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永安九中、寧化六中、金沙高級中學、寧化濱江實驗中學“聯考”試卷高一歷史完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1986年,國務院規定在國家規定工資總額和政策的范圍內,把企業內部職工的工資、獎金分配權交給企業,由企業自主決定分配形式和辦法,并降低獎金稅率;勞動者可以合理流動,職工逐漸成為市場人和社會人。該規定()A.促使我國經濟結構發生調整 B.推動市場經濟體制深入發展C.迎合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需要 D.確立國有企業的主導性地位2.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治理機制來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2018年中共中央頒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并進一步提出“三治結合”的政策措施.即“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建設法治鄉村.提升鄉村德治水平”。這些政策意在()A.擴大鄉村基層自治權力 B.轉移農村剩余勞力C.增強廣大村民法律意識 D.完善鄉村治理機制3.2023年2月,土耳其、敘利亞發生強烈地震后,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向土、敘兩國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派出救援人員21批次、308人次,提供土耳其急需的救災物資,加快落實對敘利亞的糧食援助項目。中國政府此舉()A.體現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B.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C.確保了受援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D.增進了同周邊國家間的友好關系4.據研究,新亞述帝國的戰爭浮雕主要通過衣服、頭飾來刻畫外族人,但公元前7世紀后,他們把努比亞人刻畫成長有短卷發的人,把烏拉爾圖人刻畫成長著大鼻子的人,把阿拉伯人刻畫成留著長直發的人。這一變化反映出()A.區域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 B.對異域文化的包容度提升C.帝國擴張促進了人口遷移 D.西亞地區雕刻藝術的進步5.關于下圖所反映的史實的共同點,表述正確的是()A.都體現了專制集權政治體制 B.都屬于中古時期的文明成就C.都容易造成分裂割據的局面 D.都是出現于亞洲的等級制度6.英王威廉一世的分封是在征服過程中逐步進行的,所以英王封臣們的封地并不連接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全國各地,他還強迫所有封臣都向他宣誓效忠。同時,英王擁有的土地收入是最大封建主的收入的5倍左右。材料表明英國( )A.封建制度逐漸走向解體 B.已經建立近代民族國家C.最早形成封君封臣制度 D.具有實現統一的可能性7.印加帝國以庫斯科為中心,分成四個大行政區,每區叫作一個蘇約,每個蘇約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盧。在中央允許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種程度的自由。地方長官每隔一定時期被召集到中央匯報工作。國君常往全國各地巡視,了解情況并檢查工作。由此可見,印加帝國()A.出現民主政治的雛形 B.國君獨攬國家行政大權C.政府的行政效率較高 D.國家行政管理體系較完整8.1482年,若奧二世為實現“繞過非洲,抵達印度”的目標,任命卡奧率領船隊向南航行,在剛果河口立下第一根大理石標注,以標志對所達之地的殖民占領權,并勸誘剛果國王改信基督教。這說明當時()A.英國國王開啟對外殖民之路 B.多重因素推動西歐人遠航探險C.西班牙在美洲大陸進行擴張 D.歐洲人找到了直達印度新航路9.如圖是16世紀至19世紀初的某貿易航線圖。據此判斷甲(由馬尼拉至阿卡普爾科)乙(由阿卡普爾科至馬尼拉)航線船只運送的主要物品()A.甲:槍支、奴隸等;乙:貴金屬、蔗糖和煙草B.甲:生絲、絲綢、瓷器等;乙:白銀C.甲:貴金屬、蔗糖和煙草;乙:槍支、奴隸等D.甲:白銀;乙:生絲、絲綢、瓷器等10.16世紀初,意大利威尼斯人和奧斯曼帝國的商業公司都清楚地認識到,為了防止葡萄牙的好望角航線帶來的威脅,他們必須暫時擱置沖突。這反映出當時()A.意大利和奧斯曼帝國締結成同盟 B.新航路開辟沖擊了世界貿易格局C.地中海沿岸興起了資本主義萌芽 D.葡萄牙發動對奧斯曼帝國的殖民11.15世紀,阿爾伯蒂所著《齊家書》在意大利風行。書中描繪了一個擁有毛紡作坊的大家庭,他們的住房不僅堅固,而且美觀,食物不僅味美,而且營養,教育被看作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情。這折射出當時()A.人們追求現世的幸福 B.專專制王權受到挑戰C.資本主義萌芽已出現 D.拜金主義觀念流行12盧梭認為,“如果有了派系存在的話,那就必須增殖它們的數目并防止它們之間的不平等......這種防范辦法是使公意能夠發揚光大而且人民也絕不會犯錯誤的唯一好方法”。據此可知,在現實制度實踐中,盧梭()A.提倡直接民主 B.反對政黨政治C.支持分權制衡 D.主張財產平等13.有學者這樣評價西方近代歷史上的某一事件:這場革命的爆發是因為清教和王國的法律、自由受到威脅,它是實用主義和理性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它建立起的“平衡”維持了若干年之久。這場革命()A.推動國家權力中心轉移 B.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C.促使民主共和政體建立 D.強化了民族國家的意識14.1780年,俄國發表《武裝中立宣言》,宣布中立國船只可以在交戰國各口岸之間和交戰國沿海自由航行,交戰國人民財產,除違禁品外可以自由裝載于中立國船只。法國、西班牙、丹麥、瑞典、荷蘭、普魯士、奧地利、葡萄牙等歐洲主要國家相繼認可該宣言,歐洲這些國家的行為()A.加速了不列顛帝國的衰落 B.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C.拉開了歐洲海外擴張序幕 D.有利于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15.如表為法國關于長度標準“米”的制定過程,據如表可知,“米”的制定過程表明( )年份 事件1790 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孔多塞批判其他長度標準方案的“專斷性”。強調新標準應取于自然。體現理性。建議采取“+進制”1791 科學院負青制定標準,后因國王逃走受影響。但已開展測量工作1793 科學院提出“臨時米”方案,但不久科學院被撇銷1799 新科學院經過反復計算和核定。“米”完成制定A.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過程艱難曲折 B.政治革命決定科學事業的發展進程C.統一度量衡是鞏固政權的必由之路 D.法國大革命初步實踐啟蒙運動理念16.保羅·肯尼迪將統一后的德意志帝國描述為“一個將西方民主國家的現代工業力量,同東方專制獨裁的決策特點結合在一起的大國,是一個爆炸性的混合體”,有人也為統一后的德意志帝國繪制了下圖。據此可知,二者都意在強調德意志帝國()A.保留了濃厚軍國主義色彩B.統一適應了經濟發展要求C.強化了民眾的民族認同感D.本質上仍是封建專制國家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一(如今的)巴比倫是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倫王國的遺址,于20世紀初被發現。而漢謨拉比時代(約公元前18世紀上半葉)的古巴比倫王國遺址,至今還被埋在18米深的沙漠底下。巴比倫城建筑面積為1000萬平方米,人口達30萬,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巴比倫王國的儀仗大道是巴比倫王國舉行慶典和宗教活動的必經之路,從南至北約二十米寬,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柏油路。儀仗大道西邊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倫王國全盛時期的國王)執政時的南宮,占地約5700平方米。南宮宮殿墻壁上還能找到尼布甲尼撒“楔形文字”的印章和文告。 -摘編自石岳文《戰云籠罩巴格達》(1)根據材料一,概括巴比倫城建設的特點(4分)(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巴比倫城被發掘的當代價值。(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5世紀以后,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對鑄造貨幣的黃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興資產階級需要黃金來擴充資本,社會上層需要用黃金來增加收入,購買更多的奢侈品。但當時的西歐黃金嚴重缺乏。《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流傳后,歐洲人一直把東方,包括中國,看成是黃金遍地的“人間天堂”,歐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尋金熱”之中,上自國王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東方實現黃金夢。-摘編自孫梅《關于新航路開辟經濟原因的困惑》材料二 15世紀,世界大洋航道開通......正當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經濟體系的時候,中國不但沒有把握這個時機,還加以種種阻力,錯過了可能獲得的資源。-摘編自許倬云《中西文明的對照》材料三 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甘蒸種植和糖的生產結合了亞洲植物、歐洲資本、非洲勞動力、美洲土地,甘蔗就這樣成為“國際性作物”......從歷史角度來說,甘蔗園堪稱世界上最早的資本主義:它結合了原始的勞動力和現代資本,并采用近代工廠生產線的管理模式,不同分工的奴隸必須嚴守紀律,依靠先進的提煉技術和機械設備;特別是生產蔗糖需要使用滾軸式碾軋機來壓榨甘蔗,可以更有效率地榨出汁液。-摘編自杜君立《新食貨志》(1)根據材料一,概括歐洲“尋金熱”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6分)(3)閱讀材料三,有學者提出“甘蔗園并不能稱為資本主義”,請結合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予以闡釋說明。(4分)19.閱讀下列材料:(18分)14-18世紀的歐洲思想解放運動在反封建方面不斷探索,促進了歐洲的制度變革與社會進步。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藝復興掙脫了神的統治,確立了人的尊嚴。但是那時教會勢力仍很強大,人們是不敢公開提出反對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號的。所以馬克思說,人們只能“戰戰兢兢地”請出古代的幽靈,來為自己壯膽,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摘自葉延芳《十八世紀歐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國風”》材料二 馬丁·路德認為恩典是要通過人的信仰來實現的。馬丁·路德的這種新的恩典說在基督徒與上帝之間建立了直接聯系,否定了人們對教廷、教皇、儀式和神職人員的崇拜。馬丁·路德號召基督徒要盡量服從世俗政府的命令,以此作為基督徒是否過上正當生活的條件。 -摘自朱孝遠《德國宗教改革與馬丁·路德的貢獻》材料三 啟蒙思想家對那個時代面臨的思想任務和社會要求進行反思,他們所提出的那些社會原則,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經濟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國家干預、人民與統治者的相互制約等等,已成為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思想觀念。-摘編自何平、曾祥裕《從概念史的角度看啟蒙運動》(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人們請出古代幽靈“為自己壯膽”的原因。(4分)(2)據材料二,概括馬丁·路德的思想主張。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意義。(8分)(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啟蒙思想家在那個時代面臨的思想任務。他們提出的“人民與統治者的相互制約”思想在英美兩國的制度變革中有何體現?(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人類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區域 時間 史料非洲 前13世紀 埃及雕刻中出現赫梯戰車形象歐洲 前5-前1世紀 塞浦路斯、撒丁島和馬賽出現許多用腓尼基字母書寫的碑文亞洲 1世紀 《漢書·地理志》關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鮮建國,教其民以田蠶織作”的記載亞洲 646年 日本頒布《改新之詔》,全面學習“法式備定”的唐代制度亞洲 771年 阿拉伯天文學著作《信德欣德》運用了大量的印度數字美洲 15世紀 哥倫布給國王的信中提到“攜帶有種馬、母馬、騾子和其他的禽類、大麥和各種果樹等”運往美洲歐洲 1750年 普魯士政府法令規定“所有王公貴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種植馬鈴薯的益處,并把馬鈴薯作為今春主要食物。”亞洲 1912年 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踐行主權在民、三原則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以“文明的交流與進步”為主題,自擬觀點,任選兩個史料進行闡釋。(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清晰、史論結合)2024-2025學年下學期“四校聯考”試卷 高一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5CDBAC6-10DDBBB11-16ACADDA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8分)(1)特點:規模較大;神權色彩濃厚;技術較為先進;凸顯法治特色。4(分,答出兩點即可)(2)當代價值:促進學術研究;輔助歷史教育;激揚家國情懷。(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答案】(14分)(1)特點:參與階層具有廣泛性;尋金具有外向性。(4分)(2)影響:白銀流入,推動白銀貨幣化;物種交換提高了糧食產量,緩解了人口壓力和階級矛盾;西學東漸,傳播了西方先進文化;導致殖民入侵,民族危機加深,形成海禁”“閉關鎖國”局面。(6分,任答三點即可)(3)說明:資本主義制度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甘蔗園使用奴隸,并非雇傭勞動,性質是帶有奴隸制色彩的。(4分)19.【答案】(18分)(1)原因:教會勢力強大;資本主義處于萌芽狀態;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弱小。(4分,答出兩點即可)(2)主張:信仰得救(或因信稱義),王權高于教權(2分)意義:否定了教會、教廷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發展了人文主義;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推動了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的發展(6分,任答三點)(3)擺脫教會和專制王權的思想束縛(2分)英國:《權利法案》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2(分)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三權分立,彼此制衡原則。(2分)20.【答案】(12分)示例一:觀點:亞洲地區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文明交流促進了各自的進步。論據:1世紀時,中國殷商遺民箕子前往朝鮮建國,并教導當地民眾田蠶織作,將中國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傳播到朝鮮,推動了朝鮮早期的開發和文明發展;646年,日本頒布《改新之詔》,全面學習“法式備定”的唐代制度,通過大化改新,日本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借鑒唐朝,實現了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中央集權制度得以確立,經濟得到發展,文化更加繁榮。結論:亞洲內部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傳播先進技術和制度,有力推動了相關地區社會的進步。示例二:觀點:15世紀以來新舊大陸間的物種交流深刻影響了人類的生產生活。論據:15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后,將種馬、母馬、騾子和其他禽類、大麥及各種果樹等運往美洲,豐富了美洲的物種種類,改變了美洲的農業結構和人們的飲食結構;同時,美洲的馬鈴薯等作物也傳播到歐洲,1750年普魯士政府將馬鈴薯作為今春主要食物,馬鈴薯的廣泛種植提高了歐洲的糧食產量,緩解了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壓力,也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的穩定。結論:新舊大陸間的物種交流促進了不同地區農業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