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黑吉遼蒙專用)猜押08世界現代史(20世紀以來的世界)·選擇題(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5年高考歷史搶押秘籍(黑吉遼蒙專用)猜押08世界現代史(20世紀以來的世界)·選擇題(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猜押08
世界現代史(20世紀以來的世界)·選擇題
考點 5年考情 押題依據 命題預測
20世紀以來的世界 2025年(內蒙古八省聯考卷) T14·1931-1936日軍訂貨龐大 T15·美蘇冷戰 T16·拉美民族獨立 2024年(黑吉遼卷) T16·新能源汽車 2023年(遼寧卷) T15·1950年蘇聯重工業的發展 T16·2001年,聯合國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 2022年(遼寧卷) T16·1980-2000年部分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 2021年(遼寧卷) T14·法國經濟危機爆發較晚的原因 T15·國際衛生防疫體系 T16·歐盟歷史發展進程 從近4年東北三省及25年內蒙古新八省聯考卷中可以看出,世界古代史重點考查一是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二是科技革命;三經濟全球化。習題集中在15-16題,命題規律與特點: 1.核心依據 課程標準:聚焦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四大核心素養。 教材主干:以統編版教材為基礎,重點考查冷戰、全球化、國際格局演變三大主線。 遼寧特色:隱性關聯東北亞國際關系(如朝鮮戰爭、冷戰對峙對遼寧地緣影響)。 2.命題素材來源 學術論著:選取學者對冷戰、全球化的觀點片段(如亨廷頓“文明沖突論”)。 歷史文獻:聯合國決議、國際條約(如《布雷頓森林協定》)、領導人講話(如戈爾巴喬夫改革聲明) 時政熱點:俄烏沖突、WTO改革、人工智能等與歷史邏輯關聯的當代問題。 2025年新高考歷史新結構體系下,東北三省高考歷史選擇題依據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冷戰、全球化、國際格局演變三大主線。選擇題核心命題方向 : 1.必考方向 冷戰思維延續:北約東擴與俄烏沖突(鏈接冷戰“代理人戰爭”邏輯)。 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中美貿易摩擦、RCEP區域合作(對比馬歇爾計劃)。 科技倫理爭議: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的挑戰(類比原子彈技術引發的反思)。 2.熱點押題素材 漫畫題:描繪“美國揮舞制裁大棒”或“全球產業鏈斷裂”。 圖表題: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貿易增長率對比圖。 文獻題:摘錄《巴黎協定》中“碳中和”目標條款,分析歷史背景。
重點關注:世界現代史相關考點 考點分類具體內容冷戰與國際格局馬歇爾計劃、北約東擴、蘇聯解體原因、多極化趨勢(金磚國家崛起)、漫畫分析(如“鐵幕”漫畫)、數據對比(美蘇軍備競賽)全球化與經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歐盟一體化進程、WTO與中國入世影響、文獻材料(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條款)科技與社會第三次科技革命(互聯網)、福利國家制度、環保運動、圖表題(科技專利數量變化曲線)國際沖突與治理中東戰爭、恐怖主義、聯合國改革、地圖題(巴以沖突區域)、時政評論片段
預測一 世界大戰與國際格局演變
1.(2025·全國·二模)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規定,裁減德國軍備,并瓜分其海外殖民地。1920年建立的國際聯盟實行“全體一致”的原則,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1922年簽訂的《五國公約》雖然規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總噸位比例,卻無法有效遏制軍備競賽。材料意在說明,一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 )
A.有利于維護戰后世界和平 B.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
C.有助于戰后世界經濟復興 D.瓦解了世界殖民主義體系
【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后的世界。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戰后對德國的限制和制裁,這可能會導致德國民族復仇主義,同時成立的國際組織無法有效遏制侵略,《五國公約》也無法有效遏制軍備競賽,這些都表明一戰后的國際秩序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且無有效措施進行制止,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一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無法有效維護和平,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一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存在隱患,未涉及其是否有助于經濟的復興,排除C項;世界殖民主義體系的瓦解是在二戰之后,與材料所述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5·青海海東·二模)1910—1914年,法國報紙上關于對德復仇、宣揚戰爭正義性的文章平均每年有數千篇,這些文章將戰爭描繪成捍衛國家尊嚴、收復失地的正義之舉。德國則通過媒體宣揚“泛日耳曼主義”,強調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為對外擴張和戰爭制造輿論基礎。由此可見,當時法、德兩國( )
A.戰爭輿論氛圍濃厚 B.為戰爭作好了準備
C.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D.軍國主義思想盛行
【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0—1914年的法國和德國。從材料中法國報紙大量刊登對德復仇、宣揚戰爭正義性的文章,德國通過媒體宣揚“泛日耳曼主義”為戰爭制造輿論基礎的信息,可以看出當時法、德兩國戰爭輿論氛圍濃厚,A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了兩國在戰爭輿論方面的宣傳,沒有提及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戰事準備,根據材料無法得出“為戰爭作好了準備”的結論,排除B項;法民族意識的覺醒在歷史上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早在19世紀之前法德等國的民族意識就已經在不斷發展,并非在 1910 - 1914 年才開始覺醒,材料中體現的更多是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而不是民族意識的開始覺醒,排除C項;軍國主義是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之下,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通過輿論來營造戰爭氛圍,沒有體現軍國主義思想在兩國社會各方面的盛行,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5·山東青島·一模)某史學家提出:“實際上沒有人盼望戰爭,它是突然發生的……(英法)斷言德國人謀劃了戰爭,而德國人相信,他們嫉妒的鄰居們陰謀摧毀德國,而德國唯一的罪責是經濟上獲得成功……歐洲的人們用狂喜而不是悲傷來迎接戰爭。”據此可知,當時( )
A.反法西斯成為共識 B.狂熱民族主義是戰爭根源
C.軍國主義成為潮流 D.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尖銳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上半葉世界。據材料“(英法)斷言德國人謀劃了戰爭,而德國人相信……鄰居們陰謀摧毀德國”可知,英法與德國之間互相認為對方謀劃戰爭,體現了英法與德國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彼此相互猜忌,這反映出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尖銳,符合當時一戰爆發前的形勢,D項正確;材料中描述的是一戰爆發前的情況,而反法西斯成為共識是在二戰期間,排除A項;材料中各國之間相互猜忌、矛盾重重導致戰爭爆發,并沒有指出狂熱民族主義是戰爭的根源,排除B項;軍國主義主要強調軍事至上、武力擴張等特點,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4.(2025·重慶·一模)下表是1830—1970年,英美德(聯邦德國)日四個國家實際人均GDP增長表(單位:美元。以1960年美元價值為基準),依據世界經濟發展歷程判斷,表中甲、乙、丙、丁四個國家分別是( )
時間 國家 1830 1860 1913 1929 1950 1960 1970
甲國 240 345 775 900 995 1790 2705
乙國 180 175 310 425 405 855 2130
丙國 370 600 1070 1160 1400 1780 2225
丁國 240 550 1350 1775 2415 2800 3605
A.美國、日本、英國、德國 B.德國、日本、英國、美國
C.日本、英國、德國、美國 D.英國、日本、美國、德國
【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據材料中四國的人均GDP增長表可知,反映的是各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根據關鍵時間節點1830、1860判斷人均GDP最高且大幅領先的是丙英國,人均GDP最低的是日本;二戰后1950年人均GDP最高的是當時的經濟霸主美國。據此判斷,四個國家分別是德國、日本、英國、美國,B項正確;二戰后1950年人均GDP最高的是當時的經濟霸主美國,而甲并不是最高的,排除A項;人均GDP最低的是日本,而甲不是最低的,排除C項;根據所學可知,1830、1860年人均GDP最高且大幅領先的應該是英國,但甲并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B項。
5.(2025·遼寧葫蘆島·一模)斯大林格勒戰役進行過程中,英國首相丘吉爾表示:“俄國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險,世是美國的危險”。英國將軍富勒也認為:“假使他們已經能夠擊敗希特勒的精兵,則對于那些早已為希特勒所踐踏的國家還有什么畏懼呢?”據此推知,斯大林格勒戰役( )
A.增加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因素 B.成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戰役
C.導致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 D.推動了英法開辟第二戰場的進程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蘇聯與德國法西斯的對抗之中,英國已經認識到了其勝利與否關系到英國的利益,且富勒認為如果蘇聯能擊敗希特勒精兵,被希特勒踐踏的國家就無所畏懼,表明此戰役對整個反法西斯陣營意義重大,蘇聯若取得勝利,會極大增強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增加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因素,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此戰役如果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意義,成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戰役是勝利后的影響,排除B項;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是《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排除C項;英法開辟第二戰場是指諾曼底登陸,材料未涉及此內容的論述,排除D項。故選A項。
6.(2025·湖北·二模)1930年6月,美國國會頒布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該法案,將20000多種進口商品關稅提升到歷史最高水平。法案實施后,英國、法國、德國等許多國家紛紛效仿,對美國采取報復性關稅措施,美歐貿易削減了66%。據此推斷,斯姆特—霍利關稅法( )
A.導致美歐矛盾不可調和 B.使得國際貿易體系崩潰
C.成為二戰爆發潛在誘因 D.增強美國經濟獨霸地位
【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0年(美國)。斯姆特 - 霍利關稅法引發各國的貿易戰,各國之間的經濟矛盾加劇。經濟矛盾的激化使得各國關系緊張,這種緊張局勢在一定程度上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潛在誘因,C項正確;雖然美歐之間因關稅問題產生了貿易摩擦,但說矛盾 “不可調和” 過于絕對,排除A項;雖然該法案引發各國報復,美歐貿易削減,但不能就此得出國際貿易體系崩潰的結論,排除B項;該法案引發其他國家的報復性關稅措施,美歐貿易大幅削減,這不利于美國商品出口,無法增強美國經濟獨霸地位,反而使美國經濟困境加劇,排除D項。故選C項。
7.(2025·新疆喀什·一模)1930年前后,日本大米價格連年下跌。1930年4月,日本每擔大米的價格為26.91日元,到12月降為17.7日元,已低于成本價。雖然稻谷豐收,但農民收入減少,出現“豐收饑饉”。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法西斯的專政 B.歐美列強的封鎖
C.世界經濟危機 D.農產品絕對過剩
【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0年的日本。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929—1933 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各國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國際市場萎縮,日本大米等農產品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國內市場供過于求,導致價格大幅下跌,即便稻谷豐收,農民收入也減少,出現 “豐收饑饉” 的局面,C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于1936年,與材料時間不符,且法西斯專政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影響,與大米價格下跌、“豐收饑饉” 現象沒有直接因果關系,排除A項;歐美列強的貿易保護主義對日本經濟有影響,但這是世界經濟危機下的一種表現,單獨說歐美列強的封鎖不準確,沒有全面反映出根本原因,排除B項;農產品過剩是經濟危機下的一種現象,是由于市場需求不足等多種因素導致,不是根本原因,且 “絕對過剩” 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
8.(2025·山東德州·一模)下圖為1931年7月22日英國人創作的漫畫《泄露真相的口袋》。該漫畫意在揭示( )
A.法國對德國經濟困境的漠視 B.凡爾賽體系面臨著嚴重危機
C.當時各國積極進行軍備競賽 D.經濟危機下德國經濟的衰敗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1年(歐洲)。據材料可知,漫畫《泄露真相的口袋》所揭示的是1931年的國際形勢,圖中口袋泄露的“真相”是“Hitler”(希特勒)和“武器”,這暗示了德國在軍備上的積極擴張??紤]到這一時間點是在經濟大危機之后,德國為了擺脫困境,可能會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進行軍備擴張,這是對凡爾賽體系下限制德國軍備的公然挑戰,顯示出凡爾賽體系正面臨著嚴重的危機,B項正確;漫畫并未明確體現法國對德國的態度,因此無法直接得出法國對德國經濟困境的漠視,排除A項;漫畫中只顯示了德國的軍備情況,并未涉及“各國”,范圍過大,排除C項;漫畫雖然暗示了德國在軍備上的活躍,但并未直接展示德國經濟的衰敗,排除D項。故選B項。
9.(2025·陜西寶雞·二模)“有那么一段時間,對每個丹麥人來說,唯一充足的東西便是現金了……在物質匱乏,的時期,木制玩具總是供不應求,許多父母都竭力地想保護他們的孩子,使其免受苦難”。因此,樂高公司的營業額在五年時間里,從7.4萬增長到35.7萬丹麥克朗。這一現象最有可能出現于( )
A.1929-1933年: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病充分暴露
B.1940-1944年:局部戰爭逐漸發展為全球戰爭
C.1971-1975年:各國適當減少政府的經濟干預
D.2008-2012年:全球化增強金融危機的傳染性
【解析】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期間的丹麥。據本題材料“物質匱乏時期,木制玩具供不應求,樂高公司營業額五年內大幅增長”可知,戰爭導致物資短缺和現金緊缺,但丹麥被納粹德國占領后,進口受限,本土生產的木制玩具因原材料易獲取成為替代品;父母為緩解戰爭對孩子的心理沖擊,優先購買非必需品以維持日常生活感,刺激了木制玩具的需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期間歐洲各國經濟受戰爭破壞,民用生產轉向本土化,樂高作為初創企業在物資管控下仍依托木制玩具擴大生產,符合戰時特殊需求。因此,這一現象最可能發生于1940-1944年:局部戰爭逐漸發展為全球戰爭,B項正確;大蕭條時期(1929-1933年)整體消費低迷,與“唯一充足的東西便是現金了”“供不應求”矛盾,排除A項;1971-1975年(石油危機)和2008-2012年(金融危機)的全球性經濟問題與題干中“木制玩具供不應求”“唯一充足的東西便是現金了”的戰爭背景無關,排除C、D項。故選B項。
10.(2025·吉林長春·二模)相較于凡爾賽體系,雅爾塔體系對戰敗國的處置是小心翼翼的。在以雅爾塔為核心的一系列會議上,人們再也聽不到“絞死德國皇帝”的誓言了,“德國人還要吃飯”則成為新的口號。這說明,雅爾塔等國際會議( )
A.忽視了懲治戰爭罪責 B.側重配合馬歇爾計劃
C.有利于國際秩序穩定 D.體現強烈的強權政治
【解析】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世界。據本題材料可知,雅爾塔體系對戰敗國的處置方式較為理性,強調“德國人還要吃飯”,而非凡爾賽體系式的極端懲罰(如“絞死德國皇帝”),說明其目的是通過溫和手段避免戰后矛盾激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爾塔體系吸取凡爾賽體系嚴苛處置導致德國復仇的教訓,為冷戰時期國際格局的長期穩定奠定基礎,C項正確;雅爾塔體系仍對納粹戰犯進行審判(如紐倫堡審判),題干僅強調處置方式更溫和,而非忽視懲治,排除A項;雅爾塔會議(1945年)早于馬歇爾計劃(1947年),兩者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雅爾塔體系雖由美蘇英主導,但題干體現的是對戰敗國的克制態度,而非強權壓制,排除D項。故選C項。
預測二 十月革命與蘇聯
11.(2025·黑龍江吉林·一模)下圖是1919年蘇俄的一則海報,這幅海報反映了( )
A.社會主義由一國擴展到多國 B.十月革命推動了世界格局的變化
C.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走向實踐 D.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受到沖擊
【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的蘇俄。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展示的內容是全世界的無產者聯合起來,說明十月革命之后蘇俄建立了代表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政權,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世界的局面,這有助于推動世界格局的變化,B項正確;社會主義由一國擴展到多國是在二戰之后,排除A項;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走向實踐是巴黎公社運動,排除C項;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受到沖擊是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該宣傳畫未涉及反抗殖民活動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
12.(2025·福建龍巖·一模)1921年初,廣告重新成為蘇俄報刊重要經濟來源,但受“廣告是資本主義的產物”認識的影響,有人建議所有黨報一律禁止商業廣告。俄共(布)經過激烈討論,采納米高揚方案,除黨中央機關報《真理報》外,其他報紙可繼續刊登廣告。這一方案表明蘇俄( )
A.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的決心 B.經濟政策探索任重道遠
C.注重黨報的意識形態功能 D.計劃經濟改革方向明確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1年蘇俄。據題干信息可得出結論:利于經濟發展的廣告被認為是資本主義,被禁止刊登,說明當時思想方面存在僵化落后的因素,經濟發展手段仍具有問題,面臨思想解放等問題,B項正確;廣告最后可以繼續刊登,不能體現“決心”,排除A項;材料側重廣告是否可以刊登,沒有體現黨報內容,排除C項;廣告是否刊登不能體現計劃經濟改革方向,排除D項。故選B項。
13.(2025·內蒙古呼和浩特·一模)1921年,列寧宣布“新經濟政策”,重新引入市場原則。向年還設立了“國家計劃委員會”,以領導國家級計劃單位,且作為國家宏觀經濟的總樞紐。這體現了( )
A.蘇俄嘗試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B.黨內對發展模式的分歧
C.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D.計劃經濟體制基本確立
【解析】據本題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21年(蘇俄)。據材料 “列寧宣布‘新經濟政策’,重新引入市場原則。向年還設立了‘國家計劃委員會’” 和所學知識可知,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蘇俄發展的背景下,列寧嘗試新的經濟政策,引入市場原則并設立計劃機構,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探索,C項正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種形式,蘇俄是社會主義國家,此舉并非嘗試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排除A項;材料中未體現黨內對發展模式存在分歧,排除B項;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基本確立是在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模式形成時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4.(2025·河北秦皇島·一模)1930年3月,全蘇集體農莊農戶百分比曾達到56%,到7月則為23.6%,9月則至21.4%。農民視斯大林《勝利沖昏頭腦(論集體農莊的幾個問題)》為他們的“自由憲章”,“不惜用高價購買最后尚能買到的一本”。該材料表明當時蘇聯( )
A.農業集體化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 B.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逐漸拓寬
C.計劃經濟的實施面臨著一定阻礙 D.生產關系變革具有一定盲目性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聯)。根據材料“農民視斯大林《勝利沖昏頭腦(論集體農莊的幾個問題)》為他們的‘自由憲章’,‘不惜用高價購買最后尚能買到的一本’?!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農民將斯大林《勝利沖昏頭腦(論集體農莊的幾個問題)》視為 “自由憲章” 并高價購買,反映出農民對之前集體化運動中一些做法的不滿,也表明當時蘇聯在生產關系變革方面,即農業集體化運動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民的實際情況和利益,D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要體現的是農民對集體農莊的態度變化,沒有明確涉及社會階級矛盾的激化,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圍繞農業集體化展開,未提及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拓寬問題,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計劃經濟在當時蘇聯整體上是逐步推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實施面臨著一定阻礙”的說法不恰當,而且材料重點強調的是農業集體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沒有涉及計劃經濟的實施阻礙,排除C項。故選D項。
15.(2025·四川成都·二模)1932年,英國“濟貧法委員會”成員特里斯·韋伯訪問蘇聯,稱贊“蘇維埃共產主義”是“一個新的文明”。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蘇聯的創新完全可以點點滴滴地借用到西方經濟制度中去。這反映出( )
A.英蘇意識形態分歧逐漸消失
B.經濟危機促使各國達成合作共識
C.蘇聯模式受到西方世界肯定
D.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2年的英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此時西方處于經濟大危機中,國家經濟衰退,而同時期的蘇聯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國民經濟迅速增長,這引起了英國的關注,D項正確;英蘇意識形態分歧依舊存在,并未逐漸消失,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英國關注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并未涉及各國合作,排除B項;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顯著成效引起英國的關注,未涉及其他國家的態度,無法得出“蘇聯模式受到西方世界肯定”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
16.(2025·河北邯鄲·三模)1922年初,列寧要求參加西方主導的熱那亞會議的蘇俄代表團,“不是以共產黨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去熱那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使用“暴力革命”和“流血斗爭”的字樣,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必要交往中“做有利于我們的生意”。這表明,此時蘇俄( )
A.借助外國的資本發展重工業 B.實現了與西方國家和諧共處
C.積極開展國家建設的新探索 D.突破了計劃經濟指令的制約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2年(蘇俄)。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列寧要求蘇俄代表團“不是以共產黨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去熱那亞”,且不使用“暴力革命”和“流血斗爭”的字樣,,意在淡化意識形態,同時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必要交往中“做有利于我們的生意”,可見此時的蘇俄通過采取靈活的措施專注于國內的經濟恢復與建設,C項正確;材料并沒有信息表明蘇俄此時是進行重工業建設還是輕工業建設,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由于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上的問題,此時蘇俄尚未實現與西方國家和諧共處,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這一時期蘇俄還未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C項。
預測三 世界殖民體系瓦解
17.(2025·江西·一模)據下表可知,該時期土耳其( )
時間 伊斯坦布爾社會主義政黨活動情況
1918年10月 第一個共產主義團體在伊斯坦布爾成立,宣揚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批評同盟國
1919年2月 席勒密以土耳其社會主義黨的名義恢復了活動
1919年5月 受法國激進社會主義影響的土耳其工農黨從德國回國后,在政府的默許下以土耳其工農社會主義黨的名義活動
1920年 成立“綠軍”組織,宣稱“反資本主義、反帝國主義和反軍事主義”
A.組織活動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
B.社會主義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
C.社會主義思潮占思想領域主導地位
D.工業經濟迅猛發展推動工人力量壯大
【解析】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背景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土耳其)。根據材料“1918年10月”“(共產主義團體)宣揚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批評同盟國”“政府的默許”“反資本主義、反帝國主義和反軍事主義”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一戰結束后,土耳其進步人士紛紛成立社會主義政黨,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及其侵略行徑,宣傳十月革命,其斗爭具有社會主義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雙重性,B項正確;材料顯示土耳其社會主義政黨有多個,并非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其中土耳其工農黨主要受法國激進社會主義影響,排除A項;據所學,當時土耳其的思想領域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潮,排除C項;據所學,當時土耳其面臨內憂外患,受帝國主義剝削與奴役嚴重,經濟發展困難重重,排除D項。故選B項。
18.(2025·山東青島·一模)下表是20世紀40年代智利詩人聶魯達詩作《漫歌》中的摘錄。作者意在( )
“耶和華將世界分給可口可樂、安納康達、福特汽車 以及其他公司:聯合水果公司 保留了最鮮美多汁的部分 那是我的土地中央的海岸 亞美利加的甜蜜的細腰”
A.揭露殖民主義的罪惡 B.實現智利的民族獨立
C.倡導區域經濟集團化 D.抵制美國“門羅主義”
【解析】據本題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20世紀40年代(智利)。據材料“耶和華將世界分給可口可樂、安納康達、福特汽車以及其他公司”及所學可知,這些公司代表著西方的經濟勢力,而聯合水果公司占據了“我的土地中央的海岸”,反映出這些外國公司對智利等拉美地區資源的掠奪,揭露了殖民主義在經濟等方面對拉美地區的侵略和剝削等罪惡行徑,A項正確;20世紀40年代智利已經是獨立國家,不存在實現民族獨立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中并沒有倡導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內容,區域經濟集團化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通過一系列協議和條約建立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排除C項;“門羅主義”主要是美國針對美洲地區的外交政策,強調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等,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經濟方面的殖民掠奪,而非抵制美國“門羅主義”,排除D項。故選A項。
19.(2025·貴州貴陽·一模)20世紀20年代,印度國大黨內部出現了影響力較大的青年獨立派。對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他們認為:非暴力使人民的心智受到熏陶,使他們越來越想采取和平行動;但正是非暴力方式的教義使人們產生了疑慮和踟躕,成為暴力行動的障礙,與英當局的斗爭陷入瓶頸。青年獨立派的主張( )
A.強調暴力是其獨立的唯一選擇 B.堅持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斗爭
C.推動民族民主運動的不斷發展 D.助力印度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解析】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的印度。根據材料可知,青年獨立派對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方式的反思和質疑,會促使印度民族解放運動思考新的斗爭方式和策略,這有利于推動民族民主運動的不斷發展,C項正確;青年獨立派只是認為非暴力方式存在問題,成為暴力行動的障礙,但并沒有強調暴力是獨立的“唯一選擇”,排除A項;青年獨立派對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方式提出了質疑,認為其存在使斗爭陷入瓶頸等問題,并不是堅持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斗爭,排除B項;20世紀20年代印度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遭受經濟剝削掠奪,民族工業受抑制,經濟結構畸形,并沒有出現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
20.(2025·廣西·二模)甘地曾指出,“一個國家輸出生貨輸入制造過的熟貨。一個國家雖自己種棉花,反要花幾萬萬盧比購買歐洲運來的布匹,哪能不貧乏,哪能不破滅呢!”因此,“織粗布,穿粗布,就當是印度人的高貴的美德。”甘地的這一認識旨在( )
A.建立多樣的斗爭形式 B.發動民眾抵制英國經濟侵略
C.振興印度傳統手工業 D.確立“非暴力不合作”的原則
【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根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二十年代(印度)。根據題干及所學可知,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印度經濟結構遭到破壞,印度成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甘地通過鼓勵印度人自己織粗布、穿粗布,就是要發動民眾抵制英國的商品,從而抵制英國的經濟侵略,以減少英國對印度經濟的剝削和控制,爭取印度的經濟獨立,B項正確;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通過織粗布、穿粗布這一具體行為來抵制英國經濟侵略,沒有體現出建立多樣的斗爭形式,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 有多種斗爭形式,如罷工、罷課、抵制英貨等,排除A項;甘地倡導織粗布等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對印度傳統手工業有促進作用,但這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項;“非暴力不合作”原則內涵廣泛,包括不合作、抵制等多個方面,題干屬于踐行抵制英國經濟侵略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
21.(2025·廣東深圳·一模)1935年,拉美國家洪都拉斯的香蕉樹大規模爆發葉斑病,美國在當地經營的果品公司多采用人工噴灑波爾多液的方式控制這種疾病。但因難以負擔藥劑及人力成本,大量個體種植者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類現象導致當地( )
A.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B.經濟結構的優化
C.對美經濟依附的加強 D.大地產制的盛行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5年的洪都拉斯。根據材料“1935年,拉美國家洪都拉斯的香蕉樹大規模爆發葉斑病,美國在當地經營的果品公司多采用人工噴灑波爾多液的方式控制這種疾病,但因難以負擔藥劑及人力成本,大量個體種植者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可知,美國的果品公司有能力應對香蕉樹的葉斑病,而洪都拉斯當地大量個體種植者卻無力負擔相關成本,遭到沉重打擊。這使得當地個體種植者在農業生產上更加依賴美國公司,進而導致洪都拉斯對美國經濟依附加強,C項正確;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洪都拉斯農業生產中香蕉種植戶因病害應對問題而面臨困境,沒有涉及民族獨立運動相關內容,沒有體現出當地人民因這些現象而發起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排除A項;大量個體種植者遭到毀滅性打擊,這對洪都拉斯的經濟結構是一種破壞,而不是優化。因為個體種植者的受損不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也可能影響相關產業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美國公司與當地個體種植者在應對病害時的不同處境,沒有提及大地產制相關內容,大地產制是指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土地制度,材料中沒有體現這方面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
22.(2025·山東濰坊·一模)1947年,印度效仿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與基礎工業,實施進口替代戰略;采取國家主導下的以公營經濟為主、公私混合的經濟發展模式,實行國民經濟五年計劃。上述舉措主要目的是( )
A.增強國營企業的實力 B.實現國民經濟均衡發展
C.快速實現工業現代化 D.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印度)。根據材料“1947年,印度效仿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與基礎工業,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度在獨立后經濟基礎薄弱,面臨著實現國家工業化的緊迫任務。效仿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與基礎工業等舉措,能夠集中資源和力量,加快工業發展速度,快速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工業現代化,C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印度采取國家主導、公營經濟為主的模式,確實會使國營企業實力有所增強,但是這只是其實現工業現代化的手段,其本質目的依然是快速實現工業現代化,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印度優先發展重工業與基礎工業,這并非均衡發展模式,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印度是資本主義國家,其采取材料中的這些經濟舉措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增強國家實力,并非要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C項。
23.(2025·山東濰坊·一模)如圖為2018年全球各區域域內外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據此可知,拉丁美洲和非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共同問題是( )
A.過于依賴出口 B.區域內一體化程度低
C.經濟結構單一 D.工業化發展水平較低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018年全球各區域域內外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從中可以看出拉丁美洲和非洲在區域內出口比重都較少,說明區域內經濟聯系并不密切,區域內一體化程度低,B項正確;材料未對國家經濟發展比例進行分析,無法得出國家經濟發展是否過渡依賴出口,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具體的出口商品的內容,無法得出經濟結構是否單一,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兩個地區的出口內容,無法得出工業化發展水平是否較低,排除D項。故選B項。
24.(2025·新疆·一模)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非洲新獨立國家的經濟發展遇到了嚴重困難,生產由增長逐漸轉化為停滯、滑坡甚至惡化。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西方國家發生了兩次經濟危機。為轉嫁損失,他們肆意壓低農礦產品價格,提高工業產品價格,使非洲國家嘗到了單一產品經濟結構的苦果。這體現了( )
A.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B.實現區域集團化的必要性
C.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迫切性 D.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合理性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非洲新獨立國家經濟結構單一、制造業長期落后,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反映國際經濟舊秩序的不合理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迫切性,C項正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的正式提出是在21世紀,當時尚未提出,排除A項;解決材料所述不平等不合理現象的根本辦法是構建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而非地區經濟合作和區域集體化,排除B項;西方國家向非洲國家轉嫁損失,與世界經濟聯系加強和全球化有關,可見材料折射了全球化的弊端,而非體現全球化的合理性,排除D項。故選C項。
25.(2025·湖北·二模)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在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和貸款的同時,要求非洲國家采取新自由主義范式。但是,新自由主義并沒有給非洲國家帶來可持續的發展,而是使得非洲國家對跨國資本更加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依賴更強。這表明( )
A.非洲國家未反思殖民主義 B.冷戰思維加劇非洲落后
C.西方國家控制著國際秩序 D.非洲獨立發展任重道遠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據材料可知,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在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和貸款,對非洲國家進行經濟控制,使得非洲國家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依賴更強,非洲國家要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和發展,任重道遠,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新殖民主義對非洲的影響,而非反思殖民主義,排除A項;冷戰是美蘇之間的斗爭形勢,材料并未涉及美蘇問題,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西方國家對非洲的控制,而非國際秩序,排除C項。故選D項。
預測四 冷戰與世界格局
26.(2025·福建廈門·二模)《片面的經濟》是蘇聯著名漫畫家庫克雷尼克塞針對1952年格·馬·馬林科夫同志在俄共十九大的講話而創作出來的一幅漫畫。該漫畫( )
(綁炸彈的右腿上寫著“軍事工業”纖細的左腿上寫著“民用工業”大肚子上寫著“資本主義經濟”)
A.意在強調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旨在抨擊資本主義民主制度
C.諷刺了西方國家的窮兵黷武 D.體現了蘇聯工業結構不平衡
【解析】從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本質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2年(蘇聯)。據本題材料可知,該漫畫是蘇聯漫畫家就戰后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的攻擊,用兩條粗細對比強烈的腿諷刺西方國家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衡,軍事工業生產過重,C項正確;漫畫人物肚子上明確寫著“資本主義經濟”,說明攻擊的對象是資本主義國家,排除A項;漫畫名《片面的經濟》、人物肚子上寫著“資本主義經濟”等都說明針對的是資本主義經濟而非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蘇聯漫畫家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批評,并不是針對蘇聯自身,排除D項。故選C項。
27.(2025·全國·二模)針對1947年的中國局勢,杜魯門認為美國不能不加過問,但是也不會“將無限的物質和大量美國軍隊投入中國”。時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說得更直白:“美國陷入中國內部事務……可能受到其他大國的敵視和報復,甚至危及我們在世界其他地區承擔義務的能力?!辈牧险f明,當時美國的對華政策( )
A.服從和服務于美國的全球戰略 B.全力支持國民政府發動的內戰
C.試圖在各方利益之間尋求平衡 D.受制于美蘇爭霸準備放棄中國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7年的中、美。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國對于中國內戰的態度是不會全力支持國民政府以防止其他大國的報復,從而影響美國對其他地區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所以可知美國對華政策是服從和服務于美國的全球戰略,是從美國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的,A項正確;材料中表明美國不會將無限的物質和大量美國軍隊投入中國,反映其不會全力支持國民政府發動內戰,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美國的對華政策因擔心影響其全球戰略利益受損而對介入中國事物有所顧忌,并未涉及其試圖在各方利益之間尋求平衡,排除C項;材料中美國認為對中國事物不能不加過問,表明其并未準備放棄中國,排除D項。故選A項。
28.(2025·廣東·一模)1972年,尼克松成功連任美國總統,美蘇雙方在貸款、糧食買賣、技術轉讓等方面,都有明顯進展。尼克松更是說道:“當蘇聯人企圖在國際上從事冒險活動的時候,他們至少得把這些關系列入總的損益表上權衡一下。”據此可知,當時( )
A.美國的冷戰舉措更趨隱蔽 B.經濟利益主導美國外交
C.馬歇爾計劃應用范圍擴大 D.美蘇共建新型國際格局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當蘇聯人企圖在國際上從事冒險活動的時候,他們至少得把這些關系列入總的損益表上權衡一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美蘇冷戰對峙中處于弱勢地位,在尼克松與蘇聯進行緩和的同時,試圖通過經濟等方面的聯系來約束蘇聯,這種做法使得美國的冷戰舉措更加隱蔽,不是直接的對抗,而是通過經濟等手段來對蘇聯進行制衡,A項正確;材料中美國與蘇聯在經濟方面的接觸,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從冷戰的戰略角度出發,利用經濟手段來影響蘇聯的國際行為,并不是經濟利益主導美國外交,排除B項;馬歇爾計劃是二戰后美國援助歐洲的計劃,主要是為了復興歐洲經濟以對抗蘇聯,與材料中美國和蘇聯之間的經濟往來無關,排除C項;當時美蘇處于冷戰對峙狀態,雙方并沒有共建新型國際格局,排除D項。故選A項。
29.(2025·江蘇南通·二模)1946-1947年,素來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蘇聯終止了糧食進口,并在國內自給困難的情況下以兄弟援助的形式向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提供糧食援助,還向法國出口糧食以支持法國共產主義者的競選,糧食出口量達250萬噸。蘇聯糧食政策的變化是由于( )
A.戰后國民經濟恢復 B.東歐政局劇烈動蕩
C.美蘇變成冷戰對手 D.國內糧食供應充足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1947年(蘇聯)。據題干信息可得出結論:二戰結束后,在國內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蘇聯積極向東歐國家、法國出口糧食,目的是樹立良好國際形象,拉攏這些國家的支持,在美蘇爭霸局面中取得優勢,C項正確;蘇聯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主戰場,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國民經濟,排除A項;東歐政局動蕩不能說明蘇聯對法國的糧食出口,排除B項;據材料“素來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蘇聯”可知,蘇聯糧食依賴進口,國內糧食供應不足,排除D項。故選C項。
30.(2025·江蘇南通·二模)1990年的一份民調顯示,1986年至1990年,美國民眾對日本的好感度從61%下跌到52%,而美國民眾對蘇聯的好感度竟然超過日本。民調結果反映出( )
A.資本主義陣營逐漸分化 B.美國加強意識形態的控制
C.美國社會運動形成高潮 D.蘇聯解體后世界局勢緩和
【解析】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美國、日本、蘇聯)。根據材料“美國民眾對蘇聯的好感度竟然超過日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80年代,美國民眾對蘇聯的好感度超過日本,主要是因為隨著日本經濟的崛起,與美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沖擊了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因此給了美國民眾的不滿,民調結果反映出當時資本主義陣營逐漸分化,A項正確;加強意識形態的控制,是強化反共宣傳,對蘇聯好感度應該下降,與結果矛盾,不能說明美國加強意識形態的控制,排除B項;美國社會運動形成高潮與民眾對蘇聯的好感度超過日本無關,排除C項;蘇聯解體是在1991年,排除D項。故選A項。
預測五 20世紀下半葉世界新變化
31.(2025·遼寧·一模)1960年,日本的出口商品以鋼鐵、船舶和汽車為主。1983年,日本的出口商品中,鋼鐵、船舶、金屬制品的占比下降,辦公機械、半導體、電子管、錄像機、科學光學儀器等產品的出口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
A.新科學技術的發展 B.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C.全球化進程的深入 D.新經濟時代的來臨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0年(日本)。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1983年日本的出口商品中,辦公機械、半導體、電子管、錄像機、科學光學儀器等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傳統優勢商品比重下降,體現出新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日本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和升級,A項正確;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全球化進程的深入雖有利于對外貿易發展,但對出口商品結構影響不大,排除B、C兩項;新經濟時代通常被認為始于20世紀9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32.(2025·新疆喀什·一模)20世紀五六十年代,聯邦德國試圖擺脫美國控制,改善與蘇聯關系,通過“歐洲聯合”實現西歐經濟一體化,謀求歐洲大國地位;同時尋求在德國統一和柏林問題上達成有利的解決辦法。上述舉措的實施( )
A.反映了集團對抗形勢的緩和 B.適應了國家宏觀調控需要
C.有效地解決了“滯脹”問題 D.得益于經濟的恢復與繁榮
【解析】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根據材料“實現西歐經濟一體化,謀求歐洲大國地位;同時尋求在德國統一和柏林問題上達成有利的解決辦法”結合所學可知,聯邦德國通過上述一系列舉措,推動了自身經濟的發展,實現了經濟的恢復與繁榮,這些行動也得益于經濟恢復與繁榮帶來的基礎和動力,D項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聯邦德國在外交、區域合作等方面的行動,并沒有直接體現集團對抗形勢的緩和,排除A項;題干中主要圍繞聯邦德國在外交、經濟聯合等方面的行動,題干中并沒有相關內容表明是適應國家宏觀調控需要,排除B項;“滯脹”問題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與題干所給的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33.(2025·青海海東·二模)下圖為1973—2018年美國工人工資和生產率增長示意圖。據此可以推知,該時期美國( )
A.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B.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擴大
C.“福利國家”制度存在弊端 D.經濟發展進入黃金時代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3—2018年的美國。據材料可知,1973—2018年,美國生產率增長達到77.0%,而工人工資增長僅為12.4%,生產率增長遠遠高于工資增長,這意味著資本所有者獲得的收益更多,美國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擴大,B項正確;壟斷資本主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經形成并發展,排除A項;工人工資增長緩慢,與“福利國家”制度的發展程度沒有必然關系,排除C項;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是在二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初,1973年出現“滯脹”后黃金時代結束,排除D項。故選B項。
34.(2025·重慶·一模)據統計,二戰后美國聯邦政府根據“退伍軍人權利法案”共向800余萬退伍軍人提供醫療衛生、失業救濟、教育訓練等方面的資助,資助的金額總數為55億美元,是20世紀美國聯邦政府最大的一次投資。這反映了美國( )
A.提高了軍人經濟待遇 B.加劇了美蘇軍備競賽
C.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D.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美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國家通過財政手段對社會資源進行重新分配,以解決退伍軍人的問題,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是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以適應戰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C項正確;向退伍軍人提供資助不僅僅是提高經濟待遇,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退伍軍人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排除A項;美蘇軍備競賽是在軍事領域內,而材料中對退伍軍人的資助主要集中在醫療衛生、失業救濟、教育訓練等方面,與美蘇軍備競賽無關,排除B項;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二戰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發展,“退伍軍人權利法案”的資助舉措只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標志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排除D項。故選C項。
35.(2025·山東·三模)下圖為1850—1988年的英國職業人數結構圖。該圖反映出英國( )
英國按部門分類的職業結構圖(1850—1988)
A.從生產社會向消費社會轉變 B.高福利導致制造業衰落
C.職業女性比重最后超越男性 D.無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50—1988年的英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隨著農業和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服務業就業人數增加,這表明英國經濟結構從以生產為主(農業和制造業)向以消費為主(服務業)轉變。服務業的發展通常與消費社會的特征相符合,如零售、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業的興起,A項正確;英國是在二戰后(1948 年)才建立福利國家。而圖表時間是1850—1988年,在1948年之前并沒有高福利政策,但那時制造業就業人數就已經有變化了,所以不能說制造業衰落是由高福利導致的,排除B項;材料顯示最后職業男性即使人數下降仍在1200萬左右,高于女性的1000萬左右,排除C項;無產階級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其比重在二戰后日益下降,排除D項。故選A項。
36.(2025·全國·二模)勃列日涅夫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但1973年蘇聯著名學者A·阿甘別吉揚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被調查的1064名大企業經理中,有80%的人認為,各級機關仍然像以前一樣,侵犯企業權力;90%的經理認為,企業權力太小。”材料說明當時蘇聯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
A.經濟增長日趨停滯 B.脫離社會主義方向
C.專斷作風日益嚴重 D.難以突破舊的體制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70年代(蘇聯)。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雖試圖擴大企業自主權,但從調查報告來看,各級機關仍像以前一樣侵犯企業權力,企業權力依舊太小,這表明舊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改革難以突破舊體制的束縛,D項正確;材料中未提及蘇聯經濟增長的相關數據和情況,無法得出經濟增長日趨停滯的結論,排除A項;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在社會主義框架內進行的,主要是對經濟體制的調整,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舊體制下各級機關對企業權力的侵犯,而非專斷作風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
37.(2025·安徽滁州·一模)1961—1965年,占全蘇聯耕地不到3%的個人副業在遭受限制的情況下仍提供了大量農產品,其產值占農業產值的33%。這表明(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得以糾正 B.赫魯曉夫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C.小農經濟仍然存在時代價值 D.集體農莊仍具有制度優越性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1—1965年(蘇聯)。根據材料“占全蘇聯耕地不到3%的個人副業在遭受限制的情況下仍提供了大量農產品,其產值占農業產值的33%”可知,此時蘇聯農村個人副業的生產率較高,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說明小農經濟仍然存在時代價值,C項正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依舊存在,并沒有得以糾正,排除A項;赫魯曉夫改革最終以失敗結束,“明顯成效”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個人副業不屬于集體農莊經濟,無法體現集體農莊仍具有制度優越性,排除D項。故選C項。
38.(2025·陜西·一模)戈爾巴喬夫上臺以來,在4年的時間里,戈爾巴喬夫和里根共舉行了5次最高級會晤。在同一時期,舒爾茨和謝爾瓦德納澤兩位外長則進行了近30輪會談。至于在日內瓦舉行的美蘇雙邊軍控談判更是眾所周知。這說明當時( )
A.美蘇爭霸進入白熱化 B.美蘇兩國關系趨于緩和
C.美國占據絕對的優勢 D.蘇聯在冷戰中徹底失敗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世界)。根據材料可知,戈爾巴喬夫上臺后,美蘇兩國高層頻繁會晤,外長多次會談,還開展雙邊軍控談判,這些外交互動表明雙方通過對話協商來處理問題,說明美蘇兩國關系趨于緩和,B項正確;頻繁的會晤、會談和軍控談判,體現的是雙方積極溝通協商,并非激烈對抗,不能表明美蘇爭霸進入白熱化,排除A項;材料只是呈現了美蘇之間的外交交流活動,沒有相關信息表明美國在雙方關系中占據絕對優勢,排除C項;此時蘇聯尚未解體,冷戰也未結束,不能得出蘇聯在冷戰中徹底失敗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
39.(2025·云南·二模)下表為1981——1990年蘇聯各主要經濟指標情況。據表可知,這一時期蘇聯( )
年份 國民收入增長率 工業產值增長率 農業產值增長率 投資額增長率 社會勞動生產率
1081—1985年 3.2% 3.6% 1.0% 3.7% 2.7%
1986—1989年 1.8% 2.6% 0.5% 0.3% 2.0%
1:990年 -4% -1.2% -2.3% -19% -3%
A.經濟面臨全面崩潰 B.產業結構趨于平衡
C.民族矛盾逐漸激化 D.經濟改革成效甚微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1至1990年的蘇聯。根據材料可知,從1981-1990年蘇聯各主要經濟指標來看,國民收入、工業產值、農業產值、投資額、社會勞動生產率等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說明這一時期蘇聯經濟改革成效甚微,D項正確;1990年蘇聯經濟雖面臨困境,但還未全面崩潰,排除A項;材料數據顯示蘇聯農業發展緩慢,產業結構并未趨于平衡,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族矛盾激化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
預測六 當今世界主題與發展趨勢
40.(2025·遼寧葫蘆島·一模)如圖是2000年~2015年間,亞太經濟體在亞太價值鏈中的增加值貿易流量示意圖。據圖可知,在此期間( )
亞太經濟體在亞太價值鏈中的增加值貿易流量
數據來源:作者根據ADB-MRIO投入產出表計劃得出。
*注:鑒于數據可獲得性,圖中亞太經濟體在亞太RVC中的增加值出口額,指的是各亞太經濟體對其余15個亞太經濟體的增加值出口總額。
A.美國經濟影響力嚴重下降 B.中國已成為地區經濟領袖
C.區域內經濟聯系日益增強 D.亞太經濟體建設領先世界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00年~2015年間的世界。根據材料概括可知:圖片展示的是亞太經濟體在亞太價值鏈中的增加值貿易流量,多個經濟的增加值貿易流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且整體呈現一定的活躍態勢,反映出區域內各經濟體之間經濟往來較為頻繁,聯系日益增強,C項正確;從材料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國在亞太經濟體價值鏈中貿易流量占比仍較多,無法得出美國經濟影響力嚴重下降的結論,排除A項;雖然變革中表明中國在亞太經濟體中貿易流量較多,但與美國差異不大,無法得出中國已成為地區經濟領袖,且僅以在亞太經濟體的貿易流量無法全面得出經濟發展狀況,排除B項;材料未對亞太地區經濟發展與世界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比較,無法得出亞太經濟體建設領先世界,排除D項。故選C項。
41.(2025·廣東汕頭·一模)下圖中所反映的狀況( )
A.開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B.推動全球治理機制的改革
C.加快了兩極格局的瓦解 D.刺激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
【解析】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0-2017年(世界)。從圖中可見,原先在世界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七國集團(G7)總體份額不斷下降,而金磚國家(BRICS)及其中的中國所占份額迅速上升,表明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對舊有的國際經濟格局產生巨大沖擊,也因此呼喚著全球治理機制的調整與改革,B項正確;有觀點認為新航路的開辟,開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而非此時才開啟,排除A項;1991年12月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瓦解,材料所述總體上是兩極格局瓦解后的情況,排除C項;區域經濟集團化主要與地區經濟合作和經濟全球化有關,并不能完整概括圖示所揭示的新舊經濟體此消彼長、全球治理格局重塑的趨勢,排除D項。故選B項。
42.(2025·遼寧沈陽·一模)國產首款3A(高成本、高體量、高質量)游戲《黑神話:悟空》以中國經典文學《西游記》為基礎,結合現代游戲技術,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融入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中,取得了商業上和傳播上的巨大成功。這一現象( )
A.引發了文化同質化的擔憂 B.打破了歐美國家的文化霸權
C.是文化產業商品化的開端 D.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黑神話:悟空》以中國經典文學《西游記》為基礎,結合現代游戲技術,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融入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這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即在保持傳統文化內核的基礎上,通過現代技術和新的媒介形式進行再創造和傳播,D項正確;全球化過程中確實存在文化交融和相互影響,但《黑神話:悟空》的成功并非簡單的文化模仿或復制,而是基于傳統文化的創新,因此不足以引發文化同質化的擔憂,排除A項;打破了歐美國家的文化霸權這一說法過于絕對,雖然該游戲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成功,但單一的文化產品并不能直接打破整個文化霸權體系,排除B項;文化產業商品化開端的說法錯誤,文化產業商品化早已存在,并且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黑神話:悟空》只是其中的一個成功案例,不能視為開端,排除C項。故選D項。
43.(2025·四川南充·二模)拉美地區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處于繁榮時期,但到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末不少拉美學者拋棄了唯物史觀,接受新史學研究范式,致使馬克思主義史學陷入嚴重危機。引起這一變化的國際因素是( )
A.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形成 B.第三世界的異軍突起
C.區域集團化進一步發展 D.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可知本題屬于背景類選擇題,時空是:20世紀60年代-20世紀末(世界)。根據材料“到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末不少拉美學者拋棄了唯物史觀,接受新史學研究范式,致使馬克思主義史學陷入嚴重危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馬克思主義史學陷入嚴重危機,D項正確;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形成是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第三世界崛起于20世紀6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區域集團化進一步發展與馬克思主義史學陷入嚴重危機沒有直接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
44.(2025·安徽滁州·一模)歐元硬幣正面為統一的圖案,由面值、歐洲地圖、12顆小五角星和“EURO”字樣等元素組成。背面的圖案則差異很大,下圖為部分歐盟國家2歐元硬幣背面圖案。這反映了歐盟( )
A.多元一體的政治理念 B.內部的復雜性
C.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 D.文化的多樣性
【解析】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歐洲)。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歐元在設計上由面值、歐洲地圖、12顆小五角星和“EURO”字樣等元素組成,體現了歐盟的一體性,背面的圖案則差異很大,反映的是對歐盟成員國國家特色的體現,體現的是多元的特點,通過歐元反映的是歐盟的多元一體的政治理念,A項正確;材料在強調歐盟成員國的不同的同時,也強調了歐盟成員國對歐盟的認同,不能體現內部的復雜性,排除B項;由歐共體到歐盟,再到統一貨幣歐元的出現體現了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但題干只強調歐元的圖案問題,排除C項;文化的多樣性只能反映材料的部分內容,不能涵蓋材料的整體體特點,排除D項。故選A項。
45.(2025·廣東湛江·一模)20世紀50年代,英國文化委員會每年都組織英國的戲劇公司和樂團等到海外巡演,不遺余力地對外推廣足球和板球等英國傳統體育項目,還舉辦倫敦國際電影節、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等,讓世界各國的藝術工作者有機會把他們國家的文化帶到英國。英國此舉旨在( )
A.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B.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C.促進世界多極化的進程 D.提升國家的“軟實力”
【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英國每年都組織英國的戲劇公司和樂團等到海外巡演,對外推廣足球和板球等英國傳統體育項目,還舉辦倫敦國際電影節、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等,其目的是通過文化交流增強英國的文化向心力和影響力,提升國家的軟實力,D項正確;英國這些做法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但其主旨是服務英國的政治目的,排除A項;“和平演變”戰略是指西方國家通過宣傳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滲透,促進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和平演變”,排除B項;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材料內容與此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46.(2025·山東青島·一模)下圖為1973—2017年美國金融業和制造業增加值占當年GDP比重情況。這一變化( )
A.受到了美蘇兩極對峙影響 B.體現了凱恩斯主義持續影響
C.重塑了全球產業競爭格局 D.沖擊了美國的世界經濟霸權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3--2017年(美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73--2017年間美國制造業占比下降,這是由于美國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如亞洲四小龍、中國等)轉移,促使新興經濟體崛起,形成了新的全球產業鏈分工。與此同時,美國金融業主導全球經濟規則(如美元霸權、華爾街資本),進一步改變了全球產業競爭格局,這一變化反映了全球產業結構的重塑,C項正確;美蘇冷戰是1947—1991年期間,冷戰結束后的變化與兩極對峙無關,排除A項;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干預經濟,主導了二戰后至70年代初的美國政策。但70年代后期,由于經濟滯漲,美國經濟學理論轉向新自由主義(如里根經濟學、克林頓的新經濟),放松金融管制、推動全球化,導致制造業外流和金融業擴張,排除B項;美國通過金融業、科技創新和美元體系仍保持全球經濟霸權,金融業擴張甚至強化了其全球影響力,因此“沖擊經濟霸權”的說法不夠準確,排除D項。故選C項。
47.(2025·福建泉州·三模)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全球安全倡議的觀點表(部分)
時間 會議名稱 主要觀點
2014年 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 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
2017年 聯合國會議 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2022年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
該表體現了( )
A.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的豐富 B.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速推進
C.經濟全球化得以快速的發展 D.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基于中國對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大勢的準確把握,是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給出的一個可供選擇的、理性的可行的行動方案,是為了推動國家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是人類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的豐富,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國方案,未涉及這些方案的影響,不能得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速推進,排除B項;經濟全球化得以加速發展進入快速的階段是在90年代之后,材料反映的是中國方案,未涉及全球的經濟聯系加強,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國方案是否得到世界的接受,不能得出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排除D項。故選A項。
48.(2025·河北·一模)2025年1月,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古巴、玻利維亞、烏干達等多個國家成為金磚伙伴國;印度尼西亞成為金磚正式成員,金磚國家首次擴展至東南亞。而之前堅持支持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印度,這次也選擇了與其他成員國共進退,表態贊成“去美元化”。這反映了( )
A.世界多極化趨勢顯現 B.美元霸權地位的喪失
C.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 D.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2025年1月,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成為金磚伙伴國,印度尼西亞成為金磚正式成員”以及“印度也選擇與其他成員國共進退,表態贊成‘去美元化’”可知,眾多國家積極參與金磚國家的合作,在國際經濟事務中采取共同行動,體現了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D項正確;世界多極化強調多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的崛起和相互制衡,材料中主要突出的是金磚國家的合作以及在“去美元化”方面的共同行動,排除A項;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仍占據重要地位,盡管金磚國家提出“去美元化”,但這只是一個發展趨勢,不能說明美元霸權地位已經喪失,排除B項;區域經濟集團化是指在特定區域內的國家組成經濟集團,實現區域內的經濟合作與發展,而金磚國家分布在不同大洲,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區域,不屬于典型的區域經濟集團化范疇,排除C項。故選D項。
49.(2025·陜西榆林·二模)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發達國家承諾建立資助發展中國家的“綠色氣候基金”,在2013年至2020年每年出資1000億美元,然而,直到2014年,“綠色氣候基金”總額才勉強通過100億美元。這表明( )
A.當今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逐漸完善
B.發達國家推卸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
C.所有國家都應對全球環境問題擔責
D.全球氣候治理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猜押08
世界現代史(20世紀以來的世界)·選擇題
考點 5年考情 押題依據 命題預測
20世紀以來的世界 2025年(內蒙古八省聯考卷) T14·1931-1936日軍訂貨龐大 T15·美蘇冷戰 T16·拉美民族獨立 2024年(黑吉遼卷) T16·新能源汽車 2023年(遼寧卷) T15·1950年蘇聯重工業的發展 T16·2001年,聯合國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 2022年(遼寧卷) T16·1980-2000年部分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 2021年(遼寧卷) T14·法國經濟危機爆發較晚的原因 T15·國際衛生防疫體系 T16·歐盟歷史發展進程 從近4年東北三省及25年內蒙古新八省聯考卷中可以看出,世界古代史重點考查一是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二是科技革命;三經濟全球化。習題集中在15-16題,命題規律與特點: 1.核心依據 課程標準:聚焦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四大核心素養。 教材主干:以統編版教材為基礎,重點考查冷戰、全球化、國際格局演變三大主線。 遼寧特色:隱性關聯東北亞國際關系(如朝鮮戰爭、冷戰對峙對遼寧地緣影響)。 2.命題素材來源 學術論著:選取學者對冷戰、全球化的觀點片段(如亨廷頓“文明沖突論”)。 歷史文獻:聯合國決議、國際條約(如《布雷頓森林協定》)、領導人講話(如戈爾巴喬夫改革聲明) 時政熱點:俄烏沖突、WTO改革、人工智能等與歷史邏輯關聯的當代問題。 2025年新高考歷史新結構體系下,東北三省高考歷史選擇題依據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冷戰、全球化、國際格局演變三大主線。選擇題核心命題方向 : 1.必考方向 冷戰思維延續:北約東擴與俄烏沖突(鏈接冷戰“代理人戰爭”邏輯)。 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中美貿易摩擦、RCEP區域合作(對比馬歇爾計劃)。 科技倫理爭議: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的挑戰(類比原子彈技術引發的反思)。 2.熱點押題素材 漫畫題:描繪“美國揮舞制裁大棒”或“全球產業鏈斷裂”。 圖表題: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貿易增長率對比圖。 文獻題:摘錄《巴黎協定》中“碳中和”目標條款,分析歷史背景。
重點關注:世界現代史相關考點 考點分類具體內容冷戰與國際格局馬歇爾計劃、北約東擴、蘇聯解體原因、多極化趨勢(金磚國家崛起)、漫畫分析(如“鐵幕”漫畫)、數據對比(美蘇軍備競賽)全球化與經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歐盟一體化進程、WTO與中國入世影響、文獻材料(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條款)科技與社會第三次科技革命(互聯網)、福利國家制度、環保運動、圖表題(科技專利數量變化曲線)國際沖突與治理中東戰爭、恐怖主義、聯合國改革、地圖題(巴以沖突區域)、時政評論片段
預測一 世界大戰與國際格局演變
1.(2025·全國·二模)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規定,裁減德國軍備,并瓜分其海外殖民地。1920年建立的國際聯盟實行“全體一致”的原則,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1922年簽訂的《五國公約》雖然規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總噸位比例,卻無法有效遏制軍備競賽。材料意在說明,一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 )
A.有利于維護戰后世界和平 B.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
C.有助于戰后世界經濟復興 D.瓦解了世界殖民主義體系
【答案】B
【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后的世界。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戰后對德國的限制和制裁,這可能會導致德國民族復仇主義,同時成立的國際組織無法有效遏制侵略,《五國公約》也無法有效遏制軍備競賽,這些都表明一戰后的國際秩序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且無有效措施進行制止,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一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無法有效維護和平,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一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存在隱患,未涉及其是否有助于經濟的復興,排除C項;世界殖民主義體系的瓦解是在二戰之后,與材料所述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5·青海海東·二模)1910—1914年,法國報紙上關于對德復仇、宣揚戰爭正義性的文章平均每年有數千篇,這些文章將戰爭描繪成捍衛國家尊嚴、收復失地的正義之舉。德國則通過媒體宣揚“泛日耳曼主義”,強調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為對外擴張和戰爭制造輿論基礎。由此可見,當時法、德兩國( )
A.戰爭輿論氛圍濃厚 B.為戰爭作好了準備
C.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D.軍國主義思想盛行
【答案】A
【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0—1914年的法國和德國。從材料中法國報紙大量刊登對德復仇、宣揚戰爭正義性的文章,德國通過媒體宣揚“泛日耳曼主義”為戰爭制造輿論基礎的信息,可以看出當時法、德兩國戰爭輿論氛圍濃厚,A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了兩國在戰爭輿論方面的宣傳,沒有提及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戰事準備,根據材料無法得出“為戰爭作好了準備”的結論,排除B項;法民族意識的覺醒在歷史上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早在19世紀之前法德等國的民族意識就已經在不斷發展,并非在 1910 - 1914 年才開始覺醒,材料中體現的更多是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而不是民族意識的開始覺醒,排除C項;軍國主義是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之下,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通過輿論來營造戰爭氛圍,沒有體現軍國主義思想在兩國社會各方面的盛行,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5·山東青島·一模)某史學家提出:“實際上沒有人盼望戰爭,它是突然發生的……(英法)斷言德國人謀劃了戰爭,而德國人相信,他們嫉妒的鄰居們陰謀摧毀德國,而德國唯一的罪責是經濟上獲得成功……歐洲的人們用狂喜而不是悲傷來迎接戰爭?!睋丝芍?,當時( )
A.反法西斯成為共識 B.狂熱民族主義是戰爭根源
C.軍國主義成為潮流 D.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尖銳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上半葉世界。據材料“(英法)斷言德國人謀劃了戰爭,而德國人相信……鄰居們陰謀摧毀德國”可知,英法與德國之間互相認為對方謀劃戰爭,體現了英法與德國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彼此相互猜忌,這反映出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尖銳,符合當時一戰爆發前的形勢,D項正確;材料中描述的是一戰爆發前的情況,而反法西斯成為共識是在二戰期間,排除A項;材料中各國之間相互猜忌、矛盾重重導致戰爭爆發,并沒有指出狂熱民族主義是戰爭的根源,排除B項;軍國主義主要強調軍事至上、武力擴張等特點,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4.(2025·重慶·一模)下表是1830—1970年,英美德(聯邦德國)日四個國家實際人均GDP增長表(單位:美元。以1960年美元價值為基準),依據世界經濟發展歷程判斷,表中甲、乙、丙、丁四個國家分別是( )
時間 國家 1830 1860 1913 1929 1950 1960 1970
甲國 240 345 775 900 995 1790 2705
乙國 180 175 310 425 405 855 2130
丙國 370 600 1070 1160 1400 1780 2225
丁國 240 550 1350 1775 2415 2800 3605
A.美國、日本、英國、德國 B.德國、日本、英國、美國
C.日本、英國、德國、美國 D.英國、日本、美國、德國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據材料中四國的人均GDP增長表可知,反映的是各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根據關鍵時間節點1830、1860判斷人均GDP最高且大幅領先的是丙英國,人均GDP最低的是日本;二戰后1950年人均GDP最高的是當時的經濟霸主美國。據此判斷,四個國家分別是德國、日本、英國、美國,B項正確;二戰后1950年人均GDP最高的是當時的經濟霸主美國,而甲并不是最高的,排除A項;人均GDP最低的是日本,而甲不是最低的,排除C項;根據所學可知,1830、1860年人均GDP最高且大幅領先的應該是英國,但甲并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B項。
5.(2025·遼寧葫蘆島·一模)斯大林格勒戰役進行過程中,英國首相丘吉爾表示:“俄國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險,世是美國的危險”。英國將軍富勒也認為:“假使他們已經能夠擊敗希特勒的精兵,則對于那些早已為希特勒所踐踏的國家還有什么畏懼呢?”據此推知,斯大林格勒戰役( )
A.增加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因素 B.成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戰役
C.導致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 D.推動了英法開辟第二戰場的進程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蘇聯與德國法西斯的對抗之中,英國已經認識到了其勝利與否關系到英國的利益,且富勒認為如果蘇聯能擊敗希特勒精兵,被希特勒踐踏的國家就無所畏懼,表明此戰役對整個反法西斯陣營意義重大,蘇聯若取得勝利,會極大增強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增加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因素,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此戰役如果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意義,成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戰役是勝利后的影響,排除B項;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是《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排除C項;英法開辟第二戰場是指諾曼底登陸,材料未涉及此內容的論述,排除D項。故選A項。
6.(2025·湖北·二模)1930年6月,美國國會頒布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該法案,將20000多種進口商品關稅提升到歷史最高水平。法案實施后,英國、法國、德國等許多國家紛紛效仿,對美國采取報復性關稅措施,美歐貿易削減了66%。據此推斷,斯姆特—霍利關稅法( )
A.導致美歐矛盾不可調和 B.使得國際貿易體系崩潰
C.成為二戰爆發潛在誘因 D.增強美國經濟獨霸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0年(美國)。斯姆特 - 霍利關稅法引發各國的貿易戰,各國之間的經濟矛盾加劇。經濟矛盾的激化使得各國關系緊張,這種緊張局勢在一定程度上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潛在誘因,C項正確;雖然美歐之間因關稅問題產生了貿易摩擦,但說矛盾 “不可調和” 過于絕對,排除A項;雖然該法案引發各國報復,美歐貿易削減,但不能就此得出國際貿易體系崩潰的結論,排除B項;該法案引發其他國家的報復性關稅措施,美歐貿易大幅削減,這不利于美國商品出口,無法增強美國經濟獨霸地位,反而使美國經濟困境加劇,排除D項。故選C項。
7.(2025·新疆喀什·一模)1930年前后,日本大米價格連年下跌。1930年4月,日本每擔大米的價格為26.91日元,到12月降為17.7日元,已低于成本價。雖然稻谷豐收,但農民收入減少,出現“豐收饑饉”。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法西斯的專政 B.歐美列強的封鎖
C.世界經濟危機 D.農產品絕對過剩
【答案】C
【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0年的日本。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929—1933 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各國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國際市場萎縮,日本大米等農產品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國內市場供過于求,導致價格大幅下跌,即便稻谷豐收,農民收入也減少,出現 “豐收饑饉” 的局面,C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于1936年,與材料時間不符,且法西斯專政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影響,與大米價格下跌、“豐收饑饉” 現象沒有直接因果關系,排除A項;歐美列強的貿易保護主義對日本經濟有影響,但這是世界經濟危機下的一種表現,單獨說歐美列強的封鎖不準確,沒有全面反映出根本原因,排除B項;農產品過剩是經濟危機下的一種現象,是由于市場需求不足等多種因素導致,不是根本原因,且 “絕對過?!?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
8.(2025·山東德州·一模)下圖為1931年7月22日英國人創作的漫畫《泄露真相的口袋》。該漫畫意在揭示( )
A.法國對德國經濟困境的漠視 B.凡爾賽體系面臨著嚴重危機
C.當時各國積極進行軍備競賽 D.經濟危機下德國經濟的衰敗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1年(歐洲)。據材料可知,漫畫《泄露真相的口袋》所揭示的是1931年的國際形勢,圖中口袋泄露的“真相”是“Hitler”(希特勒)和“武器”,這暗示了德國在軍備上的積極擴張。考慮到這一時間點是在經濟大危機之后,德國為了擺脫困境,可能會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進行軍備擴張,這是對凡爾賽體系下限制德國軍備的公然挑戰,顯示出凡爾賽體系正面臨著嚴重的危機,B項正確;漫畫并未明確體現法國對德國的態度,因此無法直接得出法國對德國經濟困境的漠視,排除A項;漫畫中只顯示了德國的軍備情況,并未涉及“各國”,范圍過大,排除C項;漫畫雖然暗示了德國在軍備上的活躍,但并未直接展示德國經濟的衰敗,排除D項。故選B項。
9.(2025·陜西寶雞·二模)“有那么一段時間,對每個丹麥人來說,唯一充足的東西便是現金了……在物質匱乏,的時期,木制玩具總是供不應求,許多父母都竭力地想保護他們的孩子,使其免受苦難”。因此,樂高公司的營業額在五年時間里,從7.4萬增長到35.7萬丹麥克朗。這一現象最有可能出現于( )
A.1929-1933年: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病充分暴露
B.1940-1944年:局部戰爭逐漸發展為全球戰爭
C.1971-1975年:各國適當減少政府的經濟干預
D.2008-2012年:全球化增強金融危機的傳染性
【答案】B
【解析】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期間的丹麥。據本題材料“物質匱乏時期,木制玩具供不應求,樂高公司營業額五年內大幅增長”可知,戰爭導致物資短缺和現金緊缺,但丹麥被納粹德國占領后,進口受限,本土生產的木制玩具因原材料易獲取成為替代品;父母為緩解戰爭對孩子的心理沖擊,優先購買非必需品以維持日常生活感,刺激了木制玩具的需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期間歐洲各國經濟受戰爭破壞,民用生產轉向本土化,樂高作為初創企業在物資管控下仍依托木制玩具擴大生產,符合戰時特殊需求。因此,這一現象最可能發生于1940-1944年:局部戰爭逐漸發展為全球戰爭,B項正確;大蕭條時期(1929-1933年)整體消費低迷,與“唯一充足的東西便是現金了”“供不應求”矛盾,排除A項;1971-1975年(石油危機)和2008-2012年(金融危機)的全球性經濟問題與題干中“木制玩具供不應求”“唯一充足的東西便是現金了”的戰爭背景無關,排除C、D項。故選B項。
10.(2025·吉林長春·二模)相較于凡爾賽體系,雅爾塔體系對戰敗國的處置是小心翼翼的。在以雅爾塔為核心的一系列會議上,人們再也聽不到“絞死德國皇帝”的誓言了,“德國人還要吃飯”則成為新的口號。這說明,雅爾塔等國際會議( )
A.忽視了懲治戰爭罪責 B.側重配合馬歇爾計劃
C.有利于國際秩序穩定 D.體現強烈的強權政治
【答案】C
【解析】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世界。據本題材料可知,雅爾塔體系對戰敗國的處置方式較為理性,強調“德國人還要吃飯”,而非凡爾賽體系式的極端懲罰(如“絞死德國皇帝”),說明其目的是通過溫和手段避免戰后矛盾激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爾塔體系吸取凡爾賽體系嚴苛處置導致德國復仇的教訓,為冷戰時期國際格局的長期穩定奠定基礎,C項正確;雅爾塔體系仍對納粹戰犯進行審判(如紐倫堡審判),題干僅強調處置方式更溫和,而非忽視懲治,排除A項;雅爾塔會議(1945年)早于馬歇爾計劃(1947年),兩者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雅爾塔體系雖由美蘇英主導,但題干體現的是對戰敗國的克制態度,而非強權壓制,排除D項。故選C項。
預測二 十月革命與蘇聯
11.(2025·黑龍江吉林·一模)下圖是1919年蘇俄的一則海報,這幅海報反映了( )
A.社會主義由一國擴展到多國 B.十月革命推動了世界格局的變化
C.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走向實踐 D.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受到沖擊
【答案】B
【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的蘇俄。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展示的內容是全世界的無產者聯合起來,說明十月革命之后蘇俄建立了代表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政權,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世界的局面,這有助于推動世界格局的變化,B項正確;社會主義由一國擴展到多國是在二戰之后,排除A項;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走向實踐是巴黎公社運動,排除C項;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受到沖擊是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該宣傳畫未涉及反抗殖民活動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
12.(2025·福建龍巖·一模)1921年初,廣告重新成為蘇俄報刊重要經濟來源,但受“廣告是資本主義的產物”認識的影響,有人建議所有黨報一律禁止商業廣告。俄共(布)經過激烈討論,采納米高揚方案,除黨中央機關報《真理報》外,其他報紙可繼續刊登廣告。這一方案表明蘇俄( )
A.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的決心 B.經濟政策探索任重道遠
C.注重黨報的意識形態功能 D.計劃經濟改革方向明確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1年蘇俄。據題干信息可得出結論:利于經濟發展的廣告被認為是資本主義,被禁止刊登,說明當時思想方面存在僵化落后的因素,經濟發展手段仍具有問題,面臨思想解放等問題,B項正確;廣告最后可以繼續刊登,不能體現“決心”,排除A項;材料側重廣告是否可以刊登,沒有體現黨報內容,排除C項;廣告是否刊登不能體現計劃經濟改革方向,排除D項。故選B項。
13.(2025·內蒙古呼和浩特·一模)1921年,列寧宣布“新經濟政策”,重新引入市場原則。向年還設立了“國家計劃委員會”,以領導國家級計劃單位,且作為國家宏觀經濟的總樞紐。這體現了( )
A.蘇俄嘗試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B.黨內對發展模式的分歧
C.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D.計劃經濟體制基本確立
【答案】C
【解析】據本題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21年(蘇俄)。據材料 “列寧宣布‘新經濟政策’,重新引入市場原則。向年還設立了‘國家計劃委員會’” 和所學知識可知,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蘇俄發展的背景下,列寧嘗試新的經濟政策,引入市場原則并設立計劃機構,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探索,C項正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種形式,蘇俄是社會主義國家,此舉并非嘗試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排除A項;材料中未體現黨內對發展模式存在分歧,排除B項;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基本確立是在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模式形成時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4.(2025·河北秦皇島·一模)1930年3月,全蘇集體農莊農戶百分比曾達到56%,到7月則為23.6%,9月則至21.4%。農民視斯大林《勝利沖昏頭腦(論集體農莊的幾個問題)》為他們的“自由憲章”,“不惜用高價購買最后尚能買到的一本”。該材料表明當時蘇聯( )
A.農業集體化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 B.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逐漸拓寬
C.計劃經濟的實施面臨著一定阻礙 D.生產關系變革具有一定盲目性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聯)。根據材料“農民視斯大林《勝利沖昏頭腦(論集體農莊的幾個問題)》為他們的‘自由憲章’,‘不惜用高價購買最后尚能買到的一本’?!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農民將斯大林《勝利沖昏頭腦(論集體農莊的幾個問題)》視為 “自由憲章” 并高價購買,反映出農民對之前集體化運動中一些做法的不滿,也表明當時蘇聯在生產關系變革方面,即農業集體化運動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民的實際情況和利益,D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要體現的是農民對集體農莊的態度變化,沒有明確涉及社會階級矛盾的激化,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圍繞農業集體化展開,未提及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拓寬問題,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計劃經濟在當時蘇聯整體上是逐步推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實施面臨著一定阻礙”的說法不恰當,而且材料重點強調的是農業集體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沒有涉及計劃經濟的實施阻礙,排除C項。故選D項。
15.(2025·四川成都·二模)1932年,英國“濟貧法委員會”成員特里斯·韋伯訪問蘇聯,稱贊“蘇維埃共產主義”是“一個新的文明”。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蘇聯的創新完全可以點點滴滴地借用到西方經濟制度中去。這反映出( )
A.英蘇意識形態分歧逐漸消失
B.經濟危機促使各國達成合作共識
C.蘇聯模式受到西方世界肯定
D.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2年的英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此時西方處于經濟大危機中,國家經濟衰退,而同時期的蘇聯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國民經濟迅速增長,這引起了英國的關注,D項正確;英蘇意識形態分歧依舊存在,并未逐漸消失,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英國關注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并未涉及各國合作,排除B項;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顯著成效引起英國的關注,未涉及其他國家的態度,無法得出“蘇聯模式受到西方世界肯定”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
16.(2025·河北邯鄲·三模)1922年初,列寧要求參加西方主導的熱那亞會議的蘇俄代表團,“不是以共產黨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去熱那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使用“暴力革命”和“流血斗爭”的字樣,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必要交往中“做有利于我們的生意”。這表明,此時蘇俄( )
A.借助外國的資本發展重工業 B.實現了與西方國家和諧共處
C.積極開展國家建設的新探索 D.突破了計劃經濟指令的制約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2年(蘇俄)。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列寧要求蘇俄代表團“不是以共產黨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去熱那亞”,且不使用“暴力革命”和“流血斗爭”的字樣,,意在淡化意識形態,同時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必要交往中“做有利于我們的生意”,可見此時的蘇俄通過采取靈活的措施專注于國內的經濟恢復與建設,C項正確;材料并沒有信息表明蘇俄此時是進行重工業建設還是輕工業建設,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由于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上的問題,此時蘇俄尚未實現與西方國家和諧共處,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這一時期蘇俄還未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C項。
預測三 世界殖民體系瓦解
17.(2025·江西·一模)據下表可知,該時期土耳其( )
時間 伊斯坦布爾社會主義政黨活動情況
1918年10月 第一個共產主義團體在伊斯坦布爾成立,宣揚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批評同盟國
1919年2月 席勒密以土耳其社會主義黨的名義恢復了活動
1919年5月 受法國激進社會主義影響的土耳其工農黨從德國回國后,在政府的默許下以土耳其工農社會主義黨的名義活動
1920年 成立“綠軍”組織,宣稱“反資本主義、反帝國主義和反軍事主義”
A.組織活動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
B.社會主義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
C.社會主義思潮占思想領域主導地位
D.工業經濟迅猛發展推動工人力量壯大
【答案】B
【解析】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背景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土耳其)。根據材料“1918年10月”“(共產主義團體)宣揚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批評同盟國”“政府的默許”“反資本主義、反帝國主義和反軍事主義”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一戰結束后,土耳其進步人士紛紛成立社會主義政黨,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及其侵略行徑,宣傳十月革命,其斗爭具有社會主義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雙重性,B項正確;材料顯示土耳其社會主義政黨有多個,并非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其中土耳其工農黨主要受法國激進社會主義影響,排除A項;據所學,當時土耳其的思想領域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潮,排除C項;據所學,當時土耳其面臨內憂外患,受帝國主義剝削與奴役嚴重,經濟發展困難重重,排除D項。故選B項。
18.(2025·山東青島·一模)下表是20世紀40年代智利詩人聶魯達詩作《漫歌》中的摘錄。作者意在( )
“耶和華將世界分給可口可樂、安納康達、福特汽車 以及其他公司:聯合水果公司 保留了最鮮美多汁的部分 那是我的土地中央的海岸 亞美利加的甜蜜的細腰”
A.揭露殖民主義的罪惡 B.實現智利的民族獨立
C.倡導區域經濟集團化 D.抵制美國“門羅主義”
【答案】A
【解析】據本題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20世紀40年代(智利)。據材料“耶和華將世界分給可口可樂、安納康達、福特汽車以及其他公司”及所學可知,這些公司代表著西方的經濟勢力,而聯合水果公司占據了“我的土地中央的海岸”,反映出這些外國公司對智利等拉美地區資源的掠奪,揭露了殖民主義在經濟等方面對拉美地區的侵略和剝削等罪惡行徑,A項正確;20世紀40年代智利已經是獨立國家,不存在實現民族獨立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中并沒有倡導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內容,區域經濟集團化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通過一系列協議和條約建立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排除C項;“門羅主義”主要是美國針對美洲地區的外交政策,強調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等,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經濟方面的殖民掠奪,而非抵制美國“門羅主義”,排除D項。故選A項。
19.(2025·貴州貴陽·一模)20世紀20年代,印度國大黨內部出現了影響力較大的青年獨立派。對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他們認為:非暴力使人民的心智受到熏陶,使他們越來越想采取和平行動;但正是非暴力方式的教義使人們產生了疑慮和踟躕,成為暴力行動的障礙,與英當局的斗爭陷入瓶頸。青年獨立派的主張( )
A.強調暴力是其獨立的唯一選擇 B.堅持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斗爭
C.推動民族民主運動的不斷發展 D.助力印度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答案】C
【解析】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的印度。根據材料可知,青年獨立派對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方式的反思和質疑,會促使印度民族解放運動思考新的斗爭方式和策略,這有利于推動民族民主運動的不斷發展,C項正確;青年獨立派只是認為非暴力方式存在問題,成為暴力行動的障礙,但并沒有強調暴力是獨立的“唯一選擇”,排除A項;青年獨立派對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方式提出了質疑,認為其存在使斗爭陷入瓶頸等問題,并不是堅持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斗爭,排除B項;20世紀20年代印度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遭受經濟剝削掠奪,民族工業受抑制,經濟結構畸形,并沒有出現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
20.(2025·廣西·二模)甘地曾指出,“一個國家輸出生貨輸入制造過的熟貨。一個國家雖自己種棉花,反要花幾萬萬盧比購買歐洲運來的布匹,哪能不貧乏,哪能不破滅呢!”因此,“織粗布,穿粗布,就當是印度人的高貴的美德?!备实氐倪@一認識旨在( )
A.建立多樣的斗爭形式 B.發動民眾抵制英國經濟侵略
C.振興印度傳統手工業 D.確立“非暴力不合作”的原則
【答案】B
【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根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二十年代(印度)。根據題干及所學可知,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印度經濟結構遭到破壞,印度成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甘地通過鼓勵印度人自己織粗布、穿粗布,就是要發動民眾抵制英國的商品,從而抵制英國的經濟侵略,以減少英國對印度經濟的剝削和控制,爭取印度的經濟獨立,B項正確;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通過織粗布、穿粗布這一具體行為來抵制英國經濟侵略,沒有體現出建立多樣的斗爭形式,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 有多種斗爭形式,如罷工、罷課、抵制英貨等,排除A項;甘地倡導織粗布等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對印度傳統手工業有促進作用,但這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項;“非暴力不合作”原則內涵廣泛,包括不合作、抵制等多個方面,題干屬于踐行抵制英國經濟侵略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
21.(2025·廣東深圳·一模)1935年,拉美國家洪都拉斯的香蕉樹大規模爆發葉斑病,美國在當地經營的果品公司多采用人工噴灑波爾多液的方式控制這種疾病。但因難以負擔藥劑及人力成本,大量個體種植者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類現象導致當地( )
A.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B.經濟結構的優化
C.對美經濟依附的加強 D.大地產制的盛行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5年的洪都拉斯。根據材料“1935年,拉美國家洪都拉斯的香蕉樹大規模爆發葉斑病,美國在當地經營的果品公司多采用人工噴灑波爾多液的方式控制這種疾病,但因難以負擔藥劑及人力成本,大量個體種植者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可知,美國的果品公司有能力應對香蕉樹的葉斑病,而洪都拉斯當地大量個體種植者卻無力負擔相關成本,遭到沉重打擊。這使得當地個體種植者在農業生產上更加依賴美國公司,進而導致洪都拉斯對美國經濟依附加強,C項正確;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洪都拉斯農業生產中香蕉種植戶因病害應對問題而面臨困境,沒有涉及民族獨立運動相關內容,沒有體現出當地人民因這些現象而發起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排除A項;大量個體種植者遭到毀滅性打擊,這對洪都拉斯的經濟結構是一種破壞,而不是優化。因為個體種植者的受損不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也可能影響相關產業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美國公司與當地個體種植者在應對病害時的不同處境,沒有提及大地產制相關內容,大地產制是指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土地制度,材料中沒有體現這方面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
22.(2025·山東濰坊·一模)1947年,印度效仿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與基礎工業,實施進口替代戰略;采取國家主導下的以公營經濟為主、公私混合的經濟發展模式,實行國民經濟五年計劃。上述舉措主要目的是( )
A.增強國營企業的實力 B.實現國民經濟均衡發展
C.快速實現工業現代化 D.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印度)。根據材料“1947年,印度效仿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與基礎工業,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度在獨立后經濟基礎薄弱,面臨著實現國家工業化的緊迫任務。效仿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與基礎工業等舉措,能夠集中資源和力量,加快工業發展速度,快速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工業現代化,C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印度采取國家主導、公營經濟為主的模式,確實會使國營企業實力有所增強,但是這只是其實現工業現代化的手段,其本質目的依然是快速實現工業現代化,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印度優先發展重工業與基礎工業,這并非均衡發展模式,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印度是資本主義國家,其采取材料中的這些經濟舉措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增強國家實力,并非要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C項。
23.(2025·山東濰坊·一模)如圖為2018年全球各區域域內外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據此可知,拉丁美洲和非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共同問題是( )
A.過于依賴出口 B.區域內一體化程度低
C.經濟結構單一 D.工業化發展水平較低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018年全球各區域域內外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從中可以看出拉丁美洲和非洲在區域內出口比重都較少,說明區域內經濟聯系并不密切,區域內一體化程度低,B項正確;材料未對國家經濟發展比例進行分析,無法得出國家經濟發展是否過渡依賴出口,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具體的出口商品的內容,無法得出經濟結構是否單一,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兩個地區的出口內容,無法得出工業化發展水平是否較低,排除D項。故選B項。
24.(2025·新疆·一模)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非洲新獨立國家的經濟發展遇到了嚴重困難,生產由增長逐漸轉化為停滯、滑坡甚至惡化。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西方國家發生了兩次經濟危機。為轉嫁損失,他們肆意壓低農礦產品價格,提高工業產品價格,使非洲國家嘗到了單一產品經濟結構的苦果。這體現了( )
A.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B.實現區域集團化的必要性
C.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迫切性 D.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合理性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非洲新獨立國家經濟結構單一、制造業長期落后,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反映國際經濟舊秩序的不合理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迫切性,C項正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的正式提出是在21世紀,當時尚未提出,排除A項;解決材料所述不平等不合理現象的根本辦法是構建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而非地區經濟合作和區域集體化,排除B項;西方國家向非洲國家轉嫁損失,與世界經濟聯系加強和全球化有關,可見材料折射了全球化的弊端,而非體現全球化的合理性,排除D項。故選C項。
25.(2025·湖北·二模)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在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和貸款的同時,要求非洲國家采取新自由主義范式。但是,新自由主義并沒有給非洲國家帶來可持續的發展,而是使得非洲國家對跨國資本更加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依賴更強。這表明( )
A.非洲國家未反思殖民主義 B.冷戰思維加劇非洲落后
C.西方國家控制著國際秩序 D.非洲獨立發展任重道遠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據材料可知,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在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和貸款,對非洲國家進行經濟控制,使得非洲國家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依賴更強,非洲國家要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和發展,任重道遠,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新殖民主義對非洲的影響,而非反思殖民主義,排除A項;冷戰是美蘇之間的斗爭形勢,材料并未涉及美蘇問題,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西方國家對非洲的控制,而非國際秩序,排除C項。故選D項。
預測四 冷戰與世界格局
26.(2025·福建廈門·二模)《片面的經濟》是蘇聯著名漫畫家庫克雷尼克塞針對1952年格·馬·馬林科夫同志在俄共十九大的講話而創作出來的一幅漫畫。該漫畫( )
(綁炸彈的右腿上寫著“軍事工業”纖細的左腿上寫著“民用工業”大肚子上寫著“資本主義經濟”)
A.意在強調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旨在抨擊資本主義民主制度
C.諷刺了西方國家的窮兵黷武 D.體現了蘇聯工業結構不平衡
【答案】C
【解析】從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本質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2年(蘇聯)。據本題材料可知,該漫畫是蘇聯漫畫家就戰后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的攻擊,用兩條粗細對比強烈的腿諷刺西方國家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衡,軍事工業生產過重,C項正確;漫畫人物肚子上明確寫著“資本主義經濟”,說明攻擊的對象是資本主義國家,排除A項;漫畫名《片面的經濟》、人物肚子上寫著“資本主義經濟”等都說明針對的是資本主義經濟而非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蘇聯漫畫家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批評,并不是針對蘇聯自身,排除D項。故選C項。
27.(2025·全國·二模)針對1947年的中國局勢,杜魯門認為美國不能不加過問,但是也不會“將無限的物質和大量美國軍隊投入中國”。時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說得更直白:“美國陷入中國內部事務……可能受到其他大國的敵視和報復,甚至危及我們在世界其他地區承擔義務的能力。”材料說明,當時美國的對華政策( )
A.服從和服務于美國的全球戰略 B.全力支持國民政府發動的內戰
C.試圖在各方利益之間尋求平衡 D.受制于美蘇爭霸準備放棄中國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7年的中、美。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國對于中國內戰的態度是不會全力支持國民政府以防止其他大國的報復,從而影響美國對其他地區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所以可知美國對華政策是服從和服務于美國的全球戰略,是從美國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的,A項正確;材料中表明美國不會將無限的物質和大量美國軍隊投入中國,反映其不會全力支持國民政府發動內戰,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美國的對華政策因擔心影響其全球戰略利益受損而對介入中國事物有所顧忌,并未涉及其試圖在各方利益之間尋求平衡,排除C項;材料中美國認為對中國事物不能不加過問,表明其并未準備放棄中國,排除D項。故選A項。
28.(2025·廣東·一模)1972年,尼克松成功連任美國總統,美蘇雙方在貸款、糧食買賣、技術轉讓等方面,都有明顯進展。尼克松更是說道:“當蘇聯人企圖在國際上從事冒險活動的時候,他們至少得把這些關系列入總的損益表上權衡一下?!睋丝芍敃r( )
A.美國的冷戰舉措更趨隱蔽 B.經濟利益主導美國外交
C.馬歇爾計劃應用范圍擴大 D.美蘇共建新型國際格局
【答案】A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當蘇聯人企圖在國際上從事冒險活動的時候,他們至少得把這些關系列入總的損益表上權衡一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美蘇冷戰對峙中處于弱勢地位,在尼克松與蘇聯進行緩和的同時,試圖通過經濟等方面的聯系來約束蘇聯,這種做法使得美國的冷戰舉措更加隱蔽,不是直接的對抗,而是通過經濟等手段來對蘇聯進行制衡,A項正確;材料中美國與蘇聯在經濟方面的接觸,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從冷戰的戰略角度出發,利用經濟手段來影響蘇聯的國際行為,并不是經濟利益主導美國外交,排除B項;馬歇爾計劃是二戰后美國援助歐洲的計劃,主要是為了復興歐洲經濟以對抗蘇聯,與材料中美國和蘇聯之間的經濟往來無關,排除C項;當時美蘇處于冷戰對峙狀態,雙方并沒有共建新型國際格局,排除D項。故選A項。
29.(2025·江蘇南通·二模)1946-1947年,素來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蘇聯終止了糧食進口,并在國內自給困難的情況下以兄弟援助的形式向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提供糧食援助,還向法國出口糧食以支持法國共產主義者的競選,糧食出口量達250萬噸。蘇聯糧食政策的變化是由于( )
A.戰后國民經濟恢復 B.東歐政局劇烈動蕩
C.美蘇變成冷戰對手 D.國內糧食供應充足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1947年(蘇聯)。據題干信息可得出結論:二戰結束后,在國內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蘇聯積極向東歐國家、法國出口糧食,目的是樹立良好國際形象,拉攏這些國家的支持,在美蘇爭霸局面中取得優勢,C項正確;蘇聯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主戰場,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國民經濟,排除A項;東歐政局動蕩不能說明蘇聯對法國的糧食出口,排除B項;據材料“素來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蘇聯”可知,蘇聯糧食依賴進口,國內糧食供應不足,排除D項。故選C項。
30.(2025·江蘇南通·二模)1990年的一份民調顯示,1986年至1990年,美國民眾對日本的好感度從61%下跌到52%,而美國民眾對蘇聯的好感度竟然超過日本。民調結果反映出( )
A.資本主義陣營逐漸分化 B.美國加強意識形態的控制
C.美國社會運動形成高潮 D.蘇聯解體后世界局勢緩和
【答案】A
【解析】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美國、日本、蘇聯)。根據材料“美國民眾對蘇聯的好感度竟然超過日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80年代,美國民眾對蘇聯的好感度超過日本,主要是因為隨著日本經濟的崛起,與美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沖擊了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因此給了美國民眾的不滿,民調結果反映出當時資本主義陣營逐漸分化,A項正確;加強意識形態的控制,是強化反共宣傳,對蘇聯好感度應該下降,與結果矛盾,不能說明美國加強意識形態的控制,排除B項;美國社會運動形成高潮與民眾對蘇聯的好感度超過日本無關,排除C項;蘇聯解體是在1991年,排除D項。故選A項。
預測五 20世紀下半葉世界新變化
31.(2025·遼寧·一模)1960年,日本的出口商品以鋼鐵、船舶和汽車為主。1983年,日本的出口商品中,鋼鐵、船舶、金屬制品的占比下降,辦公機械、半導體、電子管、錄像機、科學光學儀器等產品的出口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
A.新科學技術的發展 B.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C.全球化進程的深入 D.新經濟時代的來臨
【答案】A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0年(日本)。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1983年日本的出口商品中,辦公機械、半導體、電子管、錄像機、科學光學儀器等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傳統優勢商品比重下降,體現出新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日本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和升級,A項正確;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全球化進程的深入雖有利于對外貿易發展,但對出口商品結構影響不大,排除B、C兩項;新經濟時代通常被認為始于20世紀9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32.(2025·新疆喀什·一模)20世紀五六十年代,聯邦德國試圖擺脫美國控制,改善與蘇聯關系,通過“歐洲聯合”實現西歐經濟一體化,謀求歐洲大國地位;同時尋求在德國統一和柏林問題上達成有利的解決辦法。上述舉措的實施( )
A.反映了集團對抗形勢的緩和 B.適應了國家宏觀調控需要
C.有效地解決了“滯脹”問題 D.得益于經濟的恢復與繁榮
【答案】D
【解析】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根據材料“實現西歐經濟一體化,謀求歐洲大國地位;同時尋求在德國統一和柏林問題上達成有利的解決辦法”結合所學可知,聯邦德國通過上述一系列舉措,推動了自身經濟的發展,實現了經濟的恢復與繁榮,這些行動也得益于經濟恢復與繁榮帶來的基礎和動力,D項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聯邦德國在外交、區域合作等方面的行動,并沒有直接體現集團對抗形勢的緩和,排除A項;題干中主要圍繞聯邦德國在外交、經濟聯合等方面的行動,題干中并沒有相關內容表明是適應國家宏觀調控需要,排除B項;“滯脹”問題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與題干所給的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33.(2025·青海海東·二模)下圖為1973—2018年美國工人工資和生產率增長示意圖。據此可以推知,該時期美國( )
A.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B.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擴大
C.“福利國家”制度存在弊端 D.經濟發展進入黃金時代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3—2018年的美國。據材料可知,1973—2018年,美國生產率增長達到77.0%,而工人工資增長僅為12.4%,生產率增長遠遠高于工資增長,這意味著資本所有者獲得的收益更多,美國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擴大,B項正確;壟斷資本主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經形成并發展,排除A項;工人工資增長緩慢,與“福利國家”制度的發展程度沒有必然關系,排除C項;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是在二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初,1973年出現“滯脹”后黃金時代結束,排除D項。故選B項。
34.(2025·重慶·一模)據統計,二戰后美國聯邦政府根據“退伍軍人權利法案”共向800余萬退伍軍人提供醫療衛生、失業救濟、教育訓練等方面的資助,資助的金額總數為55億美元,是20世紀美國聯邦政府最大的一次投資。這反映了美國( )
A.提高了軍人經濟待遇 B.加劇了美蘇軍備競賽
C.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D.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美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國家通過財政手段對社會資源進行重新分配,以解決退伍軍人的問題,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是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以適應戰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C項正確;向退伍軍人提供資助不僅僅是提高經濟待遇,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退伍軍人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排除A項;美蘇軍備競賽是在軍事領域內,而材料中對退伍軍人的資助主要集中在醫療衛生、失業救濟、教育訓練等方面,與美蘇軍備競賽無關,排除B項;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二戰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發展,“退伍軍人權利法案”的資助舉措只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標志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排除D項。故選C項。
35.(2025·山東·三模)下圖為1850—1988年的英國職業人數結構圖。該圖反映出英國( )
英國按部門分類的職業結構圖(1850—1988)
A.從生產社會向消費社會轉變 B.高福利導致制造業衰落
C.職業女性比重最后超越男性 D.無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50—1988年的英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隨著農業和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服務業就業人數增加,這表明英國經濟結構從以生產為主(農業和制造業)向以消費為主(服務業)轉變。服務業的發展通常與消費社會的特征相符合,如零售、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業的興起,A項正確;英國是在二戰后(1948 年)才建立福利國家。而圖表時間是1850—1988年,在1948年之前并沒有高福利政策,但那時制造業就業人數就已經有變化了,所以不能說制造業衰落是由高福利導致的,排除B項;材料顯示最后職業男性即使人數下降仍在1200萬左右,高于女性的1000萬左右,排除C項;無產階級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其比重在二戰后日益下降,排除D項。故選A項。
36.(2025·全國·二模)勃列日涅夫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但1973年蘇聯著名學者A·阿甘別吉揚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被調查的1064名大企業經理中,有80%的人認為,各級機關仍然像以前一樣,侵犯企業權力;90%的經理認為,企業權力太小?!辈牧险f明當時蘇聯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
A.經濟增長日趨停滯 B.脫離社會主義方向
C.專斷作風日益嚴重 D.難以突破舊的體制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70年代(蘇聯)。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雖試圖擴大企業自主權,但從調查報告來看,各級機關仍像以前一樣侵犯企業權力,企業權力依舊太小,這表明舊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改革難以突破舊體制的束縛,D項正確;材料中未提及蘇聯經濟增長的相關數據和情況,無法得出經濟增長日趨停滯的結論,排除A項;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在社會主義框架內進行的,主要是對經濟體制的調整,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舊體制下各級機關對企業權力的侵犯,而非專斷作風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
37.(2025·安徽滁州·一模)1961—1965年,占全蘇聯耕地不到3%的個人副業在遭受限制的情況下仍提供了大量農產品,其產值占農業產值的33%。這表明(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得以糾正 B.赫魯曉夫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C.小農經濟仍然存在時代價值 D.集體農莊仍具有制度優越性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1—1965年(蘇聯)。根據材料“占全蘇聯耕地不到3%的個人副業在遭受限制的情況下仍提供了大量農產品,其產值占農業產值的33%”可知,此時蘇聯農村個人副業的生產率較高,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說明小農經濟仍然存在時代價值,C項正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依舊存在,并沒有得以糾正,排除A項;赫魯曉夫改革最終以失敗結束,“明顯成效”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個人副業不屬于集體農莊經濟,無法體現集體農莊仍具有制度優越性,排除D項。故選C項。
38.(2025·陜西·一模)戈爾巴喬夫上臺以來,在4年的時間里,戈爾巴喬夫和里根共舉行了5次最高級會晤。在同一時期,舒爾茨和謝爾瓦德納澤兩位外長則進行了近30輪會談。至于在日內瓦舉行的美蘇雙邊軍控談判更是眾所周知。這說明當時( )
A.美蘇爭霸進入白熱化 B.美蘇兩國關系趨于緩和
C.美國占據絕對的優勢 D.蘇聯在冷戰中徹底失敗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世界)。根據材料可知,戈爾巴喬夫上臺后,美蘇兩國高層頻繁會晤,外長多次會談,還開展雙邊軍控談判,這些外交互動表明雙方通過對話協商來處理問題,說明美蘇兩國關系趨于緩和,B項正確;頻繁的會晤、會談和軍控談判,體現的是雙方積極溝通協商,并非激烈對抗,不能表明美蘇爭霸進入白熱化,排除A項;材料只是呈現了美蘇之間的外交交流活動,沒有相關信息表明美國在雙方關系中占據絕對優勢,排除C項;此時蘇聯尚未解體,冷戰也未結束,不能得出蘇聯在冷戰中徹底失敗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
39.(2025·云南·二模)下表為1981——1990年蘇聯各主要經濟指標情況。據表可知,這一時期蘇聯( )
年份 國民收入增長率 工業產值增長率 農業產值增長率 投資額增長率 社會勞動生產率
1081—1985年 3.2% 3.6% 1.0% 3.7% 2.7%
1986—1989年 1.8% 2.6% 0.5% 0.3% 2.0%
1:990年 -4% -1.2% -2.3% -19% -3%
A.經濟面臨全面崩潰 B.產業結構趨于平衡
C.民族矛盾逐漸激化 D.經濟改革成效甚微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1至1990年的蘇聯。根據材料可知,從1981-1990年蘇聯各主要經濟指標來看,國民收入、工業產值、農業產值、投資額、社會勞動生產率等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說明這一時期蘇聯經濟改革成效甚微,D項正確;1990年蘇聯經濟雖面臨困境,但還未全面崩潰,排除A項;材料數據顯示蘇聯農業發展緩慢,產業結構并未趨于平衡,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族矛盾激化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
預測六 當今世界主題與發展趨勢
40.(2025·遼寧葫蘆島·一模)如圖是2000年~2015年間,亞太經濟體在亞太價值鏈中的增加值貿易流量示意圖。據圖可知,在此期間( )
亞太經濟體在亞太價值鏈中的增加值貿易流量
數據來源:作者根據ADB-MRIO投入產出表計劃得出。
*注:鑒于數據可獲得性,圖中亞太經濟體在亞太RVC中的增加值出口額,指的是各亞太經濟體對其余15個亞太經濟體的增加值出口總額。
A.美國經濟影響力嚴重下降 B.中國已成為地區經濟領袖
C.區域內經濟聯系日益增強 D.亞太經濟體建設領先世界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00年~2015年間的世界。根據材料概括可知:圖片展示的是亞太經濟體在亞太價值鏈中的增加值貿易流量,多個經濟的增加值貿易流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且整體呈現一定的活躍態勢,反映出區域內各經濟體之間經濟往來較為頻繁,聯系日益增強,C項正確;從材料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國在亞太經濟體價值鏈中貿易流量占比仍較多,無法得出美國經濟影響力嚴重下降的結論,排除A項;雖然變革中表明中國在亞太經濟體中貿易流量較多,但與美國差異不大,無法得出中國已成為地區經濟領袖,且僅以在亞太經濟體的貿易流量無法全面得出經濟發展狀況,排除B項;材料未對亞太地區經濟發展與世界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比較,無法得出亞太經濟體建設領先世界,排除D項。故選C項。
41.(2025·廣東汕頭·一模)下圖中所反映的狀況( )
A.開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B.推動全球治理機制的改革
C.加快了兩極格局的瓦解 D.刺激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
【答案】B
【解析】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0-2017年(世界)。從圖中可見,原先在世界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七國集團(G7)總體份額不斷下降,而金磚國家(BRICS)及其中的中國所占份額迅速上升,表明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對舊有的國際經濟格局產生巨大沖擊,也因此呼喚著全球治理機制的調整與改革,B項正確;有觀點認為新航路的開辟,開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而非此時才開啟,排除A項;1991年12月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瓦解,材料所述總體上是兩極格局瓦解后的情況,排除C項;區域經濟集團化主要與地區經濟合作和經濟全球化有關,并不能完整概括圖示所揭示的新舊經濟體此消彼長、全球治理格局重塑的趨勢,排除D項。故選B項。
42.(2025·遼寧沈陽·一模)國產首款3A(高成本、高體量、高質量)游戲《黑神話:悟空》以中國經典文學《西游記》為基礎,結合現代游戲技術,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融入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中,取得了商業上和傳播上的巨大成功。這一現象( )
A.引發了文化同質化的擔憂 B.打破了歐美國家的文化霸權
C.是文化產業商品化的開端 D.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黑神話:悟空》以中國經典文學《西游記》為基礎,結合現代游戲技術,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融入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這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即在保持傳統文化內核的基礎上,通過現代技術和新的媒介形式進行再創造和傳播,D項正確;全球化過程中確實存在文化交融和相互影響,但《黑神話:悟空》的成功并非簡單的文化模仿或復制,而是基于傳統文化的創新,因此不足以引發文化同質化的擔憂,排除A項;打破了歐美國家的文化霸權這一說法過于絕對,雖然該游戲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成功,但單一的文化產品并不能直接打破整個文化霸權體系,排除B項;文化產業商品化開端的說法錯誤,文化產業商品化早已存在,并且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黑神話:悟空》只是其中的一個成功案例,不能視為開端,排除C項。故選D項。
43.(2025·四川南充·二模)拉美地區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處于繁榮時期,但到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末不少拉美學者拋棄了唯物史觀,接受新史學研究范式,致使馬克思主義史學陷入嚴重危機。引起這一變化的國際因素是( )
A.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形成 B.第三世界的異軍突起
C.區域集團化進一步發展 D.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
【答案】D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可知本題屬于背景類選擇題,時空是:20世紀60年代-20世紀末(世界)。根據材料“到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末不少拉美學者拋棄了唯物史觀,接受新史學研究范式,致使馬克思主義史學陷入嚴重危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馬克思主義史學陷入嚴重危機,D項正確;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形成是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第三世界崛起于20世紀6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區域集團化進一步發展與馬克思主義史學陷入嚴重危機沒有直接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
44.(2025·安徽滁州·一模)歐元硬幣正面為統一的圖案,由面值、歐洲地圖、12顆小五角星和“EURO”字樣等元素組成。背面的圖案則差異很大,下圖為部分歐盟國家2歐元硬幣背面圖案。這反映了歐盟( )
A.多元一體的政治理念 B.內部的復雜性
C.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 D.文化的多樣性
【答案】A
【解析】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歐洲)。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歐元在設計上由面值、歐洲地圖、12顆小五角星和“EURO”字樣等元素組成,體現了歐盟的一體性,背面的圖案則差異很大,反映的是對歐盟成員國國家特色的體現,體現的是多元的特點,通過歐元反映的是歐盟的多元一體的政治理念,A項正確;材料在強調歐盟成員國的不同的同時,也強調了歐盟成員國對歐盟的認同,不能體現內部的復雜性,排除B項;由歐共體到歐盟,再到統一貨幣歐元的出現體現了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但題干只強調歐元的圖案問題,排除C項;文化的多樣性只能反映材料的部分內容,不能涵蓋材料的整體體特點,排除D項。故選A項。
45.(2025·廣東湛江·一模)20世紀50年代,英國文化委員會每年都組織英國的戲劇公司和樂團等到海外巡演,不遺余力地對外推廣足球和板球等英國傳統體育項目,還舉辦倫敦國際電影節、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等,讓世界各國的藝術工作者有機會把他們國家的文化帶到英國。英國此舉旨在( )
A.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B.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C.促進世界多極化的進程 D.提升國家的“軟實力”
【答案】D
【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英國每年都組織英國的戲劇公司和樂團等到海外巡演,對外推廣足球和板球等英國傳統體育項目,還舉辦倫敦國際電影節、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等,其目的是通過文化交流增強英國的文化向心力和影響力,提升國家的軟實力,D項正確;英國這些做法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但其主旨是服務英國的政治目的,排除A項;“和平演變”戰略是指西方國家通過宣傳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滲透,促進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和平演變”,排除B項;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材料內容與此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46.(2025·山東青島·一模)下圖為1973—2017年美國金融業和制造業增加值占當年GDP比重情況。這一變化( )
A.受到了美蘇兩極對峙影響 B.體現了凱恩斯主義持續影響
C.重塑了全球產業競爭格局 D.沖擊了美國的世界經濟霸權
【答案】C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3--2017年(美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73--2017年間美國制造業占比下降,這是由于美國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如亞洲四小龍、中國等)轉移,促使新興經濟體崛起,形成了新的全球產業鏈分工。與此同時,美國金融業主導全球經濟規則(如美元霸權、華爾街資本),進一步改變了全球產業競爭格局,這一變化反映了全球產業結構的重塑,C項正確;美蘇冷戰是1947—1991年期間,冷戰結束后的變化與兩極對峙無關,排除A項;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干預經濟,主導了二戰后至70年代初的美國政策。但70年代后期,由于經濟滯漲,美國經濟學理論轉向新自由主義(如里根經濟學、克林頓的新經濟),放松金融管制、推動全球化,導致制造業外流和金融業擴張,排除B項;美國通過金融業、科技創新和美元體系仍保持全球經濟霸權,金融業擴張甚至強化了其全球影響力,因此“沖擊經濟霸權”的說法不夠準確,排除D項。故選C項。
47.(2025·福建泉州·三模)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全球安全倡議的觀點表(部分)
時間 會議名稱 主要觀點
2014年 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 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
2017年 聯合國會議 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2022年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
該表體現了( )
A.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的豐富 B.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速推進
C.經濟全球化得以快速的發展 D.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基于中國對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大勢的準確把握,是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給出的一個可供選擇的、理性的可行的行動方案,是為了推動國家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是人類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的豐富,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國方案,未涉及這些方案的影響,不能得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速推進,排除B項;經濟全球化得以加速發展進入快速的階段是在90年代之后,材料反映的是中國方案,未涉及全球的經濟聯系加強,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國方案是否得到世界的接受,不能得出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排除D項。故選A項。
48.(2025·河北·一模)2025年1月,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古巴、玻利維亞、烏干達等多個國家成為金磚伙伴國;印度尼西亞成為金磚正式成員,金磚國家首次擴展至東南亞。而之前堅持支持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印度,這次也選擇了與其他成員國共進退,表態贊成“去美元化”。這反映了( )
A.世界多極化趨勢顯現 B.美元霸權地位的喪失
C.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 D.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2025年1月,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成為金磚伙伴國,印度尼西亞成為金磚正式成員”以及“印度也選擇與其他成員國共進退,表態贊成‘去美元化’”可知,眾多國家積極參與金磚國家的合作,在國際經濟事務中采取共同行動,體現了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D項正確;世界多極化強調多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的崛起和相互制衡,材料中主要突出的是金磚國家的合作以及在“去美元化”方面的共同行動,排除A項;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仍占據重要地位,盡管金磚國家提出“去美元化”,但這只是一個發展趨勢,不能說明美元霸權地位已經喪失,排除B項;區域經濟集團化是指在特定區域內的國家組成經濟集團,實現區域內的經濟合作與發展,而金磚國家分布在不同大洲,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區域,不屬于典型的區域經濟集團化范疇,排除C項。故選D項。
49.(2025·陜西榆林·二模)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發達國家承諾建立資助發展中國家的“綠色氣候基金”,在2013年至2020年每年出資1000億美元,然而,直到2014年,“綠色氣候基金”總額才勉強通過100億美元。這表明( )
A.當今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逐漸完善
B.發達國家推卸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
C.所有國家都應對全球環境問題擔責
D.全球氣候治理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發達國家在氣候大會上做出承諾幫助發展國家建立“綠色氣候基金”,然而此基金卻沒有完全落實,說明發達國家在快速發展后對世界造成了較大的環境問題,卻沒有承當相應的大國責任,推卸了其應當承當的歷史責任,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問題,而非逐步完善,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發達國家沒有承當相應的責任,而非是否所有國家都應該承當相應的責任,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政治因素影響了全球治理,強調的是發達國家在經濟方面沒有履行相應的責任,排除D項。故選B項。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感市| 崇左市| 永定县| 阿荣旗| 松江区| 阿克陶县| 高青县| 富平县| 宁夏| 安化县| 江达县| 铜川市| 乃东县| 闽侯县| 凉山| 江口县| 苍山县| 清河县| 重庆市| 清流县| 巴南区| 墨竹工卡县| 定安县| 盐源县| 隆安县| 吉木萨尔县| 昌图县| 浙江省| 广平县| 武定县| 五指山市| 郯城县| 乐亭县| 贡嘎县| 沙坪坝区| 澄迈县| 奎屯市| 明溪县| 遂平县| 隆昌县| 商洛市|