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中考歷史一模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中考歷史一模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模擬考試(一)
歷 史 試 題
注意事項:
1.本試題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l~4頁,第Ⅱ卷5~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
2.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試卷密封線內及答題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試題所有答案均須涂、寫在答題卡限定的區域,答在本試卷上的答案無效。
第Ⅰ卷(選擇題 共50分)
1、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
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1. 據中國古人類遺址的考古發掘證明,陶器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豬、狗和黃牛、雞等動物的馴化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基本完成。這說明當時社會
A. 畜牧業、手工業與農業分離 B. 人類已經進入定居生活狀態
C. 產品相對剩余并出現私有制 D. 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萌芽
2. “中國”初義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師,與“四方”對稱。周天子為鞏固“中央之城”實行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3. 下圖拍攝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從這些士兵俑可以看出秦俑的面部特征各有不同。從額頭的皺紋到面部表情,神態各異、個性十足。這說明
A.秦軍內部尊卑等級明顯 B.秦朝雕塑技藝水平的高超
C.秦朝鐵兵器已廣泛使用 D.秦軍威武雄壯的豪邁氣勢
4. 某同學在進行主題性學習時,選取如下圖片。據此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
A.對外交往 B.江南開發 C.民族交融 D.政權并立
5. 開元時,長安常出現“萬國朝未央”的場面;安史之亂期間,對外交往基本中斷;唐后期,與唐朝交往的國家與地區減少了近2/3。據此可知
A. 安史之亂削弱中央權力 B. 唐末調整對外政策
C. 藩鎮割據阻礙邊境貿易 D. 國力強弱影響外交
6. 據《清實錄》中關于耕地面積的記載,康熙二十四年為607萬余頃,雍正二年增至723萬余頃。40年間驟增100萬余頃,這得益于清政府
A.大力推行墾荒政策 B.支持地主的土地兼并
C.重視手工業的發展 D.加強了對邊疆的管理
7. 明代南京唐姓刻書坊最為有名,所刻戲曲本子多達二三百種。除了出版大批戲曲文本之外,還出版印刷了許多小說。這些現象的出現
A. 沖擊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 表明中國戲曲藝術已經成熟
C. 得益于雕版印刷術的實用性 D. 適應了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
8. 鴉片戰爭中,清軍“火器臨時由無經驗之人根據200年前之書本在戰場上臨時制造。中國之火筏,原來希望焚燒英國船艦,可是在遠距離即先被對方擊中著火。”這說明清軍失敗的原因是
A.統治階級的懦弱 B.對外政策的保守 C.人民群眾的漠然 D.軍事裝備的落后
9. 下表摘自某歷史教材目錄,其中列舉了中國近代部分大事。這些事件共同反映了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D.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0. 20世紀20年代,魯迅曾寫道:“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的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這說明近代中國
A. 民眾政治參與熱情高漲 B.封建專制的政治基礎穩固
C. 救亡圖存觀念深入人心 D.民主共和道路的艱難曲折
11.“新文化運動為中國未來的希望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也試圖讓中國人相信需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那么政治、經濟、軍事、技術等的改革也將隨之水到渠成。”“最為堅實的基礎”指
A.宣傳了馬克思主義思想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
C.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D.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2.1928年陜甘旱災,《大公報》舉行救災賑款募集活動,為救濟災區呼吁并連續配發了7篇社評,以其喚起全社會對受災民眾的關心。這突出反映大眾傳媒
A.重視輿論宣傳的及時準確 B.側重捕捉基層的現實題材
C.關注社會民生的責任擔當 D.承擔救災賑款的主要工作
13.美國學者韓丁寫道:“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運動,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作用”。這種評價主要是因為土地改革
A.實現了農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B.解決了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
C.使得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轉變 D.首次提出關于均分土地的概念
14. 運用年代尺直觀呈現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歸納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常用的方法。下列選項與年代尺中階段特征對應正確的是
A.①——三大改造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戰爭
B.②——抗美援朝戰爭 三大改造 一五計劃
C.③——中共八大 八字方針 兩彈一星
D.④——十一屆三中全會 人工結晶牛胰島素 經濟特區
15. 1959年,毛澤東在談到當年經濟任務時說:“工業任務、水利任務、糧食任務都要適當收縮。我們這一次唱個低調,把腦筋壓縮一下。”這一指示
A. 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生產熱情 B. 意在開啟經濟體制改革序幕
C. 有效清除“左”傾錯誤影響 D. 意識到經濟建設中存在問題
16. 下列舉措與新發展理念對應正確的是
17. 下表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大事件(部分),據表可知中國
A. 重視自主研發 B. 積極開展外交 C. 主張國際合作 D. 主導全球發展
18. 2025年2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時說,“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每一個國家的聲音都應得到傾聽”。下列能體現此理念的是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求同存異”的方針
C.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一國兩制”基本方針
19. 公元前2500年前后,楔形文字傳至敘利亞地區,埃布拉古國用楔形文字記錄自己的民族語言——埃布拉語。公元前1500年前后,小亞細亞的赫梯人也借用楔形文字記錄自己的民族語言——赫梯語。這可以用來說明
A.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樣性 B.古代文明之間交流借鑒
C.經濟進步促進文明擴展 D.兩河流域成為文字源頭
20. 12—14世紀,西歐許多城市在城堡外增加了新市場,之后逐漸拆除舊城墻,建造新城墻,把郊區變為城區。這反映出當時西歐
A.近代科技興起 B.城市工商業發展 C.莊園經濟繁榮 D.生產效率的提高
21. 下表是近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體的建立情況。其內容反映出
A.歐洲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 B.權力中心都在議會
C.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多樣性 D.國家元首都是國王
22. 下列選項對時間軸中的歷史信息表述正確的是
A.文藝復興受啟蒙運動的影響
B.西方的近代化歷程:思想文化→制度→器物
C.沒有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就不會發生
D.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掠奪為資產階級的萌芽奠定了經濟基礎
23.19世紀中葉以前,歐美各國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層以下,1852年,美國奧蒂斯兄弟公司發明蒸汽動力升降機。1889年紐約一幢大樓安裝了主要用于運貨的電動升降機,從此名副其實的“電梯”出現。這說明
A.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跨越式發展 B.科學研究引領技術突破
C.電力成為新能源得到廣泛應用 D.科技進步引起生活變化
24.某校的歷史展覽中出現了以下內容。由此可知其展覽的主題為
A.中世紀城市的興起 B.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C.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D.歐洲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加強
25. 一直以來,中國始終堅定支持全球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與建設,在全球公共產品供給、全球減貧合作、全球氣候合作、全球發展援助等方面,為世界和平、穩定、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這些都體現了中國
A.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B.堅持區域合作共同發展
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D.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模擬考試(一)
歷 史 試 題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0分)
2、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小題16分,第27小題18分,第28小題16分, 共50分。
26.(16分)歷史在不斷變革中螺旋式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鐵制生產工具的廣泛運用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發展。……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為一種新階層的出現加速了這一進程。新興地主階級利用諸子之學為其政治目標服務,謀求特定利益。這一時期,中原華夏民族與四周夷、戎、狄、蠻不斷爭戰,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和而不同的文化趨同,這就為文化的多樣性奠定了基礎。
——摘編自胡林涵《淺談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的機制》
(1)據材料一,分析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兩宋三百年在經濟、文化、制度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特別是宋代的經濟,國內外學者認為發生了所謂的“綠色革命”“商業革命”“貨幣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
——摘編自鄧小南《宋朝的再認識》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任意兩個“革命”的具體表現。(4分)
材料三 元朝前期十分注意對西北的經略,先后在西北設置了北庭都護府、阿力麻里元帥府、別失八里元帥府等軍政機構以加強統治。……元朝設立宣政院,主管吐蕃地區事務,開創了設立專門機構管理某一特定邊疆地區(西藏)事務的先河。……對威脅到清朝統治的邊疆勢力,清王朝積極打擊,康熙親征準噶爾,乾隆時一統天山南北,先后在新疆實行軍府制和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力度。
——摘編自《宋元明清治邊方略》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清兩朝治理邊疆的原則,并概括歷代王朝治理邊疆的意義。(6分)
27. (18分)博物館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場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近代中國博物館發展情況簡表
時間 情況
洋務運動時期 走出國門的國人對博物館觀念有了獨到的理解。
維新運動時期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認識到博物館的功能是“開民智而悅民心”。
1905年 張謇以“留存往跡,啟發未來”為目的,創辦南通博物苑,這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
民國時期 1912年,第一家以國家名義創辦的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在北京籌辦。之后,各城市相繼創辦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如天津博物院、江西教育博物館等。到1936年,中國人創辦的博物館已經達到62家。
——摘編自陳卓《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與現狀分析》
(1)據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國博物館發展的特點。 (6分)
材料二 以下是典藏于中國印刷博物館的報刊藏品及歷史人物的題詞、回憶。
1937年12月11日,鄧拓等人成立了《抗敵報》,也就是《晉察冀日報》的前身,成為中共晉察冀邊區黨委機關報。
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1938年為《晉察冀日報》題詞:“民族的號筒”
陳春森回憶:“《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都是在《晉察冀日報》上發表的。老百姓說這個報紙,我們離不開,只要看到《晉察冀日報》,就想起八路軍存在著,這些信息鼓勵了廣大的軍民群眾堅持抗戰的信心。”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晉察冀日報》創辦的時期。據材料二,概括該報刊在此時期發揮的作用。(6分)
材料三
2019年某博物館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策劃主題展覽,以下是部分展品:
序號 展品 年代
1 一張四川省農民加入生產合作社的社員證 1955年
2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村民一份關于“包產到戶”的文件 1978年
3 深圳市蛇口工業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牌匾 1980年
4 四川廣漢縣向陽政府一塊被換下的“人民公社”牌子 1980年
5 一張全國通用糧票 1982年
6 采用第一條引進生產線生產的一臺“金星”牌彩電 1982年
7 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一只飛樂音響股票 1990年
8 宣布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一支木槌 2001年
9 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宇航員的一件宇航服 2003年
——據新中國大事年表
(3)選擇材料三中相互關聯的兩件展品,擬定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6分)(要求:主題明確,展品選取恰當,闡釋準確,邏輯合理。)
28.(16分)世界局勢,跌宕起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世界體系存在于1500年以后。偉大的航行和地理發現引發了跨洲際的航運活動,“新的交通工具——鐵路和海船”在國際范圍內應用,“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創造了以前只是潛在的世界市場”“并且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世界體系獨有的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體系肇始于16世紀,而且最初是在歐洲,此后逐漸覆蓋整個世界。
——摘編自王靜《建構“全球視野”的世界歷史之體系》
(1)據材料一,概括推動世界體系形成的重要因素(6分)
材料二 19世紀末以前,所有國際體系都是地區性的。隨著西歐國際體系不斷擴展,逐漸形成以其為核心的全球性國際體系,其中歐美國家是主導者,游離于體系外的其他國家和集團長期處于主動或被動融入主流體系的狀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冷戰結束以非戰爭的形式開啟了國際體系轉型的過程。雖然意識形態對立、軍事集團結盟對峙的情況依然存在,但大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對抗減少。
——摘編自趙廣成、付瑞紅《國際體系的結構性變化析論》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現代國際體系的變化趨勢。(4分)
材料三 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的發展可以讓更多的國家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通過合作或者協商的方式解決全球性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民主原則,最終維護各個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如果沒有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多極化和全球化很難步入正軌,公平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也無法發揮較好的作用。
——摘編自馮特君《國際政治概論》
(3)據材料三,歸納作者針對當前國際政治問題所提供的方案。(6分)
PAGE
九年級歷史一模試題 (共8頁)2025 年初中學業水平模擬考試(一)
歷 史 試 題
注意事項:
1.本試題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 l~4頁,第Ⅱ
卷 5~8頁,滿分 100分;考試時間為 60分鐘。
2.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試卷密封線內及答題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試題所有
答案均須涂、寫在答題卡限定的區域,答在本試卷上的答案無效。
第Ⅰ卷(選擇題 共 50 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25小題,每小題 2分,共 50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
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1. 據中國古人類遺址的考古發掘證明,陶器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豬、狗和黃牛、雞
等動物的馴化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基本完成。這說明當時社會
A. 畜牧業、手工業與農業分離 B. 人類已經進入定居生活狀態
C. 產品相對剩余并出現私有制 D. 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萌芽
2. “中國”初義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師,與“四方”對稱。周天子為鞏固
“中央之城”實行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3. 下圖拍攝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從這些士兵俑可以看出秦俑的面部特征各有不同。從
額頭的皺紋到面部表情,神態各異、個性十足。這說明
A.秦軍內部尊卑等級明顯 B.秦朝雕塑技藝水平的高超
C.秦朝鐵兵器已廣泛使用 D.秦軍威武雄壯的豪邁氣勢
4. 某同學在進行主題性學習時,選取如下圖片。據此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
A.對外交往 B.江南開發 C.民族交融 D.政權并立
九年級歷史一模試題 第 1 頁 (共 8 頁)
5. 開元時,長安常出現“萬國朝未央”的場面;安史之亂期間,對外交往基本中斷;唐
后期,與唐朝交往的國家與地區減少了近 2/3。據此可知
A. 安史之亂削弱中央權力 B. 唐末調整對外政策
C. 藩鎮割據阻礙邊境貿易 D. 國力強弱影響外交
6. 據《清實錄》中關于耕地面積的記載,康熙二十四年為 607萬余頃,雍正二年增至 723
萬余頃。40年間驟增 100萬余頃,這得益于清政府
A.大力推行墾荒政策 B.支持地主的土地兼并
C.重視手工業的發展 D.加強了對邊疆的管理
7. 明代南京唐姓刻書坊最為有名,所刻戲曲本子多達二三百種。除了出版大批戲曲文本
之外,還出版印刷了許多小說。這些現象的出現
A. 沖擊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 表明中國戲曲藝術已經成熟
C. 得益于雕版印刷術的實用性 D. 適應了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
8. 鴉片戰爭中,清軍“火器臨時由無經驗之人根據 200年前之書本在戰場上臨時制造。
中國之火筏,原來希望焚燒英國船艦,可是在遠距離即先被對方擊中著火。”這說明
清軍失敗的原因是
A.統治階級的懦弱 B.對外政策的保守 C.人民群眾的漠然 D.軍事裝備的落后
9. 下表摘自某歷史教材目錄,其中列舉了中國近代部分大事。這些事件共同反映了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D.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0. 20 世紀 20年代,魯迅曾寫道:“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
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的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這說明近代中國
A. 民眾政治參與熱情高漲 B.封建專制的政治基礎穩固
C. 救亡圖存觀念深入人心 D.民主共和道路的艱難曲折
11.“新文化運動為中國未來的希望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也試圖讓中國人相信需要改
變傳統的思維方式,那么政治、經濟、軍事、技術等的改革也將隨之水到渠成。”“最
為堅實的基礎”指
A.宣傳了馬克思主義思想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
C.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D.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2.1928年陜甘旱災,《大公報》舉行救災賑款募集活動,為救濟災區呼吁并連續配發了
7篇社評,以其喚起全社會對受災民眾的關心。這突出反映大眾傳媒
A.重視輿論宣傳的及時準確 B.側重捕捉基層的現實題材
C.關注社會民生的責任擔當 D.承擔救災賑款的主要工作
九年級歷史一模試題 第 2 頁 (共 8 頁)
13.美國學者韓丁寫道:“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運動,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
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作用”。這種評價主要是因為土地改革
A.實現了農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B.解決了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
C.使得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轉變 D.首次提出關于均分土地的概念
14. 運用年代尺直觀呈現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歸納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常用的方法。下列
選項與年代尺中階段特征對應正確的是
A.①——三大改造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戰爭
B.②——抗美援朝戰爭 三大改造 一五計劃
C.③——中共八大 八字方針 兩彈一星
D.④——十一屆三中全會 人工結晶牛胰島素 經濟特區
15. 1959 年,毛澤東在談到當年經濟任務時說:“工業任務、水利任務、糧食任務都要適
當收縮。我們這一次唱個低調,把腦筋壓縮一下。”這一指示
A. 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生產熱情 B. 意在開啟經濟體制改革序幕
C. 有效清除“左”傾錯誤影響 D. 意識到經濟建設中存在問題
16. 下列舉措與新發展理念對應正確的是
17. 下表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大事件(部分),據表可知中國
A. 重視自主研發 B. 積極開展外交 C. 主張國際合作 D. 主導全球發展
18. 2025年 2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時說,“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
平等 每一個國家的聲音都應得到傾聽”。下列能體現此理念的是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求同存異”的方針
C.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一國兩制”基本方針
九年級歷史一模試題 第 3 頁 (共 8 頁)
19. 公元前 2500年前后,楔形文字傳至敘利亞地區,埃布拉古國用楔形文字記錄自己的
民族語言——埃布拉語。公元前 1500年前后,小亞細亞的赫梯人也借用楔形文字記
錄自己的民族語言——赫梯語。這可以用來說明
A.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樣性 B.古代文明之間交流借鑒
C.經濟進步促進文明擴展 D.兩河流域成為文字源頭
20. 12—14世紀,西歐許多城市在城堡外增加了新市場,之后逐漸拆除舊城墻,建造新城
墻,把郊區變為城區。這反映出當時西歐
A.近代科技興起 B.城市工商業發展 C.莊園經濟繁榮 D.生產效率的提高
21. 下表是近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體的建立情況。其內容反映出
A.歐洲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 B.權力中心都在議會
C.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多樣性 D.國家元首都是國王
22. 下列選項對時間軸中的歷史信息表述正確的是
A.文藝復興受啟蒙運動的影響
B.西方的近代化歷程:思想文化→制度→器物
C.沒有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就不會發生
D.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掠奪為資產階級的萌芽奠定了經濟基礎
23.19世紀中葉以前,歐美各國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 6層以下,1852年,美國奧蒂斯兄
弟公司發明蒸汽動力升降機。1889年紐約一幢大樓安裝了主要用于運貨的電動升降
機,從此名副其實的“電梯”出現。這說明
A.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跨越式發展 B.科學研究引領技術突破
C.電力成為新能源得到廣泛應用 D.科技進步引起生活變化
24.某校的歷史展覽中出現了以下內容。由此可知其展覽的主題為
A.中世紀城市的興起 B.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C.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D.歐洲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加強
25. 一直以來,中國始終堅定支持全球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與建設,在全球
公共產品供給、全球減貧合作、全球氣候合作、全球發展援助等方面,為世界和平、
穩定、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這些都體現了中國
A.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B.堅持區域合作共同發展
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D.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九年級歷史一模試題 第 4 頁 (共 8 頁)
2025 年初中學業水平模擬考試(一)
歷 史 試 題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 50 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3 小題,第 26小題 16分,第 27小題 18分,第 28小題 16分,
共 50分。
26.(16分)歷史在不斷變革中螺旋式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鐵制生產工具的廣泛運用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進一步推
動了社會發展。……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為一種新階層的出現加速了這一進程。
新興地主階級利用諸子之學為其政治目標服務,謀求特定利益。這一時期,中原華夏民族
與四周夷、戎、狄、蠻不斷爭戰,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和而不同的文化趨同,這就為文
化的多樣性奠定了基礎。
——摘編自胡林涵《淺談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的機制》
(1)據材料一,分析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的原因。(6 分)
材料二 兩宋三百年在經濟、文化、制度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特別是宋代
的經濟,國內外學者認為發生了所謂的“綠色革命”“商業革命”“貨幣革命”“城市革
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
——摘編自鄧小南《宋朝的再認識》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任意兩個“革命”的具體表現。(4 分)
材料三 元朝前期十分注意對西北的經略,先后在西北設置了北庭都護府、阿力麻里
元帥府、別失八里元帥府等軍政機構以加強統治。……元朝設立宣政院,主管吐蕃地區事
務,開創了設立專門機構管理某一特定邊疆地區(西藏)事務的先河。……對威脅到清朝
統治的邊疆勢力,清王朝積極打擊,康熙親征準噶爾,乾隆時一統天山南北,先后在新疆
實行軍府制和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力度。
——摘編自《宋元明清治邊方略》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清兩朝治理邊疆的原則,并概括歷代王朝
治理邊疆的意義。(6 分)
九年級歷史一模試題 第 5 頁 (共 8 頁)
27. (18分)博物館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場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近代中國博物館發展情況簡表
時間 情況
洋務運動時期 走出國門的國人對博物館觀念有了獨到的理解。
維新運動時期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認識到博物館的功能是“開民智而悅民心”。
張謇以“留存往跡,啟發未來”為目的,創辦南通博物苑,這是中國人自
1905年
己創辦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
1912年,第一家以國家名義創辦的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在北京籌
民國時期 辦。之后,各城市相繼創辦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如天津博物院、江西教育
博物館等。到 1936年,中國人創辦的博物館已經達到 62家。
——摘編自陳卓《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與現狀分析》
(1)據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國博物館發展的特點。 (6分)
材料二 以下是典藏于中國印刷博物館的報刊藏品及歷史人物的題詞、回憶。
1937年 12月 11日,鄧拓等人成立了《抗敵報》,也
就是《晉察冀日報》的前身,成為中共晉察冀邊區黨委機
關報。
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 1938年為《晉察冀日
報》題詞:“民族的號筒”
陳春森回憶:“《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
是力量》《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都是在《晉察冀日報》
上發表的。老百姓說這個報紙,我們離不開,只要看到《晉
察冀日報》,就想起八路軍存在著,這些信息鼓勵了廣大
的軍民群眾堅持抗戰的信心。”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晉察冀日報》創辦的時期。據材料二,概括該報刊在此
時期發揮的作用。(6分)
九年級歷史一模試題 第 6 頁 (共 8 頁)
材料三
2019年某博物館為迎接新中國成立 70周年策劃主題展覽,以下是部分展品:
序號 展品 年代
1 一張四川省農民加入生產合作社的社員證 1955年
2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村民一份關于“包產到戶”的文件 1978年
3 深圳市蛇口工業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牌匾 1980年
4 四川廣漢縣向陽政府一塊被換下的“人民公社”牌子 1980年
5 一張全國通用糧票 1982年
6 采用第一條引進生產線生產的一臺“金星”牌彩電 1982年
7 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一只飛樂音響股票 1990年
8 宣布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一支木槌 2001年
9 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宇航員的一件宇航服 2003年
——據新中國大事年表
(3)選擇材料三中相互關聯的兩件展品,擬定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
(6分)(要求:主題明確,展品選取恰當,闡釋準確,邏輯合理。)
28.(16 分)世界局勢,跌宕起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世界體系存在于 1500 年以后。偉大的航行和地理發現引發了跨洲際的航運
活動,“新的交通工具——鐵路和海船”在國際范圍內應用,“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
擴大”“創造了以前只是潛在的世界市場”“并且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世界體系獨有的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體系肇始于 16 世紀,
而且最初是在歐洲,此后逐漸覆蓋整個世界。
——摘編自王靜《建構“全球視野”的世界歷史之體系》
(1)據材料一,概括推動世界體系形成的重要因素(6 分)
九年級歷史一模試題 第 7 頁 (共 8 頁)
材料二 19世紀末以前,所有國際體系都是地區性的。隨著西歐國際體系不斷擴展,
逐漸形成以其為核心的全球性國際體系,其中歐美國家是主導者,游離于體系外的其他國
家和集團長期處于主動或被動融入主流體系的狀態。……自 20世紀 90年代以來,冷戰結
束以非戰爭的形式開啟了國際體系轉型的過程。雖然意識形態對立、軍事集團結盟對峙的
情況依然存在,但大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對抗減少。
——摘編自趙廣成、付瑞紅《國際體系的結構性變化析論》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現代國際體系的變化趨勢。(4 分)
材料三 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的發展可以讓更多的國家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通過合
作或者協商的方式解決全球性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民主原則,最終維護各個國家之
間的共同利益。如果沒有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多極化和全球化很難步入正軌,公平合理的
國際新秩序也無法發揮較好的作用。
——摘編自馮特君《國際政治概論》
(3)據材料三,歸納作者針對當前國際政治問題所提供的方案。(6 分)
九年級歷史一模試題 第 8 頁 (共 8 頁)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題(一)
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5 BABCD 6—10 ADDCD 11—15 CCACD 16—20AAABB 21-25 CBDBA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小題16分,第27小題18分,第28小題16分,共50分。
26.答案要點:16分
(1)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或鐵制生產工具的廣泛運用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士階層的興起;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需求;民族間相互交融。(6分,答出3點即可)
(2)任選2個革命,各答出1點即可
“綠色革命”:墾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提高;水稻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稱為糧倉;經濟作物南方有很大發展。
“商業革命”:宋代海外貿易繁榮,設市舶司加以管理;出現一些工商業集鎮;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廣州、泉州成為重要外貿港口。
“貨幣革命”:宋代出現最早紙幣“交子”。
“城市革命”:出現一些工商業集鎮;打破時間、空間限制。
“信息革命”:北宋驛站比較發達;指南針開始運用到航海。
“科技革命”:北宋工匠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藥被大量運用于軍事;北宋發明指南針;北宋沈括所著《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
(3)原則: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中央統一管理。(任答1點,2分)
意義:加強了邊疆與中央政府的聯系;有利于邊疆的秩序穩定和開發;促進了民族交融;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4分,2點即可)
27.答案要點:18分
(1)特點:學習西方博物館理念;時間起步晚;具備啟迪民智和教育功能;博物館事業發展迅速;博物館類型多樣;民間創辦和政府創辦相結合。(3點即可,6分)
(2)時期:抗日戰爭時期。(2分)
作用:有助于了解當時國家的時局、形勢;為廣泛發動群眾提供了途徑;鼓勵了廣大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答出2點即可4 分)
(3)主題2分,展品論述共4分
示例一 :
主題: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轉型之路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包產到戶”文件(1978),標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人民公社制度,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為改革開放奠定基礎。
深圳市蛇口工業區牌匾(1980):象征經濟特區建立,推動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試驗,吸引外資和技術,促進城市工業化。
上海飛樂音響股票(1990):標志中國證券市場的誕生,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示例二:
主題: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
深圳市蛇口工業區牌匾:經濟特區建立,推動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試驗,吸引外資和技術,促進城市工業化。
被換下的“人民公社”牌子/一份關于“包產到戶”的文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推動了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一臺“金星”牌彩電:對外開放有利于我國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國技術落后的現狀,推動經濟發展。
上海飛樂音響股票(1990):標志中國證券市場的誕生,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宣布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一支木槌: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以上展品任選兩件即可。
示例三:
主題:改革開放以來日常生活的新變化。
1982年的一張全國通用糧票:以糧票為代表的各種票證成為計劃經濟的重要特征,改革開放后,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發展,票證退出歷史舞臺。
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一只飛樂音響股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娛樂生活也日益豐富,推動了娛樂產業和制造業的發展。音響股票得以發展壯大并上市。
1982年采用第一條引進生產線生產的“金星”牌彩電: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逐步對外開放,形成對外開放格局。我國引進了國外先進生產技術生產彩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彩電走入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開闊人們視野,推動百姓思想觀念的變化。
示例四:
主題:新中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
28.答案要點:16分
(1)因素: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掠奪;工業革命中交通工具的發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普及(租地農場、手工工場)。(6分,3點即可)
(2)變化趨勢:由區域性轉向全球性;由西歐主導轉向以歐美為主導;世界范圍內的對抗減少;大國主導的傳統國際體系受到沖擊。(4分,2點即可)
(3)方案:更多的國家參與國際事務;通過合作或者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促進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6分,3點即可)
【評分說明】非選擇題的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參考答案的表述,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總分不能超過該題的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市| 金溪县| 阿巴嘎旗| 彩票| 离岛区| 扎赉特旗| 彩票| 楚雄市| 会泽县| 宣城市| 德州市| 大丰市| 鄯善县| 来安县| 彩票| 宣威市| 阳东县| 兴隆县| 天台县| 安龙县| 竹北市| 兴和县| 咸丰县| 两当县| 呼图壁县| 青岛市| 深圳市| 永顺县| 南雄市| 翁源县| 北碚区| 镇安县| 天柱县| 犍为县| 马鞍山市| 武功县| 拉萨市| 和政县| 射洪县| 灌南县| 武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