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計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字母代號填涂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
1.(2分)結束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統一全國的王朝是(  )
A.秦朝 B.西漢 C.西晉 D.隋朝
2.(2分)針對“豪黨兼并,戶口益多隱漏”的情況,隋文帝整理戶籍,以增加稅收。鑒于此前的幣制混亂,鑄造標準的五銖錢,禁用古錢和雜錢。由此可見,隋文帝致力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推行輕徭薄賦
C.發展社會經濟 D.削弱地方勢力
3.(2分)隋朝末年,人民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自斷手足,時稱“福手福足”。這種現象反映了(  )
A.農民起義的嚴重后果 B.百姓的愚昧無知
C.戰爭的頻繁與殘酷 D.隋煬帝的殘暴統治
4.(2分)唐朝的建立者是(  )
A.楊堅 B.楊廣 C.李淵 D.李世民
5.(2分)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  )
A.開元盛世 B.貞觀之治 C.文景之治 D.康乾盛世
6.(2分)武則天的“建言十二事”,第一條就指出要“勸農桑,薄賦徭”。她掌權后頒行《臣軌》,指出“建國之本,必在于農,忠臣之思利人者,務在勸導”。這表明武則天(  )
A.打擊敵對官僚 B.重視發展生產
C.大力發展科舉 D.鞏固開拓邊疆
7.(2分)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賢能,實行改革,這一時期出現的賢相有(  )
A.宋璟、杜如晦 B.房玄齡、杜如晦
C.姚崇、房玄齡 D.姚崇、宋璟
8.(2分)白居易的《登觀音臺望城》寫道:“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詩句描述的是唐都長安(  )
A.規模較大 B.街道擁擠 C.商業繁榮 D.布局嚴整
9.(2分)李世民曾對黃門侍郎王珪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這體現了(  )
A.三省六部制各部門間的相互制衡
B.三省六部制的設立加強了皇權
C.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工作效率
D.三省六部制的設立擴大了統治基礎
10.(2分)“科舉制涉及廣泛,客觀上刺激了文化在社會上的普及,為唐代文學藝術發展提供了社會基礎。”材料反映了科舉制創立的(  )
A.背景 B.目的 C.過程 D.影響
11.(2分)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傳承與創新 B.交流與傳播
C.改進與推廣 D.開放與互鑒
12.(2分)在唐代,各大城市都會有官府管理嚴密的市場,長安、洛陽、揚州、益州等都有東市、西市,亦有增建南市、北市的。在水路交通要沖之處,民間貿易逐漸形成的草市,也相當繁盛,并逐漸形成市鎮。這反映出,唐代(  )
A.政府管理的加強 B.交通條件的改善
C.市鎮經濟的興盛 D.商品經濟的繁榮
13.(2分)“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上述內容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  )
A.加強了唐朝對西藏的管轄
B.顯示了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放
C.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D.為研究吐蕃社會發展提供資料
14.(2分)漢朝時,朝廷設置管理機構管轄今新疆一帶。唐朝時,政府在西域設置的類似管理機構(  )
A.渤海郡王
B.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C.懷仁可汗
D.西域都護
15.(2分)甘肅敦煌莫高窟持續了900多年的開窟、造像、繪畫,擁有約45000平方米的壁畫,不僅表現了不同時代佛教的主題,更生動地呈現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莫高窟被稱為“墻壁上的博物館”。據此可知,敦煌莫高窟體現了(  )
A.西漢加強對周邊地區的管理
B.絲綢之路商業貿易十分繁榮
C.古代民族間交流交融的頻繁
D.史料價值和藝術審美的統一
16.(2分)7﹣9世紀,日本朝廷多次向唐朝派遣使團,并指派專門的官員擔任團長。在唐期間,遣唐使們學習了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并將它們帶回日本。日本此舉(  )
A.體現對中華文明的認同
B.消除了中日交流的障礙
C.提高了幕府統治的權威
D.打破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17.(2分)675年新羅開始采用唐朝的歷法;唐太宗設置的十部樂,其中一部就是高麗樂。這些史實說明唐與新羅的文化交流是(  )
A.雙向的 B.單向的 C.互斥的 D.對立的
18.(2分)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物是(  )
A.李冰 B.晁衡 C.鑒真 D.玄奘
19.(2分)在評價唐太宗時,《舊唐書》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虛心納諫;《新唐書》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國家治理方面的貢獻,同時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
A.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兩部史書對唐太宗的評價完全一致
C.《新唐書》的史學價值高于《舊唐書》
D.歷史評價帶有主觀性,需多方考證
20.(2分)唐朝末年皇權統治不集中,地方節度使逐漸發展形成地方豪強割據勢力。朱溫建立起后梁政權之后,五代十國政權并沒有能力一統中原,分散在各地的藩鎮勢力各自為政,自立為王。這表明五代十國的實質是(  )
A.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B.掌握兵權的武將內訌
C.外敵入侵的民族危機 D.各自獨立的農民起義
21.(2分)如圖隋唐歷史時間軸中①②依次是(  )
A.安史之亂、“貞觀之治”
B.澶淵之盟、安史之亂
C.“貞觀之治”、安史之亂
D.“貞觀之治”、澶淵之盟
22.(2分)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后,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手抄書得以解脫得益于(  )
A.紙的發明 B.毛筆的改進
C.雕版印刷術的出現 D.文化的發展
23.(2分)據史料記載,孫思邈編著的《千金方》突破了漢朝名醫張仲景學說的理論框架。他認為,診斷不必完全根據《黃帝內經》,用藥也不必完全根據《神農本草經》,只需吸取其中合理成分即可。這體現了孫思邈治學方面注重(  )
A.旁征博引大量史料 B.借鑒前代經驗
C.繼承和創新相結合 D.擴展研究體系
24.(2分)蘇軾說:“詩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韓退之(韓愈),書至于顏魯公(顏真卿),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這反映了(  )
A.唐代文化多元繁榮 B.宋代文化繼承創新
C.文化發展的差異性 D.藝術內涵的相通性
25.(2分)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歷史解釋是對歷史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
A.唐朝時書法家眾多,其中有柳公權、歐陽詢等
B.“安史之亂”是唐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C.唐朝后期,黃巢領起義軍攻入長安并建立政權
D.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
26.(2分)宋朝民間“耕讀傳家”的風氣濃厚,農村人在冬閑時會送孩子入學,稱為“冬學書”,所讀的是諸子百家類的蒙學讀物。這主要是由于(  )
A.崇文抑武政策推動 B.南北經濟趨于平衡
C.社會階層流動頻繁 D.民族之間關系融洽
27.(2分)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改革家。為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消除官僚和大地主隱瞞土地、逃脫賦稅現象的發生,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稅法
C.農田水利法 D.保甲法
28.(2分)某同學制作有關遼和西夏知識點的表格,其中①②③依次填寫的內容應是(  )
政權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時間
遼 ① ③ 上京 10世紀初
西夏 ② 元昊 興慶 11世紀前期
A.黨項、契丹、鐵木真
B.契丹、黨項、耶律阿保機
C.蒙古、契丹、阿保機
D.契丹、黨項、鐵木真
29.(2分)遼宋夏金時期,契丹、黨項、女真等民族不僅在政治上與中原王朝有著頻繁的互動,還在文化上進行了深度的交流與融合。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
A.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交流的頻繁
B.國家統一有利于推動文化的發展
C.漢字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包容性
D.各政權審美呈現世俗化趨勢
30.(2分)下列關于“澶淵之盟”的約定表述符合歷史事實的是(  )
A.宋朝給遼歲幣 B.元昊向宋稱臣
C.宋給西夏歲幣 D.宋向遼稱臣
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第31題12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6分)
31.(12分)制度創新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為文明演進提供了可持續的保障。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統治者 制度
①    此制供布衣(平民)可做宰相,可為公卿,可參政,促階層流動也。 ——《中國古代史節選》
②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 ——《新唐書》
③    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民兵、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長官)通簽書施行”。 ——《宋史職官志》
(1)(6分)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寫出設立相應制度的統治者。指出北宋在地方上設立“通判”的目的是什么?宋朝統治者還有哪些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材料二:宋代也很重視科舉考試,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的范圍,名額也成倍增長。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摘編自《宋朝科舉制度》
(2)(6分)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唐朝武則天時期和宋朝科舉制分別有什么新舉措?如何評價科舉制?
32.(12分)民族交融促進國家政局穩定和社會繁榮發展,對外交流是構建和諧世界的橋梁。七(4)班同學以“中國歷史上民族交融與對外交流的繁榮景象”為主題進行探究學習,請你參與其中。
材料一:
圖一:唐蕃會盟碑 圖二:唐朝閻立本《步輦圖》
圖三:《大唐西域記》書籍 圖四:鑒真雕塑
(1)(4分)圖二畫卷記錄了什么歷史事件?據圖一、圖二并結合所學歸納唐朝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2)(4分)請結合圖三書中主要人物的事跡和圖四雕塑中的人物事跡談一談唐朝對外交往有何特點?
材料二:
政權 民族關系
遼與宋 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失和時期僅43年。
宋與夏 1038年開始不斷有邊境戰爭,1044年議和,1084年再次交戰,1098年后再無大規模戰爭。
夏與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邊境戰爭后議和,維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3)(4分)根據材料二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特點。簡述這一時期民族關系對“中國”國家發展的作用。
33.(16分)經濟繁榮,科技創新,文化燦爛,是從古至今歷史發展的永恒主題。某歷史興趣小組設計了以“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為主題進行項目式學習探究,邀請你共同完成。
材料一: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1)(3分)圖一是古代的重要水利工程,按照圖中序號標出該工程的中心和南北起止點,并寫出該工程發揮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2)(3分)農業工具的創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寫出圖二和圖三生產工具的名稱及用途。
材料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3)(3分)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詩人杜甫被譽為什么?詩中描述的現象可能出現在哪一歷史事件之后?
材料四:唐太宗認為:“夫民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農桑,輕徭薄賦,使社會經濟繁榮起來。
——張傳璽主編《簡明中國古代史》
(4)(3分)材料四中唐太宗對農業發展持何態度?在此態度引領下結果如何?
(5)(4分)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影響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30小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D C B D D A D A
題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D C B D A A D A C C
題號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B A B B A A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計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字母代號填涂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
1.(2分)結束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統一全國的王朝是(  )
A.秦朝 B.西漢 C.西晉 D.隋朝
【分析】本題以“結束南北朝長期分裂局面,統一全國”為切入點,考查隋朝的建立。
【解答】581年楊堅建立隋朝,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滅亡南方的陳,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故結束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局面,重新統一全國的是隋朝。
故選:D。
【點評】本題以隋朝的建立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
2.(2分)針對“豪黨兼并,戶口益多隱漏”的情況,隋文帝整理戶籍,以增加稅收。鑒于此前的幣制混亂,鑄造標準的五銖錢,禁用古錢和雜錢。由此可見,隋文帝致力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推行輕徭薄賦
C.發展社會經濟 D.削弱地方勢力
【分析】本題考查開皇之治,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隋文帝整理戶籍、增加稅收、規范幣制,可以解決北齊以來“豪黨兼并”所導致的戶口隱漏、稅收不足的情況,這說明隋文帝致力于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故C正確;隋文帝實行戶籍管理和幣制改革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發展社會經濟,增加財政收入,與“提高行政效率”“推行輕徭薄賦”“加強中央集權”不符,排除ABD。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開皇之治,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隋文帝致力于發展社會經濟。
3.(2分)隋朝末年,人民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自斷手足,時稱“福手福足”。這種現象反映了(  )
A.農民起義的嚴重后果 B.百姓的愚昧無知
C.戰爭的頻繁與殘酷 D.隋煬帝的殘暴統治
【分析】本題考查隋煬帝的暴政,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隋煬帝統治后期,暴虐無道,許多老百姓為避免徭役和兵役,不惜將手足砍斷,還說是“福手福足”,這說明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百姓不堪其苦,最終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王朝陷于瓦解。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隋煬帝的暴政,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4.(2分)唐朝的建立者是(  )
A.楊堅 B.楊廣 C.李淵 D.李世民
【分析】本題以“唐朝的建立者”為簽訂,考查唐朝的相關知識。
【解答】618年,隋朝滅亡,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他就是唐高祖。故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淵。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建立者。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
5.(2分)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  )
A.開元盛世 B.貞觀之治 C.文景之治 D.康乾盛世
【分析】本題以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為切入點,考查的是貞觀之治。
【解答】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發展,民族關系和睦,對外交流頻繁,科技文化繁榮,國力逐漸強盛,史稱“貞觀之治”。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貞觀之治的相關知識點。
6.(2分)武則天的“建言十二事”,第一條就指出要“勸農桑,薄賦徭”。她掌權后頒行《臣軌》,指出“建國之本,必在于農,忠臣之思利人者,務在勸導”。這表明武則天(  )
A.打擊敵對官僚 B.重視發展生產
C.大力發展科舉 D.鞏固開拓邊疆
【分析】本題考查武則天的相關內容,掌握基礎知識。
【解答】根據材料“建國之本,必在于農,忠臣之思利人者,務在勸導”可知,武則天掌權后采取了重視農業發展的相關舉措,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打擊敵對官僚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發展科舉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材料與開拓邊疆無關,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武則天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7.(2分)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賢能,實行改革,這一時期出現的賢相有(  )
A.宋璟、杜如晦 B.房玄齡、杜如晦
C.姚崇、房玄齡 D.姚崇、宋璟
【分析】本題考查開元盛世,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賢能,實行改革,姚崇、宋璟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宰相。故D符合題意;杜如晦、房玄齡是唐太宗時期著名的宰相,排除AB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開元盛世,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賢能,實行改革,這一時期出現的賢相有姚崇、宋璟。
8.(2分)白居易的《登觀音臺望城》寫道:“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詩句描述的是唐都長安(  )
A.規模較大 B.街道擁擠 C.商業繁榮 D.布局嚴整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唐朝長安城的特點,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詩句“百千家似圍棋局”把眾多的人家比作圍棋的棋局,圍棋局是規整有序的。“十二街如種菜畦”將十二條街道比作種菜的菜畦,菜畦也是排列整齊的樣子。詩句通過“似圍棋局”“如種菜畦”形象地展現了唐都長安的布局規整、整齊有序,D正確;詩句中主要強調的是布局的規整,而非城市規模大小,排除A;詩句描繪的是街道像菜畦一樣整齊,沒有體現出街道擁擠的意思,排除B;詩句內容并沒有直接涉及到商業繁榮方面的信息,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朝長安城的特點,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2分)李世民曾對黃門侍郎王珪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這體現了(  )
A.三省六部制各部門間的相互制衡
B.三省六部制的設立加強了皇權
C.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工作效率
D.三省六部制的設立擴大了統治基礎
【分析】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可知,李世民的話表明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決策),門下省負責審核(監督糾錯),兩者分工明確且互相制約。這種關系體現了三省六部制中各部門的職責劃分與制衡機制,目的是避免決策失誤,保障政令質量。故A符合題意;加強皇權雖符合三省六部制的整體作用,但題干強調部門間的監督,未直接涉及皇權,排除B;題干重在強調三省之間的相互制衡,未涉及其作用,排除C;科舉制度的實行擴大了統治基礎,排除D。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體現了三省六部制各部門間的相互制衡。
10.(2分)“科舉制涉及廣泛,客觀上刺激了文化在社會上的普及,為唐代文學藝術發展提供了社會基礎。”材料反映了科舉制創立的(  )
A.背景 B.目的 C.過程 D.影響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科舉制度的創立以及影響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的創立加強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教育的發展;給社會帶來革新氣象和創新精神。根據題干“客觀上刺激了文化在社會上的普及,為唐代文學藝術發展提供了社會基礎。”可知,科舉制度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屬于科舉制度的影響,D項正確;背景是世家大族壟斷官員選拔,排除A項;目的是選拔有用之才,排除B項;過程是隋文帝時期分科考試,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誕生,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11.(2分)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傳承與創新 B.交流與傳播
C.改進與推廣 D.開放與互鑒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手工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主旨。
【解答】A.根據材料“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可得出唐朝注重傳承;根據題干材料“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可得出唐朝注重創新。故A正確。
B.材料未涉及唐朝的交流與傳播,排除B。
C.材料未體現唐朝手工業推廣的相關信息,排除C。
D.材料體現不出開放與互鑒的信息,排除D。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準確解讀材料主旨的能力,識記理解唐朝手工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2.(2分)在唐代,各大城市都會有官府管理嚴密的市場,長安、洛陽、揚州、益州等都有東市、西市,亦有增建南市、北市的。在水路交通要沖之處,民間貿易逐漸形成的草市,也相當繁盛,并逐漸形成市鎮。這反映出,唐代(  )
A.政府管理的加強 B.交通條件的改善
C.市鎮經濟的興盛 D.商品經濟的繁榮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的繁榮,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各大城市都會有官府管理嚴密的市場,長安、洛陽、揚州、益州等都有東市、西市,亦有增建南市、北市的。在水路交通要沖之處,民間貿易逐漸形成的草市,也相當繁盛,并逐漸形成市鎮”可知,唐代大城市都有市場,而其他地方有相當繁盛的草市,反映出唐代商品經濟的繁榮。故D符合題意;材料不是強調唐代政府管理的加強,排除A;水路交通要沖處草市的形成與交通條件有關,但不能體現得到唐朝交通條件改善,排除B;題干主旨反映唐代商品經濟的繁榮,雖然草市逐漸形成市鎮,但不能說明市鎮經濟興盛,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的繁榮,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唐代商品經濟的繁榮。
13.(2分)“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上述內容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  )
A.加強了唐朝對西藏的管轄
B.顯示了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放
C.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D.為研究吐蕃社會發展提供資料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文成公主入藏以及歷史意義,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唐朝并沒有對西藏加以管轄,唐朝時期西藏尚未納入中國版圖,排除A項;
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放,整個社會昂揚向上,但材料體現的是民族交往,排除B項;
根據所學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這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發展,C項正確;
材料強調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對吐蕃社會產生的影響,為研究吐蕃社會發展提供資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文成公主入藏以及歷史意義。
14.(2分)漢朝時,朝廷設置管理機構管轄今新疆一帶。唐朝時,政府在西域設置的類似管理機構(  )
A.渤海郡王
B.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C.懷仁可汗
D.西域都護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唐高宗時,唐朝聯合回紇滅西突厥,中央政權完全統一西域。唐朝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故B正確;生活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的靺鞨族,于7世紀末建立政權,后來,唐玄宗在那里設州,以其首領為都督,封渤海郡王,排除A;懷仁可汗是回紇族的首領,排除C;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唐朝時,政府在西域設置的管理機構是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15.(2分)甘肅敦煌莫高窟持續了900多年的開窟、造像、繪畫,擁有約45000平方米的壁畫,不僅表現了不同時代佛教的主題,更生動地呈現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莫高窟被稱為“墻壁上的博物館”。據此可知,敦煌莫高窟體現了(  )
A.西漢加強對周邊地區的管理
B.絲綢之路商業貿易十分繁榮
C.古代民族間交流交融的頻繁
D.史料價值和藝術審美的統一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隋唐時期的石窟藝術,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莫高窟有大量壁畫,表現不同時代佛教主題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既可以作為研究當時社會的史料,又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體現了史料價值和藝術審美的統一,D正確;敦煌莫高窟的開窟等活動持續900多年,并非僅僅西漢時期,且材料未體現西漢對周邊地區的管理,A錯誤;材料重點強調的是莫高窟的壁畫表現了佛教主題和社會生活,沒有突出絲綢之路商業貿易的繁榮,B錯誤;材料中沒有直接體現古代民族間交流交融頻繁這一信息,C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隋唐時期的石窟藝術,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
16.(2分)7﹣9世紀,日本朝廷多次向唐朝派遣使團,并指派專門的官員擔任團長。在唐期間,遣唐使們學習了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并將它們帶回日本。日本此舉(  )
A.體現對中華文明的認同
B.消除了中日交流的障礙
C.提高了幕府統治的權威
D.打破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分析】本題考查遣唐使,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7﹣9世紀,日本朝廷多次向唐朝派遣使團,并指派專門的官員擔任團長。在唐期間,遣唐使們學習了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并將它們帶回日本”可知,遣唐使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體現了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故A符合題意;遣唐使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不能體現消除了中日交流的障礙,排除B;幕府統治開始于12世紀,排除C;19世紀,德川幕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D。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遣唐使,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遣唐使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體現了對中華文明的認同。
17.(2分)675年新羅開始采用唐朝的歷法;唐太宗設置的十部樂,其中一部就是高麗樂。這些史實說明唐與新羅的文化交流是(  )
A.雙向的 B.單向的 C.互斥的 D.對立的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675年新羅開始采用唐朝的歷法;唐太宗設置的十部樂,其中一部就是高麗樂”可知,這說明唐朝與新羅文化交流是相互的。故A符合題意;題干材料說明唐與新羅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不是單向的、互斥的、對立的,排除BCD。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唐與新羅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
18.(2分)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物是(  )
A.李冰 B.晁衡 C.鑒真 D.玄奘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玄奘西游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解答】唐太宗時期,玄奘西游天竺,歸國后寫了《大唐西域記》,書中系統介紹了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玄奘是第一個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
故選:D。
【點評】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玄奘西游的相關知識點.
19.(2分)在評價唐太宗時,《舊唐書》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虛心納諫;《新唐書》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國家治理方面的貢獻,同時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
A.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兩部史書對唐太宗的評價完全一致
C.《新唐書》的史學價值高于《舊唐書》
D.歷史評價帶有主觀性,需多方考證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歷史人物評說,需要考生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舊唐書》主要肯定了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虛心納諫,《新唐書》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國家治理方面的貢獻,同時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可見《舊唐書》和《新唐書》對唐太宗的評價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說明歷史評價帶有主觀性,需多方考證,D項正確;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帝王,表述過于絕對,無法從材料中得出,排除A項;兩部史書對唐太宗的評價并不完全一致,排除B項;《新唐書》的史學價值高于《舊唐書》題干未體現,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歷史人物評說,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0.(2分)唐朝末年皇權統治不集中,地方節度使逐漸發展形成地方豪強割據勢力。朱溫建立起后梁政權之后,五代十國政權并沒有能力一統中原,分散在各地的藩鎮勢力各自為政,自立為王。這表明五代十國的實質是(  )
A.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B.掌握兵權的武將內訌
C.外敵入侵的民族危機 D.各自獨立的農民起義
【分析】本題考查五代十國,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材料“地方節度使逐漸發展形成地方豪強割據勢力。朱溫建立起后梁政權之后,五代十國政權并沒有能力一統中原,分散在各地的藩鎮勢力各自為政,自立為王。”并結合所學可知,五代十國的實質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他們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A項正確;掌握兵權的武將內訌與材料不符,材料不涉及內訌,排除B項;外敵入侵的民族危機與材料不符,材料不涉及外患,而是內憂,是國內地方割據的情況,排除C項;各自獨立的農民起義與材料不符,材料不是農民起義,是地方割據,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五代十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1.(2分)如圖隋唐歷史時間軸中①②依次是(  )
A.安史之亂、“貞觀之治”
B.澶淵之盟、安史之亂
C.“貞觀之治”、安史之亂
D.“貞觀之治”、澶淵之盟
【分析】本題考查貞觀之治和安史之亂,注意全面分析題目給出的時間軸。
【解答】①對應的時間為唐太宗統治時期,故此處為貞觀之治;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②對應的時間為唐玄宗統治后期,故此處為安史之亂。唐玄宗統治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廷日趨腐敗。社會上的各種矛盾尖銳,邊疆形勢也日趨緊張。各地節度使逐漸集軍權、行政權和財權于一身,勢力膨脹。安祿山一身兼任范陽等三地的節度使,擔負東北地區防御重任,逐漸擴張勢力。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故選:C。
【點評】圖片型題目必須認真觀察分析圖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據相關文字的提示信息或準確識別圖片確定正確答案。
22.(2分)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后,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手抄書得以解脫得益于(  )
A.紙的發明 B.毛筆的改進
C.雕版印刷術的出現 D.文化的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了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據題干“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后......手抄書得以解脫得益于”和所學知識可知,雕版印刷術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書籍的復制方式,大大提高了書籍的復制效率,能夠很好地解決抄寫書籍繁重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問題,C項正確;紙的發明主要解決了書寫材料的問題,排除A項;毛筆的改進只是對書寫工具的優化,排除B項;文化的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的結果和現象,不是解決抄寫書籍繁重問題的直接因素,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3.(2分)據史料記載,孫思邈編著的《千金方》突破了漢朝名醫張仲景學說的理論框架。他認為,診斷不必完全根據《黃帝內經》,用藥也不必完全根據《神農本草經》,只需吸取其中合理成分即可。這體現了孫思邈治學方面注重(  )
A.旁征博引大量史料 B.借鑒前代經驗
C.繼承和創新相結合 D.擴展研究體系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時期的醫學成就,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解答】A.題干中孫思邈主要是對《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醫學經典采取吸取合理成分的態度,并非大量引用各種史料,排除A項;
B.借鑒前代經驗只體現了孫思邈吸取《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經典中合理成分這一方面,忽略了他“突破了漢朝名醫張仲景學說的理論框架”,不完全依賴經典的創新的一面,表述不全面,排除B項;
C.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孫思邈“吸取其中合理成分”,這體現了對前代醫學成果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的繼承;“突破了漢朝名醫張仲景學說的理論框架”“診斷不必完全根據《黃帝內經》,用藥也不必完全根據《神農本草經》”,則體現了他不墨守成規,有自己的創新,所以體現了繼承和創新相結合,C項正確;
D.題干中主要圍繞孫思邈對醫學經典的態度以及在診斷和用藥方面的觀點,并沒有提及他擴展研究體系,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以唐朝時期的醫學成就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24.(2分)蘇軾說:“詩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韓退之(韓愈),書至于顏魯公(顏真卿),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這反映了(  )
A.唐代文化多元繁榮 B.宋代文化繼承創新
C.文化發展的差異性 D.藝術內涵的相通性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唐朝文化成就,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杜甫是唐代詩歌的集大成者,其詩歌反映社會現實,藝術成就極高;韓愈發起古文運動,在散文方面影響深遠;顏真卿的書法獨具風格,對后世書法發展意義重大;吳道子在繪畫上技藝精湛,被尊為“畫圣”。他們分別在不同的文化藝術領域取得輝煌成就,體現了唐代在詩歌、散文、書法、繪畫等多個文化領域都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很好地反映了唐代文化多元繁榮的特點,A正確;題干中所列舉的杜甫、韓愈、顏真卿、吳道子均為唐代人物,主要強調的是唐代文化在不同領域的成就,而非宋代文化的繼承創新,排除B;題干重點并非強調文化發展的差異性,而是突出唐代在多個文化領域都有卓越代表人物及輝煌成就,體現的是多元繁榮,并非文化發展差異,排除C;題干沒有圍繞詩歌、散文、書法、繪畫這些藝術形式內涵的相通性展開論述,主要說的是唐代在不同文化藝術領域的杰出成就,排除D。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朝文化成就,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5.(2分)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歷史解釋是對歷史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
A.唐朝時書法家眾多,其中有柳公權、歐陽詢等
B.“安史之亂”是唐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C.唐朝后期,黃巢領起義軍攻入長安并建立政權
D.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什么是歷史史實,什么是歷史解釋,注意掌握區別歷史史實和歷史解釋的方法。
【解答】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歷史解釋是對歷史史實的分析或評判。選項B是對安史之亂的分析或評判,屬于歷史解釋,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是對當時的歷史事件的客觀描述,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屬于歷史史實,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什么是歷史史實,什么是歷史解釋的概念。
26.(2分)宋朝民間“耕讀傳家”的風氣濃厚,農村人在冬閑時會送孩子入學,稱為“冬學書”,所讀的是諸子百家類的蒙學讀物。這主要是由于(  )
A.崇文抑武政策推動 B.南北經濟趨于平衡
C.社會階層流動頻繁 D.民族之間關系融洽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宋朝崇文抑武政策,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宋朝時期,統治者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重視文化和教育,推動了民間重視教育的風氣。這種政策使得讀書成為社會風尚,農村人在冬閑時也會送孩子入學,學習諸子百家的蒙學讀物,以傳承文化和提升家族地位。因此,宋朝民間“耕讀傳家”的風氣濃厚主要是由于崇文抑武政策的推動,A正確;南北經濟趨于平衡雖然對社會發展有一定影響,但并不是直接導致“耕讀傳家”風氣的主要原因,排除B;雖然宋朝科舉制度的發展促進了一定的社會階層流動,但社會階層流動頻繁更多是“耕讀傳家”風氣帶來的一種結果,而不是農民送孩子讀蒙學讀物的主要原因,排除C;民族關系融合主要涉及不同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融合情況,排除D。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宋朝崇文抑武政策,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7.(2分)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改革家。為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消除官僚和大地主隱瞞土地、逃脫賦稅現象的發生,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稅法
C.農田水利法 D.保甲法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王安石變法的相關史實。“為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消除官僚和大地主隱瞞土地、逃脫賦稅現象的發生”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募役法是政府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該項改革措施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權,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稅法是政府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征稅。該項改革措施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隱瞞土地、逃避賦稅,增加國家賦稅收入。農田水利法是政府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該項改革措施促進了農業發展。保甲法是把農村人戶編制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人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該項改革措施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穩定了統治秩序,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選項B符合題意,排除AC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王安石變法的相關史實。
28.(2分)某同學制作有關遼和西夏知識點的表格,其中①②③依次填寫的內容應是(  )
政權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時間
遼 ① ③ 上京 10世紀初
西夏 ② 元昊 興慶 11世紀前期
A.黨項、契丹、鐵木真
B.契丹、黨項、耶律阿保機
C.蒙古、契丹、阿保機
D.契丹、黨項、鐵木真
【分析】本題考查遼、北宋和西夏政權的建立等知識。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臨潢府。11世紀前期,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
【解答】10世紀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權,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后來改國號為遼。北宋初期,在今天寧夏、甘肅一帶生活著以游牧為主的民族黨項族。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定都興慶,歷史上稱為西夏,B符合題意;鐵木真統一蒙古政權,建立蒙古國。排除AC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遼、北宋和西夏政權的建立等知識。
29.(2分)遼宋夏金時期,契丹、黨項、女真等民族不僅在政治上與中原王朝有著頻繁的互動,還在文化上進行了深度的交流與融合。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
A.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交流的頻繁
B.國家統一有利于推動文化的發展
C.漢字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包容性
D.各政權審美呈現世俗化趨勢
【分析】本題考查遼宋夏金的和戰,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遼宋夏金時期,契丹、黨項、女真等民族與中原王朝在政治上互動頻繁,文化上深度交流融合,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各民族間交流的頻繁,A項正確;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并非國家統一狀態,所以“國家統一有利于推動文化的發展”不符合這一時期特征,排除B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契丹、黨項、女真等民族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未涉及漢字發展相關內容,排除C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契丹、黨項、女真等民族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無法得出各政權審美呈現世俗化趨勢,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遼宋夏金的和戰,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30.(2分)下列關于“澶淵之盟”的約定表述符合歷史事實的是(  )
A.宋朝給遼歲幣 B.元昊向宋稱臣
C.宋給西夏歲幣 D.宋向遼稱臣
【分析】本題考查澶淵之盟。
【解答】A.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宋遼形勢圖南下,深入宋境。宰相寇準力主抗戰,宋神宗親至澶州督戰。宋軍士氣大振,大挫遼軍銳氣。于是,雙方議和。最終議定:遼宋約為兄弟之國;雙方維持舊疆,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各守邊界;宋方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稱為歲幣。史稱“澶淵之盟”,A項正確。
C.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訂立了宋夏和約,元昊向宋稱臣,排除B項。
C.宋夏和約中宋給西夏歲幣,與“澶淵之盟”的約定表述沒有聯系,排除C項。
D.宋向遼稱臣,不符合史實,因為遼宋約為兄弟之國,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狀況,熟記澶淵之盟相關知識。
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第31題12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6分)
31.(12分)制度創新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為文明演進提供了可持續的保障。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統治者 制度
① 隋煬帝  此制供布衣(平民)可做宰相,可為公卿,可參政,促階層流動也。 ——《中國古代史節選》
② 唐太宗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 ——《新唐書》
③ 宋太祖  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民兵、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長官)通簽書施行”。 ——《宋史職官志》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寫出設立相應制度的統治者。指出北宋在地方上設立“通判”的目的是什么?宋朝統治者還有哪些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材料二:宋代也很重視科舉考試,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的范圍,名額也成倍增長。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摘編自《宋朝科舉制度》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唐朝武則天時期和宋朝科舉制分別有什么新舉措?如何評價科舉制?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三省六部制、武則天、宋朝統治等,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解答】(1)①:根據材料一“此制供布衣(平民)可做宰相,可為公卿,可參政,促階層流動也”可知,與此相關的是制度是科舉制。隋煬帝時期,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②:根據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可知,與此相關的是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時期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③:根據材料一“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目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
措施:結合所學宋朝的統治可知,在中央,宋太祖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宋太祖為加強控制,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陸續取代原來藩鎮手下的爪牙。為防止知州的權力過大難以控制,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宋太祖還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通過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2)新舉措:結合所學武則天的統治可知,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根據材料二“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的范圍,名額也成倍增長”并結合所學宋朝的知識可知,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
評價:結合所學科舉制的知識可知,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
故答案為:
(1)①隋煬帝;②唐太宗;③:宋太祖。
目的:分知州的權力。
措施:在中央,宋太祖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宋太祖為加強控制,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陸續取代原來藩鎮手下的爪牙。為防止知州的權力過大難以控制,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宋太祖還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2)新舉措: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
評價: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
【點評】本題以科舉制、三省六部制、武則天、宋朝統治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32.(12分)民族交融促進國家政局穩定和社會繁榮發展,對外交流是構建和諧世界的橋梁。七(4)班同學以“中國歷史上民族交融與對外交流的繁榮景象”為主題進行探究學習,請你參與其中。
材料一:
圖一:唐蕃會盟碑 圖二:唐朝閻立本《步輦圖》
圖三:《大唐西域記》書籍 圖四:鑒真雕塑
(1)圖二畫卷記錄了什么歷史事件?據圖一、圖二并結合所學歸納唐朝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2)請結合圖三書中主要人物的事跡和圖四雕塑中的人物事跡談一談唐朝對外交往有何特點?
材料二:
政權 民族關系
遼與宋 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失和時期僅43年。
宋與夏 1038年開始不斷有邊境戰爭,1044年議和,1084年再次交戰,1098年后再無大規模戰爭。
夏與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邊境戰爭后議和,維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3)根據材料二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特點。簡述這一時期民族關系對“中國”國家發展的作用。
【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1)圖二畫卷描繪了唐太宗接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的情景,記錄了文成公主入藏。據圖一、圖二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和親、會盟、冊封、設立機構。
(2)結合可知,唐太宗時,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他以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唐玄宗時,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和唐朝文化。這說明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是雙向交流。
(3)根據材料二“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失和時期僅43年”“1038年開始不斷有邊境戰爭,1044年議和,1084年再次交戰,1098年后再無大規模戰爭”“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邊境戰爭后議和,維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可知,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特點是有戰有和,和為主流。這一時期民族關系對“中國”國家發展的作用是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的發展。
故答案為:
(1)文成公主入藏。和親、會盟、冊封、設立機構。
(2)雙向交流。
(3)有戰有和,和為主流。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的發展。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的民族關系、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等相關史實。
33.(16分)經濟繁榮,科技創新,文化燦爛,是從古至今歷史發展的永恒主題。某歷史興趣小組設計了以“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為主題進行項目式學習探究,邀請你共同完成。
材料一: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1)圖一是古代的重要水利工程,按照圖中序號標出該工程的中心和南北起止點,并寫出該工程發揮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2)農業工具的創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寫出圖二和圖三生產工具的名稱及用途。
材料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3)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詩人杜甫被譽為什么?詩中描述的現象可能出現在哪一歷史事件之后?
材料四:唐太宗認為:“夫民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農桑,輕徭薄賦,使社會經濟繁榮起來。
——張傳璽主編《簡明中國古代史》
(4)材料四中唐太宗對農業發展持何態度?在此態度引領下結果如何?
(5)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影響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大運河、曲轅犁和筒車、安史之亂、唐太宗的統治,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解答】(1)地點、作用:根據材料一“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征發幾百萬人,從605年起,陸續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700多千米。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2)名稱、用途:根據材料二圖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此相關的是曲轅犁,是江東地區出現的一種耕作工具;根據材料二圖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此相關的是筒車,是一種灌溉工具。
(3)被譽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杜甫被譽為“詩圣”。
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之后。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
(4)態度:根據材料四“因此他注重農桑,輕徭薄賦”可知,重視農業發展。
結果:根據材料四“使社會經濟繁榮起來”可得出,促進了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
(5)因素:根據上述材料反映的大運河、曲轅犁和筒車、安史之亂、唐太宗的統治可知,主要因素是:水利設施的建設、生產工具的變革、社會環境、統治政策等。
故答案為:
(1)地點:①涿郡;②洛陽;③余杭。
作用: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2)名稱、用途:圖二是曲轅犁,耕作;圖三筒車,灌溉。
(3)被譽為:“詩圣”。
歷史事件:安史之亂之。
(4)態度重視農業發展。
結果:促進了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
(5)因素:水利設施的建設、生產工具的變革、社會環境、統治政策等。
【點評】本題以大運河、曲轅犁和筒車、安史之亂、唐太宗的統治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东县| 子洲县| 延边| 星座| 岚皋县| 民权县| 高碑店市| 萍乡市| 台南县| 吐鲁番市| 南汇区| 偃师市| 潞城市| 柞水县| 峡江县| 交城县| 江西省| 麦盖提县| 宜君县| 平乡县| 大余县| 陆良县| 呼和浩特市| 三原县| 鄂托克旗| 罗甸县| 观塘区| 无极县| 容城县| 井陉县| 东乡| 曲靖市| 祁东县| 吉安市| 巴林右旗| 汶川县| 灵寿县| 古田县| 盐亭县| 正定县| 东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