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4月七年級歷史期中測試卷(滿分 100 分,考試用時 60 分鐘)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 25 小題,每小題3 分,共75 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請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所選的選項涂黑)1.“這一運河網絡,使隋帝國能以南方的糧食和其他物資供養洛陽,并且給北方邊境提供戰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強調,運河網絡( )A.加重了百姓徭役負擔 B.提高了行政效率C.有利于鞏固隋朝統治 D.促進了民族融合2.“軍爵制度打開了讓孔武之人進入統治階層的通道,到了隋唐時期,政府又發明出科舉制度,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打通了另外一個通道。”材料意在說明( )A.孔武之人和底層知識分子從此仕途順暢B.科舉制擴大了選官的范圍C.軍爵制和科舉制都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D.軍爵制增強了軍隊戰斗力3.唐朝在建立后, “增損隋律”,制定唐律,盡削前朝“煩峻之法”, “用法務在寬簡”。這反映了唐朝( )A.吸取隋亡的教訓 B.加強吏治整頓C.開創三省六部制 D.注重經濟發展4.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對大臣說: “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唐太宗這段話可用以研究( )A.藩鎮割據現象 B.三省六部制度 C.科舉取士制度 D.崇文抑武政策5.如圖是某歷史學習小組呈現的一個探究成果,可以推斷該小組探究的主題是中國古代( )戰國時期的鐵農具 宋朝的秧馬A.交通工具的演變 B.紡織技術的進步C.社會習俗的變化 D.農業用具的創新七年級歷史試卷 第1 頁 共 5 頁6.繪畫和雕塑作品不僅能展示藝術之美,也能真實而細致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右側兩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弈棋仕女圖》(局部) 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A.開放的社會風氣 B.多樣的雜劇藝術C.成熟的舞蹈技藝 D.豐富的醫藥寶庫7.學習歷史離不開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事實判斷只解決“真偽”問題,而價值判斷是對事物的美丑、善惡、好壞、進步或落后等進行評價。下列屬于價值判斷的是( )A.長平之戰 B.楚漢之爭 C.赤壁之戰 D.安史之亂8.唐中宗時期,吐蕃贊普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帶去了大批絲綢錦緞、龜茲樂,以及各類工匠、藝人,在西藏建立禮佛等制度。該事件( )A.促進了唐朝文學藝術的高度繁榮 B.推動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C.顯示了唐朝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 D.加速了青藏高原各部落的統一9.甘肅武威吐谷渾(鮮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區高等級貴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時兼具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點。這反映出( )A.吐谷渾獨特的文明特征 B.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C.中原文化強大的影響力 D.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10.錢幣博物館有下列展品,其中能充分證明中國文化影響了周邊國家的是( )11.唐朝的“廣州通海夷道”從廣州起航,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途經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這條航線的出現( )A.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B.得益于指南針獲得廣泛應用C.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 D.表明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七年級歷史試卷 第 2 頁 共 5 頁12.考古學家在一處唐代墓葬發掘中,發現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產自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國的金銀幣。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證唐代( )A.生產技術領先世界 B.文學藝術多姿多彩C.社會風氣漸趨保守 D.中外貿易往來頻繁13.唐詩通常會把時空背景轉換成秦漢,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宋詞經常提及不為兩宋控制卻有強烈文化符號意味的中國西北地區,如辛棄疾的“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這主要表明( )A.秦朝漢朝邊境貿易較為興旺 B.唐詩宋詞風格多樣名家輩出C.科舉制度推動了文學的繁榮 D.家國情懷是超越時空的情感14.北宋時期,統治者實行崇文抑武政策,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其目的在于( )A.節約軍費開支,減輕百姓負擔 B.防止武將跋扈,避免政局動蕩C.推動教育發展,促進文化繁榮 D.減少矛盾沖突,緩和民族關系15.宋代統治者深知文教的社會功能,在政治上突出文治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和完善科舉制,學校教育和科舉制的聯系也日益緊密。這種做法( )A.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 B.避免了統治危機的出現C.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 D.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16.某史料中有“谷熟后還官、免役錢、募人充役。測量土地以定賦稅”等文字。該史料可用于研究( )A.秦國的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變法 D.清初的開荒政策17.宋仁宗時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駐扎禁軍195營,在北方的河北、河東、陜西三地駐扎禁軍743營。這種部署意在( )A.削弱武將兵權 B.強化中央集權 C.節約軍費開支 D.應對邊防壓力18.西夏崇宗在位時,建“國學”,學生300人,以習儒學為主。后來又建有宮學、太學,州縣則普遍設立小學。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學習先進文化 B.推動北人南遷 C.緩和宋夏矛盾 D.完成國家統一19.如下表是某歷史老師梳理的我國古代部分政權的統治措施。這些措施都( )時期 主要史實西周 周武王滅商后,對“殷遺民”實行“殷人治殷”魏晉 匈奴劉漢政權針對境內多民族共存局面,實行“胡漢分治”遼朝 “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A.改變了少數民族的游牧生活 B.形成了政權并立的格局C.體現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 D.導致了階級矛盾的激化七年級歷史試卷 第3 頁 共 5 頁20.據《宋史·孝宗本紀》記載,孝宗為岳飛平反,追謚號為岳武穆、岳太師等,并按照最高開國將帥的規格進行改葬,還建立了岳廟。世人將此舉稱為“平反昭雪”,以表達對岳飛的追思。下列表述與此相關的是( )A.率軍抗金,精忠報國 B.組織抗元,寧死不屈C.收復臺灣,維護主權 D.斥逐沙俄,捍衛統一21.據陳元靚《事林廣記》記載,某朝“萬里車書新一統”,開創了中央王朝與蒙古、中亞、西藏等地區關系的新局面,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材料描述的王朝是( )A. 唐朝 B.北宋 C. 元朝 D. 清朝22.題圖是漢、元兩代漢中地區的行政區域圖。漢代主要依據“山川形便”來劃分行政區劃;元代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則來劃分行省。元代此舉目的在于( )A.配合郡國制度設計的需要B.減輕地方財政經濟的負擔C.加強對地方政治軍事控制D.保護漢中地區的風俗習慣23.《元史·地理志》載: “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元朝政府這樣做的初衷是( )A.改善民族關系 B.加強各地聯系 C.便利賦稅征收 D.促進物資交流24.元朝建立后,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還設立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這些措施屬于( )A.訂約會盟 B.蒙藏和親 C.逐級冊封 D.行政管轄25.有學者認為,元代有不少蒙古語和西域語言的音譯詞被吸收到漢語漢文中。如車站的“站”就是蒙古語 jam(驛傳)的譯音, “站”字漢語本義是“立著” “停下”,而元代漢蒙語并用合成“驛站”一詞,遂發展為如今車站的“站”義。這說明( )A.民族交融豐富了文化 B.元代重視文化建設C.交通發展強化了統治 D.儒家思想受到沖擊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6小題12分,第27小題13分,共25分。)26.(12分)我國古代的國家治理體系不斷發展完善。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于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性,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春斗精神。———摘編自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七年級歷史試卷 第 4 頁 共 5頁材料二:宋初“始置諸州通判”, “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宋史·職官志》材料三:元廷大批簽發內地軍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當中傳授耕作技術,使得漠北地區農業生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民族復雜的東北地區,,設立了遼陽行省。……云南行省的長官教當地民族播種,興修水利,創建孔子廟等。———摘編自袁行需《中華文明史》(1)科舉制正式創立于何時 請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要說明科舉制的積極意義。(3分)(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宋代設置通判的職權和作用。(不得照抄原文)(4分)(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元朝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元朝政府在今臺灣地區設置的管理機構叫什么名稱 (2分)(4)結合三則材料,任選角度,談談你的啟示。(3分)27. (13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更是國家繁榮富強的重要基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還表現在任用大批各族貴族為官;實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親”政策。唐朝時期,各族之間戰事較少,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成為主流,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據施建中《中國古代史》材料二:我們不能只認為宋、明這樣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國,而忽略邊疆民族建立的遼、金、西夏區域政權, 沒有邊疆何以中國 中國的歷史就是邊疆民族不斷融入發展的歷史。———魏堅《不理解草原文明,就無法理解中國歷史》材料三: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其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摘編自《歷史創新能力培養》(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民族關系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加以說明。 (4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邊疆民族“不斷融入發展”的共同做法。(3分)(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唐、宋、元時期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分別屬于哪一種模式 (3分)(4)綜合以上問題,談談這些對當今民族關系的借鑒意義。 (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