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鄉縣2025年上學期期中質量監測問卷七年級生物時量:60分鐘總分:100分一、選擇題(共25小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分,共50分。)1養花時,我們要經常給花澆水、施肥、松土,把花放在陽光下,天冷了還要及時把它們轉移到室內,且一般一個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與上述順序相對應的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依次是()①營養物質②空氣③陽光④適宜溫度⑤一定生存空間⑥水A.⑤⑥③②①④B.④③②①⑥⑤C.⑥①②③④⑤D.①③②④⑥⑤2.下列屬于生物適應環境的是()A蚯蚓改良土壤B.仙人掌的葉退化為刺C,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效應D,森林調節空氣濕度3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在“天宮課堂”第三課上向公眾展示了生命生態實驗柜里水稻的生長狀況,發現這種水稻和在地球上生長的水稻有不一樣的吐水現象,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興趣。這一現象說明()A.生物影響環境B.環境影響生物C環境適應生物D.兩者相互影響4.下列各項中,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的是()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樹木B.一個池塘中的所有動植物和微生物C.一片農田上的所有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D.一片草地上的陽光、土壤和空氣等無機環境5某同學制作了一個封閉生態瓶:瓶底有泥沙、水草、小魚和螺螄,瓶口密封且能透光。一段時間后瓶內生物存活良好。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A.泥沙中的微生物承擔了分解者功能B.該生態瓶里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光能C螺螄既是消費者又是分解者D.生態瓶的非生物成分僅有水和泥沙6某湖泊生態系統因藻類爆發導致魚類死亡。經調查發現,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湖泊,其中含高濃度氮、磷。以下分析錯誤的是()A藻類屬于生產者,其爆發是因污水提供了過量無機鹽B魚類死亡原因之一是由于水中氧氣含量低C,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可直接被藻類利用促進其生長D若引入水生植物(如蘆葦),可能通過競爭抑制藻類七年級生物問卷第1頁共6頁7紅樹林生態系統中,耐鹽植物通過落葉將鹽分排出體外,落葉被潮水帶走。以下分析正確的是()A.紅樹林落葉屬于生產者向非生物環境歸還有機物B.潮水帶走落葉說明分解者在此生態系統中作用微弱C紅樹林的調落物可直接被消費者利用D耐鹽特性是紅樹林對非生物成分(鹽度)的適應8.古人也很關注身邊的生物以及生物現象。下列詩句或者俗語,能體現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自動調節能力的是()A.螳螂捕蟬,黃雀在后B.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C.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D.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9我國有許多詩詞名句是描繪生態環境的,下面描寫草原生態系統的是()A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B.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C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D.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10紅軍在長征途中翻雪山、過草地時,常常出現人和馬陷入沼澤的情況。這里所說的“草地”屬于()A.草原生態系統B森林生態系統C濕地生態系統D.海洋生態系統11.下列四組生物,能生活在同一生態系統中的是()A.高粱和大豆B.獵豹和獼猴C.蓮花和紫菜D.丹頂鶴和仙人掌12.習總書記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文明理念,強調了生態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統一發展的自然系統。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山水林田湖草”屬于不同的生態系統類型B.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不是孤立的、封閉的,而是相互聯系的C,各種生態系統的總和是生物圈,它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構成D森林生態系統比農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更強13,安鄉縣陳家嘴鎮某生態農業特種養殖基地啟用了“稻田養蛙、以蛙護稻、稻蛙共生”的綠色生態種養模式,蛙與稻和諧共存,既可減少環境污染、改善土壤,又可提高稻米的品質。下列關于“蛙稻共作”種養模式分析正確的是()A.蛙對農田境要求不高,農藥隨便用B.該種養模式形成了一種自然生態系統C.該種養模式不需要人類的干預和管理D.蛙的排泄物可作為稻田肥料,助力綠色農業14湖南省重點水域“十年禁漁”以來,洞庭湖再現多種瀕危物種,說明我省水生生態環境正在持續變好。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禁漁”規定的是()A禁止宣傳、銷售、食用野生魚類B.杜絕非法捕撈漁業資源C.自覺保護野生漁業資源D.可以隨意垂釣七年級生物問卷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