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黑吉遼蒙專用)秘籍02中國近現代史核心考點速查速記(通史+專題+易錯)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黑吉遼蒙專用)秘籍02中國近現代史核心考點速查速記(通史+專題+易錯)

資源簡介

秘籍02 中國近現代史(通史+專題+易錯)
內容導航
中國式現代化的起步——晚清時期(1840—1912年)
近代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破壞性: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造成了中國貧窮和落后的根源
建設性
①把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的舊制度、舊觀念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促進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
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探索與抗爭
晚清政府
①態度:由閉關自守到被迫對外開放;由抵制西方先進文明到學習西方先進科技
②推行洋務運動,實行清末新政
地主階級先進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
積極作用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
局限性 沒有脫離階級和時代的限制,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沒有付諸實踐
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積極性 引進了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提高了國防特別是海防實力;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中國早期近代化的一種嘗試,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局限性 只是引進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失敗是必然
(4)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
①太平天國運動
積極性
政治上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來侵略;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了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清政府中央權力下移,漢族官僚權力增加,滿漢力量對比發生變化
經濟上 導致了社會生產力遭到破壞,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土地兼并的局面;催生洋務運動的發生
思想上 提出了中國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方案,成為當時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智慧結晶
民族解放運動 推動和影響了亞洲各國反殖民主義的斗爭,成為亞洲革命風暴的重要組成部分
局限性:缺乏科學理論指導,提不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領導階層封建特權思想的膨脹,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
②義和團運動
積極性 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
局限性 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
(5)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戊戌維新運動
積極作用 戊戌變法是一場資產階級改良、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官僚體制,具有愛國和進步作用,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
局限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守舊勢力過于強大,戊戌變法失敗,證明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北洋軍閥時期(1912—1927年)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政治的特征
(1)對內獨裁專制,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列強。
(2)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一系列反對北洋軍閥反動統治的斗爭,但都以失敗告終。
(3)帝國主義乘中國政權交替之際,大肆侵略中國,在中國各自尋找代理人,對中國分而治之,加緊爭奪在華權利,日本和美國是爭奪中國的主要力量。
(4)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通過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北洋軍閥統治初期民族工業的發展
①地域特點: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沿江地區。原因:較早遭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自然經濟解體較早;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便于引進外來技術、設備;明清以來江南地區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經濟基礎較好。
②產業布局特點:多集中于輕工業領域。原因:資金少,技術力量薄弱,無法支撐重工業的發展;輕工業投資少,見效快。
新文化運動
積極影響
思想解放 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
民眾覺醒 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宣傳動員作用
文化轉型 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推動了文化轉型
社會變革 提出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
局限
①由于自身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新文化運動中對東西方文化的評價存在著絕對化傾向。
②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盤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五四運動的性質及歷史意義
(1)性質: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偉大的社會革命運動、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
(2)意義
①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②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
③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④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
對國民革命 與國民黨合作,推動國民革命發展,推動工農運動高漲,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
對革命道路的選擇 在反抗國民黨專制統治中,探索出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
對革命的前途和方向 建立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辟敵后戰場,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反對國民黨的獨裁內戰的方針,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
對社會主義革命 鞏固新生政權,進行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
政治上 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根基;加快了國家統一的步伐;擴大了民主范圍;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
經濟上 加快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思想上 傳播了新三民主義和馬克思主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轉向——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年)
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歷程
(1)革命綱領:1921年中共一大綱領脫離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中國國情,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最低綱領)。
(2)革命力量:從工人運動的失敗中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迎來國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領導權:國民革命失敗后,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獨立領導革命。南昌起義標志著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和革命的開始。
(4)革命道路:1927年三大起義失敗,中國共產黨由“城市中心論”到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
(5)糾正錯誤:“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獨立自主地解決了內部矛盾,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逐步走向成熟。
(6)政策調整: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正確處理國共兩黨的關系: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協調國內階級矛盾,一致對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上不斷走向成熟。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中國社會的宏觀脈絡
(1)華北事變后,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在抗日問題上逐漸調整策略,瓦窯堡會議上提出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把日本侵略者驅逐出中國。
(2)西安事變成為時局扭轉的重要事件,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
(3)1937年8月下旬,陜北洛川會議通過《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
(4)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5)抗日戰爭在積累現代化因素的同時,也打亂了中國原有的工業化、民主化的進程。
(6)國共兩次合作以及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分則兩傷,合則兩利”。
(7)人民解放軍取得三大戰役的完全勝利后,渡過長江,占領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覆滅。
經濟與社會生活的發展
(1)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①民族工業:民族工業在夾縫中發展,出現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
②貨幣政策: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白銀外流,穩定了金融;促進經濟發展;集中國內資金,為抗戰作了物質準備。
③“改訂新約”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宣告關稅自主,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
1928年 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主要內容之一。國民政府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扔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
(2)抗日戰爭時期
①工業內遷:全國抗戰初期,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②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實行減租減息政策;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
解放戰爭時期
①土地改革: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農民在政治、經濟上獲得解放。
②貨幣政策
國民政府 1948年,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等。濫發紙幣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巧取 豪奪造成民不聊生
解放區 1948年12月1日,河北人民政府在石家莊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
中國式現代化的重構——改革開放前的中國(1949——197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及鞏固政權的措施
(1)意義
①結束了中國人民長期受壓迫和剝削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②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③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④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鼓舞其他國家和地區追求民族獨立與解放。
⑤改變世界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2)措施
①國內:土地改革、穩定物價、三反五反、追剿殘敵。
②國際:抗美援朝、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
經濟制度 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實行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政治制度 建立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指導思想 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思想,如正確處理兩類性質的矛盾等
外交政策 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則;提出“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成功 中共八大提出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論斷
失誤 1958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忽視客觀規律;“大躍進”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導致 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衡;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挫傷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糾正失誤 1961年提出“八字方針”,1962年起國民經濟形勢開始好轉
4、經驗教訓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遵循客觀經濟發展規律;生產關系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結合國情不照搬外國模式。
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就——改革開放后的中國(1978年至今)
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歷史意義
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糾正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的“左”的錯誤
(3)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偉大轉折 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新時期 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新時期的國家治理
“一國兩制” 與祖國統一 香港、澳門先后回歸祖國,《反分裂國家法》與《國安法》
干部選拔 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公務員考錄工作進入法制化軌道
軍事建設 國防和軍事改革使軍隊朝世界一流軍隊邁進;開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行動
新時期的對外交流
外交理念 遵循和平發展理念,全方位開展的多邊外交;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 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外交布局 主張建立平等的新型國際關系、全球伙伴關系,倡導、支持并踐行多邊主義,不斷擴大同各國利益的交匯點,謀求共同發展。中共十八大以來,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意義
(1)鄧小平理論: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3)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
(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則
(1)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
(2)中共的正確領導,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注重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
(3)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4)重視教育和科技創新
(5)對傳統經濟體制的突破,積極融入世界
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
歷史意義 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把握重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理論意義 開辟了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世界意義 提供了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中國經驗
專題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3條發展主線
發展線索1:政治制度演變
理線索
晚清至民國時期政治制度的探索
制度探索 具體內容
晚清時期 君主立憲制 維新變法: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
清末“新政”:改革官制、改革兵制、振興商務、獎勵實業、改革學制
南京臨時政府建立 民主共和制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北洋軍閥 時期 政黨政治 1912年,宋教仁等人想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1913年春,宋教仁被刺殺
國民政府 時期 實行“訓政” ①1928年,國民黨通過《訓政綱領》,以黨代政。 ②1948年,國民黨召開“國民大會”,進入“憲政”時期
2、中國共產黨對民主政治的探索
制度探索 具體內容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人民革命政權 1931年建立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民主政權 陜甘寧邊區“三三制”政權
過渡時期 新民主主義政權 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各民主階級的人 民民主專政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社會主義政權 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工農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權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全過程人民民主 建立基層民主自治制度
明規律
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本質和特點
本質 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
特點 ①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權利的主要形式。 ②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團結在一起。 ③根據社會主義民主原則,建立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平等關系,并建立個人與社會、集體之間的正確關系
發展線索2 官員的選拔
理線索
時期 選拔方式
1905年 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晚清末期 科舉制廢除后,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成主流
南京臨時政府 考試制度為主的選官,停留在紙面
北洋政府 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女子不得參加
南京國民政府 建立以公務員制度為主的選官制度,允許女子參加考試
建國后 干部制度
2005年 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
明規律
近代以來中國文官制度的發展脈絡
近代文官制度轉型 中國近代文官制度構建既有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監察制度的因子,又有近代外國文官制度的異質細胞。晚清廢除科舉制度后啟動
近代文官制度創立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等,完成了從科舉考試到文官考試的對接,開創了我國文官制度的先河
近代文官制度發展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文官制度進一步發展,該時期的文官制度有了正式公文和法律為依托
發展線索3 近現代外交
理線索
近代中國的外交
時期 基本內容 基本特點
明清時期 “閉關自守”“朝貢貿易”“宗藩體制” 浸透著濃厚的“天朝上國”和“華夷觀念”; 崇尚厚往薄來,睦鄰友好,“萬邦來朝”
鴉片戰爭后 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主權意識淡薄;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特征;仍然保持濃厚的傳統“華夷”觀念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 設立總理衙門;改用“照會”樣式;稱呼從“夷”到“洋” 外交機構專業化;外交觀念逐漸近代化;注重條約、談判意識,與國際接軌
甲午中日戰爭之后 清朝政府逐漸適應世界公法,竭力利用外交規則來維護國家利益 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維護主權的外交之路步履維艱
八國聯軍侵華后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標志近代中國外交體制的正式確立
北洋軍閥時期 參加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 國力羸弱,外交“失敗”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改訂新約、反法西斯聯盟 國際地位提升
現代中國的外交
時間 外交表現
1949年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 美蘇“冷戰”下的中國外交“一邊倒”(意識形態)到“和平共處”“求同存異”(國家利益) 主要內容:三大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始步入國際舞臺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末 國際環境惡化下的中國外交“反帝反修”、兩個“拳頭”出擊(革命外交)、爭取中間地帶 主要內容:反對蘇聯和美國霸權主義、發展與亞非拉國家關系
20世紀70年代 多極化趨勢出現下的中國外交“一條線,一大片”,改善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革命外交到務實外交) 主要內容: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改善與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下的中國外交不結盟;遵循和平發展理念;全方位外 交;積極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中共十八大以來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①由以往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地區大國”轉變為“世界大國”。 ②從強調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參與者”,到強調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引領者”,以 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明規律
1、從“朝貢體系”到“不平等條約體系
(1)“朝貢體系”:立足點是“華夷觀”思想,體現了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定位。在該體系下,“朝貢一冊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實質上是宗主認同外交,形成了萬邦來朝、八方來儀的盛世景象。在“朝貢體系”影響下,東亞地區逐漸形成一個以漢字與儒家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
(2)“不平等條約體系”:在中國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確立的西方列強在華特權制度的總稱。其法律依據是1842年《南京條約》以來的所有不平等條約。這個“不平等條約體系”的本質特征是西方列強通過戰爭手段迫使清王朝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中國享有各種特權,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3)客觀作用
①“不平等條約體系”客觀上逼迫中國推進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條約將中國卷入了全球化進程,經濟上開始與世界經濟接軌;其次,使中國外交從朝貢外交轉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節、遞交國書等方式符合了國際慣例;再次,“不平等條約體系”使中國有了談判意識和條約意識。
②不平等條約將中國推入近代化進程中,將先進的西方科學技術、政治理念、經濟習慣和文化思想帶到了中國,也擴展了中國人的視野。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特點
(1)廣泛性:不論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相同還是不同的國家,都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友好合作關系。
(2)科學性:它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五項原則聯系緊密、互為補充。
(3)時代性:反映了新型國際關系的本質特征,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符合現代國際關系中的民主精神。反映了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愿望,體現了時代的特點。
(4)包容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適用于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也適用于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既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也適用于發達國家;既適用于國家間的政治關系,也適用于國家間的經濟關系。
根據圖中的時間機幾個時期中國外期),并對其進行說
(5)開放性:它是和平的原則,也是發展的原則。在不同歷史時期它能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
3、新中國外交的特點與全球治理方案
(1)新中國外交的基本特點
①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和原則。
②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
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根植于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的沃土中,謀求各國的和平共處,爭取各個主權國家的和諧共存狀態,體現了中國“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
④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立足點。
⑤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2)當今中國積極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構建
①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巴黎協定》生效。
②中國倡議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
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動“一帶一路”的重要共識,被寫入聯合國決議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等重要國際文件。
④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
⑤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專題二:《經濟與社會生活》3條發展主線
發展線索1 近現代的工業化與城市化
理線索
中國近現代的工業化
中國工業化的起步階段
起步階段(19世紀 60年代一90年代) 主要是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工業化的大門
甲午中日戰爭后 《馬關條約》簽訂后,隨著列強在華開辦工廠,客觀上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工業化進程
1914——1918年 帝國主義國家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被稱為“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
(2)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階段
開端 “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1953-1957年),“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受挫 1958年“大躍進”
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工業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1世紀,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
2、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1)新中國成立前的城市化進程一快發展緩慢。帝國主義的掠奪、地主階級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榨;長期戰亂導致經濟發展緩慢,影響城市化。
(2)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城市化進程
①在政府指導下,城市化的地區不均衡和半殖民半封建性得到糾正,西北、西南城市化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東部城市規模空前擴大。
②社會主義十年建設時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3)改革開放后的城市化進程——城鎮化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城鎮崛起;出現了城市區域化——城市群形成。1978年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
明規律
中國近現代工業化的特點
(1)近代我國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東北的少數大城市、工業布局嚴重失衡,帶有鮮明的半殖民地色彩:新中國成立后工業分布從東部擴展到廣大中西部地區,布局趨向合理均衡。
(2)受西方列強入侵的影響,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開放較早,最早開始了工業化,出現了一批工業城市;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戰略,“一五”計劃期間優先發展重工業,建設起一批基礎工業設施,迅速涌現出一批新興的工業城市: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受國際形勢影響,我國開展三線建設,由此工業化擴展到廣大中西部地區。
2.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化的特點
(1)進程的曲折性。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抑制城市化發展,城市化進程十分緩慢;改革開放后,城市化進程加快。
(2)途徑的多樣性。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使小城鎮迅速崛起,在城市化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區域化的傾向。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城市區域化的傾向。形成城市群的雛形。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城市群。
(4)發展的均衡性。2002年,政府提出實施積極的城市化戰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樣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體系。
發展線索2 近現代經濟政策的發展變化
理線索
近代前期:西方工業文明對傳統經濟模式的沖擊——晚清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
同光新政 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起步(經濟、思想、外交、教育)
甲午戰后 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
戊戌新政 提倡和獎勵投資設廠
清末新政 倡導創辦工商企業,頒布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
2、近代后期:經濟模式的調整與變革——國民政府經濟政策的應對
統治前期 采取了整頓稅務、控制金融、改革幣制、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等經濟政策
抗戰時期 采取“統制”的經濟政策,導致官僚資本膨脹
統治后期 采取了強征苛捐雜稅、濫發紙幣等經濟政策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濟政策的探索
確立時期 1949——1956年,從混合所有制經濟到三大改造、“一五”計劃,實行和平贖買
曲折發展時期 1956——1978年,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前進。“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高度集中的單一制經濟模式
改革開放時期 1978年至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 深入發展:民營經濟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
明規律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經濟模式變化的特點
1.“一五”計劃的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政府主導);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
造同時并舉(發展生產力和調整生產關系同時進行);借鑒蘇聯,立足國情;群眾運動式(激發人民建設熱情);目的具有雙重性,改變工業落后面貌和維護國家安全(兩極格局、美蘇冷戰背景下)。
2.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政策(模式)的變化: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單一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優先發展重工業到國民經濟平衡協調穩步發展;從學習蘇聯模式到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發展線索3 經濟體制的變革
理線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的變革
1、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
時間 內容 原因 影響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 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掃除了障礙
農業合作化(1953——1956年) 走農業集體化道路,實現了把土地等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小農經濟難以滿足社會主義工業發展的需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 提高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
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至改革開放初期) 以“一大二公”為特點,即合作社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片面認為農業合作化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推動經濟發展 超越了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底至今) 在堅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實行包產到戶、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人民公社體制嚴重阻礙了農村生產力發展 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發展
2、城市經濟體制的四次變革
時間 內容 影響
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 從以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 向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 對于進行工業化建設曾起過積極作用,但它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使企業失去了活力
從1957年到20世紀 70年代末 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制 增強了企業活力,解放了生產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 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 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
明規律
新時期經濟體制變革的特點
(1)以產權制度改革和產權關系調整為核心主線,把所有權與經營權不斷分離,責、權、利相結合。
(2)以舊制度最薄弱和新制度需求最強烈的環節農業制度為突破口。
(3)允許舊體制外產生新體制,即體制增量調整與體制存量調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進后者。
(4)制度創新以國家為主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充分肯定和推廣基層民眾和企業的首創精神。
(5)采取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的漸進方式進行。先農村改革,再城市改革。先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然后再逐步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6)通過擴大開放,促進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如加入世貿組織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改革與開放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專題三:《文化交流與傳播》2條發展主線
發展線索1 近代的思想解放
理線索
近代思想解放的歷程
歷程 代表人物 思想內容 影響
第一階段:從鴉 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 林則徐、魏源等 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沒有付諸實踐,但學習西方、強國御侮逐漸成為中國近代的思想主流
李鴻章等 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維護封建統治 ①洋務運動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 ②沒有達到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 略、維護統治的目的
第二階段:從甲 午中日戰爭到辛亥革命 康有為、梁啟超等 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變法維新,實行君主立憲制 掀起戊戌維新運動,推動了新思想的傳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孫中山等 提出三民主義,主張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 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第三階段:新文化運動用 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 前期提倡民主與科學,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
明規律
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特點
學習目的 實現中國的獨立和富強
學習內容 經歷了從學習器物到學習制度,再到學習思想文化的過程,體現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現出新舊過渡的特點
學習過程 經歷了由鴉片戰爭前盲目排外到鴉片戰爭后被動接受再到甲午中日戰爭后的主動選擇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反映主題 近代前期,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也是中國近代社會各階層探索救亡圖存道路的過程,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相關聯、思想啟蒙與救亡圖存相結合,具有愛國進步的意義
2、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過程中的四次爭論
觀念之爭(是否學) 主要是頑固派和洋務派之爭。頑固派堅持天朝上國的觀念,洋務派主張向西方學習
內容之爭(學什么) 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資產階級激進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政體之爭(學哪種) 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實行民主共和制;無產階級主張實行社會主義民主
模式之爭(向誰學) 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學習英、日;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學習美、法;無產階級革命 派主張學習俄國
發展線索2 近現代理論創新
理線索
1、毛澤東思想的演變
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國民 革命時期(萌芽) 認識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主張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開始形成) 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走農村中心道路
全民族抗戰時期(成熟) 提出民主革命分兩步走戰略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理念,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解放戰爭時期(發展) 《論人民民主專政》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發展) 《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傳入 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
毛澤東思想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開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毛澤東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 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在中共十五大上,鄧小平理論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 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新的發展要求,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共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共十九大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明規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①時代性,反映時代需要,回應時代問題,把握時代脈絡,體現時代精神,這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規律和主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時代特點,具體的時代總是同具體的國情相聯系的,把握時代必須與分析具體國情結合起來。
②人民性,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構的主體。正是由于人民群眾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需要、理論指導,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檢驗者、評判者,檢驗的結果又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發展。
③整體性,整體性思維是馬克思主義的邏輯本性。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傳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理論層次和思維形式上表現出一以貫之的實踐特色和歷史邏輯。
④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不僅體現為理論來源、思想淵源的科學性,而且體現為回應時代、解決問題、理論創新、實踐突破、認知規律的科學性。
⑤開放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開放性,不僅表現在它的與時俱進,自我發展,還表現在它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對外部文明精華的吸收。
⑥實踐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實踐邏輯性,在實踐發展基礎上層層遞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所有的重要理論觀點都是在實踐基礎上逐步完善起來的,實踐不斷提出需要理論回答的重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邏輯在理論上的自覺反應。
1.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下,中國傳統手工業并非都停滯不前
【易錯點撥】:鴉片戰爭后,在中國多數傳統手工業日益衰敗的同時,部分傳統手工業反而出現了新的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如由于外國企業無法包攬廣大中國人民所需的鐵制農具和鐵制日常用品,以制造鐵鍋為主的冶坊業發展較快;一些傳統工藝因具有民族特色而得以繼續發展,如琺瑯業等;一些能適應外國資本主義需要的手工業也獲得較快發展,如制茶業、絲織業等。
2.近代列強侵華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易錯點撥】:近代列強侵華,一方面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使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另一方面西方先進的工業文明對中國落后的農業文明進行了全方位的沖擊,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3.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外交發生了重大轉變
【易錯點撥】:鴉片戰爭前中國在外交上是傳統的宗藩體制,天朝上國觀念濃厚,浸透著濃厚的“夷夏”觀念,;缺乏近代外交理念和主權意識。鴉片戰爭后中國外交向近代條約體制轉變,天朝上國觀念有所改變,同時主權意識有所增強。
外交體制 清政府設立外務部,建立外交規章,提升了外交官員的素質,改變了外交官員對世界形勢、外交慣例懵懂的局面
駐外機構 清政府允許各國在北京設常駐公使館,并在外國設立領事館,這對促進中外交流、保護華僑利益等有積極作用
外交觀念 清政府的文書格式改用“照會”樣式,并以條約形式規定中西方官員平等往來
4.太平天國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發展,但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易錯點撥】:太平天國運動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影響了晚清政局的變動(漢族官僚地位上升,中央權力下移),推動了洋務運動的開展,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但太平天國運動還有以下消極影響:
(1)破壞了富饒地區的生產力,使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口銳減,遲滯了這些省份的近代化進程。
(2)破壞了傳統文化。太平天國初期排斥儒家文化,焚燒儒家書籍,后又通過刪改儒家典籍
的辦法使儒家學說為已所用。
5.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還包括許多主觀因素
【易錯點撥】: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守舊勢力極力阻撓等客觀因素外,還有許多主觀因素。
(1)維新派未從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把希望寄托在同樣也是封建勢力代表的帝黨官僚身上。
(2)維新派對外國侵略者的本質缺乏深刻認識,甚至對西方列強抱有幻想。
(3)維新派自己既沒有真正的實力,又完全脫離群眾,甚至仇視農民革命。
(4)維新派變法策略未能統一,出現了維新派不同人物之間互相攻擊的現象
6.清末新政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
【易錯點撥】:清末新政以維護清政府統治為目的,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①新軍在維護清政府統治方面雖起過一定的作用,但后來大部分新軍力量為革命黨人所掌握,成為發動辛亥革命、顛覆清政府的一支重要力量。
②廢科舉、興西學促進了近代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產生,有助于西學新知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③獎勵工商業提高了工商業者的社會地位,促進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但從總體上來看,新政的推行并沒有改變封建專制制度,也沒有使中國富強,反而由于增加苛捐雜稅加重了民眾的負擔,激化了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
7.全面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政權建設
【易錯點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設立邊區政府,建立各級人民政府;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減租減息,發展生產;精兵簡政,加強人民武裝建設;開展新式教育;等等。這些措施不僅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為中國共產黨積累了政權建設經驗。
8.區分不清中共在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
【易錯點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堅定地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有利于調動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證土地革命的勝利
全民族抗戰時期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激發了農民抗日與生產的積極性;承認不反對抗日的地主、富農等是抗日與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使他們能夠保有一定的地位和利益,這有利于團結各階層抗日,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人民解放戰爭時期 黨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獲得了解放
9.全面認識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工業內遷的影響
【易錯點撥】(1)內遷:由于日本侵華,中國戰局惡化,東部沿海工業開始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
(2)影響
①大量工業企業遷入西南內地,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國的民族工業,堅定了中華民族抗戰的決心,為抗戰的勝利打下了物質基礎。
②東部工業大規模內遷,是我國工業布局的一個重大的變革,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近代中國的工業結構和布局,對新中國成立后的工業化有一定的影響。
10.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易錯點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一直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如在邊區政府和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根據地參議會中中國共產黨只占三分之一,實行雙減雙交政策,團結抗日的開明地主。
11.新中國成立并非我國進入社會主義階段的標志
【易錯點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但此時我國還不是社會主義國家而是新民主主義國家,政權性質為新民主主義政權。;1949-1956年為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完成了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
12.“一邊倒”不是唯意識形態而論,而是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
【易錯點撥】: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立場,但這既不意味著中國政府絕不同英、美等西方國家交往,也不意味著中國政府放棄獨立自主,毫無原則地倒向蘇聯一邊。它的實行是由當時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和中國的國情決定的,國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國家利益。
13.計劃經濟時代自由市場并未消亡
【易錯點撥】: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基本形成。在這一經濟體制下,國家下達指令性指標,所需的生產資料由各主管部門按計劃供應,產品由商業、物資部門收購或調撥。但這并不意味著自由市場的消亡,如在農村中依然存在著自留地和集市貿易等。
14.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都擴大了自主權
【易錯點撥】:①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相對于原來的人民公社體制,農民有了生產的自主權。
②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的宏觀調控管理體制,企業有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
15.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治理方面的制度創新
【易錯點撥】:(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2)開放新格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從開放到推動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
(3)城鄉一體化: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基本打破,城鄉一體化基本框架逐漸顯現。
(4)脫貧攻堅:從中國國情出發,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制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5)城鎮化進程:城鎮化制度創新邁出新步伐,新型城鎮化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
16、“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
【易錯點撥】:“舊民主主義革命”包含近代農民階級的的革命運動,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產階級專政國家為目的的資產階級革命。這些都具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質。例如: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例如:1919年五四運動后的中國革命。
這兩種革命,本質上均屬于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17、“資產階級革命”與“無產階級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易錯點撥】:“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社會制度的革命。例如:法國大革命。
“無產階級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勞動人民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例如:1871年,法國巴黎公社革命。
“社會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一種形式。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消滅私有制和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才能稱為“社會主義革命”。例如: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沒有廢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不屬于社會主義革命。
18、“單邊外交”與“多邊外交”
【易錯點撥】:“單邊外交”即外交中的單邊主義,是傳統的以孤立主義為基礎,不考慮大多數國家和民眾的愿望,單獨或帶頭維護自身利益。例如:一戰以前,美國實行“孤立主義”政策。
“多邊外交”是指以多個國際關系行為體為基礎,考慮大多數國家和民眾的利益,講究各國協作互動、合作共贏。例如: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堅持多邊外交。
19、“民族工業”與“民族資本主義”
【易錯點撥】:“民族工業”廣義上指由本國人創辦的近代企業。包括本國官府創辦的“官辦企業”和民間投資創辦的“商辦企業”。例如:洋務派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商人榮氏兄弟創辦的福新面粉公司,均屬于民族工業。
“民族資本主義”即狹義上的“民族工業”。專指由本國私人投資創辦的企業,包括政府官員私人投資創辦和經營的企業。有商辦企業、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等不同稱呼。新中國成立后,私營企業稱為“資本主義工商業”。例如:1953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
20、“官辦企業”與“官僚資本”
【易錯點撥】:“官辦企業”是指由政府投資創辦、經營的近代企業,包括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企業創辦的企業。它們在技術、資金、規模上具有較大優勢。例如:洋務派創辦的軍事、民用工業。
“官僚資本”特指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官辦或官商合辦企業,也包括國民政府高官利用國家特權經營的私有企業。例如:新中國成立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
21、“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
【易錯點撥】:“商品輸出”是指一國直接向他國輸出商品(主要是工業制成品),獲取銷售利潤。例如:鴉片戰爭后,英國向中國大量輸出棉布等工業品。
“資本輸出”是指一國投資他國,建立各種企業,利用當地廉價原料、勞動力等有利因素,開展生產或經營,賺取超額利潤。例如:19世紀末,列強在中國投資創辦工廠、銀行、修鐵路等。
22、“新民主主義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
【易錯點撥】:“新民主主義經濟”是指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以前,以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為領導的,由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等多種經濟成份組成的過渡性經濟。
“社會主義經濟”是指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國有、集體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出国| 江孜县| 湖口县| 徐闻县| 成安县| 布尔津县| 鲁山县| 镇赉县| 青龙| 封开县| 乌什县| 陈巴尔虎旗| 新源县| 搜索| 北票市| 永吉县| 祁东县| 盱眙县| 山阴县| 新营市| 潼南县| 兰溪市| 湟源县| 邵武市| 吉隆县| 龙游县| 隆昌县| 文化| 文登市| 西和县| 丽水市| 南部县| 买车| 淮南市| 彝良县| 遵义县| 顺昌县| 石家庄市| 亚东县| 沙洋县| 都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