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本部分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2分)隋朝大運河的中心是( )A.涿郡 B.洛陽 C.余杭 D.江都2.(2分)貞觀時期推行“三省六部制”,其中負責執行政令的機構是( )A.中書省 B.門下省 C.尚書省 D.御史臺3.(2分)唐太宗重視納諫,以敢于直諫著稱的大臣是( )A.房玄齡 B.杜如晦 C.魏征 D.長孫無忌4.(2分)唐太宗被周邊少數民族尊稱為( )A.天可汗 B.贊普 C.單于 D.大汗5.(2分)唐朝手工業在開元時期達到高峰,其中以色彩艷麗聞名的是(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玻璃器6.(2分)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主要歷史根源是( )A.唐末農民戰爭 B.藩鎮割據C.宦官專權 D.朋黨之爭7.(2分)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的將領權力主要是( )A.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 B.地方節度使的兵權C.邊疆守軍的指揮權 D.文官的行政權力8.(2分)王安石變法的核心目標是( )A.強化軍事力量抵御外敵B.解決財政危機和富國強兵C.恢復儒家經典的地位D.擴大土地兼并9.(2分)10世紀初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的少數民族的首領是( )A.耶律阿保機 B.耶律德光C.元昊 D.完顏阿骨打10.(2分)金朝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將都城遷至( )A.上京 B.中都(今北京)C.開封 D.臨安11.(2分)如圖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圖中②處出現的我國古代盛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12.(2分)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資料。以下可用于研究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的第一手史料是( )A.《送子天王圖》 B.《涼州行》C.《弈棋仕女圖》 D.《步輦圖》13.(2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馬嵬行》中寫到:“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驛。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這首詠史詩評論的歷史事件是(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安史之亂14.(2分)甘肅武威吐谷渾(鮮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區高等級貴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時兼具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點。這反映出( )A.中原文化強大的影響力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C.吐谷渾獨特的文明特征D.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15.(2分)學習歷史要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以下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641年,文成公主入藏B.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C.874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義D.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16.(2分)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A.唐蕃和親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遷 D.邊界貿易17.(2分)12﹣13世紀的女真貴族接觸了《論語》《老子》的譯本,在今內蒙古地區的黑水國遺址發現了西夏文字版本的《貞觀政要》,這體現了( )A.中外交流頻繁 B.統一促進發展C.民族交往交融 D.沒記住18.(2分)唐詩通常會把時空背景轉換成秦漢,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宋詞經常提及不為兩宋控制卻有強烈文化符號意味的中國西北地區,如辛棄疾的“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這主要表明( )A.唐詩宋詞風格多樣名家輩出B.科舉制度推動了文學的繁榮C.家國情懷是超越時空的情感D.秦朝漢朝邊境貿易較為興旺19.(2分)隋唐時期大書法家共15位,其中南方占11位,并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江蘇、浙江兩省。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區得到了持續開發B.科舉制度培養了大量人才C.書法開始成為專門的藝術D.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頻繁20.(2分)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的臺標“飛天”形象來源于( )A.龍門石窟 B.云岡石窟C.敦煌莫高窟 D.吳道子的代表作21.(2分)如圖為《唐詩中與科技相關內容的分學科數量統計圖》,這一現象反映了( )A.科學技術豐富了文學內容B.統治階級重視科學技術C.科學趨向體系化和理論化D.唐代科學技術領先世界22.(2分)唐政府曾廣泛吸收社會人士參與歷法編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編制過《大衍歷》,并且負責制造了不少天文儀器。這體現出( )A.科學技術服務社會生產B.中國天文技術領先于世界C.國家力量推動科技發展D.政府加強了對文化的控制23.(2分)宋仁宗時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駐扎禁軍195營,在北方的河北、河東、陜西三地駐扎禁軍743營。這種部署意在( )A.強化中央集權 B.削弱武將兵權C.節約軍費開支 D.應對邊防壓力24.(2分)歷史漫畫詼諧幽默,耐人尋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內涵。下圖漫畫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點是( )A.外戚專權 B.藩鎮割據 C.武將專權 D.重文輕武25.(2分)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宋太祖為此采取的舉措中與“制其錢谷”相符的是( )A.設置樞密院 B.設立通判C.設置轉運使 D.設立市舶司26.(2分)某史料中有“谷熟后還官、免役錢、募人充役。測量土地以定賦稅”等文字。該史料可用于研究( )A.秦國的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變法 D.清初的開荒政策27.(2分)“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該詩反映的時代背景是 ( )A.貞觀之治 B.開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28.(2分)文旅融合喚醒城市記憶。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喚醒南宋都城記憶的是( )A.秦俑故鄉,絲路源頭 B.繁華汴水,精彩開封C.六朝古都,金陵風韻 D.千古宋城,夢回臨安29.(2分)西夏崇宗在位時,建“國學”,學生300人,以習儒學為主。后來又建有宮學、太學,州縣則普遍設立小學。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緩和宋夏矛盾 B.學習先進文化C.推動北人南遷 D.完成國家統一30.(2分)了解歷史時序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如圖中①對應的朝代是( )A.唐朝 B.南宋 C.明朝 D.清朝二、非選擇題(本部分3小題,共40分。第31題13分,第32題14分,第33題13分)31.(13分)中華之美某班以“中華之美”為主題制作展板,請你參與完成。中華之美板塊一:文化之美 ①“只要人們掌握了客觀規律,人們足以支配自然” ②《送子天王圖》 ③《千金方》 ④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⑤《大衍歷》 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板塊二:智慧之美 圖1:筒車圖 圖2:唐朝長安城平面圖 圖3:敦煌發現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落款和卷首版塊三:交融之美 隋唐是中國境內許多民族乘勢興起的重要發展階段,封建社會后半期的主要少數 民族,大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在強盛國力的影響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 回紇、吐蕃、南詔、契丹、秣羈等少數民族與隋唐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聯系 緊密。唐代疆域較以前更加遼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穩固,民族凝聚力進一 步增強。遼宋夏金元時期,戰事不斷,但“和”是發展的主流,宋遼、宋夏和議之 后,邊界地區出現“榷場”,加強邊界貿易的往來,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也 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摘編自《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4分)請將版塊一中的內容進行歸類。(要求:寫出序號)示例繪畫類:②科技類: 詩詞類: 思想類: (2)(4分)請從版塊二中任選一項,說明其入選展板的理由。(要求:從時間、反映的內容、地位或影響等方面作答)(3)(5分)根據板塊三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民族交融有利于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這一觀點,予以論述。(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謹)32.(14分)【制度創新】材料一:隨著南北朝以來經濟的發展,中小地主與富裕農民的數量日益增多他們要求打破門閥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發展。這一要求與隋朝打擊豪強地主,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4分)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創立的原因。材料二:唐代改成自由競選,所謂“懷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長官察舉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評定;把進仕之門擴大打開,經由個人各自到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之考試。——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開元以后,四海晏清,士無賢不肖,恥不以文章達。”盛唐進士科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備受世人重視,開元以后,進士出身逐漸成為“士林華選”,整個社會出現了“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無所易業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的局面。——張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上》(2)(4分)根據材料二,概括科舉制創立的歷史影響。材料三:各級官員 景德(1004﹣1007年) 元祐(1084﹣1094年)大夫(景德為諸曹郎中) 39 230朝奉郎以上(景德為員外郎) 165 695副使 63 1111供奉官 193 1322侍禁 316 2177…… …… ……總計 1138 6767——蘇轍《元祐會計錄收支敘》(3)(6分)根據材料三,概括北宋科舉制度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原因。33.(13分)【中外交往】材料一(1)(6分)“人物掃描”是統編初中歷史教科書的欄目之一,對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進行了介紹和評價。請仿照這一欄目對材料一中的任一位歷史人物進行“掃描”。材料二:隋唐時期的中外交流,更為積極的表現是文化的相互影響……從商貿活動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內向外——隋唐向周邊、由外向內——周邊向隋唐的互動、輻射,帶來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 第三卷》(2)(7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歸納隋唐時期中外交流的特點。2024-2025學年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30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C C A C B A B A B C題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答案 C D B D B C C A A C題號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D C C D D B B一、單項選擇題(本部分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2分)隋朝大運河的中心是( )A.涿郡 B.洛陽 C.余杭 D.江都【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隋朝大運河開鑿的知識。從605年起,隋煬帝征發大量的人力開鑿了大運河。【解答】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從605年起,隋煬帝征發大量的人力開鑿了大運河。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故選:B。【點評】本題以隋朝大運河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隋朝大運河開鑿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2.(2分)貞觀時期推行“三省六部制”,其中負責執行政令的機構是( )A.中書省 B.門下省 C.尚書省 D.御史臺【分析】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唐朝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書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最后交由尚書省執行。故C符合題意;中書省替皇帝起草政令,排除A;門下省負責審核,排除B;御史臺不是三省之一,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負責執行政令的機構是尚書省。3.(2分)唐太宗重視納諫,以敢于直諫著稱的大臣是( )A.房玄齡 B.杜如晦 C.魏征 D.長孫無忌【分析】本題考查唐太宗的納諫和用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進諫200多次。故C符合題意;唐太宗重視納諫,以敢于直諫著稱的大臣是魏征,不是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排除AB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唐太宗的納諫和用人,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唐太宗重視納諫,以敢于直諫著稱的大臣是魏征。4.(2分)唐太宗被周邊少數民族尊稱為( )A.天可汗 B.贊普 C.單于 D.大汗【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的民族交往,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長,故A正確;贊普是吐蕃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故B錯誤;單于是匈奴人對他們部落聯盟首領的專稱,故C錯誤;大汗是古代中國北方和西北方少數民族對可汗的尊稱,故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民族交往,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5.(2分)唐朝手工業在開元時期達到高峰,其中以色彩艷麗聞名的是(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玻璃器【分析】本題考查唐三彩,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聞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麗,C項正確;唐朝時期越窯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窯的白瓷類雪似銀,但均與題干“以色彩艷麗聞名”而不符,排除AB項;玻璃器指的是玻璃制品,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以唐三彩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6.(2分)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主要歷史根源是( )A.唐末農民戰爭 B.藩鎮割據C.宦官專權 D.朋黨之爭【分析】本題考查了五代十國。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出現了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解答】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主要歷史根源是藩鎮割據。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7.(2分)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的將領權力主要是( )A.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 B.地方節度使的兵權C.邊疆守軍的指揮權 D.文官的行政權力【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解除的是哪類將領的權力,這需要我們對北宋初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準確了解。【解答】宋太祖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主要是解除了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原因在于禁軍是北宋的中央直屬精銳部隊,掌握著重要的軍事力量。宋太祖為了防止武將憑借禁軍權力過大,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所以采取了這一措施,A正確;地方節度使在北宋初期,宋太祖采取的是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等措施來削弱其權力,并非“杯酒釋兵權”解除其兵權,排除B;“杯酒釋兵權”主要針對的不是邊疆守軍,而是禁軍高級將領,排除C;“杯酒釋兵權”是解除武將兵權,不是文官的行政權力,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北宋政治,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8.(2分)王安石變法的核心目標是( )A.強化軍事力量抵御外敵B.解決財政危機和富國強兵C.恢復儒家經典的地位D.擴大土地兼并【分析】本題考查了王安石變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王安石變法的背景是北宋面臨著“積貧積弱”的局面,財政危機嚴重,軍隊戰斗力低下等問題。其核心目標是通過一系列的變法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等增加財政收入,解決財政危機;通過保甲法、將兵法等措施來加強軍事力量,實現富國強兵,B正確。強化軍事力量抵御外敵只是王安石變法目標的一部分,不全面,A錯誤。恢復儒家經典的地位與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標無關,C錯誤。王安石變法中的方田均稅法等措施旨在抑制土地兼并,而不是擴大土地兼并,該選項與變法目的相悖,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王安石變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9.(2分)10世紀初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的少數民族的首領是( )A.耶律阿保機 B.耶律德光C.元昊 D.完顏阿骨打【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遼的建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0世紀初期,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定都上京臨潢府,他就是遼太祖,A項正確;耶律德光是遼太宗,契丹的第二位皇帝,排除B項;元昊是黨項族首領,建立的是西夏,排除C項;完顏阿骨打是女真族杰出的首領,建立的是金政權,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以遼的建立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0.(2分)金朝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將都城遷至( )A.上京 B.中都(今北京)C.開封 D.臨安【分析】本題考查金的都城。【解答】A.遼的都城是上京,排除A。B.1153年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即今天的北京。B符合題意。C.北宋的都城是開封,排除C。D.南宋的都城是臨安,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狀況,熟記金的都城相關知識。11.(2分)如圖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圖中②處出現的我國古代盛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開元盛世,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結合所學可知,②處的時間是754年,是唐朝中期。結合所學知識,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C項正確;文景之治出現在西漢時期,排除A項;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初年,排除B項;康乾盛世出現在清朝時期,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開元盛世,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2.(2分)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資料。以下可用于研究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的第一手史料是( )A.《送子天王圖》 B.《涼州行》C.《弈棋仕女圖》 D.《步輦圖》【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需要考生掌握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及表現。【解答】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弈棋仕女圖》所反映的是貴族內眷家居生活,符合題意,C項正確;《送子天王圖》是宗教畫,此圖寫異域故事,而畫中的人、鬼神、獸等卻完全加以中國化,當是佛教與中國本土變化至唐日趨融合之勢所致,排除A項;《涼州行》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此詩描寫當時被回紇侵踞的涼州的邊防情況,同時批評了洛陽城中的達官顯貴,表達了詩人對昔日大唐王朝國勢日趨衰落而國人沉迷歌舞宴樂的擔憂,同時客觀地反映了胡漢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情況,排除B項;《步輦圖》是唐朝閻立本所繪,描繪的是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的場景,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2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馬嵬行》中寫到:“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驛。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這首詠史詩評論的歷史事件是(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安史之亂【分析】本題考查安史之亂。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驛。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并所學可知,“楊貴人”是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帶著寵妃楊貴妃等慌忙出逃長安,行至馬嵬坡時,太子李亨和禁衛軍卻突然發動兵變,宰相楊國忠被殺,并迫使唐玄宗將楊貴妃賜死,故D符合題意;文景之治發生在西漢時期,排除A;李世民執政出現了唐朝初期的盛世“貞觀之治”,排除B;開元盛世發生在盛唐時期與題干信息的事件無關,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安史之亂,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與題干詩歌寫作背景相關的歷史事件是安史之亂。14.(2分)甘肅武威吐谷渾(鮮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區高等級貴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時兼具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點。這反映出( )A.中原文化強大的影響力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C.吐谷渾獨特的文明特征D.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材料中“……吐谷渾(鮮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區高等級貴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時兼具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點”可知,吐谷渾墓葬群體現了多民族交融的特征,即中華文明多元一體,B項正確;中原文化強大的影響力、吐谷渾獨特的文明特征、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在題干中未體現,排除AC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5.(2分)學習歷史要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以下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641年,文成公主入藏B.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C.874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義D.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歷史文化常識,掌握歷史史實與歷史解釋的概念。【解答】首先明確史實和歷史解釋的概念:史實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陳述,不帶有主觀情感和分析評價。歷史解釋是對歷史事件或現象進行的分析、說明和評價。“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里不僅僅是在說安史之亂這個事件,而是對安史之亂這一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和評價,說明它使唐朝由盛轉衰,屬于歷史解釋,D正確;“641年,文成公主入藏”,這只是在陳述文成公主入藏這個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是客觀事實,屬于史實,排除A;“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同樣是在客觀地敘述唐玄宗對大祚榮的冊封這一歷史事件,屬于史實,排除B;“874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義”,這也是在陳述王仙芝起義的時間和地點這一客觀事實,屬于史實,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歷史文化常識,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6.(2分)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A.唐蕃和親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遷 D.邊界貿易【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唐朝時期的對外交往,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唐蕃和親體現的是民族關系,排除A項;根據圖片可知,在唐朝墓葬中發現大食人俑、東羅馬金幣、黑人俑,體現了唐朝時期的中外交往,B項正確;圖片體現的是中外交往,沒有涉及到人口流動,與北人南遷無關,排除C項;圖片反映的是唐朝的中外交往,沒有涉及邊界貿易,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時期的對外交往。17.(2分)12﹣13世紀的女真貴族接觸了《論語》《老子》的譯本,在今內蒙古地區的黑水國遺址發現了西夏文字版本的《貞觀政要》,這體現了( )A.中外交流頻繁 B.統一促進發展C.民族交往交融 D.沒記住【分析】本題考查金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根據材料“12﹣13世紀的女真貴族接觸了《論語》《老子》的譯本,在今內蒙古地區的黑水國遺址發現了西夏文字版本的《貞觀政要》”及所學可知,女真族受到了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西夏學習借鑒了唐朝的政治制度。由此可見,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融有所發展,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外交流頻繁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金朝和西夏并未實現國家統一,排除B項;暫時缺少D選項的內容,后期補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金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8.(2分)唐詩通常會把時空背景轉換成秦漢,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宋詞經常提及不為兩宋控制卻有強烈文化符號意味的中國西北地區,如辛棄疾的“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這主要表明( )A.唐詩宋詞風格多樣名家輩出B.科舉制度推動了文學的繁榮C.家國情懷是超越時空的情感D.秦朝漢朝邊境貿易較為興旺【分析】本題考查唐詩、宋詞,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唐代詩詞常把時空背景轉換為秦漢,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宋詞經常提及不為兩宋控制卻有強烈文化符號意味的中國西北地區,如辛棄疾的“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這都說明詩詞中蘊含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超越時空的情感。故C正確;題干材料不能表明唐詩宋詞風格多樣名家輩出,排除A;題干材料不能體現科舉制度推動了文學的繁榮,排除B;題干材料不能說明秦朝漢朝邊境貿易較為興旺,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唐詩、宋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主要表明家國情懷是超越時空的情感。19.(2分)隋唐時期大書法家共15位,其中南方占11位,并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江蘇、浙江兩省。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區得到了持續開發B.科舉制度培養了大量人才C.書法開始成為專門的藝術D.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頻繁【分析】本題考查隋唐時期書法藝術的發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隋唐時期,江南地區經濟繼續發展。經濟發展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題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區得到了持續開發。故A符合題意;題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不是科舉制度培養了大量人才、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頻繁,排除BD;東漢以后,書法已經成為專門供人們欣賞的藝術了,排除C。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隋唐時期書法藝術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區得到了持續開發。20.(2分)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的臺標“飛天”形象來源于( )A.龍門石窟 B.云岡石窟C.敦煌莫高窟 D.吳道子的代表作【分析】本題考查敦煌莫高窟.【解答】敦煌莫高窟所藏藝術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寶。窟內眾多的泥塑造像與壁畫,生動地展現出敦煌藝術的奇特神韻和無窮魅力,特別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圖案,被贊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成為敦煌壁畫的象征。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熟練掌握敦煌莫高窟的藝術特征.21.(2分)如圖為《唐詩中與科技相關內容的分學科數量統計圖》,這一現象反映了( )A.科學技術豐富了文學內容B.統治階級重視科學技術C.科學趨向體系化和理論化D.唐代科學技術領先世界【分析】本題考查光耀千古的唐詩,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圖片看出,唐詩與數學、物理、化學等眾多的科技領域有關,這說明科學技術豐富了文學內容。故A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反映科學技術豐富了文學內容,不能說明統治階級重視科學技術、科學趨向體系化和理論化、唐代科學技術領先世界,排除BC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光耀千古的唐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科學技術豐富了文學內容。22.(2分)唐政府曾廣泛吸收社會人士參與歷法編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編制過《大衍歷》,并且負責制造了不少天文儀器。這體現出( )A.科學技術服務社會生產B.中國天文技術領先于世界C.國家力量推動科技發展D.政府加強了對文化的控制【分析】本題考查隋唐時期的科技,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信息“唐政府曾廣泛吸收社會人士參與歷法編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編制過《大衍歷》,并且負責制造了不少天文儀器”可知,題干強調唐政府主動吸收社會人士(如僧一行)參與歷法編制和天文儀器制造,體現了國家通過組織人才和資源推動科技發展,C項正確;科技服務生產與題干中“政府組織”的核心不符,排除A項;題干未涉及中外科技對比,排除B項;題干體現的是唐朝支持而非控制科技,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以隋唐時期的科技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23.(2分)宋仁宗時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駐扎禁軍195營,在北方的河北、河東、陜西三地駐扎禁軍743營。這種部署意在( )A.強化中央集權 B.削弱武將兵權C.節約軍費開支 D.應對邊防壓力【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信息,宋仁宗時期調派大量禁軍駐扎在北部和西北部邊疆一線,這主要是為了應對遼和西夏造成的邊防壓力,D項正確;北宋通過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牢牢控制軍隊的調動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北宋武將只有統兵權,沒有調兵權,定期換防駐地,削弱了武將兵權,排除B項;重視北部邊防并不能節約軍費開支,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4.(2分)歷史漫畫詼諧幽默,耐人尋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內涵。下圖漫畫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點是( )A.外戚專權 B.藩鎮割據 C.武將專權 D.重文輕武【分析】本題考查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題干信息“體輕權力重”“氣煞本將啦”和所學知識可知,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D項正確;從所學知識可知,外戚專權指古代外戚把持朝廷政權的現象,與宋朝的史實不符,排除A項;從所學知識可知,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鎮的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與圖片信息不符,排除B項;從所學知識可知,五代時期的“武將專權”,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與圖片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25.(2分)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宋太祖為此采取的舉措中與“制其錢谷”相符的是( )A.設置樞密院 B.設立通判C.設置轉運使 D.設立市舶司【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宋政治,掌握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制其錢谷”對應集中地方財權。經濟上,宋太祖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集中了財權,C項正確;樞密院掌握調兵權,有利于中央牢牢控制軍隊,排除A項;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分割知州權力,集中了地方行政權,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宋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北宋政治,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6.(2分)某史料中有“谷熟后還官、免役錢、募人充役。測量土地以定賦稅”等文字。該史料可用于研究( )A.秦國的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變法 D.清初的開荒政策【分析】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信息“谷熟后還官、免役錢、募人充役。測量土地以定賦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史料可用于研究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王安石變法的主要舉措包括募役法、保甲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募役法是政府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這就有利于保證農民生產時間,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從而限制官僚特權,增加政府收入,C項正確;商鞅變法的內容包括確立縣制、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軍功等,排除A項;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排除B項;清初的開荒政策,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7.(2分)“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該詩反映的時代背景是 ( )A.貞觀之治 B.開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分析】本題考查南宋建立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詩句的解讀。【解答】“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統治者不思收復失地,只想偏安一隅,不思進取,把臨時茍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D項正確;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都出現在唐朝,排除AB兩項;北宋的都城是開封即材料中的汴州,與詩句“直把杭州作汴州”不符,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宋元時期多民族并立的局面,解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28.(2分)文旅融合喚醒城市記憶。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喚醒南宋都城記憶的是( )A.秦俑故鄉,絲路源頭 B.繁華汴水,精彩開封C.六朝古都,金陵風韻 D.千古宋城,夢回臨安【分析】本題考查南宋都城,知道南宋都城是臨安。【解答】秦俑故鄉,絲路源頭反映的是秦朝都城咸陽和西漢都城長安;繁華汴水,精彩開封反映的是北宋都城開封;六朝古都,金陵風韻反映的是三國時期吳國都城建業、東晉和南朝都城建康;千古宋城,夢回臨安反映的是南宋都城臨安。故可以喚醒南宋都城記憶的是千古宋城,夢回臨安。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南宋都城,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9.(2分)西夏崇宗在位時,建“國學”,學生300人,以習儒學為主。后來又建有宮學、太學,州縣則普遍設立小學。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緩和宋夏矛盾 B.學習先進文化C.推動北人南遷 D.完成國家統一【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西夏政權的建立與發展,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西夏……以習儒學為主。后來又建有宮學、太學,州縣則普遍設立小學。”可知,題干體現了西夏注意學習漢族較為的先進文化,鞏固自己的統治,故B符合題意;題干的做法不是緩和宋夏矛盾,排除A;題干反映的是西夏崇宗注意學習中原漢族文化,沒有體現推動北人南遷,排除C;完成國家統一的說法,題干無法得出,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西夏學習漢族文化的目的。30.(2分)了解歷史時序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如圖中①對應的朝代是( )A.唐朝 B.南宋 C.明朝 D.清朝【分析】本題考查南宋的建立和滅亡。南宋1127年建立,1276年滅亡。【解答】1127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1276年元軍占領臨安,南宋滅亡后,抗戰派大臣文天祥繼續抗元,兵敗被俘后堅貞不屈,表現出崇高的氣節。元軍攻陷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故選:B。【點評】掌握南宋的建立和滅亡的時間。二、非選擇題(本部分3小題,共40分。第31題13分,第32題14分,第33題13分)31.(13分)中華之美某班以“中華之美”為主題制作展板,請你參與完成。中華之美板塊一:文化之美 ①“只要人們掌握了客觀規律,人們足以支配自然” ②《送子天王圖》 ③《千金方》 ④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⑤《大衍歷》 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板塊二:智慧之美 圖1:筒車圖 圖2:唐朝長安城平面圖 圖3:敦煌發現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落款和卷首版塊三:交融之美 隋唐是中國境內許多民族乘勢興起的重要發展階段,封建社會后半期的主要少數民族,大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在強盛國力的影響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紇、吐蕃、南詔、契丹、秣羈等少數民族與隋唐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聯系緊密。唐代疆域較以前更加遼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穩固,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遼宋夏金元時期,戰事不斷,但“和”是發展的主流,宋遼、宋夏和議之后,邊界地區出現“榷場”,加強邊界貿易的往來,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摘編自《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請將版塊一中的內容進行歸類。(要求:寫出序號)示例繪畫類:②科技類: ③⑤ 詩詞類: ④⑥ 思想類: ① (2)請從版塊二中任選一項,說明其入選展板的理由。(要求:從時間、反映的內容、地位或影響等方面作答)(3)根據板塊三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民族交融有利于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這一觀點,予以論述。(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謹)【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的繁榮、唐朝的民族關系、光耀千古的唐詩、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據版塊一并結合所學可知,③⑤屬于科技類;④⑥屬于詩詞類;①屬于思想類。(2)選擇圖3,其入選展板的理由是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現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3)根據板塊三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民族交融有利于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這一觀點,論述如下: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唐穆宗時,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唐蕃會盟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宋遼議和后,雙方訂立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內,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綜上所述,民族關系和諧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故答案為:(1)③⑤;④⑥;①。(2)選擇圖3: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現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3)觀點:民族交融有利于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論述: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唐穆宗時,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唐蕃會盟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宋遼議和后,雙方訂立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內,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綜上所述,民族關系和諧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經濟的繁榮、唐朝的民族關系、光耀千古的唐詩、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等相關史實。32.(14分)【制度創新】材料一:隨著南北朝以來經濟的發展,中小地主與富裕農民的數量日益增多他們要求打破門閥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發展。這一要求與隋朝打擊豪強地主,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創立的原因。材料二:唐代改成自由競選,所謂“懷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長官察舉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評定;把進仕之門擴大打開,經由個人各自到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之考試。——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開元以后,四海晏清,士無賢不肖,恥不以文章達。”盛唐進士科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備受世人重視,開元以后,進士出身逐漸成為“士林華選”,整個社會出現了“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無所易業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的局面。——張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上》(2)根據材料二,概括科舉制創立的歷史影響。材料三:各級官員 景德(1004﹣1007年) 元祐(1084﹣1094年)大夫(景德為諸曹郎中) 39 230朝奉郎以上(景德為員外郎) 165 695副使 63 1111供奉官 193 1322侍禁 316 2177…… …… ……總計 1138 6767——蘇轍《元祐會計錄收支敘》(3)根據材料三,概括北宋科舉制度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原因。【分析】本題考查科舉制的創立及其影響宋代中央集權的加強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材料一“隨著南北朝以來經濟的發展,中小地主與富裕農民的數量日益增多他們要求打破門閥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發展。這一要求與隋朝打擊豪強地主,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可知,科舉制創立的原因有中小地主與富裕農民勢力崛起,要求打破門閥政治;隋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九品中正制本身的弊端阻礙人才的選拔。(2)根據材料二“唐代改成自由競選,所謂‘懷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長官察舉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評定;把進仕之門擴大打開,經由個人各自到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之考試”“‘開元以后,四海晏清,士無賢不肖,恥不以文章達。’盛唐進士科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備受世人重視,開元以后,進士出身逐漸成為‘士林華選’,整個社會出現了‘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無所易業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的局面”可知,科舉制創立的歷史影響是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約1300年。(3)根據材料三可知,北宋科舉制度發展的特點是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原因是宋朝崇文抑武方針,重用文官,防止武將專權。故答案為:(1)中小地主與富裕農民勢力崛起,要求打破門閥政治;隋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九品中正制本身的弊端阻礙人才的選拔。(2)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約1300年。(3)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宋朝崇文抑武方針,重用文官,防止武將專權。【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科舉制的創立及其影響宋代中央集權的加強等相關史實。33.(13分)【中外交往】材料一(1)“人物掃描”是統編初中歷史教科書的欄目之一,對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進行了介紹和評價。請仿照這一欄目對材料一中的任一位歷史人物進行“掃描”。材料二:隋唐時期的中外交流,更為積極的表現是文化的相互影響……從商貿活動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內向外——隋唐向周邊、由外向內——周邊向隋唐的互動、輻射,帶來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 第三卷》(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歸納隋唐時期中外交流的特點。【分析】本題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仿照“人物掃描”對材料一中的玄奘進行“掃描”:貞觀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不畏艱險,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他遍訪天竺名寺,研習佛法,曾在當時被認為是佛學最高學府的那爛陀寺游學,并在多地講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2)根據材料二“……從商貿活動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內向外一一隋唐向周邊、由外向內一一周邊向隋唐的互動、輻射,帶來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歸納可知,隋唐時期中外交流的特點是雙向交流。故答案為:(1)貞觀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不畏艱險,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他遍訪天竺名寺,研習佛法,曾在當時被認為是佛學最高學府的那爛陀寺游學,并在多地講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2)雙向交流。【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關史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