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半期質量檢測城區三校聯考八年級歷史測試題(閉卷考試 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8小題 , 每小題2 分 , 共 56 分 。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 , 只有 一 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右圖是小明制作的一張知識卡片,請你幫他完成A.南京和平解放B.西藏和平解放C.北平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戰爭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這個“新紀元”是 ( ) ①國家獨立自主 ②人民當家作主③現代化強國 ④社會主義國家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下面是出席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代表人數統計圖(共662人)。據此可知( )A.新政協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B.中國共產黨在會議中處于領導地位C.新政協代行全國人大職能 D.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得以確立4. 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寫道:“他們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作者稱贊的是( )A.中國人民八路軍 B.中國人民解放軍C.中國人民志愿軍 D.朝鮮人民解放軍5.據統計,從1951年6月1日到1952年5月31日,全國人民的抗美援朝武器捐款共計人民幣55650億元(舊幣),折合3710架戰斗機,人民捐獻的各種作戰物資達560萬噸。這表明( )A.武器主要來自人民捐贈 B.中國綜合國力增強C.民族凝聚力的空前增強 D.工農增產支援前線6.下列數據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國農村不同階層人口及其有土地的比重,導致這一比重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0 年(%) 1954年(%)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貧農、中農 35.5 45.2 92.1 91.4富農、地主 14.5 54.8 7.9 8.6A.人民公社化運動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C.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推進 D.《中國土地法大綱》的頒布7. 從1952年起,中國開始以蘇聯高等院校為榜樣,大量翻譯蘇聯高等院校的教材。此外,還向蘇聯派遣留學生,僅1956年,就有1800多名大學生和研究生被派往蘇聯留學,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和蘇聯聯合爭霸 B.推進第一個五年計劃C.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D.為抗美援朝爭取外援8.你知道青藏公路是什么時候通到“世界屋脊”嗎? ( )A.一五計劃時期B.大躍進時期 C.文革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9.1958年《人民日報》報道:福建南安花生畝產13241斤。該報道反映了( )A.大躍進運動中的浮夸風 B.農村合作化的優越性C.我國農村經濟高速發展 D.文革時“左”的錯誤10.建國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發行了大量的糧票、布票、油票、肉票……這是因為當時( )A.為了收藏,發行票證 B.物資豐富,敞開銷售C.照顧貧困,方便使用 D.物資匱乏,計劃供應11.1957年全國工業總產值達783.9億元,與1952年相比,增長了128.5%,到1957年底,我國新建了飛機制造、汽車制造、發電設備、冶金設備以及重型機械等工業部門。”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說明我國( )A.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 B.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C.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 D.初步完成了生產資料的改造12.它第一次以正式的根本法的形式,記錄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長期革命斗爭取得的勝利成果;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事實。它是( )A.《中國土地法大綱》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3.電視劇《大宅門》講述的是老北京一家百年藥店白家“百草廳”的百年興衰沉浮歷史。這家民族資本家老店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應走的發展道路是( )A.公私合營 B.獨立經營 C.投資國外 D.股份制經營14.某黨史專家在談及黨的一場會議時指出:“這場會議提出了當時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給黨和國家指明了奮斗的方向,也吹響了全面、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號角。”這場會議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八大二次會議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5.如下圖反映的是新中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出現圖中C點到D點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農村經濟不斷發展B.經濟建設有計劃性C.中共中央開始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D.糾“左”工作開始啟動16.國家主席劉少奇被污蔑為“叛徒、內奸、工賊”,遭受了殘酷迫害,成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這反映出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哪一嚴重后果( )A.使生產生活秩序陷于混亂 B.使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C.使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摧殘 D.使民主與法制遭到嚴重踐踏17.“這個勝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工人階級執行了毛澤東同志根據我國情況制定的馬克思主義的政策,同時,資本家階級中的進步分子和大多數人在接受改造方面也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這個勝利”指( )A.獲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B.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C.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D.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完成18.如圖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的歷程,開啟第三階段的標志性事件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C.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 D.中共八大的召開19.如今,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出現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 )A.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下來C.改革政策的推行,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D.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20.時間軸(下圖)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歷史。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時期是圖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21.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設立了經濟特區,開放了沿海、沿江城市及內陸省會城市;21世紀初,先后設立上海自貿區、重慶兩江新區、雄安新區等;近年來,我國多次舉辦進博會、鏈博會等。這表明( )A.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 B.部分地區需拉動經濟促發展C.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 D.對外開放反映人民群眾心聲22.新中國的對外貿易史是一部從“小兔到大象”的歷史。下圖中對外貿易進入高速增長階段主要是由于( )A.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C.深圳等四大經濟特區的設立 D.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3.《人民日報》新年社論的高頻詞匯反映當年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1992年的高頻詞匯應是( )A.合作改造農業生產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共十四大召開C.穩定企業國企改革 D.生產技術科學管理社會主義現代化24.下圖所示內容的主題是( )A.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奮斗歷程 B.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完善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 D.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25.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學進行歷史探究學習時設計的,其中②體現的歷史階段特征是( )A.探索建設,曲折發展 B.改革開放,繼往開來C.政權鞏固,社會過渡 D.“左”傾泛濫,國家內亂26.下列選項,可以體現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不斷增強的是( )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②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③籌建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④沿海經濟特區的建立⑤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 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⑤27. 根據下圖所反映的情況分析出農民家庭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中共八大方針落實C.農村改革全面實行D.城市改革全面展開28. 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積極建立待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決定。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進一步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待業保險”正式更名為“失業保險”。這一變化反映了( )A.經濟改革引發失業現象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C.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完善 D.思想解放推動經濟體制改革二 、非選擇題 : 共4 小題 , 共44 分。29.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材料:你新的中國,人民的中國呵,你終于在舊中國的母體內生長,壯大,成熟,你這個東方的巨人終于誕生了。 ——何其芳(節選,1949年10月初) ①教文詩歌《我們最偉大的節日》 ②郵政發行的郵票《1949年中國》③照片《開國大典》(候波拍攝于1949年10月1日) ④油畫《開四大典》(董希文創作于1953年)材料中屬于文藝作品的是哪兩則材料(填序號即可)?(2分)你如何看待這兩則材料的史料價值?(6分)3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報紙 社論摘要《人民日報》 (中國) 前程無限光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誕生,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民開始自己當權管理國家,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民族揭開了歷史的新的巨冊《人民論壇報》 (波蘭) 這在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陣線上又打開了一個缺口;中國人民的勝利,乃是20世紀繼俄國十月革命和消滅希特勒法西斯主義之后的偉大事件材料二:彭德懷和部分指揮員在朝鮮成川郡檜倉(1951) 朝鮮人民軍與志愿軍戰士從陡崖跳下追擊逃敵(1951) 朝鮮開城老百姓慰問志愿軍(1952)(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內和國際兩個角度簡述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6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抗美援朝取得勝利的原因。(4分)(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一個恰當的主題。(2分)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1979年,集體農業活動的組織方面正在發生一場意義更為深刻的變化。在中國最貧窮的省份,特別是在安徽,中國領導層開始了叫做“生產責任制”的某些嘗試。到1983年底,甚至這些集體農業的痕跡也大量從農村消滅了……因為幾乎全部農業生產都是以家庭為基礎的。——摘編自《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材料二: 我國建國三十五年來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已經初步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是必須指出,這種優越性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其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的模式。——《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84年)據材料一,聯系所學知識,“‘生產責任制’的某些嘗試”指的是什么?(2分)該嘗試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哪次會議后出現的?(2分)這種嘗試有何意義?(2分)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僵化的模式”的弊端。(2分)為解決這些弊端,我國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什么?(2分)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2分)(3)綜合以上探究,概括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具有的特點。(2分)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改革開放大事記(部分)時間 事件1978年 農民實行分田包產到戶1980年 中央決定建立深圳、珠海、汕頭、汕頭4個經濟特區1984年 開放大連、天津、青島、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城鄉出現經濟大發展的嶄新局面1985年 開放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92年 對外開放向縱深推進;之后,逐漸向內陸全面開放2001年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中國將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根據材料寫出中國改革開放后形成的對外開放格局。(2分)根據材料,圍繞“改革開放”提煉一個主題,并在材料中選取兩個對應史實,加以論述。(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8分)歷史測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56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答案 B A A C C B B A A D C D A A題號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答案 C D D B D D C A B D A D C A二、非選擇題(44分)29.(8分)(1)文藝作品:①④。(4分)(2)史料價值:可以反映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人物;可以反映創作者對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情感和認識;折射了這一時期的社會反響和民眾心態;等等。(4分)30. (12分)(1)①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中國人民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②國際:新中國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答出一點得3分,答出兩點得6分)(2)①中國人民志愿軍廣大指揮員的正確指揮;②朝鮮人民軍與志愿軍的英勇作戰;③人民群眾的支持。(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得4分)(3)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2分)31. (14分)(1)指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分)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2分)意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分)(2)弊端:政企不分,企業缺乏自主權,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壓抑了企業和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2分)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2分)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分)(3)特點: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2分)32.(10分)(1)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分)(2)示例:主題: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2分)論述: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建立經濟特區,如深圳從邊陲小鎮迅速崛起成為現代化大都市,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示范。這些史實都表明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