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猜押11 考古與學術前沿一、最新考古發現(1)史實:發現紅山文化晚期“祭天圜丘”遺址,其三層夯土臺基結構與《周禮》記載的“圜丘祀天”儀式高度吻合。出土玉質天文觀測工具(玉圭、玉璧組合),推測用于觀測北斗星象,印證“紅山文化存在原始天文歷法體系”。(2)學術意義:將中國天文觀測史從商周提前至新石器時代,強化紅山文化作為“中華文明重要源頭”的地位。(3)高考知識點關聯:原始宗教與早期科學(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1課);玉器與天文觀測關聯;對比良渚文化玉琮的“天圓地方”宇宙觀;文明起源標志:大型祭祀建筑、社會分工(祭司階層)的出現(選修《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1課)。(1)史實:發掘出距今約3500年的青銅短劍墓群,劍身刻有“目紋”符號,與遼西夏家店下層文化兵器形制相似。墓中隨葬狗頭骨與青銅馬具,反映游牧與農耕混合經濟形態。(2)學術意義:揭示松嫩平原在商代已形成 “草原青銅文化圈”,與中原、北方草原雙向互動。(3)高考知識點關聯:青銅文明的多元性:中原禮器(鼎、爵)與邊疆兵器(短劍、馬具)的功能差異。早期族群遷徙:從“目紋”符號看東北與蒙古高原的文化聯系(必修《文化交流與傳播》第2課)。(1)史實:通過碳十四測年與墓志銘解讀,確認高句麗早期王族(如朱蒙系)墓葬中隨葬鐵質農具與漢式漆器,墓壁繪制“牛耕圖”。(2)學術意義:修正“高句麗經濟以漁獵為主”的傳統觀點,證實其 農業漢化早于政治漢化。(3)高考知識點關聯:邊疆政權漢化路徑:技術吸收(牛耕)→制度模仿(官制)→文化認同(漢字使用)的階段性特征。隋唐與高句麗戰爭:對比唐太宗、唐高宗對高句麗政策差異(必修《綱要》上第6課)。(1)史實:出土木質“魚符”與漢文、渤海文雙語公文簡牘,證實渤海國實行與唐朝一致的“符節制度”;發現“渤海國地方行政區劃圖”殘片,顯示其采用“府州縣”三級制,但保留“部族制”基層管理。(2)學術意義:實證渤海國“制度二元性”——中央集權與部族自治并存,為遼代“因俗而治”提供模板。(3)高考知識點關聯:唐代邊疆治理:渤海國與安西都護府、安南都護府的治理模式對比(羈縻制度 vs 直接管轄)。民族文字演變:渤海文借鑒契丹大字與漢字的造字邏輯(選修《文獻典籍與文化交流》)。(1)史實:利用同位素分析技術,確認耶律阿保機陪葬人群飲食結構中 漢人以粟米為主,契丹人以肉類為主,印證“南北分治”政策;發現遼代“官窯”瓷器殘片,釉色與邢窯白瓷相似但胎質含高嶺土,體現“仿唐創新”工藝。(2)學術意義:從物質文化層面量化遼代“一國兩制”政策的實施效果。(3)高考知識點關聯:遼朝南北面官制:北面官“畜牧稅”與南面官“兩稅法”的并行(必修《綱要》上第10課)。宋遼經濟互動:遼代瓷器對定窯、磁州窯技術的吸收與改造(選修《經濟與社會生活》第9課)。(1)史實:通過地質雷達掃描,發現金代皇城地下存在“冰窖+水井”復合冷藏系統,可儲存冬季冰塊至夏季供宮廷使用;出土女真文《歷書》殘卷,記載二十四節氣與女真傳統漁獵時令的結合。(2)學術意義:揭示金代在吸收漢文化時 保留生態適應性智慧(如寒區冷藏技術)。(3)高考知識點關聯:金朝漢化改革:對比完顏亮“全盤漢化”與金世宗“女真本位”政策(必修《綱要》上第10課)。古代科技與生活:冷藏技術從宮廷(冰窖)到民間(窖藏)的傳播(選修《科技與社會》)。二、25年命題預測與備考策略1.命題熱點方向:紅山文化天文觀測:可能結合良渚、陶寺遺址對比論述“多元文明中的科學萌芽”。渤海國制度二元性:以“符節制度”為例,分析唐代羈縻政策的靈活性與局限性。遼金生態智慧:從冷藏技術、水利系統看古代中國“因地制宜”的治理思想。2.必背對比考點:邊疆政權漢化對比:高句麗:技術先行(農業工具→軍事制度→文化認同)渤海國:制度模仿(唐式官制+本土官職)遼金:政策分層(南北面官制、猛安謀克)考古技術應用:碳十四測年(絕對年代判定)同位素分析(族群遷徙與飲食結構)多光譜成像(壁畫復原)3.邏輯框架:題目示例:“從東北考古發現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根基”1.文明起源的多元貢獻(紅山玉器、牛河梁祭壇)2.制度交融的實證(渤海國符節、遼代南北面官)3.生活文化的互鑒(金代歷書、高句麗牛耕圖)預測一 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新進展)1.距今5600年左右的牛河梁遺址積石冢墓內均有斜口筒形玉器隨葬,該類器型在紅山文化本身或先期文化中找不到淵源。2007年,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2件被稱為“玉龜狀扁圓形器”的斜口筒形玉器,整體造型與牛河梁出土者一致,另1件“玉龜”的龜背殼狀外形與前者簡化演變關系明確。據此可知( )A.中國的玉文化起源于安徽一帶 B.文明起源階段存在區域文化交流C.新石器時代氏族成員共同勞動 D.禮器已在“萬邦”時代普遍使用2.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的代表性遺存。考古人員在此發現一處大型臺基建筑群(下圖),其方圓50平方千米內,遍布祭壇和積石冢:規模大小不等。遺址群內的高等級墓葬中有大量精美的玉器,包括豬龍形器、鳥、昆蟲、玉人等,均具有特殊的宗教內涵。據此可知,當時( )A.王權與神權已緊密結合 B.手工業水平已相當發達C.社會貧富分化日益加劇 D.即將邁入階級社會門檻3.在距今約5500年至5000年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三層圜丘式祭壇,以及最早的集壇、廟、冢于一體的大型祭祀遺址。其整體布局嚴謹,呈“北廟南壇”布局,形成一條南北中軸線。這說明當時該地( )A.社會貧富分化開始產生 B.中華早期文明特征顯現C.氏族之間聯系日益密切 D.早期國家政權職能完備4.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距今約5500年,其中的女神廟出土了一尊完整的與真人一樣大的泥塑女神頭像,以及6個大小不同的殘體泥塑女像。據此可以推知,這一時期的紅山文化( )A.宗教權力占主導地位 B.人們以采集和漁獵為生C.尚處于母系氏族時代 D.手工業生產居中國前列5.距今5000年的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發現了壇、廟、冢。祭壇布局嚴、規模大,彰顯神靈崇拜與祭祀活動;女神廟出土等人大的完整泥塑女神頭像及6個殘體女性群像;積石冢群為人工夯筑土山,與女神廟南北分布,東西兩側與“金字塔”等距排列,有學者推測與“女媧”相關。這些遺跡表明( )A.母系氏族達到鼎盛 B.原始農業高度發達C.國家初始形態顯現 D.華夏民族已經形成6.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群距今約5000至5800年,其方圓5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遍布祭壇和積石冢。遺址群中高等級墓葬幾乎只隨葬玉器,包括豬龍形器、玉人等,均具有宗教內涵。這一現象反映了( )A.國家初始形態已經具備 B.皇權統治帶有神秘色彩C.權貴階層掌握宗教權力 D.社會動員能力尚欠發達7.下圖為安徽凌家灘遺址和遼寧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質人像,人物造型十分相似,均是薩滿向上天祈禱形象。這反映出( )A.原始宗教的敬天共性 B.區域文化的交流頻繁C.玉器制造的技藝高超 D.古國社會的階級分化預測二 高句麗與渤海國時期(核心突破)8.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貴族墓前發現有石雕文臣武將、石虎石羊,黑龍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絲織品和瓷器,河北發現的金人墓葬形制與遼墓有相似之處,甘肅發現有西夏紀年的漢人火葬墓。這些現象表明( )A.女真有自己墓葬習俗 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響C.金人葬俗受遼人影響 D.各民族文化交流廣泛9.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貴族墓前發現有石雕文臣武將、石虎石羊,黑龍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絲織品和瓷器,河北發現的金人墓葬形制與遼墓有相似之處,甘肅發現有西夏紀年的漢人火葬墓。這些現象表明( )A.西夏有自己墓葬習俗 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響C.金人葬俗受遼人影響 D.各民族文化交流廣泛10.《三國史記》是一部高麗官修正史,于1145年(高麗仁宗二十三年)由金富軾等以文言文編撰,共50卷,是朝鮮現存最古老的史書。這部史書可用來研究A.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的歷史 B.朝鮮巴利文的演變歷程C.高麗王朝“浮世繪”藝術成就 D.韓國首爾景福宮的特色11.公元624年以及643年前后,應朝鮮高句麗王朝的邀請,唐朝兩次派出使團前往朝鮮傳播道教。據說使團由道士組成,他們帶去了道教神靈的圖像,并且講授《道德經》。高句麗的學生還被允許到中國來學習道教,正如他們的同胞以及各國人民來中國學習佛法一樣。據此可知( )A.唐朝文化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B.對外交流以宗教傳播為主C.道教在唐朝的地位高于佛教 D.中朝間文化雙向交流頻繁12.據《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公元372年,高句麗“立太學,教育子弟”,講授儒家經典“五經”。這主要說明( )A.朝鮮深受中華文化影響 B.中國史籍關注周邊發展C.三國時期儒家思想發展 D.中國強化對高句麗統治13.高句麗建國初期,用漢文記下高句麗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記》;公元414年,高句麗在九華里處建立好太王碑,四面環刻漢字達1775字。這表明( )A.中韓文化歷史淵源完全相同 B.儒學得到朝鮮社會普遍認同C.東亞文化圈在此時已經形成 D.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14.《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碑》是高句麗第20代王長壽王為其父親王好太(374—413)所立的記功碑,碑文采用當時中國魏晉時期盛行的駢體文,行文典雅,由隸書寫成,也保留部分篆書和楷書,為中外學者所珍視。上述材料可用來印證( )A.高句麗王朝文化的繁榮 B.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傳播C.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D.儒學得到了朝鮮社會的認同15.朝鮮古代文獻大多是用漢語文言文寫的,如高句麗建國初期,就有人用漢文記下高句麗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記》;公元414年,高句麗在輯安城東九華里處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環刻漢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達1804字。這可用于印證( )A.中朝文化有共同的歷史淵源 B.儒學得到朝鮮社會普遍認同C.東亞文化圈形成并深入發展 D.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16.日本史書記載:“渤海國大使烏孝慎新貢《長慶宜明歷經》,云是大唐新用經也”。歷學家真野麻呂試用唐宣明歷之后,建議推廣使用。861年,日本宣布停舊歷,改用宣明歷。這體現了( )A.中日文化交流的頻繁 B.周邊國家全盤吸收唐代文化C.中華先進文化的輻射 D.日本大化改新推動歷法變革17.瓦當是古代建筑中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下圖是出土于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蓮花瓦當,其主體紋飾是6個雙瓣蓮花紋,各蓮瓣之間有“十”形紋飾。該文物說明( )A.唐政權對東北民族的有效治理 B.唐文化對周邊民族的深刻影響C.我國古代的建筑技術領先世界 D.渤海國進行全面封建化的決心18.在東北,以粟末靺鞨為主體的渤海國,與唐朝往來非常頻繁,在中原文明強有力的影響下,其社會經濟如農業、蠶桑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有“海東盛國”之譽。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時A.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B.先進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C.東北地區充分開發 D.社會經濟出現繁榮局面19.隨著渤海政權的不斷發展,唐朝在渤海國設立羈縻府州,唐渤交流密切,加上渤海積極開展對日交往,因此盡管渤海國自身未能保留下文獻記載,但是在唐朝和日本文獻中留下了相對豐富的記錄。特別是唐幽州行軍司馬張建章出使渤海后根據見聞寫了《渤海國記》,相關內容為《新唐書·渤海傳》吸納,為我們保留了大量渤海鼎盛時期的制度、文化記錄。與此同時,由于文獻史料較為有限,有關渤海國都城建制、結構功能、文化特征等層面還需依靠考古材料加以深層揭示。由此可見( )A.考古資料與文獻的互證才能確證史實B.私人撰述的史料價值往往高于正史C.邊疆史疑難問題的最終解決須經考古D.歷史研究需審視多類型史料的價值預測二 遼金元時期(多學科研究突破)20.茶產于四川,流行于江南。如圖是遼代晚期壁畫《備茶圖》。據此可知( )出土于河北宣化遼墓壁畫《備茶圖》A.南方文化影響力擴大 B.契丹族逐步封建化C.經濟作物在遼國推廣 D.風俗畫在西域流行21.遼代邑社是在當時佛教興盛的背景下,以平民為主體自發結成的民間宗教組織。由于統治者對佛教的推崇以及對民間邑社的寬容態度,遼代邑社蓬勃發展,僧俗都可參與,“千人邑”成為邑社的代名詞。遼代邑社的發展( )A.體現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 B.有利于佛教文化的傳播C.弱化了政府對基層的控制 D.限制了寺院經濟的發展22.1993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里村7號遼墓出土了一幅壁畫——《童嬉圖》,該壁畫縱170厘米,橫145厘米,壁畫真切地反映了遼代晚期的烹茶方式和程序。據圖可知( )A.南方文化影響力擴大 B.契丹族逐步封建化C.種茶在遼國推廣 D.風俗畫開始在北方流行23.遼初政權禮制建設過程中承繼了中原“生有名,死有謚”的傳統,至遲到遼中期,已經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官員謚號贈賜的制度。據目前所知的材料,遼代官員獲贈的謚號以褒獎美德善行為主。在謚字選擇上,“忠、恭、懿、肅”等字的使用頻率較高。這種舉措的作用是( )①消除了文化差異②集中反映儒家禮治思想③引導了社會風尚④樹立官方主流道德標準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24.契丹族婚姻制度在遼金時期有了明顯的轉變。遼代的契丹族女性在擇倡方面較為自曲,離婚、再嫁比較普遍;金代的契丹族女性離婚、再嫁現象逐漸減少,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度開始并行。出現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加強 B.儒家思想影響 C.門第觀念淡化 D.女性地位下降25.遼、金統治者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建造孔子廟,勤加祭祀。西夏統治者甚至“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尊孔子隆重,為漢族所不及。這反映了當時( )A.理學思想的傳播 B.民族關系的緩和C.文化交融的發展 D.統一趨勢的出現26.上京會寧府是金朝的第一座都城,經考古發現,該城中部自南向北有五重建筑基址整齊地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金史·地理志》中曾記載,會寧府皇城中興建的宮殿廟宇眾多,殿宇名字有“明德”“武德”“泰和”等,這反映出金朝( )A.認同中原治理模式 B.中央集權日益加強C.建筑風格獨樹一幟 D.學習借鑒中原文化27.金統治者把金源肇興之地稱為“內地”,行政區劃即上京路(今黑龍江白城)。在對外戰爭中,金把部分中原地區的漢人強制性地遷至上京,謂之“實內”。金朝“實內”政策的實施A.消除了宋朝軍民的抗金斗志 B.利于推動東北地區的社會發展C.緩和了金宋之間的民族矛盾 D.強化了對中原地區的掌控能力28.遼朝吸引和驅趕大批漢族人民北走塞外建漢城。女真統治者既強迫大批漢人繼續向塞外——直至遙遠的金上京地區遷移,同時又組織女真及塞外其他民族的猛安謀克戶向中原遷徙。這些大規模的移民( )A.促使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B.助推了民族之間的交融C.保障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D.均衡了全國的人口分布29.金朝將東北及上京等地的猛安謀克大批遷往今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據推算,遷居中原地區的女真人大約有200萬人左右,遷往內蒙古地區的大約有40萬人左右。這一做法( )A.使中央權力下移 B.促進了民族交融 C.催生了南北面官 D.消除了華夷差別二、材料題30.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24年5月1日,中國考古歷史博物館舉辦了。“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精品文物展”,以下為展出的代表性文物: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龍,距今約8000年。石堆龍居于村落中央位置、下方有中心墓區和祭祀坑等重要遺跡。它的發掘使得“龍出遼河源”有了考古學上的支撐。 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距今約6500—5000年。玉豬龍的主人應為部落首領或祭司,有學者認為,玉豬龍是非常重要的禮器,是一種祈雨儀式的道具。 山西省臨汾市裴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彩繪龍紋盤,距今約4300—3900年,盤內壁上的龍口中銜著谷物,隱含著陶寺先民期盼農業豐收的美好愿望。材料二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龍的形象已改變了先秦華夏部族圖騰式神靈的標記,綜合為一種新的造型。唐時期的龍多為行龍,或走或坐或飛,動靜之中蘊含著力量和剛健,充分體現了盛唐氣象。盡管起源于中國的云龍、盤龍、團龍、臥龍、潛龍、飛龍等藝術造型始終占著被崇敬的主體,但孔雀、鴕鳥、獅子、獵豹、犀牛、羚羊、天馬等這些異域化的圖像藝術被吸納融入于中國龍圖像之中。——摘編自魯諄等《龍文化與民族精神》(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類型,綜合以上材料說明它們所反映的有關龍圖騰的歷史信息。(2)依據材料二,概括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龍形象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出現這些特點的原因。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據考古發現,距今6000至5000年期間,我國各地普遍發生跨越式社會發展,形成眾多“高于民族部落的、穩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古國”。位于遼寧建平的牛河梁遺址群,其第一地點是由9座臺基構成的大型臺基建筑群(如下圖)。方圓5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遍布祭壇和積石冢。牛河梁遺址群中的高等級墓葬中幾乎只隨葬玉器種類包括豬龍形器、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鳥、昆蟲、玉人等,均具有宗教內涵。墓主人明顯屬于掌握宗教權力的特殊階層。——摘編自李新偉《在追溯中華文脈中讀懂“文明中國”》、朱忠鶴《中華文明古國時代從“牛河梁”開啟》紅山文化牛河梁迪址的祭壇和積石冢材料二 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家庭、家族以及國家共同體的認同和維護,在情感上表現為個體對所處共同體的認同和熱愛,在行為上表現為承擔共同體的責任。家國情懷根植于中國傳統社會的土壤。西周時期,周天子出于統治和加強權威的需要,在政治上實行宗法一分封制。宗法——分封制將源自家庭的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進行了緊密地結合,形成了“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模式。盡管西周之后的統治者不再實行宗法——分封制,但這種政治模式的影響卻十分深遠。“家國一體”觀念使得個體對家庭的認同和維護,自然延伸到對國家的認同和維護上,逐漸產生“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由家及國”的倫理文化,豐富了家國情懷的內涵。隨著儒家學說的發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世代中國人的人生信念和精神追求。——摘編自賈修建《家國情懷的歷史演進及其當代培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距今約6000——5000年前,我國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的雛形”這一結論進行論證說明。(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家國情懷的內涵,并分析其對古代中國文明產生的影響。32.古今中外歷次重大改革都把移風易俗當做革新的重要舉措,甚至樹為改革的象征。從某種意義看,能否除舊布新、樹立新風尚,是衡量改革是否深入和取得成功的風向標。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如圖兩件文物出土于山西大同。清朝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評價大同“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居邊隅之要害,為京師之屏藩,自昔用武地也。”遼代漢人火葬琉璃棺(中原流行土葬) 金代漢人墓葬冥器木椅材料二 遼太宗確立了“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一朝雙軌政治制度。北面官制是統轄契丹畜牧經濟的體制,南面官制則“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仿唐制“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諸衛、東宮之官”。遼法律分兩套:一套用于處理契丹與漢族等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衣服、飲食、語言各從其俗,在其他民族之間“皆用漢法”;而契丹“本類自相犯者”,則“用本國法”。——岳麓版教材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課忽必烈改制知識鏈接選取材料一中的一件文物,結合文物信息描述遼金時期大同地區風俗的變化。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初,高句麗不斷地向遼西營州等地侵擾。隋煬帝急切需要一條運渠為前線轉送軍資器械以征伐高句麗。而當時“國之資儲,唯籍河北”,于是,大業四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北通涿郡。”自隋代修永濟渠,將漢末以來的河北各運河加深、拓寬并連接在一起,全長兩千余里。——摘編自雒曉輝《永濟渠的興衰對唐代河北道水利建設的影響》材料二 晚清以來,河北土布一般通過專門經營運輸業的腳戶、腳行、貨棧等使用騾、駱駝等方式,通過陸路進行運輸。在鐵路興起后,土布開始通過鐵路進行流通,還有將河北土布運往天津再通過水路出口的情況。自京漢鐵路1906年通車,京張、正太等鐵路也都經過河北,石家莊、定州等地由于火車運輸的便利,商業貿易發展起來,成為土布外銷的集散地。——摘編自徐嘉晨《清代民國時期河北土布長途販運研究》材料三 2015年,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規劃》。滄州市新能源汽車基地、生物醫藥產業園、華北石化千萬噸煉油等一批重點項目投產,很好地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河北全域與京津的協同發展,在通道布局上要考慮區域的全面發展,只有河北發展,補齊短板,縮小與京津的差距,才能實現對北京有效的功能疏解,實現真正的協同發展。——摘編自井國龍《站在河北視角對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的幾點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隋朝開挖永濟渠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括河北地區土布貿易體現出的中國近代交通發展的特點。(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對區域交通一體化的啟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猜押11 考古與學術前沿一、最新考古發現1.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深化研究(2025年)(1)史實:發現紅山文化晚期“祭天圜丘”遺址,其三層夯土臺基結構與《周禮》記載的“圜丘祀天”儀式高度吻合。出土玉質天文觀測工具(玉圭、玉璧組合),推測用于觀測北斗星象,印證“紅山文化存在原始天文歷法體系”。(2)學術意義:將中國天文觀測史從商周提前至新石器時代,強化紅山文化作為“中華文明重要源頭”的地位。(3)高考知識點關聯:原始宗教與早期科學(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1課);玉器與天文觀測關聯;對比良渚文化玉琮的“天圓地方”宇宙觀;文明起源標志:大型祭祀建筑、社會分工(祭司階層)的出現(選修《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1課)。2.吉林白城雙塔遺址(2024年)(1)史實:發掘出距今約3500年的青銅短劍墓群,劍身刻有“目紋”符號,與遼西夏家店下層文化兵器形制相似。墓中隨葬狗頭骨與青銅馬具,反映游牧與農耕混合經濟形態。(2)學術意義:揭示松嫩平原在商代已形成 “草原青銅文化圈”,與中原、北方草原雙向互動。(3)高考知識點關聯:青銅文明的多元性:中原禮器(鼎、爵)與邊疆兵器(短劍、馬具)的功能差異。早期族群遷徙:從“目紋”符號看東北與蒙古高原的文化聯系(必修《文化交流與傳播》第2課)。3.吉林集安高句麗貴族墓群(2025年)(1)史實:通過碳十四測年與墓志銘解讀,確認高句麗早期王族(如朱蒙系)墓葬中隨葬鐵質農具與漢式漆器,墓壁繪制“牛耕圖”。(2)學術意義:修正“高句麗經濟以漁獵為主”的傳統觀點,證實其 農業漢化早于政治漢化。(3)高考知識點關聯:邊疆政權漢化路徑:技術吸收(牛耕)→制度模仿(官制)→文化認同(漢字使用)的階段性特征。隋唐與高句麗戰爭:對比唐太宗、唐高宗對高句麗政策差異(必修《綱要》上第6課)。4.黑龍江寧安渤海國官署遺址(2024年)(1)史實:出土木質“魚符”與漢文、渤海文雙語公文簡牘,證實渤海國實行與唐朝一致的“符節制度”;發現“渤海國地方行政區劃圖”殘片,顯示其采用“府州縣”三級制,但保留“部族制”基層管理。(2)學術意義:實證渤海國“制度二元性”——中央集權與部族自治并存,為遼代“因俗而治”提供模板。(3)高考知識點關聯:唐代邊疆治理:渤海國與安西都護府、安南都護府的治理模式對比(羈縻制度 vs 直接管轄)。民族文字演變:渤海文借鑒契丹大字與漢字的造字邏輯(選修《文獻典籍與文化交流》)。5.內蒙古赤峰遼代祖陵(2025年)(1)史實:利用同位素分析技術,確認耶律阿保機陪葬人群飲食結構中 漢人以粟米為主,契丹人以肉類為主,印證“南北分治”政策;發現遼代“官窯”瓷器殘片,釉色與邢窯白瓷相似但胎質含高嶺土,體現“仿唐創新”工藝。(2)學術意義:從物質文化層面量化遼代“一國兩制”政策的實施效果。(3)高考知識點關聯:遼朝南北面官制:北面官“畜牧稅”與南面官“兩稅法”的并行(必修《綱要》上第10課)。宋遼經濟互動:遼代瓷器對定窯、磁州窯技術的吸收與改造(選修《經濟與社會生活》第9課)。6.黑龍江阿城金上京遺址(2024年)(1)史實:通過地質雷達掃描,發現金代皇城地下存在“冰窖+水井”復合冷藏系統,可儲存冬季冰塊至夏季供宮廷使用;出土女真文《歷書》殘卷,記載二十四節氣與女真傳統漁獵時令的結合。(2)學術意義:揭示金代在吸收漢文化時 保留生態適應性智慧(如寒區冷藏技術)。(3)高考知識點關聯:金朝漢化改革:對比完顏亮“全盤漢化”與金世宗“女真本位”政策(必修《綱要》上第10課)。古代科技與生活:冷藏技術從宮廷(冰窖)到民間(窖藏)的傳播(選修《科技與社會》)。二、25年命題預測與備考策略1.命題熱點方向:紅山文化天文觀測:可能結合良渚、陶寺遺址對比論述“多元文明中的科學萌芽”。渤海國制度二元性:以“符節制度”為例,分析唐代羈縻政策的靈活性與局限性。遼金生態智慧:從冷藏技術、水利系統看古代中國“因地制宜”的治理思想。2.必背對比考點:邊疆政權漢化對比:高句麗:技術先行(農業工具→軍事制度→文化認同)渤海國:制度模仿(唐式官制+本土官職)遼金:政策分層(南北面官制、猛安謀克)考古技術應用:碳十四測年(絕對年代判定)同位素分析(族群遷徙與飲食結構)多光譜成像(壁畫復原)3.邏輯框架:題目示例:“從東北考古發現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根基”1.文明起源的多元貢獻(紅山玉器、牛河梁祭壇)2.制度交融的實證(渤海國符節、遼代南北面官)3.生活文化的互鑒(金代歷書、高句麗牛耕圖)預測一 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新進展)1.距今5600年左右的牛河梁遺址積石冢墓內均有斜口筒形玉器隨葬,該類器型在紅山文化本身或先期文化中找不到淵源。2007年,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2件被稱為“玉龜狀扁圓形器”的斜口筒形玉器,整體造型與牛河梁出土者一致,另1件“玉龜”的龜背殼狀外形與前者簡化演變關系明確。據此可知( )A.中國的玉文化起源于安徽一帶 B.文明起源階段存在區域文化交流C.新石器時代氏族成員共同勞動 D.禮器已在“萬邦”時代普遍使用【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安徽凌家灘文化與遼河流域牛河梁紅山文化之間存在器型、風格相似的玉器,說明這兩個地區在同一歷史時期存在跨區域的文化交流,B項正確;僅憑安徽出土的玉器與其他地區相似,無法直接推斷玉文化起源于安徽一帶,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氏族成員共同勞動的具體證據,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玉器的具體用途及禮器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2.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的代表性遺存。考古人員在此發現一處大型臺基建筑群(下圖),其方圓50平方千米內,遍布祭壇和積石冢:規模大小不等。遺址群內的高等級墓葬中有大量精美的玉器,包括豬龍形器、鳥、昆蟲、玉人等,均具有特殊的宗教內涵。據此可知,當時( )A.王權與神權已緊密結合 B.手工業水平已相當發達C.社會貧富分化日益加劇 D.即將邁入階級社會門檻【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的代表性遺存”“遍布祭壇和積石冢:規模大小不等”可知,此時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高等級墓葬中有大量精美的玉器,且均具有特殊的宗教內涵,表明當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門檻,D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來王權與神權的緊密結合,A項無中生有,排除A項;紅山文化時期尚處于原始社會階段,生產力水平較落后,B項“相當發達”程度失當,排除B項;高等級墓葬的出現可以說明社會已出現貧富分化和階級分化,但材料缺乏對比信息,無法得出日益加劇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3.在距今約5500年至5000年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三層圜丘式祭壇,以及最早的集壇、廟、冢于一體的大型祭祀遺址。其整體布局嚴謹,呈“北廟南壇”布局,形成一條南北中軸線。這說明當時該地( )A.社會貧富分化開始產生 B.中華早期文明特征顯現C.氏族之間聯系日益密切 D.早期國家政權職能完備【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距今約5500年至5000年(中國)。根據材料“最早的三層圜丘式祭壇”“集壇、廟、冢于一體的大型祭祀遺址”“北廟南壇”“形成一條南北中軸線”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建筑屬于祭祀建筑,其整體城市規劃形制嚴謹,布局與后世幾乎沒有區別,說明當時該地中華早期文明特征顯現,B項正確;公元前6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就出現了社會貧富分化現象,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多個氏族部落相互聯系的信息,排除C項;早期國家政權職能包括國家機器、軍隊、制度等,這些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4.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距今約5500年,其中的女神廟出土了一尊完整的與真人一樣大的泥塑女神頭像,以及6個大小不同的殘體泥塑女像。據此可以推知,這一時期的紅山文化( )A.宗教權力占主導地位 B.人們以采集和漁獵為生C.尚處于母系氏族時代 D.手工業生產居中國前列【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距今約5500年(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地女神廟及眾多女神像的出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女性的崇拜,這與母系氏族社會以女性為中心、尊崇女性的特征相符,可以推斷出當時尚處于母系氏族時代,C項正確;材料提到泥塑女神頭像,但并未涉及泥塑女神頭像具體作用和地位,與宗教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任何關于當時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如采集和漁獵為生)的描述,無法得出該結論,排除B項;材料沒有將紅山文化的手工業生產與中國其他地區進行對比的信息,不能得出其手工業生產居中國前列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5.距今5000年的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發現了壇、廟、冢。祭壇布局嚴、規模大,彰顯神靈崇拜與祭祀活動;女神廟出土等人大的完整泥塑女神頭像及6個殘體女性群像;積石冢群為人工夯筑土山,與女神廟南北分布,東西兩側與“金字塔”等距排列,有學者推測與“女媧”相關。這些遺跡表明( )A.母系氏族達到鼎盛 B.原始農業高度發達C.國家初始形態顯現 D.華夏民族已經形成【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祭壇體現社會分工,女神廟反映精神信仰,積石冢群暗示等級分化,這些信息都是國家初始形態的標志,C項正確;材料中雖有女性塑像,但祭壇、積石冢等復雜遺跡,表明社會組織已超越母系氏族簡單形態,此選項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農業生產信息,如作物、工具等,無法從遺跡推出農業高度發達,排除B項;華夏民族形成是漫長過程,涉及多部落融合等。材料僅為紅山文化遺址,不能證明華夏民族已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6.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群距今約5000至5800年,其方圓5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遍布祭壇和積石冢。遺址群中高等級墓葬幾乎只隨葬玉器,包括豬龍形器、玉人等,均具有宗教內涵。這一現象反映了( )A.國家初始形態已經具備 B.皇權統治帶有神秘色彩C.權貴階層掌握宗教權力 D.社會動員能力尚欠發達【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距今約5000至5800年(中國)。根據題干及所學可知,遺址群中高等級墓葬幾乎只隨葬具有宗教內涵的玉器,這表明在當時可能存在一個權貴階層,他們通過掌握與宗教相關的物品和儀式等,來彰顯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權力,C項正確;國家初始形態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備一系列要素,如明確的政治制度、統治機構、法律體系、城市等公共設施以及較為復雜的社會分工等。僅從牛河梁遺址群中高等級墓葬隨葬具有宗教內涵的玉器這一現象,無法充分體現出這些國家形成的關鍵要素,排除A項;皇權是在封建帝制社會才出現的概念,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社會動員能力體現在統治階級能夠有效地調動內部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使其參與到特定的社會活動或項目中,而題干只提到祭壇和積石冢分布情況,未涉及祭壇和積石冢的建造情況,不能得出當時社會動員能力的大小,排除D項。故選C項。7.下圖為安徽凌家灘遺址和遼寧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質人像,人物造型十分相似,均是薩滿向上天祈禱形象。這反映出( )A.原始宗教的敬天共性 B.區域文化的交流頻繁C.玉器制造的技藝高超 D.古國社會的階級分化【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中國)。據材料安徽和遼寧均出土了表現“薩滿向上天祈禱”的玉質人像,說明不同地區的原始宗教在敬天方面存在相似性,A項正確;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區域文化交流遠未達到頻繁水平,排除B項;制玉技術高超的說法與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的史實不符,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原始的宗教信仰,沒有強調私有制和階級分化,排除D項。故選A項。預測二 高句麗與渤海國時期(核心突破)8.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貴族墓前發現有石雕文臣武將、石虎石羊,黑龍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絲織品和瓷器,河北發現的金人墓葬形制與遼墓有相似之處,甘肅發現有西夏紀年的漢人火葬墓。這些現象表明( )A.女真有自己墓葬習俗 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響C.金人葬俗受遼人影響 D.各民族文化交流廣泛【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宋夏金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貴族墓前發現有石雕文臣武將、石虎石羊,黑龍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絲織品和瓷器,河北發現的金人墓葬形制與遼墓有相似之處,甘肅發現有西夏紀年的漢人火葬墓。”并結合所學可知,無論是墓葬形制又或是墓群中出土的物品都具有一定的多元性,體現其它民族地區的特色,這反映出當時各民族間存在廣泛的文化交流,D項正確;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強調女真有自己墓葬習俗,而是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排除A項;根據材料“河北發現的金人墓葬形制與遼墓有相似之處”可知B項表述不能完整表現材料內容,排除B項;材料也提及甘肅發現有西夏紀年的漢人火葬墓,C項表述不能完整表現材料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9.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貴族墓前發現有石雕文臣武將、石虎石羊,黑龍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絲織品和瓷器,河北發現的金人墓葬形制與遼墓有相似之處,甘肅發現有西夏紀年的漢人火葬墓。這些現象表明( )A.西夏有自己墓葬習俗 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響C.金人葬俗受遼人影響 D.各民族文化交流廣泛【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宋夏金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貴族墓前發現有石雕文臣武將、石虎石羊,黑龍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絲織品和瓷器,河北發現的金人墓葬形制與遼墓有相似之處,甘肅發現有西夏紀年的漢人火葬墓。”并結合所學可知,無論是墓葬形制又或是墓群中出土的物品都具有一定的多元性,體現其它民族地區的特色,這反映出當時各民族間存在廣泛的文化交流,D項正確;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強調女真有自己墓葬習俗,而是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排除A項;根據材料“河北發現的金人墓葬形制與遼墓有相似之處”可知B項表述不能完整表現材料內容,排除B項;材料也提及甘肅發現有西夏紀年的漢人火葬墓,C項表述不能完整表現材料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0.《三國史記》是一部高麗官修正史,于1145年(高麗仁宗二十三年)由金富軾等以文言文編撰,共50卷,是朝鮮現存最古老的史書。這部史書可用來研究A.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的歷史 B.朝鮮巴利文的演變歷程C.高麗王朝“浮世繪”藝術成就 D.韓國首爾景福宮的特色【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2世紀高麗王朝的官修史書《三國史記》可用來研究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的歷史,A項正確;巴利文是古印度的一種語言,不是朝鮮文字,B項錯誤;“浮世繪”是日本的風俗畫,不是高麗王朝的藝術成就,C項錯誤;始建于1395年的景福宮不會出現在12世紀中期編撰的史書中,D項錯誤。11.公元624年以及643年前后,應朝鮮高句麗王朝的邀請,唐朝兩次派出使團前往朝鮮傳播道教。據說使團由道士組成,他們帶去了道教神靈的圖像,并且講授《道德經》。高句麗的學生還被允許到中國來學習道教,正如他們的同胞以及各國人民來中國學習佛法一樣。據此可知( )A.唐朝文化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B.對外交流以宗教傳播為主C.道教在唐朝的地位高于佛教 D.中朝間文化雙向交流頻繁【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時空是“公元624年以及643年前后”。據題干可知,唐朝應朝鮮高句麗王朝的邀請派出使團傳播道教,他們帶去了道教神靈的圖像,并且講授《道德經》。高句麗的學生還被允許來中國學習道教,正如他們的同胞以及各國人民來中國學習佛法一樣。這體現了唐朝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影響,說明了唐朝文化具有強大的影響力,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強調唐朝向朝鮮傳播道教,但不能得出唐朝對外交流以宗教傳播為主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比較道教和佛教在唐朝的地位,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強調唐朝向朝鮮傳播道教,還允許高句麗的學生到中國來學習道教,但未體現中朝間文化雙向交流,排除D項。故選A項。12.據《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公元372年,高句麗“立太學,教育子弟”,講授儒家經典“五經”。這主要說明( )A.朝鮮深受中華文化影響 B.中國史籍關注周邊發展C.三國時期儒家思想發展 D.中國強化對高句麗統治【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類題目,時空是公元372年的高句麗。根據材料“公元372年,高句麗‘立太學,教育子弟’,講授儒家經典‘五經’。”可知,反映了高句麗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A項正確;“中國史籍關注周邊發展”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項;三國時期儒家思想面臨佛道思想的沖擊,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中國統治高句麗的信息,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3.高句麗建國初期,用漢文記下高句麗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記》;公元414年,高句麗在九華里處建立好太王碑,四面環刻漢字達1775字。這表明( )A.中韓文化歷史淵源完全相同 B.儒學得到朝鮮社會普遍認同C.東亞文化圈在此時已經形成 D.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朝鮮)。根據材料“朝鮮古代文獻大多是用漢語文言文寫的”“高句麗在輯安城東九華里處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環刻漢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達1775字”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內容說明漢字在古代朝鮮得到了傳播,這可用于印證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文化的影響,D項正確;“中韓文化淵源完全相同”的說法有誤,中國與韓國文化淵源不同,排除A項;漢字在朝鮮的傳播并不代表儒學得到朝鮮社會的普遍認同,排除B項;東亞文化圈形成于唐代,而材料內容主要強調了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文化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14.《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碑》是高句麗第20代王長壽王為其父親王好太(374—413)所立的記功碑,碑文采用當時中國魏晉時期盛行的駢體文,行文典雅,由隸書寫成,也保留部分篆書和楷書,為中外學者所珍視。上述材料可用來印證( )A.高句麗王朝文化的繁榮 B.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傳播C.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D.儒學得到了朝鮮社會的認同【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亞洲。根據材料,中國的書法傳入高句麗,影響了當時的碑文,可知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影響較大,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文化的傳播交流,不是高句麗王朝本身的文化繁榮,排除A項;僅僅從高句麗一個國家無法判斷東亞文化圈的形成,排除C項;材料中僅僅體現高句麗上層對中國文化的認可,排除D項。故選B項。15.朝鮮古代文獻大多是用漢語文言文寫的,如高句麗建國初期,就有人用漢文記下高句麗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記》;公元414年,高句麗在輯安城東九華里處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環刻漢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達1804字。這可用于印證( )A.中朝文化有共同的歷史淵源 B.儒學得到朝鮮社會普遍認同C.東亞文化圈形成并深入發展 D.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古代(朝鮮)。朝鮮古代文獻大多是漢語文言文寫的,而朝鮮漢語是由中國傳入的,可以用于印證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D項正確;共同的淵源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項;B項“普遍”過于絕對,排除B項;僅僅從朝鮮無法看出東亞文化圈的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16.日本史書記載:“渤海國大使烏孝慎新貢《長慶宜明歷經》,云是大唐新用經也”。歷學家真野麻呂試用唐宣明歷之后,建議推廣使用。861年,日本宣布停舊歷,改用宣明歷。這體現了( )A.中日文化交流的頻繁 B.周邊國家全盤吸收唐代文化C.中華先進文化的輻射 D.日本大化改新推動歷法變革【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渤海國大使烏孝慎新貢《長慶宜明歷經》,云是大唐新用經也”“歷學家真野麻呂試用唐宣明歷之后,建議推廣使用。861年,日本宣布停舊歷,改用宣明歷。”可知,渤海國和日本采用了唐朝的歷法,這體現了中華先進文化對周邊國家的輻射,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無法得出中日文化交流頻繁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唐朝歷法對周邊國家的影響,無法得出“全盤吸收唐代文化”的結論,表述有誤,排除B項;日本大化改新發生于646年,其主要內容是廢除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向中國唐朝政治和經濟體制學習,成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排除D項。故選C項。17.瓦當是古代建筑中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下圖是出土于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蓮花瓦當,其主體紋飾是6個雙瓣蓮花紋,各蓮瓣之間有“十”形紋飾。該文物說明( )A.唐政權對東北民族的有效治理 B.唐文化對周邊民族的深刻影響C.我國古代的建筑技術領先世界 D.渤海國進行全面封建化的決心【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瓦當本是中原民族建筑中的典型部件,但是卻在東北地區的渤海國舊址出土,這說明渤海國的文化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大,B項正確;唐王朝并未在渤海地區設置直接管理的機構,渤海國名義上是唐的藩屬國,事實上是一個獨立政權,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同時期世界其他文明的建筑水平,沒有對比,無法得出中國建筑技術領先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體現出渤海國接受了中原先進文化,但不能體現其政權的“全面”封建化,排除D項。故選B項。18.在東北,以粟末靺鞨為主體的渤海國,與唐朝往來非常頻繁,在中原文明強有力的影響下,其社會經濟如農業、蠶桑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有“海東盛國”之譽。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時A.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B.先進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C.東北地區充分開發 D.社會經濟出現繁榮局面【答案】B【解析】據題意可知,東北邊疆地區的粟末靺鞨在唐朝的影響下社會出現了明顯的進步,這說明唐王朝的先進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張,故選B;A項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粟末靺鞨社會出現進步不能說明東北地區得到充分開發和社會經濟出現繁榮局面,排除CD。故選B。19.隨著渤海政權的不斷發展,唐朝在渤海國設立羈縻府州,唐渤交流密切,加上渤海積極開展對日交往,因此盡管渤海國自身未能保留下文獻記載,但是在唐朝和日本文獻中留下了相對豐富的記錄。特別是唐幽州行軍司馬張建章出使渤海后根據見聞寫了《渤海國記》,相關內容為《新唐書·渤海傳》吸納,為我們保留了大量渤海鼎盛時期的制度、文化記錄。與此同時,由于文獻史料較為有限,有關渤海國都城建制、結構功能、文化特征等層面還需依靠考古材料加以深層揭示。由此可見( )A.考古資料與文獻的互證才能確證史實B.私人撰述的史料價值往往高于正史C.邊疆史疑難問題的最終解決須經考古D.歷史研究需審視多類型史料的價值【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盡管渤海國自身未能保留下文獻記載,但是在唐朝和日本文獻中留下了相對豐富的記錄”可知,雖然渤海國自身并沒有留下文獻記載,但是可以通過唐朝和日本的文獻記錄進行研究,說明歷史研究需審視多類型史料的價值,D項正確;有時考古資料本身就能確證史實,不一定與文獻互證,排除A項;正史的史料價值相對私人轉述來說,相對較高,排除B項;在文獻史料有限的情況下,須依靠考古資料的佐證,排除C項。故選D項。預測二 遼金元時期(多學科研究突破)20.茶產于四川,流行于江南。如圖是遼代晚期壁畫《備茶圖》。據此可知( )出土于河北宣化遼墓壁畫《備茶圖》A.南方文化影響力擴大 B.契丹族逐步封建化C.經濟作物在遼國推廣 D.風俗畫在西域流行【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宋西夏并立時期(中國)。觀察圖畫可知,茶在遼朝社會較為普遍,飲茶已經成為遼朝人的日常生活習慣。根據材料“茶產于四川,流行于江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作為南方重要的經濟作物,它在北方的傳播也說明南方文化的影響力在擴大,A項正確;“契丹族逐步封建化”主要表現在政治方面,材料中沒有體現政治層面,排除B項;材料中主旨為“茶在遼朝的影響”,“經濟作物在遼國推廣”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主要講述“遼朝”,而不是西域地區,排除D項。故選A項。21.遼代邑社是在當時佛教興盛的背景下,以平民為主體自發結成的民間宗教組織。由于統治者對佛教的推崇以及對民間邑社的寬容態度,遼代邑社蓬勃發展,僧俗都可參與,“千人邑”成為邑社的代名詞。遼代邑社的發展( )A.體現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 B.有利于佛教文化的傳播C.弱化了政府對基層的控制 D.限制了寺院經濟的發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代(中國)。根據材料“遼代邑社是在當時佛教興盛的背景下,以平民為主體自發結成的民間宗教組織。由于統治者對佛教的推崇以及對民間邑社的寬容態度,遼代邑社蓬勃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邑社的成員通過自愿捐獻財物,支持寺院的興建工程和法事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念誦佛經、供養佛塔、印刷和保存大藏經等,有力地促進了佛教文化的傳播和佛事的盛行,有利于佛教文化的傳播,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遼代的宗教文化發展,不是民族交融,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遼代邑社對于當時社會基層管理的影響,而且統治者對民間邑社的寬容態度,側面證明其對于政府的基層控制影響是有限的,排除C項;遼代邑社是以平民為主體自發結成的民間宗教組織,不是經濟組織,也沒有體現其對于的土地的占有情況以及對于寺院經濟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22.1993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里村7號遼墓出土了一幅壁畫——《童嬉圖》,該壁畫縱170厘米,橫145厘米,壁畫真切地反映了遼代晚期的烹茶方式和程序。據圖可知( )A.南方文化影響力擴大 B.契丹族逐步封建化C.種茶在遼國推廣 D.風俗畫開始在北方流行【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代晚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遼代晚期,北方遼國也烹茶,流行茶文化,南方文化影響力擴大,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契丹族封建生產關系建立的信息,排除B項;遼人飲的茶不一定是本國產的,也可能是從南方購買的,排除C項;開始一詞不恰當,材料信息無法得知風俗畫就是于遼代開始在北方流行的,排除D項。故選A項。23.遼初政權禮制建設過程中承繼了中原“生有名,死有謚”的傳統,至遲到遼中期,已經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官員謚號贈賜的制度。據目前所知的材料,遼代官員獲贈的謚號以褒獎美德善行為主。在謚字選擇上,“忠、恭、懿、肅”等字的使用頻率較高。這種舉措的作用是( )①消除了文化差異②集中反映儒家禮治思想③引導了社會風尚④樹立官方主流道德標準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遼初政權禮制建設過程中承繼了中原‘生有名,死有謚’的傳統,至遲到遼中期,已經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官員謚號贈賜的制度。”可知,遼朝學習與繼承了中原的文化,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官員謚號贈賜的制度,其官員獲贈的謚號以褒獎美德善行為主,這些措施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社會風尚,也樹立了官方主流道德標準,對于維護遼朝統治具有重要的意義,③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之間無法消除文化差異,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遼朝繼承中原文化,而非集中反映儒家禮治思想,②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和D項。故選B項。24.契丹族婚姻制度在遼金時期有了明顯的轉變。遼代的契丹族女性在擇倡方面較為自曲,離婚、再嫁比較普遍;金代的契丹族女性離婚、再嫁現象逐漸減少,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度開始并行。出現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加強 B.儒家思想影響 C.門第觀念淡化 D.女性地位下降【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中國)。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在遼代,契丹族婚姻較為自由,女性有較大的擇偶自由和再婚權利,然而,到了金代,隨著中原文化的輸入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契丹族的婚姻制度發生了變化,儒家思想強調家庭的倫理和綱常,重視一夫一妻制度,反對自由離婚和再嫁,因此契丹族女性的婚姻自由受到限制,這一變化反映了儒家倫理在金代對契丹族的影響滲透,B項正確;民族交融有多種方式,如經濟往來等,A項并非導致契丹族婚姻制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遼和金都沒有門第觀念,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對契丹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女性地位下降是題干中的現象,不是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25.遼、金統治者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建造孔子廟,勤加祭祀。西夏統治者甚至“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尊孔子隆重,為漢族所不及。這反映了當時( )A.理學思想的傳播 B.民族關系的緩和C.文化交融的發展 D.統一趨勢的出現【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金時期(中國)。材料表明遼、夏、金統治者都十分推崇儒學,把儒學思想和儒家經典作為發展其民族文化的主導思想,這是因為北宋與北方游牧民族政權對峙時期,在漢文化與游牧文化碰撞、交融過程中,北方游牧民族吸收中原地區漢族文化,反映了文化交融日益加強,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少數民族統治者對孔子的尊崇,甚至比漢族還重,無法體現理學的傳播情況,排除A項;統治者推崇儒學,并不一定能緩和民族關系,排除B項;統治者推崇儒學,無法體現統一趨勢出現,排除D項。故選C項。26.上京會寧府是金朝的第一座都城,經考古發現,該城中部自南向北有五重建筑基址整齊地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金史·地理志》中曾記載,會寧府皇城中興建的宮殿廟宇眾多,殿宇名字有“明德”“武德”“泰和”等,這反映出金朝( )A.認同中原治理模式 B.中央集權日益加強C.建筑風格獨樹一幟 D.學習借鑒中原文化【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朝(中國)。據材料信息“整齊排列在中軸線上”,殿宇的名字有“明德”、“武德”、“泰和”,結合所學可知,金朝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學習中原文化禮制規范,D項正確;材料強調金的都城修建受禮制思想影響,與認同中原治理模式兩者內容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對地方勢力的削弱,無法得出中央集權的加強,排除B項;材料強調金的都城建筑受中原文化影響,并非獨樹一幟,排除C項。故選D項。27.金統治者把金源肇興之地稱為“內地”,行政區劃即上京路(今黑龍江白城)。在對外戰爭中,金把部分中原地區的漢人強制性地遷至上京,謂之“實內”。金朝“實內”政策的實施A.消除了宋朝軍民的抗金斗志 B.利于推動東北地區的社會發展C.緩和了金宋之間的民族矛盾 D.強化了對中原地區的掌控能力【答案】B【解析】把中原地區的遷居到東北黑龍江地區,充實了邊疆地區的勞動力,有助于推動東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B項正確;A選項中“消除了”表述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中的措施并沒有緩和宋朝和金朝的民族矛盾,排除C項;材料中是把中原人口掠奪到北方,并沒有體現出強化對中原的控制,排除D項。故選B項。28.遼朝吸引和驅趕大批漢族人民北走塞外建漢城。女真統治者既強迫大批漢人繼續向塞外——直至遙遠的金上京地區遷移,同時又組織女真及塞外其他民族的猛安謀克戶向中原遷徙。這些大規模的移民( )A.促使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B.助推了民族之間的交融C.保障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D.均衡了全國的人口分布【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遼朝和女真統治者的移民政策涉及漢族、女真族以及其他塞外民族的遷徙,這種跨民族的遷徙活動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融,B項正確;經濟重心在南宋時期已經完成南移,排除A項;移民到邊疆后,這些移民既可以從事生產活動,又能在戰時參與軍事防御,增強了邊疆的防御力量,但是“保障了國家的長治久安”說法絕對,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北方和中原的人口調整,排除D項。故選B項。29.金朝將東北及上京等地的猛安謀克大批遷往今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據推算,遷居中原地區的女真人大約有200萬人左右,遷往內蒙古地區的大約有40萬人左右。這一做法( )A.使中央權力下移 B.促進了民族交融 C.催生了南北面官 D.消除了華夷差別【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朝(中國)。據材料“金朝將東北及上京等地的猛安謀克大批遷往今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及所學知識可知,金朝將女真人遷移到漢族為主的地區,這推動了女真人與漢人的交往、交流,推動了民族交融,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央與地方權力變化,排除A項;南北面官制度是遼朝的制度,排除C項;將大量女真人遷往黃河流域沒有消除華夷差別,排除D項。故選B項。二、材料題30.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24年5月1日,中國考古歷史博物館舉辦了。“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精品文物展”,以下為展出的代表性文物: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龍,距今約8000年。石堆龍居于村落中央位置、下方有中心墓區和祭祀坑等重要遺跡。它的發掘使得“龍出遼河源”有了考古學上的支撐。 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距今約6500—5000年。玉豬龍的主人應為部落首領或祭司,有學者認為,玉豬龍是非常重要的禮器,是一種祈雨儀式的道具。 山西省臨汾市裴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彩繪龍紋盤,距今約4300—3900年,盤內壁上的龍口中銜著谷物,隱含著陶寺先民期盼農業豐收的美好愿望。材料二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龍的形象已改變了先秦華夏部族圖騰式神靈的標記,綜合為一種新的造型。唐時期的龍多為行龍,或走或坐或飛,動靜之中蘊含著力量和剛健,充分體現了盛唐氣象。盡管起源于中國的云龍、盤龍、團龍、臥龍、潛龍、飛龍等藝術造型始終占著被崇敬的主體,但孔雀、鴕鳥、獅子、獵豹、犀牛、羚羊、天馬等這些異域化的圖像藝術被吸納融入于中國龍圖像之中。——摘編自魯諄等《龍文化與民族精神》(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類型,綜合以上材料說明它們所反映的有關龍圖騰的歷史信息。(2)依據材料二,概括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龍形象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出現這些特點的原因。【答案】(1)史料類型:實物史料。歷史信息:中國古代對于龍的圖騰崇拜源遠流長;龍的圖騰崇拜體現古代中國人的農業、手工業等生產生活情況、社會等級和禮儀制度、宗教觀念、審美觀念等;不同地區龍圖騰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聯系,體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答出兩點即可)(2)特點:多為行龍,更加剛健有力;吸納融入異域化的圖像藝術。(答出一點即可)原因:隋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催生昂揚進取、剛健豪邁、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民族交流交融進一步加強,隋唐時期對外交流頻繁,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和佛教等外來文化藝術的影響。(答出兩點即可)【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第一小問史料類型,由于材料中的史料“石堆龍”、“玉豬龍”、“陶彩繪龍紋盤”都是出土文物,所以其類型是實物史料。第二小問歷史信息,由上述實物史料距今的年代可得,它們都是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說明中國古代對于龍的圖騰崇拜源遠流長;由材料“下方有中心墓區和祭祀坑等重要遺跡”、“玉豬龍的主人應為部落首領或祭司”、“玉豬龍是非常重要的禮器,是一種祈雨儀式的道具”、“盤內壁上的龍口中銜著谷物”、“隱含著陶寺先民期盼農業豐收的美好愿望”可得,龍的圖騰崇拜體現古代中國人的農業、手工業等生產生活情況、社會等級和禮儀制度、宗教觀念、審美觀念等;從上述出土文物中龍的形象可得,不同地區龍圖騰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聯系,體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2)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中國)。第一小問特點,由材料“多為行龍,或走或坐或飛,動靜之中蘊含著力量和剛健”可得,多為行龍,更加剛健有力;由材料“異域化的圖像藝術被吸納融入于中國龍圖像之中”可得,吸納融入異域化的圖像藝術。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所學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史實從綜合國力、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角度分析作答。具體來說,從隋唐時期綜合國力看,當時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催生昂揚進取、剛健豪邁、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從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看,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民族交流交融進一步加強,隋唐時期對外交流頻繁,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和佛教等外來文化藝術的影響。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據考古發現,距今6000至5000年期間,我國各地普遍發生跨越式社會發展,形成眾多“高于民族部落的、穩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古國”。位于遼寧建平的牛河梁遺址群,其第一地點是由9座臺基構成的大型臺基建筑群(如下圖)。方圓5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遍布祭壇和積石冢。牛河梁遺址群中的高等級墓葬中幾乎只隨葬玉器種類包括豬龍形器、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鳥、昆蟲、玉人等,均具有宗教內涵。墓主人明顯屬于掌握宗教權力的特殊階層。——摘編自李新偉《在追溯中華文脈中讀懂“文明中國”》、朱忠鶴《中華文明古國時代從“牛河梁”開啟》紅山文化牛河梁迪址的祭壇和積石冢材料二 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家庭、家族以及國家共同體的認同和維護,在情感上表現為個體對所處共同體的認同和熱愛,在行為上表現為承擔共同體的責任。家國情懷根植于中國傳統社會的土壤。西周時期,周天子出于統治和加強權威的需要,在政治上實行宗法一分封制。宗法——分封制將源自家庭的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進行了緊密地結合,形成了“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模式。盡管西周之后的統治者不再實行宗法——分封制,但這種政治模式的影響卻十分深遠。“家國一體”觀念使得個體對家庭的認同和維護,自然延伸到對國家的認同和維護上,逐漸產生“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由家及國”的倫理文化,豐富了家國情懷的內涵。隨著儒家學說的發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世代中國人的人生信念和精神追求。——摘編自賈修建《家國情懷的歷史演進及其當代培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距今約6000——5000年前,我國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的雛形”這一結論進行論證說明。(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家國情懷的內涵,并分析其對古代中國文明產生的影響。【答案】(1)通過“墓主人明顯屬于掌握宗教權力的特殊階層”可以看出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權貴階層;出土大量具有宗教內涵的玉器,說明手工業發展,社會分工出現,并有了宗教文化系統和禮儀規范;“9座臺基構成的大型臺基建筑群”說明當時社會不僅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實力,而且已具備一定的權力號召和社會動員組織能力,即具備行政管理能力。(2)內涵:包括“家國一體”(或“家國同構”)的觀念,“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由家及國”的倫理文化:儒家學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影響:有利于鞏固統治秩序;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有序;有利于豐富古代文化內涵;有利于儒家學者建立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塑造中華民族的獨特性格和精神風貌。【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距今約6000——5000年前(中國)。據材料“墓主人明顯屬于掌握宗教權力的特殊階層”可以看出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權貴階層;據材料出土大量具有宗教內涵的玉器,說明手工業發展,社會分工出現,并有了宗教文化系統和禮儀規范;據材料“9座臺基構成的大型臺基建筑群”說明當時社會不僅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實力,而且已具備一定的權力號召和社會動員組織能力,即具備行政管理能力。(2)本題是特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內涵:據材料“‘家國一體’觀念使得個體對家庭的認同和維護,自然延伸到對國家的認同和維護上,逐漸產生‘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由家及國’的倫理文化,豐富了家國情懷的內涵。”可得出包括“家國一體”(或“家國同構”)的觀念,“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由家及國”的倫理文化:據材料“隨著儒家學說的發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世代中國人的人生信念和精神追求。”可得出儒家學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影響:據材料“西周時期,周天子出于統治和加強權威的需要,在政治上實行宗法一分封制。”可得出有利于鞏固統治秩序;據材料“在家盡孝,為國盡忠”可得出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有序;據材料“豐富了家國情懷的內涵”可得出有利于豐富古代文化內涵;據材料“隨著儒家學說的發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世代中國人的人生信念和精神追求”可得出有利于儒家學者建立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結合所學可得出有助于塑造中華民族的獨特性格和精神風貌。32.古今中外歷次重大改革都把移風易俗當做革新的重要舉措,甚至樹為改革的象征。從某種意義看,能否除舊布新、樹立新風尚,是衡量改革是否深入和取得成功的風向標。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如圖兩件文物出土于山西大同。清朝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評價大同“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居邊隅之要害,為京師之屏藩,自昔用武地也。”遼代漢人火葬琉璃棺(中原流行土葬) 金代漢人墓葬冥器木椅材料二 遼太宗確立了“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一朝雙軌政治制度。北面官制是統轄契丹畜牧經濟的體制,南面官制則“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仿唐制“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諸衛、東宮之官”。遼法律分兩套:一套用于處理契丹與漢族等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衣服、飲食、語言各從其俗,在其他民族之間“皆用漢法”;而契丹“本類自相犯者”,則“用本國法”。——岳麓版教材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7課忽必烈改制知識鏈接選取材料一中的一件文物,結合文物信息描述遼金時期大同地區風俗的變化。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答案】選取文物:“遼代漢人火葬琉璃棺”變化:遼金時期,中原漢人流行土葬,而遼人(契丹人)盛行火葬。出土于山西大同的“遼代漢人火葬琉璃棺”,說明大同地區的喪葬習俗深受遼人(契丹人)的影響,出現了不同于中原漢人的習俗。選取文物:“金代漢人墓葬冥器木椅”變化:漢人席地而坐的禮制形成于周代,直至唐末五代;而木椅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用具。出土于山西大同的“金代漢人墓葬冥器木椅”,說明大同地區的風俗習慣深受金人的影響。(選取材料一中的一件文物描述即可)原因:受大同區位因素的影響;一朝雙軌政治制度的影響;歷史上北民內遷,民族融合的影響。【解析】選取文物:根據材料一“ 如圖兩件文物出土于山西大同……”,選取“遼代漢人火葬琉璃棺”。變化:根據材料一中“遼代漢人火葬琉璃棺”文物信息,可知,遼金時期,中原漢人流行土葬,而遼人(契丹人)盛行火葬。“遼代漢人火葬琉璃棺”的出土,說明大同地區的喪葬習俗深受遼人(契丹人)的影響,出現了不同于中原漢人的習俗。選取文物:根據材料一“ 如圖兩件文物出土于山西大同……”,選取“金代漢人墓葬冥器木椅”。變化:根據材料一中“金代漢人墓葬冥器木椅”文物信息,可知,漢人席地而坐的禮制形成于周代,直至唐末五代;而木椅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用具。“金代漢人墓葬冥器木椅”的出土,說明大同地區的風俗習慣深受金人的影響。(選取材料一中的一件文物描述即可)原因:根據材料一“清朝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評價大同‘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居邊隅之要害,為京師之屏藩,自昔用武地也。’”,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受大同區位因素的影響;根據材料二“ 遼太宗確立了‘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一朝雙軌政治制度……”,并結合所學得出,一朝雙軌政治制度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遼金時期大同地區風俗變化的原因還有“歷史上北民內遷,民族融合的影響”等。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初,高句麗不斷地向遼西營州等地侵擾。隋煬帝急切需要一條運渠為前線轉送軍資器械以征伐高句麗。而當時“國之資儲,唯籍河北”,于是,大業四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北通涿郡。”自隋代修永濟渠,將漢末以來的河北各運河加深、拓寬并連接在一起,全長兩千余里。——摘編自雒曉輝《永濟渠的興衰對唐代河北道水利建設的影響》材料二 晚清以來,河北土布一般通過專門經營運輸業的腳戶、腳行、貨棧等使用騾、駱駝等方式,通過陸路進行運輸。在鐵路興起后,土布開始通過鐵路進行流通,還有將河北土布運往天津再通過水路出口的情況。自京漢鐵路1906年通車,京張、正太等鐵路也都經過河北,石家莊、定州等地由于火車運輸的便利,商業貿易發展起來,成為土布外銷的集散地。——摘編自徐嘉晨《清代民國時期河北土布長途販運研究》材料三 2015年,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規劃》。滄州市新能源汽車基地、生物醫藥產業園、華北石化千萬噸煉油等一批重點項目投產,很好地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河北全域與京津的協同發展,在通道布局上要考慮區域的全面發展,只有河北發展,補齊短板,縮小與京津的差距,才能實現對北京有效的功能疏解,實現真正的協同發展。——摘編自井國龍《站在河北視角對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的幾點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隋朝開挖永濟渠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括河北地區土布貿易體現出的中國近代交通發展的特點。(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對區域交通一體化的啟示。【答案】(1)歷史背景:隋朝征伐高句麗需要轉運物資;河北地區成為國家賦稅重地;大一統王朝建立,國家組織力量強大;漢以來河北地區運河體系的開發提供了良好基礎。(2)特點:運輸方式種類多;傳統與近代運輸方式并存;交通發展影響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格局;交通發展與商貿活動緊密聯系。(3)啟示:區域交通一體化需要整合原有交通資源;區域交通一體化要服務于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區域交通一體化需要國家對經濟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區域交通一體化需要區域整體協調全面發展。【解析】(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隋朝(中國)。歷史背景:根據材料一“高句麗不斷地向遼西營州等地侵擾”“隋煬帝急切需要一條運渠為前線轉送軍資器械以征伐高句麗”可知,隋朝征伐高句麗需要轉運物資;根據“國之資儲,唯籍河北”可知,河北是國家賦稅重地;根據“大業四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并結合所學可知,大一統王朝建立,國家組織力量強大;根據“將漢末以來的河北各運河加深、拓寬并連接在一起”可知,漢代以來河北地區的運河開發提供了良好基礎。(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二“腳戶、腳行、貨棧等使用騾、駱駝等方式”“陸路運輸、鐵路”等可知,運輸方式種類多,并且傳統與近代運輸方式并存;根據“石家莊、定州等地由于火車運輸的便利,商業貿易發展起來”可知,交通發展影響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格局;根據鐵路運輸的貨物主要為土布等商品可知,交通發展與商貿活動緊密聯系。(3)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古代到現代的中國。啟示:根據材料一隋代“將漢末以來的河北各運河加深、拓寬并連接在一起”可知,區域交通一體化需要整合原有交通資源;根據材料二河北交通運輸發展與土布銷售的關系和材料三京津冀一體化與河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可知,區域交通一體化要服務于區域特色產業發展;根據材料三“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規劃》”可知,區域交通一體化需要國家對經濟發展進行整體規劃;根據京津冀地區發展的規劃,可推知區域交通一體化需要區域整體協調全面發展。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黑吉遼蒙專用)猜押11考古與學術前沿(學生版).docx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黑吉遼蒙專用)猜押11考古與學術前沿(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