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學期期中學情檢測初一生物樣題(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總分: 等級: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答案最符合題意,請將所選答案的字母代號填入下面答題欄相應的空格中。每小題2分,共5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1.用解剖針挑取少許水綿制成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水綿的結構。用碘液染色后,在顯微鏡下繼續觀察,發現出現藍色小顆粒的結構是A.細胞核 B.細胞質 C.葉綠體 D.液泡2.下列有關藻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大氣中大部分氧氣是由藻類提供的B.多細胞藻類沒有根、莖、葉的分化C.單細胞藻類依靠一個細胞完成全部生命活動D.藻類大量繁殖可為水生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3.小明研學時發現陰濕的路邊有一種緊貼于地面的綠色植物,植株非常矮小,有類似葉的結構,但未觀察到葉脈。這種植物最有可能是A.苔蘚植物 B.蕨類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4.下列植物中,在空氣污染較嚴重的地區不易生存的是A.鳥巢蕨 B.葫蘆蘚 C.圓柏 D.菠菜5.右圖中的圓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們的共同特點。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Ⅰ可表示有莖葉分化B.Ⅱ可表示分布在水中C.Ⅲ可表示用孢子繁殖D.Ⅳ可表示有輸導組織6.煤是重要的能源,遠古時期與煤的形成有關的植物類群是A.被子植物 B.苔蘚植物 C.裸子植物 D.蕨類植物7.某興趣小組在觀察池塘里的生物時,看到一種名叫黑藻的沉水植物,經過觀察分析他們判定其屬于被子植物。下列最有力的證據是A.有根、莖、葉的分化 B.能結出圓柱形果實C.能形成茶褐色的種子 D.有發達的輸導組織8.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豆油是由大豆種子的哪一部分加工而成 A.胚芽 B.胚軸 C.胚根 D.子葉9.銀杏是我國特有樹種,具有很高的觀賞、藥用和生態價值。下圖是銀杏所結“白果”的結構示意圖,據此可判斷銀杏屬于A.蕨類植物B.苔蘚植物C.被子植物D.裸子植物10.“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中的“葭”是蘆葦,它是一種單子葉植物。下列植物與其共同特征最多的是A.小麥 B.菜豆 C.地錢 D.卷柏11.下列有關動物輻射對稱或兩側對稱體形的敘述,正確的是①兩側對稱的體形便于從各個方向捕獵和防御②輻射對稱的體形在運動和捕食方面有明顯優勢③兩側對稱的身體有背腹、左右和前后之分④身體呈輻射對稱的動物大多生活在水中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2.渦蟲和水螅共同具有的特征是A.身體呈輻射對稱 B.體表有刺細胞 C.有口無肛門 D.身體背腹扁平13.最大的動物類群是A.環節動物 B.節肢動物 C.魚類 D.哺乳類14.區分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的主要依據是A.身體是否分節 B.是否有肛門C.體表是否有角質層 D.身體是否呈圓柱形15.右圖為某昆蟲形態示意圖。下列動物中,與其共同特征最多的是A.蜘蛛B.河蝦C.蜈蚣D.蜜蜂16.下列有關無脊椎動物與人類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A.蚯蚓的糞便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養分,能提高土壤肥力B.蛾和蝶的幼蟲可為植物傳播花粉,但它們的成蟲取食植物,是害蟲C.果蠅是經典的實驗動物,許多重要的科研成果與它們分不開D.福壽螺危害農業,還傳播寄生蟲,引發疾病,是危害巨大的外來入侵物種17.飼養家蠶時,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A.喂食的桑葉用清水洗凈后晾干或擦干,保持新鮮無污染B.將不同發育期的家蠶分開飼養,避免大蠶與小蠶爭食和傳播疾病C.將準備結繭的家蠶幼蟲密集放置,促使其快速吐絲,縮短結繭時間D.及時清理蠶的糞便、殘葉或爛葉、死掉的蠶,保持蠶室清潔衛生18.下列動物中,不屬于魚類的是A.大鯢 B.石斑魚 C.海馬 D.鲅魚19.下列有關魚的敘述,錯誤的是A.脊柱兩側附著發達的肌肉,在運動中起重要作用B.身體兩側各有一條側線,作用是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C.皮膚上有色素細胞,可呈現不同體色,利于保護自己D.青魚是淡水魚,棲息在水體中上層,以浮游動物為食20.魚在水中游泳時,產生前進動力的是A.尾部和臀鰭 B.頭部和軀干部 C.軀干部和尾部 D.軀干部和胸鰭21.下列有關魚的呼吸的敘述,錯誤的是A.在生長有較多藻類的池塘中,黎明時魚浮頭是因為水中缺氧B.水從魚的鰓蓋后緣流入,從口流出,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呼吸C.鰓是魚的呼吸器官,其主要部分是鰓絲,鰓絲中密布著毛細血管D.魚鰓的鰓絲又多又細,增加了在水中進行氣體交換的面積22.下列有關爬行動物的敘述,錯誤的是A.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B.肺發達,氣體交換能力較強C.生殖和發育擺脫了對水環境的依賴D.體溫不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23.下列有關動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敘述,錯誤的是A.褐馬雞的腿,粗壯善奔跑 B.蜥蜴的頸,使頭部轉動靈活C.蠑螈的卵,卵殼堅韌起保護作用 D.家兔的體毛,具有保溫作用24.下圖是四種動物的牙齒示意圖,適于食草的是25.穿山甲的主要特征是:全身有鱗甲;體溫恒定;胎生,哺乳等。據此可判斷它屬于A.兩棲類 B.爬行類 C.哺乳類 D.棘皮動物得分 評卷人26.(9分)下圖為某蕨類植物一生示意圖。請分析回答:(1)寫出下列結構名稱:[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蕨類植物比苔蘚植物適應陸地環境能力強的主要原因是:不僅有上述器官的分化,而且在這些器官中有________,吸收和運輸水的能力較強。(2)該蕨類植物葉片背面的褐色隆起是________,每個隆起含有多個結構4,[5]________成熟后從結構4中散放出來。結構5和種子都能萌發成新個體,但結構5的生命力比種子弱得多,原因是:結構5在結構層次上屬于________ ,只能在________的環境中萌發,否則很快喪失生命力;種子在結構層次上屬于________ ,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具有適應環境的結構特點。27.(10分)右圖為玉米種子的結構示意圖。請分析回答:(1)玉米種子的 是新植物體的幼體,它由[ ] 、 1-[ ] 、[ ] 、[ ] 構成。(2)在玉米種子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觀察發現[ ] 被碘液染成藍色,該結構的作用是 。(3)比較玉米種子和菜豆種子的結構。不同點是:玉米種子 ;菜豆種子 。相同點是:都有 。28.(8分)下面是三種動物形態示意圖。請分析回答:(1)上圖所示三種動物都屬于 (填“脊椎”或“無脊椎”)動物。(2)A能完成蠕動是體壁肌肉與 配合的結果,身體 使其運動靈活。(3)B有螺旋形的貝殼,柔軟的身體表面有 ,依靠大而扁平的 爬行。(4)C的體表有堅韌的 ,該結構的作用是 。C具有 ,這使其比A運動更加靈活,活動范圍更大。29.(10分)野外觀察時,你會在池塘、溪流邊的陸地上或水中發現青蛙。青蛙的形態結構和生殖發育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請分析回答:(1)外部形態特點。青蛙的眼睛大而圓;眼睛后面有 ,可感知聲波;頭部前端有鼻孔,是呼吸時氣體進出的通道;前肢較短,可支撐身體;后肢 ,既能跳躍也能劃水。這些特點使它既能在陸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活動。(2)呼吸系統特點。與陸地生活相適應,青蛙用肺呼吸,但呈囊狀的肺結構簡單, 少,氣體交換能力不強。青蛙的 可輔助呼吸,該器官與此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有: , 。(3)生殖發育特點。由右圖分析,青蛙的生殖發育離不開水環境,雄蛙和雌蛙抱對,分別排出的 在水中結合成A。A發育為[B] ,它的呼吸器官是 ;B發育為C,C發育為成體青蛙。B與成體青蛙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方面有較大差異,這種發育叫作 。30.(13分)絕大多數鳥善于飛行,這擴大了它們的活動范圍,有利于避敵、覓食和繁育后代。鳥有哪些適于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請分析回答:(1)外部形態特點。身體呈流線型, ;體表覆羽,鳥翼生有 ,可扇動空氣使鳥飛翔。(2)骨骼和肌肉特點。工程師在研制無人機時,利用碳纖維或鈦合金模仿鳥的骨骼結構特點,在減輕重量的同時保持抗彎和抗扭強度。鳥的骨骼特點是: ,有些骨(如下圖一中2所示的骨) 。有一種無人機,工程師利用電動馬達模仿鳥的 ,驅動“翅膀”上下撲動。鳥的這種肌肉一端附著在[1] 上(見下圖一),另一端附著在前肢上。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鳥的這種肌肉細胞內的 (填結構名稱)數量明顯多于身體其他肌肉細胞,這與鳥飛行時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相適應。(3)呼吸系統特點。由下圖二分析,鳥在吸氣和呼氣時,都在[ ] 進行氣體交換,這種呼吸是在[ ] 的輔助下完成的,叫作 。這種特殊的呼吸方式使鳥類在飛行時能夠獲得充足的 。(4)消化系統特點。鳥的 , ,以適應飛行時消耗大量能量的需要。第二學期期中學情檢測初一生物樣題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C D A B C D B D D A B C B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A D B C A D C B D C B C二、非選擇題(每空1分,共50分)26.(9分)(1)根 莖 葉 輸導組織(2)孢子囊群 孢子 細胞 溫暖潮濕 器官27.(10分)(1)胚 [2]胚芽 [3]胚軸 [4]胚根 [6]子葉(后四個答案順序可換)(2)[5]胚乳 儲存營養物質(3)子葉1片,有胚乳 子葉2片,無胚乳 種皮和胚28.(8分)(1)無脊椎(2)剛毛 分節(3)外套膜 足(4)外骨骼 保護和防止體內水分蒸發 分節的附肢29.(10分)(1)鼓膜 發達,趾間有蹼(2)肺泡 皮膚 皮膚裸露且能分泌黏液 皮膚里密布毛細血管(3)精子、卵細胞 蝌蚪 鰓 變態發育30.(13分)(1)可減小飛行中空氣的阻力 成排的大型羽毛(2)輕、薄 內部中空 胸肌 龍骨突 線粒體(3)[5]肺 [4]氣囊 雙重呼吸 氧氣(4)食量大 消化能力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