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卷由系統自動生成,請仔細校對后使用,答案僅供參考。絕密★啟用前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命題人:周曉娥 審卷人:葉思誠本試卷共7頁,20小題。滿分90分。考試用時6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在答題卡上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同時填寫考生號、座位號,再用2B鉛筆把對應兩號碼的標號涂黑。2.選擇題答案用2B鉛筆填涂;將答題卡上選擇題答題區中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的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改動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區域;不準使用鉛筆、圓珠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要求,請將所選取的答案代號填入答題卡中相應的答題欄內)1. 隋建國初期規定:成丁年齡由18歲提高到21歲、22歲,受田仍為18歲,成丁服役時間也由1個月減為20天。后來,規定百姓年滿50者收庸免役,一般是3尺絹頂1日役。調絹也由4丈減為2丈。這有利于( )A. 促進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 B. 加強中央集權C. 加強南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D. “開元盛世”出現2. “為了整合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大河孕育的經濟版塊,楊廣用舉世無雙的大運河打通了中國的任督二脈,彌合了高原——山脈圈內長時間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這說明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A. 實現了南北方統一 B. 推動了隋朝的對外交往C. 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D. 促進了南北方經濟交流3.《舊唐書·李密傳》中這樣描述隋末的社會狀況:“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材料表明( )A. 西漢末年農民起義頻繁 B. 三國時期戰亂不斷C.隋朝末年自然災害嚴重 D.隋朝末年民不聊生4.下圖是陸寧在學習中國古代著名歷史人物時所做的筆記,據此判斷他學習的歷史人物是( )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虛心納諫 經濟: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文化: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武則天 D.明成祖5. 某節歷史課上,同學們在表演課本劇,其劇情分別是:帝后共朝政、明堂獨自問政、開創殿試制度、親自選拔人才。據此判斷,這一課本劇的名稱是( )A. 《隋代悲歌》 B. 《貞觀長歌》 C. 《一代女皇》 D. 《楊貴妃秘史》6. 下圖文材料可用于說明唐代( )曲轅犁將以前的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使犁架變小變輕,且便于調頭和轉彎,節省了人力和畜力A. 農業技術的進步 B. 政治制度的創新C. 文學藝術的繁榮 D. 民族交融的發展7.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唐代的兩位高僧不忘初心,在歷史上各自留下了一段屬于自己的故事。二人“東渡”和“西行”的壯舉充分體現了唐朝對外交流的特點是( )A. 高度繁榮共享太平 B. 世界領先求同存異C 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D. 源遠流長澤被東西8.唐朝時期,一些胡人貴族曾掌握著唐朝的大權,對唐朝的政治和軍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胡人在唐朝時期也出現了許多使用漢字的文獻,如女真族的《女真文字》和突厥人的《突厥文字》等。唐朝的文學藝術中也有很多反映胡人生活和文化的作品。這些現象( )A.推動了中央集權的強化 B.反映了民族政權的建立C.有利于鞏固政權的統一 D.體現了民族交往與交融9. 考古學家在一處唐代墓葬發掘中,發現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產自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國的金銀幣。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證唐代( )A. 文學藝術多姿多彩 B. 中外貿易往來頻繁C. 社會風氣漸趨保守 D. 生產技術領先世界10. 下表戶數和人口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紀年 年份 戶數 人口數玄宗天寶十四年 755 8914909 52919309肅宗乾元三年 760 1933174 16990386A. 黃巢起義 B. 藩鎮割據 C. 宦官專權 D. 安史之亂11. “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評述的是( )A. 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 B. 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C. 東漢的外戚宦官專權 D. 唐中后期的藩鎮割據12. 唐朝滅亡后,在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而南方則出現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這一局面的實質是( )A. 新政權的建立 B. 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C. 南北政權對峙 D. 黃巢起義造成的混亂13. 唐代婦女的婚姻觀念相對比較自由,在唐朝的相關記載當中,唐朝公主再嫁甚至三嫁者有多達30人;唐朝女性的裝扮自由體現在其服飾之上,不僅創新大膽,且不受官方限制;很多唐代宮中和上層社會人家的女子也常常與男子共同參加騎馬、打球、舞蹈、春游、野炊等活動。這表明唐朝( )A. 社會風氣比較開放 B. 女性地位高于男性C. 科舉制受世人推崇 D. 文學藝術創作繁榮14. 隋唐時期的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A. 隋唐書法藝術難以超越 B. 國家統一促進文化交流C. 君主開明有助藝術繁榮 D. 對外開放利于藝術多元15.據史料記載,孫思邈編著的《千金方》突破了漢朝名醫張仲景學說的理論框架。他認為,診斷不必完全根據《黃帝內經》,用藥也不必完全根據《神農本草經》,只需吸取其中合理成分即可。這體現了孫思邈治學方面注重( )A.旁征博引大量史料 B.借鑒前代經驗C.繼承和創新相結合 D.擴展研究體系16. 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這樣評價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他評價的是( )A. 秦王嬴政 B. 宋太祖趙匡胤 C. 宋高宗趙構 D. 漢高祖劉邦17. 唐朝中期的官員,大約有將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農出身的官員約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已超過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過五分之四。這種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A. 文化教育事業的進步 B. 科舉制的發展C. 統治階層范圍的擴大 D. 寒門庶族的興起18. “書中自有黃金屋”“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等俗語都出自北宋。這主要是由于北宋( )A.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B. 實現了國家大一統C. 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 D. 對外文化交流頻繁19. 下表為王安石變法前北宋三位皇帝部分年份的財政收支表,從下表可以反映出王安石在1069年進行變法的背景是( )年代 收入(單位:貫) 支出(單位:貫)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萬余 12677萬余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萬余 12625萬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萬余 13186萬余A. 中央集權加強 B. 財政危機加重C. 提倡“崇文抑武” D. 對外戰爭失利20、下面為某同學制作的有關遼和西夏知識點的表格,其中①②③依次填寫的內容應是( )政權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時間遼 ① ③ 上京 10世紀初西夏 ② 元吳 興慶 11世紀前期A、黨項 契丹 元弘 B、契丹 黨項 耶律阿保機C、蒙古 契丹 阿保機 D、契丹 黨項 石敬塘21. 歷史發展一般具有階段性特征。遼、宋、西夏、金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 民族政權并立 B. 南北政權對峙 C. 地方軍閥割據 D. 戰亂長期不息22.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后,建立了軍事、行政和生產相結合的制度,把蒙古人組織起來,平時生產,戰時出征,還建立司法機構,創建蒙古文字。這些措施A. 改變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特性 B. 促進了蒙古族的發展壯大C. 導致了宋與蒙古的軍事對抗 D. 加劇了蒙古部落間的紛爭23.元朝的行省只有支用地方留用財賦1000錠以下的權力,超過數額,必須咨請中書省批準,違規必懲。仁宗時,嶺北行省官員忻都擅自支錢犒軍,即被免官。這表明( )A.行省制利于加強集權 B.地方財政極其困難C.元代軍費支出占比大 D.元代貪腐現象普遍24.元朝疆域遼闊,針對各邊疆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的實際情況,統治者廢止邊疆各地政策整齊劃一的傳統做法,在當地設置符合地方特點的管理機構。這體現,元朝的邊疆管理( )A. 寬松有序 B. 高度自治 C. 平等包容 D. 因地制宜25.據統計,元朝時全國的驛站總數超過了1 500個,分布于中原地區、蒙古高原、黑龍江流域、青藏高原等地。陸地有陸站,河邊有水站、海邊有海站,在黑龍江一帶的冰凍地區還有以狗拉車為工具的“狗站”,“使驛往來,如行國中。”據此可知,驛站的設立( )A.緩和了各民族間的矛盾 B.促進了長途販運貿易的興盛C.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D.有助于鞏固元朝大一統局面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4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26題14分,27題14分,28題12分,共40分)26.縱觀歷史,制度的確立、發展、完善有利于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過門第即可進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摘編自部編版七年級下冊《中國歷史》第3頁材料二:在中華文明史上,唐代是一個少有的既善于繼承又能夠兼收并蓄的朝代。人們注意到唐代因多種文化匯聚而出現文化昌盛的情況,認為唐代之所以朝氣蓬勃、富有生機,一是唐代的社會文化能條貫、折中數百年的遺產,二是能兼容并包地攝取其他民族甚至外來的各種文化營養。通過西域傳來的印度、中亞、西亞文明和通過南海傳來的南亞文明,它們對唐代中國的影響則主要表現在宗教、藝術、實用器物等方面。一一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材料三:宋太祖為了根除唐末以來武將跋扈地方的弊病,選派文臣擔任州一級長官,稱知州,取代不通治道的武將。為了限制知州的權力,在州一級設置通判一職,通判的權力很大,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一一摘編自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回答,科舉制與前朝選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科舉制確立的意義。(4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史實說明唐代是一個“既善于繼承又能夠兼收并蓄的朝代”。(4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宋太祖政治統治的措施,并說出宋太祖“選派文臣擔任州一級長官”的原因。(4分)(4)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古代中國的治國理政有哪些經驗值得吸收借鑒?(2分)2.以圖說史,完成下列要求。縱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民族團結、民族友好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某校七年級同學舉辦了一次民族專題圖片展示活動,請你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圖圖1《步輦圖》 圖2唐蕃會盟碑 圖3宣政院印 圖4民族關系示意圖(1)史料的類型包括實物史料、口述史料、文獻史料和圖像史料等。分別說出圖1和圖2所屬的史料類型,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取相關歷史信息。(6分)(2)讀圖3說說元朝設什么機構統轄吐蕃地區軍政事務?元朝統治者在邊疆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3)觀察圖4民族關系示意圖,唐朝以來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元朝時形成一個新的什么民族?(2分)(4)綜合圖1、圖2、圖3,歸納一個歷史主題。(2分)28. 唐詩宋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從中可感受文學魅力,一覽歷史勝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朝詩人創作了大量詩歌,譜寫了絲路明珠長安的繁華。俯瞰長安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宮殿上,“萬國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讀書人,“喧喧車馬欲朝天,人探東堂榜已懸”。婦女引領者時尚,“女為胡婦學胡妝……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據《以詩證史——以唐詩看唐都長安的繁華》材料二 宋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這首詞和岳飛的一生一樣,氣壯山河,名垂千古。詞中抒發了詩人不甘虛度年華,迫切要求建功立業,報國仇雪國恥,收復失去河山的雄心壯志和愛國情懷。“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聲聲血,字字淚,完全是用心寫出來的,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名篇之一,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燦爛的一頁。——據《壯懷千古豪氣永存:岳飛<滿江紅>賞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以長安為例,歸納唐朝繁盛的表現。(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靖康恥”是指哪一歷史事件?結合史實說說人們為什么尊崇和懷念岳飛?(6分)(3)綜合以上兩則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悟。(2分)八年級歷史試題 第4頁 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