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 屆高三歷史模擬測試卷(三)本試卷共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 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考古發現,五帝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有夯土圍墻的城市有了較快的發展;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少數大墓和中型墓以及大量的小墓,大墓中隨葬了初步具有禮器性質的石磬、朱繪龍盤等;記事符號也有了新的發展,在原有的抽象符號之外又出現了圖形符號。這表明當時A.文明諸要素在較快發展 B.社會分化已經初步定型C宗法等級社會形態初現 D.文明起源呈現多元一體2.漢武帝時期外戚常因軍功被冊封為大司馬大將軍、前后左右將軍,屬于中朝官,但當時的外戚地位雖高,卻只有領兵權,不參與政事。武帝去世后昭帝年幼,(外戚)大將軍霍光操縱朝綱,甚至可以操縱皇帝的廢立,昭宣時期外戚還策劃發動了兩次叛亂。這表明A.中外朝制度引發了外戚干政局面B.天人感應思想沖擊了皇帝制度C.外戚勢力開始威脅漢代中央集權D.外戚對皇權的離心力逐漸增強3.唐代前期,政府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羈縻府州”,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許世襲其職,有財政上的自主權,但必須接受唐代設置的都護府的監領。而唐朝中后期,羈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多在軍城節度使內任職,其部落則成為當地軍城節度使的“蕃兵”。這一變化A.有利于推進邊疆與內地管理的一體化B.延續了“因俗而治”的邊疆政策C.折射出唐朝與邊疆各族力量對比變化D.加強唐朝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理4.澶淵之盟訂立后,名臣富弼指出“未為失策。而所可痛者,當國大臣,論和之后,武備皆廢。以邊臣用心者,謂之引惹生事;以縉紳慮患者,謂之迂闊背時……謂敵不敢背約,謂邊不必預防,謂世常安”。由此推斷澶淵之盟A.促使宋朝確立重文輕武國策B.未能實現宋遼之間長期和平C.助推宋室偏安江南不思進取D.間接加劇了宋朝的軍事弱勢5.康熙中葉以后,清朝皇帝屢頒“去奢返樸”之諭,但收效甚微。雍正皇帝也承認:“如蘇州等處酒船、戲子、匠工之類,亦能贍養多人,此輩有游手好閑者,亦有無產無業就此覓食者,倘禁之驟急,恐不能別尋生理……若不能養生,必反為非,不可究竟矣”。這表明A.“奢靡”現象影響勞動就業以及社會穩定B.商業發展沖擊了傳統等級秩序C.新的經濟因素萌芽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D.行政命令不可能遏制奢靡現象6.下表為1913~1919年中國進口部分產品情況統計。該表反映了該時期中國產品 1913年 1919 年鴉片(擔) 18137 156棉紗(千兩) 72947 79134小麥(擔) 2064 20煤油(千兩) 26443 53156機器需用器具(海關兩) 50454 491196其它類機器及零件(海關兩) 7086596 41803375鐵路客、貨車(海關兩) 1193823 12633336汽車(海關兩) 606651 7741650①一戰促使列強減少對華商品輸出 ②工業制造能力仍然凸顯薄弱 ③中國的禁煙運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④近代文明影響人們社會生活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7.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對國民黨和三民主義理論是排斥的,強調“我們應始終站在完全獨立的立場上,只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關系”。但1922年后,中國共產黨逐漸接受了國民黨及其三民主義理論。這一變化主要緣于A.共產國際給予中共的指導幫助B.中共明確了新民主主義理論C.中共領導工人運動失利的教訓D.國民黨的革命性得到了認同8.西安事變發生后不久,蘇聯及共產國際給中共發出的電報稱:“張學良的行動客觀上只能有損于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力量的團結,并鼓勵日本的侵略?!钡聡斗ㄌm克福日報》則發表評論:“張學良反復無常,此次與蘇俄攜手……企圖顛覆蔣介石將軍之勢力耳?!睂Υ私庾x正確的是A.意識形勢差異導致蘇聯對事變的性質做出誤判B.西安事變一定程度折射出國際形勢的錯綜復雜C.蘇聯從自身的角度主張維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西安事變的起因和結局一定程度涉及國際因素9.有學者研究發現,“一五”計劃期間雖然國民經濟保持了增長的高速度,平均每年漲幅達11.3%,但物價的漲幅卻維持著較低的數值,只有1.1%。對這一現象的最合理解釋是A.政府打擊投機倒把行為成效顯著B.政府運用經濟規律平抑物價C.工業建設推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D.經濟體制轉型發揮重要作用10.1980年,城鄉人口就業成為困擾溫州市黨政部門的難題。為此,市委和市政府鼓勵人民群眾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在城鎮允許發展個體工商戶,在農村支持和發展專業戶、重點戶,較快解決了城鄉勞動力就業問題。這一現象反映了A.農村體制改革釋放出了大量勞動力B.企業制度創新激發經濟活力C.經濟危機倒逼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D.思想解放推動就業結構變化11.古羅馬共和國時期,除了監察官、保民官等少數官員之外,一切官員都要對自己擔任官吏時的行為負責。古羅馬著名的政治家西塞羅公元前58年遭流放就是因為他在四年前任職期間沒有按法律程序將暴亂分子喀提林的同黨交公民大會審判,而是自行將其處死。這突出說明當時的古羅馬A.治理機制蘊含一定理性因素B.公民大會是重要權力機關C.民主政治原則得到貫徹落實D.有效防范了官員濫用權力12.中世紀后期,隨著城市的發展,商人、銀行家、房地產主成為城市貴族,行會成員、小商人成為市民,幫工、學徒、小販則成為平民。城市反對封建主以爭取自治的斗爭依靠民眾,但勝利后手工業者又發動了反對城市貴族壓迫的斗爭。這主要反映了城市的興起A.加劇了歐洲社會局勢動蕩B.推動歐洲社會關系的復雜化C.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基D.促使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13.有學者指出,南北戰爭爆發前,由于每個州在參議院都擁有兩個固定席位的憲法條款,使南方陷入了一種“不擴張即滅亡”的憲政困境,而北方絕不會聽任蓄奴州占據參議院多數席位。作者意在強調A.政治利益是南方挑起內戰的根本原因B.南北雙方的矛盾聚焦于國會的主導權問題C.憲政危機是引發美國內戰的深層原因D.1787 年憲法沒有調和南北雙方的利益訴求14.如圖為蘇俄或蘇聯時期發表的一組宣傳畫。圖片中文字大意為“收集廢金屬!環顧四周,看看是否有廢金屬:家里、街上、附近的工廠或集體農莊。將其熔化以制造炮彈,我們將使勝利日更接近!”據此可知當時蘇俄或蘇聯A.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以戰勝國內外敵人B.實施“五年計劃”大力開展工業化建設C.實行新經濟政策以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D.重視激發蘇聯人民投身衛國戰爭的積極性15.赫魯曉夫執政前期在對外關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被西方稱之為“和平攻勢”的措施。1954年,蘇聯同美英法三國舉行了柏林外長會議,討論保障歐洲安全等問題。1955年8月,蘇聯決定單方面裁軍64萬人,同年9月,蘇聯同西德建立外交關系。這些舉措A.表明美蘇冷戰對峙具有隱蔽性B.避免了冷戰局勢的進一步升級C.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D.對蘇聯國內建設具有積極作用16.如圖是漫畫《資本的跨國運動》。該漫畫反映了A.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西方模式的擴張B.經濟全球化擴大了全球國家南北差距C.資本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D.社會信息化帶來國家安全問題新挑戰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明清農業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福建煙草種植歷史悠久,是國內煙草種植最早的地區之一。明代姚旅《露書》記載:“呂宋國(今菲律賓)出一草……煙氣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氣(瘧疾、痢疾等)。有人攜漳州種之,今反多于呂宋”。雖然當時種煙很辛苦,然而“一畝之收可以敵四十畝”之入。郭起元在《論閩省務本節用書》中記載:“閩地二千余里……今則煙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彌望綠野,皆此物也”。《煙草譜》云:“閩中以百里所產,常供數省之用,非人力獨勤,種植獨饒,良田地氣使然也”。由于漳泉兩地人多地少,所以專門到閩西、閩北來租地種煙。他們雇傭來自四面八方的貧民和佃農,從事墾植、栽種煙草及其它經濟作物。——摘編自汪銀生、張翔《明清時期福建煙草的傳入與發展》材料二 到清代前期,全國各地廣泛引種煙草,發展速度驚人。有些山區農民為了獲得種煙之地,不惜“將久年之森林伐去以作植菸(煙)之地”。乾隆八年,戶部議唯民間種煙一事,認為“廢可耕之地而營無益以妨農……自應通行禁止”。至光緒年間,《瑞金縣志》卷記載:“夫種煙者,其勞固倍于稼穡,而工食資用其費亦倍于稼穡。及當收采之時,富商巨賈乘其急而以賤價售之,未見煙之利能浮于谷。此種煙之人已不能收種煙之利矣。”“今年曰米貴,明年曰米貴。在上者未詳其故,在下者習以為常。一旦金饑木穰,谷絕于下流,如鮒魚涸轍,存亡在呼吸間,穿偷劫掠,因緣相繼,其害可其道哉!”——摘編自陶衛寧《清代煙草生產的消極影響與啟示》(1)根據材料一,指出明清時期煙草在福建地區傳播和推廣的原因。(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清時期煙草種植的影響。(9分)18.(14分)圖書與社會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兩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的一些駐外使節和知識分子,開始游歷歐美,考察、介紹其先進的文化,其中就包括西方的圖書館。通過考察西方圖書館,他們逐漸看到了西方圖書館與國內藏書樓之間的差異。王韜考察英法圖書館后說“都中藏書之庫林立,咸許人人而覽觀”“都中人士,無論貧富,人而披覽誦讀者,日有數百人”。1895年,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中呼吁政府建立供廣大民眾“以廣見聞”的圖書館,以啟迪民智。當時國內各地成立的學會也紛紛設立圖書機構,廣集古今中外有用之書,許多官員也紛紛奏請創設圖書館。———摘編自范玉紅《中國近代圖書館建設的社會教育意識》材料二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圖書出版逐步發展起來。1937~1941年,為增強人們的抗戰意識和勝利信心,思想類圖書為多。1942年,中共中央掀起整風運動,文藝類、歷史類、醫藥衛生類圖書增多。1944年大生產運動相繼開展后,經濟類圖書日趨增多,為農民的生產生活和干部開展相關工作提供指導。中共山東分局對各地文協作出指示:“出版刊物要保證有黨性與切合斗爭的實際,一切空談應該休息。”根據地出版界還十分留心國際反法西斯斗爭形勢,出版了《第二戰場的開辟與中國抗戰》等書籍。當時物資匱乏,出版器械簡陋,但出版人員集思廣益,把發行工作當成群眾工作來做,保證了出版任務的完成。解放戰爭爆發前夕,山東抗日根據地出版單位的許多同志北上東北地區,參與當地的出版發行事業建設。——摘編自董文強《試論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圖書出版》(1)根據材料一簡述近代中國圖書館觀念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圖書館在中國創辦的背景。(5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山東抗日根據地圖書出版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山東抗日根據地圖書出版的意義。(9分)19.(12分)麥卡錫主義與戰后美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0年2月,美國國會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發表了題為“國務院里的共產黨”的演講,由此開啟了持續近五年的麥卡錫主義。之后的幾年里有許多來自保守派財團的資金來援助麥卡錫的反共行動。國會議員們因擔心自己的仕途遭遇不測而不敢對勢頭正盛的麥卡錫提出批評,而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總統同樣擔心遭受來自于政敵的“反共不力”的指責而沒對麥卡錫進行抑制。麥卡錫則利用自己出眾的口才,使很多美國民眾信以為真,從而達到其政治生涯的巔峰。麥卡錫對政府“共產主義滲透”的調查,從國務院各部門一直搞到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支柱——軍隊。他肆意踐踏公民自由的做法,引起了廣泛的抗議斗爭,反對麥卡錫主義的書信、明信片、電報,雪片似地飛向國會和白宮。在國際上,麥卡錫的行為也引起了正義輿論的譴責,損害了美國的“民主形象”和國際地位。最終,麥卡錫失去了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影響。———摘編自高志偉《論麥卡錫主義在美國興起的原因》等材料二 麥卡錫主義對美國的影響是深遠的。數千人因麥卡錫主義失去了工作,左翼進步力量受到空前的打擊。在外交方面,麥卡錫在“丟失中國”問題上的發難,使美國在東亞政策上采取非常僵硬的方式,在艾森豪威爾、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中,誰也不敢主動提出新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觸的思路。麥卡錫主義借反共的名義,扼殺了美國思想界的自由討論,所有被麥卡錫定為嫌疑分子的人的著作被禁止流通,大學教授在講課時倍加小心,大眾文化的生產也極力避免敏感的政治性題目,而代之以智力測驗表演和輕歌曼舞。——摘編自張紅路《麥卡錫主義的興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麥卡錫主義在美國興盛一時的原因。(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麥卡錫主義予以評述。(8分)20.(12分)現代化模式。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著名學者章開沅在研究中國早期現代化時,借鑒了西方現代化理論,但并不盲目照搬。他指出“現代化從來沒有不可逾越的單一模式”,強調了現代化進程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請以“現代化模式”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標題,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高三·歷史(河南)·模擬三·參考答案1.A依據題干可知,反映了五帝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城市、禮器,記事符號等都有了發展,由此說明文明諸要素在迅速發展,A項正確:題干不僅體現了社會分化,也體現了文明其他要素的發展,排除B項:題干沒有體現宗法等級秩序和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征,排除C、D項。2.D依據題干可知反映了漢武帝去世后,不僅外戚大將軍霍光操縱朝綱,而且還有外戚發動的叛亂,由此說明外戚對皇權的離心力逐漸增強,D項正確;依據題干可知,漢武帝實行中外朝制度時,外戚地位雖高,但不參與政事,排除A項:B項說法不能得出;題干的主旨也不是說明地方與中央的關系,排除C項。3.C依據題干可知,唐代前期“羈摩府州”雖然有一定的自主權,但必須接受唐代設置的都護府的監領,但唐朝中后期“羈縻府州”受到節度使的管控,結合所學,唐朝安史之亂之后,中央的權力受到削弱,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因此這一變化折射出唐朝與邊疆各族力量對比的變化,C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邊疆與內地管理的一體化,排除A項;“因俗而治”是指尊重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在題干中沒有得到體現,排除B項;“有效管理”的說法顯然夸大,排除D項。4,D依據題干可知灌淵之盟訂立后,宋朝君臣認為邊境從此相安無事,對國防日益輕視,顯然間接加劇了宋朝的軍事弱勢,D項正確:宋朝確立重文輕武國策是在宋太祖時期,排除A項:渡淵之盟有利于宋遼之間長期相對的和平,排除B項:澶淵之盟訂立是在北宋時期,而偏安江南不思進取是在南宋時期,排除C項。5.A依據題干可知,雍正皇帝承認“奢靡”現象有利于提供就業機會,如果朝廷禁之過急,有可能影響勞動就業以及社會穩定,A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傳統等級秩序受到沖擊,排除B項:新的經濟因素是指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展,但在題干中沒有得到體現,排除C項:題干的主旨并非說明行政命令不可能遏制奢靡現象,排除D項。6.B依據題干表格可知,1913至1919年中國進口機器類產品的數量顯著上升,這反過來說明中國自身的工業制造能力仍然凸顯薄弱,另外新式交通工具的引進顯著上升,由此可見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②④正確;依據題干表格可知這一時期雖然鴉片、小麥等進口量下降,但機器類等產品的進口量仍然上升,因此不足以說明一戰爆發促使列強減少對華商品輸出,鴉片進口量下降不代表中國的禁煙運動取得顯著成效,也可能是國內種植鴉片的增多,排除①③。7.C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1922年后,中共領導的工人運動遭到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殘酷鎮壓,被迫轉入低潮,這(1923年二七悔案)使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憑工人階級不可能戰勝強大的中外反動勢力,必須尋找革命的同盟者,因此推動中共做出了與國民黨合作的決定,C項正確:共產國際的幫助和國民黨的革命性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D項:新民主主義理論提出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排除B項。8.B依據題干可知,西安事變發生后,蘇聯聲稱張學良的行為是鼓勵日本的侵略,而德國則認為張學良是和蘇俄攜手,由此可見,各國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對西安事變進行了不同的評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國際形勢的錯綜復雜,B項正確:蘇聯對西安事變的態度是跟本國的戰路利益有關,并非意識形態的差異,排除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此時尚未建立,排除C項:題干沒有涉及西安事變的起因,排除D項9.D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一五”計劃期間,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確立,由于計劃經體制排斥市場關系,因此使得物價的漲幅仍然維持了較低的數值,D項正確:政府打擊投機倒把行為是在1949一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期間,時間不符,排除A項: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市場經濟規律,排除B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不是物價漲幅較低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10.D依據題干可知反映了1980年溫州市委和市政府通過鼓勵人民群眾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等舉措,較快解決了城鄉勞動力就業問題,這也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推動就業結構的變化,D項正確:題干的主旨并不是強調農村體制改革釋放出了大量的勞動力,也不是反映企業制度創新,而是反映了就業結構的變化,排除A、B項;就業問題不一定代表經濟危機,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河南省豫東部分名校2025屆高三下學期模擬測試(三)歷史答案.pdf 河南省豫東部分名校2025屆高三下學期模擬測試(三)歷史試卷(含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