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府谷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C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波斯繼承了西亞地區傳統的君主專制。國王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主宰,他的權力來源于神。大流士一世對于帝國內的宗教信仰實施開明政策,并且支持宗教活動的開展,“遵守埃及人舉行與王權有關的宗教儀式”,說明其致力于神化王權以維護帝國統治,故選C項。“西亞與北非的文明交流”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A項:“帝國內部權力的平衡”僅從材料信息無法得出,排除B項:材料可以反映出帝國宗教多元,但無法得出“難以管理”的結論,排除D項。2.D根據材料可知,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馬其頓一希臘的因素在東方的傳播,“帝國統治呈現出東方、馬其頓、希臘城邦三種因素的混合現象”說明當時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融匯,故選D項。其他三項材料都無法體現,均排除。3.A根據材料可知,大部分學者從中央集權角度對伊凡四世的特轄制予以肯定,但也有部分學者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對特轄制予以一定批判,這反映出學者在不同研究視角下會對特轄制產生不同的結論,這有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特轄制,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研究視角不同而產生的不同認知,不涉及“多源史料互證”,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史學界通過拓寬研究視角進一步豐富了對特轄制的認知,“尚無定論”的說法有誤,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不同學者間素養的對比,排除D項。4.C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加、瑪雅和阿茲特克文明均有365天的歷法,而365天剛好是一個太陽年,這一歷法共性反映了美洲三大文明對太陽運行周期性變化特征的觀測成果,這也有利于季節劃分和組織農業生產,故選C項。其他三項反映的現象或許在某些歷法形成時起到一定作用,但不具備普遍特征,排除。5.B根據材料“從波士頓到…商人們都使用西班牙比索或里亞爾(銀幣名稱)作為標準的交換媒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現象表明當時商品經濟的全球性流通,這有利于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故選B項。當時的世界貿易中心還是在歐洲,排除A項:材料不僅僅涉及了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還有其他貿易,且材料體現不出“絲銀貿易”的利潤情況,排除C項: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排除D項。6.D根據材料可知,16世紀初期,瑞士牧師慈溫利的《六十七條目》認為,當前教會即天主教的教義教規在《圣經》中找不到依據,因此應該由各地牧師自己解讀《圣經》,這沖擊了天主教對《圣經》的解釋權,有利于削弱天主教會的權威,故選D項。材料批判的是天主教會對宗教的壟斷,而非否定宗教組織存在的合理性,排除A項:“因信稱義”是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觀念,排除B項:慈溫利重點在于對宗教教義本身和宗教講道方式的改革,是從宗教內部的教義純潔性和獨立性角度出發,試圖打破天主教教會對宗教事務的壟斷,還沒有上升到通過宗教改革來為民族國家的構建提供思想支撐的高度,排除C項。7.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在歐洲、美洲、亞洲的建立和發展,即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展,故選B項。17一18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相繼在英、美、法三國確立,材料反映的則是資本主義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排除A項:“政治統一”只涉及部分國家,不能概括材料主旨,排除C項;啟蒙運動發生在17~18世紀,材料中的事件發生于19世紀,排除D項。8.B根據材料“貴族地主們用暴力手段將農民從世代耕種的小塊租地上趕走”“以高價出租或雇人飼養羊群”“羊吃人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土地變革是英國的圈地運動,貴族和資產階級開始將農民的土地圈占為牧場,導致大量農民成為無地可耕的流浪者并流入城市,成為工業的雇傭工人,促進了工業的發展:使農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放選B項。其他三項與材料無關,排除9.D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前期,英國部分礦場發生了礦難,且遇難人群中有大量兒童,這反映出社會工業化發展過程中不僅帶來了工業生產安全問題,也帶來了濫用童工的人道主義問題,故選D項。材料只涉及兩個具體的案例,不涉及整個社會勞動力中童工的占比,且工廠濫用童工主要是為了壓縮成本,以攫取更多的利潤,排除A,C兩項:材料與工人階級和政治權利無關,排除B項。10.B根據材料“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克思的這些論述閘述了物質基礎決定社會意識,即以唯物史觀闡述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理論,故選B項。材料只涉及唯物史觀,“全面闡述”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排除C項:《共產黨宣言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排除D項。11.A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85年中法簽訂條約,確立了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殖民統治權,20世紀初法國加強對越南人文歷史的研究,意在幫助其更好地融人越南當地社會,從文化層面鞏固其殖民統治,即完善其在越南的殖民體系,放選A項。法國旨在鞏固其殖民統治,這些對越南民族文化復興并無幫助,排除B項:這些舉措旨在鞏同法國的殖民統治,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法國單方面對越南文化的研究,這與“文【高一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25-T-683A高一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一至七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只要臣服于波斯,不進行反叛活動,大流土一世基本上支持“外人”的宗教信仰,并且還會從國庫中撥付款項資助其宗教活動。他給猶太人建設圣殿提供了資金,支持埃蘭人的祭祀活動,支持埃及人舉行與王權有關的宗教儀式,并為阿蒙神建造了一座廟。這些舉措A.促進了西亞與北非的文明交流B.維護了帝國內部權力的平衡C.利于維護和穩定波斯帝國統治D.折射帝國宗教多元難以管理2.亞歷山大大帝東侵過程中,來不及對當地的統治機構進行認真的改造,基本上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馬其頓一希臘的因素。因此,亞歷山大的帝國統治呈現出東方、馬其頓、希臘城邦三種因素的混合現象。由此可推知,亞歷山大東征A.維護了帝國的長治久安B.緩和了不同民族間的矛盾C.傳播了先進的政治制度D.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3.大部分學者指出:“伊凡四世的特轄制消滅了封建割據殘余,使沙皇的權力大大加強,中央集權得到鞏固。”也有少數學者指出:“殘暴的特轄制沒有為鞏固中央集權制國家建立所必需的官僚制度和官僚隊伍,使國家偏離了正常的發展道路,造成了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后果?!?br/>這可用于說明A.研究視角拓寬利于豐富歷史認知B.歷史研究需要多源史料互證C.史學界對特轄制的研究尚無定論D.學者素養影響對史實的判斷4.印加歷有365天和354天兩個周期;瑪雅歷和阿茲特克歷類似,由260天與365天兩個周期構成。美洲文明以365天為一個周期的日歷最有可能形成于A.部落戰爭B.宗教祭祀C.農業活動D.占卜術算【高一期中考試·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25-T-683ACS掃描全能王3億人幕在用的掃貓APP5.德國學者貢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中指出,18世紀以前,“從波土頓到哈瓦那,從塞維利亞到安特衛普,從摩爾曼斯克到亞歷山大港,從君士坦丁保到科羅曼德爾,從澳門到廣州,從長崎到馬尼拉,商人們都使用西班牙比索或里亞爾(銀幣名稱)作為標準的交換媒介”。這一現象A.表明太平洋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B.有利于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C.反映出中西“絲銀貿易”利潤巨大D.滿足了工業革命的市場需求6.1522年,瑞士牧師慈溫利發布了《六十七條目》,聲稱當前教會的許多教義教規在《圣經》中找不到依據,因此完全可以不予理踩,并請求政府給予神父直接依據《圣經》講道的自由。慈溫利的主張A.否定了宗教組織存在的合理性B.首倡了“因信稱義”的思想C.旨在構建民族國家的思想基礎D.利于削弱天主教會的權威7.下面是某學生整理的資料。由此可知,該同學研究的主題應是國家事件俄國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宣布廢除農奴制,在地方推行自治和選舉等美國1862年,林肯通過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為內戰勝利奠定了基礎日本1868年,日本推出“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并效仿西方制定憲法德國1871年,德皇威廉一世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宣布實施聯邦制和二元制君主立憲制A.西方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B.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C.西方國家追求政治統一的努力D.啟蒙運動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8.這是一次影響深遠的土地變革,貴族地主們用暴力手段將農民從世代耕種的小塊租地上趕走,霸占原為農民公用的山林、草地和沼澤,并圈作牧場,以高價出租或雇人飼養羊群,因此也被稱為“羊吃人運動”。由此可推知,這一土地變革是A.歐洲莊園經濟確立B.英國圈地運動的開展C俄國的農奴制改革D.日本土地國有制建立9.1835年,英國東北部紐卡斯爾附近的煤礦發生瓦斯爆炸,井下101名礦工死亡,其中75人為童工;1838年,英國北部的一家煤礦發生灌水事故,導致了11名8~16歲的女孩和15名9~12歲的男孩死亡。這可用于說明當時A.社會勞動力匱乏問題的嚴峻B.工人階級政治經濟權利有限C童工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支柱D.工業化引發了新的社會問題10.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生活)需要的資料…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這一論述A.全面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B.彰顯了唯物主義的史學思想C,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剝削的秘密D.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高一期中考試·歷史試題,第2頁(共6頁)】25-T-683ACS掃描全能王3億人幕在用的掃貓AP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歷史答案.pdf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高一歷史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