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每題1.5分,共21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1.5分)《百家講壇》中在介紹隋朝最重要的貢獻時曾評價道:“可以毫不夸張地講,隋文帝也罷,隋朝也罷,一半的功業就在于此。”該貢獻是指( )A.創立分科考試制度 B.結束分裂實現統一C.創立中央集權制度 D.開鑿了南北大運河2.(1.5分)“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出自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其中“至今千里賴通波”說明隋唐大運河的開鑿( )A.奠定開元盛世根基 B.實現華夏一統版圖C.構建千里通波命脈 D.鞏固統一政治格局3.(1.5分)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鏡矣”由此可見,唐太宗( )A.提倡節儉 B.愛民如子 C.善于納諫 D.勤于政事4.(1.5分)唐代的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下列圖片中的農具哪些是唐朝時發明并推廣的(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5.(1.5分)初唐,長安城只有在元宵節才有“星橋鐵索開”,“金吾不禁夜”的景象;而中唐的揚州則“夜市千燈照碧云”“猶自笙歌徹曉聞”。這表明唐朝( )A.有嚴格的商業時空限制B.放棄了重農抑商的政策C.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松弛D.經濟重心南移趨勢加強6.(1.5分)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并派專使護送文成公主遠行。松贊干布為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這一史實說明唐朝時期( )A.民族關系和睦 B.社會風氣開放C.經濟文化繁榮 D.對外交流頻繁7.(1.5分)謝同學正在收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專題學習資料,并整理出“奈良唐招提寺”“佛教”“六次東渡”等關鍵詞。據此可知,她研究的內容是( )A.唐與日本的交流 B.唐與天竺的交往C.唐與新羅的關系 D.唐與大食的往來8.(1.5分)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在講述唐朝對外關系時說:“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一個民族胸襟開闊、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這位“偉大僧人”是( )A.釋迦牟尼 B.鑒真 C.玄奘 D.酈道元9.(1.5分)有學者認為,如果說安史之亂以前,唐詩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亂以后,則代之以沉郁、悲愴的情調了。對這一評論理解正確的是( )A.社會變遷影響唐詩創作B.科舉制促進了唐詩的繁榮C.唐詩全景再現社會真實D.安史之亂導致唐詩的衰微10.(1.5分)敦煌莫高窟最為精美的藝術代表作之一。據此可知,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基于( )A.石窟建造歷史悠久 B.收錄唐代詩文典籍C.壁畫彩塑技藝絕倫 D.存藏書法名家真跡11.(1.5分)宋太祖時期,在宰相之下,又設了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有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多人參與宰相群體。該舉措( )A.分化事權以提升行政效率B.分割相權強化君主專制C.引發權力爭奪致政局不穩D.建立三權分立制衡體系12.(1.5分)作為宋代的基本國策,它有效地防止了大將奪取皇權,有利于政權的鞏固。這一“基本國策”是( )A.獎勵耕戰 B.重農抑商 C.重文輕武 D.閉關鎖國13.(1.5分)文物是解讀歷史的密碼。觀察如圖片中的貨幣樣式,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是( )A.民族政權對立沖突 B.中原文化影響邊地C.對外貿易非常活躍 D.生鐵鑄造技術發達14.(1.5分)“靖康年(1127年)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摘自岳飛《滿江紅 寫懷》的白話譯文)這里的“靖康年的奇恥”指的是( )A.岳飛統領的岳家軍郾城大敗B.南宋君主滿足現狀偏安江南C.阿骨打攻打遼軍使其摔跟頭D.金軍攻破東京使之北宋滅亡二、材料解析題:第15題10分、第16題10分、第17題9分,共29分。15.(10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唐代“初試選人皆糊名,令學士考判。”宋時則改稱封彌,另增加書家狀對筆跡、譽錄易書等環節。唐代平均每科取士不過二三十人,進士及第后,或等待吏部銓選,或接受藩方辟置。到了宋代,平均每科取士多達幾百人,進士及第后,可直接入仕,且通常官至公卿上品。——摘編自譚小華《唐宋時期科舉殿試之變革及其影響》材料二:貞觀初年,太宗同意用18歲以下男子服兵役。中書省擬定敕文,文件到門下省,魏征堅持認為不可,沒有簽署,前后來回多達四次。太宗發怒,召見并當面責備魏征……魏征以征稅失信為例,勸說太宗減少稅賦和兵役……太宗說,我的過錯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據【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紀八》編譯材料三:盛唐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呈現一派高度繁榮景象,與少數民族和外國交流頻繁,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和藝術,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呈現出多元開放的時代特征,充滿著蓬勃向上的活力。(1)(3分)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科舉制度選拔的依據及唐宋科舉演變的趨勢。(2)(3分)據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時期的某項政治制度并指出其影響。(3)(4分)據材料三,概括盛唐的時代特征并指出其出現的主要原因。16.(10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5分)據圖1和所學知識,概括唐朝長安城的布局特點?并指出宮城布局體現的理念?(2)(5分)據圖2,指出元朝統治者學習中原的表現,并指出其實質。17.(9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某朝前期形勢圖 材料二:元朝結束了自唐末以來南北對峙長達數個世紀的分治局面,開創了空前統一的疆域版圖,形成了“混一南北,胡漢一家”的中華民族發展新局面。元朝建立后,在全國設10個行省,行省轄區廣闊,大部分行省包有現今兩三個省的轄地,并做到上下結合、渾然一體。此外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并統轄吐蕃地區。隨著各民族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通婚現象也日益增多。(1)(3分)據材料一,指出該圖所屬哪一朝代?政府對西北(今新疆地區)采取的舉措有哪些?(2)(3分)據材料二,概述元朝是如何形成“混一南北,胡漢一家”新局面的?(3)(3分)據上述材料,請你為其擬定一個共同的主題。2024-2025學年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4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B C C A C A A A C B題號 12 13 14答案 C B D一、單項選擇題:每題1.5分,共21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1.5分)《百家講壇》中在介紹隋朝最重要的貢獻時曾評價道:“可以毫不夸張地講,隋文帝也罷,隋朝也罷,一半的功業就在于此。”該貢獻是指( )A.創立分科考試制度 B.結束分裂實現統一C.創立中央集權制度 D.開鑿了南北大運河【分析】本題考查隋朝的建立,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大興,他就是隋文帝。589年,隋軍渡過長江,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順應了民族交融的大趨勢,進一步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故B符合題意;隋朝最重要的貢獻是結束分裂實現統一,不是創立分科考試制度、開鑿了南北大運河,排除AD;秦朝創立中央集權制度,排除C。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隋朝的建立,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隋朝最重要的貢獻是結束分裂實現統一。2.(1.5分)“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出自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其中“至今千里賴通波”說明隋唐大運河的開鑿( )A.奠定開元盛世根基 B.實現華夏一統版圖C.構建千里通波命脈 D.鞏固統一政治格局【分析】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內容。【解答】根據材料可知,“至今千里賴通波”指的是至今人們還依賴著大運河帶來的交通便利。大運河開通后,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C項正確;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時期出現的盛世局面,其根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簡單歸因于大運河的開鑿,A項錯誤;隋朝實現華夏一統版圖是通過軍事征服等手段,與大運河的開鑿沒有直接關系,B項錯誤;大運河的開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鞏固統一的政治格局,但詩句“至今千里賴通波”主要強調的是大運河的交通功能,D項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內容。3.(1.5分)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鏡矣”由此可見,唐太宗( )A.提倡節儉 B.愛民如子 C.善于納諫 D.勤于政事【分析】本題考查了唐太宗善于納諫。【解答】題干材料直接說明了魏征和唐太宗“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名言,這表明唐太宗善于納諫。魏征以敢于直諫著稱,他曾前后向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次。故選:C。【點評】解答本題需要注意題干中的人物魏征,并大體理解唐太宗這段話的意思。4.(1.5分)唐代的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下列圖片中的農具哪些是唐朝時發明并推廣的(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的繁榮,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②是曲轅犁,③是筒車。故A符合題意;①是西漢發明的耬車,④是宋代發明的秧馬,排除BC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的繁榮,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5.(1.5分)初唐,長安城只有在元宵節才有“星橋鐵索開”,“金吾不禁夜”的景象;而中唐的揚州則“夜市千燈照碧云”“猶自笙歌徹曉聞”。這表明唐朝( )A.有嚴格的商業時空限制B.放棄了重農抑商的政策C.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松弛D.經濟重心南移趨勢加強【分析】本題考查唐朝商業發展的相關內容。【解答】A.有嚴格的商業時空限制,不符合題意,排除A。B.放棄了重農抑商的政策,表述有誤,唐朝仍然實行的是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C.據材料“初唐,長安城只有在元宵節才有‘星橋鐵索開’,‘金吾不禁夜’的景象;而中唐的揚州則‘夜市千燈照碧云’‘猶自笙歌徹曉聞’。”可知,反映了初唐至中唐時期政府逐漸放松了商業活動的時間限制,故C正確。D.材料體現不出經濟重心南移趨勢加強的信息,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準確解讀材料主旨的能力,識記唐朝商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6.(1.5分)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并派專使護送文成公主遠行。松贊干布為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這一史實說明唐朝時期( )A.民族關系和睦 B.社會風氣開放C.經濟文化繁榮 D.對外交流頻繁【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知道我國歷史上文成公主入藏和親,促進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解答】自文成公主入藏后,內地文化大量輸入吐蕃,不少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吐蕃還通過互市,向唐朝購買絲綢、茶葉等物品;吐蕃的馬匹、金銀器和藥材等也不斷輸入內地,材料表明唐朝時密切兩地經濟文化交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今拉薩)。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朝求親。641年,唐太宗在位時,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A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1.5分)謝同學正在收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專題學習資料,并整理出“奈良唐招提寺”“佛教”“六次東渡”等關鍵詞。據此可知,她研究的內容是( )A.唐與日本的交流 B.唐與天竺的交往C.唐與新羅的關系 D.唐與大食的往來【分析】本題以“奈良唐招提寺”“佛教”“六次東渡”等關鍵詞,考查的是唐朝對外交流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解答】鑒真為了弘揚佛法,六次東渡日本,終于第六次東渡成功,時年已66歲。鑒真到達日本后,除講授佛經,還詳細介紹中國的醫藥、建筑、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貢獻。故“日本”、“佛教”、“六次東渡”、“唐招提寺”與鑒真東渡有關。故選:A。【點評】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鑒真貢獻的相關知識點。8.(1.5分)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在講述唐朝對外關系時說:“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一個民族胸襟開闊、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這位“偉大僧人”是( )A.釋迦牟尼 B.鑒真 C.玄奘 D.酈道元【分析】本題屬材料分析型選擇題,材料中“西行取經”是解題關鍵。【解答】A.釋迦牟尼,印度人,佛教創始人。B.鑒真,唐朝高僧,東渡日本,為中日友好做出了杰出貢獻。C.玄奘,唐明高僧,為求取佛取佛義,西行天竺,是把印度佛教、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第一人,為中印友好做出了杰出貢獻。D.酈道元,明朝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故選:C。【點評】由于對材料把握不準確,B選項鑒真是解答此題的最大干擾因素。9.(1.5分)有學者認為,如果說安史之亂以前,唐詩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亂以后,則代之以沉郁、悲愴的情調了。對這一評論理解正確的是( )A.社會變遷影響唐詩創作B.科舉制促進了唐詩的繁榮C.唐詩全景再現社會真實D.安史之亂導致唐詩的衰微【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文學的時代特征。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安史之亂以前……豪放、浪漫”“安史之亂以后……沉郁、悲壯”。【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題干中唐詩風格的變化體現了唐詩創作受到社會變遷的影響,故A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通過唐詩的變化來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10.(1.5分)敦煌莫高窟最為精美的藝術代表作之一。據此可知,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基于( )A.石窟建造歷史悠久 B.收錄唐代詩文典籍C.壁畫彩塑技藝絕倫 D.存藏書法名家真跡【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隋唐時期的石窟藝術,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敦煌莫高窟內的壁畫和彩塑技藝絕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是它被稱為世界最大藝術寶庫之一的重要依據,C符合題意;石窟建造歷史悠久并不是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藝術寶庫之一的最主要原因,許多石窟都有較長歷史,A不符合題意;莫高窟主要不是收錄唐代詩文典籍的地方,其藝術價值主要不在這方面,B不符合題意;存藏書法名家真跡不是莫高窟的主要特點和其成為藝術寶庫的關鍵因素,D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隋唐時期的石窟藝術,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1.5分)宋太祖時期,在宰相之下,又設了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有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多人參與宰相群體。該舉措( )A.分化事權以提升行政效率B.分割相權強化君主專制C.引發權力爭奪致政局不穩D.建立三權分立制衡體系【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宋政治,掌握北宋加強君主專制的特點。【解答】宋太祖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多人參與宰相群體,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從而削弱了相權,強化了君主專制,B正確;分化事權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官員數量和辦事流程,往往會降低行政效率,而不是提升,A錯誤;雖然分割相權可能會存在一些權力的博弈,但宋太祖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并沒有引發政局不穩,C錯誤;三權分立制衡體系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與宋朝的政治制度本質不同,宋朝此舉目的是加強君主專制,不是建立三權分立制衡體系,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北宋政治,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2.(1.5分)作為宋代的基本國策,它有效地防止了大將奪取皇權,有利于政權的鞏固。這一“基本國策”是( )A.獎勵耕戰 B.重農抑商 C.重文輕武 D.閉關鎖國【分析】本題考查宋代重文輕武政策,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為防止唐末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代實行重文輕武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故C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反映的是重文輕武,不是獎勵耕戰、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排除AB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宋代重文輕武政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重文輕武。13.(1.5分)文物是解讀歷史的密碼。觀察如圖片中的貨幣樣式,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是( )A.民族政權對立沖突 B.中原文化影響邊地C.對外貿易非常活躍 D.生鐵鑄造技術發達【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遼宋夏金時期的民族關系。注意圖片的識讀。【解答】根據圖片“北宋錢幣、契丹錢幣、西夏錢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錢幣、契丹貨幣、西夏貨幣都是圓形方孔錢,說明契丹貨幣、西夏貨幣都模仿了中原 (北宋) 錢幣的樣式。契丹和西夏貨幣借鑒北宋貨幣而制造的,這些貨幣的造型和樣式都與漢族貨幣相符,這體現出各民族政權間交流借鑒。可見,契丹貨幣、西夏貨幣、北宋貨幣體現了中原文化影響邊地,B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民族政權對立沖突,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不是對外貿易,而是各民族之間的交融,排除C項;生鐵鑄造技術發達和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遼宋夏金時期的民族關系。14.(1.5分)“靖康年(1127年)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摘自岳飛《滿江紅 寫懷》的白話譯文)這里的“靖康年的奇恥”指的是( )A.岳飛統領的岳家軍郾城大敗B.南宋君主滿足現狀偏安江南C.阿骨打攻打遼軍使其摔跟頭D.金軍攻破東京使之北宋滅亡【分析】本題以岳飛的《滿江紅》為切入點,考查北宋滅亡的相關知識。【解答】根據所學可知,1127年,金軍攻破東京,北宋滅亡,這就是靖康奇恥,D項正確;靖康是北宋欽宗的年號,岳飛統領的岳家軍郾城大敗、南宋君主滿足現狀偏安江南均是南宋,排除AB兩項;阿骨打攻打遼軍使其摔跟頭,這和金滅亡北宋無關,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靖康之變”的史實。二、材料解析題:第15題10分、第16題10分、第17題9分,共29分。15.(10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唐代“初試選人皆糊名,令學士考判。”宋時則改稱封彌,另增加書家狀對筆跡、譽錄易書等環節。唐代平均每科取士不過二三十人,進士及第后,或等待吏部銓選,或接受藩方辟置。到了宋代,平均每科取士多達幾百人,進士及第后,可直接入仕,且通常官至公卿上品。——摘編自譚小華《唐宋時期科舉殿試之變革及其影響》材料二:貞觀初年,太宗同意用18歲以下男子服兵役。中書省擬定敕文,文件到門下省,魏征堅持認為不可,沒有簽署,前后來回多達四次。太宗發怒,召見并當面責備魏征……魏征以征稅失信為例,勸說太宗減少稅賦和兵役……太宗說,我的過錯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據【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紀八》編譯材料三:盛唐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呈現一派高度繁榮景象,與少數民族和外國交流頻繁,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和藝術,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呈現出多元開放的時代特征,充滿著蓬勃向上的活力。(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科舉制度選拔的依據及唐宋科舉演變的趨勢。(2)據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時期的某項政治制度并指出其影響。(3)據材料三,概括盛唐的時代特征并指出其出現的主要原因。【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三省六部制、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1)依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的選拔依據是考試成績。趨勢:根據材料一“宋時則改稱封彌,另增加書家狀對筆跡、譽錄易書等環節”可得出,考試程序更加嚴格;根據材料一“到了宋代,平均每科取士多達幾百人”可得出,錄取規模擴大;根據材料一“進士及第后,可直接入仕,且通常官至公卿上品”可得出,進士及第入仕途徑簡化。(2)制度:根據材料二“貞觀初年,太宗同意用18歲以下男子服兵役。中書省擬定敕文,文件到門下省,魏征堅持認為不可,沒有簽署,前后來回多達四次”可知,與此相關的是三省六部制。影響:根據材料二“太宗說,我的過錯很大,于是收回成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六部負責具體行政事務,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效率,減少了決策失誤,對后世影響深遠。(3)時代特征:根據材料三“社會經濟呈現一派高度繁榮景象,與少數民族和外國交流頻繁,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和藝術,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呈現出多元開放的時代特征,充滿著蓬勃向上的活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我國的大一統時期,當時的時代特征是繁榮與開放。原因:根據材料三“盛唐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呈現一派高度繁榮景象”可得出,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三“與少數民族和外國交流頻繁”可得出,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和開明的民族政策;根據材料三“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和藝術”可得出,社會風氣開放等。故答案為:(1)依據:考試成績。趨勢:考試程序更加嚴格;錄取規模擴大;進士及第入仕途徑簡化。(2)制度:三省六部制。影響: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六部負責具體行政事務,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效率,減少了決策失誤,對后世影響深遠。(3)時代特征:繁榮與開放。原因: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和開明的民族政策;社會風氣開放等。【點評】本題以科舉制、三省六部制、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6.(10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據圖1和所學知識,概括唐朝長安城的布局特點?并指出宮城布局體現的理念?(2)據圖2,指出元朝統治者學習中原的表現,并指出其實質。【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唐朝長安城和元朝大都,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1)布局特點、理念:根據圖1和所學知識,唐朝長安城的布局特點是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棋盤式的街道寬敞筆直,全城南北中軸線兩側東西對稱。宮城布局體現了皇權至上的理念,宮城位于城市中心,象征著皇帝的權威和地位。(2)表現、實質:根據圖2,元朝統治者學習中原的表現包括城市規劃、建筑風格等方面。元大都的規劃和建筑風格借鑒了中原的布局和建筑風格,體現了元朝統治者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和學習。其實質是元朝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吸收和借鑒中原先進的文化和制度。故答案為:(1)布局特點: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棋盤式的街道寬敞筆直,全城南北中軸線兩側東西對稱。理念:皇權至上。(2)表現:城市規劃、建筑風格等方面。實質:元朝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吸收和借鑒中原先進的文化和制度。【點評】本題以唐朝長安城和元朝大都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7.(9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某朝前期形勢圖 材料二:元朝結束了自唐末以來南北對峙長達數個世紀的分治局面,開創了空前統一的疆域版圖,形成了“混一南北,胡漢一家”的中華民族發展新局面。元朝建立后,在全國設10個行省,行省轄區廣闊,大部分行省包有現今兩三個省的轄地,并做到上下結合、渾然一體。此外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并統轄吐蕃地區。隨著各民族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通婚現象也日益增多。(1)據材料一,指出該圖所屬哪一朝代?政府對西北(今新疆地區)采取的舉措有哪些?(2)據材料二,概述元朝是如何形成“混一南北,胡漢一家”新局面的?(3)據上述材料,請你為其擬定一個共同的主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唐朝和元朝,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1)朝代:根據材料一關鍵詞信息“吐蕃、長安、回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此相關的朝代是唐朝。舉措:結合所學唐朝時期對西北的治理可知,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2)過程:根據材料二“元朝結束了自唐末以來南北對峙長達數個世紀的分治局面,開創了空前統一的疆域版圖”可得出,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實現了大一統;根據材料二“隨著各民族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通婚現象也日益增多”可得出,民族交融不斷加強。(3)主題:根據上述材料反映的唐朝和元朝,可提煉出主題為:大一統王朝。故答案為:(1)朝代:唐朝。舉措: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2)過程: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實現了大一統;民族交融不斷加強。(3)主題:大一統王朝。【點評】本題以唐朝和元朝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