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東北三省精準教學2025年4月高三聯(lián)考 生物 強化卷(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東北三省精準教學2025年4月高三聯(lián)考 生物 強化卷(含解析)

資源簡介

高三生物學
強化卷
本試卷滿分 100 分 , 考試時間 75 分鐘。
一 、選擇題 :本題共 15 小題 , 每小題2 分 , 共 30 分 。 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 , 只有 一 項符合題目要求 。
1 . 科學技術和科學方法推動生物學的研究和發(fā)展 。下列關于科學史及科學研究方法的敘述 , 錯誤的是
A. 施萊登和施旺運用不完全歸納法建立了細胞學說
B. 細胞膜結構模型的探索過程 , 運用了提出假說這一科學方法
C . 人鼠細胞融合實驗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D. 在探究 DNA 分子結構的過程中 , 運用了建構模型的方法
2 . 關于細胞器的敘述 , 錯誤的是
A. 內(nèi)質(zhì)網(wǎng)是蛋白質(zhì)等大分子物質(zhì)合成、加工的場所和運輸通道
B. 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細胞中 , 含糖類、無機鹽、色素和蛋白質(zhì)等
C . 溶酶體只分布在動物細胞中 , 含多種水解酶 , 能分解損傷的細胞器 D. 線粒體內(nèi)的可以增大膜面積 , 為多種酶提供附著位點
3 . 在葉綠體內(nèi) , 光合色素通常與 D1 蛋白結合形成位于類囊體膜上的光合復合體 PSII ,用于吸收、傳遞和轉化 光能 。psbA 是編碼 D1 蛋白的基因 , 科研人員將psbA 轉入野生型水稻染色體DNA 上 , 獲得了產(chǎn)量顯著提高的 純合 R 品系水稻 , 該品系水稻能有效抵抗高溫脅迫引起的嚴重減產(chǎn)(常溫條件下野生型水稻與 R 品系水稻 D1 蛋白的含量無顯著差異 , 高溫條件下 R 品系水稻 D1 蛋白的含量明顯多于野生型水稻) 。為證明 R 品系 水稻細胞中過量表達的 D1 蛋白(可用膠體金標記的 D1 蛋白抗體進行檢測)能正確定位到類囊體膜上 , 下列 相關實驗的敘述 , 正確的是
A. 應將野生型水稻和 R 品系水稻都高溫處理一段時間后進行檢測
B. 應將 R 品系水稻分為兩組 , 分別在常溫和高溫條件下處理一段時間后進行檢測
C . 應將野生型水稻置于常溫條件下 , R 品系水稻置于高溫條件下 , 一段時間后進行檢測
D. 支持結論的實驗結果應為 R 品系水稻中類囊體膜上的膠體金數(shù)量顯著低于野生型水稻
4 . 傳統(tǒng)栽培的馬鈴薯是同源四倍體 , 基因組復雜 , 其紫莖與綠莖互為相對性狀 , 純合紫莖 RRRR 與純合綠莖 rrrr 雜交獲得 Fi , 下列敘述不支持 " Fi 植株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 , 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后平均分配且隨機移向細胞兩 極 " 的推測的是
A. F, 植株與綠莖雜交 , F2 中紫莖所占比例為 5
B · F 植株產(chǎn)生的配子中 · 基因型為 R 的配子的比例為
C . Fi 植株間相互授粉 , F2 中紫莖 : 綠莖的比例為35 : 1
D. 切取 Fi 植株地下塊莖繁殖 , F2 馬鈴薯植株全為紫莖
生物學 第 1 頁( 共 8 頁)
5. 小鼠血糖調(diào)節(jié)既受激素調(diào)節(jié) , 還受腦中 VMN 區(qū)域的神經(jīng)元調(diào)節(jié) , 研究表明 : 光照條件下 , VMN 區(qū)的神經(jīng)元不 興奮 , 黑暗條件下 , VMN 區(qū)的神經(jīng)元參與低血糖條件下血糖含量的恢復 。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饑餓處理和胰島素處理都可構建低血糖的模型實驗小鼠
B. 光照條件下 , VMN 區(qū)域的神經(jīng)細胞細胞膜兩側的電位為外正內(nèi)負
C . 黑暗條件下 , VMN 區(qū)神經(jīng)元的作用可能是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
D. 光照和黑暗條件下 , 小鼠血糖調(diào)節(jié)都受腦干血糖平衡中樞的調(diào)控
6 . 心肌細胞中存在許多非編碼 RNA(如 miR- 223 、HRCR) , 基因 ARC可在該細胞中特異性表達 , 它們共同參與 調(diào)控細胞凋亡 , 相關過程如圖 , ①②3④表示生理過程 , 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過程②③④遵循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完全相同
B. 過程④的發(fā)生 , 不利于基因ARC 的表達 , 促進心肌細胞的凋亡
C . 基因 ARC、miR- 223 、HRCR所含的游離磷酸基團數(shù)量分別為 2、1 、0
D. 過程①中形成 DNA 蛋白質(zhì)復合體 , 過程②中核糖體向右移動 7 . 某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情況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關敘述 , 正確的是
項目 第一 營養(yǎng)級 固定 第 一營養(yǎng)級呼吸 消耗 第二營養(yǎng)級 攝入 第二營養(yǎng)級 同化 第二營養(yǎng)級呼吸 消耗
能量值 (
-
2
-
1
)J · cm · a 580 200 72 38
A. 第二營養(yǎng)級攝入的能量來自第一 營養(yǎng)級用于生長 、發(fā)育和繁殖的能量
B. 第一營養(yǎng)級和第二營養(yǎng)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 22 . 22%
C . 第二營養(yǎng)級用于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為 72 J · cm2 , a- '
D. 第二營養(yǎng)級排出的糞便中的能量為 128 J · cm 2 · a i , 由第二營養(yǎng)級流向分解者
8. 隨著微生物純培養(yǎng)技術的建立 , 人們可以從自然界中選擇所需微生物通過發(fā)酵工程應用于生產(chǎn)生活中 。下 列關于微生物純培養(yǎng)與發(fā)酵工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 微生物的純培養(yǎng)物就是不含有代謝廢物的微生物培養(yǎng)物
B. 平板劃線法既可以用于微生物的純培養(yǎng) , 又可用于微生物計數(shù)
C. 利用酵母菌發(fā)酵產(chǎn)生的單細胞蛋白屬于分泌蛋白 , 可制成微生物飼料
D. 在農(nóng)牧業(yè)中 , 利用發(fā)酵工程生產(chǎn)的微生物肥料一般是微生物的代謝產(chǎn)物
生物學 第 2 頁( 共 8 頁)
9 . 抗利尿激素是一種九肽激素 , 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縮和促進集合管重吸收水 。下圖是抗利尿激素促進集合
管主細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機制示意圖 , 圖中 AQp2、AQp3 、AQp4均為水通道蛋白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圖示各部分結構的滲透壓大小排序為 :小管液>集合管主細胞>組織液>血漿
B. 抗利尿激素對血管平滑肌和集合管細胞的作用不同是兩種細胞的遺傳物質(zhì)不同導致受體不同引起的
C. 抗利尿激素作用的效果最終會使血壓升高
D. 當人飲水不足時 , 機體內(nèi)由垂體合成且釋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10 . 熒光定量 PCR技術是在常規(guī) PCR 的基礎上 , 加入與模板 DNA 某條鏈互補的熒光探針( 一類兩端經(jīng)過特殊 基團修飾的單鏈 DNA 片段) , 當子鏈延伸至探針處時 DNA 聚合酶會水解掉探針一端并生成熒光分子 , 使熒 光監(jiān)測系統(tǒng)接收到熒光信號 , 即 DNA 每擴增一 次 , 就有 一個熒光分子生成 , 原理如圖所示 。下列有關敘述 正確的是
A. 該項技術可用來直接檢測樣本中新冠病毒核酸的含量
B. 1 個雙鏈 DNA分子經(jīng)過 3 輪循環(huán)一共會生成 8 個熒光分子 C . 1 個雙鏈 DNA分子經(jīng)過5 輪循環(huán)一共需要消耗 15 對引物
D. 該 PCR 技術中 DNA 聚合酶既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鍵 , 又催化斷裂磷酸二酯鍵 11 . 關于種群的敘述 , 錯誤的是
A. 溫度 、降水等氣候因素屬于影響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非密度制約因素 B. 調(diào)查活動能力差的動物的種群密度 , 可采用樣方法或標記重捕法 C . 適度采伐與珙桐生態(tài)位重疊度高的植物 , 有利于珙桐種群的增長 D. 種群初始密度越大 , 未來一段時間的種群增長速率不一定越大
生物學 第 3 頁( 共 8 頁)
12 . 我國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 P 基因表達的蛋白質(zhì)能促進細胞凋亡 。肝癌細胞 和正常肝細胞中的 P 基因存在差異 , 如圖所示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肝細胞中的 P 基因可能屬于抑癌基因
B. 肝細胞癌變的原因是P 基因啟動子甲基化 , 使得P 基因大量表達
C . 甲基化會引發(fā)P 基因堿基排列順序發(fā)生變化 , 進而影響 P 基因的
表達
D. P 基因啟動子的甲基化是不可逆的 , 因此肝癌細胞一旦形成就不可 逆轉
13 . 培育水稻中發(fā)現(xiàn)了 一種葉片為黃色的突變型水稻 。 已知野生型水稻葉片綠色由基因 C 控制 , 突變型是由基
因 C 突變?yōu)?C1 , 該過程中產(chǎn)生了 一個限制酶酶切位點 , 基因 C , 純合幼苗期致 死 。突變基因 C, 轉錄產(chǎn)物編碼序列第 727 位堿基改變 , 由 5 GAGAG 3 ' 變 為 5 ' GACAG 3 ' 。從突變型 1 葉片細胞中獲取相關基因片段 , 用限制酶處理 后進行電泳 , 結果如下圖 。下列有關突變體的分析錯誤的是
A. 突變型 1 為顯性突變 注 : 部分密碼子及對應氨基酸 :
B. 導致第 242位氨基酸突變?yōu)楣劝滨0? GAG 谷氨 酸 ; AGA 精 氨 酸 ;
C . 突變型 1 葉片細胞中獲取相關基因片段電泳的結果為Ⅲ GAC 天冬氨酸 ; ACA 蘇氨酸 ;
2 CAG 谷氨酰胺 。
D. 突變型 1 連續(xù)自交3 代 F3 成年植株中黃色葉植株占 ,
14. 某病毒對動物養(yǎng)殖業(yè)危害十分嚴重 。我國學者擬以該病毒外殼蛋白 A 為抗原來制備單克隆抗體 , 以期快速 檢測該病毒 , 其主要技術路線如圖所示 。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 誘導已免疫的 B 細胞和小鼠骨髓瘤細胞融合 , 主要是利用細胞膜的功能特點
B. 與小鼠骨髓瘤細胞融合前 , 已免疫的 B 細胞不需要通過原代培養(yǎng)擴大細胞數(shù)量 C. 在雜交瘤細胞篩選過程中 , 發(fā)生融合的細胞都可以在選擇培養(yǎng)基上正常增殖
D. 將待篩選抗體與該病毒基因 A進行雜交 , 呈陽性的就是所需的抗體
15. 單倍體胚胎干細胞是指只含一套染色體 , 但擁有類似于正常干細胞分裂分化能力的細胞群 。利用小鼠建立 單倍體胚胎干細胞的操作如圖所示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體外受精前應將卵母細胞培養(yǎng)至減數(shù)分裂 I 中期
B. 建立的單倍體胚胎干細胞中只含一條性染色體 X 或 Y
C . 上述過程涉及動物細胞培養(yǎng)、體外受精等操作
D. 理論上可用物質(zhì)激活卵母細胞完成 M I實現(xiàn)由①直接轉變?yōu)棰?br/>生物學 第 4 頁( 共 8 頁)
二 、選擇題 :本題共 5 小題 , 每小題3 分 , 共 15 分 。 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 , 有 一 項或多項符合題目要求 。 全部選對得3 分 , 選對但不全得 1 分 , 有選錯得 。分。
16 . NAD+作為線粒體呼吸鏈上代謝過程的重要底物 , 其過度消耗將會影響到線粒體氧化呼吸和 ATP 合成等細 胞生物學功能 。已知NAD+ 的合成場所是細胞質(zhì)基質(zhì) , 通過線粒體膜需要借助特殊的轉運蛋白 TF-H 。下列 有關敘述 , 正確的是
A. 催化 2 與 NAD+ 反應的酶存在于線粒體內(nèi)膜上
B. TF-H 缺失的細胞表現(xiàn)出耗氧量下降及 ATP 生成量減少
C . NAD+ 的水平下降 , 細胞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速率均受影響 D. 通常情況下 , 動物和植物無氧呼吸過程中會有 NADH 的積累
17 . 重癥肌無力(MG)是神經(jīng)肌肉接頭(NMJ)處最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自身免疫性疾病 。既往研究認為體液免疫異 常是 MG 的唯一發(fā)病因素 , 多應用膽堿酯酶抑制劑治療 。近期研究顯示 , 細胞因子(CK)參與了乙酰膽堿受 體抗體的產(chǎn)生和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 。糖皮質(zhì)激素既可經(jīng)其受體阻斷 CK 基因轉錄 , 又可抑制 CK 受體從 而阻斷 CK作用通路 , 糖皮質(zhì)激素已成為目前治療 MG 的有效藥物 。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長期單獨使用膽堿酯酶抑制劑治療 MG 可能會引起乙酰膽堿受體被破壞加重病情并產(chǎn)生耐藥性
B. 重癥肌無力可能會累及心肌、平滑肌甚至呼吸肌功能異常 , 從而表現(xiàn)出相應的內(nèi)臟癥狀
C . 長期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可能會導致機體出現(xiàn)感染等不良反應
D. 糖皮質(zhì)激素通過改善機體免疫監(jiān)視功能緩解 MG癥狀
18. 為研究紅光、遠紅光及赤霉素對崗苣種子萌發(fā)的影響 , 研究小組進行黑暗條件下崗苣種子萌發(fā)的實驗 。其 中紅光和遠紅光對萵苣種子赤霉素含量的影響如圖甲所示 , 紅光、遠紅光及外施赤霉素對苣種子萌發(fā)的 影響如圖乙所示 。據(jù)圖分析 ,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紅光可以為崗苣種子萌發(fā)提供能量
B. 紅光能激活光敏色素 , 促進合成赤霉素相關基因的表達 C . 光敏色素不吸收遠紅光 , 因此遠紅光對種子萌發(fā)無影響
D. 若紅光處理結合外施脫落酸 , 崗苣種子萌發(fā)率比單獨紅光處理高
19 . 某研究小組為探究不同處理條件下棉花葉片中細胞分裂素(CTK) 的含量變化 , 進行了如下實驗 : 設置了低
氮組(N150)和高氮組(N500)兩個供氮水平 , 每組分別進行了 a、b、C 、d 四個處理 。a 不去除頂芽;b 去除頂
芽;c 去除頂芽+羊毛脂;d去除頂芽+含生長素的羊毛脂 。一 周后取棉株 相同部位的葉測定 CTK 含量 , 實驗結果如圖所示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該實驗有 2 個自變量 , 分別是供氮水平和是否去除頂芽
B. 高氮水平下 , b C 處理結果表明羊毛脂對實驗結果幾乎無影響
C . 由圖可知 , 低氮水平下生長素可以抑制 CTK 的合成
D. 植物體內(nèi) CTK 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種子、幼根和幼芽
生物學 第 5 頁( 共 8 頁)
20 . 某種單基因遺傳病可使用電泳等技術來進行鑒定 。鑒定時首先提取整個基因片段 , 再使用限制酶 B 進行切 割(突變位點會出現(xiàn)酶 B 的識別序列) 。圖示為某家庭系譜圖及基因檢測結果( 以帶型表示 , M 為標準泳 道 , 數(shù)字代表核苷酸對數(shù)) , 不考慮基因位于 X、Y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該遺傳病為常染色體隱性病 , 致病基因為正常 基因堿基對缺失所致
B. 由圖分析可知該遺傳病致病基因內(nèi)部最多時 可有兩個限制酶 B 的酶切位點
C . 圖中該女兒的電泳結果有四種可能情況
D. 圖中該女兒與表型正常的攜帶者婚配 , 子代患病概率為 6
三 、非選擇題 : 本題共 5 小題 , 共 55 分 。
21 . ( 11 分)如圖是植株進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圖 , 其中 PS I 和 PS I 是吸收、傳遞、轉化光能的光系統(tǒng) 。Rubisco 是催化暗反應階段某過程的酶 。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
( 1)PSII中的 吸收光能后 , H2O 被分解為 e 、H+ 和 , e " 傳遞給 PS I 可用來生成 ; 而 H+ 通過圖中 的運輸來到葉綠體基質(zhì) , 同時生成 ATP 。上述過程生成的這 兩種物質(zhì)為圖中 (填編號)過程供能。
(2)溫度和光照強度都是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 。為了探究高溫和高 光照強度對番茄植株生長的影響 , 某研究者將各項生理指標基本相同的
若干番茄植株隨機均分為兩組 , 分別培養(yǎng)在 CK條件(適宜溫度和適宜光照)和 HH 條件(亞高溫高光)下 , 5 天后檢測兩組番茄植株的各項相關指標 , 測得數(shù)據(jù)如下表 :
注 : 兩組實驗 , 除溫度和光照有差異外 , 其余條件均相同且適宜 。 ①有同學認為 , HH 條件下氣孔導度較小 , 但胞間 CO2 濃度較高的原因是 : 在此條件下番茄植株的光合速率 小于呼吸速率 。你認為是否正確 (填 " 正確 " 或 " 不正確 " ) , 依據(jù)是
②由表中數(shù)據(jù)分析 , HH 條件下番茄凈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可能是 , 進而影響暗反應速率 , 對植物體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
22 . ( 11 分)小龍蝦 , 學名克氏原螯蝦 , 因肉味鮮美廣受人們歡迎 。小龍蝦有挖洞筑巢的習性 , 且在稻田 中會將 土壤里的種子翻出 、破壞幼芽生長 。農(nóng)業(yè)技術人員建立稻蝦共作的田間工程(如圖) , 通過挖掘環(huán)形溝環(huán)繞 稻田 , 為小龍蝦提供繁殖和棲息環(huán)境 。請回答下列問題 :
生物學 第 6 頁( 共 8 頁)
( 1)小龍蝦是入侵物種 , 入侵我國后的最初一段時間種群數(shù)量會迅速上升 。從種群特征角度分析 , 導致小龍 蝦數(shù)量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從小龍蝦生存環(huán)境條件分析 , 導致小龍蝦數(shù)量上升的原 因是 (答出 2 點) 。 小龍蝦與本地物種間的相互選擇可能會改變本地群落演替的
(2)小龍蝦是雜食性動物 , 在自然條件下可攝食水草、藻類、水生昆蟲和動物尸體等 , 因此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 (成分) 。捕捉的小龍蝦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 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的 價值。
(3)稻蝦共作模式中 , 小龍蝦的主要食物是稻田中的雜草 , 但也食用水稻幼苗 , 因此在投放小龍蝦時應尤其
注意
(4)為研究稻蝦共作模式對水稻產(chǎn)量及農(nóng)田生態(tài)的影響 , 科研人員進行了水稻單作模式和稻蝦共作模式的
比較實驗 , 統(tǒng)計結果如下表 :
雜草存量(kg/畝) 化肥使用量(kg/畝) 水稻產(chǎn)量(kg/畝) 利潤( 元/畝)
水稻單作模式 250 62 . 9 477 . 8 1 386 . 2
稻蝦共作模式 5 32 . 4 540 . 8 6 058 . 3
①從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 , 小龍蝦的引入對于水稻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意義是
②據(jù)表可知 , 與水稻單作模式相比 , 稻蝦共作模式使農(nóng)民增收的原因有 : a. ;
b. ; C .
23 . ( 10 分)2023 年杭州亞運會花樣游泳集體項目 中 , 中國隊奪得金牌 。在激烈的比賽中 , 游泳運動員機體內(nèi)發(fā) 生了 一 系列的生理變化 。 回答下列問題。
( 1)聽到發(fā)令槍響后 , 運動員迅速作出動作開始比賽 , 該反射屬于 (填 " 條件" 或" 非條件" )反射 , 其 最高級中樞位于
(2)神經(jīng)元與肌肉細胞之間通過突觸聯(lián)系 , 動作電位傳到肌纖維內(nèi)部可引起肌肉收縮 。肌細胞膜產(chǎn)生動作 電位的過程中 , 膜內(nèi)外電位差始終促進 (填離子) 的內(nèi)流。
(3)劇烈運動后運動員會出現(xiàn)肌肉酸痛癥狀 , 主要是因為肌肉細胞進行 積累了較多的乳酸 , 該物質(zhì) (填" 屬于 " 或 " 不屬于 " ) 內(nèi)環(huán)境組成成分 。內(nèi)環(huán)境中的酸堿度運動前后能保持相對穩(wěn)定 , 原因是
(4) 乙酰膽堿酯酶(AchE)可催化乙酰膽堿(Ach)分解 , 終止乙酰膽堿對突觸后膜的興奮作用 。為進一 步探 究不同負荷的游泳運動對空間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 , 某研究團隊做了如下實驗 : 選取體重、年齡等身體狀況 相似的成年雄性大鼠若干只 , 將其分為對照組 、低負荷運動組(每天 15 min) 、中負荷運動組(每天30 min)和 高負荷運動組(每天不少于 2 h , 力竭標準) , 以大腦皮層和海馬組織中的 AchE 活性為指標進行檢測 , 結果 如表所示。
組別 對照組 低負荷組 中負荷組 高負荷組
大腦皮層(u/mg) 0 . 58 0 . 51 0 . 52
海馬組織(u/mg) 0 . 77 0 . 56 0 . 50 0 . 73
據(jù)結果推測 , 適量負荷運動可能導致大鼠 , 進而提高空間學習記憶能力 , 但高負荷運動效果并不理想 。請根據(jù)此項研究結果 , 為同學們提出改善學習 記憶能力的合理建議是 。
生物學 第7 頁( 共 8 頁)
24. ( 12 分)某多年生雌雄同株異花植物的高稈(A)對矮稈( a)為顯性 , 寬葉(B)對窄葉(b)為顯性 。現(xiàn)有一雙雜合 植株 , 其某基因所在染色體發(fā)生片段缺失(缺失片段不含該基因) , 該植株自交 , Fi 中高稈寬葉 : 矮稈寬葉 = 3 : 1 。已知含片段缺失染色體的一種性別的配子致死(不考慮基因突變和染色體互換) , 請回答下列問題:
( 1)控制莖稈高度和葉形的兩對等位基因在遺傳中 (填 " 是 " 或 " 否 " )遵循基因的自 由組合定律。 親本中的 基因所在的染色體發(fā)生片段缺失 。Fi 中含有片段缺失染色體的植株所 占 比例 為 。
(2)請利用該雙雜合植株和各種正常純合植株設計雜交實驗 , 探究含片段缺失染色體的雄配子致死還是雌
配子致死。
實驗思路:
預期結果和結論 :
25. ( 11 分)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油脂高產(chǎn)的四尾柵藻 , 是獲取生物柴油的新途徑 。科學家欲從紫蘇中提 取DGAT 基因(催化油脂合成的關鍵酶基因) , 導入四尾柵藻細胞 , 獲得轉基因油脂高產(chǎn)的四尾柵藻 , 流程 如圖 。 質(zhì)粒 PCAMBIA 與 PCR擴增出的 DGATI 酶切位點如圖所示 。 現(xiàn)有 BamH I 、BglI 、ECOR I 三種限制 酶 , 它們識別并切割的堿基序列如表 , 請回答下列問題 :
BamH I 5 ' — G ↓ GATCC 3
BglII 5 ' — A ! GATCT 3
ECOR I 5 ' — G ! AATTC 3
( 1)從紫蘇組織細胞中提取總 RNA 時 , 需要加入 RNA 酶抑制劑 , 目的是 過程①需要 酶的催化 , 過程②通過 PCR技術實現(xiàn) , 進行 PCR 時 , 需要在兩種引物的 5 ' 端添加 限制酶 的識別序列 。
(2)啟動子往往具有物種特異性 , 在載體 PCAMBIA 質(zhì)粒中插入紫蘇 DGATl 基因 , 其上游啟動子應選擇 (填 " 紫蘇DGAT 基因 " " 大腸桿菌 " 或" 四尾柵藻 " )啟動子。
(3)將 DGAT1 與 PCAMBIA 分別用限制酶切割后進行連接可形成重組質(zhì)粒 , 目 的基因和質(zhì)粒能連接成重組
質(zhì)粒的原因是
若只考慮 DNA 片段的兩兩連接 , 構建重組質(zhì)粒時可得到 種大小不同的 連接產(chǎn)物 。將重組質(zhì)粒導入大腸桿菌后 , 可向培養(yǎng)基中加入 篩選 出導入質(zhì)粒的大腸桿菌。
(4)為進一步篩選出符合要求的重組質(zhì)粒 , 選用 限制酶對不同的重組質(zhì) 粒進行酶切處理 , 得到的電泳結果如圖所示 , 其中 組重組質(zhì)粒為所需質(zhì) 粒( 已知質(zhì)粒 PCAMBIA 中 ECOR I 的酶切位點與BamH I 的酶切位點間的最短距 離為 600 bp) 。
(5)轉DGATI 基因四尾柵藻成功的標志是
生物學 第 8 頁( 共 8 頁)
23 . (10 分)
(2) (3)
(4)
24 . (12 分)
(2)
25 . (11 分)
(2) (3)
(4) (5)
請在各題 目 的答題區(qū)域內(nèi)作答 , 超出黑色矩形邊框限定區(qū)域的答案無效
答題卡第二頁
2 3 4 5 7 8 12 13 14 15 17 18 20
C C A D D B A D C D B A B B C CD D B ACD BD
1 . C 深度解析)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運用不完全歸納法提出 了細胞學說 , 揭示了動物和植物的統(tǒng) 一 性 , A 正確 ; 在細胞膜結構 模型的探索過程中 , 運用了提出假說這一科學方法 , 如羅伯特森結 合其他科學家的工作 , 大膽地提出了細胞膜模型的假說 , B 正確 ; 人鼠細胞融合實驗用熒光標記法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 C 錯 誤;在探究 DNA 分子結構的過程中 , 構建了 DNA 雙螺旋結構的物 理模型 , D 正確 。
2. C 深度解析) 內(nèi)質(zhì)網(wǎng)是一 個單層膜的管道系統(tǒng) , 是蛋白質(zhì)等大 分子物質(zhì)合成、加工的場所和運輸通道 , A 正確 ; 液泡中的液體叫 細胞液 , 其中含有糖類 、無機鹽、色素和蛋白質(zhì)等物質(zhì) , 與維持細胞 形態(tài)密切相關 , B 正確 ;溶酶體主要分布在動物細胞中 , C 錯誤;線 粒體有雙層膜結構 , 內(nèi)膜向內(nèi)折疊形成的可以增大膜面積 , 為多 種酶提供附著位點 , D 正確 。
3 . A 【深度解析 由題意可知 , 常溫條件下野生型水稻與 R 品系水 稻 D1 蛋白的含量無顯著差異 , 高溫條件下 R 品系水稻 D1 蛋白的 含量明顯多于野生型水稻 , 且 R 品系水稻能有效抵抗高溫脅迫引 起的嚴重減產(chǎn) , 根據(jù)控制變量原則 , 應將野生型水稻和 R 品系水稻 都高溫處理一段時間后進行檢測 , A 正確 , B、C 錯誤; 支持結論的 實驗結果應為 R 品系水稻中類囊體膜上的膠體金數(shù)量顯著高于野 生型水稻 , D 錯誤。
4. D 深度解析)若 Fi 植株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 , 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后 平均分配且隨機移向細胞兩極 , 則 Fi (RRrr)產(chǎn)生的配子種類及比
例為 RR : Rr : n-1 : 4 : 1 , F 植株與綠莖雜交 · F2 中紫莖占 5 ·
1 2
(
3
)A 不符合題意; F, (RRrr)產(chǎn)生的配子種類及概率為 6 RR、 Rr
rr , B 不符合題意; F (RRrr ) 產(chǎn)生的雌雄配子種類及比例都為 RR : Rr : rr = 1 : 4 : 1 , 則 Fi 植株間相互授粉 , F2 中綠莖 占
(
6
6
3
) x = 6 ,故 F2 的表型及比例為紫莖 : 綠莖 = 35 : 1 , C 不符合
題意;塊莖繁殖為無性繁殖 , 不發(fā)生減數(shù)分裂 , 不支持該推測 , D 符 合題意。
5 . D 【深度解析)饑餓處理和胰島素處理都可構建低血糖的模型實 驗小鼠 , A 正確 ;光照條件下 , VMN 區(qū)的神經(jīng)細胞不興奮 , 細胞膜 兩側的電位為外正內(nèi)負 , B 正確 ;黑暗條件下 , VMN 區(qū)的神經(jīng)元參 與低血糖條件下血糖含量的恢復 , 可推測黑暗條件下 , VMN 區(qū)神 經(jīng)元的作用可能是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 , C 正確 ;血糖平衡中 樞位于下丘腦 , D 錯誤。
6 . B 【深度解析) 過程②為翻譯 , 存在 mRNA 與 tRNA 之間的堿基
互補配對 , 過程③存在 miR- 223 與 mRNA 之間的堿基互補配對 , 過程存在 HRCR 與 miR - 223 之間的堿基互補配對 , 都是 RNA 和 RNA 之間的配對 , 所以遵循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應完全相同 ( 即 A U 、C G) , A 正確 ; 據(jù)題圖可知 , miR - 223 吸附在 HRCR 上 , 使 miR - 223 與基因 ARC 轉錄的 mRNA 結合減少( 過程③減 弱) , 有利于過程②進行 , 有利于基因 ARC 的表達 , 抑制心肌細胞 的凋亡 , B 錯誤; 基因 ARC 為雙鏈 DNA、miR - 223 為單鏈 RNA 、 HRCR 為環(huán)狀單鏈 RNA , 根據(jù)核酸鏈的特點可知 , 三者所含的游離 磷酸基團數(shù)量應分別為 2、1 、0 , C 正確 ; 過程①為轉錄 , 轉錄時 DNA 可以與 RNA 聚合酶(蛋白質(zhì))結合 , 形成暫時的 DNA 蛋白 質(zhì)復合體 , 過程②為翻譯 , 從題圖中 mRNA上結合的核糖體上已合 成的多肽鏈長度來看 , T, 最短 , T3 最長 , 所以核糖體向右移動 , D 正確 。
7 . A 【深度解析)每一 營養(yǎng)級中固定的能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散 失和用于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 , 故第二營養(yǎng)級攝入的能量 來自第一 營養(yǎng)級用于生長 、發(fā)育和繁殖的能量 , A 正確 ; 能量傳遞
效率 io% · 據(jù)題表數(shù)據(jù)可知 · 第 營養(yǎng)級 和第營養(yǎng)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x ioo% - 8% · B 錯誤;第營
養(yǎng)級用于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 = 同化量 - 呼吸作用 消耗的能量 = 72 - 38 = 34 J · cm 2 · a ",C 錯誤;第二營養(yǎng)級排出的 糞便中的能量 = 攝入量 - 同化量 = 200-72 = 128 J · cm 2 · a " ,但糞便 中的能量屬于上一 營養(yǎng)級的同化量 , 即由第 一 營養(yǎng)級流向分解者 , D 錯誤。
8 . D 【深度解析)微生物的純培養(yǎng)物是指由單一個體繁殖所獲得的 微生物群體 , A錯誤;平板劃線法可以用于微生物的純培養(yǎng) , 但不 可用于微生物計數(shù) , B 錯誤;利用酵母菌發(fā)酵產(chǎn)生的單細胞蛋白是 微生物菌體 , 不屬于分泌蛋白 , 但可制成微生物飼料 , C 錯誤;在農(nóng) 牧業(yè)中 , 利用發(fā)酵工程生產(chǎn)的微生物肥料一 般是微生物的代謝產(chǎn) 物 , D 正確 。
9 . C 深度解析)水分子是通過被動運輸?shù)耐緩奖恢匚盏?, 其方 向是從滲透壓小的一方向滲透壓大的 一 方移動 , 據(jù)此推測圖示各 部分結構的滲透壓大小排序為 :小管液<集合管主細胞 , A錯誤; 同 一個體的血管平滑肌和集合管細胞的遺傳物質(zhì)相同 , 兩種細胞的 受體不同是因為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 B 錯誤;抗利尿激素會使血管 平滑肌收縮 , 且促進重吸收水 , 增加血壓 , C 正確 ;抗利尿激素是由 下丘腦合成的 , D 錯誤。
10 . D 【深度解析 根據(jù)題意 , 利用熒光定量 PCR 技術可以進行 DNA 的含量測定 , 模板 DNA 越多 , 熒光信號越強 , 而新冠病毒的
(
高三生物學
強化卷
)D 1
核酸為 RNA , 無法直接用該技術檢測其含量 , A錯誤;熒光探針只 能與模板 DNA 的某條鏈互補配對 , DNA 每擴增 一 次 , 就有 一 個 熒光分子生成 , 所以 1 個雙鏈 DNA 分子經(jīng)第 一 次復制產(chǎn)生 1 個 熒光分子 , 子一代 2 個 DNA 分子經(jīng)第二次復制產(chǎn)生 2 個熒光分 子 , 子三代4個 DNA分子經(jīng)第三次復制產(chǎn)生 4 個熒光分子 , 3 輪 循環(huán)后 , 一共會生成7 個熒光分子 , B 錯誤; 1 個雙鏈 DNA 分子經(jīng) 過5 輪循環(huán)一共會形成 32個 DNA 分子 , 即形成 64條鏈 , 其中 62 條鏈都是新合成的 , 一共需要消耗 31 對引物 , C 錯誤; 子鏈延伸 時 DNA 聚合酶可在子鏈的 3 ' 端不斷添加脫氧核苷酸 , 催化形成 磷酸二酯鍵 , 當子鏈延伸至探針處時 DNA 聚合酶會水解掉探針 DNA 單鏈的一端 , 即其可催化斷裂磷酸二酯鍵 , D 正確 。
11 . B 深度解析)溫度、降水等氣候因素對種群數(shù)量的影響與種群 密度無關 , 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 , A 正確 ;標記重捕法適合調(diào)查活 動能力強 、活動范圍廣的動物 , B 錯誤;生態(tài)位是指 一個物種在群 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 適度采伐與珙桐生態(tài)位重疊度高的部分植 物 , 可以減少種間競爭 , 有利于珙桐種群的增長 , C 正確 ; 由于受 到天敵、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 , 種群初始密度越大 , 未來一段時間的種 群增長速率不一定越大 , D 正確 。
12 . A 【深度解析)據(jù)題圖分析 , P 基因的啟動子發(fā)生甲基化會使啟 動子沉默 , 無法表達P 基因 , 肝細胞發(fā)生癌變 , 說明 P 基因的表達 能抑制肝細胞的異常增殖 , 故推測肝細胞中的 P 基因可能屬于抑 癌基因 , A 正確 , B 錯誤;DNA 分子的甲基化影響了基因的表達 , 可能導致 P 基因的沉默 , 但 P 基因的堿基序列并沒有發(fā)生改變 , C 錯誤;根據(jù)題干信息無法判斷 P 基因啟動子的甲基化是否可 逆 , D 錯誤。
13 . B 【深度解析)突變型 1 葉片為黃色 , 由基因 C 突變?yōu)?C, 所致 , 而基因 C , 純合幼苗期致死 , 說明突變型 1 為雜合子 , C, 對 C 為 顯性 , 即突變型 1 為顯性突變 , A 正確; 突變基因 C, 轉錄產(chǎn)物編 碼序列第 727 位堿基改變 , 由 5 ' GAGAG 3 ' 變?yōu)?5 ' GA-
CAG 3 · 突變位點前對應的氨基酸數(shù)為 - 242 · 故導致第 243
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變?yōu)楣劝滨0?, B 錯誤; 突變型 1 為雜合子 , 由基因 C 突變?yōu)?C, 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 一 個限制酶酶切位點 , 則 I 為基因 C 電泳的結果 , I 為基因 C, 電泳的結果 , 從突變型 1 葉片 細胞中獲取控制葉片顏色的基因片段 , 用限制酶處理后進行電 泳 , 其結果應為Ⅲ , C 正確 ; 突變型 1 (CC , ) 自交 3 代 , 其中 Fi 成
1 2
年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為 CC 、 CC 1 , F2 成年植株的基因型及
3 3
比例為CC ·CC · F3 成年植株中黃色葉植株占 2 · D 正確
14. B 深度解析)誘導已免疫的 B 細胞和小鼠骨髓瘤細胞融合 , 主 要利用的是細胞膜的流動性 , 即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 A 錯誤; 已免 疫的 B 細胞是高度分化的細胞 , 不能分裂 , 故不需要進行原代培 養(yǎng) , B 正確 ;誘導細胞融合時 , 同種核型融合的細胞( 即 B 細胞相 互融合、骨髓瘤細胞相互融合)不能在選擇培養(yǎng)基上正常增殖 , 只 有 B 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的細胞才能在選擇培養(yǎng)基上正常增
殖 , C 錯誤;待篩選的抗體是蛋白質(zhì) , 無法與基因 A 進行雜交 , 應 與蛋白 A 進行雜交 , D 錯誤。
15. C 深度解析)體外受精前應將卵母細胞培養(yǎng)至減數(shù)分裂 I 中 期 , A錯誤;在題圖中建立的單倍體胚胎干細胞過程中 , 去除雄原 核 , 遺傳物質(zhì)由卵細胞提供 , 因此建立的單倍體胚胎干細胞中只 含一條性染色體 X , B 錯誤; 在題圖中建立單倍體胚胎干細胞過 程中 , 首先進行體外受精 , 然后去除雄原核 , 再對去除雄原核的細 胞進行培養(yǎng) , C 正確 ;激活卵母細胞完成 M I 得到的是卵細胞和 極體 , 二者都不具備分裂能力 , 所以不能實現(xiàn)由①直接轉變成④ , D 錯誤。
16 . CD 深度解析)催化 2 與 NADH反應的酶存在于線粒體內(nèi)膜 上 , 而不是 NAD+ , A 錯誤; 由題意可知 , TF- H 缺失使得 NAD+ 無 法進入線粒體 , 導致線粒體中產(chǎn)生的 NADH 不足 , 最終使有氧呼 吸第三階段受阻 , 表現(xiàn)出耗氧量下降及 ATP 生成量減少 , B 正確 ; NAD + 生成 NADH發(fā)生在無氧呼吸第 一 階段和有氧呼吸的第 一 、 二階段 , 故 NAD+ 水平下降會同時影響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 , C 正確 ; 通常情況下 , 動物和植物無氧呼吸第 一 階段產(chǎn)生的 NADH會在第二階段被消耗掉 , 而不會積累 , D 錯誤。
17 . D 【深度解析)長期單獨使用膽堿酯酶抑制劑治療 MG , 會使突 觸間隙乙酰膽堿過多 , 可能會引起乙酰膽堿受體被破壞加重病情 并產(chǎn)生耐藥性 , A 正確 ; 由題干信息可知 , 重癥肌無力是神經(jīng)肌肉 接頭處最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自身免疫性疾病 , 故重癥肌無力可能會 累及心肌、平滑肌甚至呼吸肌功能異常 , 從而表現(xiàn)出相應的內(nèi)臟 癥狀 , B 正確 ;較長時間給予較大劑量的糖皮質(zhì)激素會引起機體 糖、蛋白質(zhì)、脂肪及水電解質(zhì)等物質(zhì)代謝紊亂與體溫調(diào)節(jié)紊亂 , 破 壞機體的防御系統(tǒng)和抑制免疫反應能力 , 引起一 系列更嚴重的副 作用和并發(fā)癥 , C 正確 ;糖皮質(zhì)激素既可經(jīng)其受體阻斷CK基因轉 錄 , 又可抑制 CK受體從而阻斷 CK作用通路 , 重癥肌無力是自身 免疫性疾病 , 說明糖皮質(zhì)激素通過改善機體免疫自穩(wěn)功能來緩解 MG 癥狀 , D 錯誤。
18. B 【深度解析) 紅光在種子萌發(fā)過程中作為信號 , 不能提供能 量 , 此時不進行光合作用 , A錯誤; 圖甲顯示紅光能使種子赤霉素 含量增加 , 其機理為紅光將光敏色素激活 , 進而調(diào)節(jié)相關基因表 達 , B 正確 ; 圖甲顯示遠紅光能使種子赤霉素含量減少 , 說明光敏 色素能吸收遠紅光 , 圖乙顯示遠紅光處理的種子萌發(fā)率為 0 , 說 明遠紅光對種子萌發(fā)有影響 , C 錯誤; 紅光處理促進種子萌發(fā) , 而 脫落酸會抑制種子萌發(fā) , 二者作用相反 , 所以紅光處理結合外施 脫落酸 , 崗苣種子萌發(fā)率會比單獨紅光處理低 , D 錯誤。
19 . ACD 【深度解析)該實驗目的是探究不同處理條件下棉花葉片 中 CTK 的含量變化 , 結合柱形圖分析可知 , 該實驗的自變量是供 氮水平、是否去除頂芽、是否施加含生長素的羊毛脂 , A 錯誤; 高 氮水平下 , b、C 組的 自變量是去除頂芽后是否涂抹羊毛脂 , 兩組 CTK含量幾乎相等 , 表明羊毛脂對實驗結果幾乎無影響 , B 正確 ; a 組不去除頂芽 , 合成生長素較多 , b 組去除頂芽 , 合成生長素較 少 , 在低氮水平下 , 由題圖可知 , 與不去除頂芽( a 組)相比 , 去除
D 2
頂芽(b 組) 的 CTK 含量降低 , 去除頂芽并補充生長素(d 組) 的 CTK 含量升高 , 說明低氮環(huán)境下生長素可以促進 CTK 的合成 , C 錯誤;植物體內(nèi) CTK 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 D 錯誤。
20 . BD 【深度解析 由遺傳系譜圖可知 , 該遺傳病為隱性遺傳病 , 但 無法判斷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體上還是位于性染色體上 , 再結 合電泳圖譜來看 , 父親擁有兩類基因 ( 1 670 kb 和 1 070 kb + 600 kb)且不考慮 X、Y 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 , 可得出該致病基因應 位于常染色體上 。設相關致病基因為 b , 則父母的基因型均為 Bb , B 基因內(nèi)部沒有限制酶 B 的切割位點 , 電泳得到 1 670 kb 的 基因片段 , 母親的 b 基因電泳得到1 370 kb、300 kb 兩個片段 , 父 親的 b基因電泳得到 1 070 kb 600 kb 兩個片段 , 兒子的基因型 為 bb , 經(jīng)限制酶 B 切割后 , 會形成1 370 kb、300 kb、1 070 kb、600 kb 共四種片段 , 致病基因被酶切后得到的片段長度雖然不同 , 但 總長度不變 , 依然為 1 670 kb , 說明致病基因為正常基因堿基對 替換所致 , A 錯誤 。 由題圖可知 , b 基因可被限制酶 B 切割成兩 種片段 , 分別為1 370 kb+300 kb、1 070 kb+600 kb , 故推測該遺傳 病致病基因內(nèi)部最多時可有兩個限制酶 B 的酶切位點 , B 正確 。 圖中該女兒的基因型為 BB 或 Bb , 電泳結果有三種情況 : 1 670 kb (BB) 、 1 670 kb+ 1 370 kb+300 kb(Bb) 、1 670 kb + 1 070 kb +
2
600 kb(Bb) , C 錯誤 。 圖中該女兒的基因型為 Bb 的概率是 — ,
3
和表型正常的攜帶者( Bb)婚配 · 子代患病概率為 x - i
D 正確 。
21 . ( 除標注外 , 每空 1 分 , 共 11 分)
( 1 )光合色素 o2 NADPH ATP 合成酶(2 分)
(2 ) ① 不 正 確 HH 條件 下 番茄 植 株 的 凈 光 合 速 率 為 1 . 8 mol · m 2 · S "(或大于零 , 2 分) ②Rubisco 活性下降( 2 分)
【深度解析) ( 1) 由題圖可知 , PS II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 , 將 H2 0 分解為 e " 、H+ 和 o2 。e用于生成 NADPH , H+ 通過 ATP 合成 酶運輸?shù)饺~綠體基質(zhì) , 同時生成 ATP 。光反應的產(chǎn)物 ATP 和 NADPH 為過程③(C3 的還原)提供能量。
(2) ① 由 表 格 數(shù) 據(jù) 可 知 , HH 組 的 凈 光 合 速 率 為 1 . 8 umol · m 2 · S ",大于 0 , 說明該條件下番茄植株的光合速率 大于呼吸速率 。②分析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 , HH 組的氣孔導度降低 , 胞間 C2 濃度高于 CK組 , 而 Rubisco 活性低于 CK 組 , 說明凈光 合速率降低的原因不是氣孔關閉 , 而是 Rulbisco 活性降低影響了 C2 的固定 , 使 C3 的含量降低 , C3 的還原速率降低 , 進而影響暗 反應速率 , 對植物體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
22 . ( 除標注外 , 每空 1 分 , 共 11 分)
( 1 )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食物空間充足、氣候適宜、缺少敵害
速度和方向
(2) 消費者和分解者 直接
( 3) 小龍蝦的投放時機 ( 應在水稻過了幼苗期后再行投放小龍
蝦 , 2 分)
(4) 調(diào)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關系 , 使能量持續(xù)高效地流向?qū)?br/>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化肥使用量減少 , 降低成本 水稻產(chǎn)量增加 利用小龍蝦創(chuàng)收
【深度解析) ( 1)從種群特征角度分析 , 導致小龍蝦數(shù)量上升的直 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由于遷入地食物空間充足、氣候適 宜、缺少敵害等 , 可以為小龍蝦提供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 , 使其數(shù)量上 升;群落的演替是一個群落被另 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 小龍蝦與 本地物種間的相互選擇可能會改變本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 (2)小龍蝦可攝食水草 、藻類、水生昆蟲 , 屬于消費者 , 攝食動物 尸體則說明小龍蝦也屬于分解者 , 因此 , 小龍蝦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屬 于消費者和分解者 。小龍蝦可作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 體現(xiàn)了生 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3)小龍蝦的主要食物是稻田中的雜草 , 但小龍蝦有挖洞筑巢的 習性 , 且在稻田中會將土壤里的種子翻出 、破壞幼芽生長 , 也會食 用水稻幼苗 , 故在投放小龍蝦時應尤其注意小龍蝦的投放時機 , 應在水稻過了幼苗期后再行投放。
(4)①由題表可知 , 小龍蝦的引入減少了雜草的存量 , 調(diào)整了生 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關系 , 使能量持續(xù)高效地流向?qū)θ祟愖钣幸?的部分 。②由題表可知 , 蝦在稻田中的覓食活動 , 起到了吃草 、捕 蟲 、踩草等作用 , 減少了蟲吃水稻以及水稻和雜草的種間競爭 , 使 水稻產(chǎn)量增加 ; 同時蝦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 , 減少了化肥的投入 量 , 降低成本 ; 除此之外 , 蝦也能增加農(nóng)民收入 , 因此 , 與水稻單作 模式相比 , 稻蝦共作模式使農(nóng)民增收。
23 . ( 除標注外 , 每空 1 分 , 共 10 分)
( 1 )條件 大腦皮層
(2) Na+
(3)無氧呼吸 屬于 內(nèi)環(huán)境中存在緩沖物質(zhì)進行調(diào)節(jié) , 使 PH 保持相對穩(wěn)定
(4)大腦皮層和海馬組織中的 AchE 活性降低 , 導致 Ach 水平升 高(2 分) 平時進行適量運動(2 分)
【深度解析) ( 1 ) 聽到發(fā)令槍響后 , 運動員迅速作出動作開始比 賽 , 該反射需要后天學習 , 屬于條件反射 , 其最高級中樞位于大腦 皮層 。
(2)產(chǎn)生動作電位時 , 膜兩側為內(nèi)正外負 , 主要由 Na+ 內(nèi)流形成 。 (3)劇烈運動后運動員會出現(xiàn)肌肉酸痛癥狀 , 主要是因為肌肉細 胞進行無氧呼吸積累了較多的乳酸 。呼吸作用產(chǎn)生的 C2 及乳 酸排出細胞后進入內(nèi)環(huán)境 , 屬于內(nèi)環(huán)境組成成分 。 由于內(nèi)環(huán)境中 存在緩沖物質(zhì)進行調(diào)節(jié) , 可使運動前后內(nèi)環(huán)境 PH保持相對穩(wěn)定。 (4) 由題意可知 , 乙酰膽堿酯酶(AchE)可催化乙酰膽堿(Ach)分 解 , 終止乙酰膽堿對突觸后膜的興奮作用 , 由題表可知 , 適量運動 (低負荷、中負荷) 大腦皮層和海馬組織中的 AchE 活性均降低 , 從而 Ach水平升高 , 使突觸后膜持續(xù)興奮 , 進而提高空間學習記 憶能力 , 但高負荷運動效果并不理想 。由此建議同學們在平時的 學習和生活中進行適量運動 , 以改善學習記憶能力 。
D 3
24 . ( 除標注外 , 每空 2 分 , 共 12 分) ( 1 )是 b 2
(2)讓該雙雜合植株與正常( 高稈/矮稈) 窄葉純合植株進行正反 交實驗 , 觀察并統(tǒng)計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若該雙雜合植株作為母 本時雜交實驗的后代表型均為寬葉 , 作為父本時雜交實驗的后代 表型及比例為寬葉 : 窄葉 = 1 : 1 , 則含片段缺失染色體的雌配子 致死;若該雙雜合植株作為母本時雜交實驗的后代表型及比例為 寬葉 : 窄葉 = 1 : 1 , 作為父本時雜交實驗的后代表型均為寬葉 , 則含片段缺失染色體的雄配子致死(4 分)
【深度解析) ( 1)根據(jù)題意 , 雌雄同株異花植物不存在性染色體 , 所以該雙雜合植株的基因型為 AaBb , 自交后代 Fi 中高稈寬葉 : 矮稈寬葉 = 3 : 1 , 只表現(xiàn)為寬葉 , 說明親本中 b 基因所在的染色 體發(fā)生片段缺失 。若兩對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 , 因為 含片段缺失染色體的一種性別的配子致死 , 則該植株自交后代不 會出現(xiàn)高稈 : 矮稈 = 3 : 1 的比例 , 與題干信息不符 , 說明兩對等 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 , 遺傳時遵循基因的 自 由組合定 律 。若只考慮 B/b 基因 , 已知含片段缺失染色體的一種性別配子
致死 , 故該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概率為 BB、 Bb (b 表示 2 2
位于片段缺失染色體上的 b基因) , 即 Fi 中含有片段缺失染色體 的植株所占比例為 2 。
(2)探究含片段缺失染色體的雌配子致死還是雄配子致死 , 可以 利用測交實驗的思想 , 進行正反交實驗 , 選擇正常窄葉植株(bb) 與該雙雜合植株(Bb )進行正反交 , 觀察后代的表型 。若含片段 缺失染色體的雌配子致死 , 則該雙雜合植株作為母本時雜交實驗 的后代表型均為寬葉(Bb) , 作為父本時雜交實驗的后代表型及 比例為寬葉(Bb) : 窄葉(bb )= 1 : 1 ;若含片段缺失染色體的雄 配子致死 , 則該雙雜合植株作為母本時雜交實驗的后代表型及比 例為寬葉(Bb) : 窄葉(bb )= 1 : 1 , 作為父本時雜交實驗的后代 表型均為寬葉(Bb) 。
25 . ( 除標注外 , 每空 1 分 , 共 11 分)
( 1 ) 防止 RNA 酶降解 RNA 逆轉錄 BglII (2) 四尾柵藻
(3)有相同的黏性末端可發(fā)生堿基互補配對 ( 2 分) 3 卡那 霉素
(4)ECOR I A
(5) 轉基因四尾柵藻成功表達出了 DGATl 基因控制的蛋白質(zhì)
【深度解析) ( 1)從紫蘇組織細胞中提取總 RNA 時 , 為避免 RNA 酶降解 RNA , 通常需要加入 RNA 酶抑制劑 。過程①是RNA逆轉 錄形成單鏈 CDNA 的過程 , 需要逆轉錄酶的催化 。過程②是通過 PCR技術實現(xiàn)的 , 由②的擴增產(chǎn)物兩端的酶切序列為 Bgl II可 知 , 進行 PCR 時 , 需要在兩種引物的 5 ' 端添加限制酶Bgl I 的識 別序列 。
(2)要達到讓紫蘇 DGATI 基因在四尾柵藻細胞中表達的 目 的 , 應 添加四尾柵藻的啟動子。
(3)用 BamH I 與 BglII分別切割質(zhì)粒與目的基因 , 質(zhì)粒與 目 的基 因能連接的原因是酶切后的黏性末端相同 , 能進行堿基互補配 對 。若只考慮 DNA 片段的兩兩連接 , 構建重組質(zhì)粒時可得到 3 種大小不同的連接產(chǎn)物 , 即 目 的基因 自連、質(zhì)粒自連以及目 的基 因和質(zhì)粒相互連接的產(chǎn)物 。重組質(zhì)粒上存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 , 導入了重組質(zhì)粒的大腸桿菌可在卡那霉素培養(yǎng)基中生長。
(4) 利用 ECOR I 限制酶切割重組質(zhì)粒進行鑒定 。 已知質(zhì)粒 PCAMBIA 中 ECOR I 的酶切位點與BamH I 的酶切位點間的最短 距離為 600 bp , 根據(jù)質(zhì)粒 PCAMBIA 和 DGAT 基因的長度可知 , 若利用 ECOR I 限制酶切割重組質(zhì)粒進行鑒定 , 正確連接的重組質(zhì) 粒酶切產(chǎn)物應為2 400 bp 和 800 bp , 即 A組重組質(zhì)粒為所需質(zhì)粒。 (5)轉基因四尾柵藻成功的標志是轉基因四尾柵藻成功表達出 了 DGATl 基因控制的蛋白質(zhì) 。
D 4高三生物學強化卷
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科學技術和科學方法推動生物學的研究和發(fā)展。下列關于科學史及科學研究方法的敘述,錯誤的是
A.施萊登和施旺運用不完全歸納法建立了細胞學說
B.細胞膜結構模型的探索過程,運用了提出假說這一科學方法
C.人鼠細胞融合實驗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D.在探究DNA分子結構的過程中,運用了建構模型的方法
2.關于細胞器的敘述,錯誤的是
A.內(nèi)質(zhì)網(wǎng)是蛋白質(zhì)等大分子物質(zhì)合成、加工的場所和運輸通道
B.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細胞中,含糖類、無機鹽、色素和蛋白質(zhì)等
C.溶酶體只分布在動物細胞中,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損傷的細胞器
D.線粒體內(nèi)的嵴可以增大膜面積,為多種酶提供附著位點
3.在葉綠體內(nèi),光合色素通常與D1蛋白結合形成位于類囊體膜上的光合復合體PSⅡ,用于吸收、傳遞和轉化
光能。psbA是編碼DI蛋白的基因,科研人員將psbA轉入野生型水稻染色體DNA上,獲得了產(chǎn)量顯著提高的
純合R品系水稻,該品系水稻能有效抵抗高溫脅迫引起的嚴重減產(chǎn)(常溫條件下野生型水稻與R品系水稻
D1蛋白的含量無顯著差異,高溫條件下R品系水稻D1蛋白的含量明顯多于野生型水稻)。為證明R品系
水稻細胞中過量表達的D1蛋白(可用膠體金標記的D1蛋白抗體進行檢測)能正確定位到類囊體膜上,下列
相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應將野生型水稻和R品系水稻都高溫處理一段時間后進行檢測
B.應將R品系水稻分為兩組,分別在常溫和高溫條件下處理一段時間后進行檢測
C.應將野生型水稻置于常溫條件下,R品系水稻置于高溫條件下,一段時間后進行檢測
D.支持結論的實驗結果應為R品系水稻中類囊體膜上的膠體金數(shù)量顯著低于野生型水稻
4.傳統(tǒng)栽培的馬鈴薯是同源四倍體,基因組復雜,其紫莖與綠莖互為相對性狀,純合紫莖RRRR與純合綠莖m
雜交獲得F,,下列敘述不支持“F,植株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后平均分配且隨機移向細胞兩
極”的推測的是
A.E,植株與綠莖雜交,廠,中紫莖所古比例為
B.R,植株產(chǎn)生的配子中,基因型為R的配子的比例為號
C.F,植株間相互授粉,F(xiàn)2中紫莖:綠莖的比例為35:1
D.切取F,植株地下塊莖繁殖,F(xiàn)2馬鈴薯植株全為紫莖
生物學第1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蕲春县| 临朐县| 滕州市| 宝坻区| 正镶白旗| 维西| 尼木县| 安仁县| 子长县| 噶尔县| 长顺县| 忻城县| 衡山县| 怀化市| 临沧市| 当涂县| 庐江县| 新宾| 辉南县| 西宁市| 舟曲县| 新野县| 布尔津县| 和硕县| 常宁市| 灵台县| 桐柏县| 湖南省| 称多县| 宜章县| 长顺县| 通海县| 靖西县| 仪陇县| 商丘市| 伊川县| 山东省| 晋城| 二连浩特市| 来宾市| 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