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選擇性考試)考生注意:1.本試卷由第一卷(選擇題)和第二卷(非選擇題)組成,總分100分,測試時間75分鐘。2.請將試題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上,試卷由考生自己保留。第一卷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含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請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所選的選項涂黑。1.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話。如表為不同地區文化中對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它反映出地區 斯芬克斯形象古埃及 長有翅膀的怪物,通常為雄性,是“仁慈”“高貴”的象征亞述、波斯 長有翅膀的公牛,長著人面、絡腮胡子,戴有皇冠希臘 雄性的邪惡之物,代表著神的懲罰A.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 B.文化現象在交流中嬗變C.中東文明與埃及文明一脈相承 D.地理環境決定文化特點2.歷史圖片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圖展示了A.印歐人早期遷徙的路線 B.蒙古族對外擴張的形勢C.小麥在全球的傳播路線 D.佛教的誕生與傳播過程3.據《曼多撒手抄本》記載,阿茲特克人的學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歲到十五歲進人公共學堂學習,由氏族酋長監督;學校種類多樣,主要有平民學堂、女子學堂、貴族神學院、音樂學院以及神廟的修道室等。據此可知,阿茲特克人的教育A.基本實現全民參與 B.以維護貴族特權為主C.注重民主平等意識 D.具有多元發展的理念4.《尚書》記載,“先王有服,恪謹天命······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斷命”,春秋末期,《左傳》強調“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認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這些記載表明,春秋時期A.王權傳承方式更動 B.民本意識已經出現C.農民社會地位提升 D.仁政思想得到踐行5.甘肅武威的東漢早期墓葬中,出土了與內科、外科、婦科等相關的醫學處方書籍。其中記載了三十余例處方,還有藥物近百種,以及病狀、投藥方法、服藥時間、禁忌等,這說明東漢早期A.已建立較完整的醫療體系 B.中醫學理論基礎得以奠定C.中醫學已積累了一定經驗 D.比較重視各種疾病的預防6.隋唐時期,主要漕倉分布概況如下圖。據此可知,隋唐時期A.交通改善便利了物資運輸 B.政治中心東移趨勢加強C.南方經濟地位已超越北方 D.統治者較重視糧食生產7.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據傳始建于607年,歷遭焚毀,屢屢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結構寺廟,其建筑風格是南北朝時期的建筑式樣。工匠多是百濟人。據此可知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 B.日本建筑受中國文化影響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 D.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8.教會文學是中世紀歐洲的正統文學,主要內容是贊美上帝的權威和歌頌圣徒的德行。騎士文學在11世紀流行,大都是騎士們行俠仗義,建功立業和愛情至上的故事。這一時期騎士文學的流行反映出當時A.人文主義廣泛傳播 B.工商業階層壯大C.對世俗生活的追求 D.天主教會的衰落9.《歐洲文明十五講》中提到,中世紀日耳曼人南遷、西遷的同時,阿拉伯人、匈奴人也流入西歐,西班牙一度成為阿拉伯的西方重鎮。這反映出當時西歐A.自給自足經濟體制解體 B.已具有開放的全球視野C.成為東西方的經濟樞紐 D.孕育著巨大的文化活力10.下表所示為明朝不同時期法律條文的摘錄(部分)。據此可知明朝時期 法律條文明太祖時期 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蓋房屋及為園圃者,杖六十,各令復舊。其穿墻而出穢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明憲宗時期 京城街道溝渠,錦衣衛官校,并五城兵馬時常巡視·····如有怠慢,許巡街御史參奏拏問。若御史不言,一體治罪明世宗時期 京城內外,勢豪軍民之家侵占官街、填塞溝渠者,聽各巡視街道官員勘實究治A.御史的監察職能得到強化 B.政府嚴格管理商業活動C.城市環境治理漸趨規范化 D.君主普遍重視城市建設11.下表為16世紀至20世紀上半期世界人口的遷移情況。引發19世紀中后期世界人口移出地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時間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1500~1850年 歐洲、非洲 美洲1850~1945年 歐洲、亞洲 美洲A.工業革命后黑奴貿易的衰落 B.亞洲遭受列強侵略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D.美洲土著居民消失12.19世紀40年代初,上海開始“依港興市”,60年代后,由一個古老的縣城逐漸發展成港口與商業中心,19世紀下半葉形成了滬東、滬西、滬南等工業區,甲午戰爭后,形成新的商業區。由此可見,上海成為近代大都市A.取決于優越的地理位置 B.得益于近代工業化的推動C.緣于小農經濟完全解體 D.促進中國城市化迅速發展13.1790年到1890年,美國城市(City)和市鎮(Tom)的數量由24座猛增至1348座,生活在其中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51%。這反映了美國A.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 B.地方自治模式的轉變C.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伴成長 D.城鄉發展差距的擴大14.清末,東北地區的大豆及大豆制品在未建鐵路時出口量不多,1890年輸出總值為白銀37萬兩,自有了鐵路后,大豆及大豆制品輸出總值逐年增加,1900年達白銀547萬兩,1910年達白銀3669萬兩。這說明,鐵路在當時A.導致了傳統農業的衰落 B.改變了農業的產業布局C.豐富了出口貨物的種類 D.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15.如表為近現代日本有關傳染病防治的立法情況。這表明,日本時間 法律名稱 主要內容1897年 《傳染病預防法》 第一部傳染病法律,對防疫經費保障進行了制度設計,規定法定傳染病實行“公費醫療”制度1999年 《感染癥預防法》 防疫基本法,對防疫體系進行了全面改革2012年 《新型流感等對策特別措施法》 在法律層面彌補了日本過去缺少體系性防疫應急機制的制度短板,同時也以立法的形式初步確立了防疫應急經費保障機制A.重視社會保障與國家治理 B.對疫病處理用以強制措施C.社會民眾對疫病認識不足 D.傳染病大規模流行為常態16.新加坡官方語言為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分別主要對應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歐洲裔、華裔、馬來裔、印度裔。這說明新加坡A.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景觀 B.是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國家C.實現了多元文化和諧共處 D.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第二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含4小題,共計52分。請把答案寫在答題卡上(見另頁)。17.人口遷移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從公元1世紀末至3世紀,日耳曼人社會生產力獲得進一步發展,加速了階級分化,到4世紀后期,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緩慢滲透逐漸為洪水般的大遷徒所替代。為了給新增加的人口謀求生存的土地,在強大的實力支撐下,日耳曼人開始向題洲南部慢慢侵蝕。此外,為了避開西遷匈奴人的騎兵,日耳曼人不得不向更南方的歐洲中部遷徙。日耳曼人大遷徙的過程,最初是通過和平手段進行的,隨著腐化的羅馬統治者對日耳曼人的壓迫,促使日耳曼人以戰爭手段反抗暴政,最終完成大遷徙。日耳曼人民族大遷徙,一方面加速了羅馬奴隸主舊政權的崩潰,另一方面為歐洲社會注入新的活力。-摘編自桑青《日耳曼人大遷徙對中世紀西歐政治格局的影響)材料二 人口遷移流動是一種十分復雜多樣的社會人文現象,也是影響人口空間分布及結構的兩大基本因素之一。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提出了托達羅理論,同時提出了“三部門兩階段理論”,“三部門”分別為:“農業部門”“傳統城市部門”“工業部門”;“兩階段”為:一階段是缺乏技術的農村勞動力在傳統城市部門找到工作,二階段是在現代工業部門找到固定工作,他認為人口的遷移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的。下表是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變化情況。時間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 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 1200~3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摘編自蔡霞《國內外人口遷移研究現狀綜述》(2)結合材料二,歸納1945年前后國際人口遷移的差異。(6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人口遷移的認識。(2分)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從11世紀開始,英國農業技術持續進步,但耕地數量有限,而人口卻持續增長。······為了繳納高昂的稅收,大部分的農民開始出售更多的農產品以換得現金。這就打開了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的貿易模式新局面,一些當時視之為奢侈品的貨物,如香料、絲綢、水果、皮革和美酒等,也開始了長途貿易。同時,大量農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農奴進城后獲取人身自由的時間標識,而“自由人”(freeman)則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稱呼。經濟的發展需要工商業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城市是現代大學教育的發源地。工商業活動也加深了對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材料二 英國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隨著工業革命進行的。從1750年到1850年間,英國的城市化水平從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國就已經有16個城市人口超過了10萬。到了1911年,人口過10萬的城市增加到了42個。英國的近代城市化運動并無先例可循,此時的英國又是處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對經濟并不干預,對城市建設也沒有規劃。這樣的城市化發展就產生了區域的非均衡性。英國的城市化開始之前,英國經濟的重心集中在倫敦和倫敦的周圍區域內,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原有的經濟發展很好的城市卻逐漸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區,而英國的人口和經濟投資也向北移動。-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齊爽《英國城市化發展研究》(1)結合材料一,歸納中世紀英國城市復興的原因,并分析其影響。(8分)(2)結合材料二,概括英國近代城市化進程的特點。(6分)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學者楊勇剛將中國近代鐵路史分為如下五個時期:時間 概況1874-1889 清政府一方面贖回并折毀了吳淞鐵路,另一方面又允許了作為運煤工具的唐胥鐵路的修建,以及臺灣省鐵路的興筑。1889-1903 清政府宣布興辦鐵路,制定了官辦鐵路、借債筑路的政策,批準設立了中國鐵路總公司,第一個鐵路建設高潮出現。1903-1911 清政府設立商部,允許華商集股筑路,民辦鐵路興起,筑路高潮繼續發展。1911年清政府以鐵路干線國有為名,收回鐵路修筑權并出讓給列強。1912-1928 民國初年一度出現了籌辦鐵路的熱潮,不久北洋政府完全取締民辦鐵路,繼續借債筑路。軍閥紛爭、政局動蕩,使得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進入低潮。1928-1949 國民政府制定了鐵道建設計劃和中外合資筑路政策,并進行了鐵路路務整頓和外債整理,掀起了第二個鐵路建設高潮。日本帝國主義一方面在中國東北和臺灣擅自修筑大量鐵路,另一方面又在中國關內大肆破壞鐵路和利用鐵路擴大侵華戰爭,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再次跌入低谷,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鐵路路權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整理自楊勇剛《中國近代鐵路史》根據材料,提取相關信息,圍繞“鐵路與近代中國”自擬一個論題,并運用相關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達準確。)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哪吒的原型最早可追溯到古印度佛教中的“那吒”,是佛教中的護法神,為北方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屬夜叉神體系。早期佛經描述其形象兇惡忿怒,三頭八臂,手持日月法器,腰纏迦龍,職責是降服邪魔、護衛佛法。其形象傳入中國后,民間傳說加“口”字旁,逐漸固定為“哪吒”,寓意“叱咤鬼神"之力。作為中國傳統神話中的標志性人物,歷經千年演變,到清代形成了我們今天熟知的孩童形象,期間融合了多元文化、宗教思想與社會價值觀,是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學藝術發展的縮影。不同時期文藝作品中的哪吒形象(如表)朝代 有關內容唐朝 《開元傳信記》載:“毗沙門天王第三子哪吒,護持佛法,擁護國土。手持金剛杵,足踏夜叉鬼。”宋元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哪吒為道教神祇:“中壇元帥哪吒,玉帝駕前大羅仙······割肉刻骨還父,蓮花化身現法相。”明朝 《封神演義》第12回描寫哪吒自刎:“李靖!我骨肉已交還與你,我與你無相干礙,你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燒我的行宮?今日拿你,報一鞭之恨!”清朝 京劇《哪吒鬧海》戲文:“俺本是陳塘關總兵子,七歲敢把龍王欺。乾坤圈打碎水晶殿,混天綾困住老龍皮!”(1)根據材料,概括文藝作品中哪吒形象從唐至清的演變。(4分)(2)結合材料,說明文藝作品中哪吒形象的演變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學藝術的發展具有的史料價值。(8分)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選擇性考試)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A D B C A B C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B C D A C二.非選擇題17.(1)原因:來自匈奴的外部壓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求;來自人口增長的壓力;羅馬帝國統治的逐步腐化。(6分。要求三點)(2)差異:1945年以前主要是由歐亞非流向美洲新大陸,1945年以后是從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1945年以前國際移民主要由資本主義國家主導,1945年后則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1945年以前多為廉價勞動力群體,1945年后技術性移民占比不斷提高。(6分。要求三點)(3)認識:人口遷移是一種復雜多樣的社會人文現象,其對人口空間及結構,乃至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2分。與材料吻合,言之有理即可)18.(1)原因: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的發展進步);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經濟發展;農奴逃往城市。(4分。要求兩點)影響:推動商品經濟發展;促進市民階層興起;形成自由平等觀念;推動文化教育發展;推動人文精神發展,為文藝復興創造了有利條件。(4分。要求兩點)(2)特點: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規模大;有著自發性,政府較少干預;城市化分布區域不均;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參與者。(6分。要求三點)19.本題為開放性論述題,要求論題正確,論述充分,答題規范。論題2分,論述8分,綜合表述2分。除示例外,其他符合要求的亦可。評分標準:第一層次(0-4分):概括的論題正確,并進行論述,但提供的論證材料不規范,理論依據不夠充分,表達亦不善完整;第二層次(5-8分):概括的論題正確,基本按論題提供論據并展開論述,理論邏輯相對合理,表達較明確。第三層次(9-12分):概括的論題正確、明晰,能按論題準確選擇論據,知識范圍較廣,語言流暢,論述合理,邏輯緊密,表達明確完整。【示例】論題:中國近代政局的變動嚴重影響鐵路的建設發展。(2分)闡述:①晚清政府到北洋政府時期:晚清政府受傳統觀念影響對鐵路修筑反應遲鈍,猶豫不決。洋務運動時期,在漢族地主官員的推動下,近代鐵路始有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為鞏固統治大力發展鐵路,但八國聯軍侵華后清政府成為列強對華統治的工具,推行鐵路國有政策,引發辛亥革命,清政府滅亡。北洋政府也是列強在華利益代言人,取締民辦鐵路,繼續借債筑路,加之軍閥紛爭,政局動蕩,使得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進入低潮。②國民政府到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后,大力發展國有經濟,興辦鐵路,掀起了第二個鐵路建設高潮。日本侵華打破了中國近代鐵路建設進程,伴隨著侵略加深,日本先后在東北和臺灣地區建設鐵路,為殖民統治服務。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日本大肆破壞鐵路和利用鐵路擴大侵華戰爭,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兩次跌入低谷。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中國鐵路路權才發生了根本性變革。(8分)總結:綜上所述,只有實現民族獨立才能真正推進國民經濟建設。我們應該從近代鐵路的發展史中汲取經驗教訓,積極順應時代潮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維護和平秩序,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分)20.(1)形象演變:唐代哪吒作為佛教護法神形象;宋元發生道教化轉型;明代強化了倫理沖突;清代世俗化、英雄化。(4分,四點)(2)文學藝術作品作為歷史的一面鏡子,屬于二手史料,其中哪吒形象的演變對研究中國歷史與文學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2分)唐代哪吒仍為佛教護法神形象,反映出佛教本土化進程中的文化調適,可用于研究唐代佛教傳播與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宋元哪吒實現道教化轉型,出現“割肉刻骨還父”情節,反映了三教合流的態勢,可用于研究宋元時期理學的形成發展;明代哪吒“剔骨還父”的情節突顯了儒家孝道困境,暗含對父權制度的反叛,對于研究明代心學思想對程朱理學的沖擊以及個體意識的覺醒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清代哪吒形象以京劇為載體,突出了反抗強權的精神,適應了市民文化的發展和市民審美趣味的變化,對于研究清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影響力的增強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哪吒形象在不同時期的文藝作品中的變化,反映了中國文學和藝術形式的演變,可用于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藝術與社會文化的互動。(4分。論述過程)總之,作為“舶來神”,哪吒的形象經歷了本土化的演變過程,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哪吒形象的演變為研究中國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不僅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與社會價值觀的變遷,還體現了文學藝術形式的演變。但是,作為二手史料,文藝作品還帶有作者個人鮮明的主觀意識,運用其研究歷史時需與其他史料相印證,辨別其真偽。(2分。綜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