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慶一中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歷史試卷(考試時間 75 分鐘 滿分 100 分)命題: 張劍 審題:王敏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000年,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城址內外發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遺跡,多座陶窯,以及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壇和古稻田。這說明( )A.城市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 B.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C.古城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 D.遺址所處時代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2.下面是根據漢武帝時期經濟政策所繪制的《均輸平準圖》。這一政策的實行( )A. 致使地方官員特權消失 B. 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C. 沖擊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D. 阻礙了商品的全國性流通3.南北朝時所撰《宋書》《南齊書》涉及北朝史事稱“魏虜”,《魏書》涉及南朝史事則稱“島夷“。唐初,朝廷修撰的“五代史”中,不論是北朝史事,還是南朝史事,多寫為國號加“帝”或國號加官稱與人名。據此可知( )A.歷史解釋難以形成共識 B.“五代史”存在不實記錄C.政治局勢影響修史格局 D.史書修撰促進了民族交融4.下表所示是關于唐代果蔬種植的相關信息。據此可知,唐代( )信息 出處江城霧斂輕霜早,園橘千株欲變金。 李紳《新樓詩二十首·橘園》其(龔播,峽中商人)初甚窮,以販鬻蔬果自業。 《太平廣記》劉氏植果種蔬……每月兩三度入青城縣貨藥、市米、曲、鹽酪。 《茅亭客話》第 1 頁 共 6 頁{#{QQABaQY5wggQkhTACR4rQwWECkoQkICgLQoEhRAQqAxjgQFAFIA=}#}A.重本抑末的觀念日漸淡化 B.農民依靠果蔬產業致富C.農產品以集約化種植為主 D.農業商品經濟得到發展5.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州縣、關、鎮皆置稅務,于交通要道或貿易興盛處皆置稅場,形成了嚴密的商稅征收網絡。商人為躲避苛征,便尋求不設稅務、稅場的“私路”行走,“私路”之記載越來越多地見于文獻。這反映出宋朝( )A. 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坊市制度 B. 傳統抑商政策有所松動C. 貿易發展削弱中央集權體制 D. 區域經濟聯系日益緊密6.明朝時,中國對“東西方碰撞交融”積極應對,在文化知識的層面,呈現出比較開放與包容的態勢。下列史實符合這一現象的是( )A.吳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創作《西游記》 B.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C.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歐洲傳教士翻譯“四書”“五經”等7.中國古代有 3000 多年的疫災記錄史,形成了世界上最長的疫災時間序列。下表為 3000 年來中國歷代疫災的分布表,據此可知( )項目 先秦 西漢 東漢 魏晉南朝 隋唐五代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合計歷時年數(年) 564 230 196 360 379 168 151 85 277 267 2681疫災年數(年) 6 18 28 75 41 34 50 30 169 218 669疫災頻度(%) 1.0 7.8 14.3 20.8 10.8 20.2 33.1 33.7 61.0 81.6 25.0A. 歷代疫災流行頻度呈現持續上升趨勢 B. 先秦疫災頻度低得益于醫療體系完善C. 兩宋疫病頻度上升與其經濟蕭條有關 D. 魏晉南北朝和明清時期是兩個高峰期8.鴉片戰爭后,魏源將西方的強大歸于兵工,主張師夷兵工以籌海,可謂睜眼看世界之“近謀”;徐繼畬則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賴以產生的經濟制度基礎,提出取泰西文明以自強,可謂睜眼看世界之“遠謀”。這說明( )A.根深蒂固的華夷觀念得以轉變 B.外來侵略促進民主意識增強C.中體西用的價值理念付諸實踐 D.民族危機引發士人思想嬗變9.如表是中外產業資本產值增長及比重變化,對如表數據變化,解釋合理的是( )1920 年 1936 年產值(億元) 比重(%) 產值(億元) 比重(%)外國資本 8.13 55.2 15.16 36.8中國資本 6.61 44.8 26.09 63.2合計 14.74 100.0 41.25 100.0第 2 頁 共 6 頁{#{QQABaQY5wggQkhTACR4rQwWECkoQkICgLQoEhRAQqAxjgQFAFIA=}#}A. 民族企業市場競爭力有所提高 B. 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C. 幣值改革避免了國民經濟動蕩 D. 近代產業結構日趨優化10.新汴河是為綜合治理淮河而修建的一條人工河,建造于 20 世紀 60 年代。在建設過程中,物資供應得到全國各地支援,工地上開展勞動競賽,涌現了許多先進人物和動人事跡。該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一千五百多萬畝耕地的排洪排澇問題,開辟了皖蘇新的內河航線。新汴河工程( )A. 是六十年代克服國民經濟困難的產物 B. 反映了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的精神風貌C. 徹底解決了淮河流域的旱澇災害問題 D. 有效改善了皖蘇地區國民經濟的布局11.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 年糧食總產量為 30476.5 萬噸,2022 年達到 68653 萬噸。這一成就( )A. 緣于農村土地所有權的變革 B. 表明我國已實現糧食自給C. 得益于制度創新和科技進步 D. 解決了世界性的饑餓問題12.基輔羅斯地處歐亞交界處,深受周邊各種政治力量威脅,在常年戰爭中養成了強烈擴張的傳統;加之它選擇了東正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又加強了外交的被動性,這些因素還深刻影響著日后莫斯科公國及俄羅斯的外交。據此可知( )A. 地理位置決定基輔羅斯的外交特點 B. 拜占庭帝國深刻影響基輔羅斯文化C. 俄羅斯繼承了基輔羅斯的外交傳統 D. 基輔羅斯外交深受多方因素的影響13.如下圖為歐洲主要國家城市化發展速度圖(1300—1900 年)其中 ②(正方形)代表的是( )歐洲主要國家城市化發展速度圖(1300—1900 年)注:由上至下為①②③A.法國 B. 英國 C. 意大利 D. 德國14.1761—1835 年被稱為英國的“運河時代”。當大干線運河開通時,曼徹斯特和利奇菲爾德之間的貨物運輸價格從每噸 4 英鎊降至 1 英鎊;1792 年,從貝辛斯托克運往倫敦的貨物,公路運費高達 2 英鎊,而通過貝辛斯托克運河的運費僅為 11 先令 7 便士。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運河的開鑿降低物流成本 B. 運河修建推動英國經濟發展C. 社會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 D. 英國產業體系亟需轉型升級第 3 頁 共 6 頁{#{QQABaQY5wggQkhTACR4rQwWECkoQkICgLQoEhRAQqAxjgQFAFIA=}#}15.1952 年,美國政府開始資助富蘭克林圖書項目,協助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進行創作和翻譯,影響遍及伊朗、埃及、巴西、印度、新加坡等國。此舉主要目的是( )A. 推動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B. 扭轉美蘇爭霸中的被動局面C. 維護對資本主義世界的領導 D. 強化自身在世界范圍的影響16.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落地來看,當前各行業傾向于引入最能服務于其核心功能的人工智能產品。例如,制造業和分銷運輸業主要引入物理機器人和自動駕駛系統,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則被那些日常工作中需要處理大量文檔、資料、運營數據的職業活動采用。人工智能的推廣( )A.壓縮新興產業發展空間 B.會改變勞動力的需求結構C.有效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D.保障民眾的休閑娛樂時間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3 小題,共 52 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材料一 17 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直接為印度棉織物開辟了巨大的新市場。印度棉織品需求的快速增長推動了英國的服飾消費革命,嚴重損害了國內毛紡業生產者及商業資本家的利益。英國毛紡業群體的抗議此起彼伏。1700 年,英國議會頒布法令“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國的印花織物輸入”,催生了“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戰略。英國本土棉紡織工業迅速崛起。國內市場廉價棉織品激發起普通民眾的服飾革命,但高工資的經濟模式迫使棉紡織工業在技術上尋求革新與突破,進而誘發生產組織制度的轉型。18 世紀中后期,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和騾機的相繼問世,實現了技術的持續變革與完善。機器與蒸汽動力的搭配使用產生的強勁力量大大提高了棉紡織工業的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率,推動了英國棉紡織業的集中化和巨型化趨勢。——摘編自楊松等《內驅與統合:英國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及對全球體系的影響》材料二 作為一種全球性工業,英國棉紡織工業在 19 世紀將原本相對孤立的地區聯結、整合起來,納入新的國際分工的世界經濟體系中。美國南部奴隸種植園采摘的棉花,被運往英國利物浦港口,在蘭開夏郡的工廠被生產成棉紗,出口到印度制成棉織品,再銷往中國市場。遲至 20 世紀初期,美國南部的廣大棉農依然生活窮困,沒有原棉貿易價格中的話語權與商議權。印度、埃及等國棉花種植者生存狀況進一步惡化。至 19 世紀 60 年代,英國棉紡織工業初創的全球體系客觀上整合起世界經濟,重塑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摘編自楊松等《內驅與統合:英國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及對全球體系的影響》材料三 清末民初,上海形成了滬東、滬西兩大棉紡織工廠區。在短短的 18 年(1895-1913 年)內,國內華商紗廠的紡機數量較之前增加 120%,布機數量較之前增加 12%。1914—1922 年,國內華資紗布廠新設 54 家,其中在 1920—1922 年開設的有 39 家,3 年內新增的華資廠家數就已超過 1895-1913 年在華中外紗廠的總數。華資棉紡織工廠數量迅速增加和分布過于集中,造成工廠對原棉需求激增,而大量產出的機紗只是半成品,主要是提供國內生產土布的原料,市場需求相對有限,因此,進花、出紗就成為紗廠獲利的關鍵。——摘編自羅蘇文《滬東:近代棉紡織廠區的興起(1878—1928)》第 4 頁 共 6 頁{#{QQABaQY5wggQkhTACR4rQwWECkoQkICgLQoEhRAQqAxjgQFAFIA=}#}(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英國棉紡織革命的主要原因。(8 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英國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對全球體系的影響。(8 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清末民初上海棉紡織業的發展。(6 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材料一 中國歷代戶口統計表——摘編自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材料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資金、信息、技術、勞動力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洋插隊”到 20 世紀 90 年代的“闖關東”,中國海外移民人數發展迅速。2000—2005 年,美國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 35.5 萬中國人移民美國。海外移民的增長,迅速改變了海外華人的結構,其從業范圍也在向多元化發展。1993 年完全放開自費留學以后,出國接受國際化教育的中國學生大幅度增加。據教育部統計,自 1978 年到2004 年底,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 81.49 萬人,留學國別 108 個……截止 2018 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 585.71萬人,其中 365.14 萬人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海外留學生歸國人數呈增長趨勢。——摘編自《移民政策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至明朝以前中國人口數量變化的特點,說明從明朝到清朝前期人口數量增長的主要原因。(8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 1978 年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10 分)第 5 頁 共 6 頁{#{QQABaQY5wggQkhTACR4rQwWECkoQkICgLQoEhRAQqAxjgQFAFIA=}#}19.【文明涵化與文化自信】(12 分)材料 馮天瑜先生在《中國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極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溝通,其間既有沖突激蕩,又有吸納融會,達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結果。今日所謂“西方文明”是多元復合物,東亞文明的持續發展也是諸文明“對話”的產物。請以“文明涵化”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標題,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第 6 頁 共 6 頁安慶一中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B B C D D B D D A B C D C C D B備注:第5題改編自選必2《同步作業》P43第5題;第6題 來自選必3《同步作業》P9第3題;第13題改編自選必2《同步作業》P27第7題。17.(22分)(1)英國議會對印度棉織品的進口禁令刺激了本土棉紡織的發展;英國民眾消費習慣的改變;棉紡織品國際市場的擴大;英國工廠較高的生產成本刺激了生產組織形式和技術的革新;工業革命中的技術革新。(8分,任答四點即可)(2)構成了以英國為主導的全球棉紡織工業體系;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美國南方、印度和埃及形成了單一、畸形的棉花種植園經濟,傳統民族工業受到限制。(6分,任答三點即可)客觀上刺激了亞非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獨立意識的增強。(2分)(3)評價:奠定了中國現代工業的重要基礎,為社會變革提供了條件;順應了工業化潮流,增強了民族工業實力;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強的經濟掠奪;盲目投資,布局過于集中;受自然經濟制約,外資壓制,難以實現獨立健康發展。(6分,辯證分析,積極方面5分,局限性1分)(18 題改編自選必 3《同步作業》P60 第 17 題)18.(18 分)參考答案:(1)特點:人口增長總體緩慢;人口數量起伏性大。(2 分。若答出:從西漢到元朝人口總數一直未達到六千萬;大統一王朝經歷穩定發展后人口總數較多,歷經戰亂后新興的王朝其初期人口總數銳減等要點,可酌情賦分)原因:國家統一與社會穩定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國家疆域的開拓與鞏固;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的種植;賦稅制度改革的推動。(任答三點,6 分)(2)特點:移民數量有所增加,發達國家為主要移民方向;出國留學人員增多,人員構成發生變化,從事職業呈現多元化發展;留學生歸國人數增多。(4 分,任答 2 點)影響:提高了中國的海外影響力,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傳播;歸國人員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簡述;移民糾紛有可能引發國家間政治摩擦。(6 分)19.示例:論題:世界文明在“涵化”中發展(2分)論述: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在交流碰撞中不斷發展。中華文明吸收了不少外來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如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完成本土化,宋明時期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響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推動了中國傳統科技的繼續發展。以基督教文明為;核心的西方文明,吸收了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近代文明的到來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美國作為典型的移民社會,在消滅印第安人,阻礙印第安文化發展的同時,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第 1 頁 共 2 頁{#{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8 分)綜上,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只有在廣泛接觸、交流碰撞中才成促進世界文明的整體發展。(2 分)第 2 頁 共 2 頁{#{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安慶一中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歷史試卷(考試時間 75 分鐘 滿分 100 分)命題: 張劍 審題:王敏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000年,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城址內外發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遺跡,多座陶窯,以及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壇和古稻田。這說明( )A.城市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 B.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C.古城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 D.遺址所處時代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2.下面是根據漢武帝時期經濟政策所繪制的《均輸平準圖》。這一政策的實行( )A.致使地方官員特權消失 B.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C.沖擊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D.阻礙了商品的全國性流通3.南北朝時所撰《宋書》《南齊書》涉及北朝史事稱“魏虜”,《魏書》涉及南朝史事則稱“島夷“。唐初,朝廷修撰的“五代史”中,不論是北朝史事,還是南朝史事,多寫為國號加“帝”或國號加官稱與人名。據此可知( )A.歷史解釋難以形成共識 B.“五代史”存在不實記錄C.政治局勢影響修史格局 D.史書修撰促進了民族交融4.下表所示是關于唐代果蔬種植的相關信息。據此可知,唐代( )信息 出處江城霧斂輕霜早,園橘千株欲變金。 李紳《新樓詩二十首·橘園》其(龔播,峽中商人)初甚窮,以販鬻蔬果自業。 《太平廣記》劉氏植果種蔬……每月兩三度入青城縣貨藥、市米、曲、鹽酪。 《茅亭客話》第 1 頁 共 6 頁{#{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A.重本抑末的觀念日漸淡化 B.農民依靠果蔬產業致富C.農產品以集約化種植為主 D.農業商品經濟得到發展5.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州縣、關、鎮皆置稅務,于交通要道或貿易興盛處皆置稅場,形成了嚴密的商稅征收網絡。商人為躲避苛征,便尋求不設稅務、稅場的“私路”行走,“私路”之記載越來越多地見于文獻。這反映出宋朝( )A.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坊市制度 B.傳統抑商政策有所松動C.貿易發展削弱中央集權體制 D. 區域經濟聯系日益緊密6.明朝時,中國對“東西方碰撞交融”積極應對,在文化知識的層面,呈現出比較開放與包容的態勢。下列史實符合這一現象的是( )A.吳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創作《西游記》 B.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C.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歐洲傳教士翻譯“四書”“五經”等7.中國古代有 3000 多年的疫災記錄史,形成了世界上最長的疫災時間序列。下表為 3000 年來中國歷代疫災的分布表,據此可知( )項目 先秦 西漢 東漢 魏晉南朝 隋唐五代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合計歷時年數(年) 564 230 196 360 379 168 151 85 277 267 2681疫災年數(年) 6 18 28 75 41 34 50 30 169 218 669疫災頻度(%) 1.0 7.8 14.3 20.8 10.8 20.2 33.1 33.7 61.0 81.6 25.0A.歷代疫災流行頻度呈現持續上升趨勢 B. 先秦疫災頻度低得益于醫療體系完善C.兩宋疫病頻度上升與其經濟蕭條有關 D.魏晉南北朝和明清時期是兩個高峰期8.鴉片戰爭后,魏源將西方的強大歸于兵工,主張師夷兵工以籌海,可謂睜眼看世界之“近謀”;徐繼畬則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賴以產生的經濟制度基礎,提出取泰西文明以自強,可謂睜眼看世界之“遠謀”。這說明( )A.根深蒂固的華夷觀念得以轉變 B.外來侵略促進民主意識增強C.中體西用的價值理念付諸實踐 D.民族危機引發士人思想嬗變9.如表是中外產業資本產值增長及比重變化,對如表數據變化,解釋合理的是( )1920 年 1936 年產值(億元) 比重(%) 產值(億元) 比重(%)外國資本 8.13 55.2 15.16 36.8中國資本 6.61 44.8 26.09 63.2合計 14.74 100.0 41.25 100.0第 2 頁 共 6 頁{#{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A.民族企業市場競爭力有所提高 B.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C.幣值改革避免了國民經濟動蕩 D. 近代產業結構日趨優化10.新汴河是為綜合治理淮河而修建的一條人工河,建造于 20 世紀 60 年代。在建設過程中,物資供應得到全國各地支援,工地上開展勞動競賽,涌現了許多先進人物和動人事跡。該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一千五百多萬畝耕地的排洪排澇問題,開辟了皖蘇新的內河航線。新汴河工程( )A.是六十年代克服國民經濟困難的產物 B.反映了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的精神風貌C.徹底解決了淮河流域的旱澇災害問題 D.有效改善了皖蘇地區國民經濟的布局11.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 年糧食總產量為 30476.5 萬噸,2022 年達到 68653 萬噸。這一成就( )A.緣于農村土地所有權的變革 B.表明我國已實現糧食自給C.得益于制度創新和科技進步 D. 解決了世界性的饑餓問題12.基輔羅斯地處歐亞交界處,深受周邊各種政治力量威脅,在常年戰爭中養成了強烈擴張的傳統;加之它選擇了東正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又加強了外交的被動性,這些因素還深刻影響著日后莫斯科公國及俄羅斯的外交。據此可知( )A.地理位置決定基輔羅斯的外交特點 B.拜占庭帝國深刻影響基輔羅斯文化C.俄羅斯繼承了基輔羅斯的外交傳統 D. 基輔羅斯外交深受多方因素的影響13.如下圖為歐洲主要國家城市化發展速度圖(1300—1900 年)其中 ②(正方形)代表的是( )歐洲主要國家城市化發展速度圖(1300—1900 年)注:由上至下為①②③A.法國 B.英國 C. 意大利 D. 德國14.1761—1835 年被稱為英國的“運河時代”。當大干線運河開通時,曼徹斯特和利奇菲爾德之間的貨物運輸價格從每噸 4 英鎊降至 1 英鎊;1792 年,從貝辛斯托克運往倫敦的貨物,公路運費高達 2 英鎊,而通過貝辛斯托克運河的運費僅為 11 先令 7 便士。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運河的開鑿降低物流成本 B.運河修建推動英國經濟發展C. 社會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 D.英國產業體系亟需轉型升級第 3 頁 共 6 頁{#{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15.1952 年,美國政府開始資助富蘭克林圖書項目,協助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進行創作和翻譯,影響遍及伊朗、埃及、巴西、印度、新加坡等國。此舉主要目的是( )A.推動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B.扭轉美蘇爭霸中的被動局面C. 維護對資本主義世界的領導 D.強化自身在世界范圍的影響16.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落地來看,當前各行業傾向于引入最能服務于其核心功能的人工智能產品。例如,制造業和分銷運輸業主要引入物理機器人和自動駕駛系統,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則被那些日常工作中需要處理大量文檔、資料、運營數據的職業活動采用。人工智能的推廣( )A.壓縮新興產業發展空間 B.會改變勞動力的需求結構C.有效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D.保障民眾的休閑娛樂時間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3 小題,共 52 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材料一 17 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直接為印度棉織物開辟了巨大的新市場。印度棉織品需求的快速增長推動了英國的服飾消費革命,嚴重損害了國內毛紡業生產者及商業資本家的利益。英國毛紡業群體的抗議此起彼伏。1700 年,英國議會頒布法令“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國的印花織物輸入”,催生了“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戰略。英國本土棉紡織工業迅速崛起。國內市場廉價棉織品激發起普通民眾的服飾革命,但高工資的經濟模式迫使棉紡織工業在技術上尋求革新與突破,進而誘發生產組織制度的轉型。18 世紀中后期,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和騾機的相繼問世,實現了技術的持續變革與完善。機器與蒸汽動力的搭配使用產生的強勁力量大大提高了棉紡織工業的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率,推動了英國棉紡織業的集中化和巨型化趨勢。——摘編自楊松等《內驅與統合:英國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及對全球體系的影響》材料二 作為一種全球性工業,英國棉紡織工業在 19 世紀將原本相對孤立的地區聯結、整合起來,納入新的國際分工的世界經濟體系中。美國南部奴隸種植園采摘的棉花,被運往英國利物浦港口,在蘭開夏郡的工廠被生產成棉紗,出口到印度制成棉織品,再銷往中國市場。遲至 20 世紀初期,美國南部的廣大棉農依然生活窮困,沒有原棉貿易價格中的話語權與商議權。印度、埃及等國棉花種植者生存狀況進一步惡化。至 19 世紀 60 年代,英國棉紡織工業初創的全球體系客觀上整合起世界經濟,重塑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摘編自楊松等《內驅與統合:英國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及對全球體系的影響》材料三 清末民初,上海形成了滬東、滬西兩大棉紡織工廠區。在短短的 18 年(1895-1913 年)內,國內華商紗廠的紡機數量較之前增加 120%,布機數量較之前增加 12%。1914—1922 年,國內華資紗布廠新設 54 家,其中在 1920—1922 年開設的有 39 家,3 年內新增的華資廠家數就已超過 1895-1913 年在華中外紗廠的總數。華資棉紡織工廠數量迅速增加和分布過于集中,造成工廠對原棉需求激增,而大量產出的機紗只是半成品,主要是提供國內生產土布的原料,市場需求相對有限,因此,進花、出紗就成為紗廠獲利的關鍵。——摘編自羅蘇文《滬東:近代棉紡織廠區的興起(1878—1928)》第 4 頁 共 6 頁{#{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英國棉紡織革命的主要原因。(8 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英國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對全球體系的影響。(8 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清末民初上海棉紡織業的發展。(6 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材料一 中國歷代戶口統計表——摘編自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材料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資金、信息、技術、勞動力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洋插隊”到 20 世紀 90 年代的“闖關東”,中國海外移民人數發展迅速。2000—2005 年,美國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 35.5 萬中國人移民美國。海外移民的增長,迅速改變了海外華人的結構,其從業范圍也在向多元化發展。1993 年完全放開自費留學以后,出國接受國際化教育的中國學生大幅度增加。據教育部統計,自 1978 年到2004年底,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 81.49萬人,留學國別 108個……截止 2018 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 585.71萬人,其中 365.14 萬人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海外留學生歸國人數呈增長趨勢。——摘編自《移民政策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至明朝以前中國人口數量變化的特點,說明從明朝到清朝前期人口數量增長的主要原因。(8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 1978 年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10 分)第 5 頁 共 6 頁{#{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19.【文明涵化與文化自信】(12 分)材料 馮天瑜先生在《中國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極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溝通,其間既有沖突激蕩,又有吸納融會,達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結果。今日所謂“西方文明”是多元復合物,東亞文明的持續發展也是諸文明“對話”的產物。請以“文明涵化”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標題,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第 6 頁 共 6 頁{#{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二下期中考試歷史試卷(1).docx 高二下期中考試歷史試卷(1).pdf 高二下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參考答案(歷史班).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