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22課
一、選擇題
1.一首元曲小令中寫道:“垂門艾掛猙猙虎,競水飛舟兩兩鳧,浴蘭湯斟綠醑汔香蒲。五月五,誰吊楚三閭(大夫)?”這里描述的傳統節日是( )
A.清明節 B.端午節 C.中秋節 D.重陽節
2.“五月五,是端午”。今年中考過后,我們可以開心的過端午節了。到那天,我們吃粽子、劃龍舟、戴艾葉……。這一節日與下列哪一人物有關?( )
A.懷素 B.屈原 C.周敦頤 D.蔡倫
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睂懗隽四膫€節日的特殊氣氛?( )
A.元宵節 B.端午節 C.中秋節 D.清明節
4.以下不是清明節的別稱的是( )
A.鬼節 B.掃墳節 C.冥節 D.中元節
5.“選一頭健壯的公牛,挽上犁,由耕田人把犁,隨著鞭子揮揚和‘嘿’的一聲吆喝,開春第一犁就開始了。”這一儀式屬于( )
A.馬金姚家燈會 B.楊炯出巡祭 C.鳳林迎圳燈會 D.九華立春祭
6.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誰的(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屈原
7.“……一位詩人,延續千載的愛國情懷;一樣食物,屬于中國人的溫暖之味;一種文化,堅守的永恒紀念……”由此可見,這里紀念的傳統節日是( )
A.元宵節 B.端午節 C.中秋節 D.臘八節
8.下列傳統節日中,哪個來源于二十四節氣( )
A.元宵節 B.中秋節 C.端午節 D.清明節
9.我國傳統節日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還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內容不包括下列哪一項( )
A.歷史上的歲時文化 B.傳承的宗教文化 C.漢族節日 D.少數民族節日
10.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不同的來源,有些節日是適應人類自身發展而出現的,有些節日是農業經濟的產物。還有些節日則是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中國的節日可上溯到遠古時期,商周以后不少節日上升為禮俗,變成國家的紀念儀式,到秦漢時期節日基本定型。中國的節日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從這些傳統節日的起源發展以及他們傳承的風俗習慣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從這段材料當中,我們可以概括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蘊含( )的精神價值
①中華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反映了古代人民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
③傳統節日以情感為紐帶顯示了團結的力量
④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國家統一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簡答題
11.(1)從下列節日中找出我國傳統節日,并注明其具體時間(示例節日除外)。
重陽節 元旦節 元宵節 母親節 清明節 國慶節 中秋節 愚人節 感恩節 端午節
【示例】清明節——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任選一個傳統節日,寫出相關的一句詩,或一副對聯,或一條俗語。
【示例】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節和圣誕節,你更喜歡過哪個節日?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現在的青年人都喜歡過洋節,如“情人節”“圣誕節”,你認為應該怎樣吸引青年人重視傳統節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綜合題
12.中國的節日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反映了時代的發展變遷。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代敦煌壁畫《舞樂圖》 唐玄宗時官修《大唐六典》 唐代李昭道繪《龍舟競渡圖》
描繪了盛唐宮廷夜宴歌舞升平的熱鬧景象,其中樂隊演奏來自中原和從西域、外國傳入的各種打擊、吹奏和彈撥樂器。據推測,這種燃燈萬盞的場景可能發生在元宵節。 唐令規定元旦、冬至休假七日,清明休假四日,八月十五日休假三日,規定了諸王節日食料,五月五日為粽。 通過畫中所描繪的建筑判斷,畫中的情景當為宮廷中歡度端午的場面。畫面中,人小如豆卻清晰可辨,生動有趣。所繪龍舟亦生動可掬,靈動飄逸。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傳統節日的特點。
材料二:宋代是我國節日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新年、清明等傳統節日繼續保持活力,新興的節日不斷涌現。除了皇親國戚、王公貴族,最突出的表現是節日期間的游戲、出游、宴飲、觀看表演等。與前代相比,這些節日活動一部分是在家庭中進行,使得節日規模更加盛大。
——摘編自毛曉帥《宋代城市節日風俗的文獻考察》
(2)材料二反映宋代節日活動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變化的原因。
材料三:明清江南節日消費情況表(節選)
春節 餐飲 年夜飯、年糕、春餅
雜項 壓歲錢、年畫、門神、對聯、鞭炮煙火
休閑娛樂 買花燈、聽戲曲
清明節 祭祀 燒紙
端午節 購物 服裝、五色絲線等裝飾物
休閑娛樂 劃龍舟
餐飲 粽子、石首魚
中秋節 餐飲 月餅
——摘編自宋立中《論明清江南節日消費及其經濟文化意義》
(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節日消費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影響。
1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閱讀以下材料,完成相關問題。
材料一:中國文明在文化史上的發展連續性,在整個世界史上尤其顯得突出。中國文明的連續性,最明顯地表現在以下兩點上。第一,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字在發展過程中未曾發生爆發性的斷裂現象。第二,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傳統從未中斷。自《史記》以下,歷代均有斷代的紀傳體正史,它們首尾相銜,形成一條史的長龍。中國文明發展的連續性的實質,絕對不在于什么凝固不變性或停滯性,而恰恰在于中國文明具有的不斷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謝的能力。
——摘編自《中國通史·導論》
材料二: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
——摘編自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文明的特點。并分析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歸納我國文化自信的底氣。概括實現并堅定文化自信的途徑。
(3)中國五千年文明史輝煌燦爛,歷經艱難曲折而從未間斷,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也是我們今天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底氣。請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以“傳承燦爛,續寫輝煌”為主題,完成一篇歷史小論文。
要求:
①題目自擬,主題明確,觀點合理;
②弘揚正能量,符合主流價值觀;
③史實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合乎邏輯,語言流暢,字數不少于200字。
14. 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于艱難中挺立,在困厄中奮發,錘煉出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張老師以“中華文明之光”為主題,設計了下面的學習任務單,請你一起參與完成相關學習任務。
任務一:【識別史料——見證民族團結】
(1)下面的實物史料反映出中央政府通過哪些方式加強對西藏的管理?簡述其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意義。
任務二:【走進英雄——體會民族力量】
(2)下面兩組人物所反映的文明交往方式有何不同?請從兩組英雄人物中分別選擇一位簡要介紹其歷史貢獻。
任務三:【欣賞繪畫——感受民族文化】
宋代《歲朝圖》,畫面描繪了正月初一的拜年活動。 宋代《觀燈圖》,描繪了人們在節日賞燈的場景。
清代《清明戴柳圖》,畫面描繪了祭掃的場景。 清代《龍舟盛會圖》,畫面描繪了賽龍舟的活動。
(3)上面的圖文信息體現了哪些中國傳統節日?請談談你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
四、材料題
15.請閱讀下面材料,從中提煉一個觀點,結合相關史實,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
材料 中國的節日可以上溯到遠古時期,商周以后不少節日上升為禮俗,變成祭奠的祭祀儀式。到秦漢時期,節日基本定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溝通,促進了節日文化的交流,節日文化內容也不斷得到充實。宋元以后,有的節日內容已成為禮儀性、娛樂性的活動。傳統節日不但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還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包括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禮儀、天象、宗教、娛樂等。 ——摘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清代《龍舟盛會圖》描繪了五月初五賽龍舟的活動》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類別 成就
思想 孔子:“仁”;老子:“無為而治”;墨子:“兼愛”“非攻”
偉大工程 都江堰、靈渠、①
科技 造紙術、《大明歷》
傳統節日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
(1)根據材料,寫出①所代表的偉大工程。
(2)閱讀以上材料,圍繞其主題提煉一個觀點,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22課》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D D D B D B D
1.B
【詳解】根據題干“五月五,誰吊楚三閭(大夫)”和所學知識可知,五月五日是端午節,紀念楚國大夫屈原,B項正確;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排除A項;中秋節是八月十五日,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祭月節,排除C項;重陽節是九月初九,代表著濃濃的思念之情和感恩敬老的意思,排除D項。故選B項。
2.B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末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他創造出一種新體詩歌——“楚辭”,他的代表作《離騷》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B項正確;懷素是唐代杰出書法家,與端午節無關,排除A項;周敦頤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與端午節無關,排除C項;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與端午節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3.D
【詳解】根據材料“清明時節雨紛紛”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表明這個節日是清明節,D項正確;其余三個節日與材料無關,排除ABC項。故選D項。
4.D
【詳解】根據所學,七月十五中元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不是清明節的別稱,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清明節,又稱鬼節、掃墳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ABC項均是清明節的別稱,均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
5.D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選一頭健壯的公牛,挽上犁,由耕田人把犁,隨著鞭子揮揚和‘嘿’的一聲吆喝,開春第一犁就開始了?!笨芍?,九華立春祭是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九華鄉外陳村比較完好地保留下來的傳統農時節令習俗。農歷立春日為祭祀日,九華梧桐祖殿是立春祭主要活動場所。鞭春牛是整個立春祭活動的重要環節,由選定的人裝扮成芒神鞭打春牛。地方行政主管官員行進香之禮,表示勸農春耕的開始。該儀式表達了人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企盼。D項正確;馬金姚家燈會是宮廷彩燈的一種,始于唐代,盛于宋元。馬金扛燈又以姚家扛燈為主。排除A項;楊炯出巡祭主祭楊炯,排除B項;鳳林迎圳燈會和題干中的“鞭春牛”沒有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
6.D
【詳解】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D項正確;李白的詩清新飄逸、豪邁灑脫、不拘一格,材料所述為端午節,與李白無關,排除A項;杜甫生活在盛唐至中唐時期,他的詩兼容并蓄、沉郁頓挫,端午節并不是為了紀念他,排除B項;白居易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誦,這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7.B
【詳解】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一位詩人,延續千載的愛國情懷;一樣食物,屬于中國人的溫暖之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屈原生活在戰國未期的楚國,他吸收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造出一種新體詩歌楚辭,代表作有《離騷》,是干古傳誦的抒情長詩。屈原雖忠事楚國,但因楚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我國人民為紀念他,將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B項正確;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排除A項;中秋節源自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與屈原無關,排除C項;臘八節,即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本為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日,后逐漸也成為民間節日,排除D項。故選B項。
8.D
【詳解】依據所學可知,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清明節來源于二十四節氣。D項符合題意,其余三個節日都不是來自于節氣,排除ABC項。故選D項。
9.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承的宗教文化不屬于我國傳統節日的內容,B項符合題意;我國傳統節日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還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內容有歷史的歲時文化、漢族節日和少數民族節日三大部分;涉及領域也很廣泛,包括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禮儀、天文氣象、宗教、娛樂等。由此可知,ACD項屬于我國傳統節日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
10.D
【詳解】根據材料內容可知中國的傳統節日的發展過程以及具有中華民族的特色,結合所學可知中華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反映了古代人民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傳統節日以情感為紐帶顯示了各民族團結的力量;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國家統一。①②③④正確,故選D;ABC不符合題意,排除。
11.(1)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
(2)春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春節。因為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4)答案示例:①加大傳統節日的宣傳力度,提高認識,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②加大政府的保護和扶持力度,將一些重要且有影響的傳統節日納入法定保護范圍。③堅持繼承、發展、改造、創新并重的原則,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適當融入現代元素,使其更加人文化、生活化。(言之有理即可)
【詳解】(1)依據所學可知,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欢宋绻?-農歷五月初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2)依據所學可知,春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依據所學可知,喜歡春節,因為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4)開放性題目,加大傳統節日的宣傳力度,提高認識,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加大政府的保護和扶持力度,將一些重要且有影響的傳統節日納入法定保護范圍;堅持繼承、發展、改造、創新并重的原則,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適當融入現代元素,使其更加人文化、生活化。
12.(1)特點:盛大豐富的慶?;顒?、體現了民族交融、豐富的民俗活動、深厚的文化意義、娛樂性和禮儀性的結合
(2)變化:較前代內容更加豐富,傳統節日繼續保持活力;從宮廷之中逐漸擴大到社會的各個階層;更加注重享受和娛樂,且節日活動在家庭中進行,促使節日規模更加盛大,推動了文化事業的迅速發展。
原因:宋朝的商品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他們對生活娛樂的需求增加、宋朝科技發展迅速等。
(3)表現:主要集中在餐飲領域,但也注重對休閑娛樂的追求,在春節和端午節期間還有雜項和購物消費。
影響:有利于促進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豐富了民眾的節日生活;有助于增強民眾的情感聯結。
【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描繪了盛唐宮廷夜宴歌舞升平的熱鬧景象,其中樂隊演奏來自中原和從西域、外國傳入的各種打擊、吹奏和彈撥樂器?!斌w現了盛大豐富的慶?;顒?、體現了民族交融;“唐令規定元旦、冬至休假七日,清明休假四日,八月十五日休假三日,規定了諸王節日食料,五月五日為粽?!斌w現了朝廷的重視;“五月五日為粽、宮廷中歡度端午的場面、所繪龍舟亦生動可掬,靈動飄逸?!斌w現了傳統節日與歷史人物屈原的聯系,說明唐代節日有:深厚的文化意義。
(2)變化:根據材料二“宋代是我國節日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新年、清明等傳統節日繼續保持活力,新興的節日不斷涌現。除了皇親國戚、王公貴族,最突出的表現是節日期間的游戲、出游、宴飲、觀看表演等。與前代相比,這些節日活動一部分是在家庭中進行,使得節日規模更加盛大?!笨煞治龀鏊未澣栈顒映霈F的變化是:較前代內容更加豐富,傳統節日繼續保持活力;從宮廷之中逐漸擴大到社會的各個階層;更加注重享受和娛樂,且節日活動在家庭中進行,促使節日規模更加盛大,推動了文化事業的迅速發展。
原因:結合所學宋朝經濟、市民階層的擴大,科技發展可分析出,宋代節日活動變化的原因有:宋朝的商品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他們對生活娛樂的需求增加、宋朝科技發展迅速等。
(3)表現:根據材料三“明清江南節日消費情況表”可看出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消費中餐飲比例較大,春節、端午節中有休閑娛樂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因此,明清江南節日消費的表現在:主要集中在餐飲領域,但也注重對休閑娛樂的追求,在春節和端午節期間還有雜項和購物消費。
影響:結合所學可知,節日消費有利于促進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豐富了民眾的節日生活,有助于增強民眾的情感聯結等。
13.(1)特點:發展的連續性。原因:中國文明具有不斷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謝的能力。
(2)底氣: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經久不衰。
途徑:堅持走自己的路;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有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
(3)觀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論述:遠古時期,炎黃部落聯盟逐漸形成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清朝曹雪芹撰寫的《紅樓夢》思想性強,藝術性高,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文學名著。在現代,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團隊,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發現了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結論: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和現實基礎,我們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中國文明在文化史上的發展連續性,在整個世界史上尤其顯得突出”可推斷出,中華文明的特點是發展的連續性。
原因:根據材一“中國文明發展的連續性的實質,絕對不在于什么凝固不變性或停滯性,而恰恰在于中國文明具有的不斷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謝的能力”可知,中華文明發展連續性的原因是中國文明具有不斷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謝的能力。
(2)底氣:根據材料二“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可知,我國文化自信的底氣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經久不衰。
途徑:根據材料二“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可知,堅定文化自信的途徑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根據材料二“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可知,實現并堅定文化自信的途徑要有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
(3)小論文:本題一道開放題,言之成理即可。圍繞我們的文化自信,可從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體與主流;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在繼承創日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等角度進行論述。例如觀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論述:遠古時期,炎黃部落聯盟逐漸形成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清朝曹雪芹撰寫的《紅樓夢》思想性強,藝術性高,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文學名著。在現代,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團隊,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發現了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結論: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和現實基礎,我們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4.(1)設立機構管理;冊封;創新制度管理。意義:加強了西藏等邊疆地區與中央政府的聯系;保持了西藏秩序的穩定,促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一組:和平交往,二組:暴力沖突。
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貢獻。1405——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與沿線各國友好往來,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了明朝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了南洋地區的開發。
戚繼光領導抗倭斗爭,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維護了我國東南邊境的安全穩定,他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使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3)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認識: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節日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從傳統節日可以進一步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等。(寫出言之有理的一點即可)
【詳解】(1)根據題干信息“宣政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元朝對西藏行使管理權,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根據題干信息“達賴金印”“喇嘛金印”“駐藏大臣令牌”“金奔巴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清朝對西藏地區管理的措施。這些信息都反映了中央政府通過設立機構管理;冊封;創新制度管理的方式加強對西藏的管理。根據所學知識,對西藏的管理有利于加強了西藏等邊疆地區與中央政府的聯系;保持了西藏秩序的穩定,促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根據材料一組“鑒真”“鄭和”體現通過和平的方式加強對外文明 交流;根據材料二組戚繼光和鄭成功體現通過武裝反抗外來侵略,是通過暴力沖突的方式加強 文明交往。根據所學知識,一組:和平交往,二組:暴力沖突。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貢獻。1405——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與沿線各國友好往來,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了明朝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了南洋地區的開發。二組:戚繼光領導抗倭斗爭,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維護了我國東南邊境的安全穩定,他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使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3)第一小問,根據題干信息,“宋代《歲朝圖》,畫面描繪了正月初一的拜年活動。”體現傳統節日是春節。根據題干信息,“宋代《觀燈圖》,描繪了人們在節日賞燈的場景”體現傳統節日是元宵節。根據題干信息,“清代《清明戴柳圖》,畫面描繪了祭掃的場景”體現傳統節日是清明節。第二小問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屬于開放性題目,圍繞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進一步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等方面認識。
15.題目:過中國節,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小短文:我國的傳統節日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一些節日的習俗,如春節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節的掛彩燈、劃旱船,端午節的吃粽子、賽龍舟等,一直流傳至今。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承載著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習俗的變遷,散發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走進這些傳統節日,可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詳解】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做此類題目,首先看好題目要求,然后讀懂材料,結合材料和相關史事擬定一個觀點,然后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敘述,觀點明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史實正確即可。本題通過閱讀材料可知,材料主要敘述中國傳統節日的發展變化和清代關于端午節賽龍舟活動的畫作,可擬定題目為過中國節,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等,題目擬定后從中國傳統節日的發展,一些節日習俗,和承載的文化等角度加以論述即可??蓞⒖家韵麓鸢福?br/>題目:過中國節,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小短文:我國的傳統節日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一些節日的習俗,如春節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節的掛彩燈、劃旱船,端午節的吃粽子、賽龍舟等,一直流傳至今。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承載著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習俗的變遷,散發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走進這些傳統節日,可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16.(1)長城
(2)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的博大,體現在其深厚的歷史底蘊上。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孕育出了眾多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思想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的以德治國思想,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主張的順應民心、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主張的節儉,都孕育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以獨特智慧,對人類思維方式和社會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體現在偉大工程上。都江堰作為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秦始皇修筑的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跡,更是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體現在中國的科技發明上如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也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還體現在傳統節日上,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節日的傳統習俗流傳至今,中華傳統節日是維系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學會欣賞中華文化的偉大成就,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創新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詳解】(1)工程:根據圖表信息偉大工程,結合所學可知,①所代表的偉大工程是長城。
(2)觀點:根據圖表信息,從思想、偉大工程、科技、傳統節日四個方面反映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所以可以圍繞四個方面提煉出觀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堅定文化自信。
論述:圍繞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選取表格中部分成果進行論述。中華文化的博大,體現在其深厚的歷史底蘊上。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孕育出了眾多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思想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的以德治國思想,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主張的順應民心、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主張的節儉,都孕育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以獨特智慧,對人類思維方式和社會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體現在偉大工程上。都江堰作為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秦始皇修筑的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跡,更是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體現在中國的科技發明上如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也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還體現在傳統節日上,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節日的傳統習俗流傳至今,中華傳統節日是維系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結論:根據史論結合,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學會欣賞中華文化的偉大成就,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創新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