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猜押06 世界古代史(中古時期的世界)·選擇題考點 5年考情 押題依據 命題預測世界古代史 2025年(內蒙古八省聯考卷) T11·羅馬共和國元老院 2024年(黑吉遼卷) T12·斯巴達公民集體意識 T13·日本天皇成立“記錄莊園券契所” 2023年(遼寧卷) T11·公元前7世紀亞述帝國宮殿中一幅浮雕 T12·11世紀初市民法庭 2022年(遼寧卷) T12·古埃及早王朝時期三大“創世論”神學體系 T13·11-14世紀法蘭西卡佩王朝時期的王室領地示意圖 2021年(遼寧卷) T11·修昔底德理性認知地震 從近4年東北三省及25年內蒙古新八省聯考卷中可以看出,世界古代史重點考查世界文明多元性與特殊性、西歐的封建制度、日本制度主題。習題集中在11~13題,命題規律與特點: 1.注重跨文明對比與聯系 常將中國史(如唐宋元)與同期世界文明(西歐、伊斯蘭、東亞日本/朝鮮)結合命題,強調絲綢之路、宗教傳播、技術交流等主題。 2.突出制度與社會結構 高頻考點:西歐封建制(封君封臣制、莊園經濟)、日本大化改新、拜占庭《查士丁尼法典》、伊斯蘭教法(沙里亞法)。 命題形式:通過材料分析制度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如莊園經濟與農奴制的關系)。 3.聚焦宗教與文化的傳承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傳播路徑及對政權合法性的塑造(如君權神授、哈里發制度)。 4.強調歷史地理與空間變遷 結合地圖考查重要帝國的疆域(如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蒙古帝國四大汗國)、貿易路線(絲綢之路、印度洋商路)。 命題形式:地圖標識+經濟/文化影響分析。 5.關注文明多元性與特殊性 非洲(馬里、桑海帝國)、美洲(瑪雅/阿茲特克/印加)文明的獨特發展路徑,對比亞歐大陸文明。例:瑪雅城邦與西歐封建城市的異同。 2025年新高考歷史新結構體系下,東北三省高考歷史選擇題注重強調“多元文明互動”“制度文明比較”,“全球史觀”。 強化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分析。選擇題核心命題方向如下: 1.跨文明互動: 高頻對比:中國唐宋元與同期西歐、伊斯蘭、朝鮮/日本制度(如唐律與《查士丁尼法典》)。 東北關聯:遼金政權與高麗、日本的文化交流(如佛教傳播、貿易路線)。 2.制度與社會結構: 必考點:西歐封建制(封君封臣制、莊園經濟)、日本班田制、拜占庭中央集權、伊斯蘭政教合一。 東北延伸:遼朝“南北面官制”與西歐封建制的對比(多元治理模式)。 3.宗教與政權合法性: 基督教分裂(東正教與天主教)、伊斯蘭教哈里發制度、佛教中國化(禪宗與宋明理學)。 東北案例:遼朝“以佛治國”政策與歐洲教權-王權關系的比較重點關注:世界古代史相關考點 點分類具體內容政治制度西歐封君封臣制、日本律令制、拜占庭中央集權、伊斯蘭哈里發制度 經濟形態莊園經濟、城市行會、唐宋市舶司、非洲黃金-鹽貿易宗教文化基督教分裂(1054年)、伊斯蘭教派別(遜尼/什葉)、佛教中國化(禪宗)文明交流造紙術西傳、蒙古西征的文化影響、鄭和與伊本·白圖泰航海對比特殊文明瑪雅歷法/金字塔、印加道路系統、桑海帝國廷巴克圖學術中心預測一 古代世界1.(2025·遼寧葫蘆島·一模)土地捐贈是古埃及國王封賞神廟、官員、貴族的一種常見手段。然而考古挖掘顯示,第二十二王朝舍尚克三世至舍尚克五世統治期間,四塊來自三角洲西部的捐贈碑表明,土地分配者從國王變為部落首領。這一發現表明當時( )A.古埃及的農業發展水平不足 B.地方存在一定程度自治C.君權神授的政治制度被破壞 D.國家政局已經完全失控【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捐贈本為國王壟斷權力的一種手段,體現的是國王對經濟的控制權,但考古發現一些地區的土地捐贈的主體是部落首領,說明部落首領在地方經濟上有一定的控制權并非集權于皇帝,地方有一定的土地分配自主權,這反映的是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治,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古埃及農業生產力的論述,無法得出農業發展水平的狀況,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君主權力來源的論述,無法得出君權神授的政治制度是否遭到破壞,排除C項;地方有一定自治權并不意味著脫離了中央權力的控制,不能得出國家政局已經完全失控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2.(2025·黑龍江吉林·一模)下表為公元前1650年古埃及的萊因德數學紙草書部分記載,這些記載( )《萊因德紙草書》 (節選) (注: cubit、pefsu 為計量單位)1 計算體積的圓筒形顆粒筒倉的直徑9cubit和6cubit的高度,數值用 khar 的埃及分數表示2 一個牧羊人有一群動物,他必須把他的羊群的一部分送給一個領主進貢。牧羊人被告知給予 他原來羊群1/3的2/3為貢品。牧羊人給了70只動物。求牧羊人原來的羊群的大小。3 (7 +1/2 + 1/4+1/8)hepat的面粉可以產生 100 個面包。求出每個面包消耗的面粉數量pefsu,用 hepat 的埃及分數來表示。A.反映了埃及社會生產活動 B.側重研究生活中的幾何問題C.深受阿拉伯科技文化影響 D.代表了古代數學的最高成就【答案】A【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1650年的埃及。據材料主要信息和所學可知,萊因德紙草書是古埃及重要的數學文獻,材料中的三個問題分別涉及糧食儲存(筒倉體積計算)、畜牧業賦稅(羊群數量推算)和食品加工(面包與面粉配比),均與當時農業、稅收、手工業等實際生產活動密切相關,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問題不全是幾何,后兩題為代數與比例,排除B項;阿拉伯科技文化自7世紀開始興起,公元前1650年的埃及不可能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排除C項;古埃及數學并非古代最高成就,說法夸大化,排除D項。故選A項。3.(2025·黑龍江·一模)托勒密埃及在對傳統法老埃及的官僚體系進行了批判性繼承的同時,借鑒希臘經驗,引入包稅制,將征稅權(尤其是貨幣稅)完全承包出去。這反映了托勒密埃及( )A.中央與地方關系松弛 B.稅收制度制約帝國發展C.政治制度的融合發展 D.有效解決社會各種矛盾【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時期。據材料可知,托勒密埃及繼承了法老埃及的官僚體系,同時又借鑒希臘經驗,引入包稅制,說明托勒密埃及的政治制度在融合中得到發展,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制度的融合,沒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借鑒希臘經驗,引入包稅制,促進托勒密埃及的發展,而非制約,排除B項;有效解決社會各種矛盾,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4.(2025·內蒙古呼和浩特·一模)屋大維下令,元老院無權任命行省總督,但保留鑄幣權和一定審判權。同時,他從元老院挑選親信、法律專家和15名抽簽選中的元老(每6個月輪換一次)組成“顧問團”,輔助決策。此舉( )A.提高了行省的政治自主性 B.廢止了元老院的政治權力C.擴大了羅馬帝國統治基礎 D.適應了羅馬政治體制轉型【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羅馬。根據材料可知,屋大維限制元老院的權力,并且自己挑選親信輔助決策,這有利于加強其本人的權力,適應了羅馬政治體制由共和制度向帝制的轉型,D項正確;屋大維下令,元老院無權任命行省總督,實質是限制元老院的權力,而不是提高行省的政治自主性,排除A項;屋大維限制元老院的權力,并不是廢止了元老院的政治權力,排除B項;擴大統治基礎通常指的是增加統治者權力所依賴的社會基礎,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項。故選D項。5.(2025·遼寧·一模)古羅馬作家普林尼撰寫的《自然史》在涉及遙遠民族時,吸取了古典作家對他們身材長相和生活方式的怪異描述,盡可能地展現出與羅馬人不同的畫面。這些異族人“看起來不像西方歐洲人或擁有歐洲人的文化規范”,這樣記述意在( )A.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B.增強自身作品的生動性C.體現文化發展的傳承性 D.突出歐洲文明的優越性【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根據材料“吸取了古典作家對他們身材長相和生活方式的怪異描述,盡可能地展現出與羅馬人不同的畫面,看起來不像西方歐洲人或擁有歐洲人的文化規范”結合所學可知,普林尼通過將遙遠民族描繪為“怪異”和“不同”,試圖強調羅馬人(或歐洲文明)的優越性,這種記述方式符合當時羅馬帝國的文化心態和對外擴張的意,D項正確;普林尼的描述并未以平等、客觀的態度展現其他文化的獨特性,而是通過強調“怪異”和“不同”來強化羅馬人的中心地位,排除A項;雖然普林尼的描述可能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但這并非其核心目的。他的主要意圖是通過對比來凸顯羅馬文明的優越性,排除B項;題干主要圍繞羅馬作家對遙遠民族的描寫方式以及呈現的不同畫面展開,并沒有涉及到文化發展傳承方面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6.(2025·河北邯鄲·三模)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督建的蘇薩宮廷規模宏大,宮廷中凸起的平臺和階梯狀造型借鑒了巴比倫的建筑風格,建筑內部的圓柱和柱廊布局仿制埃及,圓柱上的凹槽則屬于希臘風格,琉璃磚等裝飾元素源自美索不達米亞。蘇薩宮廷的設計風格說明( )A.區域戰爭促進文明交流融合 B.波斯帝國宮殿建筑缺乏創新C.古巴比倫王國的遺產被繼承 D.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得到同化【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波斯)。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波斯帝國通過武力擴張建立起橫跨三洲的大帝國,蘇薩宮廷是在吸取了古代亞歐地區的優秀文明成果后建成的,這說明區域戰爭促進文明交流融合,A項正確;蘇薩宮廷實際上展示了波斯人對多種文化的吸收和再創造能力,并非簡單的模仿或缺乏創新,排除B項;蘇薩宮廷是在吸取了古代亞歐地區的優秀文明成果后建成的,C項說法較為片面,排除C項;“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得到同化”的說法過于絕對化,且材料未涉及大流士一世在被征服地區采取的措施,排除D項。故選A項。7.(2025·黑龍江·二模)古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阿在《通史》中指出:在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如果一個人僅著眼于執政,那么此政治制度似乎完全是皇室的、君主的;如果僅著眼于元老院,似乎又是貴族到民眾的權力時,又顯得是一個民主體制。他意在說明羅馬共和國( )A.具有一定機制保障 B.權力機構之間相互傾軋C.民主因素日益削弱 D.對外戰爭決定權力運行【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羅馬共和國。根據材料“在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如果一個人僅著眼于執政,那么此政治制度似乎完全是皇室的、君主的;如果僅著眼于元老院,似乎又是貴族到民眾的權力時,又顯得是一個民主體制”可知,古羅馬的共和政體具有一定機制保障,體現了權力的制約與平衡,A項正確;材料強調羅馬共和國具有一定機制保障,并不是權力機構之間相互傾軋,B項理解錯誤,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材料說明羅馬共和國具有一定機制保障,“民主因素日益削弱”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對外戰爭等信息,無法體現對外戰爭對權力運行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預測二 中古歐洲8.(2025·黑龍江大慶·二模)11世紀前后,西歐的封建領主們傾向于直接經營自營地,且更大程度地使用奴役勞動。12世紀后期,領主自營地出租成為一時潮流。此外,他們還采取出租宅地、建立市場、出租攤位等方式,從市民生產活動中收取相關租金和稅費。這一變化表明當時( )A.經濟規律作用于領主權力 B.領主放松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市民成為領主的主要稅源 D.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一定影響【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根據材料可知,12世紀后期,領主由原先直接經營土地變為出租土地,且從市民手中收取租金和稅費,這體現了中世紀后期租地農場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富裕農民等租來領主土地建立租地農場,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而市民的經營活動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這體現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等推動領主從直接經營土地變為收取租金,反映了經濟規律作用于領主權力,A項正確;領主出租土地,富裕農民等將土地集中起來,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因此領主與農民之間變為一種間接關系,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減弱,排除B項;領主的土地主要租給富裕農民和市民等,材料并未將二者進行對比,無法得出“市民成為領主的主要稅源”,排除C項;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于14-15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9.(2025·遼寧葫蘆島·一模)“它將不同民族文化適用的部分融合在自身之中,以滿足新的需求和彌補自身的不足,使拜占庭文化得以在歐洲和地中海世界古典文明普遍的衰敗形勢中迅速擺脫危機,并獲得發展,達到較高的水平”。這一論述體現出拜占庭( )A.文化的開放性 B.推動西歐思想解放運動C.地理位置優越 D.文化交流適應統治需求【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拜占庭帝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放映的是拜占庭帝國積極吸收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并融合在自身的發展之中,具有開放包容的特點,體現了拜占庭帝國文化具有開放性,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這種文化政策對歐洲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拜占庭文化政策的特點,即未涉及地理位置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文化交流與統治需求之間的關系,涉及的是文化融合以滿足新需求和彌補自身不足,排除D項。故選A項。10.(2025·黑龍江吉林·一模)中世紀西歐農村居民小時從自己的祖父母、父母那里,長大以后從鄉下神父那里,得知天堂、地獄、耶穌救世人等說法。神父也大都告誡必須孝敬父母,不許偷盜、奸淫、殺人,不許貪戀別人財物等十誡內容,要他們逆來順受,忍受一切。這反映了( )A.基督教會禁錮農民思想 B.莊園農民生活水深火熱C.西歐封建經濟穩定發展 D.宗教發揮倫理教化作用【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根據材料可知,農民從神父那里得知宗教說法的同時還被告誡要遵守十誡等內容,體現了宗教在向農民進行基本倫理道德方面的教化,D項正確;題干不僅有宗教思想傳播,還有倫理道德告誡,不能簡單歸結為基督教會禁錮農民思想,這種說法過于片面,排除A項;題干未呈現莊園農民遭受壓迫或生活艱難相關的負面信息,不能得出莊園農民生活水深火熱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主要圍繞宗教對農村居民的思想和道德影響展開,沒有封建經濟的生產關系、生產力水平、經濟形態等方面相關的表述,無法體現西歐封建經濟穩定發展這一狀況,排除C項。故選D項。11.(2025·全國·二模)學界一般認為1189年獲得市長頭銜的亨利·菲茨-艾爾溫為倫敦乃至整個英格蘭第一位市長。從詞源學角度看,英文“市長”(mayor)一詞直接借自法語(古法語形式為maire),并且現在已知最早的市長出現在1136年的法國城市蘇瓦松。上述材料( )A.說明英國市長制直接源自法國 B.能夠佐證王權逐漸強化的趨勢C.可用來研究中古西歐城市變遷 D.體現出了英法文化的一脈相承【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國倫敦和法國城市市長出現的時間等信息,而市長是中古西歐城市發展過程的重要角色,通過此內容可以用來研究中古西歐城市變遷,C項正確;雖然英國市長的稱呼受到法語的影響,但不能直接說明市長適度直接源自法國,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排除A項;中世紀的歐洲有自治的傳統,其發展無法佐證王權是否得到了強化,排除B項;僅從市長詞匯的演變不能代表整體的英法文化是否一脈相承,以偏概全,排除D項。故選C項。12.(2025·山東日照·一模)11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征服英國的過程中,諾曼公爵威廉將舊貴族的土地合并為若干大地產分配給大貴族,這些大貴族的領地雖然龐大,卻分散于各地而不相連,從而形成相互分割交錯的地產占有格局。威廉此舉( )A.實現了對各地的垂直管理B.擴大了統治的封建基礎C.有利于強化對貴族的控制D.促進了土地商品化進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1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反映威廉在給舊貴族分配土地時,雖然擴大了大貴族的領地,但由于領地分散,且不同貴族的土地相互交錯,這實際上削弱了貴族對領地的控制,形成了相互制約的關系,削弱了貴族的權力,有利于強化對貴族的控制,C項正確;材料論述的是土地仍舊分配給了大貴族,而非直接管理地方,排除A項;擴大統治的封建基礎一般是指讓更多階層參與到統治體系中,增加統治支持的力量,材料未涉及對其他階層的措施,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對土地的分配,未涉及土地是否允許買賣,排除D項。故選C項。13.(2025·全國·模擬預測)12世紀初,由于人口過剩,尼德蘭各地的人們通過排干沼澤洼地、建筑堤防等方式獲取新的土地。這里的封建領主把新土地交給去那里安家落戶的“客籍民”,他們只需向領主繳納地租,且擁有自由的身份。這表明( )A.封建領主加強對農民的剝削 B.尼德蘭農業技術取得了進步C.人口壓力推動農業經濟繁榮 D.傳統封建生產關系受到沖擊【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世紀初(尼德蘭)。據題干材料可知,12世紀初,尼德蘭地區通過開發新土地來緩解人口過剩的問題,封建領主將新開發的土地交給“客籍民”,并給予他們自由身份,收取地租。“客籍民”在新土地上擁有自由身份,這打破了傳統封建社會中農民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使傳統封建生產關系受到沖擊,D項正確;“客籍民”擁有自由身份且只需向領主繳納地租,這實際上減輕了傳統的封建束縛,不能說明封建領主加強對農民的剝削,排除A項;排干沼澤洼地、建筑堤防只是獲取土地的方式,并非農業技術進步,排除B項;題干主要講述的是由于人口過剩而努力獲取新土地,未直接說明這些活動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繁榮,排除C項。故選D項。14.(2025·全國·模擬預測)1337年英國頒布服飾禁奢法令,采取了區別對待和等級管理的做法,將王室和貴族(偶有例外)與其他人區別開來,限制對象主要是鄉紳和中產階級,強制他們按照等級和職業著裝。禁奢令的頒布( )A.使階級矛盾空前激化 B.有利于資本的原始積累C.制止了社會攀比風氣 D.表明傳統社會受到沖擊【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和影響題,時空是1337年(英國)。由材料可知,服飾禁奢令體現的是傳統舊勢力對新興鄉紳和中產階級的壓制,即傳統社會的上層打壓新興階層,維護其特殊的社會地位,這種現象的深層次背景是經濟發展帶來了社會變化,傳統社會受到沖擊,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了對新興階層的限制,“階級矛盾空前激化”說法過于夸大,且材料無從體現,排除A項;資本原始積累是通過暴力手段積累財富的,排除B項;“制止了社會攀比風氣”的說法過于絕對,表述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預測三 中古亞洲15.(2025·湖南·一模)阿拉伯帝國在首都和一些大城市建立規模宏大的天文臺,制造和配備各種精密的天文儀器,還招聘和集中一批各部族及外國有名的天文、歷算學家進行長期的天文觀察,對天體運行的規律進行深入研究。這反映了阿拉伯帝國( )A.天文學成就卓著 B.國家重視推動科學發展C.注重學習和創新 D.文化發展具有多民族性【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阿拉伯帝國)。根據材料“阿拉伯帝國在首都和一些大城市建立規模宏大的天文臺,制造和配備各種精密的天文儀器,還招聘和集中一批各部族及外國有名的天文、歷算學家進行長期的天文觀察,對天體運行的規律進行深入研究”結合所學可知,題干中提到的建立天文臺、制造儀器、招聘天文學家等舉措,都體現了國家對科學發展的重視和推動,B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阿拉伯帝國為天文學研究所做的各種投入和行動,而不能直接得出天文學已經取得顯著的成就,排除A項;題干中重點強調的是國家在天文學研究方面的推動舉措,并沒有突出“學習和創新”這方面的內容,排除C項;雖然招聘了各族及外國的學者,但題干整體更側重于國家對天文學研究的推動,而不是突出文化發展的多民族性這一特點,排除D項。故選B項。16.(2025·陜西榆林·三模)大化改新后,日本參照中國官制建立了位階制,根據“官位相當”的原則,按照位階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各類官職,地方國司、郡司等官員必須嚴格按照位階制履行職責。這一制度( )A.擴大了統治基礎 B.加強了中央集權C.強化了專制皇權 D.實現了社會轉型【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本題通過日本的官僚制度,考查日本大化改新。依據材料,日本建立起位階制,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各類官職,地方國司、郡司等官員必須嚴格按照中央規定的位階制履行職責,可知將全國官員任命權力集中于中央,削弱了地方(氏族)豪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B項正確;大化改新學習唐朝的科舉制,擴大了統治基礎,排除A項;材料強調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各類官職,地方國司、郡司等官員必須嚴格按照中央規定的位階制履行職責,體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而非強化皇權,而且大化改新后,天皇決策需與親王商議,排除C項;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轉型主要體現在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等經濟領域,排除D項。故選B項。17.(2025·山東·模擬預測)14世紀以來,奧斯曼蘇丹將土地肥沃,并帶有葡萄園、果樹、磨坊的莊園分封給騎兵,并要求騎兵認真經營。到15世紀,軍人紛紛將莊園出租以獲取租金。16世紀前期,奧斯曼政府默許了上述做法。對此解釋合理的是,奧斯曼帝國( )A.經濟發展改變社會結構 B.蘇丹專制體制趨于衰弱C.租佃制利于帝國的擴張 D.封建生產關系逐步解體【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奧斯曼帝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后,奧斯曼帝國勢力不斷崛起,到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需要大量騎兵,于是分封莊園給騎兵,以激勵騎兵,但騎兵又需要外出征伐,無法經營莊園,所以就出租莊園,因而租佃制的發展有利于騎兵制的發展,保障了帝國的擴張,C項正確;材料反映了租佃制利于帝國的擴張,材料未體現經濟發展對社會結構的影響,排除A項;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成為大帝國,蘇丹專制日益強化,排除B項;當時的租佃制就屬于封建生產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8.(2025·浙江溫州·二模)下圖圓圈處標示的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下列帝國,定都于此的有( )①阿拉伯帝國 ②拜占庭帝國 ③西羅馬帝國 ④奧斯曼帝國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世界)。我們根據題目描述知道,圓圈處標示的是一座位于黑海附近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拜占庭帝國,也稱為東羅馬帝國,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現今的伊斯坦布爾)位于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此,拜占庭帝國曾在此定都。奧斯曼帝國是一個土耳其人建立的帝國,其首都是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同樣位于黑海附近,且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因此,奧斯曼帝國也曾在此定都。據結論可知②④正確,B項正確;①錯在阿拉伯帝國的歷史中心主要在現今的中東地區,其著名的首都是巴格達,顯然不在黑海附近。因此,阿拉伯帝國并未在此定都。③錯在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的西部部分,其首都是羅馬,位于現今的意大利。顯然,西羅馬帝國并未在黑海附近定都,排除ACD項。故選B項。19.(2025·河北·模擬預測)1633年,德川幕府“鎖國令”規定,禁止與西方貿易;不許日本人出國;已在外者不許返回,違者處死。1639年再頒“鎖國令”,除中國和荷蘭外,禁止同其他國家貿易。德川幕府奉行鎖國政策有兩個多世紀。日本的鎖國政策( )A.意在維護日本的幕府統治 B.有利于專心學習中國文化C.是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抵御 D.催生出獨特的武士道精神【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日本。據題干 “1633 年,德川幕府‘鎖國令’規定,禁止與西方貿易;不許日本人出國;已在外者不許返回,違者處死。1639 年再頒‘鎖國令’,除中國和荷蘭外,禁止同其他國家貿易。德川幕府奉行鎖國政策有兩個多世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主要是為了防止外部勢力對日本的影響,維護幕府的統治地位,A項正確;鎖國政策主要目的不是專心學習中國文化,當時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已經有較長歷史且較為深入,鎖國政策更多是出于政治統治考慮,排除B項;這種政策與抵御工業文明無關,因為西方工業革命發生于18世紀末,而日本鎖國始于1633年 ,排除C項;武士道精神早在鐮倉幕府時期已形成,鎖國政策只是強化了等級制度 ,排除D項。故選A項。20.(2025·廣東·一模)8—10世紀,巴格達地區出現了一系列被歸于柏拉圖名下的著作,比如關于魔法的《牝牛之書》和關于煉金術的《四部曲之書》。這一現象反映出( )A.希臘化時代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B.文化的傳播融合過程存在復雜性C.阿拉伯文明強調文化的自主性 D.地理區位決定對異域文化的態度【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8—10世紀的巴格達地區。根據材料可知,8—10世紀的巴格達,柏拉圖的署名被用于魔法和煉金術著作,反映出文化傳播中并非簡單復制,而是存在誤讀、混雜甚至附會的現象,阿拉伯學者在翻譯和吸納古希臘學術時,可能因知識體系差異或需求,將非柏拉圖的作品歸于其名下,體現了傳播過程中多重因素交織的復雜性,B項正確;希臘化時代主要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后的文化交融(公元前4世紀至前1世紀),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阿拉伯文明雖重視本土化,但題干現象突出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而非強調自主性,排除C項;地理區位可能影響文化接觸,但“決定”一詞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21.(2025·貴州貴陽·一模)據史料記載,新羅提倡儒學,682年設國學,688年實行科舉,以錄用儒生出身的官吏代替過去主要按門第和武功錄用官吏的辦法。并且設立中央(府、部)和地方(郡、縣、鄉)各級行政機構,在要地設置五個小京,有軍隊駐防。這些舉措( )A.強化了新羅的基層治理體系 B.使儒學成為新羅的官方哲學C.反映新羅對唐朝的政治認同 D.加強了國家治理的政治職能【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有效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新羅、中國)。據題干“新羅提倡儒學,682年設國學,688年實行科舉”“設立中央(府、部)和地方(郡、縣、鄉)各級行政機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羅在思想、教育、官員選拔和地方制度等方面學習唐朝,體現對唐朝的政治認同,C項正確;學習儒學,設國學,實行科舉與“基層治理”無關,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提倡儒學”“以錄用儒生出身的官吏”,沒有信息表明儒學成為官方哲學,且B項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項;學習唐朝的制度不一定加強國家治理的能力,排除D項。故選C項。22.(2025·貴州安順·二模)公元743年,日本天皇下詔:“墾田依養老七年(723年)格,限滿之后,依例收授。由是農夫怠倦,開地復荒。自今以后,(墾田)任為私財,無論三世一身,咸悉永年莫取。”這一調整旨在( )A.推動私有土地發展 B.建立中央集權體制C.發展農業改善民生 D.增加稅收鞏固統治【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日本天皇調整墾田政策,從原來的限滿收授改為“任為私財”“永年莫取”,目的是提高農民開墾土地的積極性,使更多土地得到開墾,從而增加政府的稅收,鞏固統治,D項正確;推動私有土地發展是政策調整帶來的結果,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7世紀中期,日本通過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排除B項;發展農業改善民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政策調整的一個影響,但從根本上來說,天皇是從維護自身統治的角度出發的,排除C項。故選D項。23.(2025·吉林長春·二模)8世紀,造紙術從中國傳入阿拉伯。阿拉伯帝國境內的造紙廠紛紛建立,僅巴格達就有30多座圖書館和百余家書店;私人藏書量也十分巨大。造紙術推動了阿拉伯( )A.科學文化的繁榮 B.與中國的友好交往C.大眾教育的普及 D.融合世界各地文化【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設問可知本題屬于影響類選擇題,時空是:8世紀(阿拉伯)。由材料可知造紙術的傳入,大幅降低了書籍制作的成本,使知識傳播更加便捷,并且圖書館的建立、私人藏書量的激增,有利于科學文化的繁榮,A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與中國的交往情況,排除B項;書籍的普及使得市民和商人也能接觸文化知識,但是使得大眾教育的普及表述太絕對,排除C項;材料只提到了中國文化的傳播,排除D項。故選A項。24.(2025·陜西商洛·二模)波斯人的航海傳統及豐富經驗為阿拉伯人所繼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眾多波斯水手被阿拉伯商船雇用。直至10世紀,波斯人仍然肩負著阿拉伯的航海貿易重任。而阿拉伯人的遠洋貿易船選用的優質木材主要來自印度馬拉巴爾出產的柚木,馬爾代夫和拉克代夫島出產的椰子樹。據此可知,當時阿拉伯人( )A.主要依賴外部力量開展航海活動 B.積極整合各方資源發展航海貿易C.海外貿易范圍局限于印度洋地區 D.航海貿易發展受木材資源的制約【答案】B【解析】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可知,阿拉伯人繼承了波斯人的航海傳統和經驗,還雇用眾多波斯水手,這體現了他們對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他們的遠洋貿易船選用印度馬拉巴爾出產的柚木和馬爾代夫、拉克代夫島出產的椰子樹作為優質木材,這表明他們在航海貿易活動中積極整合各方資源來推動航海貿易的進步,B項正確;雖然阿拉伯人雇用了波斯人的水手,但不能就此得出他們主要依賴外部力量開展航海活動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了阿拉伯航海貿易船木材的來源包括印度洋地區的一些地方,但不能據此推斷出他們的海外貿易范圍局限于印度洋地區,排除C項;材料只說明了木材的來源,沒有體現航海貿易發展受到木材資源的制約,排除D項。故選B項。25.(2025·山西臨汾·一模)公元8—10世紀,阿拉伯帝國掀起了一場有史以來最令人難忘的學術研究熱潮,即“百年翻譯運動”。許多并非穆斯林的杰出學者被召集到巴格達,從事數學、哲學等一系列專業研究,并從希臘文、波斯文和敘利亞文翻譯成阿拉伯文。這一運動( )A.奠定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基礎 B.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融合C.消除了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矛盾 D.推動阿拉伯文成為“世界語言”【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8—10世紀的阿拉伯。根據材料可知,在“百年翻譯運動”中,許多并非穆斯林的杰出學者被召集到巴格達,從事專業研究,并將希臘文、波斯文和敘利亞文等多種語言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這一過程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使得阿拉伯文化能夠吸收希臘、波斯、敘利亞等不同文化的精華,同時也讓其他文化的成果得以在阿拉伯地區傳播和理解,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融合,B項正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主要是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復興和發展,雖然“百年翻譯運動”將許多希臘文等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希臘文化,但不能直接說它奠定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基礎,排除A項;“百年翻譯運動”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并不能完全消除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的矛盾是,排除C項;“百年翻譯運動”主要是翻譯其他語言的著作,雖然有助于阿拉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但并沒有推動阿拉伯文成為“世界語言”,排除D項。故選B項。26.(2025·安徽合肥·一模)988年,阿拉伯的一本書中專門為調味料列出了參考書目。13世紀,一位巴格達人寫出了164篇菜譜,包括用胡椒、丁香、肉桂等燉肉,還有甜品的制作等。這表明( )A.阿拉伯地區民眾生活水平提高B.阿拉伯帝國促進了東西方交流C.大量美洲農作物開始傳入亞洲D.商業貿易推動了飲食文化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胡椒、丁香、肉桂等香料并非阿拉伯地區的本土產物,是通過商業貿易從其他地區傳入的。商業貿易的發展使得這些香料能夠大量進入阿拉伯地區,從而為飲食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推動了當地飲食文化在烹飪方法、菜品創新等方面的進步,促使人們對飲食的研究更加深入,推動了飲食文化發展,D項正確;僅從有菜譜和對調味料的研究不能直接得出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阿拉伯地區自身飲食文化中對香料的運用等情況,沒有明確體現出阿拉伯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起到的橋梁作用等具體內容,排除B項;13世紀時,新航路尚未開辟,不存在大量美洲農作物傳入亞洲的情況,排除C項。故選D項。預測四 古代非洲與美洲27.(2025·江蘇·模擬預測)瑪雅人修建了許多主要用于祭祀和天文觀測的金字塔,建造了數百座城市,這些城市是舉行儀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這說明早期瑪雅文明( )A.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埃及文明 B.根植于傳統農業的耕作模式C.彰顯了統一帝國的組織能力 D.未產生統治階級與平民之分【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美洲)。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瑪雅文明是古代美洲文明的一部分,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瑪雅人從事刀耕火種的傳統農業,這種農業在兩三年內便耗盡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們需要經常遷徙,無法定居,基于此,瑪雅人很難形成可以固定下來的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這一現象體現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性作用,B項正確;材料雖提及金字塔,但埃及人把金字塔作為陵墓,瑪雅人建造規模宏大的金字塔則是為了祭祀和天文觀測,故不能說明早期瑪雅文明繼承和發展古代埃及文明,排除A項;瑪雅人并未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他們只是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排除C項;氏族首領、貴族和祭司構成了統治階級,一般氏族成員成為平民,排除D項。故選B項。28.(2025·浙江溫州·二模)某一古代文明建造了眾多金字塔廟宇,在天文歷法領域成就突出,采用20進制,也知道“零”的概念。這一古代文明位于( )A.尼羅河流域 B.尤卡坦半島 C.安第斯山脈 D.兩河流域【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某一古代文明建造了眾多金字塔廟宇,在天文歷法領域成就突出,采用20進制,也知道‘零’的概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瑪雅人的成就,瑪雅文明位于尤卡坦半島,B項正確;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建造了金字塔,但古埃及文明采用十進制,不符合題干中采用20進制的信息,排除A項;安第斯山脈的印加文明,在建筑、農業等方面有很高成就,但印加文明沒有采用20進制和知道“零”的概念,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兩河流域的文明如蘇美爾文明等,他們采用六十進制等,與題干中20進制和“零”的概念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9.(2025·廣東·模擬預測)修建于14、15世紀的印加古道,以庫斯科為中心,南達智利,東達亞馬孫河叢林區,西達秘魯西北,北達厄瓜多爾。歷史學家說,印加人的道路無論在長度上還是在牢固程度上都超過了著名的羅馬大道。據此可知,印加古道( )A.見證了美洲與歐洲的交流 B.成為帝國鞏固統治的利器C.溝通了美洲的多個文明區 D.凸顯出印加建筑水平高超【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15世紀(印加帝國)。根據材料可知,15世紀的印加古道四通八達,這一完善的道路系統有利于印加帝國傳遞政府命令,加強對地方的管控,成為印加帝國鞏固統治的利器,B項正確。題干中沒有提到歐洲,且1492年哥倫布才到達美洲,排除A項;有材料信息可知,印加古道位于印加文明區屬于南美洲,只溝通了南美洲的不同地區,而同一時期的阿茲特克文明區位于中美洲,排除C項;題干提到的是道路建設,未涉及建筑水平,排除D項。故選B項。30.(2025·吉林長春·二模)印加人自稱為“太陽的子孫”。印加王自稱為“太陽神”的化身,具有半神半人的神圣權威。下圖是印加帝國創始人、印加王曼科·卡帕克的畫像。這可用于研究,印加( )A.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B.國家的政權統治方式C.獨立發展的文明特征 D.農業立國的經濟格局【答案】B【解析】據本題題干設問可知本題屬于推斷題,時空是:印加(美洲古文明)。根據材料“印加王自稱為‘太陽神’的化身,具有半神半人的神圣權威”可知,印加王具有半神半人的神圣權威,這說明印加王利用神權來鞏固王權,這可用于研究印加國家的政權統治方式,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印加王利用神權來鞏固王權,而不是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印加文明發展的特征,沒有涉及印加文明與其他文明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到農業立國的經濟格局,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31.(2025·湖北·二模)早在公元前1000年,北非和西非已經有貿易往來。西非歷來以輸出黃金著稱,但不產鹽,所以經撒哈拉商道輸往西非的物品主要以食鹽為主,還有貝殼、織物及珠子等裝飾品。公元1世紀,羅馬人將駱駝引進到的黎波里,用于撒哈拉商道的貿易,使貿易迅速擴大。據此可知,這一時期非洲貿易的發展( )A.滿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 B.推動了運輸動力的革新C.助推了經濟要素的優化 D.得益于穩定的政治環境【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非洲。根據材料可知,題目所述時期的非洲貿易中,西非與北非通過撒哈拉商道進行資源互補:西非輸出黃金,輸入鹽等必需品,羅馬人引入駱駝后貿易規模擴大,這一過程體現了經濟要素(如資源、運輸工具、商品種類)的優化配置,例如黃金與鹽的交換彌補了資源分布不均,駱駝提高運輸效率促進貿易增長,因此貿易發展助推了經濟要素的優化,C項正確;貿易中除了食鹽等生活必需品,還有貝殼等裝飾品,滿足居民生活需要說法不準確,排除A項;運輸動力革新推動了貿易發展,而非貿易發展推動運輸動力的革新,選項因果關系倒置,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政治環境是否穩定,無法得出貿易發展與政治穩定的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32.(2025·貴州貴陽·一模)復活盤是世界古代著名的容器,盤上繪有象形文字,每個字都用方格或環形花紋圈了起來,里面的圖案或像人,或像鳥獸,或是一些圈圈點點;削發的玉米神從龜背中升起,神的旁邊有兩個人被認為是玉米神的兒子,一個正在協助玉米神,另一個正向玉米神致敬。這一容器可用于研究( )A.古代埃及文明文字的發展 B.瑪雅文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C.阿茲特克發達的農業生產 D.古代美洲借鑒亞洲農耕技術【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美洲。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瑪雅文明中,玉米是重要的農作物,有玉米神信仰,而且瑪雅使用象形文字,與材料中“象形文字”“玉米神”等文化元素高度契合,B項正確;古代埃及文明無玉米神相關內容,排除A項;阿茲特克雖有農業,但材料核心體現文化(文字、神話)與經濟(玉米種植),更貼合瑪雅文明,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古代美洲對亞洲農耕技術的借鑒,排除D項。故選B項。33.(2025·福建龍巖·一模)下表呈現的是班圖人大遷徙的大致概況。據此推知,班圖人大遷徙( )路線 概況西線 北起剛果(金)北部和喀麥隆南部,南到納米比亞北部,西抵大西洋,東到大湖地區。南線 經過魯伍馬河至贊比西河地區、贊比西河至林波波河之間地區,最后進入今天南非。東線 遷到沿海地區的一部分班圖人,與阿拉伯人聯姻,形成了混血居民——斯瓦希里人。A.促進了伊斯蘭教在非廣泛傳播 B.破壞了遷徙地區的產業結構C.推動了古代非洲文明多樣發展 D.加速了亞歐非地區融合進程【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非洲。據所學可知,人口遷移促進文化交流,非洲班圖人遷徙到非洲不同地區,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新的非洲文化,促進非洲文化的多元發展,C項正確;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材料中班圖人遷徙時間不確定,排除A項;材料中僅描述了班圖人的遷入地,沒有體現對當地產業結構影響,排除B項;材料遷徙地區,沒有體現亞洲、歐洲的聯系,排除D項。故選C項。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猜押06 世界古代史(中古時期的世界)·選擇題考點 5年考情 押題依據 命題預測世界古代史 2025年(內蒙古八省聯考卷) T11·羅馬共和國元老院 2024年(黑吉遼卷) T12·斯巴達公民集體意識 T13·日本天皇成立“記錄莊園券契所” 2023年(遼寧卷) T11·公元前7世紀亞述帝國宮殿中一幅浮雕 T12·11世紀初市民法庭 2022年(遼寧卷) T12·古埃及早王朝時期三大“創世論”神學體系 T13·11-14世紀法蘭西卡佩王朝時期的王室領地示意圖 2021年(遼寧卷) T11·修昔底德理性認知地震 從近4年東北三省及25年內蒙古新八省聯考卷中可以看出,世界古代史重點考查世界文明多元性與特殊性、西歐的封建制度、日本制度主題。習題集中在11~13題,命題規律與特點: 1.注重跨文明對比與聯系 常將中國史(如唐宋元)與同期世界文明(西歐、伊斯蘭、東亞日本/朝鮮)結合命題,強調絲綢之路、宗教傳播、技術交流等主題。 2.突出制度與社會結構 高頻考點:西歐封建制(封君封臣制、莊園經濟)、日本大化改新、拜占庭《查士丁尼法典》、伊斯蘭教法(沙里亞法)。 命題形式:通過材料分析制度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如莊園經濟與農奴制的關系)。 3.聚焦宗教與文化的傳承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傳播路徑及對政權合法性的塑造(如君權神授、哈里發制度)。 4.強調歷史地理與空間變遷 結合地圖考查重要帝國的疆域(如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蒙古帝國四大汗國)、貿易路線(絲綢之路、印度洋商路)。 命題形式:地圖標識+經濟/文化影響分析。 5.關注文明多元性與特殊性 非洲(馬里、桑海帝國)、美洲(瑪雅/阿茲特克/印加)文明的獨特發展路徑,對比亞歐大陸文明。例:瑪雅城邦與西歐封建城市的異同。 2025年新高考歷史新結構體系下,東北三省高考歷史選擇題注重強調“多元文明互動”“制度文明比較”,“全球史觀”。 強化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分析。選擇題核心命題方向如下: 1.跨文明互動: 高頻對比:中國唐宋元與同期西歐、伊斯蘭、朝鮮/日本制度(如唐律與《查士丁尼法典》)。 東北關聯:遼金政權與高麗、日本的文化交流(如佛教傳播、貿易路線)。 2.制度與社會結構: 必考點:西歐封建制(封君封臣制、莊園經濟)、日本班田制、拜占庭中央集權、伊斯蘭政教合一。 東北延伸:遼朝“南北面官制”與西歐封建制的對比(多元治理模式)。 3.宗教與政權合法性: 基督教分裂(東正教與天主教)、伊斯蘭教哈里發制度、佛教中國化(禪宗與宋明理學)。 東北案例:遼朝“以佛治國”政策與歐洲教權-王權關系的比較重點關注:世界古代史相關考點 點分類具體內容政治制度西歐封君封臣制、日本律令制、拜占庭中央集權、伊斯蘭哈里發制度 經濟形態莊園經濟、城市行會、唐宋市舶司、非洲黃金-鹽貿易宗教文化基督教分裂(1054年)、伊斯蘭教派別(遜尼/什葉)、佛教中國化(禪宗)文明交流造紙術西傳、蒙古西征的文化影響、鄭和與伊本·白圖泰航海對比特殊文明瑪雅歷法/金字塔、印加道路系統、桑海帝國廷巴克圖學術中心預測一 古代世界1.(2025·遼寧葫蘆島·一模)土地捐贈是古埃及國王封賞神廟、官員、貴族的一種常見手段。然而考古挖掘顯示,第二十二王朝舍尚克三世至舍尚克五世統治期間,四塊來自三角洲西部的捐贈碑表明,土地分配者從國王變為部落首領。這一發現表明當時( )A.古埃及的農業發展水平不足 B.地方存在一定程度自治C.君權神授的政治制度被破壞 D.國家政局已經完全失控2.(2025·黑龍江吉林·一模)下表為公元前1650年古埃及的萊因德數學紙草書部分記載,這些記載( )《萊因德紙草書》 (節選) (注: cubit、pefsu 為計量單位)1 計算體積的圓筒形顆粒筒倉的直徑9cubit和6cubit的高度,數值用 khar 的埃及分數表示2 一個牧羊人有一群動物,他必須把他的羊群的一部分送給一個領主進貢。牧羊人被告知給予 他原來羊群1/3的2/3為貢品。牧羊人給了70只動物。求牧羊人原來的羊群的大小。3 (7 +1/2 + 1/4+1/8)hepat的面粉可以產生 100 個面包。求出每個面包消耗的面粉數量pefsu,用 hepat 的埃及分數來表示。A.反映了埃及社會生產活動 B.側重研究生活中的幾何問題C.深受阿拉伯科技文化影響 D.代表了古代數學的最高成就3.(2025·黑龍江·一模)托勒密埃及在對傳統法老埃及的官僚體系進行了批判性繼承的同時,借鑒希臘經驗,引入包稅制,將征稅權(尤其是貨幣稅)完全承包出去。這反映了托勒密埃及( )A.中央與地方關系松弛 B.稅收制度制約帝國發展C.政治制度的融合發展 D.有效解決社會各種矛盾4.(2025·內蒙古呼和浩特·一模)屋大維下令,元老院無權任命行省總督,但保留鑄幣權和一定審判權。同時,他從元老院挑選親信、法律專家和15名抽簽選中的元老(每6個月輪換一次)組成“顧問團”,輔助決策。此舉( )A.提高了行省的政治自主性 B.廢止了元老院的政治權力C.擴大了羅馬帝國統治基礎 D.適應了羅馬政治體制轉型5.(2025·遼寧·一模)古羅馬作家普林尼撰寫的《自然史》在涉及遙遠民族時,吸取了古典作家對他們身材長相和生活方式的怪異描述,盡可能地展現出與羅馬人不同的畫面。這些異族人“看起來不像西方歐洲人或擁有歐洲人的文化規范”,這樣記述意在( )A.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B.增強自身作品的生動性C.體現文化發展的傳承性 D.突出歐洲文明的優越性6.(2025·河北邯鄲·三模)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督建的蘇薩宮廷規模宏大,宮廷中凸起的平臺和階梯狀造型借鑒了巴比倫的建筑風格,建筑內部的圓柱和柱廊布局仿制埃及,圓柱上的凹槽則屬于希臘風格,琉璃磚等裝飾元素源自美索不達米亞。蘇薩宮廷的設計風格說明( )A.區域戰爭促進文明交流融合 B.波斯帝國宮殿建筑缺乏創新C.古巴比倫王國的遺產被繼承 D.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得到同化7.(2025·黑龍江·二模)古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阿在《通史》中指出:在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如果一個人僅著眼于執政,那么此政治制度似乎完全是皇室的、君主的;如果僅著眼于元老院,似乎又是貴族到民眾的權力時,又顯得是一個民主體制。他意在說明羅馬共和國( )A.具有一定機制保障 B.權力機構之間相互傾軋C.民主因素日益削弱 D.對外戰爭決定權力運行預測二 中古歐洲8.(2025·黑龍江大慶·二模)11世紀前后,西歐的封建領主們傾向于直接經營自營地,且更大程度地使用奴役勞動。12世紀后期,領主自營地出租成為一時潮流。此外,他們還采取出租宅地、建立市場、出租攤位等方式,從市民生產活動中收取相關租金和稅費。這一變化表明當時( )A.經濟規律作用于領主權力 B.領主放松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市民成為領主的主要稅源 D.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一定影響9.(2025·遼寧葫蘆島·一模)“它將不同民族文化適用的部分融合在自身之中,以滿足新的需求和彌補自身的不足,使拜占庭文化得以在歐洲和地中海世界古典文明普遍的衰敗形勢中迅速擺脫危機,并獲得發展,達到較高的水平”。這一論述體現出拜占庭( )A.文化的開放性 B.推動西歐思想解放運動C.地理位置優越 D.文化交流適應統治需求10.(2025·黑龍江吉林·一模)中世紀西歐農村居民小時從自己的祖父母、父母那里,長大以后從鄉下神父那里,得知天堂、地獄、耶穌救世人等說法。神父也大都告誡必須孝敬父母,不許偷盜、奸淫、殺人,不許貪戀別人財物等十誡內容,要他們逆來順受,忍受一切。這反映了( )A.基督教會禁錮農民思想 B.莊園農民生活水深火熱C.西歐封建經濟穩定發展 D.宗教發揮倫理教化作用11.(2025·全國·二模)學界一般認為1189年獲得市長頭銜的亨利·菲茨-艾爾溫為倫敦乃至整個英格蘭第一位市長。從詞源學角度看,英文“市長”(mayor)一詞直接借自法語(古法語形式為maire),并且現在已知最早的市長出現在1136年的法國城市蘇瓦松。上述材料( )A.說明英國市長制直接源自法國 B.能夠佐證王權逐漸強化的趨勢C.可用來研究中古西歐城市變遷 D.體現出了英法文化的一脈相承12.(2025·山東日照·一模)11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征服英國的過程中,諾曼公爵威廉將舊貴族的土地合并為若干大地產分配給大貴族,這些大貴族的領地雖然龐大,卻分散于各地而不相連,從而形成相互分割交錯的地產占有格局。威廉此舉( )A.實現了對各地的垂直管理B.擴大了統治的封建基礎C.有利于強化對貴族的控制D.促進了土地商品化進程13.(2025·全國·模擬預測)12世紀初,由于人口過剩,尼德蘭各地的人們通過排干沼澤洼地、建筑堤防等方式獲取新的土地。這里的封建領主把新土地交給去那里安家落戶的“客籍民”,他們只需向領主繳納地租,且擁有自由的身份。這表明( )A.封建領主加強對農民的剝削 B.尼德蘭農業技術取得了進步C.人口壓力推動農業經濟繁榮 D.傳統封建生產關系受到沖擊14.(2025·全國·模擬預測)1337年英國頒布服飾禁奢法令,采取了區別對待和等級管理的做法,將王室和貴族(偶有例外)與其他人區別開來,限制對象主要是鄉紳和中產階級,強制他們按照等級和職業著裝。禁奢令的頒布( )A.使階級矛盾空前激化 B.有利于資本的原始積累C.制止了社會攀比風氣 D.表明傳統社會受到沖擊預測三 中古亞洲15.(2025·湖南·一模)阿拉伯帝國在首都和一些大城市建立規模宏大的天文臺,制造和配備各種精密的天文儀器,還招聘和集中一批各部族及外國有名的天文、歷算學家進行長期的天文觀察,對天體運行的規律進行深入研究。這反映了阿拉伯帝國( )A.天文學成就卓著 B.國家重視推動科學發展C.注重學習和創新 D.文化發展具有多民族性16.(2025·陜西榆林·三模)大化改新后,日本參照中國官制建立了位階制,根據“官位相當”的原則,按照位階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各類官職,地方國司、郡司等官員必須嚴格按照位階制履行職責。這一制度( )A.擴大了統治基礎 B.加強了中央集權C.強化了專制皇權 D.實現了社會轉型17.(2025·山東·模擬預測)14世紀以來,奧斯曼蘇丹將土地肥沃,并帶有葡萄園、果樹、磨坊的莊園分封給騎兵,并要求騎兵認真經營。到15世紀,軍人紛紛將莊園出租以獲取租金。16世紀前期,奧斯曼政府默許了上述做法。對此解釋合理的是,奧斯曼帝國( )A.經濟發展改變社會結構 B.蘇丹專制體制趨于衰弱C.租佃制利于帝國的擴張 D.封建生產關系逐步解體18.(2025·浙江溫州·二模)下圖圓圈處標示的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下列帝國,定都于此的有( )①阿拉伯帝國 ②拜占庭帝國 ③西羅馬帝國 ④奧斯曼帝國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9.(2025·河北·模擬預測)1633年,德川幕府“鎖國令”規定,禁止與西方貿易;不許日本人出國;已在外者不許返回,違者處死。1639年再頒“鎖國令”,除中國和荷蘭外,禁止同其他國家貿易。德川幕府奉行鎖國政策有兩個多世紀。日本的鎖國政策( )A.意在維護日本的幕府統治 B.有利于專心學習中國文化C.是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抵御 D.催生出獨特的武士道精神20.(2025·廣東·一模)8—10世紀,巴格達地區出現了一系列被歸于柏拉圖名下的著作,比如關于魔法的《牝牛之書》和關于煉金術的《四部曲之書》。這一現象反映出( )A.希臘化時代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B.文化的傳播融合過程存在復雜性C.阿拉伯文明強調文化的自主性 D.地理區位決定對異域文化的態度21.(2025·貴州貴陽·一模)據史料記載,新羅提倡儒學,682年設國學,688年實行科舉,以錄用儒生出身的官吏代替過去主要按門第和武功錄用官吏的辦法。并且設立中央(府、部)和地方(郡、縣、鄉)各級行政機構,在要地設置五個小京,有軍隊駐防。這些舉措( )A.強化了新羅的基層治理體系 B.使儒學成為新羅的官方哲學C.反映新羅對唐朝的政治認同 D.加強了國家治理的政治職能22.(2025·貴州安順·二模)公元743年,日本天皇下詔:“墾田依養老七年(723年)格,限滿之后,依例收授。由是農夫怠倦,開地復荒。自今以后,(墾田)任為私財,無論三世一身,咸悉永年莫取。”這一調整旨在( )A.推動私有土地發展 B.建立中央集權體制C.發展農業改善民生 D.增加稅收鞏固統治23.(2025·吉林長春·二模)8世紀,造紙術從中國傳入阿拉伯。阿拉伯帝國境內的造紙廠紛紛建立,僅巴格達就有30多座圖書館和百余家書店;私人藏書量也十分巨大。造紙術推動了阿拉伯( )A.科學文化的繁榮 B.與中國的友好交往C.大眾教育的普及 D.融合世界各地文化24.(2025·陜西商洛·二模)波斯人的航海傳統及豐富經驗為阿拉伯人所繼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眾多波斯水手被阿拉伯商船雇用。直至10世紀,波斯人仍然肩負著阿拉伯的航海貿易重任。而阿拉伯人的遠洋貿易船選用的優質木材主要來自印度馬拉巴爾出產的柚木,馬爾代夫和拉克代夫島出產的椰子樹。據此可知,當時阿拉伯人( )A.主要依賴外部力量開展航海活動 B.積極整合各方資源發展航海貿易C.海外貿易范圍局限于印度洋地區 D.航海貿易發展受木材資源的制約25.(2025·山西臨汾·一模)公元8—10世紀,阿拉伯帝國掀起了一場有史以來最令人難忘的學術研究熱潮,即“百年翻譯運動”。許多并非穆斯林的杰出學者被召集到巴格達,從事數學、哲學等一系列專業研究,并從希臘文、波斯文和敘利亞文翻譯成阿拉伯文。這一運動( )A.奠定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基礎 B.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融合C.消除了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矛盾 D.推動阿拉伯文成為“世界語言”26.(2025·安徽合肥·一模)988年,阿拉伯的一本書中專門為調味料列出了參考書目。13世紀,一位巴格達人寫出了164篇菜譜,包括用胡椒、丁香、肉桂等燉肉,還有甜品的制作等。這表明( )A.阿拉伯地區民眾生活水平提高B.阿拉伯帝國促進了東西方交流C.大量美洲農作物開始傳入亞洲D.商業貿易推動了飲食文化發展預測四 古代非洲與美洲27.(2025·江蘇·模擬預測)瑪雅人修建了許多主要用于祭祀和天文觀測的金字塔,建造了數百座城市,這些城市是舉行儀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這說明早期瑪雅文明( )A.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埃及文明 B.根植于傳統農業的耕作模式C.彰顯了統一帝國的組織能力 D.未產生統治階級與平民之分28.(2025·浙江溫州·二模)某一古代文明建造了眾多金字塔廟宇,在天文歷法領域成就突出,采用20進制,也知道“零”的概念。這一古代文明位于( )A.尼羅河流域 B.尤卡坦半島 C.安第斯山脈 D.兩河流域29.(2025·廣東·模擬預測)修建于14、15世紀的印加古道,以庫斯科為中心,南達智利,東達亞馬孫河叢林區,西達秘魯西北,北達厄瓜多爾。歷史學家說,印加人的道路無論在長度上還是在牢固程度上都超過了著名的羅馬大道。據此可知,印加古道( )A.見證了美洲與歐洲的交流 B.成為帝國鞏固統治的利器C.溝通了美洲的多個文明區 D.凸顯出印加建筑水平高超30.(2025·吉林長春·二模)印加人自稱為“太陽的子孫”。印加王自稱為“太陽神”的化身,具有半神半人的神圣權威。下圖是印加帝國創始人、印加王曼科·卡帕克的畫像。這可用于研究,印加( )A.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B.國家的政權統治方式C.獨立發展的文明特征 D.農業立國的經濟格局31.(2025·湖北·二模)早在公元前1000年,北非和西非已經有貿易往來。西非歷來以輸出黃金著稱,但不產鹽,所以經撒哈拉商道輸往西非的物品主要以食鹽為主,還有貝殼、織物及珠子等裝飾品。公元1世紀,羅馬人將駱駝引進到的黎波里,用于撒哈拉商道的貿易,使貿易迅速擴大。據此可知,這一時期非洲貿易的發展( )A.滿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 B.推動了運輸動力的革新C.助推了經濟要素的優化 D.得益于穩定的政治環境32.(2025·貴州貴陽·一模)復活盤是世界古代著名的容器,盤上繪有象形文字,每個字都用方格或環形花紋圈了起來,里面的圖案或像人,或像鳥獸,或是一些圈圈點點;削發的玉米神從龜背中升起,神的旁邊有兩個人被認為是玉米神的兒子,一個正在協助玉米神,另一個正向玉米神致敬。這一容器可用于研究( )A.古代埃及文明文字的發展 B.瑪雅文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C.阿茲特克發達的農業生產 D.古代美洲借鑒亞洲農耕技術33.(2025·福建龍巖·一模)下表呈現的是班圖人大遷徙的大致概況。據此推知,班圖人大遷徙( )路線 概況西線 北起剛果(金)北部和喀麥隆南部,南到納米比亞北部,西抵大西洋,東到大湖地區。南線 經過魯伍馬河至贊比西河地區、贊比西河至林波波河之間地區,最后進入今天南非。東線 遷到沿海地區的一部分班圖人,與阿拉伯人聯姻,形成了混血居民——斯瓦希里人。A.促進了伊斯蘭教在非廣泛傳播 B.破壞了遷徙地區的產業結構C.推動了古代非洲文明多樣發展 D.加速了亞歐非地區融合進程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黑吉遼蒙專用)猜押06世界古代史(中古時期的世界)·選擇題(學生版).docx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黑吉遼蒙專用)猜押06世界古代史(中古時期的世界)·選擇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