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練習(含解析)--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練習(含解析)--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

資源簡介

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練習
一、單選題
1.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在埃及阿蒙神廟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時,大祭司宣布亞歷山大是太陽神阿蒙神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繼承人。此后在亞歷山大所有的政令和法令中,他都自稱為“太陽神阿蒙神之子亞歷山大國王”。這說明( )
A.羅馬帝國時期不同文明間的交融 B.首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形成
C.埃及文明對希臘文化的反向滲透 D.埃及文明的影響力超過希臘文明
2.13世紀初,中國北方草原出現了一個強大的蒙古汗國,進行了三次大規模西征,下圖為蒙古西征示意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標,進行了第二次西征,攻占巴格達
B.第三次西征后,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傳教士來蒙古交涉
C.此時期畏兀兒人列班·掃馬曾經由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
D.西征后,大批地域和語言不同的移民遷入中國蒙古地區,被稱為色目人
3.13世紀,蒙古西征之前,羅馬教皇統治歐洲的一切,社會思想完全被封建神學禁錮。蒙古鐵蹄踏碎了城市,摧毀了農田,動搖了歐洲教會和封建貴族的經濟基礎。同時,也帶來了先進技術,如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羅盤等,為西方科學、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材料表明蒙古西征( )
A.徹底摧毀歐洲封建制度,促進東西方直接貿易
B.動搖了教會與貴族經濟基礎,為文藝復興創造條件
C.直接導致歐洲思想解放,加速封建制度解體
D.引發宗教改革運動,推動歐洲世俗王權崛起
4.史學家德羅伊森在其著作《希臘化史》中首次提出了“希臘化”這一概念,并賦予其新意:認為是“古希臘政治、教育制度在東方民族中的擴散”,之后,學者們逐步認識到古希臘文明并沒有就此終結,反而得到了空間上的拓展。據此可知,德羅伊森( )
A.指出了東西文化交流的雙向性 B.強調亞歷山大東征的世界意義
C.準確界定了“希臘化”的內涵 D.認識到希臘是東方文化的源頭
5.公元前3世紀,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出現了諸神混合的現象。國王托勒密一世在此建立了塞臘皮神廟,用來供奉三位一體的神,這個神就是諸神混合的結果,尤其能夠表示希臘諸神和埃及神的混合。這主要是由于( )
A.基督教的興起和傳播 B.印歐語族的大規模遷徙
C.地中海沿岸商業貿易的繁榮 D.希臘化時代東西方文化交融
6.馬其頓王國擴張時期,王權神化、國王崇拜色彩更加明顯,古埃及的宗教崇拜在希臘人統治的地區流行,王國的宗教呈現出混合主義的特征和向一神教發展的趨勢。這可以用于說明( )
A.君權統治促進區域文明交融 B.希臘文化呈現多元發展特征
C.東西方宗教信仰趨于統一化 D.戰爭沖突動搖王國統治根基
7.下列史料可用于研究( )
公元前255年,一位埃及養駝人給雇主寫信討薪,他說因為自己是一個“蠻族人”,“不懂希臘語”而被拖欠9個月報酬
公元前218年,埃及的希臘人伊多門努斯投訴同村的兩個埃及人灌溉時用水沖走了他田里的種子
公元前163年,馬其頓后裔托勒邁寫信給埃及總督,投訴塞拉皮翁神廟的一些面包師對他進行了暴力襲擊,他的助手哈爾邁斯遭到毆打
A.托勒密埃及的社會結構 B.羅馬統治下的埃及經濟
C.希臘化范圍的持續擴大 D.地中海區域的文明交流
8.希臘的“貓頭鷹”銀幣和波斯的“大流克”金幣是當時地中海地區的主要流通貨幣。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82年~前336年)規定,金幣的重量與成色需遵循阿提卡標準(即雅典標準)鑄造,而銀幣則采用希臘北部的色雷斯標準,從而在馬其頓建立起金銀雙本位制體系。這一舉措的結果是( )
A.推動馬其頓商業貿易的發展 B.鞏固了亞歷山大擴張的戰果
C.造成希臘化世界大范圍擴展 D.增強了希臘聯盟內部凝聚力
9.阿富汗阿·卡努姆的考古發掘顯示公元前250年左右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使用印有希臘文的錢幣,當地居民講希臘語,穿希臘服裝,閱讀希臘文學和哲學,建筑的房屋和生產的藝術品也都是希臘風格的。這說明該地( )
A.一度處于塞琉古王國的統治之下 B.曾是當時希臘化世界的文化中心
C.處于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上 D.與羅馬帝國的商業文化融為一體
10.希臘化帝國中,托勒密王朝上層統治者不干涉埃及社會的發展,相反,他們對埃及已有的富有成效的農業、手工業和稅收體制都非常滿意。行政中心亞歷山大城有著舉世聞名的圖書館和博物館,也有著希臘化世界最重要的港口。這表明托勒密王朝( )
A.希臘化城市商業發展不足 B.維護了埃及傳統文明的純粹性
C.拓展了亞歷山大統治范圍 D.促進希臘文化中心的逐漸東移
11.黑海是連接中亞、中東與西歐的紐帶。13—14世紀,經東地中海沿岸的亞歐商貿路線中斷后,熱那亞等地的意大利商人開始活躍于黑海區域,并開拓了向東方的新貿易路線,使黑海港口逐漸成為遠程貿易與地區間貿易的重要中轉站。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B.蒙古西征、十字軍東征
C.人文主義思潮高漲 D.三角貿易日漸興盛
12.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面積超過兩百萬平方公里,許多城市以他名字命名,但是他的肖像在各個城市并不相同。直到公元前323年他去世之后,才出現了一個統一的、理想化的肖像。這反映出( )
A.希臘化時代沒落 B.英雄形象被塑造
C.帝國權力的爭奪 D.出現了統一政權
13.有學者認為:“縱觀波斯對于文化的貢獻,乃在政治方面……在古物學和歷史學上,波斯還有一個很大的貢獻。波斯征服了那肥腆月彎之后,就仿了那里的楔形文字和拼音文字,自己另外創造了一種楔形的拼音文字。這個波斯的新字母比那巴比倫古文,自然容易讀些。五十年前,有幾個懂得波斯文的古學家,忽然發現了它與巴比倫古文的關系,于是那久藏在地下的兩河流域的歷史,也就漸漸的出現于人世了。”該學者意在強調( )
A.波斯帝國的統治推動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重構
B.西亞文明和希臘文明發生了持續深入廣泛的交流
C.古代戰爭使人們在反思本土文化中產生精神陣痛
D.在歷史研究過程中文獻解讀比實物研究更為重要
14.在希臘化世界,希臘文成為各地通用的官方語言,當地原來的語言文字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西亞的楔形文字等逐漸被棄而不用。這表明希臘化時期( )
A.西亞北非傳統文明遭到毀滅 B.啟動了全球化進程
C.政治權力深刻影響文化走向 D.民族交融逐漸深入
15.有學者指出,“希臘化時代”這樣一個帶有濃厚的希臘中心主義色彩的用語并沒有充分反映出這一時代文化的特點,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相互融合,創造出了博采眾長的文化。這一觀點意在強調( )
A.希臘文化優于東方文化 B.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C.亞歷山大遠征的進步性 D.文化交流的雙向性
16.在托勒密統治的埃及,希臘人的口語中逐漸夾雜進了埃及土語,許多人也因與埃及人通婚而被同化了,即便是希臘人引以為自豪的哲學也不免打上了東方文化的印記。這一現象( )
A.體現了希臘化的影響 B.加快了希臘文化的衰退
C.說明了希臘文化落后 D.豐富了古希臘文明內涵
二、非選擇題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以希臘——馬其頓聯軍統帥的身份開始了對波斯帝國的征服。十年征戰,亞歷山大不僅將原來波斯帝國的版圖據為己有,而且有所擴大。從地中海到印度河,從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幾乎被囊括在亞歷山大的帝國之下。雖然亞歷山大于公元前323年突然病逝,但希臘一馬其頓人對當地民族的統治格局并沒有改變。希臘文化成為凌駕于當地文化之上的強勢文化,希臘化的進程加快了,與東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廣泛深入。希臘化世界的形成,大大便利和促進了各希臘化王國之間以及它們與周邊地區的交往。由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往往大大超出政治統治的區域,在希臘化世界及其周邊地區實際上形成了以西亞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亞印度為兩端的新的交通體系。
——摘編自楊巨平《亞歷山大東征與絲綢之路開通》
材料二 伊兒汗國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亞和西亞先后進行兩次西征。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后,蒙古帝國在中亞設置達魯花赤,建立起蒙古帝國的統治權。綽兒馬罕西征后,蒙古帝國在波斯委任成帖木兒、諾撒耳、闊兒吉思為最高行政長官。元憲宗蒙哥即位后,蒙古帝國加強對被占領地區的統治,設置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委任阿兒渾負責管理西亞地區,蒙古帝國中央政府與西亞建立起直接的行政隸屬關系。蒙古帝國在中亞和西亞的早期行政統治一定程度上保護和繼承了波斯文化,恢復和發展了呼羅珊殘破的社會經濟,同時為旭烈兀西征和伊兒汗國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礎。
——摘編自徐良利《論伊兒汗國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亞和西亞的征服和統治》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亞歷山大東征的突出特點。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蒙古人西征的統治舉措,并簡析古代戰爭和文化傳播的關系。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東征后的頭一個世紀,借鑒幾乎是單向的:東方向希臘學習。這時征服者的自信還沒衰退,希臘本土的社會活力還衰而未竭,希臘移民涌向東方,帶來了他們風格獨特的生活方式。希臘化城市中上流社會不管是何種出身、何種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視為標準的希臘人,他們全盤模仿希臘生活方式。然而,正是在希臘、東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邊倒的時代,希臘本土的社會結構逐漸被東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
——摘編自陳恒《從希臘化文化的傳播看全球化之起源》
材料二 蒙古人自身有兩個根本因素決定了他們所創建的帝國必然終會衰落。首先,他們的數量不足以服眾,因而容易受其屬下外族臣民的影響;其次,他們的文化過于原始,難以幫助他們處理與比他們更超前的臣民之間的關系。蒙古人,恰如普希金所說,是“沒有亞里士多德和幾何代數的阿拉伯人”,這也就是說他們一旦離開了馬背,或者說是脫離了他們游牧民族戰無不勝的形象,他們就暴露出了他們落后、野蠻、易受同化的本來面目。……無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進的蒙古人不但無法采用宗教和語言來同化他們的人民,蒙古大汗旗下各個汗國的可汗反而還主動接納了他們所統治的外族人民的語言、文化和宗教,因此也使蒙古人作為征服者的至高地位受到了嚴重的質疑,成就曠古絕今的蒙古帝國于是就這樣毀在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缺乏文明根基上。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一、二,從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角度比較亞歷山大遠征和蒙古西征的異同。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文化傳播與交流的一般規律。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三世紀,蒙古貴族進行第三次西征,疆域在西邊達到了黑海、敘利亞一帶,出現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汗國。蒙古在各地建立完善的驛站制度,并派兵保護和維持交通秩序。從中國直到西歐,東、西方商使往來不絕。這時意大利的威尼斯壟斷了地中海東部的航運和貿易,威尼斯的勢力范圍和蒙古帝國銜接起來。公元1275年,威尼斯人馬可·波羅跟著父親和叔父到達蒙古大汗駐所上都。此后的十七年間,馬可·波羅一直在元朝供職。他除了在京城大都視事外,還經常奉大汗之命巡視各省或出使外國。作為一個見聞廣博的旅行家,他留下了一部膾炙人口的游記。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蘭大地圖作為早期的世界地圖,圖中的印度、中亞和遠東部分都是取材于《馬可·波羅行記》。
———摘編自余士雄《中西方歷史上的友好使者——馬可·波羅》
材料二 1275年左右,列班·掃馬和弟子馬可從元大都出發,沿著絲綢之路一路西行,經新疆和中亞諸國抵達巴格達。他們在伊利汗國停留數年后,專奉伊利汗國蒙古統治者阿魯渾的旨意,代表蒙古帝國出使法國、英國和羅馬。列班·掃馬的西行不僅拜見了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和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增強了西方對中國的了解,而且在羅馬建立了中國與羅馬教廷的聯系,對東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果說馬可·波羅實現的是13世紀歐洲人的中國之行,那么列班·掃馬實現的則是中國人的歐洲之行。列班·掃馬的西行向歐洲透露了交好之心,從而架起了歐亞外交的橋梁,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中西交流。作為最早游歷西亞和歐洲的中國人,列班·掃馬無愧于“中國的馬可·波羅”之美譽。
——摘編自熱依汗·卡德爾《列班·掃馬的絲路之行》
(1)根據材料一,概括馬可·波羅東來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二,簡述列班·掃馬西行的主要活動。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馬可·波羅東來和列班·掃馬西行的共同影響。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東西方文明的匯聚與傳播反映出這樣一個事實,一種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須積極吸收各種外來文明,并加以改良,因為文明之間的交流會產生一些新結果……故不同文明間的適當融合往往會產生一種和諧文化,給社會成員帶來安全感和滿足感……另外,一種文明的成長、發展并不是在封閉的狀態下進行的,它總是在與各種外來文明的沖突中來調整、改良自身不完善的地方,從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摘編自陳垣《文明的匯聚與傳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閱讀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主題明確,史實準確,邏輯嚴謹,表述成文。)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B D A A A A D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A C D D
1.C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馬其頓王國。據材料可知,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在埃及阿蒙神廟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時,大祭司宣布亞歷山大是太陽神阿蒙神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繼承人;此后亞歷山大自稱是“太陽神阿蒙神之子”,這反映了埃及文明對希臘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C項正確;亞歷山大(前356年—前323年)生活的時代與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不在一個時期,A項錯誤,排除A項;首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是波斯帝國,B項錯誤,排除B項;從題干中無法推知埃及文明影響力超過希臘文明,故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
2.C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正向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古代中國。需結合教材三次西征史實:第一次西征(1219-1224)攻中亞,第二次(1236-1242)由拔都主攻東歐,第三次(1253-1260)由旭烈兀滅巴格達。列班·掃馬為元朝景教教士,1287年受伊利汗國派遣出使歐洲,反映蒙古推動歐亞交流,列班·掃馬出使符合史實,C項正確;第二次西征攻巴格達錯誤,巴格達為第三次目標,排除A項;教皇使者來華推動西征時序錯亂,柏朗嘉賓1245年出使在第一次西征后,排除B項;色目人東遷到中國中原地區,不是蒙古地區,排除D項。故選C項。
3.B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世紀(世界)。根據材料“動搖了歐洲教會和封建貴族的經濟基礎”“為西方科學、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結合所學可知,教會和貴族經濟基礎的動搖削弱了他們的控制力,為思想解放創造條件,而造紙術、印刷術等技術傳播為文藝復興的知識擴散提供了物質條件,B項正確;“徹底摧毀”表述絕對化,排除A項;文藝復興是14世紀后多重因素的結果,蒙古西征不是直接和主要原因,排除C項;宗教改革(16世紀)與蒙古西征(13世紀)時間跨度大,材料未體現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
4.B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希臘。根據材料可知,德羅伊森在《希臘化史》中提出“希臘化”概念,認為古希臘政治和教育制度向東方擴散,推動了希臘文明的空間拓展而非終結,亞歷山大東征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帝國,客觀上促進了希臘文化與東方文明的交融,形成希臘化時代,符合材料中“擴散”與“拓展”的表述,B項正確;材料僅強調希臘文明向東方單向傳播,未提及東方文化對希臘的反向影響,排除A項;德羅伊森雖首提“希臘化”概念,但后續學者不斷補充其內涵(如經濟、宗教等層面),其最初界定并不全面,排除C項;希臘化是希臘與東方文明的融合,而非希臘成為東方文化的源頭,排除D項。故選B項。
5.D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3世紀的埃及。根據材料“國王托勒密一世在此建立了塞臘皮神廟,用來供奉三位一體的神,這個神就是諸神混合的結果,尤其能夠表示希臘諸神和埃及神的混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世紀處于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城是重要城市,希臘文化與埃及文化在此交融,出現諸神混合現象,塞臘皮神廟供奉三位一體的混合神體現了這一點,D項正確;基督教興起于公元1世紀,時間不符,排除A項;印歐語族的大規模遷徙主要發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與托勒密王朝無關,排除B項;地中海沿岸商業貿易繁榮更多促進經濟交流,與諸神混合現象關聯不大,排除C項。故選D項。
6.A
【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馬其頓王國)。馬其頓王國擴張過程中,王權神化、宗教融合,古埃及宗教在希臘人統治地區流行,體現了在王權統治下不同區域文明相互交融,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馬其頓王國擴張帶來的不同文明融合,而非希臘文化本身的多元發展特征,排除B項;材料只是表明宗教呈現混合主義特征和向一神教發展趨勢,并非東西方宗教信仰趨于統一化,“統一化”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戰爭沖突對王國統治根基的影響,主要說的是宗教文化方面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A項。
7.A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埃及的希臘人、馬其頓后裔與本地人因語言、職業糾紛產生沖突”并結合所學知識,托勒密王朝(前305-前30年)實行希臘化統治,希臘裔壟斷行政、軍事職位,埃及本土人多為農民、勞工,材料中“希臘人投訴埃及人”“馬其頓裔與神廟沖突”體現社會等級與族群分層,反映托勒密埃及的社會結構,A項正確;羅馬統治埃及始于前30年,材料時間屬托勒密王朝時期,排除B項;希臘化范圍在亞歷山大東征后已覆蓋埃及,材料反映內部社會矛盾,非“持續擴大”,排除C項;材料聚焦埃及國內族群矛盾,非跨地中海文明互動,排除D項。故選A項。
8.A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希臘。根據材料“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82年~前336年)規定,金幣的重量與成色需遵循阿提卡標準(即雅典標準)鑄造,而銀幣則采用希臘北部的色雷斯標準,從而在馬其頓建立起金銀雙本位制體系”可知,腓力二世建立金銀雙本位制,統一金幣與銀幣的標準,由此可知,雙本位制消除了不同貨幣體系間的交易障礙,降低貿易成本,直接推動馬其頓商業的繁榮,A項正確;亞歷山大的擴張戰果鞏固依賴于軍事征服與政治整合,貨幣改革雖增強經濟基礎,但非直接鞏固擴張成果,排除B項;希臘化世界擴展是亞歷山大東征的文化結果,與腓力二世時期的貨幣改革無直接因果,排除C項;希臘聯盟凝聚力源于科林斯同盟等政治軍事措施,貨幣統一側重經濟而非政治整合,排除D項。故選A項。
9.A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250年(世界)。根據材料中“公元前250年左右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使用印有希臘文的錢幣,當地居民講希臘語,穿希臘服裝,閱讀希臘文學和哲學,建筑的房屋和生產的藝術品也都是希臘風格的”并結合所學知識,由于巴克特里亞地區曾是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死后,帝國分裂,塞琉古王國繼承了這一地區,在塞琉古王國統治時期,希臘文化在該地區得到廣泛傳播,這與題干中描述的當地希臘化特征相符,A項正確;當時希臘化世界的文化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與題干地點不符,排除B項;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是在漢武帝時期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在漢武帝之后開辟的,二者均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羅馬帝國建立于公元前27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0.D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托勒密王朝時期,亞歷山大城在已有的經濟發展基礎上,港口往來頻繁,且有舉世聞名的文化設施,促進了亞歷山大城進一步發展經濟文化,使希臘文化中心從傳統的希臘地區逐漸東移到埃及地區,D項正確;亞歷山大城有希臘化世界最重要的港口,反映了希臘化城市商業發展繁榮,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希臘化世界的文化是希臘文化與西亞、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響的產物,材料只是說托勒密王朝不干涉埃及已有經濟體制,但并沒有強調維護埃及傳統文明的純粹性,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對已經處于亞歷山大帝國內部地區的統治措施和發展概況,沒有體現對外擴張,“拓展了亞歷山大統治范圍”說法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11.B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14世紀的世界。根據材料“13—14世紀,……黑海港口逐漸成為遠程貿易與地區間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和所學知識可知,13—14世紀隨著蒙古帝國的崛起和擴張,西歐的十字軍東征,亞歐大陸的政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原有的商貿路線中斷后,意大利商人開始活躍于黑海地區,黑海區域逐漸成為重要的中轉站,B項正確;拜占庭帝國滅亡于1453年,與題干時間13—14世紀不符,排除A項;人文主義思潮主要興起于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與商貿路線的變化無直接聯系,排除C項;三角貿易主要指歐洲、非洲和美洲之間的貿易往來,與黑海地區及亞歐商貿路線的變化無直接關聯,且三角貿易的興盛發生在16—19世紀,排除D項。故選B項。
12.B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亞歷山大作為帝國締造者,其生前形象可能因地區文化差異或地方權力需求而多樣化。亞歷山大死后統一肖像的出現,本質是繼承者或社會精英為強化其歷史地位、凝聚認同感而進行的英雄形象塑造,B項正確;希臘化時代始于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后的文化融合,題干現象發生在帝國分裂前(亞歷山大去世后不久),且“統一肖像”反而可能體現希臘化文化的傳播,排除A項;權力爭奪是亞歷山大死后繼業者戰爭的主線,但題干強調“統一肖像”的 文化整合功能 ,而非直接反映政治軍事斗爭,排除C項;亞歷山大去世后帝國迅速分裂,未形成新的統一政權,排除D項。故選B項。
13.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波斯帝國時期。根據材料“波斯征服了那肥腆月彎之后,就仿了那里的楔形文字和拼音文字,自己另外創造了一種楔形的拼音文字。”及所學可知,波斯帝國征服了古巴比倫、古埃及、古色雷斯和希臘城邦等地,波斯人統治期間,希臘的、波斯的多種文化間實現了和平共處和相互適應,推動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重構,A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西亞文明和希臘文明持續廣泛的交流信息,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古代戰爭對本土文化的反思情況,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歷史研究中的文獻解讀需要實物研究的印證,材料并不是強調文獻解讀比實物研究更為重要,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A項。
14.C
【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古代(北非、西亞)。希臘化世界中,政府大力推廣希臘文化,使得埃及和西亞的原有文字棄而不用,希臘文成為官方語言,這說明當時政治權力深刻影響文化走向,C項正確;A項表述絕對,排除A項;全球化進程開始于新航路開辟,排除B項;希臘文成為官方語言,埃及西亞原有文字棄而不用,這并非交融的體現,而是前者取代了后者,排除D項。故選C項。
15.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可知,有學者認為“希臘化時代”這一用語帶有希臘中心主義色彩,是不準確的,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相互融合,而非僅僅是希臘文化影響東方,可見這一觀點意在強調文化交流的雙向性,D項正確;“希臘文化優于東方文化”說法武斷,排除A項;材料中學者強調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相互融合,而非存在差異,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提到“亞歷山大的遠征”,單純從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相互融合是“亞歷山大的遠征”推動的,排除C項。故選D項。
16.D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古代希臘和古代埃及。托勒密統治埃及時期,希臘文化,包括語言、哲學等受到埃及文化的影響,豐富了古希臘文明內涵,D項正確;希臘化主要說的是希臘文化對其他地區的影響,而材料所述為希臘文化受其他地區的影響,排除A項;吸收東方文化促進了希臘文化的發展而非衰退,排除B項;希臘文化并不落后,排除C項。故選D項。
17.(1)特點:疆域版圖空前擴大;伴隨著希臘化進程;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日益深入;形成多個交通體系。
(2)舉措:設置官員、機構管理;推行行省制度,行使直接管理;恢復發展地方經濟。
關系:戰爭給社會經濟文化造成破壞;戰爭客觀上會推動文化交流;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融合、傳播。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史(亞歷山大帝國)。據材料“十年征戰,亞歷山大不僅將原來波斯帝國的版圖據為己有,而且有所擴大”,得出疆域版圖空前擴大;據材料“希臘文化成為凌駕于當地文化之上的強勢文化,希臘化的進程加快了”,得出伴隨著希臘化進程;據材料“與東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廣泛深入”,得出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日益深入;據材料“在希臘化世界及其周邊地區實際上形成了以西亞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亞印度為兩端的新的交通體系”,得出形成多個交通體系。
(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史(蒙古)。據材料“蒙古帝國在中亞設置達魯花赤,建立起蒙古帝國的統治權”,得出設置官員、機構管理;據材料“設置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委任阿兒渾負責管理西亞地區”,得出推行行省制度,行使直接管理;據材料“恢復和發展了呼羅珊殘破的社會經濟”,得出恢復發展地方經濟。
關系:從戰爭的破壞性分析,得出戰爭給社會經濟文化造成破壞;從戰爭的推動性分析,得出戰爭客觀上會推動文化交流;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融合、傳播。
18.(1)異:蒙古西征是單純的武力征服,而且最終被征服者的文化征服;亞歷山大東征不僅是武力的征服還有文化的輸出。同:都以武力征服的方式為文化交流開辟了道路,都受到了被征服地區文化的影響。
(2)規律:文化的征服才是最持久的征服;在文化競爭中落后文化要被先進文化淘汰;文化的交流互鑒是文化發展的動力。
【詳解】(1)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第一小問異,由材料一“東方向希臘學習”“希臘移民涌向東方,帶來了他們風格獨特的生活方式”,聯系材料二“蒙古人,恰如普希金所說,是‘沒有亞里士多德和幾何代數的阿拉伯人’”“蒙古大汗旗下各個汗國的可汗反而還主動接納了他們所統治的外族人民的語言、文化和宗教”可知,亞歷山大東征不僅是武力的征服還有文化的輸出,蒙古西征是單純的武力征服,而且最終被征服者的文化征服。第二小問同,綜合材料一二,從文化傳播和交流的方式、進程和結果等角度思考可知,亞歷山大遠征和蒙古西征都以武力征服的方式為文化交流開辟了道路,都受到了被征服地區文化的影響。
(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根據上述兩則材料、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從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內容、影響和經驗等角度思考可得出,文化的征服才是最持久的征服,在文化競爭中落后文化要被先進文化淘汰,文化的交流互鑒是文化發展的動力。
19.(1)歷史背景:蒙古西征;歐亞大陸交通暢通;絲綢之路貿易繁榮; 元代驛路交通網的建立;意大利壟斷東地中海貿易。
(2)主要活動:代表蒙古統治者出使歐洲;向西方介紹遠在東方的中國;拜見英法兩國的國王(接觸西方政治);建立與羅馬教廷的聯系。
(3)
影響:促進了東西方的交通;有利于歐亞外交;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推動了中國與西方人民的友好交往。
【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十三世紀(中國與西方)。歷史背景:據材料一“十三世紀,蒙古貴族進行第三次西征,疆域在西邊達到了黑海、敘利亞一帶,出現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汗國”可知,蒙古西征;根據材料一“蒙古在各地建立完善的驛站制度,并派兵保護和維持交通秩序”可知,元代驛路交通網的建立;根據材料一“從中國直到西歐,東、西方商使往來不絕。”可知,歐亞大陸交通暢通;根據材料一“這時意大利的威尼斯壟斷了地中海東部的航運和貿易,威尼斯的勢力范圍和蒙古帝國銜接起來。”可得出意大利壟斷東地中海貿易;結合所學知識還可從絲綢之路貿易繁榮方面回答。
(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十三世紀(中國)。主要活動:據材料二“代表蒙古帝國出使法國、英國和羅馬。列班·掃馬的西行不僅拜見了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和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增強了西方對中國的了解,而且在羅馬建立了中國與羅馬教廷的聯系,對東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影響”可得出代表蒙古統治者出使歐洲; 拜見英法兩國的國王(接觸西方政治); 建立與羅馬教廷的聯系。據材料二“列班·掃馬的西行向歐洲透露了交好之心,從而架起了歐亞外交的橋梁,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中西交流”可得出向西方介紹遠在東方的中國。
(3)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十三世紀(中國與西方)。影響:根據材料“1275年左右,列班·掃馬和弟子馬可從元大都出發,沿著絲綢之路一路西行,經新疆和中亞諸國抵達巴格達。他們在伊利汗國停留數年后,專奉伊利汗國蒙古統治者阿魯渾的旨意,代表蒙古帝國出使法國、英國和羅馬。”可知,促進了東西方的交通;據材料一“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蘭大地圖作為早期的世界地圖,圖中的印度、中亞和遠東部分都是取材于《馬可·波羅行記》”可知,促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據材料二“列班·掃馬的西行向歐洲透露了交好之心,從而架起了歐亞外交的橋梁,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中西交流。作為最早游歷西亞和歐洲的中國人,列班·掃馬無愧于‘中國的馬可·波羅’之美譽”可知,有利于歐亞外交;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推動了中國與西方人民的友好交往。
20.論點:開放包容、交流互鑒有利于人類文明的交融和發展。闡述:開放包容、交流互鑒促進了文明的交融和發展。亞歷山大東征后,在被征服地區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匯、傳播,由此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的“希臘化世界”和“希臘化時代”。被征服地區的人們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他們說希臘語,模仿希臘人的生活方式。同時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的發展。再如羅馬帝國征服馬其頓和希臘并將其變成羅馬的行省后,在文化方面更是愿意積極主動學習古希臘優秀文化。古羅馬繼承并發展了古希臘文化,在宗教、哲學、藝術、辯論術、法律、詩歌、歷史學與建筑等諸多領域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總之,人們在認知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陣痛中,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交融和發展。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秉持開放包容、交流互鑒的理念,促進人類文明的交融和發展。
【詳解】本題是歷史短文撰寫類論述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與世界。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如根據材料信息“一種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須積極吸收各種外來文明,并加以改良”、“一種文明的成長、發展并不是在封閉的狀態下進行的,它總是在與各種外來文明的沖突中來調整、改良自身不完善的地方,從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可知材料主要觀點是“開放包容、交流互鑒有利于人類文明的交融和發展”。其次,圍繞提煉的觀點,并以亞歷山大東征傳播了希臘文化、羅馬學習了希臘文化等事例展開論述,如亞歷山大東征后,在被征服地區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匯、傳播,由此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的“希臘化世界”和“希臘化時代”。被征服地區的人們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他們說希臘語,模仿希臘人的生活方式。同時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的發展。再如羅馬帝國征服馬其頓和希臘并將其變成羅馬的行省后,在文化方面更是愿意積極主動學習古希臘優秀文化。古羅馬繼承并發展了古希臘文化,在宗教、哲學、藝術、辯論術、法律、詩歌、歷史學與建筑等諸多領域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最后總結歸納,點明主旨,人們在認知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陣痛中,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交融和發展。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秉持開放包容、交流互鑒的理念,促進人類文明的交融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青县| 会理县| 南京市| 临朐县| 湟中县| 定西市| 江口县| 沙湾县| 海丰县| 高淳县| 长葛市| 法库县| 南乐县| 白沙| 古田县| 庄浪县| 南溪县| 贵德县| 如皋市| 成安县| 山西省| 浮山县| 南涧| 华坪县| 汉川市| 新巴尔虎左旗| 双柏县| 东至县| 和田市| 长兴县| 玉溪市| 安泽县| 扶沟县| 内丘县| 湖北省| 田阳县| 临武县| 社旗县| 金华市| 张家川| 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