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聯考試卷(2025.4.13)1.(2025七下·金華期中) 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2.(2025七下·金華期中) 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的地區。3.(2025七下·金華期中) 隋朝于589年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4.(2025七下·金華期中) 唐朝時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促進了漢藏友好關系。5.(2025七下·金華期中)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后藩鎮割據局面逐漸形成。6.(2025七下·金華期中)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下列選項中不屬于亞洲的氣候類型是( ?。?br/>A.溫帶海洋性氣候 B.熱帶沙漠氣候C.寒帶氣候 D.高原山地氣候(2025七下·金華期中)讀圖,完成問題7.下列地理事物中,位于亞洲與歐洲分界線上的是( ?。?br/>A.喜馬拉雅山脈 B.烏拉爾山脈C.湄公河 D.阿拉伯半島8.亞洲河流呈放射狀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分布不均 B.地勢中部高四周低C.季風氣候顯著 D.人類活動影響9.世界陸地最低點“死?!蔽挥冢ā 。?br/>A.西亞 B.中亞 C.南亞 D.東南亞10.(2025七下·金華期中) 下列國家中,不是亞洲國家的是( ?。?br/>A.印度 B.日本 C.埃及 D.印度尼西亞11.(2025七下·金華期中) 科舉制度正式創立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漢朝12.(2025七下·金華期中) 唐朝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一些新的農業生產工具得以發明和推廣,其中能夠提高耕作效率的發明是( ?。?br/>A.筒車 B.曲轅犁 C.翻車 D.耬車13.(2025七下·金華期中) 武則天統治時期采取的措施是( ?。?br/>A.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B.創立殿試制度,選拔人才C.推行三省六部制 D.實行“和親”政策14.(2025七下·金華期中) 唐朝都城長安是當時國際性大都市,下列選項中屬于長安城市規劃特征的是( ?。?。A.坊市分離 B.商業區與住宅區混雜C.以水路交通為主 D.城墻呈圓形15.(2025七下·金華期中)1005年,北宋與遼議和,雙方達成“澶淵之盟”。此后,雙方( ?。?br/>A.持續軍事對抗 B.繼續邊界戰爭C.實行經濟封鎖 D.維持長期和平16.(2025七下·金華期中)亞洲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大洲,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同時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國家之間存在明顯的發展差異。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一:亞洲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59%,但分布極不均衡。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平原地區人口稠密,而北亞、中亞和西亞的干旱、高寒地區人口稀疏。根據材料一,概括亞洲的人口特征是什么?(2)材料二:亞洲人口分布圖結合材料二《亞洲人口分布圖》,找出一個亞洲人口稠密的地區,并從自然環境的角度分析這一地區人口稠密的原因。(3)結合西亞地區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請你為西亞地區發展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17.(2025七下·金華期中)請仔細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材料一: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材料一中體現了北宋統治者采取了哪些治國措施?(2)材料二:“上(太祖)因謂近臣曰: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續資治通鑒長編》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北宋統治者采取材料一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并簡述北宋統治者實施這些措施的歷史影響。(3)材料三:北宋中央官制“二府三司”結構圖 北宋文官像材料三反映了北宋政治的哪一特點?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北宋政治的這一特點與遼宋和議之間的內在聯系。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錯誤【知識點】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是南美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考查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答案】正確【知識點】人類的形成及氏族社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亞洲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陸東部,面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亞洲東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風氣候分布最廣,季風特點最為顯著的地區。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亞洲氣候,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答案】正確【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隋統一全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4.【答案】正確【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文成公主入藏,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5.【答案】正確【知識點】安史之亂【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安史之亂,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答案】A【知識點】人類的形成及氏族社會【解析】【分析】A: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度至60度的大陸西岸,常年受來自海洋上的盛行西風帶影響,氣候表現為溫和多雨,夏季不熱,冬季不冷,年降水量均勻。亞洲在該緯度范圍內不臨海,因此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A項符合題意;B: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特征明顯,其中亞洲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三帶,且地形復雜多樣,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熱帶沙漠氣候屬于亞洲的氣候類型,B項不符合題意;C:寒帶氣候屬于亞洲的氣候類型,C項不符合題意;D:高原山地氣候屬于亞洲的氣候類型,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亞洲氣候類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答案】7.B8.B9.A【知識點】人類的形成及氏族社會【解析】【點評】本題考查亞洲與歐洲分界線、亞洲河流呈放射狀分布的主要原因、“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分析】B:根據題干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亞洲和歐洲分界線為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位于亞洲與歐洲分界線上的是烏拉爾山脈,B項符合題意;A: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的分界線,A項不符合題意;C:湄公河流經中國云南省、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是亞洲最重要的跨國水系,C項不符合題意;D:阿拉伯半島位于亞洲,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8.【分析】B:根據題干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河流的流向深受地形地勢的影響,河流從地勢高處向地勢低處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導致河流多發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B項符合題意;A:降水分布不均不是主要原因,A項不符合題意;C:季風氣候顯著不是主要原因,C項不符合題意;D:人類活動影響不是主要原因,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9.【分析】A:根據題干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死海位于西亞以色列、約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A項符合題意;B:中亞與題干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C:南亞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東南亞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0.【答案】C【知識點】人類的形成及氏族社會【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埃及跨亞、非兩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東北部,C項符合題意;A:印度屬于亞洲國家,A項不符合題意;B:日本屬于亞洲國家,B項不符合題意;D:印度尼西亞屬于亞洲國家,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亞洲國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答案】A【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A項符合題意;B:唐朝完善科舉制,與題干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C:宋朝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漢朝時科舉制還未創立,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答案】B【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曲轅犁便于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了人力或畜力,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B項符合題意;A:筒車是唐朝時期的灌溉工具,A項不符合題意;C:翻車是東漢時期的灌溉工具,C項不符合題意;D:耬車是西漢時期的播種工具,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曲轅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3.【答案】B【知識點】女皇武則天【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武則天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重用人才,減輕人民負擔,重視發展生產,B項符合題意;A:輕徭薄賦,發展生產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C:隋朝是出現三省六部制,唐太宗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C項不符合題意;D:實行“和親”政策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武則天統治時期采取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4.【答案】A【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唐朝都城長安城市規劃結構簡潔明晰,道路規整,坊里嚴謹,市肆方正,坊市分離,有利于嚴格管理城市,A項符合題意;B:商業區與住宅區混雜與史實不符,B項不符合題意;C:以水路交通為主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城墻呈圓形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長安城市規劃特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5.【答案】D【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D:根據所學可知,北宋宋真宗時期遼軍大舉南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抵達澶州前線后,宋軍士氣大振,擊退遼軍,遼軍有意議和,雙方達成澶淵之盟,遼朝退兵,宋給遼“歲幣”。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D項符合題意;A:持續軍事對抗與史實不符,A項不符合題意;B:繼續邊界戰爭與史實不符,B項不符合題意;C:實行經濟封鎖與史實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澶淵之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6.【答案】(1)人口眾多,分布不均。(2)東亞地區,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平原廣闊,土壤肥沃;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東南亞地區,氣候適宜,平原肥沃,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南亞地區,氣候適宜,熱量充足,降水豐沛,平原肥沃,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任寫其中一個地區即可)(3)原因:降水稀少,水源短缺;沙漠廣布,土地貧瘠 。建議:①發展節水農業(如滴灌技術);②開發太陽能等清潔能源;③發展旅游業(依托獨特文化景觀)。(任答一條,需具體可行)【知識點】人類的形成及氏族社會【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亞洲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59%,但分布極不均衡。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平原地區人口稠密,而北亞、中亞和西亞的干旱、高寒地區人口稀疏”可知,亞洲的人口特征是人口眾多,分布不均。(2)根據材料二《亞洲人口分布圖》可知,東亞地區人口稠密。結合所學可知,東亞地區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平原廣闊,土壤肥沃;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東南亞地區,氣候適宜,平原肥沃,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南亞地區,氣候適宜,熱量充足,降水豐沛,平原肥沃,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3)根據材料二《亞洲人口分布圖》和結合所學可知,西亞地區人口稀疏的原因是降水稀少,水源短缺;沙漠廣布,土地貧瘠。本小問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①發展節水農業(如滴灌技術);②開發太陽能等清潔能源;③發展旅游業(依托獨特文化景觀)。故答案為:(1)特征:人口眾多,分布不均。(2)原因:東亞地區,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平原廣闊,土壤肥沃;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東南亞地區,氣候適宜,平原肥沃,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南亞地區,氣候適宜,熱量充足,降水豐沛,平原肥沃,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3)原因:降水稀少,水源短缺;沙漠廣布,土地貧瘠。建議:①發展節水農業(如滴灌技術);②開發太陽能等清潔能源;③發展旅游業(依托獨特文化景觀)。【點評】本題以二則材料為依托,考查亞洲人口分布,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可知,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7.【答案】(1)措施:派文官任地方官、設通判;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收精兵歸中央,編練禁軍。(答兩點即可)(2)目的: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安定;②導致軍隊戰斗力弱,政府機構重疊,行政效率低下,財政開支龐大。(3)特點:崇文抑武內在聯系:北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導致指揮不力,軍隊戰斗力弱,在與遼軍的作戰中,屢屢戰敗,被迫與遼達成“澶淵之盟”。【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重文輕武的政策【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和結合所學可知,北宋統治者派文官任地方官、設通判;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收精兵歸中央,編練禁軍。(2)根據材料二“上(太祖)因謂近臣曰: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和結合所學可知,北宋統治者采取材料一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北宋統治者實施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安定;同時導致軍隊戰斗力弱,政府機構重疊,行政效率低下,財政開支龐大。(3)根據材料三北宋中央官制“二府三司”結構圖、北宋文官像和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北宋崇文抑武。北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導致指揮不力,軍隊戰斗力弱,在與遼軍的作戰中,屢屢戰敗,被迫與遼達成“澶淵之盟”。故答案為:(1)措施:派文官任地方官、設通判;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收精兵歸中央,編練禁軍。(2)目的: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影響:①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安定;②導致軍隊戰斗力弱,政府機構重疊,行政效率低下,財政開支龐大。(3)特點:崇文抑武。內在聯系:北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導致指揮不力,軍隊戰斗力弱,在與遼軍的作戰中,屢屢戰敗,被迫與遼達成“澶淵之盟”。【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宋朝強化中央集權、重文輕武政策,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可知,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 / 1浙江省金華市義烏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聯考試卷(2025.4.13)1.(2025七下·金華期中) 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答案】錯誤【知識點】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是南美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故答案為:錯誤。【點評】本題考查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025七下·金華期中) 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的地區。【答案】正確【知識點】人類的形成及氏族社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亞洲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陸東部,面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亞洲東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風氣候分布最廣,季風特點最為顯著的地區。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亞洲氣候,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2025七下·金華期中) 隋朝于589年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答案】正確【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隋統一全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4.(2025七下·金華期中) 唐朝時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促進了漢藏友好關系。【答案】正確【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文成公主入藏,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5.(2025七下·金華期中)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后藩鎮割據局面逐漸形成。【答案】正確【知識點】安史之亂【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考查安史之亂,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2025七下·金華期中)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下列選項中不屬于亞洲的氣候類型是( )A.溫帶海洋性氣候 B.熱帶沙漠氣候C.寒帶氣候 D.高原山地氣候【答案】A【知識點】人類的形成及氏族社會【解析】【分析】A: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度至60度的大陸西岸,常年受來自海洋上的盛行西風帶影響,氣候表現為溫和多雨,夏季不熱,冬季不冷,年降水量均勻。亞洲在該緯度范圍內不臨海,因此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A項符合題意;B: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特征明顯,其中亞洲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三帶,且地形復雜多樣,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熱帶沙漠氣候屬于亞洲的氣候類型,B項不符合題意;C:寒帶氣候屬于亞洲的氣候類型,C項不符合題意;D:高原山地氣候屬于亞洲的氣候類型,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亞洲氣候類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025七下·金華期中)讀圖,完成問題7.下列地理事物中,位于亞洲與歐洲分界線上的是( ?。?br/>A.喜馬拉雅山脈 B.烏拉爾山脈C.湄公河 D.阿拉伯半島8.亞洲河流呈放射狀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分布不均 B.地勢中部高四周低C.季風氣候顯著 D.人類活動影響9.世界陸地最低點“死?!蔽挥冢ā 。?br/>A.西亞 B.中亞 C.南亞 D.東南亞【答案】7.B8.B9.A【知識點】人類的形成及氏族社會【解析】【點評】本題考查亞洲與歐洲分界線、亞洲河流呈放射狀分布的主要原因、“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分析】B:根據題干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亞洲和歐洲分界線為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位于亞洲與歐洲分界線上的是烏拉爾山脈,B項符合題意;A: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的分界線,A項不符合題意;C:湄公河流經中國云南省、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是亞洲最重要的跨國水系,C項不符合題意;D:阿拉伯半島位于亞洲,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8.【分析】B:根據題干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河流的流向深受地形地勢的影響,河流從地勢高處向地勢低處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導致河流多發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B項符合題意;A:降水分布不均不是主要原因,A項不符合題意;C:季風氣候顯著不是主要原因,C項不符合題意;D:人類活動影響不是主要原因,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9.【分析】A:根據題干圖片和結合所學可知,死海位于西亞以色列、約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A項符合題意;B:中亞與題干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C:南亞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東南亞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0.(2025七下·金華期中) 下列國家中,不是亞洲國家的是( ?。?br/>A.印度 B.日本 C.埃及 D.印度尼西亞【答案】C【知識點】人類的形成及氏族社會【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埃及跨亞、非兩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東北部,C項符合題意;A:印度屬于亞洲國家,A項不符合題意;B:日本屬于亞洲國家,B項不符合題意;D:印度尼西亞屬于亞洲國家,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亞洲國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2025七下·金華期中) 科舉制度正式創立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漢朝【答案】A【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A項符合題意;B:唐朝完善科舉制,與題干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C:宋朝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漢朝時科舉制還未創立,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2025七下·金華期中) 唐朝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一些新的農業生產工具得以發明和推廣,其中能夠提高耕作效率的發明是( ?。?。A.筒車 B.曲轅犁 C.翻車 D.耬車【答案】B【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曲轅犁便于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了人力或畜力,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B項符合題意;A:筒車是唐朝時期的灌溉工具,A項不符合題意;C:翻車是東漢時期的灌溉工具,C項不符合題意;D:耬車是西漢時期的播種工具,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曲轅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3.(2025七下·金華期中) 武則天統治時期采取的措施是( )。A.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B.創立殿試制度,選拔人才C.推行三省六部制 D.實行“和親”政策【答案】B【知識點】女皇武則天【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武則天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重用人才,減輕人民負擔,重視發展生產,B項符合題意;A:輕徭薄賦,發展生產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C:隋朝是出現三省六部制,唐太宗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C項不符合題意;D:實行“和親”政策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武則天統治時期采取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4.(2025七下·金華期中) 唐朝都城長安是當時國際性大都市,下列選項中屬于長安城市規劃特征的是( ?。?br/>A.坊市分離 B.商業區與住宅區混雜C.以水路交通為主 D.城墻呈圓形【答案】A【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解析】【分析】A:根據所學可知,唐朝都城長安城市規劃結構簡潔明晰,道路規整,坊里嚴謹,市肆方正,坊市分離,有利于嚴格管理城市,A項符合題意;B:商業區與住宅區混雜與史實不符,B項不符合題意;C:以水路交通為主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城墻呈圓形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長安城市規劃特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5.(2025七下·金華期中)1005年,北宋與遼議和,雙方達成“澶淵之盟”。此后,雙方( ?。?br/>A.持續軍事對抗 B.繼續邊界戰爭C.實行經濟封鎖 D.維持長期和平【答案】D【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D:根據所學可知,北宋宋真宗時期遼軍大舉南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抵達澶州前線后,宋軍士氣大振,擊退遼軍,遼軍有意議和,雙方達成澶淵之盟,遼朝退兵,宋給遼“歲幣”。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D項符合題意;A:持續軍事對抗與史實不符,A項不符合題意;B:繼續邊界戰爭與史實不符,B項不符合題意;C:實行經濟封鎖與史實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澶淵之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6.(2025七下·金華期中)亞洲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大洲,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同時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國家之間存在明顯的發展差異。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一:亞洲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59%,但分布極不均衡。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平原地區人口稠密,而北亞、中亞和西亞的干旱、高寒地區人口稀疏。根據材料一,概括亞洲的人口特征是什么?(2)材料二:亞洲人口分布圖結合材料二《亞洲人口分布圖》,找出一個亞洲人口稠密的地區,并從自然環境的角度分析這一地區人口稠密的原因。(3)結合西亞地區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請你為西亞地區發展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答案】(1)人口眾多,分布不均。(2)東亞地區,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平原廣闊,土壤肥沃;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東南亞地區,氣候適宜,平原肥沃,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南亞地區,氣候適宜,熱量充足,降水豐沛,平原肥沃,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任寫其中一個地區即可)(3)原因:降水稀少,水源短缺;沙漠廣布,土地貧瘠 。建議:①發展節水農業(如滴灌技術);②開發太陽能等清潔能源;③發展旅游業(依托獨特文化景觀)。(任答一條,需具體可行)【知識點】人類的形成及氏族社會【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亞洲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59%,但分布極不均衡。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平原地區人口稠密,而北亞、中亞和西亞的干旱、高寒地區人口稀疏”可知,亞洲的人口特征是人口眾多,分布不均。(2)根據材料二《亞洲人口分布圖》可知,東亞地區人口稠密。結合所學可知,東亞地區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平原廣闊,土壤肥沃;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東南亞地區,氣候適宜,平原肥沃,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南亞地區,氣候適宜,熱量充足,降水豐沛,平原肥沃,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3)根據材料二《亞洲人口分布圖》和結合所學可知,西亞地區人口稀疏的原因是降水稀少,水源短缺;沙漠廣布,土地貧瘠。本小問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①發展節水農業(如滴灌技術);②開發太陽能等清潔能源;③發展旅游業(依托獨特文化景觀)。故答案為:(1)特征:人口眾多,分布不均。(2)原因:東亞地區,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平原廣闊,土壤肥沃;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東南亞地區,氣候適宜,平原肥沃,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南亞地區,氣候適宜,熱量充足,降水豐沛,平原肥沃,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3)原因:降水稀少,水源短缺;沙漠廣布,土地貧瘠。建議:①發展節水農業(如滴灌技術);②開發太陽能等清潔能源;③發展旅游業(依托獨特文化景觀)。【點評】本題以二則材料為依托,考查亞洲人口分布,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可知,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7.(2025七下·金華期中)請仔細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材料一: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材料一中體現了北宋統治者采取了哪些治國措施?(2)材料二:“上(太祖)因謂近臣曰: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續資治通鑒長編》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北宋統治者采取材料一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并簡述北宋統治者實施這些措施的歷史影響。(3)材料三:北宋中央官制“二府三司”結構圖 北宋文官像材料三反映了北宋政治的哪一特點?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北宋政治的這一特點與遼宋和議之間的內在聯系。【答案】(1)措施:派文官任地方官、設通判;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收精兵歸中央,編練禁軍。(答兩點即可)(2)目的: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安定;②導致軍隊戰斗力弱,政府機構重疊,行政效率低下,財政開支龐大。(3)特點:崇文抑武內在聯系:北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導致指揮不力,軍隊戰斗力弱,在與遼軍的作戰中,屢屢戰敗,被迫與遼達成“澶淵之盟”。【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重文輕武的政策【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和結合所學可知,北宋統治者派文官任地方官、設通判;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收精兵歸中央,編練禁軍。(2)根據材料二“上(太祖)因謂近臣曰: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和結合所學可知,北宋統治者采取材料一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北宋統治者實施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安定;同時導致軍隊戰斗力弱,政府機構重疊,行政效率低下,財政開支龐大。(3)根據材料三北宋中央官制“二府三司”結構圖、北宋文官像和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北宋崇文抑武。北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導致指揮不力,軍隊戰斗力弱,在與遼軍的作戰中,屢屢戰敗,被迫與遼達成“澶淵之盟”。故答案為:(1)措施:派文官任地方官、設通判;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收精兵歸中央,編練禁軍。(2)目的: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影響:①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安定;②導致軍隊戰斗力弱,政府機構重疊,行政效率低下,財政開支龐大。(3)特點:崇文抑武。內在聯系:北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導致指揮不力,軍隊戰斗力弱,在與遼軍的作戰中,屢屢戰敗,被迫與遼達成“澶淵之盟”。【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宋朝強化中央集權、重文輕武政策,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可知,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聯考試卷(2025.4.13)(學生版).docx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聯考試卷(2025.4.13)(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