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昆山市葛江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卷(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漢末以來,歷四百年紛亂而分裂,政局動蕩,民心思治。楊堅滅掉陳朝,結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天命在隋”已成為社會之心理。材料表明,隋的統一( )A.充滿了迷信色彩 B.導致了政局動蕩C.順應了歷史潮流 D.吸取了歷史教訓2.“大運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鑿的。它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趨勢,貫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水路交通”,由此可見大運河的建造智慧在于( )A.無壩引水 B.造福千秋 C.自動灌溉 D.順應自然3.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說:“綜觀國史,政體演進,約得三級:由封建而躋統一,一也;由宗室、外戚、軍人所組之政府,漸變而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門第再變而為科舉競選,三也。”其中“由士族門第再變而為科舉競選”指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漢朝的察舉制C.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D.隋朝開始實行的科舉制4.有學者指出,隋唐時期皇權再度高漲,統治者認為想要將地方大族的優秀分子吸收到國家體制內,最有效且持久的手段就是科舉制度。該學者認為,隋唐時期科舉制是為了( )A.強化皇權需要 B.推動教育發展C.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D.打擊世家大族勢力5.下列選項中,能夠準確反映表格內容所體現的隋朝社會景象的是( )隋初 隋盛世人口 3000多萬 4600多萬墾田 1900多萬傾 5500多萬傾糧倉 大興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A.南北交流頻繁 B.君主專制加強C.繁榮與開放 D.社會經濟繁榮6.武則天遺言立無字碑,由后人評說自己的功過。下列是四位同學根據掌握的有關歷史知識,為武則天撰寫的一句碑文。你認為最恰當的應該是( )A.太原起兵,平定起義,建立大唐B.知人善任,善于納諫,開創“貞觀之治”C.不拘一格,鞏固邊疆,“政啟開元,治宏貞觀”D.勵精圖治,重用賢才,步入“開元盛世”7.唐朝末年皇權統治不集中,地方節度使逐漸發展形成地方豪強割據勢力。朱溫建立起后梁政權之后,五代十國政權并沒有能力一統中原,分散在各地的藩鎮勢力各自為政,自立為王。這表明五代十國的實質是( )A.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B.掌握兵權的武將內訌C.外敵入侵的民族危機 D.各自獨立的農民起義8.《全球通史》中指出:“唐朝首都長安是一座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寬闊的大道縱橫交錯,大道上時常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和各種中亞人……唐朝統治下的中國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加開放。”這反映出當時的時代特征是( )A.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發展B.社會的動蕩與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9.“……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唐朝詩人杜甫在《垂老別》一詩中描繪的是( )A.安史之亂造成的慘狀B.藩鎮割據混戰的影響C.唐朝發兵擊敗東突厥D.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10.在中國歷史上,分立和統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現,其中東漢末年到隋統一前近四百年,是大一統國家形成以來時間最長的分裂時期。隋朝統一全國是在( )A.581年 B.589年 C.681年 D.689年11.唐太宗說:“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唐太宗為實現這一治國理念,采取的措施是( )A.輕徭薄賦 B.力倡節儉 C.精簡機構 D.重視科舉12.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變化,是當時社會危機難以克服的主要原因。開元初,他注意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天寶時則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唐玄宗的變化導致了( )A.黃巾起義,東漢名存實亡B.開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C.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D.黃巢起義,唐朝走向滅亡13.針對四川易成為割據政權這一難題,元朝劃分行省時,將陜西行省的管轄區域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使四川這一四塞之國失去北面一塞。元朝區劃設計的意圖是( )A.根據自然地理特征劃B.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力C.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D.促進各地的交流發展14.兩宋時期,各民族政權之間和戰交錯。“和”主要指澶淵之盟、宋夏和議、宋金和議等,它們產生的相同影響是( )A.減輕了宋朝人民的負擔B.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C.提高了北宋政府的威望D.推動了中外貿易的發展15.下面兩圖反映的史事,可以用來佐證宋代( )A.農業的發展 B.手工業的興盛C.商貿的繁榮 D.海外貿易的規模16.下面兩則材料共同體現出南宋( )材料一:紹興和議后,宋高宗打壓主戰將領,每年除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外,送給金統治者的禮物也“以巨萬計”。材料二:宋朝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之后,遷都臨安,不思收復失地,貪圖享樂,將與金議和奉為國策。A.重文輕武 B.地大物博 C.偏安一隅 D.重農抑商17.如表所示是“元朝統一”的相關知識結構圖,其中內容正確的是( )元朝統一 ①時間:1234年②統一者:鐵木真③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④影響:抹殺了民族特色A.① B.② C.③ D.④18.“大宋皇帝謹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守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材料反映的史實是( )A.澶淵之盟 B.岳飛抗金C.杯酒釋兵權 D.清軍入關19.如表格中,歷史史實與歷史解釋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選項 歷史史實 歷史解釋A 大運河的開通 加強了我國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B 唐蕃和親 促進了西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C 澶淵之盟 促進了遼與北宋之間的和平發展D 南宋滅亡 1276年成吉思汗率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A.A B.B C.C D.D20.宋朝時,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清朝中期,又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這說明宋代之后中國經濟重心在( )A.東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21.“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該詩創作時的政治格局是( )A. B.C. D.22.宋太祖時期,在宰相之下,又設了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有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多人參與宰相群體。該舉措( )A.分化事權以提升行政效率B.分割相權強化君主專制C.引發權力爭奪致政局不穩D.建立三權分立制衡體系23.有同學將《北宋時期形勢圖》《金、南宋、西夏形勢圖》兩幅地圖組合在一起,并擬定一個主題,下列主題名稱最為合理的是( )A.政權并立與民族融合 B.政權分裂與地方割據C.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 D.邊疆治理機構的完善24.《金史 韓企先傳》記載,斜也、宗躲當國,勸太宗改女直(真)舊制,用漢官制度。……太祖入燕,始用遼南、北面官僚制度。這一變化反映了金朝( )A.政治制度漢化 B.政治制度倒退C.維護女真傳統 D.軍事力量衰弱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材料一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廢除了北周時代從《周官》抄襲來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 開皇三年,隋文帝廢除郡級機構,并省州縣,裁減冗官 文帝還經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獎良能,懲處貪污 魏晉以來為豪強地主所操縱的選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開皇中廢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試選士的制度。——摘編自陳光崇《論隋文帝改革和統一的歷史功績》材料二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摘編自吳兢《貞觀政要》“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百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摘編自吳兢《貞觀政要》材料三 唐玄宗本人的變化,是當時社會危機難以克服的主要原因。開元初,他注意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天寶時則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賢,而是專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楊國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劍”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視的人,他都千方百計地將其除掉。面對各種社會問題,玄宗毫無改弦更張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華清宮去過冬。安祿山為了討好玄宗和楊貴妃,在得知玄宗要在華清宮新開浴池的時候,立即在范陽以白玉石制成魚龍鳧雁,還有石蓮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悅異常。——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歸納隋文帝為鞏固統治所采取的措施。(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唐太宗為何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1分)(3)根據材料三,比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統治的不同之處。(1分)(4)綜上所述,談談你對杰出人物和歷史發展關系的認識。(1分)26.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一:隋唐時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積極要求參政,希冀通過某種形式改變政治地位。而統一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確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華的官吏充實到官府機構中去,從而使政令暢通,官僚機構得以正常運轉,實現進一步遏制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謝蘭榮主編《中外教育簡史》材料二:(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編者注:比喻他人進入自己的掌握之中)矣!”……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三: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則仕之舉。今英、法、美均已見端,將來必至推廣。——[美]丁韙良《西學考略》(1)根據材料一,指出科舉制出現的原因有哪些。科舉制正式確立于哪位皇帝統治時期?正式確立的標志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唐太宗他是怎樣進一步完善這一“長策”的?(1分)(3)材料三中,這項制度讓“西國莫不慕之”的原因是什么?唐代諸多著名詩人(除李白)都通過科舉考試嶄露頭角,請寫出一位你所熟知的唐朝詩人并寫出其本人和作品歷史稱號。(2分)(4)綜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請你說說創立科舉制的影響。(1分)27.閱讀下列材料(9分)材料一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1271年正式改國號為A 。忽必烈素有雄才大略,同時重視拉攏和利用漢族地主武裝的首領,他們在忽必烈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立下功勛。——《簡明中國歷史讀本》材料二 在元朝的中央,確立皇帝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設置B 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六部掌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政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設置管理全國宗教和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在地方,設C ,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同時也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學校教育基本仍以尊孔讀經為主要內容。當時的國內市場使用統一的貨幣,遵奉同一的政令,使元代商業呈現出繁榮景象。——《中國古代史》請回答:(1)結合所學知識,將材料一、二中的A、B、C處空缺補充完整。(3分)(2)根據材料一,寫出忽必烈統一全國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蒙古政權在統一中國過程中滅亡的少數民族政權(寫出兩個)。“忽必烈統一全國”結束了哪一政治格局?(3分)(3)根據材料二,概括元朝政治、教育舉措的共同特點.(2分)(4)綜上所述,概括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1分)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5分)材料一 (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蘇轍《欒城集》材料二 宋向金稱臣,“世世子孫,謹守臣節”;宋金疆界,東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關(陜西寶雞西南)為界。宋割唐(河南唐河)、鄧(鄧縣)兩州及商(陜西商縣)、秦(甘肅天水)兩州之半予金;宋歲貢銀25萬兩,絹25匹。——《中國古代史》材料三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開始在黃河流域擴張發展勢力。……陸續攻滅了當時與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上“乾元”的意思,定國號為元。……8年后滅南宋統一全國。——《中國通史》請回答:(1)材料一中“遼”是由哪個民族建立的政權?“(遼)與朝廷和好年深”是通過什么盟約實現的?結合所學,該盟約簽訂后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2分)(2)結合所學,舉出一位反對宋金議和的抗金將領。據材料二指出宋金議和劃定的分界線。此次議和后,形成了怎樣的政治局面?(1分)(3)材料三中被蒙古國陸續攻滅的“與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是哪些?元“統一全國”有何歷史意義?(1分)(4)綜上所述,歸納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1分)參考答案1-10 CDDAD CADAB11-20 DCBBA CCACC21-24 CBAA25.(1)措施:廢除郡級機構,并省州縣,裁減冗官;整頓吏治,加強對官吏的考察;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考試選士的制度。(2)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認識到人民反抗是由賦役繁重、官吏貪求等引起的,只有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人民衣食有余才能鞏固統治。因此,他明確了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把君民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3)前期:節儉、反對浪費;任人唯賢;勵精圖治。后期:驕奢淫逸,揮霍無度;任人唯親;沉迷酒色,不理朝政。(4)認識:歷史的發展造就了許多杰出人物;杰出人物可以影響歷史的發展等。(言之有理即可)26.(1)原因:庶族中小地主積極要求參政,改變政治地位;急需有能力的官吏充實到官府機構中;遏制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皇帝:隋煬帝。標志:創立進士科。(2)完善: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使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3)原因: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學問好的就可以去做官;詩人:杜甫;作品:“三吏”“三別”;歷史稱號:“詩圣”。(4)影響: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方面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27.(1)填空:元;中書省;行中書省。(2)原因:忽必烈是杰出的政治家,具有雄才大略;重要漢族地主武裝等。政權:西夏;金。政治格局:五代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3)特點:都向漢族學習。(4)主要趨勢:走向大一統的歷史發展趨勢。28.(1)民族:契丹族;盟約:澶淵之盟;積極影響: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2)抗金將領:岳飛;分界線:東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或淮水至大散關一線);政治局面:宋金對峙。(3)政權:西夏、金;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間的政權并立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4)趨勢:從民族政權并立走向統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