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期中綜合試卷2024--2025學年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一、選擇題1.隋文帝建國后“薄賦斂,輕刑罰,內修制度,外扶戎夷”,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但煬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內窮嗜欲,兵革歲動,賦斂滋繁,”引發了歲末農民大起義,隋王朝最終瓦解。材料現象反映出( )A.隋煬帝繼承了隋文帝的治國理念 B.武力開疆拓域,方能成就帝王偉業C.統治政策是王朝興衰的主要原因 D.隋朝和秦朝都是歷經二世而亡2.成語“一衣帶水”出自《南史 陳紀下》,隋文帝對宰相高颎(jiǒng)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A.定都長安,發展經濟 B.創立科舉制,選拔人才C.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D.開鑿大運河,貫通南北3.下圖為某同學整理的復習材料,其體現的主題是( )A.漢武帝鞏固大一統 B.隋朝的建立與鞏固C.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D.唐玄宗與開元盛世4.一生清正廉潔、犯顏直諫,先后向唐太宗進諫達200多次的大唐名臣是( )A.魏征 B.房玄齡 C.杜如晦 D.姚崇5.詩歌中蘊含著珍貴的歷史。下列詩歌能夠反映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A.“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B.“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C.“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D.“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6.下圖是唐高宗章懷太子墓的壁畫《馬球圖》,它描繪了唐代宮廷馬球運動的場景。作為史料,該圖可用于說明唐代( )A.精神風貌剛勁豪邁 B.宮廷生活奢靡無度C.夜市生活豐富多彩 D.對外交往成效顯著7.唐代中后期,統治者面臨“方鎮之兵盛”“強臣悍將兵布天下”的現實問題。此后,歷代統治者為避免出現該問題,可能遵循的原則是( )A.右武抑文,姑息藩鎮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C.事為之防,曲為之制 D.畫野分州,任土作貢8.唐玄宗統治后期,貪圖享樂,不理政事,最終導致安史之亂,這場叛亂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是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②此后中央衰微,逐漸形成藩鎮割據局面③對北方地區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④是給予唐朝致命打擊的農民大起義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9.下列史實中,能夠反映出唐朝時期民族交往與交融的有( )①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②文成公主入藏③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10.誠如陳寅恪所言:“李氏據帝位,主其軸心,其他諸族入則為相,出則為將。”唐朝的著名將領中,有很多都是番將,如史大奈,本西突特勒人;阿史那社爾,突厥處羅可汗之次子;執失思力,突厥酋長。他們皆受唐太宗重用,戰功卓著。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B.少數民族能征善戰C.唐朝國力強盛D.唐朝尚武風氣盛行11.某學校歷史社團編演了五幕課本劇(如下),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第一幕: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第二幕: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第三幕:盛唐氣象 第四幕: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五章: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12.“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詩句能夠補證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A.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B.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D.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13.唐政府曾廣泛吸收社會人士參與歷法編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編制過《大衍歷》,并且負責制造了不少天文儀器。這體現出( )A.科學技術服務社會生產 B.中國天文技術領先于世界C.國家力量推動科技發展 D.政府加強了對文化的控制14.下列作品能夠體現唐朝書畫創作成就斐然的有( )A.①③ B.③④ C.②⑤ D.②④15.據學者統計,中國古代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呈現出以下變化:東晉時期為4%,隋朝為17.2%,唐朝為24.5%,至宋朝則為46.1%。由此可知( )A.官員人數不斷增加 B.統治基礎逐漸擴大C.社會實現公平公正 D.丞相制度逐步完善16.在歷史的發展潮流中,出現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一個大趨勢。下列史實中順應這一“趨勢”的有( )① 前1046年,周武王擊敗商軍 ② 前221年,秦國攻滅六國 ③ 960年,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 ④ 1125年,遼被金滅亡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17.下圖為宣化遼代墓葬中發現的壁畫《備茶圖》,盡管遼地并不產茶,但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皆體現出唐宋茶法在遼地的影響。這一發現最能證明宋遼時期(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海外貿易的興盛 C.民族矛盾的加劇 D.國家政權的統一18.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指出:“全宋朝三百一十九年的記錄,無非是軍事的挫敗和退卻,所有的例外則是以‘歲幣’為名向北方少數民族購得的和平。”下列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郾城大捷B.澶淵之盟C.《尼布楚條約》D.涼州會晤19.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于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和議簽訂后( )A.北宋與遼之間保持了和平局面 B.形成北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C.南宋與遼之間保持了和平局面 D.形成南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20.與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畫的重心從峭拔雄渾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從“秋水共長天一色”移成畫面的留白,表現為“一角”“半邊”。這折射出( )A.崇文抑武的方針 B.南宋的偏安C.女真族的崛起 D.宋朝文化昌盛二、材料題21.請閱讀下列材料,選擇兩幅圖片內容提煉合適的觀點,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寫 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 表述完整)曲轅犁 三彩釉陶載樂駱駝 鑒真玄奘 秧馬 元青花釉里紅蓋罐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初,統治者對節度使“收其支郡,奪其兵權,置其錢糧”。而后,中央政府另派文 臣作為知州,直接管理各州政務。同時,為了限制知州的權力,還設通判作其副手,以作牽 制。另外,又派員外出監收稅務,以保證地方扣除支度給用外,其余錢谷悉送中央。——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元朝對中國的統一,促進了全國范圍內的和平發展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歷火走向。元 朝所轄地區各有不同的經濟形態和文化特點,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統治方式上也體現出因地制宜的特點。——摘編自尚衍斌《元代疆域治理的歷史鏡鑒》(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初管理地方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在邊疆治理模式和統治方式上呈現出什么特點 請 舉一例說明。(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趨勢。參考答案1.C據題干“‘薄賦斂,輕刑罰,內修制度,外扶戎夷’,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但煬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內窮嗜欲,兵革歲動,賦斂滋繁,’引發了歲末農民大起義,隋王朝最終瓦解”和所學知識可知,從隋文帝和隋煬帝不同統治政策導致的不同結果來看,統治政策確實是影響王朝興衰的關鍵因素,C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隋朝興衰與統治政策的關系,并非隋文帝的治國理念,排除A項;材料主要講述隋文帝建國后的政策帶來繁榮,以及隋煬帝即位后的行為導致起義、王朝瓦解,題干重點不在闡述武力開疆拓土與成就帝王偉業的關系,排除B項;題干僅僅圍繞隋朝展開,沒有涉及秦朝,屬于無中生有,排除D項。故選C項。2.C根據題干“隋文帝于589年”和所學知識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年號開皇,定都長安。楊堅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楊廣率大軍攻入建康滅陳,統一全國,C項正確;581年隋文帝定都長安,發展經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立,與隋文帝史實不符,排除B項;從605年起,隋煬帝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與隋文帝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3.C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政治上,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軍事上,擊敗東、西突厥,加強對西域的統治,后來唐朝設立安西都護府。對外政策上,堅持對外開放,支持玄奘西行,促進文化交流,與材料內容相符,C項正確;漢武帝在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察舉制;經濟上改革幣制,鹽鐵專賣等;思想上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與材料中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內容不符,排除A項;隋朝開創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但擊敗突厥、設立安西都護府、玄奘西行這些事件都不是隋朝時期的,排除B項;唐玄宗時期,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雖仍在實行,但擊敗突厥、設立安西都護府主要是唐太宗時期的舉措;玄奘西行也發生在唐太宗年間,并非唐玄宗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4.A根據所學可知,一生清正廉潔、犯顏直諫,先后向唐太宗進諫達200多次的大唐名臣是魏征,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諫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次,A項正確;房玄齡是貞觀年間的著名宰相,善于謀略,排除B項;杜如晦是貞觀年間的著名宰相,敢于決斷,排除C項;姚崇是唐玄宗時期著名宰相,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排除D項。故選A項。5.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說明開元時期連小城市都有萬家人口,描繪了唐朝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B項正確;“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是宋詞,描寫了杭州的富庶與美麗,排除A項;“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描繪了宋朝時期杭州的安逸環境,排除C項;“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描繪了清代漢口的繁華,排除D項。故選B項。6.A據題干“下圖是唐高宗章懷太子墓的壁畫《馬球圖》,它描繪了唐代宮廷馬球運動的場景。作為史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馬球運動本身具有激烈、對抗性強的特點,唐代宮廷盛行馬球運動,從這一運動場景可以反映出當時人們尤其是宮廷貴族階層剛勁豪邁的精神風貌,A項正確;馬球運動雖然可能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支持,但這并不等同于奢靡無度,排除B項;壁畫描繪的是馬球運動,與夜市生活毫無關聯,排除C項;馬球運動場景主要體現的是宮廷內部的娛樂活動,沒有涉及到對外交往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7.C由題干“唐代中后期,統治者面臨‘方鎮之兵盛’‘強臣悍將兵布天下’的現實問題”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中后期,由于藩鎮割據,地方軍閥勢力強大,導致中央集權削弱。為了避免類似問題,歷代統治者通常會采取措施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勢力坐大。“事為之防,曲為之制”正是體現了這種防范和控制的策略,即通過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來預防和限制地方勢力的膨脹,排除C項;“右武抑文,姑息藩鎮”與避免藩鎮割據的目標相悖,排除A項;“山川形便,因俗而治”更多是指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排除B項;“畫野分州,任土作貢”則是關于行政區劃和賦稅制度,與避免藩鎮割據的問題關聯不大,排除D項。故選C項。8.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損失嚴重;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①②③符合史實,A項正確;黃巢起義是給予唐朝致命打擊的農民大起義,④與安史之亂不符,所有包含④的選項錯誤,排除BCD項。故選A項。9.D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典型的史實有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①②③符合題意,D項正確;其他選項均不全,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10.A根據所學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對待各族人民,所以他麾下出現了很多少數民族的將領,A項正確;少數民族能征善戰并不是他們被重用的主要原因,如果君主歧視對待他們,他們也很難得到重用,排除B項;唐朝國力強盛是君主放心任用少數民族將領的基礎,但最主要的還是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排除C項;唐朝尚武之風盛行體現在男子重軍功等方面,與題意內容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故選A項。11.C據題干“第一幕: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第二幕: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第三幕:盛唐氣象,第四幕: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五章: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幕至第三幕展示了隋唐兩代的強盛局面:隋朝結束分裂、實現統一;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推動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盛唐氣象則體現在文化多元、社會開放等方面。第四幕“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直接體現開放特征,如玄奘西行、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等,反映了唐朝對外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彰顯開放包容的時代風貌。因此,“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綜合了隋唐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繁榮以及對外交流的開放性,全面涵蓋了五幕內容的核心,C項正確;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排除A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明清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B項;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12.A據所學知識可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描繪唐朝長安大明宮的恢弘氣象,“萬國衣冠”指代各國使節、商旅、學者等匯聚長安朝覲皇帝(“冕旒”象征皇權),直接反映唐朝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和國際影響力,A項正確;“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描述明末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史實,屬于明末清初的歷史事件,與唐朝無關,排除B項;“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反映唐玄宗開元盛世的經濟繁榮和社會安定,強調國內民生而非中外交往,排除C項;“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描述唐代和親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對民族融合的影響,體現中原文化與邊疆民族的交融,排除D項。故選A項。13.C題干強調唐政府主動吸收社會人士(如僧一行)參與歷法編制和天文儀器制造,體現了國家通過組織人才和資源推動科技發展,C項正確;科技服務生產與題干中“政府組織”的核心不符,排除A項;題干未涉及中外科技對比,排除B項;題干體現的是唐朝支持而非控制科技,排除D項。故選C項。14.D據題干“下列作品能夠體現唐朝書畫創作成就斐然的有”和所學知識可知,《蘭亭集序》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并不是唐朝的書畫作品,所以①不符合要求。《顏氏家廟碑》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楷書代表作之一,所以②符合要求。《洛神賦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的畫作,并非唐朝的書畫作品,所以③不符合要求。《送子天王圖》是唐代畫家吳道子的作品,該作品能體現唐朝繪畫創作的成就,所以④符合要求。《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不是唐朝的書畫作品,所以⑤不符合要求。故②④正確,D項正確;①③⑤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15.B據題干“中國古代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呈現出以下變化:東晉時期為4%,隋朝為17.2%,唐朝為24.5%,至宋朝則為46.1%”和所學知識可知,從東晉到宋朝,寒門子弟在仕群體中所占比例由4%逐漸提升到46.1%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來自寒門的人士能夠進入仕途,也就表明統治基礎逐漸擴大,B項正確;題干中僅僅呈現了寒門子弟在古代仕群體中所占比例的變化,并沒有關于官員總人數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雖然寒門子弟入仕比例有所上升,但僅從這一比例變化不能說明整個社會就實現了公平公正,在古代社會,還存在諸多不公平現象,排除C項;題干討論的是寒門子弟在仕群體中所占比例的變化,與丞相制度是否完善并無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16.A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國攻滅六國,建立了統一國家—秦朝,②正確;960年,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北宋,之后通過軍事手段逐步消滅了各個割據政權,實現了統一,③正確;前1046年,周武王擊敗商軍,建立了西周,但是西周不是統一多民族國家,排除①;1125年,遼被金滅亡,但是金并未實現統一,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后被元所滅,排除④,因此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17.A根據題干“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皆體現出唐宋茶法在遼地的影響”可知,材料體現的是少數民族地區出現漢族人飲茶的方法,反映了漢族與契丹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A項正確;遼國飲用的茶并不是通過海外貿易獲得,所以不能體現的是海外貿易的興盛,排除B項;飲茶風氣屬于文化上的交流,文化上的交流并不能體現出民族矛盾的加劇,排除C項;宋遼時期民族政權并立,而且文化上的交流與政權統一沒有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8.B根據題干“全宋朝”“無非是軍事的挫敗和退卻”“歲幣”等可知,材料論述的是兩宋時期漢族政權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交往,主要指的是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之間的和戰。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B項正確;郾城大捷是南宋岳飛抗金取得的重大勝利,這體現的是南宋軍事上的勝利,并非軍事挫敗和退卻,排除A項;《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沙俄之間簽訂的邊界條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涼州會晤是指元朝時期西藏納入中央管轄的事件,與宋朝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9.D根據材料“宋與金于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141年,宋金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D項正確;澶淵之盟簽訂之后,北宋與遼之間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局面,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北宋與金沒有形成對峙局面,排除B項;南宋建立的時候,遼已經被金滅亡,排除C項。故選D項。20.B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宋時期的山水畫重心從峭拔雄渾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突出“一角”“半邊”,這主要和南宋偏安江南的現狀有關,突出山河破碎,國家分裂的現狀,B項正確;崇文抑武的方針,即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北宋、南宋的比較,無法得出女真族的崛起的結論,排除C項;宋朝文化昌盛,即文化的繁榮昌盛與發達,屬于表象,不符合“折射出”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21.示例:觀點: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論述:鑒真六次東渡日本,雖雙目失明仍矢志不渝,他在日本傳授佛法、建筑與醫學等,推動了中日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天竺,歷經10多年返回長安,留下了《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綜上可知,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時期,鑒真與玄奘不畏艱險,彰顯了開放包容的盛唐氣象。示例:根據題干要求可選鑒真和玄奘。結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均屬于唐朝是對外交往的典型事件,因此可提煉出觀點為: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然后圍繞觀點,結合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的知識進行分析,最后進行總結。論述:鑒真六次東渡日本,雖雙目失明仍矢志不渝,他在日本傳授佛法、建筑與醫學等,推動了中日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天竺,歷經10多年返回長安,留下了《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綜上可知,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時期,鑒真與玄奘不畏艱險,彰顯了開放包容的盛唐氣象。22.(1)措施:收歸地方軍權與財權;重用文臣管理地方 ;設置通判 ,分散地方權力,使其互相牽制。目的:防止地方割據,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2)特點:因地制宜舉例: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 ,管理西域軍政事務;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3)演變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1)主要措施:從材料一“宋初,統治者對節度使‘收其支郡,奪其兵權,置其錢糧’”可知收節度使的支郡、兵權、錢糧;“中央政府另派文臣 作為知州,直接管理各州政務”可知派文臣任知州;“還設通判作其副手,以牽制、監督知州”可知設通判牽制、監督知州。目的:結合所學知識,這些措施都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權力,防止地方割據,從而加強中央集權。(2)特點:由材料二“元朝對中國的統一,促進了全國范圍內的和平發展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走向。元朝所轄地區各有不同的經濟形態和文化特點,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統治方式上也體現出因地制宜”可知特點是因地制宜。舉例: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政院,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這是因為西藏地區宗教文化等情況特殊,通過宣政院進行專門管理,體現了因地制宜。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 ,管理西域軍政事務;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3)演變趨勢:從材料一宋初加強對地方控制,到材料二元朝因地制宜治理地方,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歷程,可歸納出趨勢。地方權力不斷被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即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不斷加強;同時在治理上越來越注重根據不同地區特點采取不同方式,即地方行政制度逐漸多樣化、靈活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