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學年第二學期浙里特色聯盟期中聯考高二年級歷史學科 試題考生須知:1.本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1(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春秋時,齊國的晏嬰認為,只有在水、火、醯、醢、鹽、梅等各種原材料的配合下才能烹出醇美之羹,而僅“以水濟水”,絕對做不出味道醇美的食物;音樂也是如此,只有不同樂器及不同音符才能合奏出好聽的音樂。這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A.兼收并蓄的意識 B.天人合一的宇宙觀C.和而不同的內涵 D.厚德載物的道德觀2.下圖所示是中國古代一條重要的“人工運河”。該“人工運河”是A.邗溝 B.靈渠 C.隋唐大運河 D.京杭大運河3.某企業家在回憶當年辭職創業的經歷時說:“如果我80年代中期下海,別人肯定說我犯了錯誤;如果我1989年下海,別人肯定說我是混得不如意;但我1992年下海,別人的評價多是正面的。”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 B.所有制結構不斷發展完善C.中國開始參與經濟全球化 D.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4. 對人類文明留下了巨大影響:一是世界上最早養馬的民族之一;二是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冶鐵和用鐵。填入橫線處的最有可能是A.赫梯人 B.亞述人 C.日耳曼人 D.雅利安人5.《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主要來自三部分:核心部分是波斯故事集;第二部分,源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時期;第三部分,源自埃及流傳的故事。這說明,阿拉伯帝國A.最早創立民間文學故事 B.善于學習吸收不同的文化C.文學藝術成就領先世界 D.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6.下表是新加坡2025年部分法定節假日安排。據此可知,新加坡節日 日期 種族 宗教新年 1月1日 全 民農歷新年 1月29日-30日 華族開齋節 3月31日 馬來族 伊斯蘭教耶穌受難日 4月18日 基督教勞動節 5月1日 全 民衛塞節 5月12日 佛教哈芝節 6月7日 馬來族 伊斯蘭教國慶日 8月9日 全 民屠妖節 10月20日 印度族 印度教圣誕節 12月25日 基督教A.最具移民社會特征 B.已經消除了不同種族的文化差異C.多元文化和諧共處 D.存在嚴重的文化沖突和宗教矛盾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7.2025年,浙江省仙居縣下湯遺址入選“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下湯遺址歷經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個階段,縱貫新石器時代的始終??脊湃藛T新近發現了壕溝、人工土臺、房址、食物加工場所、紅燒土“廣場”遺址等。據此可知,下湯遺址A.可稱其為“華夏第一村” B.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生產生活狀況C.已經進入早期國家階段 D.提供了早期稻作農業社會的重要樣本8.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中國知識線與外國知識線相接觸,晉、唐間的佛學是第一次,明末的歷算學便是第二次?!边@“第二次相接觸”A.促進了中西文化的會通與交融 B.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C.推動了中國科技體系近代轉型 D.引發了西方宗教的廣泛傳播9.某文獻載:“士民公舉誠實識字及有身家之人報官點充?!ぁぁぁぁぁし布變扔斜I竊、邪教、賭博······聚會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跡詭秘之徒,責令專司查報。戶口遷移登耗,責令隨時報明,于門牌內改換填給?!睋丝芍@種管理辦法的特點是A.職業劃分和賦稅征收相統一 B.基層教化與興辦教育相統一C.戶籍管理與維護治安相統一 D.社會救濟與獄訟賦稅相統一10.1920年《京報》開辟了“俄事研究專欄”,對俄國的革命歷史進行詳細介紹。此外,《京報》還介紹了法國、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及革命歷史演變。這一現象可用于印證當時A.國人對國家出路的探索 B.民主共和制度的成功實踐C.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 D.馬克思主義成為社會共識11.下圖為中國近代某一歷史時期華北地區形勢圖。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A.成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蘇維埃政權 B.采用“三三制”原則進行政權建設C.設置人民政府管轄省級行政單位 D.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2.1948年12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宣告把華北銀行、北海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合并為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人民幣。截至1949年底,除了東北、西藏、新疆等地區外,人民幣已基本占領全國市場。這一舉措A.加強了干部的廉政建設 B.消滅了投機倒把行為C.實現了財政經濟的統一 D.鞏固了人民民主政權13.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建設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下列屬于這一時期成就的有①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中國進入高鐵時代②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③“中國超級雜交水稻”試驗平均畝產突破1000公斤④“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14.對下表最合理的認識是現狀 古文字已可釋讀 西亞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邁錫尼的線性文字B;中國的甲骨文;未可釋讀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印章文字;克里特文明的線性文字A;A.文字是國家形成的重要標志 B.文字釋讀決定文明的存續發展C.大河流域文明發展程度更高 D.早期文明具有多源多樣的特征15.1861年,德國語言學者施萊歇爾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啟發,推導出語言也有著類似生物進化的過程,并畫出了一棵“譜系樹”。這個“譜系樹”的主干分出兩大語支,一支是“斯拉夫-日耳曼語支”,另一支是“雅利安-希臘-意大利-凱爾特語支”。繪制這一“譜系樹”的主要史實依據是A.印歐人的遷徙 B.羅馬帝國的擴張C.大月氏人的西遷 D.日耳曼人的南遷16.下圖是一幅出土于意大利古城龐貝的馬賽克鑲嵌畫,創作于公元前1世紀早期,描繪了柏拉圖與學生討論哲學問題的情景。這幅鑲嵌畫的出土A.體現了古羅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B.發展了獨具特色的拉丁民族文化C.說明了希臘哲學家理性地解釋世界D.反映了古希臘文化在古羅馬的傳承17.下表是1990年~2005年國際移民變化情況及1980年~2000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接納國際移民數的變化情況。表格反映了國際移民 接納國際移民數時間 1990年 2005年 時間 1980年 2000年數量 1.55億 1.91億 發達國家 4800萬 1.1億增長率 1.4% 1.9% 發展中國家 5200萬 6500萬A.各國經濟產業升級的推進 B.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增強C.世界難民問題快速的解決 D.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改變18.在西安的考古發掘現場,出土了一塊唐代的民間商賈家族墓志銘。銘文中記載:“賈氏一族,以綢布興家,通西域諸番,貨暢其流,歲入頗豐,族眾睦和,咸仰祖德,累世善賈,恩澤鄉鄰。”然而,查閱當地的府志卻記載:“時有賈氏,擅營私販,擾市亂規,屢犯官禁,為商不仁,民多怨之?!睂τ谶@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墓志銘為逝者諱,所記必為虛夸美化之詞,當以府志為準B.府志站在官方角度,難免會對民間商業行為存在偏見,應以墓志銘為準C.兩者因立場、目的不同呈現差異,反映出歷史認知的多元性D.年代久遠,資料散失,已無法判斷哪種記載更接近真實情況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2分,第22題16分,共52分)19.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以“包容、融合、和善”為核心內涵的包容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中國歷史上的四次引種高潮引種高潮 時間 物種第一次 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商周時期 馬、牛、A與大麥、小麥等動植物資源第二次 秦漢時期 優質馬種與優質牧草-苜蓿; 胡桃(核桃)、 B 等果品資源以及胡蒜(大蒜)、胡荽(香荽)、胡瓜(黃瓜)等蔬菜資源第三次 唐宋時期 波斯棗(椰棗)、扁桃(巴旦杏)、婆那娑(菠蘿蜜)、齊暾(油橄欖)、胡椒、無花果、開心果、菠菜、小茴香、胡蘿卜、西瓜等干果、水果和蔬菜第四次 明清時期 高產作物(C、番薯、馬鈴薯等)、蔬菜作物(辣椒、番茄、菜豆、南瓜等)和經濟作物(D、花生等)-整理自趙越云、樊志民《農業生產塑造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1)請根據材料一“時間”和“物種”的信息提示,完成表格中ABCD四處“物種”,并概括中國歷史上四次引種高潮的特點。(6分)材料二在強調各民族一體性的同時,中國古人還意識到“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主張對邊疆民族“因俗而治”,包容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風俗,為各族人民之間持續、良性的互動創造了積極條件。以此為基礎,各族人民在不斷交往交流的歷程中,和睦共處、相互吸收,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攜手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一體性、向心力也隨之不斷加強。近代,在抵御外侮的共同抗爭中,在追求實現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大業中,傳統的民族包容交融思想進一步升華為各民族平等的共同準則,中國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愈發團結凝聚在一起,中華民族共同體也從自在走向了自覺。-摘編自王煦《中華文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列舉清政府對蒙古族和藏族采取“因俗而治”的主要史實,指出新中國成立后為實現“各民族平等”采取的基本政治制度。(6分)20.近代歐洲人的殖民擴張改變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結構,帶來了這些地區的文化重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492年后,歐洲水手的旅行給東西半球及大洋洲的人們帶來了持久的聯系。由此帶來的沖突讓美洲和太平洋島嶼的社會發生了深刻的改變······歐洲人擁有強大的軍事武器,健壯的戰馬和優良的遠航艦隊,這使他們同美洲和太平洋島嶼的土著居民發生沖突時占盡技術優勢。除此之外,歐洲人還將惡性傳染病帶到了西半球和大洋洲,傳染病在那里蔓延肆虐,給當地造成了重大的人口損失,而大部分歐洲人都已經對這些疾病完全或部分免疫了。歐洲人得以在美洲和大部分太平洋島嶼建立統治。-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著等《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1)根據材料一,指出歐洲人同美洲和太平洋島嶼的土著居民“發生沖突時”占據的優勢,結合所學,簡要闡述“由此帶來的沖突對美洲和太平島嶼的社會造成的深刻改變”。(6分)材料二歐洲移民潮水般涌入西半球,同當地美洲土著居民和從非洲引進的奴隸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在整個美洲,歐洲人、美洲人和非洲人的個體之間發生了密切的聯系,很快便出現了梅斯蒂索人種。歐洲人和他們有歐洲血統的歐裔美洲后代逐漸統治了美洲的政治和經濟事務。他們開掘稀有的貴重金屬,種植甘蔗和煙草等具有較高價值的經濟作物,獵取毛皮動物來供給市場,滿足歐洲和亞洲消費者貪婪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確立了基督教信仰在西半球的壟斷地位。-摘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著等《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美洲人口的結構性變化,闡述這種變化帶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6分)21.縱觀人類文明史,不難發現法治與發展、法治與改革、法治與現代化具有密切關系。材料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是古巴比倫時期。古巴比倫第六位國王漢謨拉比雄才大略,相繼打敗了周圍的拉爾薩王國、馬瑞王國、埃什努那王國和亞述王國,再次統一了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除了武功之外,更重要的是文治。漢謨拉比國王制定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該法典共約282條,內容豐富,涉及司法管理、刑法、婚姻法、財產繼承法、收養法、治安管理法、財產租賃法、工資法以及奴隸買賣法等。漢謨拉比國王通過法律治理國家的方式維護了社會秩序,使古巴比倫王國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使兩河流域文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輝煌的古代文明。-根據李海峰《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興衰與文化特性》等整理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漢謨拉比法典》在世界法治史上的地位,簡述其史學價值。(6分)材料二拿破侖法典除了對于十九世紀法典運動有一最根本的貢獻之外,它在內容上及技術上曾經直接發生過影響的,不下二十余國。至于間接受過它的影響的,更是不勝枚舉。一、拿破侖法典是以羅馬法為基礎去統一全國民法的第一次成功。同時,我們也可說它又是熔羅馬法習慣法,和其他多種法律成分(尤其革命時代所產生之各項原則、原理)于一爐,以組成一整個的統一法典之第一次成功。二、拿破侖法典之形式及內容均甚完備,它的編制又是取法當時歐人所習誦的蓋氏《法學階梯》;故易受歡迎。三、拿破侖法典之文字為法文,而法文在十九世紀幾為國際間之普通語言;所以容易為一般人所了解。四、拿破侖法典自命為最合理性,且最富于平等觀念及普遍性。因此,它不但能合十九世紀之時代思潮,且易為各國所仿摹,效法。-摘編自梅汝璈《拿破侖法典及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試對拿破侖法典的頒布從原因、內容和影響三方面予以簡要評價。(6分)22.文化圈是一個空間范圍,在這個空間內分布著一些彼此相關的文化叢或文化群。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從世界歷史的橫向發展來看,中古歷史又是文明的傳播與整合超越了帝國地理空間、向更大范圍擴展的歷史,在這個歷史中形成以宗教或非宗教思想體系為標志的四大文明圈,文明圈內部有共同的價值指向和判斷標準,有相似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習慣,有雷同的制度框架,有接近的文化甚至文字。這些特征超越國家的地理疆界和政治管轄范圍,使眾多政治體處于同一文明框架下,接受共同的價值觀,并由此形成規范且相似的生存方式,在資本主義發生之前,世界上形成了四大文明圈,即儒家文明圈,婆羅門教-印度教文明圈,伊斯蘭文明圈,基督教文明圈。四大文明圈的形成,是世界歷史從分散到整體的重要步伐。四大文明圈之外,則存在某些正在發育之中但在地理上相對孤立的地方文明區塊。-摘自錢乘旦主編《新世界史綱要》(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寫出中古時期四大文明圈的主要區域范圍。(4分)(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文明的傳播與整合”的認識入手,列舉中古時期文明圈的相關史實,以“文明圈在歷史發展中的影響”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至少以兩個文明圈為例,自擬標題,史實準確充分,觀點陳述正確,結論合理)(12分)2024學年第二學期浙里特色聯盟期中聯考高二年級歷史學科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題號 1 2 3 4 5 6答案 C B D A B C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題號 7 8 9 10 11 12答案 D A C A B D題號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C D A D B C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2分,第22題16分,共52分)19. (12分)(1)A:羊;B:葡萄;C:玉米;D:煙草。(4分,各1分,其他符合時間和提示的答案亦可給分)特點:時間跨度長、引種次數多、物種種類豐富、對歷史發展影響深遠。(2分,任答2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給分)。(2)蒙古族: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2分)藏族: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2分)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分)20.(12分)(1)優勢:強大的軍事武器、健壯的戰馬、優良的遠航艦隊、對惡性傳染病的免疫。(3分,任答3點即可)改變:原住民大量死亡,原有社會解體,獨立發展的文化進程被打斷,歐洲人迅速建立殖民統治。(3分,任答3點即可)(2)變化:印第安人數量銳減,非洲黑人激增,歐洲白人增加,新的族群--混血人種出現。(3分,任答3點即可)影響:歐洲人、歐裔美洲后代在美洲的政治和經濟事務中占據統治地位(1分),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2分)。21.(12分)(1)地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2分)價值:法典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政治、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的情況(2分),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重要文獻史料(2分)。(2)原因:以羅馬法為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法國大革命的開展、民族國家的發展。(2分,任答2點即可)內容: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2分,任答2點即可)影響:與此前頒布的法律一起構成了法國的成文體系,最終確立了法國的資產階級法律制度(或答“確立了現代民法體系,成為許多國家編篡民法典的藍本”亦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存在許多局限性(2分,“進步性”和“局限性”各1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22.(16分)(1)儒家文明圈:東亞(1分,或答“包括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東亞地區”等亦可)。婆羅門教-印度教文明圈:南亞(1分,或答“包括印度次大陸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等亦可)。伊斯蘭文明圈:西亞-北非(1分,或答“包括西亞東、北非、中亞和部分南亞地區”等亦可)。基督教文明圈:歐洲(1分,或答“包括西歐和東歐地區”等亦可)(2)【評分參考】標題分(2分):有題目1分,有價值判斷1分,價值錯誤的標題不得分。結構分(3分):總分/分總/總分總結構2分,總結有價值升華1分。史實分(6分):要求史論結合,史實表述必須準確,史實錯誤不得分(至少列舉兩個文明圈的相關史實)。表述分(1分):表述成文、語句通順、書寫美觀可給,否則不給。【參考范文】中古文明圈推動世界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中古時期是世界歷史上文明傳播與整合的重要階段,形成了四大主要文明圈:儒家文明圈,婆羅門教-印度教文明圈,伊斯蘭文明圈,基督教文明圈。儒家文明圈以中國為中心,其核心價值是儒學。公元前4世紀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后來,各國又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成為朝鮮、日本等國的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婆羅門教-印度教文明圈以印度為中心,其核心宗教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開始傳播到東南亞。5世紀時,印度的語言、文字、藝術、思想、宗教以及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已經在東南亞產生了廣泛影響,佛教文化更是滲透到東南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伊斯蘭文明圈以中東為中心,涵蓋西亞、北非和部分南亞地區。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廣大地區。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迅速整合了中東地區的古老文明,如兩河文明、尼羅河文明和波斯文明。基督教文明圈以歐洲為中心,分為西部的天主教和東部的東正教。在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和發展過程中,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互相利用、競爭共存,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號?;浇虝刂浦鳉W社會的精神生活。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興衰和俄羅斯的崛起,在歐洲東部形成了東正教文明區域。(至少列舉兩個文明圈的相關史實)中古時期四大文明圈,它們以宗教或思想體系為紐帶,塑造了各自區域的文化特征和歷史進程。盡管這一時期的整體化仍是局部和有限的,但為15世紀后的全球聯系奠定了基礎,體現了人類文明從分散走向整體的歷史趨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