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季教育教學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試卷(本試題卷共4頁,滿分60分,考試時間60分鐘)注意事項:1.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2.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一、選擇題(共12題,每題2分,共24分。在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在中國古代,地理環境是分裂出現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大江大河的阻隔。為防止由此造成分裂,鞏固統一,隋朝采取的措施是A.修筑長城 B.創立科舉制 C.開通大運河 D.治理黃河2.唐太宗曾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這表明他的治國思想是A.認為治理國家必須加強對百姓的剝削 B.認識到體恤百姓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C.為擴大其統治基礎而創立了殿試 D.創立科舉制度以擴大統治基礎3.下面描述的工具出現于唐朝時期。這種工具利用水流產生的動能進行工作。該工具 工作時,部分浸入流動的河水中。 竹筒承受水的沖擊力從而獲得旋轉的能量,帶動主體旋轉。 當轉過一定角度,浸在水中的竹筒裝滿水后被提升。 當運動到一定高度時,竹筒中的水倒出。A.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 B.推動了唐朝農業政策的調整C.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質量 D.是當時重要的農業灌溉工具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是杜甫《春望》中的詩句。該詩創作于唐朝由盛轉衰的動亂時代,請問這場動亂是A.大澤鄉起義 B.黃巾起義 C.安史之亂 D.李自成起義5.解析圖片是學習歷史的重要能力。下面一組圖片文物(遺址)可以重點研究唐朝的唐蕃會盟碑 步輦圖A.中外交往 B.文學繁榮 C.邊疆管理 D.民族交融6.茶葉及茶文化向域外傳播自唐朝開始,茶葉消費品的外輸,不僅僅是商品貿易活動,更是與茶有關的文化生活方式與審美情趣的輸出。這些與中國相鄰的國家把茶文化向更遠圈層傳播,使茶文化從中國走向世界。這說明A.古代茶葉品質優良 B.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達C.唐朝民族關系和睦 D.唐代文化影響世界7.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寫的序文中說到,有人拿白詩的寫本和印本在街頭叫賣或換取酒茶;唐文宗太和年間,四川和江淮一帶民間已經每歲“以板印歷日”。由此可見當時A.造紙術已得以改進 B.雕版印刷相當發達C.活字印刷開始出現 D.天文歷法已趨完善8.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這反映北宋治國特點是A.重武輕文 B.休養生息C.崇文抑武 D.重農抑商9.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指出:“全宋朝三百一十九年的記錄,無非是軍事的挫敗和退卻,所有的例外則是以‘歲幣’為名向北方少數民族購得的和平?!毕铝心苡∽C這一觀點的是A.郾城大捷 B.澶淵之盟C.黃袍加身 D.杯酒釋兵權10.與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畫的重心從峭拔雄渾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從“秋水共長天一色”移成畫面的留白,表現為“一角”“半邊”。這折射出A.崇文抑武的方針 B.南宋的偏安C.女真族的崛起 D.宋朝文化昌盛11.初一學生小歷特別關注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她將第二單元整理出一個大事年表,據表我們可以得出該時期的主題是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北宋建立 宋遼訂立澶淵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達成和議 金滅遼 金滅 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與金簽訂和約A.烽火連天,戰爭不休 B.閉關鎖國,各自發展C.和平共處,相安無事 D.政權并立,時戰時和12.據《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載,從大都有許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鎮的位置,每條大路每隔大約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驛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內,驛站超過10000多所,驛站超過30萬匹,各種物資都很齊備,不管來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應。馬可·波羅作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同這些驛站在中國各處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A.對外擴張,力量強大 B.疆域遼闊,因地制宜C.商業繁榮,物資豐富 D.交通便利,驛站發達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36分)13.【農業發展】(10分)材料一:唐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曲轅犁的發明,使得耕地更加靈活高效,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筒車的出現,實現了灌溉的自動化,節省了人力。政府大力興修水利,僅在唐前期,就修建了160多項水利工程,遍布全國各地,為農業豐收提供了保障?!缎绿茣?地理志》中記載了許多地方水利工程的修建情況,如在河北道,“漁陽有平虜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難”。材料二:宋元時期,農業發展邁向新高度。宋朝從越南引入的占城稻,不僅耐旱、適應性強,而且成熟周期短,能使農民一年收獲兩季甚至三季糧食,極大提升了糧食產量。元朝在農業生產工具上有諸多創新,如發明了高效的播種工具耬車,提高了播種效率和質量。同時,元朝政府積極鼓勵開墾荒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墾荒運動,使得耕地面積進一步擴大。在農業種植結構上,棉花種植迅速普及,成為與糧食作物并重的重要經濟作物,棉花種植區域從最初的海南、廣東等地,逐漸擴展到長江流域及黃河流域部分地區。材料三:唐宋時期南北方糧食產量對比柱狀圖朝代 南方糧食產量(單位:萬石) 北方糧食產量(單位:萬石)唐朝 約2500 約3450宋朝 約5600 約2650(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農業發展的表現。(3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元時期農業發展的新特點。(3分)(3)分析圖表材料三,說出唐宋時期南北方糧食產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4分)14、【民族關系】(8分)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630年,唐太宗擊敗東突厥 ◇唐太宗和武則天時期,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 ◇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唐玄宗先后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皮邏閣為云南王等 ◇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 ◇唐穆宗長慶年間,唐蕃訂立友好盟約,刻立唐蕃會盟碑材料二: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榷場的交易量很大,如宋遼之間,北宋每年從榷場購買數萬只羊;有一年遼發生旱災,購買了北宋官倉的兩萬石粟。材料三:元世祖仿效漢法進行改革,促進了民族關系的發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差別。唐朝以來,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北宋與遼、西夏之間關系的特點。分析指出“榷場”產生了什么影響。(3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元朝時民族交融的相關史實。(3分)15.【宋代經濟】(8分)材料一: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農業技術更新,優良品種增多,農業產量大幅增加。絲織品、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就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南宋時期,南方地區進一步開發,促成了江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中心之一,經濟中心南移完成。——摘編自《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材料二:(1)根據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在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方面的表現。(3分)(2)結合材料二圖示信息和所學知識分析南方經濟不斷發展的原因。(3分)(3)請你簡要說明材料一與材料二的關系。(2分)16.【我眼中的隋唐】隋朝含嘉倉示意圖 三省六部制結構示意圖 長安城平面圖鑒真像 李白畫像 閻立本《步輦圖》玄奘西行求法(郵票) 唐三彩 科舉制完善示意圖閱讀上述材料,試從材料中選擇兩個或多個歷史事件,以“我眼中的隋唐是 ”為論題,結合所學展開論述,撰寫一篇小論文。(要求史論結合,條例清晰,表述成文)七年級參考答案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選項 C B D C D D B C B B D D非選擇題13.1.發明新的農業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大力興修水利工程。(答對1點2分,答對兩點3分,共3分)2.引入優良品種占城稻,實現一年多熟;農業生產工具創新(發明耬車);大規模墾荒,耕地面積擴大;棉花種植普及,種植結構變化。(答對1點2分,答對兩點3分,共3分)3.變化:唐朝時北方糧食產量高于南方,宋朝時南方糧食產量遠超北方。(2分)原因:北方長期戰亂,破壞農業生產;南方相對穩定,大量人口南遷帶來先進技術和勞動力;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更適宜農業發展;政府重視南方農業,興修水利等。(2分)14.(1)方式:武力;設置機構;冊封少數民族首領;和親等。(2分)(2)特點:既對峙也有和平往來。(1分)影響: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之間的了解;促進了民族交融等。(2分)(3)史實: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差別;形成新民族——回族。(3分)15(1)農業:糧食作物長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成為豐饒的糧倉;從越南引進了占城稻;經濟作物:南方普遍種植茶樹,棉花種植地區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手工業: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南宋后期,棉紡織品種類較多;北宋時江西景德鎮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商業:商業都市的發展;紙幣的出現;海外貿易的發展。(3分)(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去先進生產技術和經驗,南宋時臨安成為政治、經濟中心,有利于南方經濟的發展,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社會相對安定。(3分,答出1點給2分,答出兩點給3分。)(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2分)16.評分標準 觀點2分,論述8分(含結論)水平等級 材料運用與論述 給分4 觀點明確,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緊扣自己的觀點,運用所學歷史史實加以論述,能夠做到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7-8分3 觀點明確,能夠圍繞觀點,運用相關史實進行論述,但不夠充分或不夠典型,基本做到史論結合,條理基本清楚。 5-6分2 觀點不夠明確,有論述或說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論結合不充分。 3-4分1 沒有凝練出觀點,或觀點、論述與材料無關。 1-2分空白卷 0分示例:論題:我眼中的隋唐是繁榮開放的時代論述: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呈現出繁榮開放的特點。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國家治理更加有序。經濟上,隋朝的含嘉倉展現了當時農業的發達和糧食儲備的豐富。而唐長安城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其規模宏大,布局嚴整,反映了經濟的繁榮和對外交流的頻繁。文化上,更是精彩紛呈。閻立本的《步輦圖》展現了唐代繪畫藝術的高超水平;李白的詩歌豪放灑脫,體現了唐代文學的繁榮;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則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此外,秘色瓷和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等也反映了唐代手工業和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總之,從這些歷史事件中可以看出,隋唐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一個繁榮開放的時代,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