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七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2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50分鐘。2.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3.答卷前請將裝訂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一、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運河水,蕩悠悠,隋煬皇帝下揚州。一心只把瓊花看,萬里江山一旦丟。”隋煬帝乘“龍舟”從洛陽巡游到揚州,要經過大運河的哪幾段( )①永濟渠 ②通濟渠 ③邗溝 ④江南河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2.“秦朝時廣大農民的徭役和兵役負擔十分沉重……隋煬帝連年大興土木,多次發動戰爭,終于引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材料認為秦隋兩朝滅亡的共同原因是( )A.國家連年征戰 B.統治殘暴,矛盾激化C.農民起義頻發 D.大興土木,不惜民力3.“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下列與唐高祖李淵有關的是( )A.定都大興 B.重用魏征 C.太原起兵 D.開元盛世4.唐太宗說:“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這體現了( )A.以民為本的思想 B.皇權至上的觀念C.貞觀之治的影響 D.官民平等的意識5.唐朝時期,越窯工藝極為精湛。越窯瓷器受到推崇與唐代飲茶風尚關系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越窯瓷器主要是(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6.“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詩句描述的是唐朝( )A.農業生產發展 B.絲織品工藝精湛C.墾田面積擴大 D.長安城布局嚴整7.如表是唐朝全國人口統計(單位:萬人),請指出755-760年間,人口數量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A.唐朝后期外重內輕 B.安史之亂 C.藩鎮割據 D.黃巢起義8.下列關于“五代十國”的敘述中,錯誤的一項是( )A.“五代十國”是指唐朝滅亡后,北方先后出現的五個政權,南方出現的十個政權B.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C.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南方政局相對穩定D.宋太祖消滅割據政權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9.冊封是古代中原王朝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唐朝時,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 )A.懷仁可汗 B.云南王 C.渤??ね?D.贊普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0.唐憲宗曾將法門寺佛骨迎入宮中供養,韓愈認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義”,要求皇帝“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同時他認為道教“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材料反映了韓愈( )A. 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B. 迎合君主專制集權需求C. 主張重構儒學正統地位D. 論證倫理秩序的合法性11.學習書法,臨摹古人優秀碑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你想臨摹唐代大書法家的字帖,應該選擇的是( )A. 王羲之和顏真卿B. 閻立本和吳道子C. 顏真卿和柳公權D. 王羲之和吳道子12.“兵無常帥,帥無常師” “兵不識將,將不專兵” “元戎不知將校之能否,將校不識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此類現象最有可能出現于( )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13.宋初“始置諸州”,“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________與守臣(知州)通簽書施行”。據此判斷橫線處的官職應該是( )A. 節度使B. 通判C. 禁軍將領D. 刺史14.王安石變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要解決的共同問題是( )A. 增加政府收入B. 減輕農民負擔C. 增強軍事力量D. 抑制土地兼并15.下列三幅圖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A. 文字演進,源遠流長B. 經濟發展,共同繁榮C. 民族交融,多元一體D. 建筑藝術,獨具匠心16.有學者認為,“‘送禮’政策順利地實行了一個半世紀,但當宋朝皇帝輕率地試圖收復東北領土時,災難也就降臨了?!痹搶W者強調了“送禮”政策導致( )A. 財政困難B. 經濟發展C. 邊境和平D. 北宋偏安17.下列示意圖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是( )18.文旅融合喚醒城市記憶。下列可以喚醒南宋都城記憶的城市名片是( )A. 秦俑故鄉,絲路源頭B. 六朝古都,金陵風韻C. 繁華汴水,精彩開封D. 千古宋城,夢回臨安19.“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間……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間,立巡檢司,以周歲額辦鹽課中統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別無科差?!边@說明( )A. 西藏地區正式列入元朝的版圖B. 元朝加強了對外友好交往C. 元朝在臺灣正式建立行政機構D. 元朝加強了對西南的管轄20.有同學在搜集史料中發現,元朝統一后,許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從河川到山岳,從城邑到宮闕,他們走訪孔子故里曲阜,漢唐故都長安、洛陽,北宋故都開封等地。這段史料可以用于佐證( )A. 南方沒有歷史文化旅游資源B. 元朝統一加強南北聯系C. 國內民族矛盾完全消除D. 南方士人喜歡游山玩水21.(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隋朝統一全國后,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職。——摘編自柏楊《中國人史綱》據學者統計:北宋一朝科舉考試共錄取文士60 035人,平均每年約360人;武舉考試共錄取868人,平均每年5人。材料三 它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把官吏的選拔權徹底上收到朝廷。將教育制度與選官制度結合成一個整體,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官僚隊伍的知識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保證了社會思想與統治思想的高度融合,有利于維持社會穩定。——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隋朝為選拔人才開創的制度正式設立的標志,并說明這一制度促使選官方式發生的變化。(2分)(2)寫出材料二中的表格所反映的趨勢,根據所學知識,寫出這一趨勢反映出的北宋國策及其影響。(3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這一制度創立的歷史作用。(1分)22.(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二 南北朝時期,北方的糧食作物麥、粟等傳入南方。隋唐時期長江流域的戶口數量增加很多,單位面積所負載的人口大大增多,這就迫使農民實行復種制(一年兩熟),稻、麥復種制產生并發展。江南推廣了曲轅犁,普遍采用插秧技術,縮短了水稻在大田中的生長期,雙季稻在南方出現。——摘編自閻萬英《中國農業發展史》材料三 唐朝非常重視興修水利,在全國各地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1)根據材料一,寫出圖一、圖二所示農業生產工具的名稱,它們在當時有何積極影響?(3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隋唐時期江南農業發展的表現。(1分)(3)綜合以上三則材料,概括推動唐朝農業發展的因素。(1分)23.(8分)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證。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br/>材料二 宋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戰爭頻繁,屢戰不勝,和遼、西夏、金議和。這使得宋和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之間保持了長時間的友好交往.材料三 元朝的統一給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學習提供了有利的環境。當時,來自中亞、西亞的人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人,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形成新的民族。(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請寫出唐朝時設置了哪些機構管轄西域地區?(2分)(2)材料二反映宋朝民族關系呈現出怎樣的基本特點?請分別寫出建立西夏和金政權的民族名稱。(3分)(3)元朝時,“形成一個新的民族”是什么民族?縱觀歷史,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時,在中央設置了哪一機構對其進行統轄?(2分)(4)綜合以上三則材料,說說我國古代民族關系對現在處理民族關系的啟示。(1分)24.(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二 當時的中國,在唐繼隋統一全國,歷太宗、高宗等諸代的治世后……文化空前盛興?!拼幕∨c對留學生待遇之厚,自然對日本有強烈的吸引力。為了實現繼續直接地向中國學習優秀文化的目的,日本皇廷……派遣優秀人物為使節,以便更有效地學習。——摘編自步池《日本遣唐使簡史》(1)材料一中①是玄奘西游開始的起點,②是西游到達的地方,當時①地區統治者是誰?②地被稱為什么?根據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典籍有何重要意義?(3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對兩國文化交流影響最大的人物是誰?請簡述其事跡。(2分)(3)綜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你認為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是什么?(1分)25.(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朝時,我國已有雕版印刷的書籍、日歷等?!?世紀40年代,玄奘大師印制普賢像,每年印數在萬張以上。從9世紀開始我國民間印書的風氣漸開。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詩集,都在揚州、越州刊印。這種先進技術遂迅速西傳。1880年在埃及法老地出土的大量紙張等文物中,發現了50件不同時期的阿拉伯文印刷品。20世紀50年代,在法雍又發現了30塊鐫刻阿拉伯文的木板,同中國的雕版完全相仿,連印刷的方法也同中國一樣。材料二 唐朝時期,政府開辦了醫科學校,唐高宗時編修的《A》,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名醫輩出,“藥王”孫思邈寫成《B》;僧一行在唐玄宗時被征召入宮,他通過天文觀測制定了《C》;新羅引入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果。材料三 4世紀到13世紀的900多年間,在甘肅敦煌東南鳴沙山上,人們陸續開鑿了上千座洞窟,創作了大量造型精美的雕塑和色彩絢麗的壁畫。唐朝開鑿的石窟,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莫高窟現存壁畫約45 000平方米,各種彩塑3 000多身,生動反映了當時的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會生活、商貿往來和思想文化,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的意義。(1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 A、B、C 三處的著作名稱。(3分)(3)綜合以上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時期文化繁榮的原因。(1分)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1.B2.B3.C4.A5.B6.D7.B8.A9.A10.C11.C12.C13.B14.A15.C16.C17.C18.D19.C20.B非選擇題(共 30 分)21.(1)標志:隋煬帝時創立進士科。變化:按門第高低推舉到以考試的方式選拔。(2 分,標志 1 分,變化 1 分)(2)趨勢:錄取進士人數不斷增加。國策:崇文抑武。影響:宋朝的崇文抑武方針,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但文臣掌兵,大多不熟悉軍務,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政府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時三五個人擔任同一官職。官員互相推卸責任,辦事效率低下,同時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這些導致北宋統治出現危機。(3分,趨勢 1 分,國策 1 分,影響 1 分)(3)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提高官僚隊伍素質;保證思想統一, 維護社會穩定;等等。(至少答出兩點,1 分)22.(1)名稱:圖一:曲轅犁;圖二:筒車。積極影響:這些工具方便省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經濟發展。(3 分,圖一名稱 1 分,圖二名稱 1 分,積極影響 1 分)(2)人口的增加;曲轅犁的推廣;復種和插秧技術的出現;等等。(至少答出兩點,1 分)(3)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農耕技術的改進;統治者重視興修水利;等等。(至少答出兩點,1 分)23.(1)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2 分,民族政策 1 分,寫出兩個機構得1 分)(2)特點:有戰有和。民族名稱:西夏:黨項族;金:女真族。(3 分,特點 1 分,建立西夏的民族名稱 1 分,建立金的民族名稱 1 分)(3)民族:回回。機構:宣政院。(2 分,民族 1 分,機構 1 分)(4)示例:民族平等和交流有利于促進民族發展,共同繁榮;我們應該樹立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觀念,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1 分)24.(1)①地統治者:唐太宗(或:李世民);②地:天竺。典籍意義:《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玄奘游歷過的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3 分,①地統治者 1 分,②地名稱 1 分,典籍意義 1 分)(2)人物:鑒真。事跡:鑒真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受日本的邀請東渡,先后五次都沒有成功,還因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但鑒真矢志不渝,繼續進行第六次東渡,最終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法,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2 分,人物 1 分,事跡 1 分)(3)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強盛;統治者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等等。(至少答出兩點,1 分)25.(1)促進了世界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傳播與文明的發展。(1 分)(2)A:《唐本草》;B:《千金方》;C:《大衍歷》。(3 分,每點 1 分)(3)唐朝時期國家長期處于統一局面,政治穩定,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保障;少數民族和睦相處,促進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唐朝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這些都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符合題意即可,1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