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三單元一、選擇題1.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著作屬于我國古代中醫藥成就的有( )①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②賈思勰《齊民要術》③李時珍《本草綱目》 ④宋應星《天工開物》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萬里長城常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長城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堅韌剛毅、充滿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今天,我們游覽的鴨綠江邊的長城,其修筑時間是在( )A.清朝 B.明朝 C.西漢 D.秦朝3.小茗同學是歷史宣傳委員,在班級板報欄目設計了如下題目,該板報主題是( )主題① 元朝加強對臺灣和西藏行政管轄② 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③ 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④ 1771年,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A.強力反擊外國侵略者 B.專制統治的強化C.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 D.中外文化交流4.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 )A.臺灣 B.蒙古 C.西藏 D.新疆5.清代小說創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一部作品是( )A.《水滸傳》 B.《西游記》 C.《紅樓夢》 D.《三國志通俗演義》6.“自明太祖廢除丞相后,無論是內閣制中的首輔,還是軍機處的軍機大臣,都僅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班子的首領,他們僅有參議政事的權力,并無相應的決策權。”該言論意在表明( )A.專制皇權的加強 B.地方權力的削弱C.政治上的成熟與創新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7.觀察下面三幅圖片,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是( )A.君權的不斷強化 B.中央集權的趨勢C.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封建體制的不斷完善8.楹聯廣告是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廣告形式。以下廣告形式表明( )“世間無此酒;天下有名樓” 酒樓“相逢盡是彈冠客;此去應無搔首人” 理發店“大將軍,騎海馬,身披穿山甲,過常山,去斬草寇;小紅娘,坐荷車,頭戴金銀花,到熟地、接見檳榔” 藥材莊A.廣告的創新和發展是商品經濟繁榮的標志B.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專用對聯C.知識分子開始涉足廣告領域D.廣告的水平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大進步9.明朝時,朝廷以“票擬”制度處理奏疏,即奏疏先送至內閣,內閣官員將奏疏內容及處理建議貼在奏疏之上呈交皇帝,皇帝最終裁決后返回內閣下發六部執行;同時,朝廷以廠衛制度監督官員。這反映出明朝( )A.各級官員之間的矛盾被激化 B.票擬制度保證決策的正確性C.廠衛制度促進國家長治久安 D.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不斷強化10.清代的文學藝術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說創作大放異彩,戲劇表演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與之相關的社會背景是( )A.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 B.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漸突出C.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D.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二、簡答題11.課后活動: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下面是史書記載的1628年陜西北部遭受旱災后的情形: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陜西通志》卷八六當時受災的農民處在什么樣的狀況下?12.某班同學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進行探究。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文藝篇】(1)唐朝書法家中,誰的字端正勁美,雄渾敦厚?(2)北宋時改進了詞的創作,詞風豪邁而飄逸的文學家是誰?明朝時吳承恩一部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是什么?【史學篇】(3)北宋時期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是什么?是由誰主持編寫的?【科技篇】(4)畢昇的重大發明是什么?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是什么?(5)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13.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的偉大民族之一。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唐朝時期,詩詞、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請列舉出“詩詞”“書法”“繪畫”三個方面各一位名家。(2)我國古代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活字印刷術是什么時間出現的?它的發明者是誰?(3)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被譯成多種文字的這部著作是什么?它的作者是我國古代的哪位科學家?(4)明朝的北京城中最為雄偉壯麗,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是什么?14.小明制作了一張學習卡片,據此可知該學習卡片涉及的地區是哪里朝代:漢朝人物:張騫 事件:出使西域 朝代:元朝人物:忽必烈 事件:北庭都元帥府 朝代:清朝人物:乾隆 事件:設置伊犁將軍15.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鮮明特征,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閱讀下列材料。材料 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漸趨穩定。……清朝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以及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增強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認同,進一步夯實了中華民族認同的政治基礎。——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團結》請回答: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清朝維護國家統一的史實。三、綜合題16.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九年級同學圍繞“國家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開展探究性學習,搜集了以下圖片,請你參與完成。材料圖1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 示例一入選理由:秦朝完成全國統一后,為了鞏固統治,創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國家的一切權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圖2《北魏帝王出御圖》 圖3 唐朝閻立本《步輦圖》 圖4西夏貨幣 圖5 戚繼光 圖6 班禪和達賴金印 圖7新疆伊犁將軍府(1)以上材料是同學們圍繞“國家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搜集到的圖片,請你根據主題從圖4-9中任選兩幅圖片,參照示例一寫出入選理由。(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認識。17.在綿延5 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聞名于世的科技與文化成果。 以下是某班同學開展項目學習的部分環節,據此回答問題。【醫學名家】材料一 如下圖所示(1)請你分別簡述材料一中兩位醫學名家的代表作一部或相關成就一點。再列舉一位醫學名家或一部醫學著作。【書寫載體】材料二 如下圖所示(2)簡述材料二中圖3書寫載體上文字的歷史地位。東漢時期哪一人物對圖4書寫載體的制造工藝進行了改進?說出其改進造紙術的意義?【史學著作】材料三 如下所示《春秋》目錄(部分)隱公元年(前722年) 昭公二年(前540年) 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注:《春秋》以魯國國君為系,采取紀年形式記錄了從魯隱公到魯哀公魯國二百四十余年的重要史實 《史記》目錄(部分)卷七項羽本紀 卷四十八陳涉世家 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 卷八十八蒙恬列傳 注: “陳涉”即陳勝,“荀卿”即荀子(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編年體史書《春秋》相比,《史記》的體例有何不同 并從“《史記》目錄”所提到的歷史人物中任選一位,簡述其事跡。(一例即可)(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古代科技與文化成就的認識。18.我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2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形成、發展、鞏固、強化的過程。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下,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材料三 (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即軍機大臣只是傳達抄寫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夾雜進去)——趙翼《檐曝雜記》(1)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材料二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具體表現為什么制度?(3)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清朝軍機處是哪位皇帝設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4)根據三則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19.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閱讀下列材料,請回答:材料一 唐蕃關系示意圖材料二 宋遼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材料三 ……仿效漢法進行改革,促進了民族關系的發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差別。唐朝以來,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材料四 自秦朝以來政府為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邊疆設立了一系列機構,讀下圖,請回答問題(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和吐蕃之間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2)根據材料二,指出宋遼西夏時期民族文化交往呈現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遼與西夏在學習漢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處。(3)根據材料三指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并分析該王朝時期我國民族關系所呈現的特點。(4)圖中字母D所示轄區,是哪位民族英雄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的。清朝是如何管轄字母D所示轄區的。作用有哪些。(5)通過這次探究活動,說明今天加強民族團結的重大意義。20.政策演變,影響社會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代手工業和商業十分繁榮,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使得陸上絲綢之路受阻,統治者致力于開辟海上通道,對海外貿易奉行積極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動以百萬計”。 材料二 鄭和下西洋材料三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乾隆皇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朝海外貿易的政策和為管理海外貿易而設立的機構。(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最遠到達的地方。(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指出清朝實行的對外政策,并說明該政策在當時的消極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談一談啟示。《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三單元》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C D C A A B D D1.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末年張仲景的醫學著作,李時珍是明代杰出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著有《本草綱目》,它是一部藥物學巨著,因此①③符合題意,B項正確;《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天工開物》一書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因此②④不符合題意,ACD選項中包含②或④,排除ACD項。故選B項。2.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建立以后,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先后18次修筑長城,形成了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總長萬余里的明長城,因此今天,我們游覽的鴨綠江邊的長城,其修筑時間是在明朝,B項正確;清朝時期并未修筑長城,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西漢時期雖然也修建了長城,但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并未到綠江邊,排除C項; 秦長城的起止點是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3.C【詳解】根據題干“元朝加強對臺灣和西藏行政管轄”“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1771年,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可知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和發展,C項正確;雅克薩之戰強力反擊外國侵略者,排除A項;軍機處的設立強化了專制統治,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非中外文化交流,排除D項。故選C項。4.D【詳解】根據題干“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和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D項正確;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排除A項;清政府在蒙古地區實行蒙旗制度,排除B項;清政府設置駐藏大臣管轄西藏事務,排除C項。故選D項。5.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顛峰,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一部,它描寫了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貴族青年賈寶玉與林黛玉愛情悲劇,深刻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C項正確;《水滸傳》是元末明初施耐庵創作的長篇小說,時間不符,排除A項;《西游記》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創作的一部神魔小說,時間不符,排除B項;《三國志通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一部小說,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6.A【詳解】根據材料“自明太祖廢除丞相后,無論是內閣制中的首輔,還是軍機處的軍機大臣,都僅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班子的首領,他們僅有參議政事的權力,并無相應的決策權”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閣制和軍機處這兩個機構只能按皇帝旨意辦事,權力受到極大限制,是專制皇權的加強的表現,A項正確;內閣制和軍機處是中央結構,不能夠體現地方權力的削弱,排除B項;僅廢除丞相和設置內閣,無法得出政治上的成熟與創新的結論,排除C項;清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7.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別是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下設六部,三省各司其職,明朝時期加強了君主專制,廢除丞相,由皇帝統領六部,清朝時設立軍機處, 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大臣跪受筆錄,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經唐至明清,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趨勢是封建君主專制不斷加強,A項正確;題干三幅圖片都屬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B項;題干沒有涉及對地方控制的信息,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君權的不斷強化,與“封建體制的不斷完善”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8.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酒樓、理發店還有藥材莊的廣告各具有特點,因此可得出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專用對聯,B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廣告的創新和發展與商品經濟繁榮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開始”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進步”一詞是通過比較得來的,材料中未涉及不同時間廣告的比較,無法得出廣告的水平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大進步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9.D【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根據材料“皇帝最終裁決后返回內閣下發六部執行”,可見,皇帝掌握最終的決策權,君權至上,根據材料“朝廷以廠衛制度監督官員”,這本質上體現了強化君權,因此,材料體現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不斷強化,D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各級官員之間的關系,無法得出各級官員之間的矛盾被激化,排除A項;根據材料“皇帝最終裁決后返回內閣下發六部執行”,可知票擬制度無法執行決策權,排除B項;根據材料“朝廷以廠衛制度監督官員”,這本質上體現了強化君權,無法體現廠衛制度促進國家長治久安,排除C項;故選D項。10.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小說和戲劇表演屬于市民文化,是商品經濟繁榮和市民階層壯大的結果,D項正確;清代時期儒學說受到了沖擊,排除A項;清朝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漸突出與文化繁榮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的實行不利于文化娛樂活動的繁榮,排除C項。故選D項。11.土地貧瘠的陜西北部,連年大旱,顆粒無收,饑民遍地,農民只得吃蓬草、樹皮、石塊充饑,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但是,官府不顧百姓死活,催征如故。【詳解】根據材料“陜西北部遭受旱災后的情形: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可知土地貧瘠的陜西北部,連年大旱,顆粒無收,饑民遍地,農民只得吃蓬草、樹皮、石塊充饑,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根據歷史背景可知1628年為明末,官府不顧百姓死活,催征如故。12.(1)顏真卿。(2)蘇軾。《西游記》。(3)《資治通鑒》。司馬光。(4)活字印刷術。《天工開物》。(5)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解、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獨特內涵,在創新中發展等。(符合題意即可)【詳解】(1)書法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書法名家輩出,最著名的是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等,其中顏真 卿的字端正勁美,雄渾敦厚。(2)文學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文學家蘇軾,對詞的發展有突出貢獻,他改進了詞的創作,擴大了 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格調,他的詞風豪邁而飄逸。神話小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游記》出現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吳承恩,《西游記》是一部富于浪漫主義色彩 的神話小說,描寫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艱難歷程,突出刻畫了膽大藝高、愛憎 分明、滿懷智慧的孫悟空這一神話英雄。(3)通史巨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 通史巨著。主持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4)發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的匠人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工開物》一書,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這部書后來傳到國外,被譯成日文、法文、德文、 英文等多種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 科全書”。(5)做法: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的傳統文化非常豐富,而且其中有許多科技發明領先世界,所以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解、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獨特內涵,在創新中發展等。13.(1)詩詞:李白;書法:顏真卿;繪畫:閻立本。(其他符合題意均可)(2)時間:北宋;發明者:畢昇。(3)著作:《天工開物》。科學家:宋應星。(4)建筑群:紫禁城。【詳解】(1)詩詞:根據所學可知,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最為著名的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白居易等。書法:根據所學可知,書法家著名的有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等。繪畫:根據所學可知,唐朝著名的畫家有閻立本、吳道子。(2)時間:根據所學可知,北宋時的匠人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發明者:根據所學可知,北宋時的匠人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3)著作:根據所學可知,明朝的科學著作《天工開物》,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科學家:根據所學可知,《天工開物》的作者是明代的宋應星,《天工開物》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4)建筑群:根據所學可知,明代北京城中,最為雄偉壯麗的是紫禁城,建筑面積16萬余平方米,有各類殿宇等近9000間,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14.地區:新疆。【詳解】地區:由題干圖片并結合所學可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元朝忽必烈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因此學習卡片涉及的地區是新疆。15.史實:順治帝冊封達賴;康熙帝冊封班禪;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在西藏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簽制度;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左宗棠收復新疆;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在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康熙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等。【詳解】史實:根據材料“清朝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以及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及所學可知,清朝維護國家統一的史實包括:順治帝冊封達賴;康熙帝冊封班禪;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在西藏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簽制度;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左宗棠收復新疆;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在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康熙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等。16.(1)圖3《步輦圖》入選理由:《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吐蕃求婚使者祿東贊的場景。唐朝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體現了唐朝時期民族交往與交融,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圖6班禪和達賴金印入選理由:清朝時期,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進行有效管轄,順治帝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班禪和達賴金印是清朝加強對西藏管轄的重要見證,表明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 (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2)認識: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歷代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詳解】(1)圖3《步輦圖》入選理由: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步輦圖》這幅畫直觀呈現了唐太宗接見吐蕃求婚使者祿東贊的場景。從歷史背景看,當時唐朝國力強盛,在民族關系處理上秉持開明態度。吐蕃作為當時邊疆的重要勢力,贊普松贊干布對中原文化極為仰慕,多次派使者前往唐朝求婚。這一行為體現了吐蕃對唐朝的認可與向往,也反映出唐朝在當時周邊民族中的影響力。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這一事件意義重大。她帶去了大量的書籍、種子、工匠等,涵蓋了農業、手工業、文化等諸多方面。這些資源和技術傳入吐蕃,極大地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比如改進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方式,豐富了手工業技藝。同時,在文化交流層面,漢藏兩族人民在長期接觸中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增進了彼此的友好關系。這種民族間的友好交往與交融,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進程中的積極力量,有力地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圖6班禪和達賴金印入選理由: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時期,十分重視對西藏地區的管理。順治帝冊封 “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 “班禪額爾德尼” ,通過這種正式冊封的方式,確立了達賴和班禪在西藏宗教界的重要地位。而且規定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這就從制度上確保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宗教事務的掌控權。班禪和達賴金印是這種冊封制度的實物見證,具有極高的象征意義。它明確表明西藏地區的宗教領袖的地位是由中央政府賦予的,意味著西藏在政治上隸屬于中央,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對西藏地區有效的管轄措施,加強了中央與西藏的聯系,維護了國家領土的完整和統一,在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2)認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從唐朝時期民族間的友好交往,到清朝對邊疆地區細致的管轄措施,歷經多個朝代,時間跨度漫長,每個朝代都在不同程度上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這充分表明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漫長歲月的積淀。無論是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促進漢藏交流,還是北魏等少數民族政權在民族融合方面的貢獻,都體現出各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各民族通過經濟交流、文化融合、政治互動等多種形式,共同書寫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篇章。歷代中央政府,如秦朝創立政治制度框架,唐朝實施開明民族政策,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的具體管轄(冊封、設機構等 ),這些措施都在不同方面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它們或從制度層面保障國家統一,或從民族關系角度促進團結融合,或從領土管理方面維護完整。基于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我們深知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來之不易。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只有每個人都秉持這種意識,才能更好地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向前發展。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17.(1)圖1:著《傷寒雜病論》。圖2:發明“麻沸散”或創編“五禽戲”等。列舉:李時珍或《本草綱目》等。(2)歷史地位: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人物:蔡倫。意義: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3)不同:《春秋》以年份為中心,《史記》以人物為中心;《春秋》是編年體史書,《史記》是紀傳體史書。示例:選韓非。戰國末期的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4)認識:我國古代科技與文化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詳解】(1)圖1:根據材料一“張仲景塑像”并結合所學張仲景的知識可知,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虛心向名醫求教,四處奔走,廣泛收集民間藥方,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著作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 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辯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他還發展了“治未病” 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故圖1:著《傷寒雜病論》。圖2:根據材料一“華佗塑像”并結合所學華佗的知識可知,華佗不僅擅長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而且能實施外科手術。他發明了“麻沸散”,讓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覺,然后進行各種手術。華佗還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活動姿態,創編出了“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故圖2:發明“麻沸散”或創編“五禽戲”等。列舉:結合所學李時珍的知識可知,李時珍是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著《本草綱目》。故可列舉:李時珍或《本草綱目》等。(2)歷史地位:根據材料二圖3“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并結合所學甲骨文的知識可知,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故歷史地位: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人物、意義:結合所學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的知識可知,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用樹皮、麻頭、 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紙的質量大大提高。這種紙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此后紙的使用日 益普遍,紙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故人物:蔡倫。意義: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3)不同:根據材料三“隱公元年(前722年)、昭公二年(前540年)”和“卷七項羽本紀”“卷四十八陳涉世家”可知,《春秋》以年份為中心,《史記》以人物為中心;結合所學《春秋》和《史記》的體例可知,《春秋》是編年體史書,《史記》是紀傳體史書。故不同:《春秋》以年份為中心,《史記》以人物為中心;《春秋》是編年體史書,《史記》是紀傳體史書。示例:根據《史記》目錄中的人物,可選韓非。戰國末期的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4)認識:本題是開放性試題,根據上述材料反映的醫學名家、書寫載體、史學著作可知,我國古代科技與文化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18.(1)制度:三省六部制。(2)制度:行省制度。(3)皇帝:雍正帝。作用: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4)積極作用:①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②一定程度上為抵御外國侵略提供了保障;③在很長時間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任一條即可)【詳解】(1)制度:據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圖示信息反映的是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始創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2)制度:據材料“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下,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和對全國的有效管理,元朝首創行省制。(3)皇帝及作用:據材料“(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即軍機大臣只是傳達抄寫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夾雜進去)”和所學可知,軍機處是雍正在位時設置軍機處,軍機處的主要職能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參與決策但沒有決策權,軍機處的設立,使權力全部集中到皇帝自己手中,皇權得以大大加強,標志著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4)積極作用:根據所學可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 ①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其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統治,確保了各個民族和地區在統一的政治體系下運作,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②一定程度上為抵御外國侵略提供了保障,通過強化中央集權,使得國家能夠集中資源進行國防建設,提高了抵御外來侵略的能力;③在很長時間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通過統一的政策和規劃,能夠有效地調配全國的資源,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19.(1)和親、會盟(2)特點:互相吸收。相同之處:創制文字,發展生產。(3)元朝。特點。民族關系發展和交融(民族關系發展或民族關系交融發展)。(4)鄭成功。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作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5)有利于國家統一穩定,有利于邊疆地區和各民族的共同發展繁榮。【詳解】(1)主要形式:根據材料一“唐蕃關系示意圖”中“和親”“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得出和親;根據材料一“會盟”“821年正式會盟”得出會盟。(2)特點:根據材料二“宋遼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得出互相吸收。相同之處:根據所學可知,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后(有時稱遼),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建立西夏政權后,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并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制了西夏文字。故二者在學習漢族文化方面都有創制文字,發展生產。(3)王朝:根據材料三和所學可知,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故答案為元朝。特點:根據材料三“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差別。”“唐朝以來,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可知,元朝時期我國民族關系所呈現的特點是民族關系發展和交融(民族關系發展或民族關系交融發展)。(4)民族英雄:根據材料四地圖和所學可知,圖中D處是臺灣,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趁明朝國勢衰敗之際,出兵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在臺灣實行殖民統治,清初,在福建沿海堅持抗清的鄭成功決心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1661年鄭成功開始進攻臺灣的荷蘭殖民者,隨后,鄭成功對臺灣城采取長期圍困的戰略,并多次打敗荷蘭的海上援軍,1662年2月經過八個月的圍攻,鄭成功發動總攻,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故答案為鄭成功。如何管轄:本題可從設置機構方面回答。根據所學可知,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作用:根據所學可從中央對地方的管轄、鞏固海防和促進臺灣發展的角度回答。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5)重大意義:本題相對開放,可從國家統一、穩定、邊疆地區的發展、民族關系發展等角度回答。如有利于國家統一穩定,有利于邊疆地區和各民族的共同發展繁榮。20.(1)奉行積極政策,市舶司(2)目的:宣揚國威,加強友好往來。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3)實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消極影響: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4)政策演變影響社會發展;或閉關鎖國使國家落后,開放使國家強大。【詳解】(1)政策:根據材料一“ 宋代……統治者致力于開辟海上通道,對海外貿易奉行積極政策,”得出奉行積極政策。機構:根據材料一“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動以百萬計”和所學可知,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故答案為市舶司。(2)目的:根據材料二“鄭和下西洋地圖”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成祖稱帝后,派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故答案為宣揚國威,加強友好往來。最遠到達的地方:根據地圖和所學可知,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3)對外政策:根據材料三“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及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當時西方的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于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故答案為實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消極影響:消極影響主要從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方面回答。即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4)啟示:本題相對開放。結合材料和問題可從國家政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角度回答。例如,政策演變影響社會發展;或閉關鎖國使國家落后,開放使國家強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