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1.(2025·郴州模擬)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共鳴。下列思想主張與這句話所體現的精神相符合的是( )A.道家“順應自然” B.墨家“兼愛非攻”C.法家“以法治國” D.儒家“制天命而用之”【答案】D【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我命由我不由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指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儒家“制天命而用之”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符合,故選項D符合題意;A.道家“順應自然”,道家“順應自然”強調無為而治,與“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符,不符合題意;B.墨家“兼愛非攻”,墨家“兼愛非攻”強調無差別的愛和反對戰爭,與題意不符,不符合題意;C.法家“以法治國”,法家“以法治國”強調以法治國,加強君主專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懂題干信息的含義,再來分析備選項,理解備選項的含義回答,這就需要學生理解儒家制天命而用之的含義。2.(2025·郴州模擬)下圖是《西漢初期中央力量與封國力量對比示意圖》,針對示意圖反映的問題漢武帝采取的對策是( )A.頒布推恩令 B.派軍隊鎮壓C.實行鹽鐵官營 D.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答案】A【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生活驕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開反抗朝廷派來的官吏,有的還企圖謀反。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后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故選項A符合題意;B. 派軍隊鎮壓 ,漢武帝在軍事上北擊匈奴,圖示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C. 實行鹽鐵官營 ,漢武帝在經濟方面實行鹽鐵專賣,題干中顯示的是封國問題,沒有涉及經濟,不符合題意;D.“罷黜百家、 尊崇儒術 ”,漢武帝在思想方面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控制,題干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決這種現象的做法回答,這就需要學生理解推恩令的相關知識。3.(2025·郴州模擬)小華同學以“中國古代人口變遷”為主題制作了下表。從中可歸納出影響中國古代人口變化的因素是( )人口數據 對應史實秦朝中(3000萬)—西漢初(1650萬) 秦末農民戰爭、楚漢之爭西漢初(1650萬)—西漢中(5767萬) 休養生息、文景之治東漢末(5648萬)一西晉初(1616萬) 軍閥割據混戰、三國鼎立唐朝初(2500萬)一唐前期(5291萬)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A.中外交往 B.政局變化 C.民族交融 D.技術進步【答案】B【知識點】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三國鼎立;“貞觀之治”;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秦朝中、東漢末都處于混亂的戰爭局面,傷亡慘重,人口數量減少;西漢初和明初期都處于盛世局面,社會穩定經濟發達,人口數量急劇上升,因此影響古代人口變化的因素是政局變化,故選項B符合題意;A.中外交往,題干中的農民起義和盛世局面都對人口產生重要影響,歸根結底為政局因素,而不是中外交往,不符合題意;C.民族交融,題干呈現的秦朝、西漢、東漢末年和唐朝初年等人口變化主要是由于政局變動影響的,而非民族交融,不符合題意;D.技術進步,秦朝中、東漢末都處于混亂的戰爭局面,傷亡慘重,人口數量減少,與技術進步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4.(2025·郴州模擬)假如穿越時空隧道去宋代的開封旅行,我們可以到“瓦子”去看戲、聽曲、賞蹴鞠、買古玩字畫……這些情景反映了宋代( )A.社會風氣開放 B.中外交流頻繁C.科技發展進步 D.都市生活繁華【答案】D【知識點】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我們可以到“瓦子”去看戲、聽曲、賞蹴鞠、買古玩字畫……”并結合所學可知,“瓦子”是宋朝時期城市中出現的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中圈出專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欄”。“瓦子”能夠反映出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故選項D符合題意;A.社會風氣開放,“瓦子”出現在宋朝,顯示的是都市生活,不是社會風氣開放,不符合題意;B. 中外交流頻繁 ,題干反映的是宋朝時期的都市生活,無法體現中外交往頻繁,不符合題意;C.科技發展進步,“瓦子”看戲、聽曲、賞蹴鞠、買古玩字畫體現都市生活繁華,而不是科技發展進步,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求學生理解瓦子的含義。5.(2025·郴州模擬)下圖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示意圖》。據圖可知,這次遠航( )A.從廣州出發B.充分利用季風、洋流等自然條件C.最遠到達印度D.加強了中國與歐洲、美洲的聯系【答案】B【知識點】鄭和下西洋【解析】【分析】根據示意圖可知,鄭和七下西洋與季風和洋流的時間和方向是一致的,鄭和下西洋是利用季風、洋流等自然條件,故選項B符合題意;A. 從廣州出發 ,鄭和下西洋是從劉家港出發,而不是廣州,不符合史實;C. 最遠到達印度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而不是印度,不符合史實;D. 加強了中國與歐洲、美洲的聯系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與亞非各國的聯系,而不是美洲,不符合史實;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即示意圖,細心觀察鄭和下西洋路線與季風、洋流路線進行分析回答,這就是要理解鄭和利用季風和洋流等自然條件。6.(2025·郴州模擬)雨果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說:“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材料中的兩個“強盜”是( )A.美、俄 B.德、法 C.英、法 D.英、日【答案】C【知識點】火燒圓明園【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兩個強盜是英法聯軍。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闖入圓明園,他們爭先恐后,掠奪珍寶,并放火焚毀了圓明園,故選項C符合題意;A.美、俄,英法聯軍洗劫并火燒圓明園,美俄是幫兇,不符合題意;B.德、法,英法聯軍洗劫并火燒圓明園,美國是幫兇,與德國無關,不符合題意;D.英、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主犯是英國和法國,美國是幫兇,兩個強盜是英法兩國,不是日本,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就是要準確記憶課本基礎知識,比較簡單。7.(2025·郴州模擬)陳旭麓認為:“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材料反映辛亥革命( )A.終結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D.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解析】【分析】據題干“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和所學知識可知,陳旭麓強調辛亥革命“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并稱其為“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這直接對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中國自秦朝至清朝的2132年帝制傳統被打破,故選項A符合題意;B.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是辛亥革命的影響之一,但材料未直接涉及思想領域的變化,不符合題意;C. 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屬于經濟層面的間接影響,材料未提及,不符合題意;D. 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更偏向后續新文化運動等事件,而材料聚焦于“帝制終結”這一具體成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句子,緊貼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8.(2025·郴州模擬)詩歌往往能反映社會現實。“八一槍聲驚寰宇,紅旗漫卷映山河。鐵血丹心鑄軍魂,從此工農有武裝。”該詩描繪的歷史事件是( )A.南昌起義 B.秋收起義 C.湘南起義 D.井岡山會師【答案】A【知識點】南昌起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八一槍聲驚寰宇,紅旗漫卷映山河。鐵血丹心鑄軍魂,從此工農有武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建立軍隊的開始,故選項A符合題意;B.秋收起義,秋收起義在南昌起義之后,與“八一”不符,不符合題意;C.湘南起義,1928年1月,朱德和陳毅在湘粵交界擊潰許克祥6個團的湘南起義與題意不符,不符合題意;D.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和毛澤東率領的軍隊在井岡山會師,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八一”“ 從此工農有武裝 ”等,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識記回答。9.(2025·郴州模擬)2025年3月“兩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兩會”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下圖所示兩次會議都反映了( )A.新中國政權的鞏固 B.國民經濟的恢復C.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D.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答案】C【知識點】人民政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會議分別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均屬于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故選項C符合題意;A. 新中國政權的鞏固 ,新中國政權的鞏固涉及建國初期的軍事、經濟舉措,與會議直接關聯較弱,不符合題意;B.國民經濟的恢復,國民經濟的恢復對應1949年至1952年的經濟恢復工作,與會議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D. 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指向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建設,時間上在會議之后,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再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理解民主政治制度的含義。10.(2025·郴州模擬)歷史課代表小明同學繪制了下面的思維導圖。該思維導圖反映的主題是( )A.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 B.70年代的外交成就C.改革開放以來的多邊外交 D.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答案】D【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萬隆會議、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結合所學可知,題干中提到的外交成就,涵蓋了新中國成立初期、70年代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成就,體現了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多邊外交合作,故選項D符合題意;A.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僅涵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事件,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但不包括70年代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題意;B. 70年代的外交成就 ,70年代的外交成就僅涵蓋70年代的外交事件,如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但不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題意;C. 改革開放以來的多邊外交 ,改革開放以來的多邊外交僅涵蓋改革開放后的外交事件,如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不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和70年代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事件,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這些事件反映的主題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回答,注意所選擇的選項要把所給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內,一個都不能少,切記。11.(2025·郴州模擬)“在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之后,文明率先在農業生產效率極高、人口稠密的大河流域產生。出于統治眾多人口和遼闊大陸地域的需要,這些文明一般都采用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材料反映了大河流域文明在經濟、政治上的特點是( )A.以農業經濟為主 民主政治B.以工商業經濟為主 中央集權C.以農業經濟為主 中央集權D.以工商業經濟為主 民主政治【答案】C【知識點】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王國;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解析】【分析】據題干“在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之后,文明率先在農業生產效率極高、人口稠密的大河流域產生。出于統治眾多人口和遼闊大陸地域的需要,這些文明一般都采用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可知,“在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之后,文明率先在農業生產效率極高的大河流域產生”說明大河流域文明的經濟基礎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出于統治眾多人口和遼闊大陸地域的需要,這些文明一般采用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說明大河流域文明的政治體制是中央集權,故選項C符合題意;A. 以農業經濟為主 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多見于古希臘城邦等海洋文明,與材料中“遼闊地域需集權統治”的表述矛盾,不符合事實;B. 以工商業經濟為主 中央集權 ,“工商業經濟”不符合大河文明依賴農業的史實,不符合事實;D. 以工商業經濟為主 民主政治 ,“工商業經濟”不符合大河文明依賴農業的史實,不符合事實;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2.(2025·郴州模擬)“在一定程度上,封君封臣制是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的替代品,這一制度使得社會連成一個整體,從上到下形成了所謂責任的‘鏈條’”。材料中的“鏈條”是指( )A.宗教傳播 B.土地封賜 C.金錢贖買 D.城市自治【答案】B【知識點】封君與封臣【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 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這樣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須保護封臣的觀念日益流行開來;11世紀時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等級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所以西方歷史學家所說的鏈條其實是指封賜土地,故選項B符合題意;A.宗教傳播,封君封臣是以土地封賜為紐帶的,并不是宗教傳播,不符合題意;C.金錢贖買,金錢贖買是城市獲得自治權的一種方式,不符合題意;D.城市自治,城市自治指的是中世紀歐洲城市有一定的自治權,與題意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所學知識的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理解封君封臣制的紐帶“土地封賜”。13.(2025·郴州模擬)這場運動催生出眾多思想文化巨匠,他們以詩作、畫作等來宣揚人性,其強大的沖擊力使政府不能在思想和行為上鉗制廣大民眾,為歐洲邁入“新時期”奠定基礎。這場運動提倡的核心思想是( )A.世俗主義 B.禁欲主義 C.人文主義 D.理性主義【答案】C【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據材料“這場運動催生出眾多思想文化巨匠,他們以詩作、畫作等來宣揚人性”可知,材料中提到運動催生出宣揚人性的思想文化巨匠,且為歐洲邁入 “新時期”(資本主義發展新時期)奠定基礎,這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特征。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 ,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教會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鼓勵發財致富和冒險精神 ,故選項C符合題意;A.世俗主義,世俗主義強調關注現世生活、重視世俗利益等,但并非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不符合題意;B.禁欲主義,禁欲主義是中世紀教會所宣揚的,抑制人的欲望,與文藝復興宣揚人性相悖,不符合題意;D.理性主義,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強調運用理性思考和判斷,而非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判斷出這是文藝復興運動,再結合對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的識記回答。14.(2025·郴州模擬)“它”是歐洲大陸法系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典,首次將資產階級的法律原則以成文法的形式固定下來,對后來許多歐洲國家的民法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 )A.《權利法案》 B.1787年美國憲法C.《人權宣言》 D.《拿破侖法典》【答案】D【知識點】拿破侖與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整理革命以來的立法成果,拿破侖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為《拿破侖法典》,體現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這部法典于1804年頒布實施,此后經過多次修改,今天仍然在法國施行。后來,很多國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侖法典》為參照藍本,故選項D符合題意;A.《權利法案》,《權利法案》的頒布使得英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不符合題意;B.1787年美國憲法,1787年美國憲法確定了聯邦制民主共和制政體,與題干“民法典”不符,不符合題意;C.《人權宣言》,《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期間頒布的法律文獻,與題干“民法典”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理解《拿破侖法典》的影響。15.(2025·郴州模擬)2023年在迪拜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再次呼吁全球減少碳排放。這一議題的歷史根源可追溯至( )A.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B.內燃機的發明C.電力的廣泛應用 D.核能技術的應用【答案】A【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根據材料"2023年在迪拜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呼吁全球減少碳排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蒸汽機廣泛應用,煤炭需求量增加,故選項A 符合題意;B.內燃機的發明,內燃機發明于19世紀,主要能源是石油,而不是煤炭,不符合題意;C.電力的廣泛應用,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與碳排放無關,不符合題意;D. 核能技術的應用 ,核能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與碳排放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回答。16.(2025·郴州模擬)“二戰后,昔日稱雄世界的歐洲列強面對的是一個虛弱不堪的歐洲,來自蘇聯的威脅日益嚴重,而美國的政治控制也在不斷加強。歐洲政治家清醒地意識到,如此下去,歐洲將不再是歐洲人的歐洲。”為此,歐洲國家成立的國際組織是( )A.聯合國 B.歐共體C.亞太經合組織 D.歐洲聯盟【答案】B【知識點】戰后的歐洲的聯合【解析】【分析】從材料可知,面對蘇聯的威脅和美國的控制,歐洲(指西歐各國)逐步認識到必須采取措施改變這種局面,1951年煤鋼共同體的建立,開始了歐洲聯合的進程,以應對美蘇的壓力,故選項B符合題意;A.聯合國,聯合國是國際政治組織,不是歐洲國家成立的國際組織,不符合題意;C.亞太經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是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不是歐洲國家成立的國際組織,排不符合題意;D.歐洲聯盟,1993年成立歐盟,成立歐盟是歐洲聯合的過程,不是一開始就主張成立歐盟,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二戰后歐洲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回答。17.(2025·郴州模擬)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經濟發展】材料一文物① 文物② 文物③ 文物④春秋鐵農具 漢代耬車(模型) 唐三彩騎駝樂舞俑 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制度創新】材料二 英國學者如郭士立、麥都思、密迪樂在介紹科舉制的同時,都強烈呼吁英國政府按科舉制原則對選官制度進行改革。1853年政府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1870年樞密院頒布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定,標志著英國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摘自劉海波《英國文官制度與科舉制的淵源》【科技領先】材料三 造紙術的發明是古代技術的一項重大成就,為人類的文化傳播、思想交流和科學發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貯和傳遞手段。中世紀歐洲印制一部《圣經》,至少需要三百多張羊皮……文化信息的傳播受到極大限制。中國的造紙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狀況。————摘編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1)根據材料一,從文物①、③、④中任選一個,參照示例寫一則解說詞。【示例】選擇文物②。樓車是漢代發明的播種工具;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一人扶耬,可以將開溝、播種、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科舉制產生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寫出東漢時期改進造紙術的湖湘人物。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概述中國古代文明對世界發展做出的貢獻。【答案】(1)示例1:選擇文物①。春秋鐵農具,春秋時期出現;用于農業生產,提高了土地開墾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示例2:選擇文物③。唐三彩騎駝樂舞俑,是唐代陶瓷器;展現了唐代的藝術風格和社會生活風貌;反映出唐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交流頻繁。示例3:選擇文物④。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北宋時期出現;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印制工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2)科舉制為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選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鑒;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3)蔡倫。貢獻:中國古代文明在經濟上,推動了世界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制度上,為世界提供了選官制度的范例;科技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造紙術的發明及影響【解析】【分析】(1)解說詞:據材料一文物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從文物①、③、④中任選一個,參照示例結合文物的功能和作用寫出解說詞即可。文物①是春秋鐵農具,出現于春秋時期,用于農業生產,鐵制農具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土地開墾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文物③是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屬于唐代陶瓷器,主要展現了唐代的藝術風格和社會生活風貌,也反映出唐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交流頻繁;文物④是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北宋時期出現,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印制工具,交子取代了笨重的金屬貨幣,便利了商業貿易和資金流通,推動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并為后世貨幣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影響:據材料二“英國學者如郭士立、麥都思、密迪樂在介紹科舉制的同時,都強烈呼吁英國政府按科舉制原則對選官制度進行改革。1853年政府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1870年樞密院頒布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定,標志著英國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和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為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選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鑒;對中國來說,打破了貴族壟斷選官的局面,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鞏固了中央集權,提高了官員素質,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人物: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的東漢時期改進造紙術的湖湘人物是蔡倫;貢獻:據三則材料的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在經濟與技術方面:鐵農具、紙幣等創新推動了農業和商業發展,為世界經濟進步提供范例;在制度方面:科舉制為西方文官制度奠定基礎,影響現代國家治理;在科技方面:造紙術促進全球文化傳播與知識保存,加速了世界科技文明進程;故答案為:(1)示例1:選擇文物①。春秋鐵農具,春秋時期出現;用于農業生產,提高了土地開墾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示例2:選擇文物③。唐三彩騎駝樂舞俑,是唐代陶瓷器;展現了唐代的藝術風格和社會生活風貌;反映出唐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交流頻繁。示例3:選擇文物④。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北宋時期出現;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印制工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2) 科舉制為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選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鑒;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3) 蔡倫。貢獻:中國古代文明在經濟上,推動了世界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制度上,為世界提供了選官制度的范例;科技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依據自己的掌握情況,任意選取一個,參照所給的示例回答;(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結合起來;(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時,綜合上述材料,看看這些材料從哪些地方顯示貢獻回答。(1)解說詞:據材料一文物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從文物①、③、④中任選一個,參照示例結合文物的功能和作用寫出解說詞即可。文物①是春秋鐵農具,出現于春秋時期,用于農業生產,鐵制農具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土地開墾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文物③是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屬于唐代陶瓷器,主要展現了唐代的藝術風格和社會生活風貌,也反映出唐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交流頻繁;文物④是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北宋時期出現,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印制工具,交子取代了笨重的金屬貨幣,便利了商業貿易和資金流通,推動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并為后世貨幣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影響:據材料二“英國學者如郭士立、麥都思、密迪樂在介紹科舉制的同時,都強烈呼吁英國政府按科舉制原則對選官制度進行改革。1853年政府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1870年樞密院頒布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定,標志著英國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和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為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選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鑒;對中國來說,打破了貴族壟斷選官的局面,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鞏固了中央集權,提高了官員素質,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人物: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的東漢時期改進造紙術的湖湘人物是蔡倫。貢獻:據三則材料的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在經濟與技術方面:鐵農具、紙幣等創新推動了農業和商業發展,為世界經濟進步提供范例;在制度方面:科舉制為西方文官制度奠定基礎,影響現代國家治理;在科技方面:造紙術促進全球文化傳播與知識保存,加速了世界科技文明進程。18.(2025·郴州模擬)2025年是二戰結束80周年,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可以說,“一戰”結束時就埋下了“二戰”爆發的種子,地點就在巴黎凡爾賽宮。種子的萌發還需要空氣、水、土壤等外部條件。———摘自思不群《二戰全史》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直接由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引起的,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的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是戰勝德、意、日軸心國的重要保證。———摘自[日]入江昭《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三 中國的抗戰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為同盟國在亞洲的利益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中國戰場還牽制了大量日軍,使其無法全力北進攻擊蘇聯或南下進攻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從而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此外,中國還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為盟軍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摘編自[美]弗蘭克·邁克瑞《帝國在華南的沖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一戰’結束就埋下了‘二戰’爆發的種子”。(2)根據材料二,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國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的貢獻。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為避免世界大戰再次爆發,請你提一條合理化建議。【答案】(1)一戰后,《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嚴厲制裁,德國被迫承擔巨額賠款,割讓領土等,這激起了德國人的民族復仇情緒,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同時,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加劇了戰勝國與戰敗國、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使得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為二戰爆發創造了條件。(2)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3)貢獻: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牽制了大量日軍,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建議: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合理即可)。【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及結果;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解析】【分析】(1)說明:根據材料“地點就在巴黎凡爾賽宮。種子的萌發還需要空氣、水、土壤等外部條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嚴厲制裁,德國被迫承擔巨額賠款,割讓領土等,這激起了德國人的民族復仇情緒,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同時,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加劇了戰勝國與戰敗國、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使得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為二戰爆發創造了條件;(2)重要保證:根據材料“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的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是戰勝德、意、日軸心國的重要保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3)貢獻:根據材料“中國的抗戰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為同盟國在亞洲的利益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中國戰場還牽制了大量日軍,使其無法全力北進攻擊蘇聯或南下進攻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從而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此外,中國還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為盟軍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可知,中國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的貢獻。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牽制了大量日軍,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建議: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流,各國之間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通過合作共贏,相互交流來避免世界大戰再次爆發;故答案為:(1) 一戰后,《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嚴厲制裁,德國被迫承擔巨額賠款,割讓領土等,這激起了德國人的民族復仇情緒,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同時,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加劇了戰勝國與戰敗國、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使得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為二戰爆發創造了條件。(2) 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3) 貢獻: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牽制了大量日軍,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建議: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合理即可)。【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識記回答;(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細心讀材料回答即可;(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對這些句子進行概括回答;第二問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成理即可。(1)說明:根據材料“地點就在巴黎凡爾賽宮。種子的萌發還需要空氣、水、土壤等外部條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嚴厲制裁,德國被迫承擔巨額賠款,割讓領土等,這激起了德國人的民族復仇情緒,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同時,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加劇了戰勝國與戰敗國、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使得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為二戰爆發創造了條件。(2)重要保證:根據材料“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的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是戰勝德、意、日軸心國的重要保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3)貢獻:根據材料“中國的抗戰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為同盟國在亞洲的利益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中國戰場還牽制了大量日軍,使其無法全力北進攻擊蘇聯或南下進攻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從而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此外,中國還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為盟軍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可知,中國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的貢獻。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牽制了大量日軍,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建議: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流,各國之間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通過合作共贏,相互交流來避免世界大戰再次爆發。19.(2025·郴州模擬)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它經歷了殖民主義的創傷、獨立運動的吶喊,今天正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黑奴貿易為美洲殖民地的開發,提供了大批最廉價的勞動力。400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約2.1億人口,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的禍根。“三角貿易”給西歐各國,特別是英國資本家帶來了巨額的財富,成為其資本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來源,促進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摘編自楊興華《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簡論》材料三 2023年金磚國家擴員前后GDP占全球比例對比注:原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擴員后十一國(2023年新增):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聯酋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JME)2023年全球GDP估算值(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角貿易”對非洲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反映的當今國際格局發展趨勢。 綜合上述三則材料,發展中國家可以從非洲的發展歷程中得出哪些啟示?【答案】(1)影響: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2)特點: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發展迅速,20世紀50、60年代出現高潮;持續時間長,從20世紀50年代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才結束。(3)發展趨勢: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啟示:要堅決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要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發展;要根據國情制定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政策等(合理即可)。【知識點】英國的殖民擴張與“三角貿易”;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國際新秩序【解析】【分析】(1)影響:根據材料一“400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約2.1億人口,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的禍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三角貿易”對非洲產生的影響是: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2)特點:根據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發展迅速,20世紀50、60年代出現高潮;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從20世紀50年代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才結束;(3)發展趨勢:根據材料三“2023年金磚國家擴員前后GDP占全球比例對比”并結合所學知識,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表明,國際格局正在從單一超級大國主導的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金磚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代表了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力量的多元化。故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反映的當今國際格局發展趨勢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啟示: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材料一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材料三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使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由此得出,發展中國家可以從非洲的發展歷程中得出的啟示是:要堅決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要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發展;要根據國情制定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政策等;故答案為:(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識記回答,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結合起來;(2)本題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回答,對這些句子進行概括回答;(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問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成理即可。(1)影響:根據材料一“400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約2.1億人口,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的禍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三角貿易”對非洲產生的影響是: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2)特點:根據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發展迅速,20世紀50、60年代出現高潮;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從20世紀50年代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才結束。(3)發展趨勢:根據材料三“2023年金磚國家擴員前后GDP占全球比例對比”并結合所學知識,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表明,國際格局正在從單一超級大國主導的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金磚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代表了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力量的多元化。故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反映的當今國際格局發展趨勢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啟示: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材料一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材料三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使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由此得出,發展中國家可以從非洲的發展歷程中得出的啟示是:要堅決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要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發展;要根據國情制定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政策等。20.(2025·郴州模擬)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改革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俄國、美國的涉農改革統計表(部分)國別 改革名稱 農業改革措施中國 商鞅變化 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1950年的土地改革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_A_的土地所有制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俄國 1861年農奴制改革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B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美國 羅斯福新政 調整農業政策材料二 農業改革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重塑了農業生產關系,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深刻地影響了農村社會經濟結構,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路徑。……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農業改革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和完善。————摘編自馮濤著《農業政策國際比較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補全表格中A、B兩處的內容。(2)綜合上述材料,可歸納出“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三個觀點,請你任選其中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答案】(1)A:農民階級;B:新經濟政策(2)示例1:觀點: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論述: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1950年的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示例2:觀點: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論述:商鞅變法鼓勵耕織,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導更加穩固,同時也推動了秦國商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1861年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可獲得一份土地,大量農奴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推動了俄國農業的資本主義化,也促進了俄國工業的發展,改變了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美國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政策,通過減耕減產等措施,穩定了農產品價格,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美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影響了美國的經濟結構。示例3:觀點: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論述:中國在不同時期實行了不同的農業改革。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適應了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合理的生產關系,于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俄國在不同時期也進行了不同的農業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后來出現了新的問題,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適應了當時俄國的國情,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知識點】土地改革;商鞅變法;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1)A 處:據材料“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和所學知識可知,1950 - 1952 年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B 處:據材料“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和所學知識可知,1921 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農業方面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2)題目已經給出觀點:“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選擇其一進行表述,示例1:觀點: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從商鞅變法、1950 年土地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的影響出發圍繞觀點進行表述,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1950年的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示例2:觀點: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從商鞅變法中井田制的確立、1861 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中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可獲得一份土地、美國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政策的措施出發圍繞觀點進行表述,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商鞅變法鼓勵耕織,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導更加穩固,同時也推動了秦國商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1861年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可獲得一份土地,大量農奴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推動了俄國農業的資本主義化,也促進了俄國工業的發展,改變了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美國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政策,通過減耕減產等措施,穩定了農產品價格,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美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影響了美國的經濟結構;示例3:觀點: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從中國在不同時期實行的不同農業改革措施以及產生的影響出發進行表述,俄國(蘇聯)在不同時期進行的農業政策的調整以及影響出發,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適應了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合理的生產關系,于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俄國在不同時期也進行了不同的農業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后來出現了新的問題,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適應了當時俄國的國情,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故答案為:(1) A:農民階級;B:新經濟政策(2) 示例1:觀點: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論述: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1950年的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示例2:觀點: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論述:商鞅變法鼓勵耕織,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導更加穩固,同時也推動了秦國商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1861年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可獲得一份土地,大量農奴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推動了俄國農業的資本主義化,也促進了俄國工業的發展,改變了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美國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政策,通過減耕減產等措施,穩定了農產品價格,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美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影響了美國的經濟結構。示例3:觀點: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論述:中國在不同時期實行了不同的農業改革。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適應了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合理的生產關系,于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俄國在不同時期也進行了不同的農業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后來出現了新的問題,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適應了當時俄國的國情,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把這些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識記回答,注意理解識記土地改革和新經濟政策的相關知識;(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所給的觀點,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任意選取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注意做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A 處:據材料“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和所學知識可知,1950 - 1952 年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B 處:據材料“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和所學知識可知,1921 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農業方面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2)題目已經給出觀點:“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選擇其一進行表述,示例1:觀點: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從商鞅變法、1950 年土地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的影響出發圍繞觀點進行表述,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1950年的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示例2:觀點: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從商鞅變法中井田制的確立、1861 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中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可獲得一份土地、美國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政策的措施出發圍繞觀點進行表述,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商鞅變法鼓勵耕織,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導更加穩固,同時也推動了秦國商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1861年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可獲得一份土地,大量農奴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推動了俄國農業的資本主義化,也促進了俄國工業的發展,改變了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美國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政策,通過減耕減產等措施,穩定了農產品價格,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美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影響了美國的經濟結構。示例3:觀點: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從中國在不同時期實行的不同農業改革措施以及產生的影響出發進行表述,俄國(蘇聯)在不同時期進行的農業政策的調整以及影響出發,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適應了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合理的生產關系,于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俄國在不同時期也進行了不同的農業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后來出現了新的問題,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適應了當時俄國的國情,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 / 12025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1.(2025·郴州模擬)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共鳴。下列思想主張與這句話所體現的精神相符合的是( )A.道家“順應自然” B.墨家“兼愛非攻”C.法家“以法治國” D.儒家“制天命而用之”2.(2025·郴州模擬)下圖是《西漢初期中央力量與封國力量對比示意圖》,針對示意圖反映的問題漢武帝采取的對策是( )A.頒布推恩令 B.派軍隊鎮壓C.實行鹽鐵官營 D.罷黜百家,尊崇儒術3.(2025·郴州模擬)小華同學以“中國古代人口變遷”為主題制作了下表。從中可歸納出影響中國古代人口變化的因素是( )人口數據 對應史實秦朝中(3000萬)—西漢初(1650萬) 秦末農民戰爭、楚漢之爭西漢初(1650萬)—西漢中(5767萬) 休養生息、文景之治東漢末(5648萬)一西晉初(1616萬) 軍閥割據混戰、三國鼎立唐朝初(2500萬)一唐前期(5291萬)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A.中外交往 B.政局變化 C.民族交融 D.技術進步4.(2025·郴州模擬)假如穿越時空隧道去宋代的開封旅行,我們可以到“瓦子”去看戲、聽曲、賞蹴鞠、買古玩字畫……這些情景反映了宋代( )A.社會風氣開放 B.中外交流頻繁C.科技發展進步 D.都市生活繁華5.(2025·郴州模擬)下圖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示意圖》。據圖可知,這次遠航( )A.從廣州出發B.充分利用季風、洋流等自然條件C.最遠到達印度D.加強了中國與歐洲、美洲的聯系6.(2025·郴州模擬)雨果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說:“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材料中的兩個“強盜”是( )A.美、俄 B.德、法 C.英、法 D.英、日7.(2025·郴州模擬)陳旭麓認為:“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材料反映辛亥革命( )A.終結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D.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8.(2025·郴州模擬)詩歌往往能反映社會現實。“八一槍聲驚寰宇,紅旗漫卷映山河。鐵血丹心鑄軍魂,從此工農有武裝。”該詩描繪的歷史事件是( )A.南昌起義 B.秋收起義 C.湘南起義 D.井岡山會師9.(2025·郴州模擬)2025年3月“兩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兩會”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下圖所示兩次會議都反映了( )A.新中國政權的鞏固 B.國民經濟的恢復C.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D.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10.(2025·郴州模擬)歷史課代表小明同學繪制了下面的思維導圖。該思維導圖反映的主題是( )A.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 B.70年代的外交成就C.改革開放以來的多邊外交 D.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1.(2025·郴州模擬)“在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之后,文明率先在農業生產效率極高、人口稠密的大河流域產生。出于統治眾多人口和遼闊大陸地域的需要,這些文明一般都采用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材料反映了大河流域文明在經濟、政治上的特點是( )A.以農業經濟為主 民主政治B.以工商業經濟為主 中央集權C.以農業經濟為主 中央集權D.以工商業經濟為主 民主政治12.(2025·郴州模擬)“在一定程度上,封君封臣制是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的替代品,這一制度使得社會連成一個整體,從上到下形成了所謂責任的‘鏈條’”。材料中的“鏈條”是指( )A.宗教傳播 B.土地封賜 C.金錢贖買 D.城市自治13.(2025·郴州模擬)這場運動催生出眾多思想文化巨匠,他們以詩作、畫作等來宣揚人性,其強大的沖擊力使政府不能在思想和行為上鉗制廣大民眾,為歐洲邁入“新時期”奠定基礎。這場運動提倡的核心思想是( )A.世俗主義 B.禁欲主義 C.人文主義 D.理性主義14.(2025·郴州模擬)“它”是歐洲大陸法系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典,首次將資產階級的法律原則以成文法的形式固定下來,對后來許多歐洲國家的民法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 )A.《權利法案》 B.1787年美國憲法C.《人權宣言》 D.《拿破侖法典》15.(2025·郴州模擬)2023年在迪拜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再次呼吁全球減少碳排放。這一議題的歷史根源可追溯至( )A.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B.內燃機的發明C.電力的廣泛應用 D.核能技術的應用16.(2025·郴州模擬)“二戰后,昔日稱雄世界的歐洲列強面對的是一個虛弱不堪的歐洲,來自蘇聯的威脅日益嚴重,而美國的政治控制也在不斷加強。歐洲政治家清醒地意識到,如此下去,歐洲將不再是歐洲人的歐洲。”為此,歐洲國家成立的國際組織是( )A.聯合國 B.歐共體C.亞太經合組織 D.歐洲聯盟17.(2025·郴州模擬)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經濟發展】材料一文物① 文物② 文物③ 文物④春秋鐵農具 漢代耬車(模型) 唐三彩騎駝樂舞俑 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制度創新】材料二 英國學者如郭士立、麥都思、密迪樂在介紹科舉制的同時,都強烈呼吁英國政府按科舉制原則對選官制度進行改革。1853年政府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1870年樞密院頒布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定,標志著英國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摘自劉海波《英國文官制度與科舉制的淵源》【科技領先】材料三 造紙術的發明是古代技術的一項重大成就,為人類的文化傳播、思想交流和科學發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貯和傳遞手段。中世紀歐洲印制一部《圣經》,至少需要三百多張羊皮……文化信息的傳播受到極大限制。中國的造紙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狀況。————摘編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1)根據材料一,從文物①、③、④中任選一個,參照示例寫一則解說詞。【示例】選擇文物②。樓車是漢代發明的播種工具;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一人扶耬,可以將開溝、播種、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科舉制產生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寫出東漢時期改進造紙術的湖湘人物。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概述中國古代文明對世界發展做出的貢獻。18.(2025·郴州模擬)2025年是二戰結束80周年,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可以說,“一戰”結束時就埋下了“二戰”爆發的種子,地點就在巴黎凡爾賽宮。種子的萌發還需要空氣、水、土壤等外部條件。———摘自思不群《二戰全史》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直接由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引起的,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的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是戰勝德、意、日軸心國的重要保證。———摘自[日]入江昭《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三 中國的抗戰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為同盟國在亞洲的利益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中國戰場還牽制了大量日軍,使其無法全力北進攻擊蘇聯或南下進攻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從而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此外,中國還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為盟軍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摘編自[美]弗蘭克·邁克瑞《帝國在華南的沖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一戰’結束就埋下了‘二戰’爆發的種子”。(2)根據材料二,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國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的貢獻。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為避免世界大戰再次爆發,請你提一條合理化建議。19.(2025·郴州模擬)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它經歷了殖民主義的創傷、獨立運動的吶喊,今天正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黑奴貿易為美洲殖民地的開發,提供了大批最廉價的勞動力。400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約2.1億人口,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的禍根。“三角貿易”給西歐各國,特別是英國資本家帶來了巨額的財富,成為其資本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來源,促進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摘編自楊興華《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簡論》材料三 2023年金磚國家擴員前后GDP占全球比例對比注:原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擴員后十一國(2023年新增):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聯酋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JME)2023年全球GDP估算值(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角貿易”對非洲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反映的當今國際格局發展趨勢。 綜合上述三則材料,發展中國家可以從非洲的發展歷程中得出哪些啟示?20.(2025·郴州模擬)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改革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俄國、美國的涉農改革統計表(部分)國別 改革名稱 農業改革措施中國 商鞅變化 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1950年的土地改革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_A_的土地所有制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俄國 1861年農奴制改革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B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美國 羅斯福新政 調整農業政策材料二 農業改革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重塑了農業生產關系,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深刻地影響了農村社會經濟結構,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路徑。……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農業改革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和完善。————摘編自馮濤著《農業政策國際比較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補全表格中A、B兩處的內容。(2)綜合上述材料,可歸納出“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三個觀點,請你任選其中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我命由我不由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指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儒家“制天命而用之”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符合,故選項D符合題意;A.道家“順應自然”,道家“順應自然”強調無為而治,與“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符,不符合題意;B.墨家“兼愛非攻”,墨家“兼愛非攻”強調無差別的愛和反對戰爭,與題意不符,不符合題意;C.法家“以法治國”,法家“以法治國”強調以法治國,加強君主專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懂題干信息的含義,再來分析備選項,理解備選項的含義回答,這就需要學生理解儒家制天命而用之的含義。2.【答案】A【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生活驕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開反抗朝廷派來的官吏,有的還企圖謀反。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后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故選項A符合題意;B. 派軍隊鎮壓 ,漢武帝在軍事上北擊匈奴,圖示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C. 實行鹽鐵官營 ,漢武帝在經濟方面實行鹽鐵專賣,題干中顯示的是封國問題,沒有涉及經濟,不符合題意;D.“罷黜百家、 尊崇儒術 ”,漢武帝在思想方面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控制,題干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決這種現象的做法回答,這就需要學生理解推恩令的相關知識。3.【答案】B【知識點】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三國鼎立;“貞觀之治”;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秦朝中、東漢末都處于混亂的戰爭局面,傷亡慘重,人口數量減少;西漢初和明初期都處于盛世局面,社會穩定經濟發達,人口數量急劇上升,因此影響古代人口變化的因素是政局變化,故選項B符合題意;A.中外交往,題干中的農民起義和盛世局面都對人口產生重要影響,歸根結底為政局因素,而不是中外交往,不符合題意;C.民族交融,題干呈現的秦朝、西漢、東漢末年和唐朝初年等人口變化主要是由于政局變動影響的,而非民族交融,不符合題意;D.技術進步,秦朝中、東漢末都處于混亂的戰爭局面,傷亡慘重,人口數量減少,與技術進步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4.【答案】D【知識點】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我們可以到“瓦子”去看戲、聽曲、賞蹴鞠、買古玩字畫……”并結合所學可知,“瓦子”是宋朝時期城市中出現的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中圈出專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欄”。“瓦子”能夠反映出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故選項D符合題意;A.社會風氣開放,“瓦子”出現在宋朝,顯示的是都市生活,不是社會風氣開放,不符合題意;B. 中外交流頻繁 ,題干反映的是宋朝時期的都市生活,無法體現中外交往頻繁,不符合題意;C.科技發展進步,“瓦子”看戲、聽曲、賞蹴鞠、買古玩字畫體現都市生活繁華,而不是科技發展進步,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求學生理解瓦子的含義。5.【答案】B【知識點】鄭和下西洋【解析】【分析】根據示意圖可知,鄭和七下西洋與季風和洋流的時間和方向是一致的,鄭和下西洋是利用季風、洋流等自然條件,故選項B符合題意;A. 從廣州出發 ,鄭和下西洋是從劉家港出發,而不是廣州,不符合史實;C. 最遠到達印度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而不是印度,不符合史實;D. 加強了中國與歐洲、美洲的聯系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與亞非各國的聯系,而不是美洲,不符合史實;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即示意圖,細心觀察鄭和下西洋路線與季風、洋流路線進行分析回答,這就是要理解鄭和利用季風和洋流等自然條件。6.【答案】C【知識點】火燒圓明園【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兩個強盜是英法聯軍。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闖入圓明園,他們爭先恐后,掠奪珍寶,并放火焚毀了圓明園,故選項C符合題意;A.美、俄,英法聯軍洗劫并火燒圓明園,美俄是幫兇,不符合題意;B.德、法,英法聯軍洗劫并火燒圓明園,美國是幫兇,與德國無關,不符合題意;D.英、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主犯是英國和法國,美國是幫兇,兩個強盜是英法兩國,不是日本,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就是要準確記憶課本基礎知識,比較簡單。7.【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解析】【分析】據題干“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和所學知識可知,陳旭麓強調辛亥革命“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并稱其為“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這直接對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中國自秦朝至清朝的2132年帝制傳統被打破,故選項A符合題意;B.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是辛亥革命的影響之一,但材料未直接涉及思想領域的變化,不符合題意;C. 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屬于經濟層面的間接影響,材料未提及,不符合題意;D. 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更偏向后續新文化運動等事件,而材料聚焦于“帝制終結”這一具體成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句子,緊貼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8.【答案】A【知識點】南昌起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八一槍聲驚寰宇,紅旗漫卷映山河。鐵血丹心鑄軍魂,從此工農有武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建立軍隊的開始,故選項A符合題意;B.秋收起義,秋收起義在南昌起義之后,與“八一”不符,不符合題意;C.湘南起義,1928年1月,朱德和陳毅在湘粵交界擊潰許克祥6個團的湘南起義與題意不符,不符合題意;D.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和毛澤東率領的軍隊在井岡山會師,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八一”“ 從此工農有武裝 ”等,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識記回答。9.【答案】C【知識點】人民政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會議分別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均屬于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故選項C符合題意;A. 新中國政權的鞏固 ,新中國政權的鞏固涉及建國初期的軍事、經濟舉措,與會議直接關聯較弱,不符合題意;B.國民經濟的恢復,國民經濟的恢復對應1949年至1952年的經濟恢復工作,與會議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D. 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指向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建設,時間上在會議之后,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再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理解民主政治制度的含義。10.【答案】D【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萬隆會議、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結合所學可知,題干中提到的外交成就,涵蓋了新中國成立初期、70年代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成就,體現了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多邊外交合作,故選項D符合題意;A.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僅涵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事件,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但不包括70年代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題意;B. 70年代的外交成就 ,70年代的外交成就僅涵蓋70年代的外交事件,如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但不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題意;C. 改革開放以來的多邊外交 ,改革開放以來的多邊外交僅涵蓋改革開放后的外交事件,如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不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和70年代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事件,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這些事件反映的主題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回答,注意所選擇的選項要把所給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內,一個都不能少,切記。11.【答案】C【知識點】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王國;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解析】【分析】據題干“在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之后,文明率先在農業生產效率極高、人口稠密的大河流域產生。出于統治眾多人口和遼闊大陸地域的需要,這些文明一般都采用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可知,“在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之后,文明率先在農業生產效率極高的大河流域產生”說明大河流域文明的經濟基礎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出于統治眾多人口和遼闊大陸地域的需要,這些文明一般采用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說明大河流域文明的政治體制是中央集權,故選項C符合題意;A. 以農業經濟為主 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多見于古希臘城邦等海洋文明,與材料中“遼闊地域需集權統治”的表述矛盾,不符合事實;B. 以工商業經濟為主 中央集權 ,“工商業經濟”不符合大河文明依賴農業的史實,不符合事實;D. 以工商業經濟為主 民主政治 ,“工商業經濟”不符合大河文明依賴農業的史實,不符合事實;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2.【答案】B【知識點】封君與封臣【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 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這樣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須保護封臣的觀念日益流行開來;11世紀時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等級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所以西方歷史學家所說的鏈條其實是指封賜土地,故選項B符合題意;A.宗教傳播,封君封臣是以土地封賜為紐帶的,并不是宗教傳播,不符合題意;C.金錢贖買,金錢贖買是城市獲得自治權的一種方式,不符合題意;D.城市自治,城市自治指的是中世紀歐洲城市有一定的自治權,與題意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所學知識的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理解封君封臣制的紐帶“土地封賜”。13.【答案】C【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據材料“這場運動催生出眾多思想文化巨匠,他們以詩作、畫作等來宣揚人性”可知,材料中提到運動催生出宣揚人性的思想文化巨匠,且為歐洲邁入 “新時期”(資本主義發展新時期)奠定基礎,這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特征。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 ,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教會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鼓勵發財致富和冒險精神 ,故選項C符合題意;A.世俗主義,世俗主義強調關注現世生活、重視世俗利益等,但并非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不符合題意;B.禁欲主義,禁欲主義是中世紀教會所宣揚的,抑制人的欲望,與文藝復興宣揚人性相悖,不符合題意;D.理性主義,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強調運用理性思考和判斷,而非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判斷出這是文藝復興運動,再結合對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的識記回答。14.【答案】D【知識點】拿破侖與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整理革命以來的立法成果,拿破侖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為《拿破侖法典》,體現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這部法典于1804年頒布實施,此后經過多次修改,今天仍然在法國施行。后來,很多國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侖法典》為參照藍本,故選項D符合題意;A.《權利法案》,《權利法案》的頒布使得英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不符合題意;B.1787年美國憲法,1787年美國憲法確定了聯邦制民主共和制政體,與題干“民法典”不符,不符合題意;C.《人權宣言》,《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期間頒布的法律文獻,與題干“民法典”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理解《拿破侖法典》的影響。15.【答案】A【知識點】工業革命開始后的城市化與社會問題【解析】【分析】根據材料"2023年在迪拜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呼吁全球減少碳排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蒸汽機廣泛應用,煤炭需求量增加,故選項A 符合題意;B.內燃機的發明,內燃機發明于19世紀,主要能源是石油,而不是煤炭,不符合題意;C.電力的廣泛應用,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與碳排放無關,不符合題意;D. 核能技術的應用 ,核能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與碳排放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回答。16.【答案】B【知識點】戰后的歐洲的聯合【解析】【分析】從材料可知,面對蘇聯的威脅和美國的控制,歐洲(指西歐各國)逐步認識到必須采取措施改變這種局面,1951年煤鋼共同體的建立,開始了歐洲聯合的進程,以應對美蘇的壓力,故選項B符合題意;A.聯合國,聯合國是國際政治組織,不是歐洲國家成立的國際組織,不符合題意;C.亞太經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是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不是歐洲國家成立的國際組織,排不符合題意;D.歐洲聯盟,1993年成立歐盟,成立歐盟是歐洲聯合的過程,不是一開始就主張成立歐盟,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二戰后歐洲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回答。17.【答案】(1)示例1:選擇文物①。春秋鐵農具,春秋時期出現;用于農業生產,提高了土地開墾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示例2:選擇文物③。唐三彩騎駝樂舞俑,是唐代陶瓷器;展現了唐代的藝術風格和社會生活風貌;反映出唐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交流頻繁。示例3:選擇文物④。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北宋時期出現;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印制工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2)科舉制為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選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鑒;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3)蔡倫。貢獻:中國古代文明在經濟上,推動了世界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制度上,為世界提供了選官制度的范例;科技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造紙術的發明及影響【解析】【分析】(1)解說詞:據材料一文物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從文物①、③、④中任選一個,參照示例結合文物的功能和作用寫出解說詞即可。文物①是春秋鐵農具,出現于春秋時期,用于農業生產,鐵制農具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土地開墾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文物③是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屬于唐代陶瓷器,主要展現了唐代的藝術風格和社會生活風貌,也反映出唐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交流頻繁;文物④是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北宋時期出現,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印制工具,交子取代了笨重的金屬貨幣,便利了商業貿易和資金流通,推動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并為后世貨幣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影響:據材料二“英國學者如郭士立、麥都思、密迪樂在介紹科舉制的同時,都強烈呼吁英國政府按科舉制原則對選官制度進行改革。1853年政府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1870年樞密院頒布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定,標志著英國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和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為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選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鑒;對中國來說,打破了貴族壟斷選官的局面,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鞏固了中央集權,提高了官員素質,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人物: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的東漢時期改進造紙術的湖湘人物是蔡倫;貢獻:據三則材料的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在經濟與技術方面:鐵農具、紙幣等創新推動了農業和商業發展,為世界經濟進步提供范例;在制度方面:科舉制為西方文官制度奠定基礎,影響現代國家治理;在科技方面:造紙術促進全球文化傳播與知識保存,加速了世界科技文明進程;故答案為:(1)示例1:選擇文物①。春秋鐵農具,春秋時期出現;用于農業生產,提高了土地開墾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示例2:選擇文物③。唐三彩騎駝樂舞俑,是唐代陶瓷器;展現了唐代的藝術風格和社會生活風貌;反映出唐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交流頻繁。示例3:選擇文物④。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北宋時期出現;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印制工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2) 科舉制為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選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鑒;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3) 蔡倫。貢獻:中國古代文明在經濟上,推動了世界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制度上,為世界提供了選官制度的范例;科技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依據自己的掌握情況,任意選取一個,參照所給的示例回答;(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結合起來;(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時,綜合上述材料,看看這些材料從哪些地方顯示貢獻回答。(1)解說詞:據材料一文物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從文物①、③、④中任選一個,參照示例結合文物的功能和作用寫出解說詞即可。文物①是春秋鐵農具,出現于春秋時期,用于農業生產,鐵制農具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土地開墾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文物③是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屬于唐代陶瓷器,主要展現了唐代的藝術風格和社會生活風貌,也反映出唐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交流頻繁;文物④是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北宋時期出現,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印制工具,交子取代了笨重的金屬貨幣,便利了商業貿易和資金流通,推動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并為后世貨幣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影響:據材料二“英國學者如郭士立、麥都思、密迪樂在介紹科舉制的同時,都強烈呼吁英國政府按科舉制原則對選官制度進行改革。1853年政府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1870年樞密院頒布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定,標志著英國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和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為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選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鑒;對中國來說,打破了貴族壟斷選官的局面,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鞏固了中央集權,提高了官員素質,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人物: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的東漢時期改進造紙術的湖湘人物是蔡倫。貢獻:據三則材料的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在經濟與技術方面:鐵農具、紙幣等創新推動了農業和商業發展,為世界經濟進步提供范例;在制度方面:科舉制為西方文官制度奠定基礎,影響現代國家治理;在科技方面:造紙術促進全球文化傳播與知識保存,加速了世界科技文明進程。18.【答案】(1)一戰后,《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嚴厲制裁,德國被迫承擔巨額賠款,割讓領土等,這激起了德國人的民族復仇情緒,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同時,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加劇了戰勝國與戰敗國、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使得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為二戰爆發創造了條件。(2)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3)貢獻: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牽制了大量日軍,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建議: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合理即可)。【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及結果;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解析】【分析】(1)說明:根據材料“地點就在巴黎凡爾賽宮。種子的萌發還需要空氣、水、土壤等外部條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嚴厲制裁,德國被迫承擔巨額賠款,割讓領土等,這激起了德國人的民族復仇情緒,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同時,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加劇了戰勝國與戰敗國、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使得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為二戰爆發創造了條件;(2)重要保證:根據材料“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的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是戰勝德、意、日軸心國的重要保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3)貢獻:根據材料“中國的抗戰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為同盟國在亞洲的利益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中國戰場還牽制了大量日軍,使其無法全力北進攻擊蘇聯或南下進攻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從而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此外,中國還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為盟軍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可知,中國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的貢獻。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牽制了大量日軍,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建議: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流,各國之間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通過合作共贏,相互交流來避免世界大戰再次爆發;故答案為:(1) 一戰后,《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嚴厲制裁,德國被迫承擔巨額賠款,割讓領土等,這激起了德國人的民族復仇情緒,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同時,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加劇了戰勝國與戰敗國、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使得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為二戰爆發創造了條件。(2) 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3) 貢獻: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牽制了大量日軍,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建議: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合理即可)。【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識記回答;(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細心讀材料回答即可;(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對這些句子進行概括回答;第二問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成理即可。(1)說明:根據材料“地點就在巴黎凡爾賽宮。種子的萌發還需要空氣、水、土壤等外部條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嚴厲制裁,德國被迫承擔巨額賠款,割讓領土等,這激起了德國人的民族復仇情緒,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同時,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加劇了戰勝國與戰敗國、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使得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為二戰爆發創造了條件。(2)重要保證:根據材料“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的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是戰勝德、意、日軸心國的重要保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世界各國人民同仇敵愾和英勇奮戰。(3)貢獻:根據材料“中國的抗戰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為同盟國在亞洲的利益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中國戰場還牽制了大量日軍,使其無法全力北進攻擊蘇聯或南下進攻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從而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此外,中國還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為盟軍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可知,中國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的貢獻。維護了亞洲的集體安全;牽制了大量日軍,減輕了美、英等同盟國的壓力;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建議: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流,各國之間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通過合作共贏,相互交流來避免世界大戰再次爆發。19.【答案】(1)影響: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2)特點: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發展迅速,20世紀50、60年代出現高潮;持續時間長,從20世紀50年代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才結束。(3)發展趨勢: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啟示:要堅決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要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發展;要根據國情制定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政策等(合理即可)。【知識點】英國的殖民擴張與“三角貿易”;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國際新秩序【解析】【分析】(1)影響:根據材料一“400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約2.1億人口,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的禍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三角貿易”對非洲產生的影響是: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2)特點:根據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發展迅速,20世紀50、60年代出現高潮;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從20世紀50年代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才結束;(3)發展趨勢:根據材料三“2023年金磚國家擴員前后GDP占全球比例對比”并結合所學知識,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表明,國際格局正在從單一超級大國主導的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金磚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代表了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力量的多元化。故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反映的當今國際格局發展趨勢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啟示: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材料一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材料三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使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由此得出,發展中國家可以從非洲的發展歷程中得出的啟示是:要堅決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要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發展;要根據國情制定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政策等;故答案為:(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識記回答,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結合起來;(2)本題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回答,對這些句子進行概括回答;(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問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成理即可。(1)影響:根據材料一“400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約2.1億人口,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的禍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三角貿易”對非洲產生的影響是: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2)特點:根據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首先在北非展開,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發展迅速,20世紀50、60年代出現高潮;根據材料二“1952年,埃及革命取得勝利,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1956年,埃及反對英國、法國、以色列武裝侵略的斗爭取得勝利。1956年,摩洛哥、蘇丹獨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個國家實現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概括得出,二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從20世紀50年代到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才結束。(3)發展趨勢:根據材料三“2023年金磚國家擴員前后GDP占全球比例對比”并結合所學知識,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表明,國際格局正在從單一超級大國主導的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金磚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代表了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力量的多元化。故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反映的當今國際格局發展趨勢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啟示: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材料一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了大量人口,導致黑人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發展倒退”“材料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材料三金磚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使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由此得出,發展中國家可以從非洲的發展歷程中得出的啟示是:要堅決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要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發展;要根據國情制定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政策等。20.【答案】(1)A:農民階級;B:新經濟政策(2)示例1:觀點: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論述: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1950年的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示例2:觀點: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論述:商鞅變法鼓勵耕織,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導更加穩固,同時也推動了秦國商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1861年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可獲得一份土地,大量農奴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推動了俄國農業的資本主義化,也促進了俄國工業的發展,改變了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美國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政策,通過減耕減產等措施,穩定了農產品價格,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美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影響了美國的經濟結構。示例3:觀點: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論述:中國在不同時期實行了不同的農業改革。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適應了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合理的生產關系,于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俄國在不同時期也進行了不同的農業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后來出現了新的問題,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適應了當時俄國的國情,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知識點】土地改革;商鞅變法;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1)A 處:據材料“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和所學知識可知,1950 - 1952 年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B 處:據材料“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和所學知識可知,1921 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農業方面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2)題目已經給出觀點:“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選擇其一進行表述,示例1:觀點: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從商鞅變法、1950 年土地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的影響出發圍繞觀點進行表述,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1950年的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示例2:觀點: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從商鞅變法中井田制的確立、1861 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中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可獲得一份土地、美國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政策的措施出發圍繞觀點進行表述,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商鞅變法鼓勵耕織,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導更加穩固,同時也推動了秦國商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1861年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可獲得一份土地,大量農奴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推動了俄國農業的資本主義化,也促進了俄國工業的發展,改變了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美國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政策,通過減耕減產等措施,穩定了農產品價格,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美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影響了美國的經濟結構;示例3:觀點: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從中國在不同時期實行的不同農業改革措施以及產生的影響出發進行表述,俄國(蘇聯)在不同時期進行的農業政策的調整以及影響出發,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適應了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合理的生產關系,于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俄國在不同時期也進行了不同的農業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后來出現了新的問題,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適應了當時俄國的國情,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故答案為:(1) A:農民階級;B:新經濟政策(2) 示例1:觀點: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論述: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1950年的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示例2:觀點: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論述:商鞅變法鼓勵耕織,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導更加穩固,同時也推動了秦國商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1861年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可獲得一份土地,大量農奴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推動了俄國農業的資本主義化,也促進了俄國工業的發展,改變了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美國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政策,通過減耕減產等措施,穩定了農產品價格,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美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影響了美國的經濟結構。示例3:觀點: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論述:中國在不同時期實行了不同的農業改革。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適應了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合理的生產關系,于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俄國在不同時期也進行了不同的農業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后來出現了新的問題,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適應了當時俄國的國情,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點評】(1)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把這些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識記回答,注意理解識記土地改革和新經濟政策的相關知識;(2)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所給的觀點,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任意選取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注意做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A 處:據材料“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和所學知識可知,1950 - 1952 年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B 處:據材料“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和所學知識可知,1921 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農業方面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2)題目已經給出觀點:“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選擇其一進行表述,示例1:觀點:農業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從商鞅變法、1950 年土地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的影響出發圍繞觀點進行表述,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1950年的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示例2:觀點:農業改革影響了社會經濟結構。從商鞅變法中井田制的確立、1861 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中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可獲得一份土地、美國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政策的措施出發圍繞觀點進行表述,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商鞅變法鼓勵耕織,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使秦國的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導更加穩固,同時也推動了秦國商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1861年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可獲得一份土地,大量農奴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推動了俄國農業的資本主義化,也促進了俄國工業的發展,改變了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美國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政策,通過減耕減產等措施,穩定了農產品價格,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美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影響了美國的經濟結構。示例3:觀點:農業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從中國在不同時期實行的不同農業改革措施以及產生的影響出發進行表述,俄國(蘇聯)在不同時期進行的農業政策的調整以及影響出發,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適應了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合理的生產關系,于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俄國在不同時期也進行了不同的農業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后來出現了新的問題,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適應了當時俄國的國情,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南省郴州市2025年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學生版).docx 湖南省郴州市2025年中考一模歷史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