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季八年級期中教學素質聯合拓展活動歷史試題(考試時間:6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第I卷(選擇題共56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歷史學家金沖及說,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前途命運,在新中國成立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A.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B.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C.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D.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2.據某年《人民日報》報道:“當國旗圖案在政協會議上通過后,許多機關、團體、學校、商號以至民宅,立即自發去訂新式國旗。光永茂實業公司一家,三天就做了四千多面。包攬做國如旗的新建被服廠各單位,連明連夜地趕,也還是不能滿足顧客的要求。顧客們成排地擠在門前急著買,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時掛出來,或掛的更早一些。”材料反映當時(時A.人民期盼新生政權B.土地改革已經完成C.祖國大陸實現統一D.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倒長3.右圖是關于1950年中央財政預算支出的兩個80%方案,方案調整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已經完成0口軍費開支B.國民經濟基本恢復30盟經濟及民生建設等C.維護國家安全需要D.致力實現國家統一1950年6月1950年12月蒙:4.觀察右圖片,與之相符的場景是(瓶A,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聞B.唇亡齒寒安危系,義旗跨江助友鄰錒C.農民作主真意氣,土地革新別可追D.一夜東風滿塞邊,包干號角動山川5.下表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耕地的占有狀況。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推動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階級成分占全國農戶總數比重占全國總耕地比重地主、富農不足7%50%以上貧農、雇農57%以上14%A.《中國土地法大綱》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八年級歷史第1頁(共6頁)掃描全能王創建6.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變化表。這些變化說明(類別糧食棉花油料1951年比1950年增長%8.748.822.41952年比1951年增長%14.126.512.5A.土地改革運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B.農業生產合作社順應了廣大農民的愿望C.家庭聯產責任制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D.過渡時期總路線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7.如右圖天津盛錫福帽廠新牌可證明該廠走的道路是(A.個人獨立經營B.國家沒收管理C.實行公私合營D.建立生產合作社天津市公私合營盛錫福帽廠8.某同學在查閱某法律文獻時,看到了這樣的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腥A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由此判斷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B.民主共和制C.政治協商制度D.生產資料公有制9.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A.新中國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10.同學們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民間美術”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搜集到一本1953年出版的連環畫,該老書講述了孫家莊農民孫志剛的故事。如右圖是連環畫的封面,書名中的“社”指的是()歸A.農業生產的合作組織社B.公私合營的生產組織《老孫歸杜》C.人民公社的生產組織(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D.包產到戶的生產組織11.下圖哪一項全面反映了B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1949年1956年1966年1978年A.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失誤B.社會主義經濟持續和穩定發展C.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D.正確與失誤、成就和挫折錯綜交織八年級歷火第2頁(共6頁)器掃描全能王創建八年級歷史參考答案:第Ⅰ卷(選擇題 共 56 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D A C B C A C A C A D D A B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A A C C A B C C A C D D B C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 44 分)29.上圖時間是 1953 年—1957 年工業交通建設成就,圖中交通運輸業成就有武漢長江大橋,新藏、青藏和川藏公路通車;工業成就有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鞍山鋼鐵公司等三大工程。從圖中的時間和工業交通建設所取得成就相互印證,說明上圖是一五計劃時期的成就,故選擇 A 選項。30.(1)作用:為我國經濟建設贏得一個長時間的相對穩定和平環境。(2 分)(2)變化:①從粗放型變為集約型發展模式。②從強調高速發展到強調質量效益;③從優先發展重工業到產業結構優化;④從高度集中的市場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⑤從借鑒蘇聯經驗到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4 分)(3)變化趨勢:(除原油外)主要工農產品產量在世界排名均躍居第一位。(2 分)原因:黨的正確領導;和平穩定的國內外環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國家政策的適時調整;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等。(4 分)31.(1)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2 分)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2 分)(2)特點:廣泛的代表性(2 分)作用:確立了我國根本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奠定基礎。(2 分)(3)特點:民主制度不斷健全、完善和發展;經濟體制改革與民主政治建設并舉。(2 分)認識:民主與法制建設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以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所以我們要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不斷完善法律制度等。(2 分)32.【答案】示例 1:歷史事件 1: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史事件 2: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觀點: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論述:1949 年,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富強之路。2012 年中國共產黨明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2021年,我國實現了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了脫貧攻堅任務。結論: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示例 2:歷史事件 1: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歷史事件 2:2012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觀點:中國共產黨的歷次重要會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論述:1978 年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93 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召開,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共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進一步豐富了黨的思想,提出了更深層次的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結論: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的歷次重要會議都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示例 3:歷史事件 1:1978 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歷史事件 2:1984 年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觀點:我國的改革不斷深入發展。論述:1978年我國在安徽和四川首先進行改革,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在全國推開,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帶來生產力的大解放,也帶動了農村鄉鎮企業大發展,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道路。1984 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始在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促進經濟的發展,1987 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倍。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推動我國現代化的發展,是我國經濟實力明顯加強。結論:總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不斷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推動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試題 2025年春季八年級期中教學素質拓展活動 2025年春季八年級期中教學質量聯合拓展活動 歷史試題.pdf 歷史試題 2025年春季八年級期中教學素質拓展活動 八年級歷史.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