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合江縣2025年春期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素養過程性監測七年級 歷史試卷(本卷滿分40分,考試時間40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個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1. 宋朝李綱曾高度評價隋文帝“混南北為一區”的歷史功績,認為“有雄才大略,過人之聰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據此可知,隋文帝的貢獻是( )A.加強中央集權 B.社會經濟迅速發展C.結束分裂實現統一 D.開通了大運河2.繪畫和雕塑作品不僅能展示藝術之美,也能真實而細致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右側兩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A.多樣的雜劇藝術B.豐富的醫藥寶庫C.開放的社會風氣D.成熟的舞蹈技藝《弈棋仕女圖》(局部) 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3.長安城中有東、西二市,其中東市是手工業生產中心,賣漢人商品;西市有“金市”的美稱,賣胡人商品,是長安城的主要工商業區,相比東市更加繁華。由此我們可以得知 ( )A. 唐朝的對外貿易發達 B. 長安城規劃井然有序C. 唐朝的市民文化豐富 D. 唐朝的商業十分繁榮4.右圖中②對應歷史時期的特點是(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民族關系發展與社會變化5.某班同學為歷史故事會收集了如下材料:收復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攜掠”“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由此判斷他們講述的是( )A. 岳飛抗金 B.王安石變法 C. 慶歷新政 D. 戚繼光抗倭6. 下表反映了907—960年的政權更迭,這種局面的實質是( )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晉 后漢 后周建立者 朱溫 李存瑁 石敬瑭 劉知遠 郭威稱帝前身份 唐朝節度使 唐朝晉王 后唐節度使 后晉節度使 后漢節度使A.階級矛盾尖銳 B.宦官專權的結果C.民族政權并立 D.藩鎮割據的延續7.下面材料說明( )人物 態度北宋司馬光 對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全盤否定。南宋陸九淵,元朝吳澄、虞集,明朝陳汝錡、章袞等 大多是江西臨川人,他們對王安石的褒揚實際上是尊重和敬仰“鄉賢”的一種表現。A. 王安石的改革得到社會廣泛支持 B. 王安石變法在當時取得一定的成效C. 越靠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越準確 D. 立場不同會影響對歷史人物的評價8.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分割知州權力而設置的官職是( )A.樞密使 B.通判 C.轉運使 D.節度使9.《募役法》規定: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錢服役。《方田均稅法》規定: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征稅。這說明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收入 B.增強軍事力量 C.抑制土地兼并 D.減輕農民負擔10.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的歷史事實,歷史評價是對歷史史實的認識。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 忽必烈效仿中原的統治 B. 北宋時期出現了紙幣“交子”C. 阿骨打建立了女真政權 D. 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11.詩歌內容豐富,不僅反映詩人的個人情感,也映射了一個時代的社會背景、文化特征和人民的生活狀態。下列詩句可以佐證南宋歷史的是( )A.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B.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12.北宋時期,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的正副長官累計超過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將出身者39人。這說明北宋( )A. 與遼保持長期的和平 B. 軍隊戰斗力得到提高C. 解除統兵將領的兵權 D. 實行崇文抑武的政策13.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創新舉措是( )A.設立郡縣制 B.分封諸侯國 C.推行行省制度 D.建立節度使制度14.對右側示意圖理解正確的是( )A.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B.削弱了地方較強勢力C.導致民族政權的并立D.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15. 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密盒》吸引了大批的觀眾,房玄齡、杜如晦的扮演者才華橫溢,他們在向觀眾提問時問到:他在夜夜燈火、花香四溢的都城長安,宛若仙人登場。他蔑視權貴,超凡脫俗……他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表現出“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真狂放的藝術個性”……,據此可知他們考察的詩人是( )A 白居易 B. 李白 C. 柳公權 D. 杜甫二、材料解析題。(本題共3個小題,16題9分,17題10分,18題6分,共25分)16.(9分)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一直是社會發展的主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和同一家】材料一 唐朝采用送婚和親來鞏固和發展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二年中,嫁給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趙昌《略論貞觀時期的民族政策》(1)根據材料,歸納材料一學者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實施的民族政策。(2分)【政權分立】材料二圖一 圖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圖一中建立A政權的民族。指出圖二中B政權的名稱。簡要概括北宋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3分)【走向統一】材料三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元朝在D地設置的中央機構。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分析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3分)(4)綜合以上材料,歸納中國歷史上推動民族關系發展的主要因素。(1分)17. (10分)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制度篇】材料一 在當時(隋唐時期)的條件下,這是一大發明,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參政的機會。——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所指代的制度,寫出武則天為完善這一制度作出的貢獻。(2分)材料二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統治唐太宗 唐玄宗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虛心納諫 重用賢能,整頓吏治經濟 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文化 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 注重文教,編修經典——根據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整理(2)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唐太宗和唐玄宗統治前期分別出現的政治格局。根據材料二歸納唐朝兩大盛世出現的共同原因。(4分)【經濟篇】材料三(3)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結合所學,寫出材料三中唐朝出現的兩種新農具的名稱及用途。(4分)18.(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摘編自統編版《中國歷史 七年級下冊》閱讀材料,擬定一個觀點,選擇其中兩個歷史事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寫出選擇的歷史事件,史論結合,條理清楚。)2025年春期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學生素養過程性監測歷史評分意見一、選擇題二、材料題16.(1)唐朝通過和親的方式發展民族關系;開明的民族政策。(2分)(2)契丹族;金;有戰有和,以和為主。(3分)(3)宣政院;結束了長時期的政權并立的局面,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極大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任答其中兩點即可)(3分)(4)統治者政策的推動;各民族之間的戰爭;各民族之間的和平交往等(任意1點)(1分)17.(1)科舉制;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2分)(2)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盛世局面。善于用人;重視經濟發展;完善科舉制(或重視教育)。(4分)(3)曲轅犁,耕作;筒車,灌溉。(4分,錯別字不給分)18.(6分)參考示例:觀點:我國古代杰出人物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選擇史實:玄裝西行、鑒真東渡論述: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研習佛法,為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沿途的地理、歷史和風俗情況,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唐朝高僧鑒真歷經艱辛東渡日本傳授佛法,傳播中國的醫藥、書法、建筑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綜上所述,我國古代杰出人物積極主動地開展對外交流,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也學習、吸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文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與發展。參考觀點:古代中國對外交往具有雙向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杰出人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