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高一歷史試題 2025.04說明:本試卷滿分100分,分為第1卷(選擇題)和第11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1卷為第1頁至第6頁,第11卷為第6頁至第8頁。試題答案請用2B鉛筆或0.5mm簽字筆填涂到答題卡規定位置上,書寫在試題上的答案無效。考試時間90分鐘。第I卷(共50分)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公元前5000一前2000年期間,兩河流域出現了城市國家和楔形文字,尼羅河地區出現了政教合一的國家和象形文字,黃河、長江流域出現了城市祭臺和禮器。這些現象共同表明這一時期( )A.專制王權普遍出現 B.人類進入文明階段C.早期文明多元一體 D.不同文明相互借鑒2.錢乘旦在《西方那一塊土》中指出:農業一旦產生,定居就一定出現。一旦定居,人口的數量就會增加。隨著人口增加,生存的壓力就會增大,農業于是向四處擴張,逐漸傳播到四面八方。作者意在強調()A.農耕文明的擴張特性 B.農業對文明起源的作用C.文明擴張的多元方式 D.人地矛盾推動文明交流3.中古西歐社會中,居民多為基督教徒,社會分工呈現“僧侶祈禱、騎士作戰、農民勞作”的模式。這種分工體現了中古西歐()A.基督教會的主導地位 B.社會轉型的加速趨勢C.封君封臣制度的繁榮 D.封建莊園經濟的特點4.下列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中,按出現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A.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B.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C.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D.拜占庭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5.“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個新的紀元,帝國的紀元,正式開始了。這個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魯斯海峽而屹立,一只腳踏在亞洲,另一只腳踏在歐洲。”材料中的“這個新的巨人”是指( )A.阿拉伯帝國 B.拜占庭帝國 C.羅馬帝國 D.奧斯曼帝國6.以下兩圖反映了中古時期的日本具有同西歐較為相似的社會形態,對兩圖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君主實際掌控最高統治權 B.通過分級分封強化中央集權C.經濟基礎為封建小農經濟 D.存在權責對等特征的主從關系7.1891年古文物專家詹姆斯·狄奧多爾·本特寫道:“我對這地區(古津巴布韋)的廢墟古物沒有多少信心。我認為,它們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鳥后寫道:“(這些藝術品)似乎彈奏著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話絕不是非洲的。”本特的觀點本質上反映了( )A.否認古津巴布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聯 B.對非洲文明存有種族歧視的認知偏見C.承認外來文明對古津巴布韋文化的塑造 D.因時代的局限無法客觀判斷文化歸屬8.中世紀后期,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壟斷香料貿易引起了部分歐洲人極大的不滿。他們熱切地尋找能直接抵達東方的途徑,以分享這筆厚利。由此可見,地理大發現的現實動因是( )A.西歐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 B.歐洲對東方特色商品的強烈渴求C.貿易壟斷引發的商業競爭激化 D.奧斯曼帝國阻斷傳統東西方商路9.“西方資本主義對于現在不發達國家的入侵,以不可抗拒的力量使某些作為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條件加速成熟······把這些受害國家以前積累的和現時產生的剩余的一大部分掠走”,使其發展“偏離正常的軌道”。這表明( )A.西方侵略對不發達國家具有雙重性 B.發展中國家面臨漸趨嚴峻的挑戰C.落后國家應主動采取措施趨利避害 D.西方殖民擴張擴大東西方的差距10.某歷史事件被評價:“直接推動近代自然科學革命與藝術革新,促使人們聚焦人的價值,揭開歐洲近代歷史序幕,成為中古與近代社會的分水嶺。”該事件是()A.新航路開辟 B.文藝復興運動 C.宗教改革運動 D.啟蒙運動11.中世紀,《圣經》以拉丁文呈現,唯有教士可讀,普通信徒依賴教士解讀。16世紀中期后,歐洲多國將《圣經》譯成本民族語言,普通信徒得以自主閱讀。這一變化反映了()A.文藝復興推動思想解放 B.宗教改革促進民族文化發展C.科學革命削弱教會權威 D.資本主義發展帶動文化傳播12.18世紀60年代,牛頓物理學等新興課程已經通過各種方式成為多數大學的標準課程。盡管學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輸進順從和正統的觀念,但對于學過這些新興課程的人來說,他們完全可以用同樣的標準來衡量人類事務。這可以用來說明()A.啟蒙運動社會基礎廣泛 B.近代大學成為新思想傳播陣地C.科學方法滲透人文領域 D.人文精神與科學觀念交融發展13.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英國女王為其頒發了皇家特許狀,給予它在印度和亞洲的貿易特權;但是1813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取消了它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1833年又取消了其全部貿易業務。這一變化源于()A.殖民擴張重心轉移至非洲 B.工業資本要求擴大市場C.國家對經濟干預不斷強化 D.君主專制權力日益強化14.1762年,英國議員約翰·威爾克斯創辦了《蘇格蘭人》報。該報曾刊出一篇文章,強烈譴責政府的對外政策,并對喬治三世進行攻擊,這使喬治三世大為惱火。他授意政府將威爾克斯逮捕,并指使下院通過決議剝奪其議員資格。據此可知,當時的英國()A.國王是國家權力中心 B.《權利法案》遭到破壞C.代議制民主有待完善 D.君主立憲制尚未確立15.13-19世紀,教會、國王、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和妥協深刻地影響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變化,下列能典型地反映這一時期王權權勢變化趨勢的是( )16.如圖是1860-1910年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煤炭產量變化圖,據此判斷,③應是( )A.英國 B.法國 C.美國 D.德國17.時間觀念對人們的約束形成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過去以天為單位,現在以分鐘、秒為單位;火車還教會人們守時,準時準點成了現代生活的準則,人們開始隨身帶上一塊表,時間概念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這反映了工業革命()A.革新民眾生活方式 B.促進了城市化進程C.推動生產力的提升 D.引發社會奢侈風氣18.19世紀9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的分水嶺,用歷史學家亨利·亞當斯的話來說:“1900年的美國,與1860年已迥然有別,我自己在這個國家全然是個陌生人,對此我無法理解。”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南北戰爭的創傷影響 B.對外擴張構建起殖民帝國C.大量外來移民的涌入 D.工業化推動社會經濟發展19.19世紀末20世紀初,眾多歐洲國家在重工業、農業領域摒棄自由貿易,推行貿易保護主義關稅政策,同時強化政府對社會政策的干預。這些舉措()A.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B.標志著資本主義制度走向衰落C.源于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激化 D.折射出壟斷資本對政治的影響20.恩格斯在1892年《共產黨宣言》波蘭文版序言中寫道:“根據《宣言》用某國文字發行的份數,不僅可以相當準確地判斷該國工人運動的狀況,而且可以相當準確地判斷該國大工業發展的程度。”這反映了()A.《宣言》的發行量推動了歐洲工業化 B.工業革命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C.不同語言刊行有利于無產階級大聯合 D.馬克思主義傳播推動工人運動高漲21.19世紀,在墨西哥的食譜中夏多布里昂牛排(一種高級法式牛排)逐漸取代了西班牙燉羊肉,同時也將當地土著所吃的玉米餡卷作為“低級”食品排除在外。但是到了20世紀30年代,法國菜肴開始從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地的公共宴席上退出,取而代之的是阿根廷的大塊烤牛肉、秘魯新鮮的酸橘汁腌魚、智利的玉米蛋糕。這反映了()A.食品生產具有明顯時代特色 B.殖民活動影響了飲食結構C.拉美經濟獲得一定程度發展 D.拉美民族獨立意識的增強22.表中“印度尼西亞”名稱的變化,可以反映出()時間 所屬 名稱變化1512年 葡萄牙 葡萄牙印度1613年 荷蘭 荷屬東印度群島1914年 日本 東印度A.殖民擴張伴隨文化輸出 B.世界地理認知不斷更新C.世界殖民體系逐漸形成 D.世界殖民擴張競爭激烈23.以下漫畫由美國人托馬斯·納斯特創作于1881年。漫畫中,英、法兩國士兵持槍相對而視。漫畫下方寫著“流血的紅海”,漫畫中間寫著“痛苦的湖”,遠處的“獅身人面”、金字塔默默注視著這一切。該漫畫()A.揭露歐洲列強對非洲的瓜分 B.批判美國對非洲事務的干涉C.譴責英法在埃及的殖民爭奪 D.暗示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24.1914年9月,印度國民大會黨主席巴蘇呼吁:“在目前英國的危急存亡之秋,要與英國同舟共濟。一個巨大機會已經來臨,就是印度要借機要求在帝國內的平等地位,并證明它值得平等地位。”這一主張表明,巴蘇支持印度參戰的根本目的是( )A.以合作換取民族自治權利 B.鞏固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C.爭奪海外殖民地擴張權益 D.聯合英國抗擊新興法西斯勢力25.下圖為1922年8月新西蘭漫畫家戴維·洛發表于英國《星報》的漫畫《凡爾賽之鎖》作者意在( )A.呼吁美國參與戰后秩序建構 B.嘲諷歐美國家之間利益紛爭C.指責美國奉行中立主義政策 D.倡導集體聯合維護戰后穩定第11卷(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3小題,共50分)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文明時代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剝削。”“在新的設防城市的周圍屹立著高峻的城墻并非無故,它們的壕溝深陷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們的城樓已經聳入文明時代了。”“(野蠻時代隨著)拼音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于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正如群婚之于蒙昧時代,專制之于文明時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材料二歐洲的中古時期也被稱為中世紀,在西方文明史上指從公元5世紀后期到公元15世紀中期的歐洲歷史。歐洲的中世紀表面上看是板著面孔的、非常嚴肅的、陰森森的一千年,但實際上卻是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時期,特別是中世紀后期。--摘編自陳樂民《歐洲文明十五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文明產生的標志及前提。(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的中世紀“陰森森”的表現以及孕育了哪些近代文明因素。(10分)27.下表為《推動歷史進程的工業革命》目錄(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第二章 工業革命的發韌 (一)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 (二)英國工業化的過程 (三)英國工業革命的后果第三章 (一)法國的工業化 (二)美國的工業化 (三)德國的工業化第六章工業化與社會 (一)工業化的經濟后果 (1)工業發展與經濟增長 (2)農業革命與農業現代化 (3)經濟結構的變遷 (二)工業化的社會后果 (1)鄉村的改變 (2)生活節奏加快與時間觀念增強 (3)教育發展與文化素質提升 (4) (5)--摘自劉笑盈《推動歷史進程的工業革命》(1)請你為第三章擬定合適的標題并說明依據。(4分)(2)補充第六章第二部分4、5子目的標題并加以簡述。(8分)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拉丁美洲與歐洲文化交流簡表年份 人物及事件1764 “馬德里皇家巴斯克國家之友協會”在西班牙成立,旨在推動科學、文化及經濟發展。早期868名會員中有500多位墨西哥人1768 墨西哥人阿爾扎特創辦報刊,介紹《百科全書》及歐洲的科學新發現。他是法國巴黎科學院、“馬德里皇家巴斯克國家之友協會”成員,還是抽水馬桶球閥的發明者1775 “馬德里皇家巴斯克國家之友協會”成員、秘魯人德奧拉維德因與伏爾泰等人交往受到當地宗教裁判所的審判1788 法國人布里索在巴黎組建“黑人之友協會”,宣傳廢除奴隸制和奴隸貿易。圣多明各商人奧吉加入協會1793 3位圣多明各代表參加法國國民公會,主張廢除奴隸制墨西哥城30多位學者受到當地宗教裁判所的審判,罪名是談論法國大革命,鼓吹殖民地獨立等1804- 1805 委內瑞拉人玻利瓦爾游歷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在巴黎親歷拿破侖稱帝,在羅馬發誓終結西班牙在美洲的統治材料二我們要牢記我們的人民既不是歐洲人,也不是北美人,不是出自歐洲,而是更接近非洲和美洲的混合······無法肯定我們到底屬于人類哪一個家庭。委內瑞拉一直是、仍然是、也必須永遠是共和國。它的基礎是人民主權、分權、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隸制,以及廢除君主制和特權階級。可以這么說,為了將各個階層、各種政治觀點和各種公共習俗重塑為一個整體,我們需要平等。--玻利瓦爾在委內瑞拉國會上的發言(1819)材料三玻利維亞人包括:所有出生于本共和國領土之上者;玻利維亞父親或母親所生子女,包括那些生于本共和國之外但依法明確表示愿意居住在玻利維亞者;本共和國的解放者······獲得歸化許可或在本共和國居住滿三年者;那些迄今為止仍為奴隸,在本憲法發布后獲得解放者。--玻利瓦爾起草的玻利維亞憲法(1826)(1)閱讀材料一,概括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拉丁美洲與歐洲文化交流所涉及的重大時代議題。(8分)(2)在拉丁美洲,玻利瓦爾被譽為解放者。結合上述材料和時代背景,評析他對歐洲啟蒙思想的發展。(12分)山東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高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2025.04)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A C D D B C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B C B D A D D B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D D C A A二、非選擇題26.(18分)(1)標志:城市;社會階級分化;國家的產生;文字等。(6分,任答三點即可)前提: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或者答社會分工的出現,人類開始定居)。(2分)(2)表現:政治分裂,戰爭不斷;農奴制的存續,農奴無人權;基督教會的教權統治;游牧民族的入侵等。(6分,任答三點即可)文明:城市興起,商品經濟發展,城市追求自治;市民階級在城市中壯大;大學興起,推動文化世俗化與思想解放;王權擴大為國家統一和民族意識的增強提供了條件等。(6分,任答三點即可)27.(12分)(1)標題:工業化的擴展(或者工業革命的擴展)(2分)理由: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2分)(2)示例:①標題:城市化發展(2分)簡述: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生產逐漸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增加,規模擴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2分)②標題:交通運輸業進步便利出行(2分)簡述:伴隨工業革命不斷深入,開鑿運河,興修鐵路,促進了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2分)③標題:工業化引發的社會問題(2分)簡述:工人勞動時間過長,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貧富分化加劇,環境污染嚴重。(2分)(任選兩個標題作答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28.(20分)(1)時代議題有:近代自然科學;啟蒙思想;法國大革命;廢除奴隸制;殖民地獨立。(8分,任答四點即可)(2)示例:拉丁美洲長期處于歐洲殖民者的專制統治之下,奴隸制盛行,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受移民、奴隸貿易等因素影響,這里的社會結構、民族狀況復雜。18世紀以來,啟蒙思想、美國獨立運動以及法國大革命的精神傳到拉美,激發了拉美民族意識的覺醒和革命思想的產生。(4分)玻利瓦爾曾游歷歐洲,深受啟蒙思想影響,并對拉美社會有深刻思考。他針對拉美種族眾多、階層復雜的狀況,強調拉美民眾的民族認同;他針對拉美受殖民者的專制統治、奴隸制盛行的狀況,在政治制度上明確地反對專制制度,主張實行共和政體,并進一步廢除奴隸制,以實現自由平等。(4分)玻利瓦爾的思想受拉丁美洲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啟蒙思想以及玻利瓦爾個人的經歷等因素的影響,而他的思想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為拉美民族獨立和國家建設指明了方向。(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