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華中學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校內模擬考試(二模)試卷高三歷史本卷考試時間:75分鐘總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1.考古發現,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多分布于山麓地帶和松嫩平原東部地區。隨著時間推移,遺址分布總體上逐漸由東南部向西北部、低海拔向高海拔拓展;至舊石器時代晚期,大興安嶺地區和東北平原中西部地區出現了史前遺址。這表明,東北地區()A.先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升B.人類具備較強社會組織能力C.農耕生產已經取代采集漁獵活動D.區域內文明發展呈現相似性2.漢文帝時,淮南王自以為與皇帝最親,“逐漢所置吏,而請自置相、二千石。皇帝膚(枉;曲)天下正法而許大王”。漢景帝時,“梁孝王,景帝母弟,竇太后愛之,令得自請置相、二千石”,這說明當時()A.中央對地方難以構成制度約束B.中央集權面臨潛在危機C.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D.成功削弱了諸侯王勢力3.唐代自貞觀年間起,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例有史官隨同,后李義府等認為“奏請多畏人之知”,不準史官記錄所奏內容。唐玄宗時,根據宰相宋璟的建議又重新恢復了史官隨同記錄的制度。史官隨同記錄制度的實施有利于()A.提高決策效率B.實現政事公開C.抑制政治腐敗D.避免決策失誤4.右表描述的是北宋時期人口戶數的變化。以下解讀合理的是()戶數(萬】2300A.杜絕了隱匿人口現象21001 900B.經濟持續穩定發展170C.經濟重心己完成南移110D.加劇積貧積弱局面5.晚明時期,商人倫理出現了三大變化:一是“慳吝”這種特質得到飄為。0了理性認同:二是在商人聚會的座次排序,“率以貲(21,錢財)為差”,不同于傳統儒家倫理的“尚齒”與“尚爵”:三是重視信用。這反映了當時()A.政策調整提高商人地位B.經濟發展促進理念更新C.傳統觀念制約階層流動D.經世思想沖擊儒家倫理堂會大婚框合雕國各6.右圖摘自《民呼日報圖畫》(1909年),該圖反映了當時()e8如A.資本輸出是列強侵華重要方式B.收回路權為救亡圖存主要手段C.清政府外交政策發生根本改變D.西方列強就在華利益達成一致7.中國近代史有一部著作有以下特征:是第一部宣傳民族民主共和國思想的名著;被譽為中國近代《人權宜言》;章太炎為之作序:主張欲御外侮,先清內患;定名中華共和國…此著作()A.推動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B.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有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D.為變法維新提供了理論依據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