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太原市2025年高三年級模擬考試(二)歷史(考試時間:上午9:00-10:15)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題相應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上無效。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用0.5mm黑色筆跡簽字筆寫在答題卡上。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以來,“諸夏”或者“諸華”觀念產生,意思是分享周室禮儀與榮譽之諸國。諸國與夏商舊族及周圍蠻夷戎狄長期融通,逐步形成華夏民族。這表明該時期A.華夏共同體意識增強 B.禮樂制度走向成熟C.社會等級秩序遭破壞 D.宗法觀念得到傳播2.以下是四部史籍對秦朝法律制度的記載。書名 成書時間 內容摘要《睡虎地秦墓竹簡》 秦 “或盜采人桑葉,贓不盈一錢,何論?貲徭三旬。”《史記》 西漢 “事皆決于法,刻削毋仁恩和義。”《鹽鐵論》 西漢 “秦法繁于秋茶,而網密于凝脂。”《漢書》 東漢 “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若要研究秦朝的法律制度,最應信重A.《史記》與《漢書》的官方立場 B.《睡虎地秦墓竹簡》的法律條文C.《鹽鐵論》對秦法的批判性認識 D.《史記》與《鹽鐵論》的共同點3.下圖為中原世族遷徙路線圖。這一歷史事件在當時A.促進了中華文化的交融與發展B.削弱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影響力C.推動經濟重心轉移至長江流域D.擴大了中原政權向南方的輻射4.宋朝時期,掌管皇家藏書的秘書省會定期舉行曝書會,允許部分官員前來參觀。一些藏書家或者書齋的老板,也會定期對外開放藏書,學者們都想和他們做鄰居,甚至導致附近房價暴漲。這些現象A.促進了印刷技術的改進 B.便利了文化知識的傳播C.推動了市民階層的壯大 D.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5.明朝中后期,中國的絲綢、茶葉等大量出口。中國市場上充斥著來自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的“鷹洋”和日本的“龍洋”等貨幣。這些現象A.加速了小農經濟的逐步解體 B.表明中國扭轉了對外貿易逆差C.為賦稅制度改革創造了條件 D.推動政府廢除了重農抑商政策6.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學部擬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其宗旨是:“以養成女子小學堂教習,并講習保育幼兒方法,期于裨補家計,有益家庭教育為宗旨。”這一章程A.推動了婦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旨在培養專業的幼兒教師C.標志著近代教育體系的成熟 D.體現社會轉型的時代特征7.1915年,商人馬佐臣發起救國儲金運動,提議全體國民以產業的十分之一存入中國銀行,再由存款人開會以三分之一多數議決下列三項用途:造兵工廠、練陸軍或建海軍、振興國內工業。倡議很快得到廣泛響應,4月8日,中華救國儲金團總事務所成立。這反映了A.民眾成為反帝斗爭的主導力量 B.民國政府積極推動工業化運動C.袁世凱獨裁統治遭到商界不滿 D.民族資產階級參與救國的嘗試8.下圖為1934年上海《時代漫畫》雜志刊載的名為《遵命天子》的漫畫。該漫畫A.批判了封建君主專制的復辟逆流B.促進了中國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C.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D.揭露了日本侵占中國東北的實質9.中共中央于1948年11月30日發布的《關于在新解放城市中成立各界代表會辦法的規定》中明確指出:“在城市解放后實行軍管制的初期,應以各界代表會為黨和政權領導機關聯系群眾的最好組織形式。”這一規定A.為新中國政權建設積累經驗 B.明確了政治協商會議的地位C.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有益探索 D.直接推動了解放戰爭的進程10.1950年蘇聯提出“五大國”概念,呼吁蘇、美、英、法、中五國締結加強國際和平的公約。1951年2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表示接受這一稱謂和國際機制;同年11月,中國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通過決議,支持蘇聯關于召開五大國會議的提議。這反映了新中國A.試圖突破“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B.在國家利益上與蘇聯保持一致C.希望通過外交合作擴大影響力 D.外交政策受到報刊輿論的影響11.經濟學家胡鞍鋼將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民工社會政策分為三個階段:紅燈階段是到1983年,基本上不允許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黃燈階段是從1984年到20世紀末,允許農民自帶干糧進城;綠燈階段是進入21世紀后,要求促進農業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并提出每年800萬的目標。這一變化反映了A.勞動力轉移開啟城市化進程 B.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C.城市人口膨脹帶來負面影響 D.中國人口結構發生重大改變12.從遠古開始,埃及人就開始了對水源的治理和對灌溉的控制。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簡單的分工應運而生,一些人成為船夫、農夫,一些人成為工匠、文書。這說明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埃及水利設施領先世界C.自然環境影響文明發展 D.埃及逐漸確立等級秩序13.1139年天主教會召開的第二次拉特蘭宗教會議禁止所有人從事高利貸,并宣布從事高利貸者是邪惡的。而到了1215年第四次拉特蘭宗教會議上,則將放債收息視為一種精神犯罪,其“罪過”很少受世俗法庭真正懲罰。這一變化A.保障了世俗力量的經濟地位 B.承認了借債付息是合法權利C.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增長 D.兼顧了宗教傳統與經濟需求14.19世紀后期,英國掀起了組建工會的熱潮,如碼頭工人罷工后成立的“船塢、碼頭和河邊工人工會”,海員大罷工后成立的“海員和鍋爐工人工會”,煤氣工人罷工后成立的“煤氣和通用工人工會”,還有“婦女工會聯盟”等。到1900年,有組織的工人總數已超過200萬。這些工會組織的建立A.反映了工人階級聯合斗爭的愿望 B.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C.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誕生 D.受到了巴黎公社運動的影響15.1941年,《大西洋憲章》明確表示,戰后承認各國人民有權選擇其政府的形式,使被武力剝奪主權和自治權的民族重新獲得主權和自治。1945年,《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各國主權平等。這些規定A.保障了亞非拉地區獨立自主 B.得益于人文精神的全球傳播C.有助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D.推動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6.右圖為西方五國的現代經濟結構圖(2015)。 (%)對此解釋較為合理的是A.西方農業經濟出現大幅衰退B.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變化C.第三產業決定各國經濟增速D.美國霸權地位呈現衰落趨勢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隋朝時期江南的經濟地位日益重要,隋朝又經常需要出兵北方突厥和高句麗,因此開鑿一條溝通政治中心洛陽和江南富庶之地的人工水道,既能使北方的政治中心得到南方糧食和物產的補給和支持,又能加強南北方之間的聯系和交流。隋朝開鑿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向西延伸至長安,向東南延伸至太湖流域,向北達河北平原,整個河道呈“人”字形。隋朝在短暫的時間內就修建了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的南北大運河,為古代中國社會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摘編自張翠英《大運河文化》材料二 漕運對于元朝是至關重要的,為了有效控制廣闊的草原,元朝在草原和西域地區長期駐扎幾十萬大軍。元大都的官僚機構人員及其家眷、大批軍隊、大批商人每年也要消耗大量的糧食,元朝必須每年從南方調運足夠多的糧食到北方。在前人貫通的隋唐大運河的基礎上,元朝將運河截彎取直,變成了南北方向上的京杭大運河,比原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千米的航程。元運河從華北平原上的元大都(今北京)一直通往曾經的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周邊,把政治、軍事中心和經濟中心更加便捷地聯系起來。-摘編自波音《草與禾:中華文明4000年融合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隋朝大運河修建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元朝運河截彎取直的重要作用。(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古代官方政治話語中的英雄大多是帝王將相之輩,而處于被統治地位的勞動群眾,則不可能成為英雄。雖然歷經朝代更迭,“英雄”的基本涵義及其現實所指沒有太大的變化。此外,“英雄”一詞還活躍在民間,進入非正統的文學書寫中,這時“英雄”與“好漢”幾乎是同義詞。直到近代民族危亡之際,在中國共產黨的提倡與推動下,出現了“人民英雄”“無產階級英雄”等新型英雄,英雄涵義得以拓展,民眾對于英雄的認識也得到了更新。1943年10月7日頒布的《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與模范生產工作者大會及其代表的選舉辦法》明確規定,出席代表大會的勞動英雄需要滿足以下條件:“甲、從事農業、工業、運輸、打鹽及紡織等生產之一而積極生產,成績特出;乙、推動他人生產,并獲有成績;丙、恪守法令政策,擁護政府和軍隊,熱愛邊區。”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勞動英雄代表大會與邊區生產展覽會同時召開。這些勞動英雄來自各行各業,如農民英雄吳滿有、工人英雄趙占魁、修路英雄段生福、植樹英雄白云瑞、運鹽英雄薛志仁等。-摘編自彭佳《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的出場及文學呈現》(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到近代英雄涵義的演變,并簡析影響陜甘寧邊區英雄涵義拓展的時代因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中國近現代的英雄人物,闡述其重要事跡及其身上蘊含的時代精神。(6分)(要求:明確寫出英雄人物的名字,闡述史實準確、邏輯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拉美國家在二戰后、非洲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后,都開始了工業化進程。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拉美地區城市人口已占地區總人口的60%,而工業總人口的比重卻不超過20%-30%。1980-1987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下降為0.4%,工業增長率下降為-1.2%,但城市人口仍以年平均4%-5%的速度膨脹。拉美和非洲國家工業生產往往集中在一兩個城市,各個國家的全國最大城市一般都比第二大城市大5至6倍,有的國家大10倍。這些國家的首都往往居住著全國50%-80%的城市人口。-摘編自趙慧英《拉美和非洲地區工業化進程中農村人口遷移分析》材料二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農村生產效率獲得巨大提升,農業部門中大量剩余勞動力進入到城鎮經濟部門中。而對外開放能讓中國的城市更好地融入全球產業鏈,推動中國城市快速崛起。同時地方政府出臺一系列簡流程、減時間、提效能的措施,提升政府服務質量和效率,優化城市的營商環境。黨和國家也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通過調整城鎮體系政策以應對城鎮化進程中的新挑戰和新機遇,從重視“物的城鎮化”轉向關注“人的城鎮化”。近年來,數字化在基礎設施和市政管理等系統中的應用,形成了以攝像頭、感應器和物聯網為核心的“智慧城市”運行模式,促進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和基層治理良性發展。1980-2020年,中國的城鎮人口從1.91億增加到9.02億;城鎮化率從19.4%提高到63.9%。-摘編自卓賢、陳笑《中國產城融合發展經驗對非洲國家城鎮化的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拉美和非洲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并分析其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拉美、非洲國家可以從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借鑒的經驗。(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提到了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21種文明,以下為湯因比列出的部分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東正教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臘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國文明、蘇美爾文明、埃及文明、朝鮮-日本文明。關于世界不同文明間的關系,有人主張“文明沖突論”,有人相信“文明共生論”。請從材料中任意選擇至少兩個文明,結合所學古代史知識,圍繞文明交流,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晰。)太原市2025年高三年級模擬考試(二)歷史參考答案與評分建議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A B C D D D A C B C D A C 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2分)(1)加強對南方的控制,鞏固統治的需要;江南經濟地位上升,成為國家重要經濟來源;軍事活動頻繁,需要大量物資支持;隋朝統一后國力強盛,具備修建條件。(6分,1點2分,任答3點即可)(2)縮短了南北運輸距離,提高了漕運效率;促進了沿線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南北經濟的交流:強化了對廣闊疆域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6分,1點2分,任答3點即可)18.(14分)(1)演變:從帝王將相到人民群眾。(2分)時代因素:動員全民族抗戰的需要(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性質;唯物史觀重視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馬克思主義傳播;英雄史觀到唯物史觀的演變);陜甘寧邊區勞動人民地位的變化;陜甘寧邊區突破經濟封鎖的實際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6分,1點2分,任答3點即可)(2)評分標準:①準確寫出中國近現代史中的英雄人物。(2分)②重要事跡與人物吻合,史實準確。(2分)③體現英雄人物生活時期的時代精神。(2分)示例:林則徐19世紀初,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深重災難。1839年6月,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抵制毒品的決心,成為近代中國反抗外來侵略的標志性事件。林則徐的事跡不僅展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也反映了近代中國在列強侵略下的覺醒與抗爭精神。19.(14分)(1)共性問題:城市化快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過快);城市人口集中在少數規模較大的城市(城市化進程區域不平衡)。(4分,1點2分)消極影響:失業率高,貧困現象嚴重;治安混亂,管理水平不高;基礎設施落后,人民獲得感較差。(4分,1點2分,任答2點即可)(2)重視發展農業現代化,為持久有序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奠定基礎;加強對外開放,融入全球生產體系和世界城市網絡;國家注重城市規劃,及時調整政策;提升政府服務質量,優化城市營商環境;利用數字技術創新發展模式,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水平;以人民為中心,重在提升民眾生活質量。(6分,1點2分,任答3點即可)20.(12分)評分標準:(1)論題(0-2分)層次1:未能選擇兩個文明,論題不恰當,或無論題。(0分)層次2:能夠選擇兩個文明,圍繞文明交流擬定論題,論題明確。(2分)(2)闡述(0-8分)層次1:論述與論題聯系不緊密,邏輯性不強,文字較為通順,沒有史實依據。(0-2分)層次2:論述與論題聯系較緊密,有一定的史實依據,能夠圍繞文明交流進行闡述,有一定的邏輯性,文字通順。(3-5分)層次3:論述緊緊圍繞論題展開,史實豐富且準確,充分闡釋文明交流的相關內容,邏輯層次清晰,結構合理,表述準確。(6-8分)(3)總結(0-2分)層次1:沒有升華,只能簡單重復論題,或無結論。(0分)層次2:能夠對所討論問題有所升華。(2分)示例一:文明:古代中國文明與朝鮮一日本文明論題:文明之間在共生與沖突中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與發展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互動是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古代中國文明與朝鮮-日本文明之間相互共生,中國的儒家思想、漢字、書法藝術等傳入朝鮮和日本,對當地的社會制度、教育體系和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如在學習漢字的基礎上,朝鮮人創制了本民族文字,日本人也借用漢字的楷體筆畫和草體,分別創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同時,朝鮮和日本的樂舞、飲食等文化等也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生活。古代中國文明與朝鮮-日本文明之間也有沖突,如明朝時期日本豐臣秀吉派20萬大軍侵略朝鮮,朝鮮請求中國支援,明朝派軍隊赴朝鮮作戰。戰爭雖然加劇了兩種文明之間的沖突,但在沖突中也發生碰撞與摩擦,客觀上加強了兩種文明之間的交流。綜上所述,古代中國文明與朝鮮-日本文明之間既有共生又有沖突,兩種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僅豐富了各自的文化內涵,更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示例二:文明:阿拉伯文明和古代中國文明論題:世界文明的交流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在世界文明的歷史發展中,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阿拉伯文明與古代中國文明在技術、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推動了歐亞大陸的整體進步。技術上,阿拉伯人改進中國古代的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后傳入歐洲,為歐洲思想解放、資產階級革命、大航海時代等重大變革奠定基礎,助推歐洲社會轉型。阿拉伯水利工程坎兒井技術應用于新疆吐魯番,促進了當地的生活與生產。經濟上,中國水稻種植技術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結構與飲食習慣。文化上,中國元代郭守敬參考阿拉伯歷法編訂了《授時歷》,推動了中國天文歷法的進步。綜上所述,阿拉伯文明和古代中國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僅豐富了各自的文化內涵,更是推動歐亞地區乃至人類社會整體進步與發展的強大動力,為后世文明交流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