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黑吉遼蒙專用)猜押02中國古代史(宋元至明清時期)·選擇題(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黑吉遼蒙專用)猜押02中國古代史(宋元至明清時期)·選擇題(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猜押02 中國古代史(宋元至明清時期)·選擇題
考點 5年考情 押題依據 命題預測
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025年(內蒙古八省聯考卷) T4·宋理學 T5·明英宗被俘史料價值 2024年(黑吉遼卷) T4·宋代赦書 T5·元上都經濟 T6·清朝左宗棠收復伊犁(新疆) 2023年(遼寧卷) T4·金人購茶 T5·乾隆滿蒙漢一家 2022年(遼寧卷) T4·金朝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 T5·宋人以詩證史 T6·明清時期流人著書立說 2021年(遼寧卷) T4·明朝萬歷間,儒學的禪學化 T5·清朝的蠲免 從近4年東北三省及25年內蒙古新八省聯考卷中可以看出,宋元到明清高考具有突出“長時段、大脈絡、深分析”的特點。復習時需以制度變遷為主線,經濟文化為兩翼,結合地域特色和學術觀點,提升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的運用能力。 宋元到明清時期基本固定在選擇的4--6題,強調理學的傳承與突破,注重民族交融與邊疆治理,如結合東北地域史,考查遼金元時期民族政權制度(如猛安謀克、四等人制)與明清邊疆政策(如改土歸流、東北封禁),突出經濟重心南移與社會轉型,聚焦制度創新與中央集權強化。 2025年新高考歷史新結構體系下,選擇題的考查注重對長時段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階段特征的提煉,以及政治制度演變、經濟轉型、思想文化傳承與社會變革的綜合分析。
重點關注:宋元至明清時期,東三省及內蒙古地方史相關知識 一、政權更迭與邊疆治理 1.遼金元時期的統治 遼朝(契丹):東北為遼東京道(遼陽府),注意契丹與女真關系,如完顏阿骨打反遼建金。 金朝:金上京會寧府(今哈爾濱阿城)為早期都城,考查金滅遼/北宋的時間線。 元朝:設遼陽行省,首次將東北納入全國統一行政區劃(選擇題可能考“東北正式歸屬中央”的起點)。 2.明清邊疆政策 明朝:奴兒干都司(永樂年間設立,任用女真首領,體現羈縻政策);永寧寺碑(漢文化傳播證據)。 清朝:東北為“龍興之地”,設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轄區(區分與行省制度的差異)。 封禁政策:限制漢人移民,影響東北開發;晚清(1860年后)開放“闖關東”。 二、民族關系與沖突 1.宋元時期 女真崛起與遼宋滅亡(1115年金建立,1125年滅遼,1127年靖康之變)。 蒙古滅金(1234年)及對東北的控制。 2.明清時期 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八旗制度),1616年建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清。 雅克薩之戰(16851686年):清軍擊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中國第一個平等邊界條約,注意地圖題可能涉及外興安嶺)。 三、經濟與文化發展 1.經濟特點: 明清時期東北以漁獵、游牧為主,農業開發較晚(封禁政策導致)。 清朝后期“闖關東”推動土地開墾和漢族文化傳播。 2.文化融合: 女真/滿族文字(金仿漢字創女真文;滿文借鑒蒙古文)。 薩滿教的延續與漢傳佛教的影響(如沈陽故宮建筑風格融合滿漢)。
預測一 遼金元時期的統治
1.(2025·黑龍江·一模)金世宗完顏雍統治時期,重用漢族知識分子。采用漢制,興文學;積極發展經濟,修水利,發展手工業,促進生產,頒發“免奴為良”的詔令,因此完顏雍獲得了“北國小堯舜”的稱呼,這反映了( )
A.金朝以程朱理學為正統 B.金朝封建化改革成果顯著
C.北方經濟文化領先全國 D.宋金對峙中南宋地位下降
2.(24-25高三下·遼寧撫順·協作體)元代初期,世祖規定嶺北行省的長貳正官必須為蒙古人,漢人、南人只能充任佐貳官員,“官有常職,位有常員,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其他行省則不同,如河南行省的長貳正官就包括8名漢人和1名南人。這一差異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
A.元朝因俗而治的邊疆治理政策 B.元朝在漠北確立有效統治
C.地區歷史地位與戰略價值不同 D.“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確立
3.(24-25高三上·遼寧·名校聯盟)契丹族作為北方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受本民族傳統習俗影響,女性貞節觀念比較單薄,遼朝共有30多位離婚的公主,其中有6人離婚后又再嫁。遼圣宗以后,契丹人逐漸接受貞節觀念,《遼史》中就記載了多名烈女典范。由材料可知( )
A.儒家文化正統地位確立 B.民族交流交融得到發展
C.漢遼之間民俗趨于一體 D.契丹女性社會地位降低
4.(2025·黑龍江吉林·一模)在中國古代,以軍功賜國姓最典型、最規范化、制度化的是金朝。據《續文獻通考》記載,金朝“賜姓有格……計功而得國姓”,“其功多或力大可恃以為攝者,則竟賜以皇族之姓,如郭仲元、郭阿憎、李展、梁佐、李咬住等,皆賜姓完顏氏”。這表明金朝統治者( )
A.面臨嚴峻的軍事斗爭形勢 B.積極籠絡漢族知識分子
C.全面借鑒中原的先進制度 D.借賜姓推動封建化進程
預測二 明清邊疆政策
5.(2025·黑龍江吉林·一模)傳統觀點認為天下山脈起自昆侖。清統一全國以后,一方面強調長白山的特殊地位,一方面也將東北諸山重新納入以昆侖為中心的天下山脈系統中;清軍平定準噶爾與大小和卓之亂后,乾隆帝以岡底斯山為山脈之源,將西藏、西域、漠北和中原的山脈連成一體。清代這些做法( )
A.使山脈系統劃分更科學 B.適應了國家政治中心的轉移
C.旨在構建政權的合理性 D.標志著清朝疆域的基本奠定
6.(2025·黑龍江·二模)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因“舊制防海處分,惟港內失事,責之汛守。若在內外洋面,本屬汪洋浩森,則委之莫可稽考而已”,于是“行造內外洋名,以專責成,法嚴而密”,對內外洋進行命名、劃分,并規定“內洋失事,文武并參;外洋失事,專責官兵,文職免其參處”。這一舉措折射出( )
A.海洋管理意識潛滋暗長
B.君民拓展疆域的雄心壯志
C.傳統朝貢體系因勢發展
D.閉關自守的模式走向衰落
7.(24-25高三下·遼寧·名校聯盟)下表是清代政府纂修《大清一統志》概況。這可以用來佐證,清朝時期( )
時間 概況
康熙二十五年至乾隆五年 長城以外的“三北”(西北、北部、東北)包含在內,強調“中外一家”
乾隆二十九年至乾隆五十年 以昭示疆域“一統無外之盛”為宗旨,繼續塑造“中國”疆域廣闊的空間觀念
嘉慶十六年至道光二十二年 將西北、北部完全納入“大一統”疆域版圖之中,特別突出東北疆域的地位
A.西學東漸的風潮已經初步興起
B.史學研究促進了國家統一進程
C.君主專制制度已經達到了頂峰
D.統一多民族國家認同得到加強
8.(24-25高三上·遼寧·名校聯盟)清朝前中期,在邊疆民族地區制定一系列民族法規,包括《蒙古例》《蕃例》《回疆則例》《苗例》,以及管理蒙、回、藏等地區民族事務的通例——《理藩院則例》等包含了刑事法律在內的綜合性法規。這說明清朝( )
A.邊疆危機日益嚴重 B.政府主權意識強烈
C.邊疆治理靈活務實 D.民族交融深入發展
9.(2025·遼寧沈陽·一模)清代專門發明了“晷度”概念作為新的疆域書寫方式,其所用的元素有南北里差,東西里差,晝長與夜長,節氣時刻等,可以明確記載疆域范圍和邊界。其目的在于( )
A.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
B.構建新的疆域大一統觀
C.塑造近代國家的主權意識
D.強調君權神授的合理性
10.(24-25高三上·遼寧·名校聯盟)白鹽井是清代西南邊疆的鹽賦重鎮。雍正時期編纂的《白鹽井志》“秩官志”中,“土司”條目列于流官“文職”“武職”之后;到了乾隆時期所修的《白鹽井志》中,刪去了“土司”條,將歷任鹽官、有功的文武官員均列入“官制”“名宦”和“治跡”等條目。這主要反映出清代( )
A.史學研究取得進步 B.文化交融逐步深入
C.主權意識開始萌發 D.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預測三 宋元經濟特點
11.(2025·黑龍江·一模)北宋中期,開封城郊農民逐漸放棄糧食種植,開始種植蔬菜、水果、花卉、藥材等作物,獲得了高額的利潤,農民將自己的田地戲稱為“青銅海”。這表明( )
A.城鄉經濟差距縮小 B.重農抑商政策廢弛
C.經濟作物普遍種植 D.自然經濟有所突破
12.(2025·黑龍江·二模)北宋中期,西北邊區因軍事壓力等原因面臨著銅錢匱乏的局面,在政府財政促動下逐步發行鐵錢,形成了銅鐵并行的西北鐵錢核心區,下面為該貨幣區循環機制圖。據此可知,北宋政府( )
A.對民間鑄幣的管控全面放松
B.意在構筑邊區與內地經濟平衡
C.利用市場機制應對財政危機
D.完成了貨幣統一化的歷史任務
13.(2025·遼寧葫蘆島·一模)北宋中葉后社會經濟結構與漢唐時期已有明顯不同。神宗熙寧年間,成都人鄧綰曾言“行商坐賈,通貨殖財,四民之益也”。紹勝四年,戶部尚書蔡京也曾指出“農商不能交相養、庇四海之民于平安之時,則非所謂和萬邦也”。上述材料反映了當時( )
A.社會四民結構遭到沖擊 B.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思想觀念變化
C.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D.工商皆本思想逐步成為社會共識
14.(24-25高三下·遼寧·名校聯盟)宋代湖州地區的某些村落中,已不乏“遞年以桑蠶為業”的農戶。蘇州太湖洞庭山方圓數十里,“多種柑橘、桑麻,糊口之物,盡仰商販”。材料意在說明此時江浙地區( )
A.農業出現專業化經營 B.基層市場蓬勃涌現
C.傳統生產結構多樣化 D.自然經濟走向解體
15.(2025·遼寧沈陽·一模)南宋文學家陳耆卿提出:“古有四民,曰士、曰農、曰工、曰商,士勤于學業,則可以取爵祿;農勤于田畝,則可以聚稼穡;工勤于技巧,則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貿易,則可以積財貨。此四者皆百姓之本業”,這一觀點的出現源于( )
A.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 B.社會各階層地位平等
C.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 D.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
預測四 宋元文化特點
16.(24-25高三上·遼寧·名校聯盟)文化是時代的反映,如表是宋朝文化的相關描述。表中的宋代文化( )
人物 觀點或者活動
政治家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哲學家張載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科學家沈括 大凡物理有常、有變……其造微之妙間不容發。推此而求,自臻至理
書法家米芾 其行書字態奇異超邁,神韻自然,神采飛揚,形式感更具意趣
畫家張擇端 畫作題材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其次,畫面中所刻畫的物象無不真實生動,畫法合理的遠近透視、豐富的筆墨語言、情節的虛實對比等
A.滲透著濃厚的理性色彩 B.得益于主流思想的變化
C.推動著士階層走向衰落 D.體現科技文化的總結性
17.(24-25高三上·浙江·名校聯盟)兩宋時期特別重視華夷之辨,到南宋,理學家聲稱只要擁有”道統”和“德性”亦可獲正統之位。甚至前代那些曾經占據廣闊疆域的王朝,若顯現出“德性”不足的弊端,照樣會被指為奉行“霸道”而打入“閏統”的偽政權之列。理學家的這種思想( )
A.是當時民族交融活躍的生動表現
B.具有個性自由和反對專制的傾向
C.服務于南宋偏安江南的客觀現實
D.滿足統治者富國強兵的改革需求
預測五 明清經濟文化特點
18.(24-25高三下·遼寧·名校聯盟)明中葉以后,許多廣東巨賈溯西江而上,深入到廣西的產米區梧州、潯州、柳州、桂林等府去采購大米,他們還在不少府縣設立了同鄉會館。這主要說明當時( )
①商幫介入糧食生產②廣西市鎮經濟發達
③兩廣貿易往來頻繁④區域長途販運活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9.(24-25高三下·遼寧撫順·協作體)明代國家對賦稅征收的白銀成色有明確規定,賦稅征收的白銀主要是九五成色,乃至十成足色紋銀。但明代民間低劣偽銀大量流通,甚至出現偽造白銀的專業戶。如浙江嘉善地區偽劣之銀四處流通,有的甚至是銀匠故意有巧作色銀,或九成,或八成,甚而七成。這表明明代( )
A.政府財政收入稅減 B.政府對金融控制力較弱
C.白銀貨幣化受阻 D.經濟發展沖擊統治秩序
20.(24-25高三上·遼寧·名校聯盟)如表所示,是清朝江浙湖廣地區部分時點米價比較(銀兩/石)。該表反映出( )
地區 江蘇 浙江 湖南 湖北
康熙 0.9—1.0 0.85—1.2 0.68—0.75 0.67—0.74
雍正 1.25 1.45 0.76 0.93
乾隆 1.2—1.7 1.51—2.0 0.97—1.28 1.1—1.6
嘉慶 1.15—1.44 1.49—2.05 1.31—1.46 1.1—1.46
A.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 B.地區經濟結構出現調整
C.長江中下游農業衰退 D.戰亂造成地區經濟波動
21.(2025·吉林長春·二模)招幌是工商業宣傳經營信息的一種媒介。下表是明朝仇英《南都(南京)繁會景物圖卷》及其招幌的信息。這反映出明代( )
圖中招幌:兌換金珠、兼治雜癥、雜耍把戲、五谷豐登、吉慶有余、太平有象、涌和布莊、人參發兌、應時細點名糕、西北兩口皮貨發客
A.區域經濟得到均衡發展 B.商業發展與民俗文化交融
C.招幌成為主流廣告形式 D.商品經濟沖擊儒家義利觀
22.(2025·吉林長春·二模)1712年,法國傳教士殷弘緒記載,一位景德鎮商人遠赴印度經商,積累了數量可觀的歐洲銀幣。當這位商人返回景德鎮后,驚訝地發現當地民眾對這種歐洲銀幣也頗為熟悉。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 )
A.商業繁榮改變生產方式 B.貨幣變革完善金融體系
C.朝貢貿易帶動文化交流 D.經濟發展關聯世界市場
23.(2025·黑龍江·一模)據《清稗類鈔》記載:“男女并耕之俗,廣東、廣西、福建最多……蓋其地之婦女皆天足也,常日徒跣(赤足步行),無異男子。”這反映出明清時期南方部分地區( )
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 B.女性社會地位提高
C.傳統觀念受到沖擊 D.理學思想影響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猜押02 中國古代史(宋元至明清時期)·選擇題
考點 5年考情 押題依據 命題預測
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025年(內蒙古八省聯考卷) T4·宋理學 T5·明英宗被俘史料價值 2024年(黑吉遼卷) T4·宋代赦書 T5·元上都經濟 T6·清朝左宗棠收復伊犁(新疆) 2023年(遼寧卷) T4·金人購茶 T5·乾隆滿蒙漢一家 2022年(遼寧卷) T4·金朝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 T5·宋人以詩證史 T6·明清時期流人著書立說 2021年(遼寧卷) T4·明朝萬歷間,儒學的禪學化 T5·清朝的蠲免 從近4年東北三省及25年內蒙古新八省聯考卷中可以看出,宋元到明清高考具有突出“長時段、大脈絡、深分析”的特點。復習時需以制度變遷為主線,經濟文化為兩翼,結合地域特色和學術觀點,提升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的運用能力。 宋元到明清時期基本固定在選擇的4--6題,強調理學的傳承與突破,注重民族交融與邊疆治理,如結合東北地域史,考查遼金元時期民族政權制度(如猛安謀克、四等人制)與明清邊疆政策(如改土歸流、東北封禁),突出經濟重心南移與社會轉型,聚焦制度創新與中央集權強化。 2025年新高考歷史新結構體系下,選擇題的考查注重對長時段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階段特征的提煉,以及政治制度演變、經濟轉型、思想文化傳承與社會變革的綜合分析。
重點關注:宋元至明清時期,東三省及內蒙古地方史相關知識 一、政權更迭與邊疆治理 1.遼金元時期的統治 遼朝(契丹):東北為遼東京道(遼陽府),注意契丹與女真關系,如完顏阿骨打反遼建金。 金朝:金上京會寧府(今哈爾濱阿城)為早期都城,考查金滅遼/北宋的時間線。 元朝:設遼陽行省,首次將東北納入全國統一行政區劃(選擇題可能考“東北正式歸屬中央”的起點)。 2.明清邊疆政策 明朝:奴兒干都司(永樂年間設立,任用女真首領,體現羈縻政策);永寧寺碑(漢文化傳播證據)。 清朝:東北為“龍興之地”,設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轄區(區分與行省制度的差異)。 封禁政策:限制漢人移民,影響東北開發;晚清(1860年后)開放“闖關東”。 二、民族關系與沖突 1.宋元時期 女真崛起與遼宋滅亡(1115年金建立,1125年滅遼,1127年靖康之變)。 蒙古滅金(1234年)及對東北的控制。 2.明清時期 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八旗制度),1616年建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清。 雅克薩之戰(16851686年):清軍擊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中國第一個平等邊界條約,注意地圖題可能涉及外興安嶺)。 三、經濟與文化發展 1.經濟特點: 明清時期東北以漁獵、游牧為主,農業開發較晚(封禁政策導致)。 清朝后期“闖關東”推動土地開墾和漢族文化傳播。 2.文化融合: 女真/滿族文字(金仿漢字創女真文;滿文借鑒蒙古文)。 薩滿教的延續與漢傳佛教的影響(如沈陽故宮建筑風格融合滿漢)。
預測一 遼金元時期的統治
1.(2025·黑龍江·一模)金世宗完顏雍統治時期,重用漢族知識分子。采用漢制,興文學;積極發展經濟,修水利,發展手工業,促進生產,頒發“免奴為良”的詔令,因此完顏雍獲得了“北國小堯舜”的稱呼,這反映了( )
A.金朝以程朱理學為正統 B.金朝封建化改革成果顯著
C.北方經濟文化領先全國 D.宋金對峙中南宋地位下降
【答案】B
【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朝(中國)。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金世宗重用漢族知識分子、采用漢制、興文學,這是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向漢族封建王朝學習;積極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頒發 “免奴為良” 的詔令,有利于解放生產力,促進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這些舉措使得金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封建化程度不斷加深,改革成果顯著,B項正確;材料中僅提及金世宗興文學,沒有明確表明金朝以程朱理學為正統,排除A項;材料沒有將北方經濟文化與全國其他地區進行比較,無法得出北方經濟文化領先全國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宋金對峙以及南宋地位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
2.(24-25高三下·遼寧撫順·協作體)元代初期,世祖規定嶺北行省的長貳正官必須為蒙古人,漢人、南人只能充任佐貳官員,“官有常職,位有常員,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其他行省則不同,如河南行省的長貳正官就包括8名漢人和1名南人。這一差異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
A.元朝因俗而治的邊疆治理政策 B.元朝在漠北確立有效統治
C.地區歷史地位與戰略價值不同 D.“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確立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元代時期,河南行省官員任職中,長貳正官中包括8名漢人和1名南人,但嶺北行省長貳正官則以蒙古人為長官,漢人、南人僅充任佐貳官員,出現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漠北地區與蒙古族之間的歷史淵源,以及嶺北邊疆的戰略價值,C項正確;因俗而治無法說明嶺北行省地位的特殊性,也無法說明嶺北行省與河南江北行省長貳工官人選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實現對漠北地區的有效統治屬于目的而非原因,排除B項;“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的確立無法解釋河南行省漢人、南人任行省長貳正官的現象,排除D項。故選C項。
3.(24-25高三上·遼寧·名校聯盟)契丹族作為北方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受本民族傳統習俗影響,女性貞節觀念比較單薄,遼朝共有30多位離婚的公主,其中有6人離婚后又再嫁。遼圣宗以后,契丹人逐漸接受貞節觀念,《遼史》中就記載了多名烈女典范。由材料可知( )
A.儒家文化正統地位確立 B.民族交流交融得到發展
C.漢遼之間民俗趨于一體 D.契丹女性社會地位降低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遼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受本民族傳統習俗影響,女性貞節觀念比較單薄”“遼圣宗以后,契丹人逐漸接受貞節觀念”和所學可知,契丹族逐漸接受漢文化中的貞節觀念,這主要是因為民族融合助推了契丹族的漢化進程,B項正確;儒家文化的正統地位確立與漢武帝獨尊儒術有關,排除A項;契丹族的民俗文化有其自身特色,并未完全趨于一體,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契丹女性社會地位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
4.(2025·黑龍江吉林·一模)在中國古代,以軍功賜國姓最典型、最規范化、制度化的是金朝。據《續文獻通考》記載,金朝“賜姓有格……計功而得國姓”,“其功多或力大可恃以為攝者,則竟賜以皇族之姓,如郭仲元、郭阿憎、李展、梁佐、李咬住等,皆賜姓完顏氏”。這表明金朝統治者( )
A.面臨嚴峻的軍事斗爭形勢 B.積極籠絡漢族知識分子
C.全面借鑒中原的先進制度 D.借賜姓推動封建化進程
【答案】A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金朝推行以軍功賜國姓的措施,有利于調動民眾參戰的積極性,從側面反映了金朝面臨嚴峻的軍事斗爭形勢,A項正確;“以軍功賜國姓”有利于調動民眾參戰的積極性,并不一定是籠絡漢族知識分子,排除B項;僅憑“以軍功賜國姓”一項內容,無法說明“全面”借鑒中原的先進制度,排除C項;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產方式的形成、確立過程,如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轉化,“以軍功賜國姓”不符合封建化的定義,也不可能推動封建化進程,排除D項。故選A項。
預測二 明清邊疆政策
5.(2025·黑龍江吉林·一模)傳統觀點認為天下山脈起自昆侖。清統一全國以后,一方面強調長白山的特殊地位,一方面也將東北諸山重新納入以昆侖為中心的天下山脈系統中;清軍平定準噶爾與大小和卓之亂后,乾隆帝以岡底斯山為山脈之源,將西藏、西域、漠北和中原的山脈連成一體。清代這些做法( )
A.使山脈系統劃分更科學 B.適應了國家政治中心的轉移
C.旨在構建政權的合理性 D.標志著清朝疆域的基本奠定
【答案】C
【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朝統治者強調長白山特殊地位,將東北諸山納入以昆侖為中心的山脈系統,后來又以岡底斯山為山脈之源將西藏、西域、漠北和中原山脈連成一體,其目的是通過這種山脈系統的構建,來強化自己對廣大區域統治的合理性,將不同地區在地理觀念上整合在一起,表明清朝統治的區域是一個有機整體,自己的統治是合理合法的,C項正確;清代對山脈系統的劃分主要是出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考慮,而非基于科學的地理勘探和研究等使山脈系統劃分更科學,排除A項;清朝國家政治中心在北京,并沒有發生轉移,排除B項;清朝疆域的基本奠定是通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政治治理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以對山脈系統的這種構建為標志,排除D項。故選C項。
6.(2025·黑龍江·二模)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因“舊制防海處分,惟港內失事,責之汛守。若在內外洋面,本屬汪洋浩森,則委之莫可稽考而已”,于是“行造內外洋名,以專責成,法嚴而密”,對內外洋進行命名、劃分,并規定“內洋失事,文武并參;外洋失事,專責官兵,文職免其參處”。這一舉措折射出( )
A.海洋管理意識潛滋暗長
B.君民拓展疆域的雄心壯志
C.傳統朝貢體系因勢發展
D.閉關自守的模式走向衰落
【答案】A
【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依據材料“行造內外洋名,以專責成,法嚴而密”,即對內外洋進行命名、劃分,并明確內洋和外洋失事的不同責任歸屬,這表明清朝在海洋管理方面有了更細致的規劃和責任界定,之前對于外洋失事“委之莫可稽考”,而現在有了具體的管理措施,說明清朝的海洋管理意識在逐漸發展,不再像以前那樣疏于管理,A項正確;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對內外洋的管理劃分以及責任界定,重點在于海洋管理方面的舉措,并沒有涉及到拓展疆域的內容,康熙時期雖然有一定的疆域開拓行為,但從本題材料中無法得出這是君民拓展疆域的雄心壯志的體現,排除B項;朝貢體系是中國古代與周邊國家之間一種以政治上的冊封和經濟上的朝貢為主要內容的外交關系模式,材料中主要圍繞的是清朝對自身海洋區域的管理,沒有涉及到與周邊國家的朝貢關系以及朝貢體系的發展變化,排除C項;閉關自守政策在清朝時期是限制對外交往,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和人員往來等,材料中只是關于清朝對海洋區域的管理措施,并沒有體現出閉關自守政策走向衰落的相關信息,實際上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在當時仍在實行,排除D項。故選A項。
7.(24-25高三下·遼寧·名校聯盟)下表是清代政府纂修《大清一統志》概況。這可以用來佐證,清朝時期( )
時間 概況
康熙二十五年至乾隆五年 長城以外的“三北”(西北、北部、東北)包含在內,強調“中外一家”
乾隆二十九年至乾隆五十年 以昭示疆域“一統無外之盛”為宗旨,繼續塑造“中國”疆域廣闊的空間觀念
嘉慶十六年至道光二十二年 將西北、北部完全納入“大一統”疆域版圖之中,特別突出東北疆域的地位
A.西學東漸的風潮已經初步興起
B.史學研究促進了國家統一進程
C.君主專制制度已經達到了頂峰
D.統一多民族國家認同得到加強
【答案】D
【解析】據本題題干設問可知本題屬于正向題,時空是:清朝(中國)。由材料可知清朝時期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和鞏固疆域,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這使得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認同得到加強,D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西學的傳播,排除A項;史學研究促進了國家統一進程夸大了史學研究的作用,排除B項;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的標志是軍機處的設立,排除C項。故選D項,
8.(24-25高三上·遼寧·名校聯盟)清朝前中期,在邊疆民族地區制定一系列民族法規,包括《蒙古例》《蕃例》《回疆則例》《苗例》,以及管理蒙、回、藏等地區民族事務的通例——《理藩院則例》等包含了刑事法律在內的綜合性法規。這說明清朝( )
A.邊疆危機日益嚴重 B.政府主權意識強烈
C.邊疆治理靈活務實 D.民族交融深入發展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依據材料可知,清朝在邊疆治理上依據不同的民族習俗制定不同的法律,充分說明了清朝因俗而治的特點,對邊疆治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說明清朝邊疆治理靈活務實,C項正確;清朝邊疆危機日益嚴重是在近代以后,排除A項;清朝前中期秉持天朝上國理念,近代意義上的國家主權意識尚未形成,排除B項;材料體現清朝政府的邊疆治理措施,而非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融,排除D項。故選C項。
9.(2025·遼寧沈陽·一模)清代專門發明了“晷度”概念作為新的疆域書寫方式,其所用的元素有南北里差,東西里差,晝長與夜長,節氣時刻等,可以明確記載疆域范圍和邊界。其目的在于( )
A.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
B.構建新的疆域大一統觀
C.塑造近代國家的主權意識
D.強調君權神授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代發明“晷度”概念,運用南北里差、東西里差等元素明確記載疆域范圍和邊界,這反映出統治者意在通過構建新的疆域“大一統”觀,塑造其正統性地位,進而強化其政權的合法性,B項正確;“晷度”的主要作用是界定國家的疆域范圍,并不是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管理的特殊舉措,排除A項;近代國家主權意識強調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獨立、平等、自主等概念,而“晷度”概念更多是清朝內部對于自身疆域的一種界定和書寫方式,與近代國家主權意識的塑造關聯不大,排除C項;君權神授是一種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政治理論,主張君主的權力是神賜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晷度”概念的側重點是疆域的界定而非闡釋君權的來源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
10.(24-25高三上·遼寧·名校聯盟)白鹽井是清代西南邊疆的鹽賦重鎮。雍正時期編纂的《白鹽井志》“秩官志”中,“土司”條目列于流官“文職”“武職”之后;到了乾隆時期所修的《白鹽井志》中,刪去了“土司”條,將歷任鹽官、有功的文武官員均列入“官制”“名宦”和“治跡”等條目。這主要反映出清代( )
A.史學研究取得進步 B.文化交融逐步深入
C.主權意識開始萌發 D.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由材料可知,地方志中的土司被淡化甚至取消,體現了改土歸流后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D項正確。地方志中的土司被淡化甚至取消與史學研究進步無關,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側重清代地方志的編撰,并未涉及文化交融,排除B項;材料所述是國內治理,沒有體現主權意識,排除C項。故選D項。
預測三 宋元經濟特點
11.(2025·黑龍江·一模)北宋中期,開封城郊農民逐漸放棄糧食種植,開始種植蔬菜、水果、花卉、藥材等作物,獲得了高額的利潤,農民將自己的田地戲稱為“青銅海”。這表明( )
A.城鄉經濟差距縮小 B.重農抑商政策廢弛
C.經濟作物普遍種植 D.自然經濟有所突破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材料描述了北宋中期開封城郊農民種植行為的變化,由原本的糧食種植轉向經濟作物,并因此獲得了高額利潤,這明顯是對傳統自然經濟模式的一種突破,在自然經濟中,農民主要種植糧食以滿足自給自足的需求,而種植經濟作物并獲取利潤則表明經濟活動的商業化趨勢,D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城鄉經濟差距的變化,農民種植經濟作物獲得高額利潤,并不能直接推斷出城鄉經濟差距的縮小,排除A項;農民種植經濟作物是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而非政策導向,且重農抑商政策并未廢弛,排除B項;僅以開封城郊農民種植了經濟作物,并不能斷定經濟作物已經普遍種植,排除C項。故選D項。
12.(2025·黑龍江·二模)北宋中期,西北邊區因軍事壓力等原因面臨著銅錢匱乏的局面,在政府財政促動下逐步發行鐵錢,形成了銅鐵并行的西北鐵錢核心區,下面為該貨幣區循環機制圖。據此可知,北宋政府( )
A.對民間鑄幣的管控全面放松
B.意在構筑邊區與內地經濟平衡
C.利用市場機制應對財政危機
D.完成了貨幣統一化的歷史任務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本題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北宋中期,西北邊區因軍事壓力等原因面臨著銅錢匱乏的局面,在政府財政促動下逐步發行鐵錢,形成了銅鐵并行的西北鐵錢核心區”以及貨幣區循環機制圖可知,政府通過投放鹽鈔、見錢公據等信用工具,利用商人在市場中的活動來完成軍事任務,政府借助市場機制,以信用工具為手段,讓商人參與到物資調配和貨幣流通中,既解決了邊區貨幣匱乏的問題,又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壓力,是利用市場機制應對財政危機的體現,C項正確;材料中主要講述的是政府在西北邊區發行鐵錢以及利用信用工具等措施來應對貨幣和財政問題,并沒有提及對民間鑄幣管控的相關內容,不能從材料中得出對民間鑄幣的管控全面放松的結論,實際上北宋時期政府對鑄幣權是有嚴格控制的,排除A項;材料重點在于西北邊區貨幣體系的構建以及通過市場機制解決財政等問題,并未體現出構筑邊區與內地經濟平衡的意圖,整個機制主要圍繞著西北邊區的貨幣和軍事任務等方面,沒有涉及到與內地經濟平衡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北宋時期是銅鐵并行,而且材料只是針對西北邊區的貨幣情況進行闡述,并沒有完成貨幣統一化的歷史任務,北宋存在多種貨幣形式,且不同地區貨幣使用情況復雜,從材料也無法得出完成貨幣統一化任務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13.(2025·遼寧葫蘆島·一模)北宋中葉后社會經濟結構與漢唐時期已有明顯不同。神宗熙寧年間,成都人鄧綰曾言“行商坐賈,通貨殖財,四民之益也”。紹勝四年,戶部尚書蔡京也曾指出“農商不能交相養、庇四海之民于平安之時,則非所謂和萬邦也”。上述材料反映了當時( )
A.社會四民結構遭到沖擊 B.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思想觀念變化
C.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D.工商皆本思想逐步成為社會共識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行商坐賈,通貨殖財,四民之益也”“農商不能交相養、庇四海之民于平安之時,則非所謂和萬邦也”可知,這是時人對商人階層帶來經濟活力的肯定,而且可以看出他們已經認識到工商業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重要性,這是對國民經濟中農業和商業兩個部門相互依賴、互為支撐、缺一不可之關系的正確理解,此即商農相因而生、農商相養而成,由此可見,材料反映的是社會經濟發展對當時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B項正確;中國社會四民結構為士農工商,晚清時期四民社會秩序逐漸瓦解,排除A項;重農抑商為政府行為,材料說的是思想觀念的變化,未涉及政府政策是否發生變化,排除C項;工商皆本思想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提出的,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4.(24-25高三下·遼寧·名校聯盟)宋代湖州地區的某些村落中,已不乏“遞年以桑蠶為業”的農戶。蘇州太湖洞庭山方圓數十里,“多種柑橘、桑麻,糊口之物,盡仰商販”。材料意在說明此時江浙地區( )
A.農業出現專業化經營 B.基層市場蓬勃涌現
C.傳統生產結構多樣化 D.自然經濟走向解體
【答案】A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材料“遞年以桑蠶為業”,蘇州太湖洞庭山地區“多種柑橘、桑麻,糊口之物,盡仰商販”,表明在宋代江浙部分地區的農戶專門從事特定的農業活動,如養蠶,種桑、柑橘和桑麻,說明農業出現專業化經營,A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農業的專業化經營,不能得出基層市場的蓬勃,排除B項;傳統生產結構多樣化意味著農戶在一個地區內種植多種作物,而材料強調的是地區專業化,排除C項;湖州和蘇州的農戶依賴商販出售產品,表明這些地區有市場經濟的萌芽,且自然經濟走向瓦解是在鴉片戰爭之后,排除D項。故選A項。
15.(2025·遼寧沈陽·一模)南宋文學家陳耆卿提出:“古有四民,曰士、曰農、曰工、曰商,士勤于學業,則可以取爵祿;農勤于田畝,則可以聚稼穡;工勤于技巧,則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貿易,則可以積財貨。此四者皆百姓之本業”,這一觀點的出現源于( )
A.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 B.社會各階層地位平等
C.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 D.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陳者卿提出“四民”觀點,強調了士、農、工、商四種職業都是百姓的基本生計手段,并且每個階層都有其社會價值,結合所學,在南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活動日益頻繁,商人的地位也逐漸提高,陳耆卿將商與士、農、工并列,并強調其作為百姓根本職業的重要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商品經濟發展對當時社會觀念影響,D項正確;宋朝重農抑商政策雖有松動,但不是材料觀點出現的根本原因,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可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這一觀點的出現源于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排除A項;傳統中國社會結構中,盡管存在不同的職業分工,但實際上社會各階層的地位并不平等,尤其是士階層通常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排除B項;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指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或勞動組織形式上的重大變化,雖然宋代確實經歷了某些方面的經濟和社會變動,但這些變化并不足以構成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排除C項。故選D項。
預測四 宋元文化特點
16.(24-25高三上·遼寧·名校聯盟)文化是時代的反映,如表是宋朝文化的相關描述。表中的宋代文化( )
人物 觀點或者活動
政治家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哲學家張載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科學家沈括 大凡物理有常、有變……其造微之妙間不容發。推此而求,自臻至理
書法家米芾 其行書字態奇異超邁,神韻自然,神采飛揚,形式感更具意趣
畫家張擇端 畫作題材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其次,畫面中所刻畫的物象無不真實生動,畫法合理的遠近透視、豐富的筆墨語言、情節的虛實對比等
A.滲透著濃厚的理性色彩 B.得益于主流思想的變化
C.推動著士階層走向衰落 D.體現科技文化的總結性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文化是時代的反映”及表中信息“先天下之憂而憂”“為天地立心”“推此而求,自臻至理”“形式感更具意趣”“合理的遠近透視”并結合所學可知,宋代文化具有理性色彩的特征,政治上和思想上體現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科技上強調探究求理的精神;藝術上受到了理學的影響,重視自我表達,作品標榜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強調作品中的“理趣”等。A項正確;宋朝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學,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士階層的責任與擔當,并不是走向衰落,排除C項;古代科技進入總結階段是在明清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
17.(24-25高三上·浙江·名校聯盟)兩宋時期特別重視華夷之辨,到南宋,理學家聲稱只要擁有”道統”和“德性”亦可獲正統之位。甚至前代那些曾經占據廣闊疆域的王朝,若顯現出“德性”不足的弊端,照樣會被指為奉行“霸道”而打入“閏統”的偽政權之列。理學家的這種思想( )
A.是當時民族交融活躍的生動表現
B.具有個性自由和反對專制的傾向
C.服務于南宋偏安江南的客觀現實
D.滿足統治者富國強兵的改革需求
【答案】C
【解析】從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正向題、目的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其準確時空為:南宋(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理學家強調只要擁有“道統”和“德性”,即使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原王朝,也能夠獲得正統的地位;反之,即使是曾經統治廣闊疆域的政權,如果缺乏“德性”,也會被視為偽政權。這種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偏安江南后,面對北方異族政權時,為了維持自身政權合法性的一種理論構建和服務于現實政治需求的做法,C項正確;雖然該思想體現了對民族界限的某種模糊化處理,但主要目的并非促進民族交融,排除A項;理學強調道德規范和個人修養,并不直接體現個性自由或反對專制的特點,排除B項;富國強兵更多是改革派官員如王安石變法等人的主張,而非理學家思想的主要目標,排除D項。故選C項。
預測五 明清經濟文化特點
18.(24-25高三下·遼寧·名校聯盟)明中葉以后,許多廣東巨賈溯西江而上,深入到廣西的產米區梧州、潯州、柳州、桂林等府去采購大米,他們還在不少府縣設立了同鄉會館。這主要說明當時( )
①商幫介入糧食生產②廣西市鎮經濟發達
③兩廣貿易往來頻繁④區域長途販運活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明中葉以后(中國)。根據材料“廣東巨賈溯西江而上,深入到廣西的產米區”和所學可知,兩廣地區在地理上相互毗連,區域內長途販運活躍,同鄉會館也從側面印證兩地貿易往來頻繁,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材料中廣東商人介入到糧食貿易中,而非糧食生產,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B項;材料與市鎮經濟無關,“梧州、潯州、柳州、桂林”是產米區,②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19.(24-25高三下·遼寧撫順·協作體)明代國家對賦稅征收的白銀成色有明確規定,賦稅征收的白銀主要是九五成色,乃至十成足色紋銀。但明代民間低劣偽銀大量流通,甚至出現偽造白銀的專業戶。如浙江嘉善地區偽劣之銀四處流通,有的甚至是銀匠故意有巧作色銀,或九成,或八成,甚而七成。這表明明代( )
A.政府財政收入稅減 B.政府對金融控制力較弱
C.白銀貨幣化受阻 D.經濟發展沖擊統治秩序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明代政府對稅銀的成色有明確要求,但民間流通的白銀卻存在偽劣現象,甚至出現偽造白銀的行為,這反映了政府在金融領域的控制力較弱,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金融管理問題,未提及明朝政府收入減少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強調偽劣白銀對金融管理的影響,并非強調白銀貨幣化,排除C項;材料的重點在于強調偽劣白銀對金融管理的影響,而非對統治秩序的沖擊,排除D項。故選B項。
20.(24-25高三上·遼寧·名校聯盟)如表所示,是清朝江浙湖廣地區部分時點米價比較(銀兩/石)。該表反映出( )
地區 江蘇 浙江 湖南 湖北
康熙 0.9—1.0 0.85—1.2 0.68—0.75 0.67—0.74
雍正 1.25 1.45 0.76 0.93
乾隆 1.2—1.7 1.51—2.0 0.97—1.28 1.1—1.6
嘉慶 1.15—1.44 1.49—2.05 1.31—1.46 1.1—1.46
A.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 B.地區經濟結構出現調整
C.長江中下游農業衰退 D.戰亂造成地區經濟波動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清代的江浙湖廣是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稻米產區,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諺,其米價變化在全國最有代表性,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該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從材料可知,清朝江浙湖廣地區的米價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江浙湖廣地區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縮小,經濟結構出現調整,造成米價上漲,B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早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完成,排除A項;清朝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農業并未衰退,排除C項;康雍乾時期,中國處于盛世階段,因此戰亂造成地區經濟波動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
21.(2025·吉林長春·二模)招幌是工商業宣傳經營信息的一種媒介。下表是明朝仇英《南都(南京)繁會景物圖卷》及其招幌的信息。這反映出明代( )
圖中招幌:兌換金珠、兼治雜癥、雜耍把戲、五谷豐登、吉慶有余、太平有象、涌和布莊、人參發兌、應時細點名糕、西北兩口皮貨發客
A.區域經濟得到均衡發展 B.商業發展與民俗文化交融
C.招幌成為主流廣告形式 D.商品經濟沖擊儒家義利觀
【答案】B
【解析】據本題題干設問可知本題屬于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明朝(中國)。從圖中的招幌"五谷豐登、吉慶有余、太平有象"等內容可以看出,這些體現了民俗文化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時,“兌換金珠、兼治雜癥、涌和布莊、人參發兌、應時細點名糕、西北兩口皮貨發客”等招幌又反映了商業經營的信息。這表明明代商業發展過程中,商業經營與民俗文化相互交融,B項正確;題干中僅展示了南京的招幌信息,沒有涉及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對比,無法得出區域經濟得到均衡發展的結論,排除A項; 雖然題干提到招幌是工商業宣傳經營信息的一種媒介,但僅根據這一幅圖,不能得出招幌就成為了主流廣告形式的結論,沒有其他廣告形式與之對比,證據不足,排除C項; 題干中給出的招幌信息,沒有涉及到商品經濟對儒家義利觀沖擊的相關內容,屬于無中生有,排除D項。故選B項。
22.(2025·吉林長春·二模)1712年,法國傳教士殷弘緒記載,一位景德鎮商人遠赴印度經商,積累了數量可觀的歐洲銀幣。當這位商人返回景德鎮后,驚訝地發現當地民眾對這種歐洲銀幣也頗為熟悉。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 )
A.商業繁榮改變生產方式 B.貨幣變革完善金融體系
C.朝貢貿易帶動文化交流 D.經濟發展關聯世界市場
【答案】D
【解析】據本題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12年的中國。據材料“一位景德鎮商人遠赴印度經商,積累了數量可觀的歐洲銀幣。當這位商人返回景德鎮后,驚訝地發現當地民眾對這種歐洲銀幣也頗為熟悉”和所學知識可知,在當時的中外貿易中,歐洲銀幣流入中國,景德鎮民眾對此熟悉,說明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世界市場產生了關聯,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生產方式的改變,無法得出商業繁榮與生產方式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只是提到歐洲銀幣流入景德鎮被民眾熟悉,并沒有體現貨幣變革對金融體系的完善,排除B項;從材料可知,商人遠赴印度經商屬于民間貿易,并非朝貢貿易,排除C項。故選D項。
23.(2025·黑龍江·一模)據《清稗類鈔》記載:“男女并耕之俗,廣東、廣西、福建最多……蓋其地之婦女皆天足也,常日徒跣(赤足步行),無異男子。”這反映出明清時期南方部分地區( )
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 B.女性社會地位提高
C.傳統觀念受到沖擊 D.理學思想影響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傳統觀念中女性主要負責家務,較少參與田間勞作。而材料中提到南方部分地區“男女并耕”,婦女“無異男子”,這說明傳統的性別分工觀念受到了沖擊,C項正確;明清時期,封建禮教盛行,男女平等觀念遠未深入人心 ,排除A項;題干僅體現了婦女參與勞作的情況,不能等同于社會地位提高,排除B項;理學強調“三綱五常”,對女性束縛較多,倡導女子纏足等,與材料中婦女天足并參與勞作的情況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成县| 海阳市| 孙吴县| 漳浦县| 于都县| 花莲市| 永宁县| 常山县| 当阳市| 北流市| 七台河市| 兴安县| 桂林市| 昭平县| 湘乡市| 平阴县| 泰州市| 宁晋县| 扶风县| 栾川县| 阿巴嘎旗| 江陵县| 大名县| 吴江市| 犍为县| 淮北市| 渝中区| 论坛| 玉山县| 大竹县| 济南市| 新邵县| 溧阳市| 定兴县| 汉沽区| 珠海市| 馆陶县| 洪泽县| 溆浦县| 紫云| 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