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黑吉遼蒙專用)熱點猜押2025年核心周年熱點(押題熱點+押題預測)(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黑吉遼蒙專用)熱點猜押2025年核心周年熱點(押題熱點+押題預測)(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熱點猜押 2025年核心周年熱點(押題熱點+押題預測)
一、中國古代史
1、商鞅變法2360周年(前356年)
核心考點:廢除井田制、軍功爵制、重農抑商政策;秦國強化的關鍵因素
命題角度:比較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的異同;改革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關系
2、張騫首次出使西域2160周年(前138年)
核心考點: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漢代"鑿空"與西域都護府設置
命題角度:對比唐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1540周年(485年頒布均田制)
核心考點:均田制內容與影響;漢化政策(改漢姓、通婚、遷都洛陽)
命題角度:民族融合對中華文明發展的意義
4、大運河貫通1415周年(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
核心考點:隋朝經濟政策、南北交通變遷、運河文化遺產
命題角度:比較隋唐與元明清運河功能變化
5、交子誕生1000周年(1025年北宋四川地區出現)
核心熱點: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宋代商業革命的表現(市坊界限打破、草市興起)
命題角度:聯系現代數字貨幣談金融創新
6、鄭和下西洋620周年(1405年首航)
核心考點:朝貢貿易、航海技術、中外文明交流。
命題角度:與西方大航海對比(技術/目的/影響)。
7、科舉制度創立1430周年(595年隋文帝分科考試)
核心考點:科舉制對官僚體系的影響;唐宋科舉完善(唐太宗擴規模、宋太祖殿試)。
命題角度:明清八股取士的僵化問題。
二、中國近現代史
1、甲午戰爭130周年(1895年《馬關條約》)
核心熱點:洋務運動局限、民族危機加深、臺灣問題起源
命題角度:對比中日近代化道路差異(明治維新vs洋務運動);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2024-2025涉臺熱點關聯)
2、戊戌變法125周年(1898年)
核心熱點:康有為《孔子改制考》的托古改制思想;變法失敗原因(守舊勢力/策略失誤)
命題角度:與日本明治維新政治改革對比
3、新文化運動110周年(1915年《青年雜志》創刊)
核心考點:民主科學思想、文學革命、馬克思主義傳播
命題角度:聯系當代文化自信命題
4、遵義會議90周年(1935年)
命題重點:中共獨立自主解決問題、長征精神
跨教材關聯: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
5、五卅運動100周年(1925年)
核心考點:工人運動高漲與國共合作背景;反帝愛國斗爭新高潮
命題角度:比較五四運動與五卅運動的群眾基礎
6、抗戰勝利80周年(1945年)
核心考點:局部抗戰開端,東北抗聯斗爭;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批判;全民族抗戰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2025年教材新增細節)
命題角度:國共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敵后戰場戰略意義;抗戰精神與民族復興的現實關聯
7、萬隆會議70周年(1955年)
核心考點:"求同存異"方針的內涵;中國外交從"一邊倒"到多邊交往的轉變
命題角度:聯系"一帶一路"中的南南合作
8、一五計劃完成65周年(1957年)
核心考點:156項重點工程分布(東北重工業基地);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特點
命題角度:與蘇聯五年計劃的異同
三、世界史
1、《大憲章》簽署810周年(1215年)
核心考點:英國憲政傳統起源
命題角度:對比中國明清專制強化趨勢
2、英國光榮革命340周年(1688年)
核心考點:《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君主立憲制形成過程
命題角度:與1683年康熙平定三藩對比
3、瓦特改良蒸汽機260周年(1765年)
核心考點:工業革命技術革新鏈條;工廠制度對生產關系改變
命題角度:同時期中國"閉關鎖國"政策
4、馬克思主義誕生175周年(1848年《共產黨宣言》)
核心考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內涵;國際工人運動發展
命題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
5、拿破侖戰爭結束210周年(1815年維也納會議)
核心考點:歐洲均勢體系、民族主義興起
命題角度:對比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6、二戰結束80周年(1945年)
核心考點:雅爾塔體系、聯合國成立、戰爭反思
命題角度:對比一戰二戰后的國際秩序重建
7、萬隆會議70周年(1955年)
核心考點:求同存異原則、不結盟運動起源
命題角度:一帶一路與南南合作
一、中國古代史
1.(2025·福建泉州·三模)商鞅變法中“開阡陌封疆”,即把原來的“百步為畝”的“阡陌”(田界);開拓為二百四十步為一畝的“阡陌”,實行“百畝給一夫”。這一措施( )
A.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的特權 B.導致鐵制農具的使用
C.適應了社會形態轉型的需要 D.為秦國提供穩定兵源
2.(2025·河南安陽·二模)北魏時期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重要時期,孝文帝時形成了一種風格獨特的楷書,被稱為“魏碑體”。下圖是魏碑體的代表作品《北魏高猛墓志》節選,字體呈現自然、剛勁、雄壯的風貌,北魏統治者曾大力推動魏碑體的發展改進。這可用來說明北魏時期( )
A.社會呈現轉型特性 B.審美以粗獷為特點
C.書法成為一門藝術 D.民間墓碑文化盛行
3.(2025·江蘇·模擬預測)公元489年,孝文帝拓跋宏派了一支使團出使南方的蕭齊王朝。使團向當時的齊武帝蕭賾出示了一份書單,希望南朝按照書單借給魏國一批書。這個請求引發了南朝君臣的一番議論,后來決定不借。南朝不肯借書,孝文帝只能轉而通過其他渠道搜尋書籍。這可以用來說明( )
A.北魏致力于弘揚儒家文化 B.南方取得了對北方戰略優勢
C.孝文帝漢化改革決心堅定 D.南朝君臣面對請求舉棋不定
4.(2025·廣東·模擬預測)隋朝大運河首次南北貫通,溝通五大水系,“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由此可知,大運河的開通( )
A.有利于隋朝的長治久安 B.促使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C.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局面 D.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5.(2025·遼寧撫順·一模)宋朝開始流行一句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葉生長在南方,但喝茶的人卻遍布全國,這個由普通人生產、消費的產業,將大量普通的小農卷入市場,更帶來了對貨幣需求的激增。上述材料強調宋代( )
A.茶葉開始被大量長途販運和銷售 B.交子的誕生與茶葉貿易繁榮有關
C.自然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動 D.長途販運的大宗商品內容豐富
6.(2025·河北·模擬預測)兩宋時期,從宮廷中的御用文人,到一般文人士大夫,以至民間下層,紛紛涉足俗文學領域,借助俗文學來表達個人的感情。這一現象反映出宋代( )
A.理學思想日漸式微 B.市民文化的影響力增強
C.科舉助推文化繁榮 D.士人審美主導文化發展
7.(2025·湖南·一模)明初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之制。洪武三十年科舉會試,大儒劉三吾為主考的考官們選出貢士51名,均為南方考生,北方落榜考生鳴冤告狀,朱元璋下詔徹查,得出“劉三吾等人閱卷公平公正”的結論。事后,朱元璋作出裁決:劉三吾等人被定為“反賊”,嚴懲涉案官員,重新開列貢士名單,51人皆來自北方。“南北榜之爭”這一事件( )
A.有助于防范明朝科舉舞弊的發生
B.反映了朱元璋維護朝政平衡的考量
C.折射出明初北強南弱的社會現狀
D.有效地扼制了明朝吏治腐敗的蔓延
8.(2025·浙江·模擬預測)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圖是甘肅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畫《張騫出使西域》
右上角的畫面,描繪了甘泉宮內,立著兩尊佛像,漢武帝正帶著群臣禮拜,后人解讀為“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摘編自敦煌研究院《張騫出使西域圖:鑿空絲路的圖像記憶》
材料二 漢武帝經略西域以前,西北地區的牲畜只是零星輸入內地。自漢使訪問西域各國之后,各國亦多遺使回訪。西域奇物異人隨之進入漢朝,這些使者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于漢”。大鳥卵大抵是鴕鳥蛋,善眩人類似魔術師,很快這些魔術就被融入中原傳統的毅胝戲中,大大豐富了觳抵的變化和內容。東漢時,“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竟為之”。胡風成為一時風尚。
——摘編自王宇星《從金帛之路到絲綢之路:漢代絲路的物資及文化交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從“鑿空絲路”的角度辯證分析該壁畫的史料價值。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述絲綢之路對漢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影響。
9.(2025·江蘇·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時出現了紙幣——交子。宋代農業生產技術提高,如水稻種植技術的改進使江南成為糧倉;手工業繁榮,紡織業、制瓷業產品產量大且工藝精美;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開封、臨安商業活動晝夜不停;商業政策寬松,促進商業繁榮。在貨幣流通方面,當時的四川地區由于銅礦資源匱乏,長期使用鐵錢。
材料二 明代初期,紙鈔因無合理的準備金制度而貶值,鄭和下西洋耗費大量銅錢,導致國內銅錢缺位,而白銀因其價值穩定、便于攜帶,逐漸成為合法主幣。放開銀禁后,陜西率先開展以折征白銀為主線的賦役改革,農民需折銀繳納賦役。賦役制度的改革推動了白銀的廣泛應用……而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對白銀需量求大,商品大量出口。以白銀為國際通用結算方式的國際交換關系一端是中國商品,一端是海外白銀,圍繞中國的三條海上主干線形成貿易網絡:中國—東南亞—日本;中國—馬尼拉—美洲;中國—果阿—歐洲。白銀在貿易中充當重要交換媒介且大量流入中國。
——材料一、二均摘編自姜麗文《宋代紙幣制度的源起和流變》、王俞現《權力、資本與商幫》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交子出現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影響的角度,談談你對明代白銀成為合法主幣的認識。
10.(2024·北京朝陽·二模)海圖與歷史
與海洋密切接觸的人類活動,深刻改變了歷史進程——這一切皆記錄在海洋地圖中。
材料一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地形圖》,繪出了珠江入海口的南海灣,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描繪海域的地圖。中國現存最早的航海圖是南宋的《輿地圖》,標注了到東洋日本的海上航線,在當時是世界領先的,但航海功能還沒有從地圖中分離出來。元代的《海道指南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航海專圖。明代的《鄭和航海圖》、《明東西洋航海圖》和《山形水勢圖冊》的繪圖水平也是與世界同步的。中古時期,阿拉伯人繪制的地圖以麥加的方向為地圖上方,歐洲地圖以耶路撒冷為世界中心,中國海圖則直觀而具體地反映了世界的形狀,沒有巨大的變形。
材料二
圖1:哥倫布伊斯帕尼奧拉島地圖(1492年),圖上標有哥倫布對島嶼的命名“LaEspanola”(也稱海地島)。該圖勾畫出了島嶼北部的海岸線,被認為是唯一留傳下來的出自哥倫布之手的地圖。 圖2:特諾奇蒂特蘭城象形墳字地圖(1541年),此圖由最后一批被西班牙人征服的阿茲特克土著祭司繪制,描繪了史實與傳說,記錄下原住民對世界的最后一瞥。地圖分為四格,表明這一地區由水道分割而成。
圖3:東非海岸地圖(局部)(1558年),此圖原載于英國《瑪麗女王地圖集》。英國王室支持率先“開發”非洲的霍金斯家族,在大西洋上從事海盜式貿易。這些華美的航海圖,也是滴著黑人鮮血的奴役之圖。 圖4:果阿港地圖(1596年),該圖出自《旅程:林斯霍頓前往東方或稱葡屬印度的航程,1579—1592》一書。此書的出版打破了葡萄所和西班牙對歐洲前往印度航線的信息壟斷,促成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成立。
(1)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說明中國古代海圖的特點。
(2)閱讀材料二、擬定一個主題,并結合四幅海圖反映的歷史信息進行闡述。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論結合,多角度論述,邏輯清晰。
二、中國近現代史
1.(2025·廣東廣州·一模)甲午中日戰爭前后,“世界”一詞成為國人看待中外關系的重要概念。在此基礎上,以列強展開激烈國際競爭為基本內涵的“世界大勢”論風行于清末十年。“世界大勢”論的風行( )
A.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B.反映了救亡圖存的需要
C.加速了清朝統治集團的分裂 D.延緩了清末新政的實施
2.(2025·河南南陽·模擬預測)戊戌變法失敗一月后,日媒即指出其失敗原因是維新派太激進。半年后,澳門《知新報》也幸文指出,康有為不恰當地介入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爭斗,其“尊帝討逆”直接威脅了慈禧的地位,故遭殘酷鎮壓,導致變法“忽落”。這兩種觀點都( )
A.客觀地分析了變法失敗原因 B.直擊了維新派別的政治弱點
C.忽略了維新運動的進步之處 D.肆意詆毀維新派的政治變革
3.(2025·云南昆明·模擬預測)1901年,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發生多起士人嘩鬧事件,社會上甚至掀起是否全國停廢科舉的討論。保定府舉人常堉璋率蓮池書院肄業生上稟李鴻章,懇請索還學堂,勵士心而培國本。這些事件可以佐證( )
A.戊戌變法改革科舉 B.庚子事件加劇了政局動蕩
C.清末新政廢科停考 D.《辛丑條約》的喪權辱國
4.(2025·湖南·二模)鴉片和人力車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分子抨擊最多的中國“傳統”,但是兩者都為外國傳人,并非中國傳統。因來中國的西方人將其視為中國特征,其遂成為“中國傳統”而被中國知識分子所攻擊。這主要說明( )
A.新文化運動改變國人認知 B.西方思想成為知識界共識
C.中國知識界深受西方影響 D.中西文化融合度逐步加深
5.(2025·黑龍江哈爾濱·二模)下圖為長征期間中央紅軍行軍路線示意圖。圖中顯示,遵義會議前紅軍沿湘江、烏江突圍,路線僵直;會議后突然出現大規模迂回機動,先后四次穿越赤水河,穿插于川黔滇三省。這一變化說明遵義會議( )
A.標志戰略轉移任務最終完成 B.從思想上清算“左”傾錯誤
C.調整軍事指揮扭轉被動局面 D.推動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形成
6.(2025·遼寧·模擬預測)1935年1月末到3月下旬,紅軍四渡赤水;3月下旬,南渡烏江;5月上旬渡過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一勝利,得益于( )
A.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 B.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已被糾正
C.遵義會議確立了正確的方針政策 D.武裝斗爭的總方針已被確立
7.(2025·浙江·二模)下圖為1945年拍攝于云南昆明的一張照片。觀察照片中海報,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
A.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十分迫切
B.中國成為反法西斯戰場的主導者
C.聯合作戰是抗戰勝利的有力保證
D.抗日戰爭得到世界各國通力支持
8.(2025·廣東·模擬預測)“一五”計劃期間,全國各地大量人才涌入石家莊,再加上其他機械、印染、服裝等行業的發展,石家莊城市人口增長到40多萬,市區在業人口287243人,紡織系統總人數為48010人,幾乎占全市在業人口的18%。據此可推知( )
A.國家實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 B.“一五”計劃促使工業布局更趨合理
C.社會主義工業建設掀起高潮 D.紡織工業已成為中國工業支柱產業
9.(2025·山東菏澤·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甲午中日戰爭的民族記憶
甲午中日戰爭結束距今已有130周年,作為近代史上重大歷史事件之一、自其結束之日起即成為中國社會各階層不同的民族記憶。
記憶一 1931年10月暨南大學訓育主任湯德民
日本侵略中國自甲午始,在此卅六年中,予中國民族之恥辱,實占中華國恥史之大部分。
記憶二 1936年的報刊文章
九一八事變后的種種失策,仍然和四十二年前甲午之前一樣,根本原因是由于沒有抵抗的最后決心。因為我們的不徹底抵抗,日本覺得取之太容易了……四十二年前的一幕悲劇,我們又重演了一大半,希望及早回頭,不要直演到底。
記憶三 全面抗戰爆發后,愛國將領張治中發表通電今日之事,為甲午以來四五十年之最后清算,彼曲我直,彼怯我壯,彼為發揮野心之侵略,我為決死求生之自衛,無論暴敵如何披猖,最終勝利必屬于我。愿我舉國同胞,武裝袍澤……以悲壯熱烈之精神,共負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之重任。”
記憶四 1938年10月時人文章將甲午戰爭與全面抗戰作對比,歸納其不同之處在于:第一、“甲午戰爭是短期戰,而此次抗戰則系持久戰”;第二、“甲午戰爭是局部戰,而此次抗戰則系全面戰”;第三、“甲午戰爭中不少對日屈服的將士,而此次抗戰中則只有死職的,絕沒有降敵的”。
記憶五 1945年9月中央社的報道自從甲午以來,五十年間日本對于我們國家無數的欺凌侮辱和不斷的壓迫侵略的舊賬,尤其是從“九一八”以來十四年間的深仇大恥,到今天都已經根本的清算了。
——據杜恩義《民國時事報刊視野中的甲午戰爭民族記憶探析(1928—1948)》
(1)結合材料,以新的視角對上述民族記憶進行分類并說明理由。
(2)應如何認識上述民族記憶?談談你的看法。
10.(2025·山東·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抗戰勝利后天津糧食問題與城市危局
材料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迅速接手天津,隨即面臨一系列困局,當地糧食短缺問題嚴重,城市貧民大量出現。有學者搜集到以下資料。
國民黨挑起全面內戰后,“除京山線尚保持通車外,其他鐵路干線均為人民解放軍切斷,天津對外交通主要依靠海運,故大批雜糧無法來津,只靠小販從外面零星輸入一些”。1948年上半年,由于國民黨在東北、華北及華東節節敗退,“天津成為孤島,糧食來源日益枯竭”。
1945年11月國民政府糧食部部長徐堪在接見“中央社”記者時申明:戰后糧政重心“首在籌撥軍糧,次在供應民食”。當時的平津當局積極采取措施疏浚糧源,但在軍糧為先的政策下屢遭地方行政、糧政部門與軍事機構的掣肘,致其努力付諸東流。
天津民用糧食主要依靠南糧北運,但是按照國民黨中央政府的糧食政策,江南糧食首先扣作軍用,由國防部后方勤務總司令部收購;其次為糧食部所控制,分儲于上海、武漢、重慶等地,非有糧食部命令不得移動,而糧食部重點供應的是首都所在地的南方。
平津市內糧政歸屬社會局管理,但又要受糧食部派出的糧政特派員辦公處、田糧處等地方機構的轄制。戰爭狀態下,以上機構都要被地方軍事部門調配,協助籌購軍糧事宜。
1946—1948年天津主要糧食零售價單位:元/斤
小站稻米 機器白面 黃玉米面 小米
1946年 1月 159.00 244.19 63.93 79.21
3月 318.80 411.43 114.08 139.51
6月 607.78 725.43 160.50 227.43
9月 971.50 808.50 228.25 302.25
12月 664.50 817.75 243.00 339.25
1947年 3月 1383 1609 476 724
6月 4922 4751 2201 3015
9月 6008 4740 2620 3368
12月 12965 13593 6315 8950
1948年 3月 39880 47608 18573 28460
6月 181685 164618 89565 139025
8月上半月 624000 619500 306000 409000
——摘編自袁凱旋《抗戰勝利后華北國統區的糧食與城市危局——以天津為中心》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抗戰勝利后天津糧食問題的由來予以闡釋。
(2)結合天津面臨的城市危局,分析說明國民黨大陸統治失敗的原因。
三、世界史
1.(2025·浙江·二模)1215年,英國約翰王以特許狀形式正式批準倫敦市民每年可以選舉一位市長的請求,同時在特許狀中明確規定:當選的倫敦市長應覲見國王,并對國王宣誓教忠。這一程序最終逐漸擴展到其他城市并形成慣例。由此可見,約翰王此舉旨在( )
A.遵守《大憲章》保護封建主特權 B.給予城市自主權對抗教會
C.順應時代推動自治市制度的發展 D.借助市民階層以擴大王權
2.(2025·河南安陽·一模)英國人伯克在1790年發表的《法國革命感想錄》中指出:“光榮革命的原則不是變革,而是維護傳統,傳統保障了社會的存在,因此是社會的基石。法國大革命正因為破壞了傳統,才把法國引向崩潰。”據此可推知,伯克( )
A.肯定英國的憲政傳統 B.事實上反對理性主義
C.否定法國革命的功績 D.認為自由比秩序重要
3.(2025·河北邯鄲·三模)如圖所示為1920年8月15日《勞動界》的創辦者向“讀者一聽眾”解釋辦報之緣由。由此可見,該刊的創辦者旨在( )
工人在世界上已經是最苦的,而我們中國的工人比外國的工人還要苦,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為外國工人略微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我們中國工人不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我們印這個報,就是要教我們中國工人曉得他們應該曉得他們的事情。我們中國工人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了,或者將來要苦得比現在好一些。
A.動員工人去推翻軍閥統治 B.喚醒工人階級的革命覺悟
C.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D.推動工人運動的國際聯合
4.(2025·重慶·三模)如表為工業革命時代英國國民收入變化狀況。該表中的現象可用于說明( )
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
年份 約1770 約1790~1793 約1830~1835
數額(百萬英鎊) 140 175 360
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數 42.74 42.48 78.69
A.馬克思主義誕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B.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空前惡化
C.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不可避免 D.追求社會公平的斗爭尚處萌芽階段
5.(2025·江蘇·模擬預測)西葡將殖民地財富輸往伊比利亞半島,引起印第安人、黑人勞動者不滿,甚至從事工商業的“半島人”,即土生白人也希望擺脫宗主國的統治。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思想也在拉美傳播開來。拿破侖戰爭后,西葡一度被法國占領,實力大衰。由此可見( )
A.殖民統治推動了拉美社會的轉型 B.北美獨立運動促使拉美獨立運動爆發
C.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 D.多元因素促進拉美獨立運動發生發展
6.(2025·安徽蕪湖·一模)1677年,英國頒布法令,規定:“一切不是根據文件或正式契約而使用的土地,都成為地主任意支配的租地”。在整個十八世紀內,議會不斷頒布相關法令。這些法令( )
A.為資產階級光榮革命埋下伏筆
B.有利于維護傳統的經濟形態
C.為工業革命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D.進一步強化了封建專制王權
7.(2025·河南鄭州·一模)關于婦女解放的途徑,馬克思主義提出消滅私有制和家務勞動社會化,西方女權主義者還提出一些其他主張,如女性教育及提高性別覺悟,還有從生產、再生產、性和兒童社會化四種結構上進行革命的理論。據此可知,西方女權主義( )
A.強調階級斗爭手段的運用
B.極大地推動了婦女的解放
C.有利于擴大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研究視角
D.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而產生發展
8.(2025·山東·二模)下圖為二戰期間美國陸軍的一份征兵海報,一個年輕的女孩舉著橄欖枝,她的下方是一排不同年代、不同服飾的軍人形象,由遠及近。最下行是一排粗體大字寫著:“曾經、現在、永遠”。該海報意在( )
A.通過女性鼓舞前線將士的斗志 B.呼吁軍人為后方家園和平而戰
C.構建陸海空三維軍事防御體系 D.展示美國軍隊軍事實力的強大
9.(2025·廣東廣州·一模)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國際創新傳播的情況(部分)
國家 制棉廠(1771年) 瓦特式蒸汽機(1775年) 蒸汽火車(1825年)
巴西 75 35 29
法國 7 3 7
德國 13 8 12
印度 46 30 28
墨西哥 64 43 48
俄羅斯 22 23 11
西班牙 — 7 23
美國 20 28 5
備注:表中數字表示英國出現新技術的時間與該技術首度運用于他國的相距年數
——摘編自(英)格里高利·克拉克《告別施舍:世界經濟簡史》
材料二 20世紀初,國際市場經濟有效地把亞馬遜流域的橡膠、馬來亞的錫、印度的黃麻、剛果的銅、俄國的錳、西非的棕油、澳大利亞的羊毛、埃及的棉花等,都利用于歐洲的工業。1850——1913年間,英、法工人的收入提高了一倍,同期第三世界工人的工資并沒有相應地提高。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
綜合以上材料信息,擬定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10.(2025·山東·模擬預測)統計數據是反映國民經濟和社會現象的重要資料。通過對大量的經濟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認識經濟活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經濟數據與歷史演進
材料 下面為二戰結束以來有關美國經濟的幾組數據。
——以上材料選自張津瑞、林廣《地圖上的美國史》
(1)撰寫一份20世紀50年代至2000年美國經濟發展的分析報告。(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
(2)就材料中美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經驗教訓談談你的看法。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熱點猜押 2025年核心周年熱點(押題熱點+押題預測)
一、中國古代史
1、商鞅變法2360周年(前356年)
核心考點:廢除井田制、軍功爵制、重農抑商政策;秦國強化的關鍵因素
命題角度:比較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的異同;改革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關系
2、張騫首次出使西域2160周年(前138年)
核心考點: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漢代"鑿空"與西域都護府設置
命題角度:對比唐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1540周年(485年頒布均田制)
核心考點:均田制內容與影響;漢化政策(改漢姓、通婚、遷都洛陽)
命題角度:民族融合對中華文明發展的意義
4、大運河貫通1415周年(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
核心考點:隋朝經濟政策、南北交通變遷、運河文化遺產
命題角度:比較隋唐與元明清運河功能變化
5、交子誕生1000周年(1025年北宋四川地區出現)
核心熱點: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宋代商業革命的表現(市坊界限打破、草市興起)
命題角度:聯系現代數字貨幣談金融創新
6、鄭和下西洋620周年(1405年首航)
核心考點:朝貢貿易、航海技術、中外文明交流。
命題角度:與西方大航海對比(技術/目的/影響)。
7、科舉制度創立1430周年(595年隋文帝分科考試)
核心考點:科舉制對官僚體系的影響;唐宋科舉完善(唐太宗擴規模、宋太祖殿試)。
命題角度:明清八股取士的僵化問題。
二、中國近現代史
1、甲午戰爭130周年(1895年《馬關條約》)
核心熱點:洋務運動局限、民族危機加深、臺灣問題起源
命題角度:對比中日近代化道路差異(明治維新vs洋務運動);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2024-2025涉臺熱點關聯)
2、戊戌變法125周年(1898年)
核心熱點:康有為《孔子改制考》的托古改制思想;變法失敗原因(守舊勢力/策略失誤)
命題角度:與日本明治維新政治改革對比
3、新文化運動110周年(1915年《青年雜志》創刊)
核心考點:民主科學思想、文學革命、馬克思主義傳播
命題角度:聯系當代文化自信命題
4、遵義會議90周年(1935年)
命題重點:中共獨立自主解決問題、長征精神
跨教材關聯: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
5、五卅運動100周年(1925年)
核心考點:工人運動高漲與國共合作背景;反帝愛國斗爭新高潮
命題角度:比較五四運動與五卅運動的群眾基礎
6、抗戰勝利80周年(1945年)
核心考點:局部抗戰開端,東北抗聯斗爭;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批判;全民族抗戰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2025年教材新增細節)
命題角度:國共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敵后戰場戰略意義;抗戰精神與民族復興的現實關聯
7、萬隆會議70周年(1955年)
核心考點:"求同存異"方針的內涵;中國外交從"一邊倒"到多邊交往的轉變
命題角度:聯系"一帶一路"中的南南合作
8、一五計劃完成65周年(1957年)
核心考點:156項重點工程分布(東北重工業基地);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特點
命題角度:與蘇聯五年計劃的異同
三、世界史
1、《大憲章》簽署810周年(1215年)
核心考點:英國憲政傳統起源
命題角度:對比中國明清專制強化趨勢
2、英國光榮革命340周年(1688年)
核心考點:《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君主立憲制形成過程
命題角度:與1683年康熙平定三藩對比
3、瓦特改良蒸汽機260周年(1765年)
核心考點:工業革命技術革新鏈條;工廠制度對生產關系改變
命題角度:同時期中國"閉關鎖國"政策
4、馬克思主義誕生175周年(1848年《共產黨宣言》)
核心考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內涵;國際工人運動發展
命題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
5、拿破侖戰爭結束210周年(1815年維也納會議)
核心考點:歐洲均勢體系、民族主義興起
命題角度:對比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6、二戰結束80周年(1945年)
核心考點:雅爾塔體系、聯合國成立、戰爭反思
命題角度:對比一戰二戰后的國際秩序重建
7、萬隆會議70周年(1955年)
核心考點:求同存異原則、不結盟運動起源
命題角度:一帶一路與南南合作
一、中國古代史
1.(2025·福建泉州·三模)商鞅變法中“開阡陌封疆”,即把原來的“百步為畝”的“阡陌”(田界);開拓為二百四十步為一畝的“阡陌”,實行“百畝給一夫”。這一措施( )
A.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的特權 B.導致鐵制農具的使用
C.適應了社會形態轉型的需要 D.為秦國提供穩定兵源
【答案】C
【解析】從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的中國。據題干“商鞅變法中的‘開阡陌封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措施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適應了社會形態轉型的需要,C項正確;商鞅變法通過重新分配土地,削弱了舊貴族對土地的壟斷,但其主要目的是土地制度改革,而非直接針對舊貴族,排除A項;鐵制農具的使用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與“開阡陌封疆”這一土地制度改革沒有直接因果關系,排除B項;“開阡陌封疆”的主要目的是土地分配,而非直接提供兵源,排除D項。故選C項。
2.(2025·河南安陽·二模)北魏時期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重要時期,孝文帝時形成了一種風格獨特的楷書,被稱為“魏碑體”。下圖是魏碑體的代表作品《北魏高猛墓志》節選,字體呈現自然、剛勁、雄壯的風貌,北魏統治者曾大力推動魏碑體的發展改進。這可用來說明北魏時期( )
A.社會呈現轉型特性 B.審美以粗獷為特點
C.書法成為一門藝術 D.民間墓碑文化盛行
【答案】A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時期(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使少數民族豪放、雄健的審美融入漢字,書風呈現雄渾樸拙的時代風尚。統治者對“魏碑體”大力推動,反映出民族大交融時期“社會呈現轉型特性”,A項正確;雖然魏碑體呈現自然、剛勁、雄壯的風貌,但不能據此簡單地說北魏時期“審美以粗獷為特點”,B項說法過于片面,排除B項;書法成為藝術是在東漢時期,C項錯誤,排除C項;僅憑一則墓志不能推斷“民間墓碑文化盛行”,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5·江蘇·模擬預測)公元489年,孝文帝拓跋宏派了一支使團出使南方的蕭齊王朝。使團向當時的齊武帝蕭賾出示了一份書單,希望南朝按照書單借給魏國一批書。這個請求引發了南朝君臣的一番議論,后來決定不借。南朝不肯借書,孝文帝只能轉而通過其他渠道搜尋書籍。這可以用來說明( )
A.北魏致力于弘揚儒家文化 B.南方取得了對北方戰略優勢
C.孝文帝漢化改革決心堅定 D.南朝君臣面對請求舉棋不定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中國)。材料內容可得出,公元489年,北魏孝文帝派遣使團至蕭齊王朝(南朝時期,漢族人建立的政權)請求借閱書籍遭到拒絕后,轉而通過其他渠道搜尋書籍。結合孝文帝改革的相關知識可知,公元489年正處于孝文帝改革期間,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向南朝借書、搜尋書籍都是為了能夠推進改革,故材料可以用來說明北魏在孝文帝統治下,對于吸收和借鑒漢族先進文化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孝文帝改革決心堅定,C項正確。孝文帝向南朝借書主要目的是為了推進改革,而非致力于弘揚儒家文化,排除A項;僅憑南朝不肯借書不能得出南方取得了對北方戰略優勢,排除B項;材料提到北魏的請求引發了南朝君臣的一番議論,后來決定不借,并非舉棋不定,排除D項。故選C項。
4.(2025·廣東·模擬預測)隋朝大運河首次南北貫通,溝通五大水系,“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由此可知,大運河的開通( )
A.有利于隋朝的長治久安 B.促使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C.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局面 D.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隋朝大運河首次南北貫通,溝通五大水系,‘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可知,大運河的開通使得南北交通更加便利,運輸物資和商旅往來頻繁,物資的運輸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而商旅的往來也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D項正確;隋朝由于隋煬帝的暴政等多種原因,在大運河開通后不久就滅亡了,并沒有因為大運河的開通而長治久安,排除A項;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時期,隋朝大運河開通后,雖然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但在當時并沒有使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排除B項;結束南北長期分裂局面的是隋朝統一全國的戰爭,589年隋滅陳,完成統一,而不是大運河的開通,排除C項。故選D項。
5.(2025·遼寧撫順·一模)宋朝開始流行一句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葉生長在南方,但喝茶的人卻遍布全國,這個由普通人生產、消費的產業,將大量普通的小農卷入市場,更帶來了對貨幣需求的激增。上述材料強調宋代( )
A.茶葉開始被大量長途販運和銷售 B.交子的誕生與茶葉貿易繁榮有關
C.自然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動 D.長途販運的大宗商品內容豐富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茶葉由南方生產但全國人都喝茶,這使得大量小農卷入市場,且帶來貨幣需求激增。結合所學知識,宋代商業繁榮,貨幣需求量大,而金屬貨幣攜帶不便,這促使了紙幣交子的誕生。茶葉貿易作為宋代重要的商業活動之一,其繁榮對貨幣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交子的出現,B項正確;“開始”說法錯誤,茶葉的長途販運和銷售在宋朝之前就已存在,排除A項;茶葉這種經濟作物大量種植,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的突破,但并未引起根本性變動,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茶葉貿易,未提及其他長途販運的大宗商品,排除D項。故選B項。
6.(2025·河北·模擬預測)兩宋時期,從宮廷中的御用文人,到一般文人士大夫,以至民間下層,紛紛涉足俗文學領域,借助俗文學來表達個人的感情。這一現象反映出宋代( )
A.理學思想日漸式微 B.市民文化的影響力增強
C.科舉助推文化繁榮 D.士人審美主導文化發展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從宮廷中的御用文人……以至民間下層,紛紛涉足俗文學領域”和所學可知,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和城市化高度發展的時期,市民階層涌現,其經濟實力和文化需求顯著增強,從而影響了文學領域,出現從宮廷文人到民間下層廣泛參與俗文學創作的現象,B項正確;理學思想在宋代蓬勃發展,排除A項;題干并未涉及科舉制度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排除C項;題干強調的是市民文化的影響力增強,由士人參與俗文學創作并不能得出士人審美主導文化發展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
7.(2025·湖南·一模)明初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之制。洪武三十年科舉會試,大儒劉三吾為主考的考官們選出貢士51名,均為南方考生,北方落榜考生鳴冤告狀,朱元璋下詔徹查,得出“劉三吾等人閱卷公平公正”的結論。事后,朱元璋作出裁決:劉三吾等人被定為“反賊”,嚴懲涉案官員,重新開列貢士名單,51人皆來自北方。“南北榜之爭”這一事件( )
A.有助于防范明朝科舉舞弊的發生
B.反映了朱元璋維護朝政平衡的考量
C.折射出明初北強南弱的社會現狀
D.有效地扼制了明朝吏治腐敗的蔓延
【答案】B
【解析】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明朝初期北方的蒙元勢力雖然已經退出中原,但其殘余勢力仍對明政權構成威脅,北方相對南方而言,動蕩不穩定的因素更顯見。為了籠絡北方士人和打壓南方利益集團的擴大,朱元璋用看似極端、偏向北方的方法處理了“南北榜之爭”,目的在于維護南北地區的政治平衡,從而維護國家統一和政局穩定,B項正確;根據材料“劉三吾等人閱卷公平公正”可知,“南北榜之爭”實質是政治博弈的產物,并非科舉舞弊事件,排除A項;“南北榜之爭”折射出明初文化發展水平南強北弱的社會現狀,C項表述錯誤,排除C項;“南北榜之爭”并非典型的官員腐敗案件,僅憑一個案件,不足以根本解決吏治問題和有效扼制明朝吏治腐敗的蔓延,排除D項。故選B項。
8.(2025·浙江·模擬預測)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圖是甘肅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畫《張騫出使西域》
右上角的畫面,描繪了甘泉宮內,立著兩尊佛像,漢武帝正帶著群臣禮拜,后人解讀為“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摘編自敦煌研究院《張騫出使西域圖:鑿空絲路的圖像記憶》
材料二 漢武帝經略西域以前,西北地區的牲畜只是零星輸入內地。自漢使訪問西域各國之后,各國亦多遺使回訪。西域奇物異人隨之進入漢朝,這些使者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于漢”。大鳥卵大抵是鴕鳥蛋,善眩人類似魔術師,很快這些魔術就被融入中原傳統的毅胝戲中,大大豐富了觳抵的變化和內容。東漢時,“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竟為之”。胡風成為一時風尚。
——摘編自王宇星《從金帛之路到絲綢之路:漢代絲路的物資及文化交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從“鑿空絲路”的角度辯證分析該壁畫的史料價值。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述絲綢之路對漢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影響。
【答案】(1)屬于圖像史料;見證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功績,反映了絲綢之路對文化(佛教)交流的推動作用;但該情節是后世進行的藝術創作,關于佛教傳入的時間與史實不符,所以史料價值有限;需要結合其他史料進行綜合分析,以剔除其中的藝術虛構成分,提取出真實可靠的歷史信息;
(2)影響:促進了中外商貿往來;促進了人口遷徙和物種交流;西域魔術和樂器傳入,豐富了中原民眾的精神生活;胡服、胡飯、胡床等的傳入豐富了中原民眾的服飾飲食等物質生活。(任答三點)
【解析】(1)本題是評價題。時空是西漢(中國)。分析史料價值:由材料一“下圖是甘肅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可得出,屬于圖像史料;由材料一“立著兩尊佛像,漢武帝正帶著群臣禮拜”及所學可得出,見證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功績,反映了絲綢之路對文化(佛教)交流的推動作用;由材料一“右上角的畫面,描繪了甘泉宮內,立著兩尊佛像,漢武帝正帶著群臣禮拜,后人解讀為‘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所學可得出,但該情節是后世進行的藝術創作,關于佛教傳入的時間與史實不符,所以史料價值有限;由材料一“摘編自敦煌研究院《張騫出使西域圖:鑿空絲路的圖像記憶》”及所學可得出,需要結合其他史料進行綜合分析,以剔除其中的藝術虛構成分,提取出真實可靠的歷史信息;
(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西漢(中國)。由材料二“自漢使訪問西域各國之后,各國亦多遺使回訪。西域奇物異人隨之進入漢朝”可得出,促進了中外商貿往來;由材料二“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于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竟為之”可得出,促進了人口遷徙和物種交流,胡服、胡飯、胡床等的傳入豐富了中原民眾的服飾飲食等物質生活;由材料二“善眩人類似魔術師,很快這些魔術就被融入中原傳統的毅胝戲中,大大豐富了毅抵的變化和內容”及所學可得出,西域魔術和樂器傳入,豐富了中原民眾的精神生活。
9.(2025·江蘇·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時出現了紙幣——交子。宋代農業生產技術提高,如水稻種植技術的改進使江南成為糧倉;手工業繁榮,紡織業、制瓷業產品產量大且工藝精美;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開封、臨安商業活動晝夜不停;商業政策寬松,促進商業繁榮。在貨幣流通方面,當時的四川地區由于銅礦資源匱乏,長期使用鐵錢。
材料二 明代初期,紙鈔因無合理的準備金制度而貶值,鄭和下西洋耗費大量銅錢,導致國內銅錢缺位,而白銀因其價值穩定、便于攜帶,逐漸成為合法主幣。放開銀禁后,陜西率先開展以折征白銀為主線的賦役改革,農民需折銀繳納賦役。賦役制度的改革推動了白銀的廣泛應用……而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對白銀需量求大,商品大量出口。以白銀為國際通用結算方式的國際交換關系一端是中國商品,一端是海外白銀,圍繞中國的三條海上主干線形成貿易網絡:中國—東南亞—日本;中國—馬尼拉—美洲;中國—果阿—歐洲。白銀在貿易中充當重要交換媒介且大量流入中國。
——材料一、二均摘編自姜麗文《宋代紙幣制度的源起和流變》、王俞現《權力、資本與商幫》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交子出現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影響的角度,談談你對明代白銀成為合法主幣的認識。
【答案】(1)原因: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區域貨幣矛盾的推動;交子的便利性;印刷技術的進步。
(2)認識:國內影響:推動貨幣體系變革;促進賦役制度改革;刺激商品經濟發展。國際影響:影響世界貿易格局;加強全球經濟聯系。
【解析】(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北宋(中國)。根據材料一 “宋代農業生產技術提高,如水稻種植技術的改進使江南成為糧倉;手工業繁榮,紡織業、制瓷業產品產量大且工藝精美;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開封、臨安商業活動晝夜不停” 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對貨幣的需求量大,這是交子出現的重要原因。根據材料一 “當時的四川地區由于銅礦資源匱乏,長期使用鐵錢” 可知,區域貨幣矛盾推動了交子的出現。結合所學可知,紙幣相較于金屬貨幣具有攜帶方便的優勢,宋代印刷技術的進步為交子的制作提供了技術支持。
(2)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明代(中國)。國內影響:據材料二 “白銀因其價值穩定、便于攜帶,逐漸成為合法主幣” 可知,白銀成為合法主幣推動了貨幣體系的變革,使得貨幣更加穩定和便于流通。據材料二 “賦役制度的改革推動了白銀的廣泛應用” 可知,白銀的廣泛應用促進了賦役制度的改革。據材料二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對白銀需量求大,商品大量出口” 可知,白銀的廣泛應用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國際影響:根據材料二“以白銀為國際通用結算方式的國際交換關系一端是中國商品,一端是海外白銀,圍繞中國的三條海上主干線形成貿易網絡”并結合所學知識,明代白銀成為合法主幣影響世界貿易格局,加強全球經濟聯系。
10.(2024·北京朝陽·二模)海圖與歷史
與海洋密切接觸的人類活動,深刻改變了歷史進程——這一切皆記錄在海洋地圖中。
材料一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地形圖》,繪出了珠江入海口的南海灣,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描繪海域的地圖。中國現存最早的航海圖是南宋的《輿地圖》,標注了到東洋日本的海上航線,在當時是世界領先的,但航海功能還沒有從地圖中分離出來。元代的《海道指南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航海專圖。明代的《鄭和航海圖》、《明東西洋航海圖》和《山形水勢圖冊》的繪圖水平也是與世界同步的。中古時期,阿拉伯人繪制的地圖以麥加的方向為地圖上方,歐洲地圖以耶路撒冷為世界中心,中國海圖則直觀而具體地反映了世界的形狀,沒有巨大的變形。
材料二
圖1:哥倫布伊斯帕尼奧拉島地圖(1492年),圖上標有哥倫布對島嶼的命名“LaEspanola”(也稱海地島)。該圖勾畫出了島嶼北部的海岸線,被認為是唯一留傳下來的出自哥倫布之手的地圖。 圖2:特諾奇蒂特蘭城象形墳字地圖(1541年),此圖由最后一批被西班牙人征服的阿茲特克土著祭司繪制,描繪了史實與傳說,記錄下原住民對世界的最后一瞥。地圖分為四格,表明這一地區由水道分割而成。
圖3:東非海岸地圖(局部)(1558年),此圖原載于英國《瑪麗女王地圖集》。英國王室支持率先“開發”非洲的霍金斯家族,在大西洋上從事海盜式貿易。這些華美的航海圖,也是滴著黑人鮮血的奴役之圖。 圖4:果阿港地圖(1596年),該圖出自《旅程:林斯霍頓前往東方或稱葡屬印度的航程,1579—1592》一書。此書的出版打破了葡萄所和西班牙對歐洲前往印度航線的信息壟斷,促成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成立。
(1)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說明中國古代海圖的特點。
(2)閱讀材料二、擬定一個主題,并結合四幅海圖反映的歷史信息進行闡述。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論結合,多角度論述,邏輯清晰。
【答案】(1)特點:功能趨向專業;從簡單描繪海域到出現航海專圖;范圍逐漸擴大;從中國近海到印度洋;沒有受到宗教影響,較為客觀真實;長期保持世界領先或與世界同步;海圖的特點折射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歷程、中國古代海洋意識的逐漸發展,以及中國海洋文化傳統的和平導向。
(2)【示例】
主題: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哥倫布到達美洲是新航路開辟的重要標志,圖1、3、4都直接體現了這一歷史進程。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圖2的繪制背景說明,新航路開辟后,隨著殖民擴張,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導致各種疾病的傳播,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 隨著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國際商業格局發生變化。圖3折射出大西洋罪惡的“三角貿易”;圖4信息顯示亞洲形成新的貿易中心,展現了葡萄牙經營從果阿經澳門至日本的三角貿易的歷史,以及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新型股份制貿易公司出現。 新航路開辟拉開了歐洲海外擴張的序幕,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圖2說明美洲原住民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字和地圖文化,但殖民擴張使印第安人的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圖3和圖4信息說明非洲喪失人量人口,亞洲也受到殖民入侵。
【解析】(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繪出了珠江入海口的南海灣”“標注了到東洋日本的海上航線”可知,功能趨向專業;根據材料“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描繪海域的地圖”“元代的《海道指南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航海專圖”可知,從簡單描繪海域到出現航海專圖;根據材料“繪出了珠江入海口的南海灣”“標注了到東洋日本的海上航線”可知,范圍逐漸擴大;根據材料“繪出了珠江入海口的南海灣”“明代的《鄭和航海圖》、《明東西洋航海圖》和《山形水勢圖冊》的繪圖水平也是與世界同步的”可知,從中國近海到印度洋;根據材料“中國海圖則直觀而具體地反映了世界的形狀,沒有巨大的變形”可知,沒有受到宗教影響,較為客觀真實;根據材料“明代的《鄭和航海圖》、《明東西洋航海圖》和《山形水勢圖冊》的繪圖水平也是與世界同步的”可知,長期保持世界領先或與世界同步;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可知,海圖的特點折射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歷程、中國古代海洋意識的逐漸發展,以及中國海洋文化傳統的和平導向。
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從材料中的地圖描繪及解說來看,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聯系,因此可以擬定論點為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關于闡釋可從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和影響(對世界聯系、物種交流和人口遷移、世界市場的發展等)、西方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的方式及影響(建設性和破壞性)等角度進行分析,注意結合材料分析進行分析,突出主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中國近現代史
1.(2025·廣東廣州·一模)甲午中日戰爭前后,“世界”一詞成為國人看待中外關系的重要概念。在此基礎上,以列強展開激烈國際競爭為基本內涵的“世界大勢”論風行于清末十年。“世界大勢”論的風行( )
A.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B.反映了救亡圖存的需要
C.加速了清朝統治集團的分裂 D.延緩了清末新政的實施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戰爭前后,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逐步深化,逐步明確了中外關系,并且突出于列強展開激烈的國際競爭,反映的是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在救亡圖存的背景下,國家主權意識和競爭意識的逐步覺醒,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對儒家思想的批判,無法得出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統治集團內部觀點的不同及由此引發的分裂,無法得出加速了清朝統治集團的分裂,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國內輿論的變化對政府施政的影響,無法得出延緩了清末新政的實施,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5·河南南陽·模擬預測)戊戌變法失敗一月后,日媒即指出其失敗原因是維新派太激進。半年后,澳門《知新報》也幸文指出,康有為不恰當地介入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爭斗,其“尊帝討逆”直接威脅了慈禧的地位,故遭殘酷鎮壓,導致變法“忽落”。這兩種觀點都( )
A.客觀地分析了變法失敗原因 B.直擊了維新派別的政治弱點
C.忽略了維新運動的進步之處 D.肆意詆毀維新派的政治變革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干可知,對于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分析,日媒認為“維新派太激進”,澳門報紙認為康有為的“尊帝討逆”行為直接威脅了掌握實權慈禧的地位,據此可知,這兩種觀點都深刻剖析了維新派別的政治弱點,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資產階級力量弱小,也就是說題干所述分析并沒有客觀地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排除A項;題干僅是述及日媒和澳門報紙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并沒有涉及其“進步之處”,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日媒和澳門報紙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不是“肆意詆毀”,排除D項。故選B項。
3.(2025·云南昆明·模擬預測)1901年,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發生多起士人嘩鬧事件,社會上甚至掀起是否全國停廢科舉的討論。保定府舉人常堉璋率蓮池書院肄業生上稟李鴻章,懇請索還學堂,勵士心而培國本。這些事件可以佐證( )
A.戊戌變法改革科舉 B.庚子事件加劇了政局動蕩
C.清末新政廢科停考 D.《辛丑條約》的喪權辱國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中國)。1901年,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面臨內外壓力推行新政,包括教育改革(如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此舉引發傳統士人對科舉制度存續的擔憂,導致多地士人嘩鬧。保定府舉人常靖璋率眾上書李鴻章“懇請索還學堂,勵士心而培國本”,反映了士人群體對科舉改革的不滿。這些事件直接關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的政策調整,而非單純庚子事件的后續動蕩,D項正確,排除B項;戊戌變法發生于1898年,與題干1901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清末新政廢科舉是1905年,1901年尚未“廢科停考”,時間矛盾,排除C項。故選D項。
4.(2025·湖南·二模)鴉片和人力車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分子抨擊最多的中國“傳統”,但是兩者都為外國傳人,并非中國傳統。因來中國的西方人將其視為中國特征,其遂成為“中國傳統”而被中國知識分子所攻擊。這主要說明( )
A.新文化運動改變國人認知 B.西方思想成為知識界共識
C.中國知識界深受西方影響 D.中西文化融合度逐步加深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鴉片和人力車并非中國傳統的東西,因為西方人視之為中國傳統,于是其被知識分子攻擊,這說明當時中國知識界深受西方影響,C項正確;新文化運動對國人的影響材料并未展現,排除A項;雖然西方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近代的知識分子,但無法說明其成為“共識”,排除B項;材料沒有對比,無法說明中西文化融合度加深,排除D項。故選C項。
5.(2025·黑龍江哈爾濱·二模)下圖為長征期間中央紅軍行軍路線示意圖。圖中顯示,遵義會議前紅軍沿湘江、烏江突圍,路線僵直;會議后突然出現大規模迂回機動,先后四次穿越赤水河,穿插于川黔滇三省。這一變化說明遵義會議( )
A.標志戰略轉移任務最終完成 B.從思想上清算“左”傾錯誤
C.調整軍事指揮扭轉被動局面 D.推動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5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遵義會議前,紅軍行軍路線僵直,體現“左”傾錯誤指揮,而遵義會議后,路線靈活多變,體現毛澤東軍事指揮的機動性,成功擺脫國民黨圍堵,說明遵義會議的重要作用是改組中央領導機構,確立毛澤東在軍事上的實際指揮權,改變此前被動局面,C項正確;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戰略轉移任務最終完成,排除A項;遵義會議糾正了軍事和組織錯誤,但“左”傾思想路線的徹底清算是在1942年延安整風時期,排除B項;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后,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推動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
6.(2025·遼寧·模擬預測)1935年1月末到3月下旬,紅軍四渡赤水;3月下旬,南渡烏江;5月上旬渡過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一勝利,得益于( )
A.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 B.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已被糾正
C.遵義會議確立了正確的方針政策 D.武裝斗爭的總方針已被確立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次會議后,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指揮下,采取靈活多變的戰術,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C項正確;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1927年,八七會議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B、D項。故選C項。
7.(2025·浙江·二模)下圖為1945年拍攝于云南昆明的一張照片。觀察照片中海報,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
A.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十分迫切
B.中國成為反法西斯戰場的主導者
C.聯合作戰是抗戰勝利的有力保證
D.抗日戰爭得到世界各國通力支持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5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海報明確指出盟軍東移對日作戰,強調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聯合行動,這種聯合確實對勝利起到了保障作用,C項正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于1937年國共合作后,1945年德國投降時統一戰線已存在多年,排除A項;中國是在亞洲戰場起到了重要作用,且海報提到的是盟軍東移,而非中國的主導地位,排除B項;盟軍東移確實體現國際支持,但“世界各國通力支持”夸大事實,排除D項。故選C項。
8.(2025·廣東·模擬預測)“一五”計劃期間,全國各地大量人才涌入石家莊,再加上其他機械、印染、服裝等行業的發展,石家莊城市人口增長到40多萬,市區在業人口287243人,紡織系統總人數為48010人,幾乎占全市在業人口的18%。據此可推知( )
A.國家實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 B.“一五”計劃促使工業布局更趨合理
C.社會主義工業建設掀起高潮 D.紡織工業已成為中國工業支柱產業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材料強調“一五”計劃期間石家莊人口激增、機械、印染、服裝等多行業快速發展,以級紡織系統占在業人口18%的規模,這些數據直接體現工業建設的大規模集中投入和勞動力高度聚集,由此可見,石家莊作為新興工業城市,吸引全國人才和資源,正是社會主義工業建設全國性鋪開的縮影,C項正確;國家實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雖符合“一五”計劃整體特點,但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石家莊一個城市,不能說明“一五”計劃對全國工業布局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不能說明紡織工業成為中國工業的支柱產業,且這一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9.(2025·山東菏澤·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甲午中日戰爭的民族記憶
甲午中日戰爭結束距今已有130周年,作為近代史上重大歷史事件之一、自其結束之日起即成為中國社會各階層不同的民族記憶。
記憶一 1931年10月暨南大學訓育主任湯德民
日本侵略中國自甲午始,在此卅六年中,予中國民族之恥辱,實占中華國恥史之大部分。
記憶二 1936年的報刊文章
九一八事變后的種種失策,仍然和四十二年前甲午之前一樣,根本原因是由于沒有抵抗的最后決心。因為我們的不徹底抵抗,日本覺得取之太容易了……四十二年前的一幕悲劇,我們又重演了一大半,希望及早回頭,不要直演到底。
記憶三 全面抗戰爆發后,愛國將領張治中發表通電今日之事,為甲午以來四五十年之最后清算,彼曲我直,彼怯我壯,彼為發揮野心之侵略,我為決死求生之自衛,無論暴敵如何披猖,最終勝利必屬于我。愿我舉國同胞,武裝袍澤……以悲壯熱烈之精神,共負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之重任。”
記憶四 1938年10月時人文章將甲午戰爭與全面抗戰作對比,歸納其不同之處在于:第一、“甲午戰爭是短期戰,而此次抗戰則系持久戰”;第二、“甲午戰爭是局部戰,而此次抗戰則系全面戰”;第三、“甲午戰爭中不少對日屈服的將士,而此次抗戰中則只有死職的,絕沒有降敵的”。
記憶五 1945年9月中央社的報道自從甲午以來,五十年間日本對于我們國家無數的欺凌侮辱和不斷的壓迫侵略的舊賬,尤其是從“九一八”以來十四年間的深仇大恥,到今天都已經根本的清算了。
——據杜恩義《民國時事報刊視野中的甲午戰爭民族記憶探析(1928—1948)》
(1)結合材料,以新的視角對上述民族記憶進行分類并說明理由。
(2)應如何認識上述民族記憶?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1) 示例一:記憶功能視角 國恥記憶:記憶一,甲午戰爭被表述為日本侵華的開端,成為與日本有關民族恥辱的記憶起點,用民族恥辱記憶喚起民眾的民族情感。 鑒往察今:記憶二用甲午之恥警醒國人,悲劇不要重演;記憶三,鼓舞國人擔負責任,堅定必勝信念,以雪甲午之恥;記憶四將甲午戰爭與全面抗戰作對比,指出全面抗戰的優勢:持久戰、全面戰、不屈服,以此來鼓舞民眾斗志;1939年的報刊文章記憶五,總結甲午戰爭失敗原因,分析全面抗戰爭勝利的對應條件,樹立必勝信念。 雪恥記憶:記憶五,抗戰勝利后,甲午戰爭記憶也演變成為一種雪恥記憶,喚起民眾愛國心、民族自豪感。
示例二:記憶主體視角 普通民眾:記憶二用甲午之恥警醒國人,悲劇不要重演;記憶四將甲午戰爭與全面抗戰作對比,指出全面抗戰的優勢:持久戰、全面戰、不屈服,以此來鼓舞民眾斗志;記憶五,總結甲午戰爭失敗原因,分析全面抗戰爭勝利的對應條件,樹立必勝信念。 教育人士:記憶一,甲午戰爭被表述為日本侵華的開端,成為與日本有關民族恥辱的記憶起點,用民族恥辱記憶喚起民眾的民族情感。 愛國將領:記憶二鼓舞國人擔負責任,堅定必勝信念,以雪甲午之恥; 官方新聞機構:記憶六,全民抗戰取得最終勝利后,甲午戰爭記憶也演變成為一種雪恥記憶,喚起民眾愛國心、民族自豪感。
(2)甲午中日戰爭的民族記憶與時局緊密相連,服務于時局,如通過甲午中日戰爭的記憶鼓舞民眾雪恥抗戰;甲午中日戰爭的民族記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如日本大舉侵華勾起甲午中日戰爭的記憶;甲午戰爭的民族記憶具有傳承性,成為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提醒我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民族記憶具有現實意義,它激勵我們自強不息,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民族記憶,受時局、立場等影響,具有主觀色彩,如記憶四認為抗戰中沒有投降之人。
【解析】(1)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本題涉及的材料都與甲午中日戰爭有關,對其分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劃分,如從記憶功能的視角,其中記憶一甲午戰爭被表述為日本侵華的開端,成為與日本有關民族恥辱的記憶起點,用民族恥辱記憶喚起民眾的民族情感。 鑒往察今:記憶二用甲午之恥警醒國人,悲劇不要重演;記憶三,鼓舞國人擔負責任,堅定必勝信念,以雪甲午之恥;記憶四將甲午戰爭與全面抗戰作對比,指出全面抗戰的優勢:持久戰、全面戰、不屈服,以此來鼓舞民眾斗志;1939年的報刊文章記憶五,總結甲午戰爭失敗原因,分析全面抗戰爭勝利的對應條件,樹立必勝信念。 雪恥記憶:記憶五,抗戰勝利后,甲午戰爭記憶也演變成為一種雪恥記憶,喚起民眾愛國心、民族自豪感。又比如從記憶主題的視角進行劃分,其中記憶二、記憶四、和記憶五與普通民眾相關,記憶二用甲午之恥警醒國人,悲劇不要重演;記憶四將甲午戰爭與全面抗戰作對比,指出全面抗戰的優勢:持久戰、全面戰、不屈服,以此來鼓舞民眾斗志;記憶五,總結甲午戰爭失敗原因,分析全面抗戰爭勝利的對應條件,樹立必勝信念。記憶一與教育人士相關,記憶一中甲午戰爭被表述為日本侵華的開端,成為與日本有關民族恥辱的記憶起點,用民族恥辱記憶喚起民眾的民族情感。記憶二還和愛國將領相關,記憶二鼓舞國人擔負責任,堅定必勝信念,以雪甲午之恥; 記憶六和官方新聞機構相關,全民抗戰取得最終勝利后,甲午戰爭記憶也演變成為一種雪恥記憶,喚起民眾愛國心、民族自豪感。
(2)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對于甲午戰爭相關的民族記憶,要認識到這些記憶和時局緊密相連。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如服務于時局,通過甲午中日戰爭的記憶鼓舞民眾雪恥抗戰;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日本大舉侵華勾起甲午中日戰爭的記憶;如甲午戰爭的民族記憶具有傳承性,成為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提醒我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如具有現實意義,它激勵我們自強不息,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但也受時局、立場等影響,具有主觀色彩,如記憶四認為抗戰中沒有投降之人。
10.(2025·山東·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抗戰勝利后天津糧食問題與城市危局
材料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迅速接手天津,隨即面臨一系列困局,當地糧食短缺問題嚴重,城市貧民大量出現。有學者搜集到以下資料。
國民黨挑起全面內戰后,“除京山線尚保持通車外,其他鐵路干線均為人民解放軍切斷,天津對外交通主要依靠海運,故大批雜糧無法來津,只靠小販從外面零星輸入一些”。1948年上半年,由于國民黨在東北、華北及華東節節敗退,“天津成為孤島,糧食來源日益枯竭”。
1945年11月國民政府糧食部部長徐堪在接見“中央社”記者時申明:戰后糧政重心“首在籌撥軍糧,次在供應民食”。當時的平津當局積極采取措施疏浚糧源,但在軍糧為先的政策下屢遭地方行政、糧政部門與軍事機構的掣肘,致其努力付諸東流。
天津民用糧食主要依靠南糧北運,但是按照國民黨中央政府的糧食政策,江南糧食首先扣作軍用,由國防部后方勤務總司令部收購;其次為糧食部所控制,分儲于上海、武漢、重慶等地,非有糧食部命令不得移動,而糧食部重點供應的是首都所在地的南方。
平津市內糧政歸屬社會局管理,但又要受糧食部派出的糧政特派員辦公處、田糧處等地方機構的轄制。戰爭狀態下,以上機構都要被地方軍事部門調配,協助籌購軍糧事宜。
1946—1948年天津主要糧食零售價單位:元/斤
小站稻米 機器白面 黃玉米面 小米
1946年 1月 159.00 244.19 63.93 79.21
3月 318.80 411.43 114.08 139.51
6月 607.78 725.43 160.50 227.43
9月 971.50 808.50 228.25 302.25
12月 664.50 817.75 243.00 339.25
1947年 3月 1383 1609 476 724
6月 4922 4751 2201 3015
9月 6008 4740 2620 3368
12月 12965 13593 6315 8950
1948年 3月 39880 47608 18573 28460
6月 181685 164618 89565 139025
8月上半月 624000 619500 306000 409000
——摘編自袁凱旋《抗戰勝利后華北國統區的糧食與城市危局——以天津為中心》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抗戰勝利后天津糧食問題的由來予以闡釋。
(2)結合天津面臨的城市危局,分析說明國民黨大陸統治失敗的原因。
【答案】(1)內戰爆發,天津對外鐵路交通大多中斷;“先軍糧,次民食”政策和“重南輕北”傾向下的資源擠兌;戰局變化導致糧源枯竭;糧政管理主體相互掣肘。
(2)抗戰勝利后,堅持內戰獨裁,逆和平民主的歷史潮流;以統治集團利益為中心,漠視民生,失去民眾的支持;官僚資本操縱國計民生,巧取豪奪。
【解析】(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1946——1949年(中國)。原因:依據材料“國民黨挑起全面內戰后,‘除京山線尚保持通車外,其他鐵路干線均為人民解放軍切斷,天津對外交通主要依靠海運,故大批雜糧無法來津,只靠小販從外面零星輸入一些’”可知,內戰爆發,天津對外鐵路交通大多中斷;依據材料“戰后糧政重心‘首在籌撥軍糧,次在供應民食’”“天津民用糧食主要依靠南糧北運,但是按照國民黨中央政府的糧食政策,江南糧食首先扣作軍用,由國防部后方勤務總司令部收購……而糧食部重點供應的是首都所在地的南方”可知,“先軍糧,次民食”政策和“重南輕北”傾向下的資源擠兌;依據材料“當時的平津當局積極采取措施疏浚糧源,但在軍糧為先的政策下屢遭地方行政、糧政部門與軍事機構的掣肘,致其努力付諸東流”可知,糧政管理主體相互掣肘;結合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政治和軍事表現喪失了民心,戰局偏向共產黨,導致戰局變化導致糧源枯竭。
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1946——1949年(中國)。原因:依據材料“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迅速接手天津,隨即面臨一系列困局,當地糧食短缺問題嚴重,城市貧民大量出現”和“國民黨挑起全面內戰”,并結合所學可知,抗戰勝利后,國內人民希望和平聯合建國,但國民黨罔顧人民愿望,堅持內戰,逆和平民主的歷史潮流;依據材料“戰后糧政重心‘首在籌撥軍糧,次在供應民食’”和“天津民用糧食主要依靠南糧北運,但是按照國民黨中央政府的糧食政策……非有糧食部命令不得移動,而糧食部重點供應的是首都所在地的南方”,并結合所學可知,國民黨的糧食政策“先軍糧,次民食”政策和“重南輕北”傾向下的資源擠兌等政策的影響下,以統治集團利益為中心,漠視民生,失去民眾的支持;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在接受日占區的物資和資產時,官僚資本操縱國計民生,巧取豪奪。
三、世界史
1.(2025·浙江·二模)1215年,英國約翰王以特許狀形式正式批準倫敦市民每年可以選舉一位市長的請求,同時在特許狀中明確規定:當選的倫敦市長應覲見國王,并對國王宣誓教忠。這一程序最終逐漸擴展到其他城市并形成慣例。由此可見,約翰王此舉旨在( )
A.遵守《大憲章》保護封建主特權 B.給予城市自主權對抗教會
C.順應時代推動自治市制度的發展 D.借助市民階層以擴大王權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15年(英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約翰王通過給予倫敦市民選舉市長的權利,并且要求當選市長覲見國王并宣誓效忠,這實際上是在拉攏市民階層,借助市民階層的力量來對抗封建貴族,從而擴大王權,D項正確;《大憲章》主要是限制王權、保護封建貴族特權的文件,而約翰王此舉是在利用市民階層來突破封建貴族的限制,并非保護封建主特權,排除A項;材料中未體現出與教會的對抗,約翰王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市民階層擴大自身權力,排除B項;國王對城市的控制依然存在,并非是為了推動自治市制度的發展,而是將城市納入到自己的權力體系中,利用城市來加強王權,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5·河南安陽·一模)英國人伯克在1790年發表的《法國革命感想錄》中指出:“光榮革命的原則不是變革,而是維護傳統,傳統保障了社會的存在,因此是社會的基石。法國大革命正因為破壞了傳統,才把法國引向崩潰。”據此可推知,伯克( )
A.肯定英國的憲政傳統 B.事實上反對理性主義
C.否定法國革命的功績 D.認為自由比秩序重要
【答案】A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法國。根據材料中“光榮革命的原則不是變革,而是維護傳統,傳統保障了社會的存在,因此是社會的基石。法國大革命正因為破壞了傳統,才把法國引向崩潰”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大革命把專制君主路易十六推上了斷頭臺,而英國革命則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保留了君主制,這說明伯克肯定英國的憲政傳統,反對法國大革命對傳統的破壞,A項正確;根據材料解析可知,伯克肯定英國的憲政傳統,但材料中體現不出伯克反對理性主義,排除B項;伯克認為法國大革命對傳統的破壞,但并不等于否定法國大革命的功績,排除C項;從材料可判斷出伯克主張在維持傳統秩序的前提下實現自由,而不是認為自由比秩序重要,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5·河北邯鄲·三模)如圖所示為1920年8月15日《勞動界》的創辦者向“讀者一聽眾”解釋辦報之緣由。由此可見,該刊的創辦者旨在( )
工人在世界上已經是最苦的,而我們中國的工人比外國的工人還要苦,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為外國工人略微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我們中國工人不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我們印這個報,就是要教我們中國工人曉得他們應該曉得他們的事情。我們中國工人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了,或者將來要苦得比現在好一些。
A.動員工人去推翻軍閥統治 B.喚醒工人階級的革命覺悟
C.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D.推動工人運動的國際聯合
【答案】B
【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0年的中國。從材料 “我們印這個報,就是要教我們中國工人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 可以看出,創辦者希望通過報刊讓工人了解自身的處境和一些道理,進而喚醒工人階級的自我意識和革命覺悟,以改變自身的命運,B項正確;材料中未明確提及推翻軍閥統治相關內容,主要強調讓中國工人知曉自身應明白的事,以改善現狀,沒有直接體現出動員工人推翻軍閥統治的意圖,排除A項;材料主要圍繞讓中國工人知曉應懂的事情來改善苦難狀況,沒有涉及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提到與國際工人運動聯合相關的信息,主要聚焦于中國工人自身的狀況和覺悟提升,排除D項。故選B項。
4.(2025·重慶·三模)如表為工業革命時代英國國民收入變化狀況。該表中的現象可用于說明( )
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
年份 約1770 約1790~1793 約1830~1835
數額(百萬英鎊) 140 175 360
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數 42.74 42.48 78.69
A.馬克思主義誕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B.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空前惡化
C.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不可避免 D.追求社會公平的斗爭尚處萌芽階段
【答案】A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據表格數據可知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國民總收入有了顯著增長,然而英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在長時間內并未有明顯提升,這說明當時英國社會貧富差距在進一步拉大,尤其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收入差距。據所學可知正是這種貧富差距的拉大加劇了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也正是這種階級矛盾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提供了社會和歷史背景,從而說明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A項正確;雖然工人的實際工資在一段時間內增長緩慢,但從1835年的數據來看,工資指數有了顯著提升,這表明工人的生活狀況并非一直在惡化,而是在逐漸改善,排除B項;表格中的數據僅反映了英國的情況,并未涉及到全球范圍的經濟狀況,無法推知“全球經濟危機不可避免”,排除C項;19世紀30年代,歐洲已爆發三大工人運動, 這說明隨著工業革命和社會矛盾的加劇,工人階級已經通過斗爭來爭取自己的權益,從而表明追求社會公平的斗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而非僅僅是“萌芽階段”,排除D項。故選A項。
5.(2025·江蘇·模擬預測)西葡將殖民地財富輸往伊比利亞半島,引起印第安人、黑人勞動者不滿,甚至從事工商業的“半島人”,即土生白人也希望擺脫宗主國的統治。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思想也在拉美傳播開來。拿破侖戰爭后,西葡一度被法國占領,實力大衰。由此可見( )
A.殖民統治推動了拉美社會的轉型 B.北美獨立運動促使拉美獨立運動爆發
C.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 D.多元因素促進拉美獨立運動發生發展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經濟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掠奪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不滿;政治和思想上,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思想促進了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拿破侖戰爭重創西班牙和葡萄牙給拉美獨立運動提供了有利的契機。綜上分析可知,多元因素促進了拉美獨立運動的發生和發展,D項正確;材料講的是促使拉美獨立運動爆發的多重因素,未涉及拉美社會的轉型,排除A項;拉美獨立運動的爆發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排除B項;20世紀90年代,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拉美獨立運動主要發生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排除C項。故選D項。
6.(2025·安徽蕪湖·一模)1677年,英國頒布法令,規定:“一切不是根據文件或正式契約而使用的土地,都成為地主任意支配的租地”。在整個十八世紀內,議會不斷頒布相關法令。這些法令( )
A.為資產階級光榮革命埋下伏筆
B.有利于維護傳統的經濟形態
C.為工業革命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D.進一步強化了封建專制王權
【答案】C
【解析】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至18世紀(英國)。根據材料可知,1677年英國頒布的法令以及十八世紀的相關法令,是早期圈地運動的法律體現,將無正式文件或契約使用的土地劃歸地主任意支配。這些法令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自由勞動力,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勞動力資源。同時,土地集中和資本主義農場的形成,促進了農業技術革新和生產力提高,為工業革命的興起創造了條件。C項正確;光榮革命發生于1688年,其背景是議會與王權的政治斗爭,與土地法令的長期經濟影響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圈地運動瓦解了封建莊園制和公地制度,推動了傳統經濟形態的解體,排除B項;法令由議會頒布,且此時的英國正在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打擊了封建專制王權的統治 ,排除D項。故選C項。
7.(2025·河南鄭州·一模)關于婦女解放的途徑,馬克思主義提出消滅私有制和家務勞動社會化,西方女權主義者還提出一些其他主張,如女性教育及提高性別覺悟,還有從生產、再生產、性和兒童社會化四種結構上進行革命的理論。據此可知,西方女權主義( )
A.強調階級斗爭手段的運用
B.極大地推動了婦女的解放
C.有利于擴大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研究視角
D.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而產生發展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西方女權主義者還提出一些其他主張,如女性教育及提高性別覺悟,還有從生產、再生產、性和兒童社會化四種結構上進行革命的理論”可知,西方女權主義提出了新的主張,這就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研究視角,C項正確;西方女權主義主要是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研究視角,并沒有體現階級斗爭和對婦女的解放,排除AB項;西方女權主義的研究主張與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主張不同,并不能說明其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
8.(2025·山東·二模)下圖為二戰期間美國陸軍的一份征兵海報,一個年輕的女孩舉著橄欖枝,她的下方是一排不同年代、不同服飾的軍人形象,由遠及近。最下行是一排粗體大字寫著:“曾經、現在、永遠”。該海報意在( )
A.通過女性鼓舞前線將士的斗志 B.呼吁軍人為后方家園和平而戰
C.構建陸海空三維軍事防御體系 D.展示美國軍隊軍事實力的強大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時期(美國)。根據材料中的“二戰期間美國陸軍的一份征兵海報,一個年輕的女孩舉著橄欖枝”“曾經、現在、永遠”可知,橄欖枝與女孩:直接關聯“和平”與“家園”,暗示參軍目的是以戰止戰,保護后方普通人的安全。軍人形象的歷史延續:通過不同時代的軍人,強化“代代守護和平”的使命感。 標語“曾經、現在、永遠”:強調軍人職責的永恒性,激發民眾對參軍的認同感,B項正確。海報中的女性是后方家園的象征(橄欖枝代表和平),而非直接激勵前線士兵。目標受眾是潛在參軍者,而非已在前線的軍人,排除A項;材料僅展示不同時期陸軍的形象,未涉及海軍、空軍的內容,排除C項;海報未突出武器、軍隊規模或戰斗力,而是聚焦“精神傳承”與“保衛和平”的價值觀,不能體現美國軍事實力的強大, 排除D項。故選B項。
9.(2025·廣東廣州·一模)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國際創新傳播的情況(部分)
國家 制棉廠(1771年) 瓦特式蒸汽機(1775年) 蒸汽火車(1825年)
巴西 75 35 29
法國 7 3 7
德國 13 8 12
印度 46 30 28
墨西哥 64 43 48
俄羅斯 22 23 11
西班牙 — 7 23
美國 20 28 5
備注:表中數字表示英國出現新技術的時間與該技術首度運用于他國的相距年數
——摘編自(英)格里高利·克拉克《告別施舍:世界經濟簡史》
材料二 20世紀初,國際市場經濟有效地把亞馬遜流域的橡膠、馬來亞的錫、印度的黃麻、剛果的銅、俄國的錳、西非的棕油、澳大利亞的羊毛、埃及的棉花等,都利用于歐洲的工業。1850——1913年間,英、法工人的收入提高了一倍,同期第三世界工人的工資并沒有相應地提高。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
綜合以上材料信息,擬定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論題:技術創新與傳播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
論述:
技術創新:英國在18-19世紀率先實現了工業革命,制棉廠、蒸汽機和蒸汽火車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英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技術傳播:英國的新技術迅速傳播到其他國家,如巴西、法國、德國等,促進了這些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全球影響:技術的傳播推動了全球經濟的整合,如20世紀初亞馬遜河流域的橡膠、印度的黃麻等資源被用于歐洲的工業生產,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
不平等加劇:雖然技術創新和傳播推動了全球經濟發展,但第三世界國家的工人工資并未相應提高,導致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平等加劇。
【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18-20世紀(世界)。首先,綜合以上材料信息,擬定一個論題,根據材料一“國際創新傳播的情況”和材料二“20世紀初,國際市場經濟有效地把亞馬遜流域的橡膠、馬來亞的錫、印度的黃麻、剛果的銅、俄國的錳、西非的棕油、澳大利亞的羊毛、埃及的棉花等,都利用于歐洲的工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技術創新與傳播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其次,圍繞觀點進行論述,持論有據,表述清晰,可從技術創新的內容,如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的內容與影響、技術傳播,工業革命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影響、最后整理技術發展對全球的影響,需要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整理,如:技術創新:英國在18-19世紀率先實現了工業革命,制棉廠、蒸汽機和蒸汽火車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英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技術傳播:英國的新技術迅速傳播到其他國家,如巴西、法國、德國等,促進了這些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全球影響:技術的傳播推動了全球經濟的整合,如20世紀初亞馬遜河流域的橡膠、印度的黃麻等資源被用于歐洲的工業生產,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不平等加劇:雖然技術創新和傳播推動了全球經濟發展,但第三世界國家的工人工資并未相應提高,導致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平等加劇。
10.(2025·山東·模擬預測)統計數據是反映國民經濟和社會現象的重要資料。通過對大量的經濟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認識經濟活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經濟數據與歷史演進
材料 下面為二戰結束以來有關美國經濟的幾組數據。
——以上材料選自張津瑞、林廣《地圖上的美國史》
(1)撰寫一份20世紀50年代至2000年美國經濟發展的分析報告。(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
(2)就材料中美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經驗教訓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1)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50—70年代,美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穩步增長,失業率較低,城市消費品價格指數穩定增長。原因:政府強化對經濟的干預,擴大在社會保障及醫療等公共事業領域的支出,增加就業,刺激消費需求;政府“向貧困宣戰”,建設福利國家,緩解社會矛盾;利用科技革命成果,發展新興產業,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美蘇冷戰,軍事支出龐大,刺激軍工企業發展。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出現“滯脹”困境,經濟增長停滯,失業率增加,城市消費品價格指數猛增,通貨膨脹嚴重。原因:政府對經濟過度干預,財政赤字嚴重;日本及歐共體經濟的騰飛導致國際競爭加劇;美蘇冷戰及石油危機對美國經濟沖擊嚴重。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20世紀末,美國經濟強勢增長,GDP增長迅速,失業率下降。原因:政府政策調整,適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利用科技革命新成果,發展“新經濟”,推動產業轉型。美蘇冷戰重新采取攻勢,推出“星球大戰”計劃,刺激經濟發展。
(2)靈活調整政策,在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方面順勢而為;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及時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做好社會保障,減輕民眾負擔;加強經濟社會立法,建設法治國家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至2000年美國。分析報告: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至2000年美國經濟發展的”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繁榮階段、滯漲階段、以及新經濟階段。據材料“下面為二戰結束以來有關美國經濟的幾組數據”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50—70年代,美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是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圖1中顯示聯邦政府的財政支出加大,國內生產總值穩步增長,失業率較低,城市消費品價格指數穩定增長。原因:據圖1“1950--1970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支出”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美國政府繼續強化對經濟的干預,擴大在社會保障及醫療等公共事業領域的支出,如收入保障支出、醫療支出等;20世紀60年代末,凱恩斯主義風靡美國,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把實現充分就業作為主要目標,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政府注重以解決就業問題來促進生產和消費,并保持財政預算平衡,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把大規模的財政赤字作為經常性的政策,以降低失業率,促進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在這一時期,美國經濟高度繁榮;同時,利用科技革命成果,發展新興產業,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美蘇冷戰,軍事支出龐大,刺激軍工企業發展;據所學可知,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受石油危機等方面的影響,美國經濟陷入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的“滯漲”困境,失業率增加,城市消費品價格指數猛增,通貨膨脹嚴重。原因: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60年代末,由于凱恩斯主義風靡美國,政府對經濟過度干預,如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把大規模的財政赤字作為經常性的政策,以降低失業率,促進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結果導致財政赤字嚴重、高額國債和嚴重的通貨膨脹;以及20世紀60年代由于日本及歐共體經濟的騰飛導致國際競爭加劇;美蘇冷戰及石油危機對美國經濟沖擊嚴重;據材料“圖3:1961年至2000年美國GDP、失業率變化趨勢”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20世紀末,美國經濟強勢增長,GDP增長迅速,失業率下降。原因:據所學可知,20世紀80年代,美國里根政府用“減少政府干預”為目標,對政府政策進行調整,適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克林頓政府利用科技革命新成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在美蘇冷戰中,美國重新采取攻勢,推出“星球大戰”計劃,刺激經濟發展。美國進入了一個“新經濟”時代。
(2)本題是開放創新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至2000年美國。看法: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至2000年美國經濟發展的”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繁榮階段、滯漲階段、以及新經濟階段。結合所學可知,在美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其采取的經濟政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結合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即靈活調整政策,在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方面順勢而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發展,美國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發展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及時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據圖1“1950--1970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支出”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美國政府繼續強化對經濟的干預,擴大在社會保障及醫療等公共事業領域的支出,如收入保障支出、醫療支出等,減輕民眾負擔;加強經濟社會立法,建設法治國家等。(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兴县| 郸城县| 茌平县| 西昌市| 务川| 兴义市| 嘉定区| 中江县| 海晏县| 开鲁县| 安达市| 西峡县| 泉州市| 阿合奇县| 且末县| 盘山县| 西充县| 葵青区| 桓台县| 兴海县| 连城县| 沙坪坝区| 开鲁县| 察雅县| 策勒县| 三江| 志丹县| 岳普湖县| 铜山县| 宁都县| 西乌珠穆沁旗| 临城县| 逊克县| 赣州市| 滦平县| 乐至县| 曲阳县| 永定县| 竹山县| 临澧县|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