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7張PPT)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農業基礎知識一閱讀課本P54,理解并回答1.農業生產活動的概念、分類2.農業生產活動的特點一、農業的基本含義1、農業生產活動概念:人們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等,以獲得所需的產品。2、農業的分類(1)按生產對象分: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種植業栽培各種農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產品的農業生產部門。包括各種農作物、林木、果樹、藥用和觀賞等植物的栽培。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作物、綠肥作物、飼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園藝作物。畜牧業利用畜禽等已經被人類馴化的動物,通過人工飼養、繁殖,使其將牧草和飼料等植物能轉變為動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絨、皮張、蠶絲和藥材等畜產品的生產部門。畜牧業的主要特點是集中化、規模化、并以營利為生產目的。漁業人類利用水域中生物的物質轉化功能,通過捕撈、養殖和加工,以取得水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副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以外的其他生產事業。目前主要包括:(1) 采集野生植物,如采集野生藥材、野果、野菜及柴草等。(2) 捕獵野獸、野畜。(3) 農副產品加工和工業性作業以及手工業。如糧油加工、采礦、機械制造、磚瓦等建筑材料的生產。(4) 手工業。如編織、手繡等。(5) 其他。如運輸、屠宰等。(2)按投入多少分: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把一定量的勞動力、生產資料分散投入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簡作的經營方式進行生產的農業。對一定面積的土地投入較少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實行廣種薄收的農業,稱“粗放農業”。密集農業,又稱集約農業,指投入的生產資料或勞動力較多,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方法來增加農業的產出。(2)按產品用途分:自給農業、商品農業自給農業是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的農產品不是直接為滿足市場的需要,而是為滿足本國或本地區的需要,以自給性生產為主要目的的一種農業。商品農業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為滿足市場對各類農產品的需求而發展起來的,以商品性農產品生產為目的的農業。3、農業的特點(1)地域性(2)周期性(3)季節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思考:形成兩種不同的農業景觀的原因?降水較少,草類茂盛,地廣人稀高溫多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眾多區位:某事物所占有的場所。有兩層含義:該事物的位置;該事物與相關地理因素的關系。區位因素:影響區位主體(農業、工業、聚落等)分布的原因。農業區位因素:影響一定地方農業生產選擇的因素。二、農業區位因素思考1:圖中三個區域農業生產的熟制有何區別 為什么?熟制為某一地區或生產單位一年內多作的程度和類型。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島東北平原:一年一熟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年兩熟海南島:一年三熟①熱量影響農作物的品種、熟制和生長期(上市早晚)熱量充足,生長期長,復種指數高;夏季若低溫,農作物減產;冬季低溫,病蟲害少(1)氣候1、自然因素概念辨析:生長期與生長周期生長期:一個地區在一年內適合作物生長的時間,一般以氣候均溫≥10℃的天數衡量。(長江以南的農作物生長期一般在8-10個月,東北地區一般在4個月左右)(氣候角度)生長周期:某一作物從播種到收獲所需的時間。(農作物角度)南方地區生長期長,作物生長周期短,復種指數高,作物可一年兩到三熟;東北地區生長期短,作物生長周期長,只能一年一熟,但周期長的作物有機質積累多,品質好。思考2:為什么新疆的瓜果特別甜,棉花的纖維特別長 ②光照影響農作物的著色和品質光照強,光合作用強烈,有利于糖分(有機質、營養物質等)的積累。光照弱,不利于谷物生長,適合多只牧草生長光照時間長(可彌補熱量不足),例:東北地區夏季白天光照強,溫度高,,制造有機物多;夜晚溫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少,有利于有機物積累。③晝夜溫差影響農作物的品質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有機質(糖分)的積累,不利于害蟲的生存繁殖,病蟲害少,農藥使用少;但易對農作物造成凍害概念辨析:光照與熱量光照條件:主要指太陽輻射的時間長短和強度。熱量條件:主要指氣溫(積溫)高低。積溫:指某一段時間內逐日平均溫度累加之和,一般以℃為單位。一般情況下,光照充足地區,熱量也充足。但也有熱量充足光照卻缺乏的地區,比如四川盆地;也有光照充足熱量卻缺乏的地區,比如青藏高原。④降水量的多少影響了農業類型和作物分布。a.我國東部季風區(濕潤半濕潤地區)降水量多,是我國主要的種植業分布區域。種植業區域又以秦嶺淮河一線作為分界線,南方是水田(水稻)為主,北方以旱地(小麥)為主。非季風區(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少則發展畜牧業。b.降水季節變化大易引發旱澇災害⑤水熱組合狀況好(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⑥氣象災害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品質。例如:旱澇災害、寒潮、臺風、霜凍、冰雹、雨雪等(2)水源:看補給方式(影響種類和產量)臨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冰雪融水,便于修渠打井進行灌溉的地方,農作物收成較有保證。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區種植業發展的區位因素是水源。因此當地種植業都分布在灌溉水源豐富的地區。干旱荒漠地區,依靠地下水、泉水或者是地表水進行灌溉的農業。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區的河、湖沿岸,沖積扇、洪積扇。綠洲農業概念辨析:水源與降水降水是水源中的一種,水源還包括河湖水,高山冰雪融雪,積雪融水,地下水。一般降水豐富地區,水源也充足。降水稀少地區也不代表沒有水源,比如西北地區還有高山冰雪融水和河流補給;降水豐富地區也可能水源缺乏,比如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區,新加坡等島嶼面積較小的國家。影響農業生產類型、生產規模和機械化水平(3)地形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層深厚,有利于發展種植業 。平原面積大,則有利于擴大生產規模,提高機械化水平。山地、丘陵地區:地表起伏大,耕作不便,適合發展林業或畜牧業。低洼地和水域:發展漁業思考:為什么千煙洲要采取這樣的農業布局模式呢?丘上:坡度大,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因此適宜發展林業和人工草場。緩坡:坡度小,土層較厚,不易發生水土流失,適宜發展耕作業。溝谷:地勢低洼,容易積水,發展魚塘養漁業。山地自然條件的垂直分異,使農作物分布隨海拔有所不同(4)土壤(影響種類和產量)土壤(肥力高低、土壤墑情、土層厚度、酸堿度)是農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類型的土壤,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東北平原地形平坦,黑土廣布,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土壤肥力:有機質、礦物質含量土壤墑情:土壤含水量、通氣透水性、沙土黏土等我國南方酸性紅壤,適合種植茶樹壚土地硬實、粘性大,山藥彎彎扭扭,但是山藥口感面甜,營養價值相對高。總結: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氣候 熱量 影響農作物的品種、熟制和生長期(上市早晚)光照和晝夜溫差 影響農作物的著色和品質降水 影響了農業類型和品種分布水熱組合狀況好(雨熱同期) 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旱澇災害 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地形 平原地區:種植業 影響農業生產類型、生產規模和機械化水平山地、丘陵:畜牧業、林業 低洼地和水域:漁業 山地垂直分異 水源 灌溉便利的地方,農作物收成有保障 土壤 肥力高低、土壤墑情、土層厚度、酸堿度 影響農作物的產量、種類大城市人口集中,對農副產品需求量極大,促使城市周圍的鄉村地區較多地發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農副產品的生產。(城郊農業)(1)市場市場的需求、農產品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2、人文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一些耕地經歷了“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2)交通運輸交通運輸快捷,可以節省農產品的運輸、存儲費用和運輸時間。產品容易腐爛變質的園藝業、果蔬業等,更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保障。(3)政策因素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法規,如稅收辦法、鼓勵或限制農業生產規模和類型,以及提高或降低農產品的價格等,都對農業生產有很大影響。(4)勞動力(數量、價格、素質)水稻種植業是勞動密集型農業,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人口稠密的地區。(5)科技①機械化—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②生物化學技術培育良種、提供農藥、化肥等,提高農業產量和品質舉例: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大大提高了糧食單產率。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后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③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擴大農產品運輸銷售范圍④保溫技術的發展地膜覆蓋、溫室大棚等通過改善溫度條件,擴大了某些農作物的種植范圍,提高復種指數。⑤信息技術—助推農產品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等擴大銷售范圍,增加銷量(6)資金、歷史、文化、政治等因素總結: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人文因素市場 市場的需求、農產品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快捷,可以節省農產品的運輸、存儲費用和運輸時間。 政策 農業生產規模和類型 勞動力 科技 機械化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生物化學技術 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冷藏保鮮技術 擴大農產品銷售范圍保溫技術 擴大了某些農作物的種植范圍,提高復種指數。信息技術 擴大農產品銷售范圍,增加銷量其他因素 資金、歷史、文化、政治主導因素 農業生產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島的天然橡膠河西走廊的糧棉、南疆的棉花橫斷山區的立體農業城市郊區的乳牛、花卉、蔬菜江南丘陵的茶樹、黑龍江的大豆以色列的無土蔬菜栽培對農業生產有利且起決定性作用的區位因素稱為主導區位因素。如東南丘陵的茶園,酸性土壤是主導區位因素;有某些主要因素不利于于該農業的生產,稱為限制性區位因素,水源是西北地區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區位因素;熱量是青藏高原和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區位因素。熱量水源市場科技地形土壤當限制性因素得到滿足、改善,就會變成當地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活動:分析亞洲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1、據圖分析亞洲季風氣候區有利于水稻生產的熱量和水分條件。水稻好暖喜濕,播種期日均溫需要穩定在10- -12°C以上,齊穗期”的候均溫要求高于20-22℃。 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熱同期。1、據圖分析亞洲季風氣候區有利于水稻生產的熱量和水分條件。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熱量充足;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水源充足;雨熱同期。9:162、指出亞洲水田農業主要分布的地形區,并簡述原因。河流中下游水源充足,灌溉便利;河流沖積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地形平坦,便于耕作,便于水稻管理。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沖積平原。9:163、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高,種植所投入的勞動量大。說明亞洲水稻種植與人口分布的關系。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區。滿足人口眾多對糧食的需求,緩解人地矛盾;為水稻種植提供豐富的勞動力。4、亞洲水田農業的形成還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種植歷史悠久,生產經驗豐富;稻米是當地人們喜愛的主食。總結:亞洲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熱量充足地形:地形相對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和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充足飲食習慣:居民喜食稻米歷史和經驗: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水源:灌溉水源充足三、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1、市場的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最為直接。農產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促使生產規模擴大;農產品供過于求時,價格就會下跌,促使生產規模縮小。2、科學技術的變化—改造不利因素溫室大棚—改善農作物生長的溫度因素,并可對光照、通風、濕度等因素進行人工調節,從而擴大了農作物種植的時空范圍。灌溉技術的發展使干旱地區也能載培農作物。培育良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等。(1)(2)(3)3、交通運輸、冷藏保鮮技術的變化—擴大市場范圍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改進,使市場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世界形成了一些專業的農業化生產地域。4、我國農業區位選擇變化經濟發展城鎮化農副產品市場需求量增加+交通運輸條件改善廣大農牧地區形成一大批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業機械化推廣農民選擇易于機械化作業的農作物生產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推動育種技術、栽培和耕作技術的進步農作物生產擺脫了傳統地域的限制問題解決:為什么我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由江浙地區轉移到廣西?廣西自然條件好,桑葉單產高;蠶桑產業是土地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江浙的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成本上漲;2000年國家提出“東桑西移”,廣西政府重視蠶桑產業。1、與荷蘭相比,圖示發展中國家發展花卉種植業的優勢條件是什么?緯度較低,熱量充足,花卉生長周期短;國土面積較大 ,種植面積廣;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且廉價。號稱“世界花卉王國”的荷蘭,具有悠久的花卉生產歷史和先進的花卉栽培技術,以及完善的花卉銷售和流通系統。近幾十年來,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哥倫比亞,非洲的肯尼亞、坦桑尼亞,亞洲的印度、泰國等國家也開始大力發展花卉種植業,并在國際花卉市場上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2、這些發展中國家要想保證鮮切花在消費市場的新鮮程度,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改善交通運輸條件;改進鮮花的保鮮、冷藏等技術;改良品種,延長花期。號稱“世界花卉王國”的荷蘭,具有悠久的花卉生產歷史和先進的花卉栽培技術,以及完善的花卉銷售和流通系統。近幾十年來,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哥倫比亞,非洲的肯尼亞、坦桑尼亞,亞洲的印度、泰國等國家也開始大力發展花卉種植業,并在國際花卉市場上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號稱“世界花卉王國”的荷蘭,具有悠久的花卉生產歷史和先進的花卉栽培技術,以及完善的花卉銷售和流通系統。近幾十年來,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哥倫比亞,非洲的肯尼亞、坦桑尼亞,亞洲的印度、泰國等國家也開始大力發展花卉種植業,并在國際花卉市場上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3、將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和對應的主要消費市場連線,并說明理由。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北美歐洲日本距離市場更近。4、討論促使世界花卉種植業區位變化的主要因素。號稱“世界花卉王國”的荷蘭,具有悠久的花卉生產歷史和先進的花卉栽培技術,以及完善的花卉銷售和流通系統。近幾十年來,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哥倫比亞,非洲的肯尼亞、坦桑尼亞,亞洲的印度、泰國等國家也開始大力發展花卉種植業,并在國際花卉市場上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市場需求擴大;科技進步;交通改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低。四、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發展特色農業;2、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3、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產品質量;5、積極開拓市場,樹立品牌意識;6、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擴大產業規模,形成規模效益;7、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8、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