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試題(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80分)說明:1.本試題分為第I卷和第Ⅱ卷兩部分,共44小題。第I卷為選擇題,共40小題,40分;第Ⅱ卷為材料解析題,共4小題,40分。2.所有題目均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上作答無效。第I卷(共4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40小題,每小題1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5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黎平縣察看村寨風貌時說:“吊腳樓、古寨…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樸也很時尚。”貴州的吊腳樓建筑被譽為干欄式建筑的“活化石”,考古發現最早居住這種房屋的人是()A.北京人B.山頂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2.春秋戰國時期學派林立,學術觀點異彩紛呈,然“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諸子百家關注的共同點是()A.人與自然的和諧B.社會現實C.人與社會的和諧D.生命的意義3.有學者認為,自秦始皇以后,中國人明白了自己的國家應該是什么樣子,雖有曲折,歷史大勢終歸是要回到統一國家的正軌上來。他意在說明()A.王室衰微的表現B.商靹變法的背景C.秦滅六國的過程D.秦朝統一的意義4.下圖反映了秦朝建立后為鞏固統一所采取的兩項措施。它們產生的影響是()鋼收A.結束了征戰混亂的局面B.促進各地經濟發展和交流C,使政令在全國順利推行D.帶來思想文化發展到高峰5.漢高祖劉邦沿襲了秦制,但也采取了一些“應時”之舉,在鞏固漢初政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到漢景帝時,各諸侯國實力不斷強大,日漸威脅到皇帝的統治。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郡國并行B.鹽鐵官營C.統一物價D,頒布“推恩令”6.琵琶源于西亞,現代維吾爾語稱琵琶為“巴比特”(bartbit),與古波斯語對琵琶的稱呼“巴波特”(barbot).十分相似。這一現象應緣于()A,絲綢之路B,北魏孝文帝改革C,隋大運河的開通D鄭和下西洋7,下表是小歷老師設計的某節課的教學環節,據此判斷他本節課的標題是()前奏曲一一權謀勢的較量進行曲一一曹劉孫的博弈·奏鳴曲一一魏蜀吳的競賽A.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B.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C.北方少數民族內遷D.宗室諸王爭權奪利8.宋朝李綱曾高度評價隋文帝“混南北為一區”的歷史功績,認為“有雄才大略,過人之聰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據此可知,隋文帝最的大作為是()A,加強中央集權B,社會經濟迅速發展C,結束分裂實現統D,開通了大運河9。唐太宗指出:“農時甚要,不可暫失。”唐玄宗強調:“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紡織)害則寒之原也。”他們都強調()A.民貴君輕B,輕徭薄賦C.以農為本D.重農抑商10.某班進行“小錢幣,大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一位同學推測右側這枚吉語花錢(鑄有吉祥詞語,不流通)的出現不早于隋唐時期。以下可作為依據的是()A.工匠開始掌握青銅治煉技術B.這枚錢幣采用圓形方孔形制C.中央政府統一鑄造了五銖錢D.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科舉制11.某同學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下面三圖片,據此判斷他研究的主題是()春秋時期的鐵制農具漢代牛耕圖唐代曲輳型A.原始農業的興起B.鐵器牛耕的出現C,治鐵技術的提高D,生產工具的進步1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它們共同反映了當時()大食人俑東羅馬金幣黑人俑A.民族關系和睦B.唐朝經濟繁榮C.科技成就突出D.中外友好往來13.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下列史料反映的歷史信息可用于佐證宋朝()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一一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宋代《耕獲圖》北宋紙幣銅板拓片圖像史料實物史料文獻史料A.農業生產發展B,社會經濟繁榮C.社會風氣開放D.文學藝術燦爛14.內蒙古赤峰的寧城和松山遼墓中分別出土了有漢族文化特征的銅香爐和鴛鴦三彩壺。這些發現最能證明宋遼時期()A.農業生產的發展B.海外貿易的興盛C.經濟重心的南移D.民族文化的交融⊥ela r-B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