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聯合學業質量監測考試·高一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BDBCB1.B據本題材料“當中國變成第一個在重要戰役中打敗西方軍隊的國家時,似乎一夜之間,中國便躍進為世界強國之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抗美援朝中取得的勝利提高了國際地位,B項正確:中國在當時并非軍事大國,排除A項: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雖然失敗,但其沒有喪失霸權地位,排除C項;抗美援朝戰爭沒有動搖戰后美蘇兩極格局,排除D項。2.A三線建設的實施,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布局及促進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因此,這一決定意在適應國家戰略和戰備的需要,A項正確;題中決定有利于促進巾西部地區資源的開發,但這屬于影響和意義,而不是目的,排除B項;該決定有利于密切內地與邊疆地區聯系,但這屬于影響和意義,不屬于根不目的,排除C項:根據材料“戰略后方基地”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決定優先考慮的是軍事和國防,其目的不是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排除D項。3.B根據材料“1960年我國城鎮從事個體經濟的勞動者只有35萬人:到1981年城鎮個體經營已有83萬戶,共有101萬人成為個體經營者”并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逐步放寬乃至取消對個體戶的限制,所有制趨向多樣化,促進了個體經濟發展,B項正確:A,C、D三項與題干中個體經營者增加無關,排除。4.B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文學作品以及知識界在民眾中掀起“尋根熱”等,大陸的音樂作品也在臺灣市場流行,這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體現,這一交流有利于增進兩岸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B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C項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D項太絕對,排除。5.D據材料“將不再遠離世界舞臺中央”“更加積極主動地有所作為”可知,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外交上更加主動自信,D項正確:中國的外交宗旨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排除A項:中國并沒有主導世界新秩序,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中國更加主動融人世界,并未提及“不結盟”外交,排除C項。6.C根據材料可知,“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成有若深刻的傳統文化淵源,它繼承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思想方法和行為準則,實現了傳統文化智慧同當今世界發展趨勢與中國發展需要的緊密結合,體現了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C項正確:A、B、D三項與題干無關,均排除7.D題干中羅伯特·路威將文明比喻為“百衲衣”,強調現代文明是由來自不同地區的文化元素拼湊而成的,并指出“與外界隔絕的民族之所以停滯不前只是因為十個腦袋比一個強”。這一觀點主要強調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對文明發展的重要性,D項正確:“文明更替”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文明交流的影響,而非文明的擴展,排除B項:C項與題意不符,排除。8.C根據材料“在北印度、中亞和我國新疆地區出土了許多來自公元前3一4世紀,具有希臘元素的文物”及所學可知,亞歷山大帝國在其征服的地區推行希臘化政策,并影響到周邊地區,C項正確:漢武帝時期開通了絲綢之路,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一公元1453年。公元395年后分為: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一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一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題干與阿拉伯商人的活躍無關,排除D項。9.A根據材料可知,諾曼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后,以自己領地的貴族填充英格蘭地方行政體系,并讓其成為地方主導力量:威廉一世還重置了伯爵領,將伯爵分封在邊睡地方,這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據勢力的力量,強化王權對地方的控制,A項正確:封君封臣制度的核心是封土和義務的交換。在威廉一世的改革中,雖然伯爵領的設置有所改變,郡守的職責也發生了變化,但封君(國王)和封臣(伯爵、郡守等貴族)之間的封土關系并沒有被廢除。且威廉一世的改革實際上是在重新調整封臣之間的權力分配,而不是完全打破封君封臣制下嚴格的等級秩序,排除B項:在封君封臣制下,由于分封結構的層級性、封臣的相對獨立性以及信息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國王對地方實行的是間接管理,排除C項;15世紀美洲瑪雅文明衰落,時間上不符,排除D項10.A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作為德川幕府的奠基人,德川家康在與天皇代表簽訂的《禁中并公家諸法度》中規定天呈的主要任務是投身于研究“學問”和“和歌”,即廢除天皇治理國家的權力,使其處于統而不治【高一·歷史卷參考答案第1頁(共3頁)】5339A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聯合學業質量監測考試高一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卷上無效。4.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美國學者羅伯特·奧古斯德在《有限戰爭》一書中寫道:“朝鮮災難造成的影響遠遠超過了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的失敗”,“當中國變成第一個在重要戰役中打敗西方軍隊的國家時,似乎一夜之間,中國便躍進為世界強國之列。”這表明抗美援朝戰爭A.確立了中國軍事大國地位B.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C.導致了美國喪失衙權地位D.動搖了戰后美蘇兩極格局2.20世紀60年代中期,黨中央決定在西南、西北、中南13個省縱深地區建立工農業結合的、為國防和農業服務的、比較完整的戰略后方基地。這一決定意在A.適應國家戰略和戰備的需要B.促進中西部地區資源開發C.帶動內地與邊疆地方的發展D.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3.據統計,1960年我國城鎮從事個體經濟的勞動者只有35萬人;到1981年城鎮個體經營已有83萬戶,共有101萬人成為個體經營者。這一變化反映出A.國有經濟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B.中國所有制形式趨向多樣化C.實現了與世界經濟的全面接軌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4.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作家瓊瑤、三毛等人的作品在大陸陸續出版,一度掀起熱浪;知識界在民眾中掀起“思鄉熱”“尋根熱”,并積極參與推動兩岸的學術交流。大陸經典音樂作品《滿江紅》《黃河》梁祝》等音樂磁帶也占據臺灣音樂市場,兩岸出版文化交流成效顯著。這一現象A.表明祖國必將和平統一B.有利于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C.增強了兩岸的經濟發展D.必將掀起海峽兩岸的旅游熱潮5.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顯示,中國外交政策不再強調“韜光養晦”,而是“將不再遠離世界舞臺中央”“更加積極主動地有所作為”。這說明A.睦鄰友好是中國外交宗旨B.中國開始主導世界新秩字C.中國已放棄“不結盟”外交D.國力提升增強了外交自信【高一歷史卷第1頁(共6頁)】5339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 5339A 歷史.pdf 歷史 5339A 歷史DA.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