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歷史八年級期中典型卷1一.選擇題(共20小題)1.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與趨勢,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新中國成立初,祖國大陸統一的標志性事件是( )A.新政協會議召開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勝利 D.三大改造完成2.2023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紀念日。從金沙江邊到獅泉河畔,從雅江谷地到藏北高原,360多萬高原兒女共同慶祝這一重要時刻。72年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標志著( )A.封建農奴制度消亡 B.民主改革任務完成C.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D.西藏實現全面小康3.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軍民并肩戰斗,反抗美國的侵略。當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被譽為( )A.“和平衛士” B.“黨的好戰士” C.“最可愛的人” D.“鋼鐵衛士”4.如表是1957年我國經濟發展的部分統計數據。這反映出我國( )類別 工業總產值 鋼產量 原煤產量 發電量1957年 704億元 535萬噸 1.31億噸 193億千瓦時比1952年增長 128.6% 296% 98.5% 164%A.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 B.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5.“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毛澤東同志所贊頌的“橋”( )A.展現了我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氣象 B.標志著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重要建設成就 D.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6.美國學者約翰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國大趨勢》一書中指出,民主的含義就是“人民說了算”“人民是統治者”“民主意味著人民統治國家”。下列選項中最能反映這一觀點的是( )A.允許手工業者參加生產合作社 B.建立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D.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7.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于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開幕。如圖為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部分代表合影。它反映了新中國( )A.民主政治建設已初見成效 B.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C.女性是工業化建設的主體 D.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8.百年老店同仁堂合營后,解放了生產力,經過短短幾年的努力,企業面貌大為改觀。其中的“合營”指的是( )A.贖買政策 B.農業合作化 C.公私合營 D.手工業合作化9.50年代,一位農民在日記中寫道:“由于單家獨戶經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襲擊,有的貧農家底薄、缺資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難不少,出現了賣地賣牲口、出賣勞動力的現象,政府號召組織起來。”該材料中“政府號召組織起來”的措施( )A.擴大了農民生產自主權 B.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C.健全了農村的基層組織 D.忽略了客觀的經濟規律10.狗不理包子始創于清朝咸豐年間,為“天津三絕”之首。1956年,原有的家族企業“德聚號”被合并為公私合營企業,隨后更名為“狗不理包子總店”,這反映了我國20世紀50年代經濟領域重大變革。這一變革是( )A.一五計劃 B.三大改造 C.“大躍進” D.城市改革11.如表中歷史史實與歷史解釋對應正確的是( )選項 歷史史實 歷史解釋A 1950年土地改革 土地公有制建立B 1953年“一五”計劃 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C 1953年三大改造 變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私有制D 1956年中共八大 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A.A B.B C.C D.D12.6月16日,湖北省谷城縣星光社小麥畝產4535斤。7月12日,河南省西平縣和平社小麥畝產7320斤。9月22日,青海柴達木盆地賽什克農場小麥畝產8586.6斤。這些數據產生的歷史背景是( )A.生產技術的改進 B.土地政策的調整C.“大躍進”運動的開展 D.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13.建國后我國的交通事業迅速發展,1960年新中國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研制成功,1962年蘭新鐵路建成。材料見證了( )A.我國在“一五”計劃取得的重大成果 B.我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建設成果C.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交通的發展 D.國家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成果14.“探索時期體現了中國人民艱苦創業的時代精神”。下列最能說明這一觀點的是( )A.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 B.雷鋒同志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C.王進喜率鉆井隊開鉆了大慶第一口油井 D.全國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5.下列節日與如圖有關的是( )A.青年節 B.建軍節 C.國慶節 D.建黨節16.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其中,改革開放開啟于(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17.1978年至1984年,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的總產量分別增長33.6%、188.8%、128.2%;農業總產值增長118%;農民人均年實際收入增長15.1%。根據所學知識分析,上述數據快速增長的原因是( )A.農村人民公社體制的延續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C.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8.“上班八點鐘來,九點鐘走人,十點鐘時,隨便往廠區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這是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島電冰箱廠的文字。這局面得到扭轉主要得益于( )A.國有企業的改革 B.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經濟特區的設立 D.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在歷史學習中,我們要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下列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 ②恢復高考制度 ③中共十八大召開 ④鄧小平南方談話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20.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各國民眾開始深挖中國元素的特色亮點,結合當地實際改良創造,賦予中國美食、中國設計、中國經典形象新的內涵。這體現出中國文化( )A.具有悠久的歷史 B.與外國的文化格格不入 C.蘊含了民族精神 D.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二.材料題(共4小題)21.識讀下列圖片,回答問題。(1)這三幅圖分別反映的是什么時間的哪一重大歷史事件?(2)請從三幅圖中任意選擇一幅圖,談談這幅圖反映的歷史事件的意義。(3)請你為三幅圖起一個合理的標題。22.編寫歷史年表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下列年表,回答問題。表1:大事年表時間 成就1956年 ①的召開,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②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起來1957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1965年 ③基本完成——根據統編歷史教科書《中國歷史 八年級下冊》整理(1)請將表格補充完整。(2)表1是哪一時期成就?(3)根據所學歸納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重大意義?表2:人物生平年表(部分)時間 活動1953年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4年 參加在日內瓦召開的關于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1955年 在亞非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圓滿成功——根據統編歷史教科書《中國歷史 八年級下冊》整理(4)表2是哪一人物的生平年表?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這一時期取得這些外交成就的原因。(寫出兩點)23.閱讀材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問題。材料一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說過,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對中國社會要進行改革,不僅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也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題中應有之意。恩格斯說過:“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任何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摘編自孫自勝《從鄧小平改革觀看中國發展道路》材料二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時的談話,提出了許多鼓舞人心的全新見解。他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摘編自劉應杰《鄧小平文風的四個本色與特征》材料三 打破多年的城鄉壁壘,戶籍制度改革讓1.4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強化兜底保障,房地產制度改革為1.4億多困難群眾解決住房難題;致力于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改革不斷縮小地區、城鄉間差距;從農村“廁所革命”到城市垃圾分類,從防治“小眼鏡”到推進清潔取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2000多個改革方案,大寫的“人”字貫穿始終。材料四 從推出全國第一張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到上線全國第一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從創設第一批自由貿易賬戶,到設立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汽車制造企業……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邊試點、邊總結、邊推廣”的改革推進模式,累計部署3500多項改革試點任務,充分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2023年上半年,自貿試驗區貢獻了占全國18.4%的外商投資和18.6%的進出口貿易。(1)據材料一,歸納鄧小平提出要實行改革的原因。(2)據材料二,概括鄧小平的主要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我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體現上述觀點的具體史實。(3)結合上述材料與問題,概括鄧小平對我國的改革事業起到的重要作用。(4)據材料三,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24.探索、改革與民族復興。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年代尺(1)材料一年代尺上改革開放的開端是什么?(2)中國在1956年到1978年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遇到了嚴重挫折。在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石油工業尤為突出,列舉出這一時期建設起來的大油田。(至少列舉兩例)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嚴重失誤有哪些?(至少列舉兩例)材料二:土地改革以后,我國的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當時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這就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為此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摘選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3)結合材料二分析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前的土地所有制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材料三: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鄧小平(4)依據材料三分析,我國1992年“大膽地闖”時提出建立什么體制?材料四:也許,我們應該把1989年看成是20世紀的結束,而將1978年看作是21世紀開始的標志。1989年首先是屬于歐洲的,而1978年純粹是中國時刻。——英國專欄作家馬丁 雅克(5)由材料四及所學知識,從中國走向世界的視角來分析,為何把中國的1978年視為21世紀開始的標志?材料五:如果說此前中國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應該說人們終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6)由材料五及所學知識,從思想領域來看,這里的“光亮”主要是指什么?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中歷史八年級期中典型卷1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 丹陽市二模)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與趨勢,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新中國成立初,祖國大陸統一的標志性事件是( )A.新政協會議召開 B.西藏和平解放C.抗美援朝勝利 D.三大改造完成【分析】本題考查西藏和平解放,識記西藏和平解放相關知識。【解答】A.新政協會議召開,討論新中國成立問題,標志著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排除A。B.10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實現各民族大團結,B符合題意。C.抗美援朝勝利,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鞏固了新生政權,排除C。D.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基礎知識額掌握狀況,熟記西藏和平解放相關知識。2.(2023春 官渡區期末)2023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紀念日。從金沙江邊到獅泉河畔,從雅江谷地到藏北高原,360多萬高原兒女共同慶祝這一重要時刻。72年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標志著( )A.封建農奴制度消亡 B.民主改革任務完成C.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D.西藏實現全面小康【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的相關史實。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大陸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解答】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勝利進抵拉薩,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大陸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2023﹣72=1951。故72年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C符合題意;1959年西藏地區進行了民主改革標志著徹底消滅封建農奴制度,排除AB;2020年西藏實現了全面小康,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西藏和平解放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時間與影響。3.(2024春 連云港期中)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軍民并肩戰斗,反抗美國的侵略。當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被譽為( )A.“和平衛士” B.“黨的好戰士”C.“最可愛的人” D.“鋼鐵衛士”【分析】本題考查抗美援朝,識記抗美援朝相關知識。【解答】A.“和平衛士”是當代的軍隊優秀的人物簡稱,與志愿軍無關,排除A項。B.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被譽為“最可愛的人”,而不是“黨的好戰士”,排除B項。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們被譽為“最可愛的人”,C項正確。D.“鋼鐵衛士”是指在災難面前奮不顧身的黨員干部,與志愿軍無關,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狀況,熟記抗美援朝相關知識。4.(2024 浉河區模擬)如表是1957年我國經濟發展的部分統計數據。這反映出我國( )類別 工業總產值 鋼產量 原煤產量 發電量1957年 704億元 535萬噸 1.31億噸 193億千瓦時比1952年增長 128.6% 296% 98.5% 164%A.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B.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D.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分析】本題考查一五計劃,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表格看出,1957年我國工業總產值、鋼產量、原煤產量、發電量與1952年相比,增幅巨大。結合所學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故A符合題意;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B;表格內容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無關,排除C;1992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一五計劃的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5.(2024 宿城區一模)“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毛澤東同志所贊頌的“橋”( )A.展現了我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氣象B.標志著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重要建設成就D.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分析】本題考查一五計劃,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根據題干信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指1957年建成的武漢長江大橋,屬于一五計劃的成就。一五計劃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符合題意。B.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C.文化大革命時期,建成通車的是南京長江大橋,排除。D.深圳是對外開放的窗口,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選:A。【點評】記憶一五計劃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6.(2023 常德模擬)美國學者約翰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國大趨勢》一書中指出,民主的含義就是“人民說了算”“人民是統治者”“民主意味著人民統治國家”。下列選項中最能反映這一觀點的是( )A.允許手工業者參加生產合作社B.建立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D.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相關史實。掌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解答】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民主的含義就是“人民說了算”“人民是統治者”“民主意味著人民統治國家”,建立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最能反映這一觀點。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相關史實。7.(2024春 沈陽期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于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開幕。如圖為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部分代表合影。它反映了新中國( )A.民主政治建設已初見成效B.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C.女性是工業化建設的主體D.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分析】本題考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反映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已初見成效。故A符合題意;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是1953年,排除B;題干材料不能說明女性是工業化建設的主體,排除C;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已初見成效。8.(2024春 甘井子區期末)百年老店同仁堂合營后,解放了生產力,經過短短幾年的努力,企業面貌大為改觀。其中的“合營”指的是( )A.贖買政策 B.農業合作化C.公私合營 D.手工業合作化【分析】本題考查三大改造,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贖買政策是在資本主義改造中的創新之舉,實現了和平過渡,與材料無關,排除。B.農業合作化是對農業改造的方式,與題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無關,排除。C.根據材料中的“同仁堂合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同仁堂屬于資本主義工商業,“合營”指的是三大改造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即公私合營,符合題意。D.手工業合作化是手工業的改造的方式,與題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無關,排除。故選:C。【點評】記憶三大改造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9.(2022春 大英縣期末)50年代,一位農民在日記中寫道:“由于單家獨戶經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襲擊,有的貧農家底薄、缺資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難不少,出現了賣地賣牲口、出賣勞動力的現象,政府號召組織起來。”該材料中“政府號召組織起來”的措施( )A.擴大了農民生產自主權B.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C.健全了農村的基層組織D.忽略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三大改造中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土地改革以后,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但是,我國的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當時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這就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為此,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業合作化運動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據“由于單家獨戶經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襲擊,有的貧農家底薄、缺資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難不少,出現了賣地賣牲口、出賣勞動力的現象,政府號召組織起來。”及所學知識可知,該材料中“政府號召組織起來”的措施是三大改造中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措施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三大改造的相關史實。10.(2024 天橋區三模)狗不理包子始創于清朝咸豐年間,為“天津三絕”之首。1956年,原有的家族企業“德聚號”被合并為公私合營企業,隨后更名為“狗不理包子總店”,這反映了我國20世紀50年代經濟領域重大變革。這一變革是( )A.一五計劃 B.三大改造 C.“大躍進” D.城市改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識記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解答】A.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故A錯誤。B.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與題干中“公私合營企業”相符,故B正確。C.“大躍進”是1958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故C錯誤。D.城市改革是1984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記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11.(2024春 雁塔區校級期中)如表中歷史史實與歷史解釋對應正確的是( )選項 歷史史實 歷史解釋A 1950年土地改革 土地公有制建立B 1953年“一五”計劃 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C 1953年三大改造 變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私有制D 1956年中共八大 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A.A B.B C.C D.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經濟建設,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956年,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新形勢,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共八大以后,我國開始全國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D項正確;1950年土地改革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仍是土地私有制,排除A項;1953年,新中國開始實行一五計劃,到1957年底,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說法錯誤,排除B項;1953﹣1956年,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不是變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私有制,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經濟建設,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2.(2023春 古冶區期末)6月16日,湖北省谷城縣星光社小麥畝產4535斤。7月12日,河南省西平縣和平社小麥畝產7320斤。9月22日,青海柴達木盆地賽什克農場小麥畝產8586.6斤。這些數據產生的歷史背景是( )A.生產技術的改進 B.土地政策的調整C.“大躍進”運動的開展 D.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分析】本題考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6月16日,湖北省谷城縣星光社小麥畝產4535斤。7月12日,河南省西平縣和平社小麥畝產7320斤。9月22日,青海柴達木盆地賽什克農場小麥畝產8586.6斤”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些小麥畝產遠遠超過正常小麥產量,反映了大躍進時期的“浮夸風”盛行。故C符合題意;題干材料產生的歷史背景是“大躍進”運動的開展,不是生產技術的改進、土地政策的調整、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排除AB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產生的歷史背景是“大躍進”運動的開展。13.(2024春 順德區期中)建國后我國的交通事業迅速發展,1960年新中國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研制成功,1962年蘭新鐵路建成。材料見證了( )A.我國在“一五”計劃取得的重大成果B.我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建設成果C.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交通的發展D.國家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成果【分析】本題考查我國的工業建設,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信息“1960年新中國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研制成功,1962年蘭新鐵路建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蘇關系惡化,在美蘇兩極對峙的背景下,我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取得工業化突出成就,B項正確;一五計劃是1953年—1957年,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與題干中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科教興國戰略是1995年提出的,與題干中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以我國的工業化建設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4.(2024春 鄭州期末)“探索時期體現了中國人民艱苦創業的時代精神”。下列最能說明這一觀點的是( )A.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B.雷鋒同志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C.王進喜率鉆井隊開鉆了大慶第一口油井D.全國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分析】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建設英雄模范人物,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與題干中“中國人民艱苦創業的時代精神”不符,排除。B.雷鋒同志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被譽為“解放軍的好戰士”,與題干中“中國人民艱苦創業的時代精神”不符,排除。C.王進喜率鉆井隊開鉆了大慶第一口油井,被譽為“鐵人”,體現了中國人民艱苦創業的時代精神,符合題意。D.全國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與題干中“中國人民艱苦創業的時代精神”不符,排除。故選:C。【點評】記憶社會主義建設英雄模范人物,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5.(2024春 羅山縣期末)下列節日與如圖有關的是( )A.青年節 B.建軍節 C.國慶節 D.建黨節【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圖片的解讀。【解答】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54門禮炮齊鳴28響,人們以無比喜悅的心情歡慶新中國的誕生。10月1日是中國國慶節。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的知識點的識記能力,知道國慶節的來歷。16.(2023 邵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其中,改革開放開啟于(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分析】本題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內容,掌握基礎知識。【解答】A.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故A正確。B.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排除B。C.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排除C。D.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識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7.(2023秋 福清市期末)1978年至1984年,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的總產量分別增長33.6%、188.8%、128.2%;農業總產值增長118%;農民人均年實際收入增長15.1%。根據所學知識分析,上述數據快速增長的原因是( )A.農村人民公社體制的延續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C.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掌握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和意義。【解答】1978年我國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制度賦予了農民更多的生產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糧食、棉花、油料產量大幅增加,農業總產值增長,農民人均年實際收入也隨之提高,C項正確;農村人民公社體制存在平均主義、大鍋飯等問題,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會帶來糧食、棉花、油料產量以及農業總產值和農民人均實際收入的快速增長,排除A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始于1984年,而題目所給的時間范圍是1978年至1984年,并且題干反映的是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排除B項;1992年,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18.(2023春 泰興市期末)“上班八點鐘來,九點鐘走人,十點鐘時,隨便往廠區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這是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島電冰箱廠的文字。這局面得到扭轉主要得益于( )A.國有企業的改革B.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經濟特區的設立D.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國有企業的改革,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從“‘上班八點鐘來,九點鐘走人,十點鐘時,隨便往廠區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國有企業改革之前,企業職工積極性不高、企業缺乏活力的情況。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隨后,城市改革全面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通過改革,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A項正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針對農村的改革,在農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與題干中的“‘上班八點鐘來,九點鐘走人,十點鐘時,隨便往廠區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不符,排除B項;經濟特區的設立,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設立經濟特區,與扭轉“‘上班八點鐘來,九點鐘走人,十點鐘時,隨便往廠區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這一局面并沒有直接聯系,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屬于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無關,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國有企業的改革等知識。19.(2024春 合肥期中)在歷史學習中,我們要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下列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②恢復高考制度③中共十八大召開④鄧小平南方談話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分析】本題考查對外開放、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共十八大,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②①④③正確,故A符合題意;BCD排列順序錯誤,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對外開放、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共十八大,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20.(2024春 官渡區期末)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各國民眾開始深挖中國元素的特色亮點,結合當地實際改良創造,賦予中國美食、中國設計、中國經典形象新的內涵。這體現出中國文化( )A.具有悠久的歷史B.與外國的文化格格不入C.蘊含了民族精神D.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華文化的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材料中“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各國民眾開始深挖中國元素的符色元點,合當地實際改良創造,賦予中國美食、中國設計、中國經典形象新的內涵”,這體現出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故D項符合題意;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材料強調的是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選項說法正確,但與題意不符,排除A;中華文化與外國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鑒,選項說法錯誤,排除B;中華文化蘊含了民族精神,但材料強調的是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選項說法正確,但與題意不符,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華文化的影響。二.材料題(共4小題)21.(2022春 烏當區校級期中)識讀下列圖片,回答問題。(1)這三幅圖分別反映的是什么時間的哪一重大歷史事件?(2)請從三幅圖中任意選擇一幅圖,談談這幅圖反映的歷史事件的意義。(3)請你為三幅圖起一個合理的標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歷史意義、抗美援朝與土地改革的歷史作用相關知識的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解答】(1)據題干三幅圖片內容,結合所學可知,圖一為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圖二為1950年10月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指揮聯合國軍入侵朝鮮。把戰火燒到了中國的國土上,新中國的安全面臨著嚴重威脅。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彭德懷總司令員率領下,開赴朝鮮戰場。圖三為1950年進行的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到1952年底,全國大陸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2)據題干三幅圖片內容,結合所學可知,圖一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圖二意義:抗美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圖三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3)據題干三幅圖片內容,結合所學可知,開國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可歸納為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故答案為:(1)圖一:開國大典。圖二:抗美援朝。圖三:土地改革。(2)圖一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圖二意義:抗美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圖三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3)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歷史意義、抗美援朝與土地改革的歷史作用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22.(2024春 皇姑區期末)編寫歷史年表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下列年表,回答問題。表1:大事年表時間 成就1956年 ①的召開,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②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起來1957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1965年 ③基本完成——根據統編歷史教科書《中國歷史 八年級下冊》整理(1)請將表格補充完整。(2)表1是哪一時期成就?(3)根據所學歸納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重大意義?表2:人物生平年表(部分)時間 活動1953年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4年 參加在日內瓦召開的關于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1955年 在亞非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圓滿成功——根據統編歷史教科書《中國歷史 八年級下冊》整理(4)表2是哪一人物的生平年表?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這一時期取得這些外交成就的原因。(寫出兩點)【分析】本題以二個表格內容為背景依托,考查中共八大、三大改造、國民經濟調整、中國外交。【解答】(1)補充:根據所學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開,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 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2)時期:根據材料“1956年”“1957年”“1965年”可知,表1是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成就。(3)重大意義:根據所學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人物:根據材料“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亞非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可知,表2是周恩來的生平年表。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有我國已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故答案為:(1)補充:中共八大、1956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2)時期:社會主義探索時期。(3)重大意義: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人物:周恩來。原因:我國已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點評】本題考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熟記中共八大、三大改造、國民經濟調整、中國外交相關知識。23.(2024春 科左中旗期末)閱讀材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問題。材料一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說過,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對中國社會要進行改革,不僅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也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題中應有之意。恩格斯說過:“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任何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摘編自孫自勝《從鄧小平改革觀看中國發展道路》材料二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時的談話,提出了許多鼓舞人心的全新見解。他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摘編自劉應杰《鄧小平文風的四個本色與特征》材料三 打破多年的城鄉壁壘,戶籍制度改革讓1.4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強化兜底保障,房地產制度改革為1.4億多困難群眾解決住房難題;致力于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改革不斷縮小地區、城鄉間差距;從農村“廁所革命”到城市垃圾分類,從防治“小眼鏡”到推進清潔取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2000多個改革方案,大寫的“人”字貫穿始終。材料四 從推出全國第一張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到上線全國第一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從創設第一批自由貿易賬戶,到設立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汽車制造企業……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邊試點、邊總結、邊推廣”的改革推進模式,累計部署3500多項改革試點任務,充分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2023年上半年,自貿試驗區貢獻了占全國18.4%的外商投資和18.6%的進出口貿易。(1)據材料一,歸納鄧小平提出要實行改革的原因。(2)據材料二,概括鄧小平的主要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我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體現上述觀點的具體史實。(3)結合上述材料與問題,概括鄧小平對我國的改革事業起到的重要作用。(4)據材料三,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分析】本題以四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鄧小平提出要實行改革的原因、鄧小平的主要觀點、我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體現改革開放的具體史實、鄧小平對我國的改革事業起到的重要作用、對改革的認識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材料一“鄧小平說過,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可知,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需要;據材料一“對中國社會要進行改革,不僅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也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題中應有之意”可知,適應中國國情的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結果;據材料一“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可知,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2)根據材料二“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可知,改革開放要敢于創新。結合所學改革開放的知識可知,在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發展鄉鎮企業,建立經濟特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結合所學可知,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4)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不斷深化;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改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通過改革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進民生福祉;以改革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故答案為:(1)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需要;適應中國國情的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結果;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2)主要觀點:改革開放要敢于創新。史實:在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發展鄉鎮企業;建立經濟特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總設計師。(4)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不斷深化;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改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通過改革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進民生福祉;以改革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鄧小平提出要實行改革的原因、鄧小平的主要觀點、我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體現改革開放的具體史實、鄧小平對我國的改革事業起到的重要作用、對改革的認識等知識。24.(2022春 微山縣期末)探索、改革與民族復興。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年代尺(1)材料一年代尺上改革開放的開端是什么?(2)中國在1956年到1978年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遇到了嚴重挫折。在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石油工業尤為突出,列舉出這一時期建設起來的大油田。(至少列舉兩例)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嚴重失誤有哪些?(至少列舉兩例)材料二:土地改革以后,我國的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當時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這就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為此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摘選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3)結合材料二分析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前的土地所有制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材料三: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鄧小平(4)依據材料三分析,我國1992年“大膽地闖”時提出建立什么體制?材料四:也許,我們應該把1989年看成是20世紀的結束,而將1978年看作是21世紀開始的標志。1989年首先是屬于歐洲的,而1978年純粹是中國時刻。——英國專欄作家馬丁 雅克(5)由材料四及所學知識,從中國走向世界的視角來分析,為何把中國的1978年視為21世紀開始的標志?材料五:如果說此前中國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應該說人們終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6)由材料五及所學知識,從思想領域來看,這里的“光亮”主要是指什么?【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取得成就、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改革開放、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探索社會主義、我國的改革開放和民族振興的相關史實。【解答】(1)根據材料一年代尺中的“1978年”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一年代尺上改革開放的開端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2)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到1978年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建設起來的大油田有: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嚴重失誤有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3)根據材料二“土地改革以后,我國的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可知,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前的土地所有制是農民土地所有制。根據材料二“當時貧苦農民塊乏生產工具、資金,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這就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可知,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4)根據材料三“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1992年“大膽地闖”時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5)根據材料四“將1978年看作是21世紀開始的標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中國走向世界的視角來看,把中國的1978年視為21世紀開始的標志的原因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中國開始融入世界,并逐步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和推動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力量。(6)根據材料五“1992年應該說人們終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里的“光亮”主要是指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故答案為:(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2)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至少列舉兩例)“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至少列舉兩例)(3)農民土地所有制;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5)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中國開始融入世界,并逐步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和推動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力量。(6)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取得成就、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改革開放、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相關史實。聲明:試題解析著作權屬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日期:2025/3/10 16:38:14;用戶:組卷27;郵箱:zyb027@;學號:4141899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