在9-12世紀成為古典學術的主要保存者,但題干中阿拉伯主動翻譯多元文明成果(波斯、印度),且西歐通過翻譯運動重新獲取知識,說明古典文化未被壟斷,而是流動共享,故排除D。4.【答案】A【解析】奧斯曼帝國早期推行的宗教寬容政策(如米勒特制度允許非穆斯林社區自治)與軍事領域的選拔標準(德武舍邁制打破傳統特權),旨在通過多元包容和高效管理鞏固多民族帝國的統治基礎。這些政策雖未消除宗教隔閡,但有效整合了被征服地區資源,服務于軍事擴張與中央集權的目標。選項B、C夸大其影響,D“趨同”與史實不符。5.【答案】A【解析】這些探險活動發生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荷蘭的巴倫支和哈德遜等人嘗試通過北冰洋開辟通往亞洲的新航路,雖未成功但發現了斯瓦爾巴群島等新地域,屬于地理大發現的一部分,增加了歐洲對北極地區的認知,擴展了人類對世界地理的探索范圍,故選A項;歐洲海外擴張的序幕由15世紀末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活動拉開,如達伽馬、哥倫布的航行,荷蘭的極地探險屬于后續擴張階段,排除B項;國際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主要源于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西班牙主導的跨洋貿易,荷蘭的北冰洋探索未開辟有效商路,未導致轉移,排除C項;疾病在美洲流行主要源于哥倫布到達后的物種和病原體交流,荷蘭極地探索區域與美洲關聯較小且時間較晚,排除D項。6.【答案】C【解析】商業革命(貿易范圍擴大、世界市場雛形)與價格革命(金銀輸入引發通脹)瓦解了封建經濟基礎:貴族地租貶值,資產階級財富積累加速,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促使西歐從封建向近代轉型。選項A“自由主義”尚未成熟,B工業資本興起于工業革命后,D“最終形成”在19世紀。7.【答案】A【解析】16世紀荷蘭憑借造船與航運優勢壟斷東西方貿易,安特衛普的金融與商品集散功能取代地中海傳統商路(如意大利),標志歐洲商業重心從南歐轉向大西洋沿岸。選項B工業資本主導在工業革命后,C“北歐”表述不準確(荷蘭屬西北歐),D物種交流非題干核心。8.【答案】C【解析】弗吉里奧贊揚雅典公民教育,強調體育與知識學習同等重要,關注個人特點,這些主張突出了對人的重視和培養,從教育方面豐富了人文主義思想,故選C項;理性主義是17—18世紀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與題目主旨和題干時間均不符,排除A項;弗吉里奧雖借鑒雅典教育理念,但不是簡單“復興”古希臘思想文化,其主張屬于人文主義的新發展,排除B項;宗教改革始于16世紀,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9.【答案】D【解析】“因信稱義”否定教會中介作用,主張信徒與上帝直接溝通,削弱羅馬教廷對救贖權的壟斷;提倡《圣經》權威與個人解讀,動搖了天主教神權統治的思想根基。選項A、C與史實相反,B宗教改革與人文主義相互促進10.【答案】B 牛頓力學為啟蒙運動提供理性范式,啟蒙思想家(如伏爾泰、孟德斯鳩)受其啟發,將自然規律的普遍性延伸至社會領域,主張用理性法則構建政治制度(如三權分立、社會契約),推動啟蒙運動發展;A因果倒置,題干強調科學對思想的影響而非政治對科學的作用;C“決定社會形態”夸大科技作用,忽視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D“完全一致”絕對化,啟蒙學者僅借鑒科學方法而非照搬自然法則。11.【答案】C【解析】材料中盧梭強調“合法權威必須建立在約定基礎上”“人民服從權力即服從自己意志”,這與其社會契約論的核心思想一致,他認為國家權力來自人民共同意志的契約,主權屬于全體人民,即人民主權原則,故正確選項應圍繞“社會契約”與“人民主權”的結合,故選C項;君主立憲制及權力制衡是孟德斯鳩的主張,而盧梭反對代議制,主張直接民主,與材料中“服從自己的意志”無關,排除A項;直接參與立法決策是盧梭理想化的政治形式,但材料未具體討論立法方式,且資產階級政體實踐中多采用代議制而非直接民主,排除B項;材料強調權威源于契約,雖隱含否定君權神授,但未明確批判該觀念,且“徹底摒棄”過于絕對,排除D項。【答案】D 光榮革命通過《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王權需經議會認可,權力中心由君主轉向議會;A項工業化始于18世紀,與革命無關;B項國王仍保留部分行政權(如外交),直至責任內閣制完善后才虛位化;C項英國保留君主制,轉型為君主立憲而非廢除。13.【答案】A【解析】據材料“全國選民人數......占人口比例的約2%增加到3.3%”可知當時英國只是極少數人的民主,據材料“印第安人在遷徙中約減少了1/3的人口”“美國的大陸擴張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場上”可知美國存在種族壓迫問題,即存在資產階級民主和人權的局限性,故選A項;據材料可知,本題主要突出的是英國議會改革后選民人數占比很低、美國依然存在種族壓迫和歧視問題,即揭露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該選項非題干主旨,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當時的英國選民人數增加很少,民主只是極少數人的民主,與“天賦人權”所主張的“人人都享有平等生命權、財產權、自由權等自然權利”不符,排除C項;據材料“美國的大陸擴張”結合所學可知,美國旨在集中力量擴張美國勢力,確保美國在新大陸的主導地位,而非僅擴大聯邦政府權力范圍,排除D項。14.【答案】A表格呈現蒸汽機從發明(紐可門)到改良(瓦特)再到大規模應用(1800年)的遞進過程,直接體現“機器發明與普及浪潮”;B項“產業升級”未直接體現,表格僅聚焦蒸汽機本身;C項“壟斷貿易”與表中工礦、工廠應用無關;D項“能源結構”偏離核心,蒸汽機普及是應用革新,非能源轉型。15.【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1870—1913年間甲的工業產值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結合所學,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憑借規模生產技術和新興工業迅速崛起,1913年美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遠超其他國家,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故甲為美國;結合所學,1871年德國統一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也迅速崛起,1913年超越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故乙為德國;英國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19世紀后期增長放緩,傳統產業優勢被美德新興工業削弱,故丙為英國;法國工業發展相對緩慢,受限于資本分散、農業經濟比重較高和政治動蕩,1913年,法國工業居四國之末,故丁為法國;故甲乙丙丁正確的對應順序是美德英法,選擇C項符合題意。16.【答案】B【解析】1844年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中,工人們通過歌曲《血腥的屠殺》控訴資本家壓榨,表明工人已意識到自身被剝削的集體處境,并采取集體行動反抗,這體現了工人群體對自身階級地位和共同利益的初步認知,屬于階級意識覺醒的體現,故選B項;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后,起義發生時尚未系統傳播,排除A項;第一個工人政權巴黎公社建立于1871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聚焦經濟剝削而非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虛偽性,且德意志當時尚未完成統一,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項。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答案】(25分)(1)原因:封建社會秩序走向穩定;生產力水平提高;封建經濟(或工商業)發展;城市通過贖買或斗獲得自治權;(三點6分,四點7分)(2)原因:西歐封建社會土地歸國王或領主所有的現實;商品經濟繁榮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和斗爭;領主鞏固自身統治的需要;世俗王權與教權斗爭的影響;(任四點8分)(3)影響:經濟上:有利于促進工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2分,只答資本主義萌芽給1分)政治上:有利于增強市民的民主(參政)意識;有利于王權的加強;有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或促進國王的統一事業);有利于歐洲的社會轉型(加速了封建社會的解體);(任三點6分)思想上:大學興起,有利于解放人們的思想。(任一點2分)【示例】(12分)示例1觀點:14到18世紀,西方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三大思想解放運動發展了人文主義。論述:14—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是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運動,它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反對中世紀神學、宗教對人性的束縛,提倡人們對現世生活的追求,促進了人的覺醒。16世紀開始的宗教改革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推動人的思想從基督教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后的又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以法國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崇拜理性”,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這次運動有力批判了專制主義、宗教愚昧及特權主義,宣傳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人文主義達到頂峰,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總之,這三大運動使西方人文主義發展迅速,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提供了思想條件,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示例2觀點:16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新航路的開辟和兩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從商業資本主義發展到工業資本主義再到壟斷資本主義。論述: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開辟為商業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這一時期英國、法國、荷蘭等新興商業強國崛起,殖民掠奪、商業貿易和奴隸貿易的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瓦特改良蒸汽機等一系列技術發明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工廠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殘酷剝削工人,另一方面也促進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率迅速提高,英國推行自由貿易進行殖民擴張更是為其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廣闊市場;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發展進入壟斷階段,生產和資本進一步集中。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進行資本輸出,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推動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發展。總之,從商業資本主義到工業資本主義再到壟斷資本主義,生產力不斷提高的同時,資本的剝削本性也使得亞非拉地區人民逐漸陷入資本主義的殖民統治之中。示例3觀點: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轉型與重構。 論述:新航路開辟引發的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經濟解體。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擴張為歐洲帶來資本原始積累,英國通過圈地運動和奴隸貿易完成原始積累,而《權利法案》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則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奠定基礎。這一階段,資本主義通過暴力掠奪與制度創新,開啟了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工業革命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推動英國成為“世界工廠”。蒸汽機的應用促進工廠制度確立,工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矛盾激化。與此同時,空想社會主義者揭露資本主義剝削本質,而《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為無產階級斗爭提供理論武器。生產力的飛躍與社會矛盾的深化,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限性。19世紀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電力的廣泛應用催生壟斷組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等法律完善代議制民主,暫時緩和階級矛盾。然而,巴黎公社的革命實踐證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可能性,盡管失敗,卻為國際工人運動積累了經驗。壟斷資本主義的擴張加劇了列強爭奪,為世界大戰埋下隱患。綜上所述,從殖民擴張到工業壟斷,資本主義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激化了階級矛盾與全球沖突,推動了世界歷史的轉型與重構。補充說明:歷史小論文中主題和觀點的差別,核心在于有無價值判斷、是否為完整語句:①主題更為中立,無價值判斷,常為短語表述,如綱要歷史教科書每一單元題目都可看做主題。②觀點帶有明顯的價值判斷,有其立場,常為完整句子,如新航路的開辟和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世界發展聯系為一個整體。19.【答案】(15分)(1)影響:經濟上,促使生產力飛躍發展和經濟繁榮;產業結構、生產組織和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造成生產過剩的危機;資本主義國家加大殖民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任四點8分)政治上: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矛盾激化;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與亞非拉國家民族矛盾激化;(任一點2分)(2)問題:環境污染嚴重;疾病傳播;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犯罪率增加;貧富分化等。(兩點4分,三點5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_答案.doc 高2024級第二學期期中歷史試題.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